文章吧手机版
《索利诺》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9-12 01:1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索利诺》经典观后感10篇

  《索利诺》是一部由法提赫·阿金执导,Christian Tasche / 巴纳比·麦楚拉特 / 蒂兹亚娜·罗达托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索利诺》观后感(一):你的电影院里,可以看见星星

  无人的露天影院,奇奇坐在灰白的墙幕前,耳边是此起彼伏掌声……十年,再过十年,solino这个慢悠悠的小城里,你和心爱的30秒摄影机,不经意间带我们到达了心灵彼岸

  喜欢镜头太多太多,少年好奇的跟在导演后面追问,什么是生命激情火焰;在鲁尔的高炉前,女孩关于地狱魔鬼独白;远离伤心地海边的歌声吉他;当然还有,那个谁谁谁说:德国的电影院,也可以看见星星吗?

  《索利诺》观后感(二):生命的色彩和激情

  迥异于中国电影的德国电影。

  感谢学校组织了这次观影

  这样的机会常常能看到一些不常见优秀电影。

  生活复杂的,无常的,不经意间就让我们泪流满面

  在电影快完的时候,我猜测奇奇会成为一个名导演,

  结果我错了,我错在我太庸俗了,我把别人想得和我一样庸俗。

  在故乡意大利的小镇上,放映自己拍摄的,周围的人们参演的电影,

  已经足够让他内心安宁。何况身边还有安静妻子,绕膝的孩子们

  我们的痛苦常在于要的太多,总以为我想要的在远方。

  佛家说,人生八苦,求不得为其一,

  我觉得,求不得也是人生的欢乐之一。

  真正得到,并不如有个梦在远方美丽

  最终得到了,也便成了人生第九苦。

  还有一个比较俗气感慨

  不一定要功成名就,也可以活出生命的色彩和激情。

  《索利诺》观后感(三):这是一个小宇宙

  已经是2007年的事了。

  刚上大四,因为保研了,所以班级里的大小事都是我们几个做。又因为那年是”德中同行“,所以活动分外多。

  和老大做了海报,德国电影夜,没想到临时改变决定,改放这部片子

  当时还有Daniel。瓜瓜趁着周末来看我。

  一个试听教室,几乎全部坐满了。来的很多并不是德语系的学生。没有想到我们海报的效果如此之好,窃喜中。

  一部诙谐幽默的电影。

  一部发人思考的电影。

  大家不时发出会心笑声,瓜瓜也说这部片子好看

  而我,只记得片子的男主角,德国片子里男主少有俊朗,而且还是两个人都俊朗。难得难得。非常难得。

  后来,又看到了《活人破但2》,赫然发现Barnaby Metschurat就是那个男主角。

  这是个小宇宙,人到人最后还是会遇到,就好像我不经意发现原来这是同一个演员一样。

  《索利诺》观后感(四):feuer und leidenschaft

  我其实很好奇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中,有多少是因为歌德学院的课才知道SOLINO的。

  总之这是一部很理想主义的电影了。一个意大利小镇,一座德国城市,一部摄影机,一个露天电影院,交错在梦想背叛执着和爱里。

  我所设想情节大概是执着着梦想,然后所谓功成所谓名就接踵而至。然而对GIGI,最后他的幸福,却融化在小镇露天电影院人们的捧腹大笑里。我总以为,年轻的时候,就自己一个那么飞奔出去,去想去爱去生活。我无数次憧憬日子里,没有片刻的安宁,没有婚姻,没有岁月。我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GIGI选择留在SOLINO,为什么抱着一身才华与梦想躲在这个孤僻的小镇上。如果是为了ADA,那将是更令我无法理解的。

  那天和朋友电话说道会不会因为男友缘故放弃出国之类。姑且不提我现在没有此类烦恼,即便果真如此,我必然不会为此做出妥协。我明明是个极度现实之人,我不会幻想我们彼此放弃妥协最终修成正果之事。生活对我而言只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不这样做,我会不会后悔。我可以很煞风景的很理智明了,如果为了所谓爱情放弃出国,无异乎放弃我坚持了十年的梦想。除非舒马赫定居中国,否则我是绝对不会丢了自己而妥协的。有时候就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可以这么没头没脑的蒙扎进混沌茫然世界里,然后单凭这简单愚蠢的问题撑到现在。

  所以梦想之于我是最高的,大概也是因为我自诩年轻而有资本提及梦想。但GIGI留在小镇里,许是因为他终于意识到,如果错过SOLINO,错过ADA,他必将为之后悔余生

  没头没尾的,大概是因为面膜做完了,我打算机械XX作业了。

  《索利诺》观后感(五):德国和意大利

  (有剧透...)

  回来路上跟朋友说,这片说的意大利让人感觉有点太标签,让我联想到有些说中国导演“迎合”西方“恶趣味审美说法....

  但是通俗拉丁味对我来说还是不可抗拒的,有时候也会觉得德味很棒,但是一比较我就立马立场分明。也有小伙伴说这片刻意营造了两种文化特别个性对比氛围,包括男主让我们看到的两个短片,也很符合我这种从没去过德国也从没去过意大利的人对两者标签式的认识,看起来还是很啧劲.....

  意大利元素就不说了,全片对白估计是意大利语多过德语,后面整个搬去了意大利...各种小田原小欢快....天堂电影院小屁孩长大离开了小村,这边弟弟是回来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哥哥赴弟弟婚礼的时候,弟弟从火车站接他两人居然讲德语....

  【关于语言我觉得有个问题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这样,弟弟刚回意大利青梅竹马姑娘说他讲意大利语的发音有问题,我是听不出来差别是因为不懂意大利语吧...不过我总觉得学了并常用另外一种语言不会改变母语的发音...】

  德国部分其实也很有代入感,鲁尔区,煤矿,我还记得走遍德国讲鲁尔区一个地方以前煤矿工作很辛苦,周六也要加班,矿工还整天晒不到太阳,后来煤矿被拆掉了,现在造了休闲运动活动区很多人没事的时候来活动多好啊...片子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意大利人一家刚来的时候爸爸有没当过矿工我迟到没看到,但是后来煤矿一个建筑要被炸掉弟弟还让哥哥去拍视频,居然有些许贾樟柯感......弟弟第一个短片也是说的这个,曾经大肆生产的煤矿在产业转型压力之下就快关门了,曾经的矿工从女儿心目中的大英雄变成了魔鬼....可想而知大概是由于失业的压力...

  其实用脑子想想德国部分也挺不错的,但是意大利歌一唱起来舞一跳起来饭局一摆起来我的脑子就不会转了...肿么办...

  《索利诺》观后感(六):一家人

  爸爸

  他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为了工作,举家搬迁德国。他并不在意妻子是否会因为语言问题觉得担忧,也不在意全家是否能适应全新的生活。当妻子因为远离故乡而有一股无名的怒火,他没意识到,妻子觉得孤独寂寞。正像他永远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在他看来一无所用的照片会给奇奇带来激情与色彩一样,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妻子对一些事物的执着与他的想法总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于是,他选择逃避,逃避生活的种种带给他的压力,在别的女子那里寻求安慰,尽管仍然无力。妻子的离去,给了他一丝喘息,他希望从此也许可以不再那么压抑。只是亲人的离去,才真正让他有如深陷地狱。他招揽与奇奇打扮相似服务员,只是为了沉湎于自己的回忆——仿佛一切不曾改变,全家团聚。当奇奇致电,他如何不想奔索利诺而去?可是,他畏惧,因为家人这个词语,是他先选择了放弃。

  妈妈

  她是个寂寞的妻子,也是个自私母亲。当奇奇与哥哥离家出走后,她恳请他们回家,尽管她知道奇奇回家会受到父亲束缚,但是因为害怕孤独的感觉,因母爱之名,让善良的奇奇返回让他不如意的家里。因为白血病,她终于可以顺理成章地返回索利诺——她日夜思念的故乡去,她明知奇奇喜爱电影,明知奇奇不能弃她而去,但她还是不改留在索利诺的心意。她所做的绝对不是故意,可是一切一切,却都是一种母爱的暴力

  哥哥

  哥哥的生活从小时候开始就很压抑。他没有弟弟的灵气聪颖,只能转而依靠暴力。他对弟弟,感情复杂迷离。对从小跟在他身后的弟弟,他不是没有爱意,只是这爱常常不自觉地被自己强烈妒忌取缔。这妒忌衍生为破坏或抢夺弟弟拥有东西,或是万花镜,或是一起长大的美丽女性,或是弟弟事业上的得意。他不是没有过挣扎悔意,可是他真的不想永远呆在黑暗角落里,没有人会注意。得到弟弟的原谅,看见弟弟美好的婚姻,可能刹那间,他又生出一阵恨意,可是很快的,消失了,他终于知道兄弟含义

  弟弟

  对于一切,他采取的是尽量容忍的态度。可是他的容忍,在哥哥看来却又是残忍的。小时候,哥哥的不讲义气,他并没放在心里。哥哥在看见警察后拔腿而去把他一人丢弃,他有的不仅仅是失望而已。他愤怒委屈,但是他仍然选择忘记—— 不管是小时候哥哥对发夹的嫁祸,还是长大后哥哥把女朋友夺去。然而,哥哥并没有得到什么,在哥哥面前,他的事业,他的婚姻,他看上去是那么的春风得意,因为是兄弟,他对哥哥所作所为不介意,可正是这种宽容,对哥哥却更是一种残忍的折磨,他更宁愿弟弟对他满是唾弃。弟弟对于雅达,可能从未忘记,他的照片之路,也是因与雅达的约定而起。与故乡的远离,使他与雅达渐行渐远,可是对世界同样的敏感好奇心又让他们找到了彼此之间的心有灵犀。不得不说,弟弟,其实真的很幸运

  《索利诺》观后感(七):个人感受——分析爸爸和哥哥的心理

  原本在德语课本书看到这个片,搜了百度,看到土豆有个模糊的片,看一下吧,看看是什么风格。因为土豆的默默地连播,我也就把这个下午耗在solino上了。

  本来也不想些什么,但是单看不写, 信息的输入量和输出不平衡,还是写点什么,让我享受这个吐字的过程

  有很多想写的,比如母子之情,兄弟之情,男女私情夫妻之情,背叛,乡土顾念,梦想,电影制作家庭教育,兄弟之间的妒忌,三角恋,可怜的弟弟老是被哥哥欺负, 青少年成长等等。这就像chirs教的free writing,let your thoughts flow on to the paper, but in this case, to the screen through my fingertips.

  谈谈我的hooks,父亲听到弟弟传来的喜讯,却以工作太忙开脱,不敢回去自己家乡,因为背叛妻子,真回去了,何以相对,我曾经把另外一个女人压在你日日夜夜操劳的工作台上,还要被你抓个正着。爱情就是镜子,碎了拼回去还是会有裂痕更何况他连拼的心都没有。

  也正是哥哥和父亲两个负人物,才突显出弟弟善良人品。哥哥虽不是从来就是霸道,他只是很晚才知道,喜欢的东西要去为此做努力,而不是靠强抢别人的。观众总是希望世界会变好。于是弟弟最后“争气地”为哥哥展现自己,除了回敬哥哥多年的欺凌,他也希望得到哥哥的肯定,毕竟是家人。

  如果大家足够留意电影的封面,会发现,弟弟并不是主角,至少名字不是Gigi,占着大版面的也不是弟弟,而是哥哥。通常习惯分析主角(通常也是值得同情的人),反倒哥哥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作为家庭长子自然得多宠爱不够幼子多,再加上弟弟性格善良,可爱懂事,还有自己的天赋,哥哥失宠吃醋是必然的。从小到大,能是弟弟的东西,他都要抢过来。在他的眼里,弟弟稍稍比自己亮就是上天不公平表现。妒忌心极重,这个父母教育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哥哥那个本来就不是读书的性格,不是一个乖巧孩子,在和弟弟的强烈对比下,保守的父母怎么会偏爱他。他没有什么道义可言,空有一颗探险的心,把弟弟落在鸟屋里,落在行盗的摄影店内,抢走的女友,不回去照顾自己母亲,冒认弟弟领奖。 勇气胆量用错的地方,受伤的就是他身边善良的人,弟弟。妒忌归妒忌,也没有想置他于死地,弟弟嗨大想爬出跑车,哥哥把他拉了回来。想自己的朋友推荐弟弟的电影,给弟弟的电影拿去参选,告诉他的电影入选了,要回来拿奖。 只是当弟弟的利益和自己的冲突,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的。在自己在乎的事情(主要是在那个Jona和名利),他的私心会无限放大,为的就是她的肯定,既然在父母那里也得不到什么肯定。

  不晓得导演对意大利有多了解,我看过的意大利片也屈指可数,但是片头的快节奏,确实让我想到了意大利,闹哄哄的一群。

  《索利诺》观后感(八):再寻色彩与激情

  冬天的夜晚, 天寒地冻. 坐在温暖尚可的屋里, 平静的看完<SOLINO> ,两个小时的长片,如同窗外楼群间诡异风声, 忽而逝过。在意大利歌剧式的片尾曲中,闭上眼睛,想,揉合了亲情、爱情与文化差异多种元素,是什么最深的印在心里呢。

  也许 是这样一个对话:

  场景是著名导演巴蒂在奇奇父亲的pizza店里排戏,一天他晃悠晃悠的走在街道边,可能只有七八岁的奇奇追上去,跟在他身后,仰着头问他。

  奇奇:我想和你一样拍电影。

  巴蒂:这并不重要。

  奇奇:那什么最重要?

  巴蒡:要活出生命的色彩和激情。

  奇奇:怎么才能做到?

  巴蒡:仔细观察你周围的事物,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就像你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巴蒂(指着对面街上的房子):所有的窗子都是一样的吗?(一个摆满植物的窗台)不是。那里住了喜欢植物的人,还专门做了植物架。

  奇奇:那就是生命的色彩与激情吗?

  巴蒂:不, 那只是植物学。

  生命的色彩与激情,这个短语在片子里反复的出现,仿佛keyword一样在提醒电影院里或者屏幕后的众生-我们的生活里面是否有色彩与激情。导演刻意的将杜伊斯堡与SOLINO多次的对比,甚至他们在那里的pizza店也叫solino

  灰色的楼房,永远冒出滚滚浓烟的工厂烟囱,街道上寥寥的行人;

  恬静的小城,彩色的墙壁,小酒吧前几十年如一日的坐着聊天的人们。

  飞驰的汽车,烂醉的兄弟俩,颓废的生活

  宁静不变的火车站 婚礼上快乐的舞蹈 电影银幕前毫无顾虑的大笑

  自己感觉最美的风景也是在SOLINO的海滩上,晚霞灿烂,Gigi和女友Ada,还有一些朋友围着篝火唱歌, Ada倚着Gigi, 篝火的热浪让画面流动起来,彷佛有如丝绸般的质感。

  片子里另外出现的SOLINO就是古董般的火车站,当然我很难想象20年时间,那里依然原封未动。尽管我知道应该是电影的虚拟,但我会努力让自己相信,在这个鼓吹the world is falt, 到处大兴土木的星球上,仍会有一些这样的小镇,也许它真的存在于意大利的南部。

  站台上,最后一次,即将结婚的Gigi坐在椅子上,等着哥哥坐火车来参加他的婚礼,此时,他们已经分别10年了…….

  天气预报依然说很冷,北京的天空很蓝,北风带来了严寒,也吹走了雾霭。晚饭的时候 我突然在想 我们生活的色彩和激情呢?是不是也忽略了观察,让那些新鲜感悄悄溜走。也许,拐角上那家卖早点的一家人,对面地下室吉他琴行的老板..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曾经有很多做纪录片的想法,却只是留做空想了。也许,拿起相机或者DV,如Gigi一样,纪录我们身边的色彩,带动倦怠的激情,可以不在SOLINO。

  《索利诺》观后感(九):生活是舍得,活出生命的色彩与激情,过一辈子,便是最大幸福。

  索利诺是一个意大利小镇的名字。

  爸爸是一个很独断的人,一个决定就让全家离开了宁静的小镇,搬去了德国。虽然家人并不乐意,虽然他们不会说德语。粗暴而且虚荣,餐馆有所起色就急于炫耀,阔气地买一下一套银质餐具,暴发户的心态。顽固地自己的价值观强迫地加诸于自己的家庭,而不带一点爱和耐心,暴君的形象。孩子们背叛了他,而他又背叛了自己的妻子,看上去就是这么一个面目可憎的人。

  母亲温柔贤惠,厨艺很好,一人撑起了整个餐馆。虽然不愿意离开故乡去一个完全陌生语言不通的地方,最终还是追随丈夫来到了德国。丈夫的虚荣和和功利她看得清清楚楚,出于爱她一直压抑自己,留在这个她毫无好感的地方。最后却发现丈夫的不忠作为回报。德国始终不是她的故乡,找不到归属感。你甚至从她的一个顾盼之间感受到孤独,看出她天天心心念念所牵挂的是那个她来自的小镇。在索利诺的小操场上她对奇奇讲的那句话,也是她给自己的生命所贴的标签:Ich will, dass du dein Leben lebst.这是她的生命,她的生活。

  奇奇,在他身上生命中的热爱与激情(Feuer und Leidenschaft)体现得尤为具体。才华横溢,成长的道路总是有人照顾。

  “知道吗,孩子,你拍电影或者干别的什么我并无所谓”“那你告诉我什么最重要?”“活出生命的色彩与激情”对一个孩子说这话或许太早,幼年的奇奇并不能马上理解它的涵义。但是奇奇记住了这句话。人生不在于你从哪里开始,而在于你所选择的方向。显然他有天赋,第一部电影就拿到了大奖。哥哥的嫉妒心理作祟夺走了本属于奇奇的荣誉,兄弟间的矛盾激化,决裂不可避免。这于奇奇未必是坏事,生命的色彩与激情不在于外部的肯定,而是内心的平静。舍去外部的喧闹,更衬生活的纯粹。

  哥哥Caro怎么说也算得上是有点悲剧色彩的人物了。没有弟弟一样的创造力,没有弟弟一样善于交际的本领,没有弟弟和一样聪明的头脑,却有着一样的需求,总是压抑,总是苦恼。大人总是偏爱奇奇,连喜欢的女孩也喜欢奇奇而非自己。诸多的求不得,这样的情况下嫉妒也是人之常情,做出伤害兄弟感情的事,只能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哥哥的形象大概是所有平平凡凡的普通人最具体,最真实的映射了。

  十年后奇奇在索利诺和小时的玩伴Ada完婚,有两个孩子。奇奇拍的新电影,很受大家欢迎。

  十年后的母亲和奇奇住在一起,照顾孙子孙女,精神看起来比以前好得多。

  十年后的父亲仍旧在经营着他的意大利餐馆,餐馆刷了雪白的墙壁,墙壁上挂了花束,一切焕然一新。他仍旧过着和十年前一样的日子。至于为什么不愿意出席奇奇的婚礼,是出于内疚,无颜面见妻子孩子;亦或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心爱的餐馆,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的那句”Ich liebe dich”是出自肺腑:在他的餐馆,新雇佣的伙计,长的很像儿子奇奇。一个固执,孤独,甚至有些让人心疼的老头子。

  十年后的哥哥成为了历史评论节目的制作人,索利诺的站台上,兄弟间相逢一笑。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能改变的,就接受。记得朝前看,朝上走;记得生命中最热爱的东西,爱地真挚。幸福,不算太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索利诺》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