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狄亚》是一部由拉斯·冯·提尔执导,乌多·基尔 / Kirsten Olesen / 亨宁·詹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狄亚》影评(一):孤鸿的悲鸣
看过前两位大家的代表作后再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仿佛这种贯穿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命运愈显深刻。因爱生恨或许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可是美狄亚竟然能够残忍的杀死自己的丈夫儿子,这却着实让人感觉故事力度有些过火,毕竟亲人之间还有许多回忆的温存。但是反观同样被命运捉弄的艾玛,她已经没有绝处逢生的机会了,所以选择了自杀。于是我渐渐理解了美狄亚,她是失望透顶后的绝地反击,相比艾玛她显得激进了许多,至少她没有选择妥协。我突然有点羡慕她,命运其实一直就在自己手中,如何选择正是变现主体的独立性的时候,她活出了自己。
《美狄亚》影评(二):美狄亚
Lars Von Trier的《美狄亚》拍摄于1988年,正夹在欧洲三部曲之间。细心的观众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一些差异。Trier并未玩弄形式上的先锋,剪辑也不怎么花哨。同Pasolini版的《美狄亚》相比,他也没有着意讲述整个故事的始末。从第一个美狄亚躺在海边逐渐拉远的俯视镜头开始,导演就告诉你,他想要用最纯粹的电影语言,用光影,用取景框,用机位运动,用画外空间与声效,来诉说那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人性。这不奇怪,影片开头的字幕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向丹麦电影大师Carl Theodor Dreyer致敬的作品。Dreyer被称为“大师们的老师”,《美狄亚》则是其去世前还一直在修改的剧本。在北欧这个极寒之地,青年导演们也逐渐接过老一辈的Dreyer、Bergman们的衣钵,继续在追求纯粹影像的道路上走啊走。
《美狄亚》影评(三):荒野之美
典型的希腊式阳光、碧海和雕塑面孔均未在本片中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粗野、暴烈和原始的气息,全片笼罩着雾霭、泥泞和灰色沉闷的大海。Medea的哀伤和仇恨显得与人类一样亘古而庄严,尤其是导演刻意强调的两个孩子在夕阳中被吊在树上的和伊阿宋劈开麦浪有如摩西劈开大海策马奔跑的场景。冯提尔将复仇题材与原始自然联系起来:它已不仅仅是个人情感,而是人类历史的深层铺垫,令人不由地心生敬畏。在欧里庇得斯的剧本末尾,雅典国王埃勾斯不无惧怕地称为她为“全希腊人尊重的女人”。不要忘记,Medea是著名的女巫。
全片沉重的基调中唯一鲜活明亮的部分是科林斯公主格劳克,我们大可以饶有兴味地注视大风吹拂下她长袍下面若隐若现的乳房形状(处女才有的挺拔形状),不过我们也知道她是必死的,呵呵。照Paglia式的话来说,阿波罗必定会在大母神的原始沼泽面前败下阵来。
《美狄亚》影评(四):这个片子真得很一般
我是抱着寻觅两年终得果的兴奋心态把买到手的这张碟放进dvd机里的。
还是小拉80,90年代初的一贯风格,很像欧洲三部曲的调调。小拉还想说人性,用安静干枯的画面表现强烈,但是我觉得这次笔墨有些头重脚轻,以至于到最后的杀子,迷路,逃亡,都有点突兀。中间有很多镜头拼贴,让人眩晕,但是这就是那个艺术家小拉,他把压抑“怨恨”和“爱”的感觉发挥到极致,用各种技术上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办法。虽然早就知道这个传说,也知道小拉的最大长项不是编故事,但这都不是让这个故事缺少冲击力的理由。可能是跟之前看的breaking the waves,Dogville什么什么的相比,这部电影太具个人风格了,所以在传达上就显得相对弱。
不过,如果你没有看过小拉另外的片子,只看这部的话,估计要不就被吓着,要不会睡着。
《美狄亚》影评(五):“没有比爱更大的悲哀”
“没有比爱更大的悲哀”这是受爱伤害的人说的。如果我只
自己一个人闷在寝室过滤着电影,唉,仿佛听人讲故事呢,
有多少收获?
缘网“吃了吗”做的种,她总是发一些艺术电影,还好,有
时是闷了点,但我还是乐意下的,只要硬盘有空间。
欧洲的艺术电影总不大好理解,因为你不信教,对希腊神话也不很了解,对那里的人的文化、生活场景陌生,但这也成了好奇的缘由,估计本国的人则不大喜欢看吧。
只是简单地选取希腊神话里的一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感情,及男女的分别对抗。
马穿过过道,火焰流逝空中的闪现一道白光……马最后跑到抽搐,倒地。
她吊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主动拿出绳子,说“妈妈帮助我”,汗。小儿子大腿已经有个洞了,好像是什么病,所以早点弄死?
他赶到的时候,儿子已经被吊死了。
一家四口的简单悲剧。
他在林中骑马追赶,她在海船上,海边泡沫吹着流着。
俯视镜头下,草丛中他在踟蹰,剑扔一边去。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颇有些“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味道,虽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其悲剧性却深入人心。悲剧无疑是西方文学领域中的最高典范,奥古斯丁认为,“人们愿意看自己不愿遭遇的悲惨故事而伤心,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人愿意从看戏中引起悲痛,而这悲痛就是作为他的乐趣。这岂非一种可怜的变态?一个越不能摆脱这些情感,越容易被它感动。”
悲剧给我们所带来的痛感好像具有某种神秘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让我们对悲剧产生了一种另类的审美视角。就美狄亚而言,有点像崔健在歌里唱的一样,忍受的极限到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欧里庇得斯给出了他的答案:悲剧的产生。
首先是父权所导致的悲剧,如果说当初美狄亚欺骗父亲与兄弟帮助心爱的人是想逃避这种父权的迫害,那么她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她虽然美丽智慧还有法术但仍不能被赦免,想主宰自己与他人的命运其结果都是悲剧,美狄亚完全杀错了人,矛头应该对准国王和伊阿宋。
其次是传统上的悲剧,如果杀死一个人无论大人或小孩都被我们的传统定义为是无所谓的事情,那么美狄亚杀死谁都不会引起人们的大惊小怪,但我们共同的传统背景却是增加这个悲剧效果的强心剂。
当然,我们还是会问悲剧到底要传达什么?在尼采看来“受难”是最深的形而上学,切中了人类生命的意志本质。理性无法完全控制人的意志力,这也正是悲剧反而可以让我们对于人自身性的思考和作为人的限度的反思。最后,悲剧的(冲突)过程的结束不是意志的和解,而是意志的自我毁灭或自我放弃。
A human life is a journey into the darkness,
where only a god can find the way.
For what no man dares believe,
God can bring about.
——Lars Von trier <Medea>
快近看拉斯冯提尔,美狄亚。本以为故事会从盗取金羊毛开始,看了才知道,这是一个女人如何用自己的全部复仇一个她曾经用全部的生命去爱的男人的故事。
记得在神话中,美狄亚应该如同美惠三女神或者阿佛洛狄忒一样的年轻,美丽,高傲,当丘比特的箭射中了她,她瞥了眼前的异乡的陌生男人,满脸通红。为了他,伊阿宋,这个女人舍弃了她的一切,她帮他盗取了金羊毛,帮他远走高飞,去谋策他的未来。
可她仍错了。时光,无法禁锢一个男人的心。他的背叛,离弃;她的流放,挣扎,最后,那对他无尽的爱,融合的恨,把她变成一个复仇的魔鬼。她张开双翼,安详接受命运。她用手,摧毁那个男人的一切,她将她与他的孩子,吊在树上,远远看,如落日下的一座孤坟般惨然。
不过在电影里,那个女人的脸却异常安详,她没有美丽的面容,没有绝望,仿佛心中已是空寂的荡然无存。却也许更反衬内心的激烈,狂野,渴望的怒火燃烧无边无涯。
几乎没有音乐,没有大段的台词,只有大片大片的空白,草,在随风摆动,风来之处,草动之处,也是心动之处。
天空阴霾,没有一丝色彩。大片大片的白,黯色的橙,人心如面容办赤裸,苍白。
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最温暖的是人心。而最后,拉丝冯提尔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往黑暗的旅程,在那里只有神祗才可找到方向,只不过并没有人类相信,神会出现在身旁。
想到人类的背叛,撒旦的堕落,忿恨神的人,却是最想被爱的人,因为恐惧因为绝望,一切反而那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