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27章》的影评10篇
日期:2018-09-06 01:5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第27章》的影评10篇

  《第27章》是一部由J.P. Schaefer执导,杰瑞德·莱托 / 琳赛·洛翰 / Molly Griffith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27章》影评(一):你不惹疯子 疯子也回来找你

  在出租车上看完最后一点片段 由于被司机大哥放的remix版本的动次大次烦的不行 并没有体会到好多人说的悲伤 倒是莱拖本来好看的蓝眼睛也显得那么瘆的慌 半夜我都不敢看这张海报好么 真是一副一看你就有病的脸 帅哥增肥成这样也真是够了

  电影其实没有交代得很清楚 以至于我以为周游世界是吹牛逼电话妻子是臆想 说喜欢列侬只是为了呲姑娘 结果看了别人评论才知道凶手背景资料

  本来不太喜欢列侬和洋子这对儿cp 因为保罗的内首jude

  好了 麦田守望有时间重温下。

  《第27章》影评(二):一个杀人凶手的心理揭秘——《第27章》

  1980年12月8日晚,约翰·列侬在公寓门口遭到一名歌迷的枪杀,这个疯狂的人叫马克·大卫·查普曼。

  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拍摄的电影《第27章》,题目来自查普曼的诉说,“当看到《麦田守望者》的第26章时,产生了杀死约翰·列侬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就像小说中的主人公,讨厌一切虚假东西,而约翰·列侬就是一个虚幻人物。”

  影片中查普曼的心理变化有些晦涩导演镜头客观,没有丝毫的渲染。虽然不是讲述约翰·列侬的风光史或成长史,光刺杀列侬这一主题足够吸引Beatles的歌迷了。

  虽说是个Beatles歌迷,我对约翰·列侬本人并不特别兴趣,只是纯粹的喜欢他们这个团队,喜欢他们的歌。而无疑,列侬的死是那个时代损失,他的音乐,他的思想,他的文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80年代他就是神话

  影片的结尾并不煽情,却抵挡不住一股悲伤的气息

  不得不提的是,男主角杰拉德·莱托本是个帅哥,为了更加真实的接近凶手本人,他增肥67磅,变成了电影中这副模样,这就是一个好演员敬业精神

  《第27章》影评(三):《第27章》---又一麦田式悲剧

  这部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

  简单的来说,这是一位伪歌迷谋杀著名歌星复杂的来说,这是一位极度自卑渴望关注的“麦田式”厌世者对抗他所认为的世界做出的极端行为.

  “我真正喜欢的歌或者书,如果它的确很棒,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理解作者想说什么,你就会觉得他们是你最好的朋友,然后,你就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给他们倾诉心肠.”

  他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喜欢里面的男主Holden Caulfield,甚至用这个名字自称,Holden 不就是他吗?迷茫孤独、讨厌一切虚伪的东西.

  当他和门卫搭讪:“XX,我是XX,你不记得我了吗?我想要XX的签名.”

  门卫一脸嫌弃:“不记得,你是谁?”

  他“抓狂”了

  他叫了小姐,小姐被他的行为吓得发抖,完事之后,他试图缓和气氛,却以失败告终,那时他就想把自己扔出窗外.

  “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也没有人在乎我是谁,那么我存在意义又是什么?我该寻找些什么?不,我不要这样,我要别人都知道我是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被人记住就好.”

  第二次蹲点,他终于拿到了歌星的亲笔签名,他有点犹豫是否要杀他,因为那歌星对他很好,可是他脑里的声音却在说:“一切都是假的,歌星也是假的.”,最后摆脱不了心魔,他把歌星给枪杀了,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描写了一名变态杀人犯的心理,倒不如说是描写了所有人的终极问题:“我是谁?”

  《第27章》影评(四):不知道该期待什么

  提到马克·大卫·查普曼,你会想到什么?

  是1980年他在一种疯狂的状态下给摇滚明星约翰列侬的那4颗子弹

  是他枪击后从身上掏出的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还是他在面对指控时所说的那些话?----"当他走过我的身边时,我突然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在我脑袋里不停回响:'干掉他,干掉他,干掉他!'这个声音不停地催促我,一遍又一遍,'动手啊,动手啊,干掉他!'"狱中的马克·查普曼对前来采访的英国BBC记者这样回忆,"我不记得我事先是否瞄准了列侬,我只是连续扣动了手枪的扳机,好像是5次,就这样发生了。之后我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没有任何愤怒,我的脑袋里死一般的寂静。"

  按照现在的话,大家一定会说“你就是想红想炒作啊!”

  也有一种很畸形迷恋说法:马克是出于一种对列侬疯狂的迷恋,他不能忍受与别人共享列侬这个现实,他觉得列侬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不断膨胀的占有欲让他做了错事

  在这部电影中,完全的从凶手的角度叙述故事,反倒像是刻意去表达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站在洋子以及歌迷的角度是绝对不会买账的,想来也可以算是这部电影并不叫座的原因之一吧?

  杰瑞德的表现真的是太厉害了!现在的明星对于身材体重都是随心所欲控制啊!在为这部《第27章》准备时每天都狂吃,两个月内体重增加了67磅,拍完后又花了一个月疯狂减肥,超出人类极限的这么折腾自己倒是落下一身病;在今年大获全胜的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他又扮演一个得了艾滋的异装癖,更是瘦的只剩下骨架实力派的演戏狂人。在这部戏里,他为查普曼而改变的不仅是身材,连口音,行为举止,时而躲躲闪闪唯唯诺诺时而又狂躁不安一点即着的眼神,都将这个“在浮华都市纽约里迷失自己,对周围不满,对自己因自卑到极点而生出扭曲的想展现自己的想法的”凶手形象刻画的非常到位。油腻头发敏感性格神经质的眼睛躲在茶色眼镜后面,略外八,粗鲁的举止。

  林赛罗韩的表演,虽然我觉得她演的一般,但这个角色对于塑造查普曼人物却是有很大作用的,她需要做的就是对查普曼这样的粉丝同好保持礼貌但也去鼓舞他。这就是让查普曼深受打击地方,“人们作出承诺却很少遵守”他觉得被拒绝了,被侮辱了,在这个陌生的浮华大都市被孤立了。多少有点为凶手加分感觉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名字Holden Caulfield。这部电影的名字之所以叫第27章,是因为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其实只有26章,这个电影其实是Holden Caulfield的延续

  作为列侬的粉丝,看这部电影是看不到列侬的。

  作为想了解这段故事的人,看这部电影是看不到事发当时周遭的一切的。

  就连想了解查普曼这人的,除了知道他喜欢列侬,他喜欢JD塞林格,其他的也看不到。

  所以我才说不知道该期待什么。这是一部Dark Movie。

  《第27章》影评(五):愤怒青年Mark Chapman

  Jared Leto留长发、增肥后的形象可真是太糟糕了,活脱脱就是杀害列侬的Mark Chapman的真身。凌乱的头发、贴在脑门上的刘海,一出场就给人以油腻的感觉。Jared深邃的眼睛,嵌入肥胖面庞中,再配上一个七、八十年代大框、老式的变色眼镜,达成了新的形象组合,充满了神经质。一出场,Mark就很容易被打上“精神分裂”的标签。在我看来,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极端的愤怒青年。枪杀列侬时,Marc才刚刚25岁,是火奴鲁鲁的一名保安

  电影《27章》(Chapter 27)并没有就Mark的全部生活展开描述,只是以极其平淡手法演绎了他到纽约后刺杀列侬前3天的心理历程。电影中的Marc自始自终紧握两件东西:朋友推荐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约翰•列侬的最后专辑《Double Fantasy》。

  这两样东西,需要单独提一下。在很多描绘Marc的生平资料中,都提及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他的深刻影响。在他接触这本书之前和之后,Marc从来都是一个处在青春躁动期的、精神需求强烈意志消沉的愤怒青年,尽管他有时会向人们表现出他美好一面

  《Double Fantasy》是约翰•列侬的最后的专辑,是他沉寂数年后,在1980年和大野洋子灌制的新CD。在几首风格和以往迥异的新曲中,列侬的声音清洌,充满温情

  回到Marc,有资料表明。他幼年的家庭曾给他造成很大的影响。(泛“童年经历研究无处不发挥着作用)。在我看来,他或许内心昏暗、却也曾向往简单的真诚、美好和纯洁。Marc曾经在YMCA工作,无论是照顾儿童还是越南难民,都赢得的人们的称赞。但在随后的工作中,躁动又愤怒,屡屡被辞掉。

  1977年,他两次飞到夏威夷,下定决心花光所有的储蓄后,杀掉自己。第一次没有得以实施;第二,他决定汽车中的尾气杀死自己,结果因为连接汽车尾气管塑料管被融化而获救。被人送入医院进行心理和生理治疗,即便在这个阶段他依然得到周围人的称赞,甚至被医院聘为兼职工作者,照顾病人。Marc尤其喜欢照顾其它义工不愿意搭理的老年病人。

  在Mark长期的迷茫、抑郁和躁动中,他的朋友推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反叛的男主角Holden Caulfield成了Mark狂热喜欢的角色,甚至要把自己的名字改为Holden。

  这种交杂的心理一直存在。他用不同方法解决,自杀不成后,又去周游世界,短短的时间里跑了10个国家城市,并和负责旅程安排的一个美籍日本人相识、结婚。Marc的兴趣和热情不断转换,婚后又喜欢上购买昂贵的现代艺术品倾家荡产后,走到了另外的极端,过分严格地控制自己和妻子的花销,以还清债务。他的信仰也不断变化。Marc声称,曾经是列侬粉丝的他开始不喜欢列侬是因为列侬曾经说过,“我们比耶稣更受欢迎”。这是一名虔诚基督教徒心语,还是一个愤怒青年的妄语?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从他自己的生活历程来看,Mark有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问题,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精神分裂。Marc并没有达到完全失控的地方。他有过很多不理性的行为,但都被偏执地控制住了。Marc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困兽一般的他一直靠打破现实、释放愤怒、重塑自我。不过,这一切最后都失败了。他依然愤怒。

  列侬曾是Marc的偶像。不夸张地说,他们的灵魂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敏感、多疑、充满想象。至少列侬也是一个愤怒青年。他们甚至都有一个日本妻子。为什么同样在世俗中无法安放的、两颗相同的灵魂,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简单来说,是因为Mark的才华不够,没有能找到形式表现自己内心的愤怒,又无法安于平庸

  列侬在音乐的追求中,和自己的内心角逐。Marc在不断打破的自己的现状中,和自己的内心角逐。他喜欢列侬,但无论是列侬的音乐还是他的现实生活轨迹都不能拯救Mark。如他所说:“列侬是个赝品,是骗人的玩意。”

  一个有强烈的精神追求的愤怒青年,被卑微的现实包围着,成了十足的精神囚徒。他不是一个有趣的人,毫无个性,还被贴上了妄想、多疑、内心昏暗的标签。如果说自杀可以被理解为愤怒抑郁的他,向内寻求解决方案的话;向列侬连开5枪则是他不断摧毁现实、最绝望的、释放愤怒的行径

  在Youtube上,我看到了狱中Marc的视频。片中,他重复了自己无数次重复过的心理历程:…… Blah, Blah, Blah。然后他说:开枪后,对我来说,就像一场电影结束了!他的愤怒,被最极端、变态地释放了。片中,他描述了泪流满面的现场的保安,跟他说:你知道你都干了些什么吗?”他甚至真实地读出了大野洋子和他眼光对视时要表达的情感。他的解读敏锐的。

  这让我想起电影《27章》中,Marc的一句内心独白:我的内心充满愤怒,却不为人所知。”

  于是,一个处在青春躁动期的愤怒青年,在1980年12月8日的夜晚,枪杀了另一名愤怒青年约翰•列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27章》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