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尸人》是一部由乔拉·赫兹执导,Vlasta Chramostová / 鲁道夫·霍辛斯基 / 伊利·曼佐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焚尸人》观后感(一):一滴杀人的血
一滴的德国血被放大成杀人的凶器,接二连三而推进坦然,片子精妙处在于火葬场背景的运用以及一个西藏活佛的幻想插入。
《焚尸人》观后感(二):焚尸人
快速剪辑和场景切换得太棒了,配乐适当,让人反胃的大特写,男主阴郁偏执的眼神让人联想到纸牌屋里的安德伍德,最毛骨悚然的是杀害女儿的程序和儿子一样,所有细节都像是悲剧重演的预示,提醒观众错误的狂热是多么恐怖。傲慢才是人类最大的原罪,一个种族的自以为是总能造成世界性的灾难。牵扯到了西藏喇嘛,又是否有某种宗教反思的意味呢?
《焚尸人》观后感(三):焚尸人
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他是火葬场的管理人,他极度迷恋死亡,他是个好色的下流之徒,表面却淡定得道貌岸然。他借着宗教的名义投身纳粹的怀抱,让神谕成为杀人的借口,杀妻杀子,只为他们不纯正的血统。他总是用梳子梳死人或者将要死去的人的头发,再梳梳自己的头发,黑暗扭曲变态。处处隐喻映射。
游乐园的恐怖小屋、打死人的拳击赛、郑重其事地捶杀鱼,每个人包括小孩都淡定自若,甚至有如仪式一般庄严肃穆。只有一位状如神精质素的惊咋妇人,狂叫着可怕。这些时刻,以惊咋妇人作为移轴,演员和观众产生一种错位的斜视共鸣——只有大多数的正常。
神圣的布达拉宫与希特勒的人类新秩序、卡尔的葬礼致辞与希特勒演说达成换喻,焚尸体系与政治蓝景交遇、结合。
《焚尸人》观后感(五):`
不知卡尔是先接触并接受了藏传佛教思想 从而为从事殡葬行业打下了思想基础 还是先从事殡葬行业 后接触藏传佛教 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 反正他是个火葬主义者(他向邻居推销他的主张时说:基督徒信奉的土葬是落后的 因为它会减缓灵魂升天 而火葬不同 它可以快速地消灭肉体 从而使灵魂早日升入天堂)和转世思想者(这也就为其飞黄腾达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你是“不纯洁”的 所以你会“痛苦” 因为你在“痛苦” 所以我要为你解除“痛苦” 最后 祝你早日投胎 成为一个“纯洁的人”)
焚尸炉前,他麻利地戴上
刚刚脱下的白色手套
十分钟甚至更久,他们眼睛红红的
上菜那样,只是他们
而现在正热气腾腾着呢
再也看不见疼痛唤儿的嘴
那时她还是个活人呢
灰白色头发,在灶膛里
刨出的草木灰一样
不知道风接下来会往哪个方向吹
到了黄昏,这里的火就会熄灭
今天他的手套不再是白色的了
动物园道路转弯用的凸面镜-所谓幸福的家庭;全家福照相一闪而过的倒影,说服妻子自缢时俯视镜头里的卡尔,镜中所显示人物像都是扭曲怪异的,主角的表情一直未变,淡定中透着猥琐,自持高雅风度,却暗藏低俗下流的本质,每每将死亡说得冠冕堂皇,粉饰自己龌龊的想法。他们朋友的妻子倒是总能说出残酷的现实,蜡像馆中看作真人残杀,拳击比赛中道出残忍的屠宰事实,人类逼真的想象与编排的游戏竞技实则是扭曲心态的发泄。
多次特写卡尔的嘴,他是传播者,无论什么样的信息,他都会加以改变,以对自己有利,其讨厌的人被毁灭为准则。
被认定为纳粹狂热分子后,进而杀害妻子,走向了疯狂,同时压抑很久的内心也一并爆发,残忍及下流的本色显于表面。慢慢成为了纳粹的代名词--德国的军队是机械化的就像是你的火葬场,正应了这句台词。卡尔自始至终都是死神的游说者,死亡就是重生。
自从西藏喇嘛的出现,卡尔已经混乱不堪,接近崩溃的边缘,同时又手刃自己的家人,更加速了他步入“焚尸人”的行列,结尾处更是说出要拯救全人类,黑衣女子也许是他内心的善,已经阻止不了卡尔的步伐。
伊利曼佐演的角色是不是德沃夏克?
Juraj Herz华丽的表现图像和剪接下,一个男人在逐步将自己焚毁.
徘徊的豹纹,恶毒的吐信,肆意亮出的獠牙.这便是孩童经常向往的动物乐园."除了豹,什么都没有改变.我们那时所见,已经被自然仁慈的解脱."世界仍旧有硝烟,有杀戮,有血腥的入侵,有伪善面目下的心灵扭曲.正像反光镜中的影像不论何时均是扭曲变形的一般.
quot;我总是谈论温和的命运何上帝的同情,我们评判其他人,为这些和那些责怪他们,但是我们自己怎样?"随着阴寒的氛围音乐下卡尔虚伪的对家庭的自省,恶虎的爪牙也已攀上刺穿了牢笼的缝隙.
quot;上帝说得好啊,你本是尘土,就仍要归于尘土.这样一个火葬场,是让上帝喜欢的,帮助上帝,加快人的归尘."卡尔的火葬生意就这样伴着舞曲的轻柔和高举的杯酒升华到了是上帝在认同,不留一点痕迹的死亡也是上帝乐于所见的.
quot;没有人可以逃脱死亡的时间表,除非他已经深埋地下."
quot;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必须承担所有的恐惧和痛苦."
就这样,他被机械一体化的纳粹所焚化,被他自认为身体中流淌的一滴日尔曼血液所焚化.在他眼里,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要想超脱,必须死亡,尽管他们的骨灰看起来都一样.
quot;其实,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死了,已经无所谓了.在这个巨大的,连续运转的焚化炉里,没人能活过来."卡尔何尝不是处在那个焚化炉中?只不过他在人性被邪恶势力燃烧得余存灰烬时,还痴痴地期渴望着自己能如佛般涅槃再生而已.
《焚尸人》观后感(九):中分黑衣女王
除了死,人生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男主角台词
我第一次知道捷克人有自己流的是日耳曼血液还是斯拉夫血液的矛盾,是在看了《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之后。不过《焚尸人》里的男主角其实不矛盾,他只是虚伪。什么样的身份对他有利,就选什么样的身份。为了骄傲的捷克身份他可以和朋友不欢而散,为了德意志身份他可以杀死自己的妻儿。
这样的摇摆不定不是因为自己的愚钝,不是因为被宣传蛊惑,也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东西,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这个人,彻头彻尾地虚伪。他痛斥吸毒者,讨厌懒惰的人,但是自己却是个好色的下流之徒。他迷恋死亡。他总是用梳子梳死人或者将要死去的人的头发,在梳梳自己的头发。实际上他和死人走得很近,没什么区别。表面上看他喜欢西藏的佛的轮回的哲学,实际上却是想成为和活佛一样站在别人生死之上的人。
后来的杀妻杀子,则完全是人性泯灭了。这里,男主角代表的就是纳粹对人性的毁灭。男主角真正意识到自己和纳粹的某种联系,真正决心投靠到这一“伟大的事业”,大概是在纳粹跑到火葬场抓人时朝他行纳粹礼致意的时候吧。然后,借着宗教之名,他说服了自己,用死亡“拯救”了妻子和儿子。这样的黑暗,这样的扭曲,不就是二战时纳粹对异族做的一切么?
男主角演得很好很变态,优雅的变态。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让我想起《人体蜈蚣2》的男主角,虽然那家伙并不优雅。
另外,有个黑衣的“中分女王”闪现了好几次。她不是实实在在的角色,她是男主角内心的某种写照,还是某种欲望?大师的电影里,总要有一些是我不能理解的东西,这也是其中之一。
电影的剪辑手法绝对让你印象深刻。一是在男主角的主观镜头里,常常出现表现以外的、他的意识里的代表他欲望的东西。另一个是用的很多的蒙太奇,从这个场景接到下一个场景,通常是用构图上一致的镜头或者是相互关联的台词连接的,不过用得太多也有种用烂了的感觉。这一点让我觉得电影有点过于做作了。
《焚尸人》观后感(十):《焚尸人》:无题
记得小时候电视里有一个广告,有一个大盗式的男主角飞檐走壁突破一道道关卡,来到房间中那里有一个宝箱,当大盗兴奋地打开后里面是一块饼干,随后他边吃边露出回味无穷的表情,这时画面打出标语“xxx饼干”,说实话第一次看确实被震住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奇感。这个广告一点也不比前几年的脑白金差,都是用怪和奇抓住了人们的心理。
《焚尸人》是捷克新浪潮的一部经典奇幻作品,假如你第一次看的话,也会有一种怪奇感。它将纳粹的反犹主义通过一个病态者的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通过CULT片的形式控诉了纳粹的暴行。隐喻了独裁者对人民的精神控制,有的狂热者为了实现暴政者所宣传的血统纯洁,不惜一切手段残酷加害无辜者。
这部影片改编自拉迪斯拉夫·富克斯的同名小说,所以对白比较艺术化,呈现了一种语言美学。那些优美的词句通过病态者卡尔缓慢冷静的语气配以诡异夸张的表情,有一种冷入骨髓的恐惧感。使得观众被这个怪人深深的吸引住了,通过这些对白也能了解到卡尔为什么会愈陷愈深,在迷恋死亡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影片从始自终都给人一种黑暗腐败的气氛,不管是喧嚣的舞会还是阴冷的火葬场,都是用来衬托卡尔的冷酷无情。 几次出现的黑衣女人都是预示着卡尔的思想变化,直到杀害了妻子和儿子后,他更是得到了一种完美的成就感,所以这时另一种人格,幻觉出一个身穿藏地袈裟的自己预示他已完成了大业可入神位了。精神的毒瘤使他忘记了人伦道德,忘记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影片的镜头画面可谓相当经典,特写占据了大部分,尤其是对人物的脸部特写。 拍摄角度也是独具一格,尤其是对卡尔的全身仰拍对剧情的理解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其丑恶虚伪的本质暴露无遗。影片有几处剪辑让人想起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式的一镜到底,用一种交替蒙太奇方式来表现,一个画面同时是结束也是开始,这里需要一个技巧就是运动原理:这个画面里的人物或物体必须向镜头移动直到遮住镜头,然后人物或物体向镜头外移动引出下一剧情,给人一种完美而且特别的体验。
文章之所以无题,是我不知怎样总结这部影片,它是新浪潮电影的另类,它表现出的怪奇感从开始到结束深深地吸引着我,看后仍然回味无穷 ,却不敢再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