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一部由陈为军执导,马深义 / 雷梅 / 马宁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部纪录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字正腔圆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场面,整部影片拍摄的就是艾滋病村里马深义一家的日常生活。导演用了二十四节气的轮回来剪辑影片,见证了雷妹从发病到去世的全过程,真实记录了艾滋病给一个家庭的巨大痛苦和恐惧。
在当时国情下能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已经能给满分了,能完成这样真实令人心悸的纪录片,作者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不是他冷漠或无情的问些问题,人皆有怜悯之情,为了完成作品,呈现给观众真实的爱滋病人的生活。可以保持住自己,试问,有几个人能全程完成?伟大的作品!也再一次质问政府,掩盖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三):为什么活着
除了艾滋病这个令人沉重的话题外,透过这个东西还能看到很多。卖血,为什么卖血,知不知道卖血会带来什么后果,愚昧无知和宣传不到位,未来不仅是普及艾滋病的观念,更是教育,素质的提高,和让百姓真正的脱贫致富。我相信我愿意相信这个纪录片是真实的,父亲母亲的大爱,孩子希望的大眼睛,都需要这个社会去为他们做点什么。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四):残酷的真实
每每看完记录片,感觉残酷。
现实比电影真实,更让人觉得生不如死的残酷。
《好死不如赖活着》里面有个暖色调的场景:三个小屁孩在玉米堆里玩乐,红色的阳光,红色房子和院子,但是越是这样,越是悲凉。。。
因为死亡渐渐逼近这个小家庭。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五):活着,比什么都好
很难想象我们竟然和如此贫穷又深陷艾滋病的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况且他们的小孩是这么可爱,而这种家庭杯具在河南上蔡县文楼村比比皆是,并且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当我们用饥渴的眼睛观望满大街的黑丝横流,背负沉重的房贷、用生命换取金钱、名牌、跑车的时候。在这个国家另一端的某些人们却试着还原生命最原始的诉求---活着,比什么都好。这句话,对谁都可以适用。他们,你我,或者所有人。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六):生命越单纯、越简单,生命力就越强
没有花哨的特技,没有完整的音乐,甚至不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它却打动了很多人。
“生命越单纯、越简单,生命力就越强。”访谈中,导演陈为军这样说到。
对于生命与责任,有时候我们似乎说得太多,做得太少。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七):额
cnm忍不住还是看了。。。乡音啊mb知道得太多了。。。都nm知足。。。最后一幕很心酸(你不怕弟弟传给你 不怕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海报很不错。。。。。。。。。。。。。。。。。。。。。。。。。。。。。。。。。。。。。。。。。。。。。。。。。。。。。。。。。。。。。。。。。。。。。。。。。。。。。。。。。。。。。。。。。。。。。。。。。。。。。。。。。。。。。。。。。。。。。。。。。。。。。。。。。。。。。。。。。。。。。。。。。。。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八):活着
几乎没有任何的剪辑或再创作的技巧了,BGM也少的可怜。但是那位不知是谁的老人的唱腔一起,鸡皮疙瘩就起来了。
没有经历过那些,也知道自己不太有资格去评判那种生活状态的好坏。人说到底真的是一种很坚韧的生物,有时会坚韧得可怕。每个人有每个人活的方式,每个人有每个人活的价值。我相信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你不一定能感知到,但不意味着它不在。
姐姐最后那句“不怕”,我以为自己会哭,也没有。不知道是自己太冷漠了,还是共情能力太差。我只知道,那一刻,我敬畏那个女孩。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九):这世界这么好,多留一些时间看看
好幸运!
这剩下的父子四人,
至今还在人世!
天地怜悯,
绝望的生命、绝望的生活,
但并不轻言放弃,
要在世间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
相比之下,
那些动不动就说“没活路了”“要跳楼”的,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十):艰辛
这是一部看完了之后会难受很久的纪录片。片子一开始,就是简短的幕后音讲述背景,然后就是雷梅的疯癫的呻吟,男主人公的叹气和满脸的愁云。当一家子只有一个人幸免于难,其他人都身患绝症时,生活开始变得无比艰辛。每一天都似乎是最后一天,日子是一天天熬下去的。但是为了孩子,小夫妻两个还是很坚强的在活着。霜降的时候雷梅去世了,她躺在推车上,眼睛无神的看着镜头,脸上有两只苍蝇。春节的片断温馨而美好,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当片子的最后,拍摄者问没有病的大女儿,为什么不怕被传染,她皱了下眉头,什么也没说,电影就结束了。这样的回答,是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