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绒马林有棵树》是一部由陈翠梅执导,短片主演的一部Malaysia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绒马林有棵树》观后感(一):我们还年轻
是啊。如题!
但是浑浑噩噩依然难免,导演想告诉大家的也许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也许就是我们一直过的生活。两个人的对白就是短剧的全部了,却让人联想到很多很多的事。
纯净的歌声中难道不是他们纯净的生活?还希求什么呢?!一笔带过了生活的窘迫与穷困,更多的还是爱情。一旦有了爱情,还有什么可希求的呢?!我这样诠释导演的意思。
可是,爱情却和很多很多东西有关;于是往往我们会把对爱情的不满归罪到其他诸多事务上面,甚至把爱情给忘掉了!
《丹绒马林有棵树》观后感(二):那棵树-陈翠梅
很兴奋去参加sohu的先锋映像活动,对时间充裕和圈内的朋友们来说,这是个美丽的夜晚。
我很喜欢小陈的谈吐,不紧不慢地,对现场的硬件条件好象也没有任何怨言,只管轻松地讲述着自己的电影故事。
很喜欢她的短片《那棵树》,对少女来说“那棵开着很多花,不停地往下掉,白得像纸巾一样”的树是抒发自己青春情怀的精神对象。18岁的状态就象这棵树,独立地,却又满怀感伤。人的确是很容易触景生情的!
而整个聊天过程中,她表哥是另外一种心境,也满腹愁绪的,他随意地调侃着这个妹妹,不论开玩笑还是唱歌,心里想着的却是另一个女孩。
“熊猫先生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拍一张彩色相片”用来自我解嘲的吧,没有爱情的世界是不是就是黑白的?
小陈的第二部短片《蘑菇兄弟们》很有点疯癫,主演很象宋祖德,如果一定要评说点什么,男人就那么回事,女人也就那么点事儿。
我从两部短片看出小陈的一个特点,她用相当长的篇幅让主演在特定场景中保持静默,只有耐心的人和进入剧情的观众才可能去琢磨体会人物深层的心理变化。否则会显得拖沓。
很喜欢《那棵树》中的男女演唱,纯净的!让我感觉到湖水是你的眼神般清凉!
《丹绒马林有棵树》观后感(三):2007年7月8日星期日大声展观影记录
《丹绒马林有棵树》是讲述一个女孩前去找表哥玩的经历。“熊猫先生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拍一张彩色相片”——这是片中男生讲的一个冷笑话,而整部片子也正如该笑话那样的冷。也许导演是借此表述青春的惆怅,少年的梦“那棵树上有很多花不停的往下掉,白得像纸巾一样”,然而却不得不承认该片的苍白无力。只有最后在昏黄街灯下,两人摇摇晃晃左右穿插走路的背影倒是平添了几分感伤。
《爱情可以征服一切》是副线出彩。我曾和朋友讨论过影片开头该女孩在长途车上与旁边一个老爷爷换位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安排他们换位,难道是为了让她坐在窗边,拍摄她在夏风吹拂下的脸部特写,以此露出她的“茫然”?或者这根本可能就是一个败笔,片中节奏实在过于缓慢拖沓,至于最后她因想凑齐解救该少年的钱而甘愿与别人上床,甚至差点丧命的情形,这完全说不通,因为她早已被告知。片中通过她和远在槟城的男友通电话的语气变化,试图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也被这一不合理的结尾所破坏。所以我反而喜欢该片的副线,小表妹与笔友的通信,并最后由妈妈开摩托车载她去看了笔友的家,两人很开心的在回程路上笑。
《丹绒马林有棵树》观后感(四):错过
到了故事里男主角唱了陈升的《然而》,陈翠梅唱了陈珊妮的《海边》的时候,我开始有点喜欢这个片子。
到了倒数第3分钟的时候,我彻底喜欢上了这部只有26分钟的短片。
“ 生日快乐,我送你句话: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18岁的陈翠梅不语。
陈翠梅再次说起了早上的事情:”我今天坐公车的时候迷路了,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下来,看到一棵树,很大。不断地下着白花,很薄很薄,像纸巾。”
“ 如果我知道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就不会下来,就看不到这么漂亮的风景了。”
这个时候,一棵葱郁的大树出现在镜头的远处。一地繁花,胜似白雪。开在马来西亚的夏天。
背着挎包的18岁少女陈翠梅站在公路旁的大树下。片子完。
------------------------------------------------------
所有人都说沿途的风景再美丽也别因此丢掉了自己的目的。
《丹绒马林有棵树》观后感(五):沉沉夜色中无可名状的青春
如果要骂这部片子,从许多不同的标准可以找到很多骂辞。然而它还是很有意思的,作者太沉得住气了。至于真的表达了些什么,真的不是关键。观众自己被触发了啥,也不重要。甚至于作者特地为人物安排的几句点题的话,其实也是最让人误入歧途的fake路标。最有意思的是整部电影并没有自己被这些路标导向假模假式的表达。片子本身时间流逝的速度和质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宛如这沉沉夜色中无可名状的青春……
所以根本上来说这片子也许是在无意识中达到了理论家们期望的反逻各斯中心的效果。就像阿尔托说的:表达及背叛。所幸几段大台词和所谓的透露情节的关键台词其实相当边缘化。好玩的是一些小小的台词。比如拿一本英文书送女孩,女孩问你看英文,他随口回答,大概意思是我看不懂英文,不然给你干嘛。两人相互之间的交流,总是处在这个状态。绝没有情节剧中那种fake严格的逻辑联系。
唯一被恶心到的是快结尾的时候第二次出现白话树的大台词的时候。这也是我相当不同意某位评论者的地方(此君非说自己是到了结尾彻底喜欢上这部片子,真不知道他是真被蒙了还是假被蒙了)。作者的表意企图明明掰不过一种更强大的自然而然的氛围,却还要用这种编剧法强硬地嵌入叙事。于是这也是演员的表演最虚假的地方。本来整部片子演员的表演和全程中景长镜头捕捉相当可圈可点,到了弄出这一口夹生饭来,很败胃口。
全片个人觉得最牛的就是楼底下傻坐、唱歌,以及等待男孩上楼拿书这一段。等了那么久,镜头里只有女孩一个人,啥台词都没有,其实都不拖。这就是青春本身啊!
反而是后面两人重新又坐下之后才是真的拖戏了。若是收在拿书之后走在路上,或者刚刚重新坐下,就干净了。可惜作者显然还有点小感伤,对这么一部描述青春的片子,拿不出这样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