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三邀 第三季》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8-14 02:0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十三邀 第三季》经典影评10篇

  《十三邀 第三季》是一部由许知远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邀 第三季》影评(一):我们都是俗人,别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

  大早上起来看了这一季的第一集,许知远和张艺谋两人的对谈十分流畅,张艺谋也是个十分健谈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当许知远问道:…你有想超越时代欲望么?张艺谋没有犹豫“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事儿做好就不错了。你放心,这东西人走茶凉。”

  许一下就语塞了。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他在乎时代精神,在乎思想深度,在乎普罗大众人文素质,他信奉精英文化,他对当下的时代也一直充满反思批判

  但是被誉为大师的张艺谋却不这么想,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在做好艺术同时也并不会排斥商业

  张艺谋谋的确很真实

  再回首十三邀这两季的采访对象,从大师级的导演学者,到第二季的李诞以及这一季的流行选秀的偶像孟美崎,许知远也在尝试放下姿态,去接近他口中的“年轻人流行的粗鄙文化”。

  这是许知远的妥协,不过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俗人,别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

  《十三邀 第三季》影评(二):你看到的是你看到的吗?

  以前不了解这个节目抱歉

  在7月26号看到《十三邀》第三季的预告片,看见里边有张艺谋,由于是张艺谋的脑残粉,所以屁颠屁颠去的了解了一下前两季,主要看了贾樟柯,姜文,俞飞鸿,李诞那四期。

  很喜欢老师的这种“采访”形式感觉像贾樟柯电影《小武》里的摄像机,在滚烫的现实平实的切了一刀,又能在镜头疯狂试探。看得出来许老师不是很会“采访”,也不怎么好好“聊天”,但是他很敏锐;他穿着自由随性,想在“生活中生活”,以一种低姿态登高问道!

  其实,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有或大或小的遭遇,但在这个时刻,你会挣扎放弃,肩负了什么或者抛弃了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不得不”的答案。但这些因素放到名人身上,就会被放大很多倍,或许是他们代表了某种人,或某类人,被划分,被分级,被标榜 。感觉这样不好,名人也是普通人,没有习惯才是最好的习惯。

  希望许老师以后可以和“香港罗拉”朱纤佩聊一聊,和每年骑摩托车回家的人聊一聊,和那些自愿在山里教书的老师聊一聊,和那些跑在劳动仲裁里的工人聊一聊...他们不是没有思想,只是没地方表达...

  “把大象装进冰箱里”

  “大象还是大象吗?

  “冰箱还是冰箱吗?””

  《十三邀 第三季》影评(三):张艺谋一句“人走茶凉”,让许知远沉默了【S3E1】

  1. 有时候会觉得许知远好“可怜”,总感觉他采访的人都在追求变化、尝试不同,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却仍然能突破自我框架实现自我价值。他却守着自己的那份执着,想要逆时代潮流,想要突破时代框架,结果却被人说,你这叫“姿态”。【当然也许他不是真的想】

  2.“所有人都是有很世俗愿望,才选择跟你合作啊,你怎么能不用功,怎么能相信自己天才……你不能倦怠呀,你不能懈怠。”张艺谋骨子里的自卑与反自卑(自由)之间的平衡表现在他笑的时候最明显真诚的让人热泪盈眶

  3.看完第一期会觉得,个人也许真的就完全是时代的产物,许知远期待的那种时代的精英,也许真的就不“曾”存在

  《十三邀 第三季》影评(四):如果老谋子当时坚持一下,林妙可命运会不同吗?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仙女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而这种现状,正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在经历,但是找不到规律的现状。

  在张艺谋年轻的那个时候,找到一条“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道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牺牲的,这天经地义

  就如同在奥运舞台上,为了让大多数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见可爱面容,林妙可和杨沛宜,是不能够完整出现的,她们一个贡献了声音,一个贡献了姿态和容颜。

  哪怕她们自己不想这样,哪怕张艺谋这个总导演觉得没必要这样。

  但成长照顾大多数利益的张艺谋,仍然下意识的认为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然后不是那样。

  而且越来越不是那样。

  从“大多数人”都攻击林妙可的假唱,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身不由己,或者到对张艺谋甚至整个团队的体谅……虽然观点冲突仍然不断,但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当下的想法,就要在当下表达。

  我们现在说话,评论,也喜欢说“如果事情没有反转……”,也就是说,太多的时候,事情会有改变,甚至反转,不是因为一开始描述错了,而是有各种角度不同的描述。

  个人主义,其实多多少少带着茫然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声音会变成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发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如果说这次张艺谋在那里说“如果坚持一下就好了”,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想法的话,我理解是:还不如承认自己不知道。

  坚持一下,不是因为要改变什么答案,因为答案不可知。

  坚持一下,其实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心安,找自己的一个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对于其它人的反应,我们不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人的反应不可控,也不该控。

  张艺谋不知道他许多决定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轩然大波),许知远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访谈播放后的全网……黑),我们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别人对你的反应可能也只是他一时口快,或者无心之举,打法打法时间,但可能会对你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

  你越在乎别人的反应,你就越容易陷入冲击的泥沼

  这种冲击,就是我们现在个人主义的代价之一。

  也是自由所带来的代价之一。

  你说的一切言语,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评价。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或者干脆不知所云话语多。

  虽然我们可以起许多调侃的词对待反驳的人,说他们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ID后面,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他们也在说出他们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人,是真实的,这个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馈,都有概率,让人发现,赞同,或者反对。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心情,变成某个杠精。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可以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没有斩钉截铁权威,也不该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们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装出我们知道的样子

  承认无知才能进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只有不停拷问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价,自由也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预测,你拷问自己,然后说出你想说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批评,也可以被批评。你可以表扬,也可以被表扬。你可以无视,也可以被无视。

  任何反应,都不可预测。

  我们都会渐渐习惯这种不可预测,既然说什么话都不可预测,既然已经没有“绝大多数会赞同的套话”了,所以也许大家反而更加诚实诚恳公开透明

  我不知道我说的别人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我只是说我想说的。我知道我说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反馈,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关键是,我要怎么坚持说出自己所想,坚持寻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救世主

  寻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才是我们最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寻找、突破、反思,接受,张艺谋在《十三邀》第三季访谈里其实也表现了。

看十三邀,经常会觉得很饿……

  虽然许知远说他觉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实,采访不一样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角度的兴趣

  比如我看张艺谋,他生于集体主义时代,也经常说要照顾大家的情绪,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个人主义元素在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想他很难摆脱年轻时候集体主义带给他的阴影,但也带给他的机遇;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仍然在尝试自己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他说,我是一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这就是一种尝试的代价,他愿意付出代价,然后看见自己的某种可能性。他拍活着,也拍商业片,现在则想拍替身故事,感觉就是当你背负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杂念的时候,你是谁,你知道你行为处事的后果吗?他的确有迷茫后悔的时候,比如对林妙可的不坚持,也有各种自己不被认同的时候,比如筹备了几年的片子骂声一片,但是他没有停下来。

  当我们关注自己,知道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停下来。

  我们总是用50、60、70、80这样的数字,来称呼着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每个时代的人,会有一个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分法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追求时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时代的多元,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承认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这次访谈,其实我比较中意的也是张艺谋坦然地说出自己可以不爱惜羽毛——是的,当一切无法预测,也不应该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用一点点代价,去突破个人的可能。

  去突破个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还未找到的,自己的灵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视你自己,你可能被诱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无视——已经没有一个“我们”老教导你是谁了,你只能自己尝试,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和负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三邀 第三季》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