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口》是一部由王晶执导,吴红青 / 杨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一部实验作品。
但是她的作品里有,
特别特别好,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从小被欺负只想打人求一个爽快的二宝,
在中间的是看起来纤弱其实主意很定就是不入会的小波,
小波的朋友开碟店的贾鹏飞,
以及父亲被张小龙爸爸整倒在外不回的好学生冯冬。
当然也有女生:
但是林红一直暗恋好学生冯东,
碰巧张小龙也喜欢上了她。
人物众多,丝毫不乱,是一部群像式的作品。
每组人物都紧密的勾连在一起,
但是毫不做作,非常自然。
那种张力是剧作本身的。
比如小波和林红一起去坐火车。
比如那一段,看起来最坏的龙帮哥倆,
弟弟和小芳说自己的故事,坐在自习教室楼下的暗处,只能听见声音。
说他们如何讨厌爸爸,直到有一天,别人说,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
他说:“我们才知道,我们也变成了他那样。”
他在画室里讨好那个他喜欢的杨晓霞,
玩具得逞,他蹲在地上说,他找遍了所有的店,才买了那么一个礼物。
是云朵和天空,上面写:“给我细腻,给我厚重,给我整个天空。”
我特别喜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达到这个水准,
今日我看到的这部电影,已经达到了。
我觉得精密的编织一个故事并不难,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的高中生涯:
学校的广播室,放音乐和朗读散文,
在满碟子碟壳的碟店租碟片,
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坐到邻县只要十分钟,
好的电影不但能让你想起自己的人生,
还能深信那些并未体验的人生:
包括打架,包括打台球,
在那种电影的气质中,
你所经历的和你没有经历的,
我是一个暴力承受度很低的人。
结尾我也很喜欢:
开除的学生从外地回来了,带回了从未吃过的批萨饼,
只留不知何时拆去的小院子里,一切如旧,
只有时光静静流过,那么安闲。
这些少年的命运并没有惊动什么,
在他们之后,同样如此。
《街口》影评(二):《街口》导演王晶访谈: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王晶:一辈子只拍一个电影
柏邦妮
王晶,一个二十六岁的山西女孩。个子小小的,瘦瘦薄薄的,齐耳的短发,眼睛和嘴巴都很大,笑起来露出不整齐的牙齿。笑容非常坦率,眼神真诚。当她走上台去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觉得有点意外:真的,人们不会以为《街口》那样一部庞大工整充满了残酷青春,尤其是充满了男性青春的电影,会是她的作品。但是是真的。当她开口说话的时候,你会知道是真的:她说话非常利索,干脆,从不犹豫,眼睛正正的看着前方,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了什么,即将做什么的人。
《街口》是一部两小时二十分钟的长片。是讲山西戚县的一所高中,里面的小混混学生聚集了两个帮派,一个叫天地会,一个叫龙帮。两个帮派的小孩矛盾越来越多,积怨越来越深,最终要火拼。每个小孩都那么不同:有一对仗着父亲的那么点小权力招摇的兄弟,他们知道自己招人讨厌,只有他们彼此不讨厌,他们讨厌父亲,但最终发现自己变成了讨厌的父亲那样讨厌的人;有一个纨绔子弟,炫耀父亲的钱是他的最大乐趣,他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其实还是有一点天真的;有一个好学生,他的父亲做生意失败了,还有一个小老婆,总是不回家,他不能容忍别人提起这个;有一个普通的秀气的孩子,他的爸爸只能挣几百块,他的姐姐不得不要嫁给一个不爱的人,他喜欢一个文章写得很好的女孩;还有一个已经当了老大的孩子,他崇拜一个黑帮老大,当他知道老大也栽了的时候,他感到绝望,萌发了退意;还有一个小喽罗,他总是被人打,现在总算可以打人了,他竟然当了老大,一定要抖一回威风……当然,还有女孩。还有笨拙的爱情。还有大人。大人的成分不多,这是一个少年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法度,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爱恨。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煞有其事的,他们力量饱满的,一点儿也不颓废也不虚无的活着。活得色彩鲜艳,畅快淋漓。电影结尾,一切都散去了,青春即将结束了,都回归正途了。这些少年并没有惊动什么:在他们之前,很多这样的青春过去了,在他们之后,势必还会有无数这样的青春。
是的,这是一部无法定义的电影。这样的题材也许已经出现了太多,但是没有一部能替代这一部。《街口》是一部编织严密,勾连精巧的电影,但是好就好在气质天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二十六岁的女孩子,之前没有拍过哪怕一部短片的导演,竟然可以这样自在,又自然,镇定又大气的驾驭这么一部电影。怀着这样的好奇,我访问了王晶。
问:这是你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这之前,你写过多少个剧本呢?因为是文学系的研究生。
答:之前写过一个剧本,是作业,必须改编一个文学作品……写得很糟糕,我很不想写它。《街口》是我的毕业剧本,我当时写了一个特别复杂的梗概。张献民老师问我:这是你写的第几个长剧本?我害怕他不让我写了,就说是第三个。其实是第一个。梗概落实到剧本,到电影的时候,放弃了很多。放弃得最多的是家庭的线。在梗概里,还设置了县城和乡村的关系,(写了小波的姑姑,她家在农村,更穷得多,姑姑的女儿也要出嫁),设置了县城和城市的关系,(写了冯冬的哥哥)。除此之外,原来小波有两个朋友,最后合成二宝一个,林红喜欢的一个人喜欢小芳,最后合成了冯冬。
答:因为我是天秤座吧!(笑)
问:你说从梗概到剧本的阶段,放弃了很多,为什么要放弃呢?
答:放弃是因为驾驭不了。我出的问题是一次性的想表达太多,想说的太多了。我觉得《街口》的气韵不太够。比如说,太讲究结构了。剧中很少有一个人单独的时候。太紧凑,就无法真正介入一个人的内心。这也是我的缺憾吧。
问:看了《街口》之后就不知不觉想到杨德昌,倒不是因为《牯岭街》,而是觉得结构很像《独立时代》那样的作品,是不是很喜欢杨德昌呢?
答:是啊!非常喜欢杨德昌,他是偶像,偶像!(笑)……写《街口》的时候,正好是我最迷恋杨德昌的时候。我很喜欢情节剧,一心要拍一部情节剧。我觉得所谓的情节剧,就是情节推动人物的命运,我做的不是很够,但是这个方向……后来一个朋友说我这个不是情节剧。我就问他对情节剧的定义是什么?他说:“故事要有一个主线。”我觉得我们的定义不同。杜庆春老师曾经对情节剧有一个定义,他说:“情节剧就是因果关系剧。”我比较认同他这个说法。
问:你喜欢什么导演和电影呢?
答:(先笑)突然变得好严肃,好像访问啊……喜欢的导演当然是很多很多的。台湾的,香港的,杜琪峰,杨德昌,侯孝贤,侯麦,夏布罗尔,贾樟柯,章明,太多太多了……一旦讲出来,就觉得损失了其他一些,不准确。对这些导演的作品,我不择的(她很喜欢说“不择”这个词)即使有点不足,也可以宽容。就像杨德昌的《麻将》次一点,但仍旧非常好。我觉得这些导演,是有态度的。一旦我认同他的态度,其他都能认同。就像贾樟柯,在他的电影里,经常有一些刻意的成分,别人因此不喜欢他,但是我觉得没关系。
问:是怎么开始萌发,构思《街口》的呢?
答:两年以前,我和带鱼(男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他总是说他没有创造力,他没有自己想拍的东西,那种如果不拍就什么也干不了的东西。他问我有没有?我说有啊!当然有。他就很吃惊,说你怎么会有呢?其实我一直有,从我上大学开始。你看过韩东的《扎根》没有?(答:最近正好在看……)《扎根》一直讲下放,父亲生病,离开下放的地方,韩东说才发觉扎根于内心的那段时光是什么。我从小在那里长大,上了大学,上了研究生,回头一看,才发现扎根于内心的那段时光。我想写我对家乡的感情,复杂的人物关系,各种各样的人,复杂的结构,我想写每个人代表了一类人……慢慢的,《街口》就出现了。
问:听说你从小住在寺庙里?
答:是的。我爸爸是那里文化馆的馆长,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笑),让我们全家住在庙里。小时候住的庙叫做稷王庙,没有佛像。大殿是让游客烧香拜佛的,我们住在小院子里。早晨五六点开门,晚上九点关门。寺庙很大的,所以外间的游客根本惊动不到我们,我们就是正常的饮食起居。有时我不上课,就冒充导游,跟他们说:“这个庙建于多少多少年……”都是胡讲。没有人真的考证,大家都听着。后来99年我考大学,为了清净,搬到了大佛寺去住,那里更大,有几百平。窑洞非常多,随便住,我们经常这里住几天,那里住几天,窜来窜去!(笑)再后来,文化馆要扩建,(也就是说,电影里说的文化馆拆除,扩建,都是你的经历?)算是吧。后来搬到楼房去住。刚到北京的时候,觉得特别不适应,不习惯。学校宿舍旁边是轰轰的车声,怎么睡呀?我一直是听着蛐蛐声入睡,听着小鸟叫醒来的……
答:就是有一次回家,和父母乱聊。就说起独立电影的事情。没想到家人受了刺激,他们非常兴奋。他们没告我,自己去拉了十万块的赞助,就给我打了电话,问我:“有十万块,你要不要拍电影?”我当然说好,心想也许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当然有拍了!告诉张献民老师,他说我这个故事没有新意。当时反对的人很多很多,主要是因为我之前连一个短片都没有拍过。但是我主意很定,不拍就不行,而且不能等。因为我觉得如果不拍,就像欠了自己的过去……无法安心。其实后来十万元花完了,父母背着我贷款了八万,但是他们没有告诉我……我是后来才知道的。现在一共花了十二万,张献民老师老说我们花得太多了。剩下的钱还在那里,父母说等着后期啊,什么的用。
问:无论哪个观众,看过《街口》之后,最好奇的一定是你怎么挑选演员,怎么培训演员的。
答:是这样,剧本写完之后,我先回家去了,和制片一起。我记得是五月二十日左右写完的剧本,正式拍摄是七月二十五日。中间就准备了这么久。我们在老家四五所高中开始选演员。之前是我家人去协调的。我的爸爸妈妈二姨舅妈舅舅……几乎全家都出动了。协调好了以后,我们就拿着DV去每个学校走访。最理想的一个学校,我们去了,老师就停下来不上课,让我们选。我们用DV扫一圈,觉得合适的人就叫出来,让他对着DV说几句话,自我介绍。有那种一点都不紧张的,有个性的孩子,就叫他念台词看看。每个角色都选了三四个备选的演员。也有的学校就是一个通知,想演戏的学生下课集中一下……电影里“小芳”那个女孩就是这么找到的。她是最后来的,我们DV都没电了。因为那个角色是广播员,主要是听她的普通话……感觉很好,她和角色一样,并不是县城的小孩,而是外面城市来的,气质也很贴。
问:拍戏的时候有意外的惊喜吗?
答:意外的惊喜……没有吧,意外的失望倒是很多。(笑)比如乔军乔峰他们在车棚扎车胎,下一场是一个很简单的戏:看车的大爷听着地方戏打盹,醒来出来看车,骂了一句:“什么混帐东西!”但是拍摄那天,那个看车大爷特别紧张,大人往往是这样,非常害怕……大爷根本不会打盹,我演示了很多次也没有用。骂人的那句话,也完全不会说。后来那场戏只好完全拿掉。总的来说,就是按部就班的拍下来了,意外不是很多。还有一个吧,就是一开始我们就把剧本发下去了,快拍摄的时候,我一看坏了!这些孩子把剧本背得倒背如流,太熟了,台词太熟了……我怕真的演的时候就是背台词了。赶紧把全部的剧本都收上来。最后拍摄的时候是最好的状态:每个演员都知道大概要说什么,但是具体的话不记得了,要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问:怎么控制演员的?会反复排练吗?
答:开始二十多天,就是让这些小孩在一起玩,让他们混熟。那时候就租了几个窑洞,让他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电影里这些小孩虽然是不同的帮派,是仇人,但还是一个学校的,很熟悉的。他们打打闹闹,玩得很好。这种感觉,和临时叫来一起演,是不一样的。让他们走位的戏,比如冯冬家那场,刘村火车站,田野那场,冯冬送情书那场。我不主张多次排练,觉得最开始那几次往往是最好的。不要浪费演员的那种感觉,留到镜头前吧!
问:关于调度……
答:调度是很重要的,每场戏的调度都很重要,包括过场戏。
问:这些孩子喜欢拍电影吗?
答:喜欢呀!这些孩子非常兴奋,对拍电影充满了幻想。虽然没有酬劳给他们,还是很认真。二宝那个演员拿到剧本,自己会在台词后加情绪,比如括号:高兴的,……小波那个演员很失望,他们以为拍电影就是机器架在那里,大家一起演一遍,两天就完了,但是其实拍电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没有想到。因为小波家穷,一直让他穿背心。当时给每个角色都买了衣服,只有小波的是地摊上十块钱买的。那个孩子特别不满意(笑)……演乔军的那个孩子,其实成绩很好,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啊!!!)是真的,哈哈……挑他的时候,他就穿着电影上的那件衬衫,黑白花,上面扣子不扣,下面露出肚皮和腰带,(笑)后来给他买了衣服,但是还是觉得他自己那件最好,就让他一直穿着。那个孩子在电影里是一个流氓,其实人很老实,于是一个夏天只有那么一件衣服,最后胳膊那块儿都磨破了。
问:拍完了《街口》下一个计划是什么?
答:没有,现在还没有。我当时说过:“一辈子只拍一个电影!”张献民老师很吃惊,说:“一辈子都会记得你这句话!”因为那时真的想,就这么一个,我全部的话都说尽了。我再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拍摄的过程,之后的刺激……真的让人欲罢不能啊!我想,今后能刺激我的,只有南京了。
问:你毕业之后打算去南广教书,为什么呢?
答:我很喜欢南京呀!北京对我没刺激。也许是因为我喜欢朱文,韩东吧!最近看了李红旗的《好多大米》,也特别喜欢。相比之下,韩东的东西比较局限于自己的生命经验,比如《扎根》,比如《爸爸在天上看我》,都是他自己的东西。朱文的文字很有硬度。喜欢他们,还是因为喜欢他们的态度吧。我之前去过一次南京,又热又晒,在江宁,就是爆烤。有发电厂。人特别少。特别荒凉。人不是在走路,简直是飘过去的!我当时就觉得:好朱文啊!好有朱文的荒诞感啊!周围都是农村,有人坐在家门口剥豆角,特别南方,好侯孝贤啊!我的目标不是做一个接了一个活就去拍的导演,一定要等什么刺激到我,才想拍出来。
《街口》影评(三):想起了我读高中的时候
和电影一样,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小镇,冬天特别冷,乱七八糟的,一下雪就可以不用去上晚自习,路面滑容易摔倒,学校放假,我们就去学校下面的游戏厅打游戏,打台球,看录像。我最喜欢看的是港片,觉得港片很牛逼,打起来特别过瘾,喜欢李连杰和成龙。学校里面各分几个帮,互相打,可以打出血来,最多一次是两伙一共八十个人火拼,到处约来的兄弟还怕互相不认识,所以一方的胳膊上系一个红布条,一帮拿一边齐的木头棍子,差不多半条马路新栽的树全被砍了用来修棍子。
我们的教学楼是个破楼,宿舍是平房,冬天撒尿就在走廊上,冰就冻上来,厚厚地会铺一地的冰。
好朋友因为打架被开除了,因为他女朋友的前男朋友推了他一下,他在雪地上摔倒了,当着女朋友和许多同学面,他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就找人打架了。后来出去念书这骚货又和别人好了。后来他和我说,第一次就是给了她,分手之后又搞了几次这女的,她也很顺从。
我是个好学生,不是出来混的。但是我喜欢的一个女孩,是跟人混的。抽烟,打扮得漂亮,人长得好,身材好。我不好意思接近她,只能偷着看她两眼。要是偶尔能和她说上一句话,得兴奋个好几天。不知道她是不是知道我喜欢她,也许知道吧。对我反正她表现得比较亲切。这也种下了我的一个潜意识,我总是喜欢有点坏的那种女孩。
所以看完《街口》我备感亲切,说不出来。有点苦涩,青春也是我无法回忆的东西,你为了什么就可以打架动刀子流血,做人要讲义气,要重感情,真想没考上大学痛痛快快地谈一场恋爱,因为我那时候觉得我孤独,没人爱我。
虽然没有做到杨德昌那样史诗的巨制,《街口》依然是我们这时代的一页书签。
《街口》影评(四):很淡很舒服
整个片的感觉很好,就像王晶本人给人的感觉一样淡然、舒服,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一个群像的作品两个多小时实在是不够,所以故事进展上很多部分给人感觉编导的痕迹太重,不是那么自然就发生了各种事件,而是明显的感觉到有谁在设计似的。有点野心太大,想要讲的东西太多,设置的线太多,但是时间却很不够...所以很多推进不是很顺理成章
这片开始一直保持冷静客观的情绪,可是慢慢的有很多没有把持住的感性溢出来了,还有贯穿全片的许多幽默的部分,还有那些怀旧抒情的台词,还有比如让男孩带女孩坐火车这些浪漫的情节的存在,让我感觉可能这种有点残酷青春的风格并不是那么的适合王晶,感觉她内心不是冷酷型的
然后可能因为专业方向的缘故,感觉色彩和镜头语言对于叙事的辅助作用还不够大
厄。。。可能是性格问题我是只会挑毛病的人,不怎么会说好话,可是总的来说是部很真诚不做作的作品,这就很难得了,只是我觉得它还可以更好的,看片过程中,我总是觉得不够、不够的,然后看片后听她说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之后...我不够的想法更加强烈了...
然后,比起这部片,我还是觉得王晶这个人更美好XD,眼神非常的纯净,态度非常的自然
《街口》影评(五):同学眼里
王晶导演的《街口》在地球上转了一圈又回到北京做放映,才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
王晶是我们同级文学系的女孩,剧作方向的。和另外两个文学系的女孩住在走廊的同一侧的宿舍里,她们的宿舍是我们串门经常去的地方。
是的,她不是那种一看就很“导演”的女生:不张牙舞爪、不大声说话、不指使任何人(可能不包括她的男朋友吧)做事,最重要的是,从来不和我们去酒吧!!!她会安静地呆在宿舍里看片子、写东西、养小仓鼠。《街口》里面演女学生(后来去坐火车的)那位演员是王晶的妹妹,有几分神似的:恬静的、淡淡的。她与他的男朋友在我们看来,就是一对散仙,甚至于脸色极白、身型很飘、说话也是轻轻的。
直到在学院看《街口》,才感觉到王晶的爆发力。
……
看完回到宿舍,我们激动地讨论到很晚,戏里戏外,包括穿帮的话筒杆儿和八卦,是到实在累了,锁了门熄了灯准备睡。这时候王晶来叫门,我们赶快迎她进来。
王晶兴奋得眼睛里闪着火苗子——刚刚和观看的人讨论完,看似受了很多肯定。我们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再好好梳理了一遍讲给她听,少不了很多必须要当面告诉她的,对影片的喜爱和对她行动的钦佩。
……
王晶不是什么富裕家庭的孩子,她们家就是《街口》电影里那个山西小镇。《街口》本来是得到了当地的一个白酒厂的资助,但酒厂只资助了一部分,后面的资金的王晶家里人几乎倾家荡产筹出来的。不消说家里人对她十分支持,筹钱、联系场地、甚至出演,王晶父亲的侧影就出现在了那个火车站玻璃窗前。不冲动、不浮躁、有诚意——当你心中有了一个非要说出来不可的故事的时候,你就是可以做得出来。
《街口》影评(六):小姑娘的大电影
巴黎有个中国读立电影节(festival shadows),自2006年起,每两年一次,在巴黎高师边一家历史悠久的小艺术影院(studio des Ursulines)举办。说起来这家电影院来头可不小,1926年诞生的它算是全法国第一家艺术影院,想当年接待的都是些最前卫的艺术家 ,比如超现实主义之父André Breton和画家Fernand Léger。于是乎,我也伪前卫一下,趁着电影节去看了王晶的处女作故事片《街口》。
《街口》让我想起贾樟柯的《站台》:同样的记实风格,同样的山西小县城,同样的满口方言(从头到尾的山西话,再加上英语字幕,看得我云里雾里……),同样的青年群像,同样的火车呼啸而过,同样的残酷青春。不同的是,《街口》的导演是位26岁的姑娘。挺难想像这么一部充斥着小混混打群架和老香港警匪片的冗长电影(140分钟),出自一位年轻女孩儿之手,还听说王晶的爸妈为了圆女儿的导演梦欠了一屁股的债(消息出自豆瓣)。于是,敬佩之心犹然升起,想当年贾樟柯拍《站台》的时候,都已经有北野武的资金支持了。这么说来,我那5欧元的电影票钱也算是为了支持中国读立电影而尽的绵薄之力吧。作为一名从来只喜欢从网上下载和买盗版碟的抠门电影观众,这还真是头一次为自己花钱进电影院看电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街口》影评(七):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满怀希望的去看电影,结果发现却不是想象的那么好。 作为一部回忆电影,——作为是电影,为什么居然看不出有什么中心思想。导演是学文学的,作文也应该有中心思想,为什么这部我看得不是很明白? 如果这个是电影的话,似乎我得重新定义我对电影的看法。
作为同样的回忆电影,或者是类似电影,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者“天堂电影院”,或者是“放牛班的春天”,再或者是国产电影“城南旧事”,我希望的是,有一个具体人的回忆或者围绕一个事物的回忆——但是我在电影中没有看到。我不是刻意要跟这些大作相比,但是我觉得,有些思想是可以借鉴学习的。
电影也有首尾照应的地方:最开始英语老师说比萨的时候,大家都表示没吃过,文尾的时候,二宝被开除后去了县城回来还记得给小波买比萨。当时看到这一幕也非常感动。但是在场的各位看官却呵呵笑,当时我不知道为何能够笑得出来。或许是我太认真的看了这部电影吧。
其实那个结局也算好的,但是我一直想看到那个富二代的爹的下台,冯冬的爹洗清冤白,乔军、冯冬跟小芳的发展——其实我一直认为乔军是个好人,只不过无奈的选择……可惜后面都没看到。或许是我被常规电影所毒害带来的一些不正常的思想。
可能是资金不足,可能是其他原因,我不愿相信学文学的导演会把剧本写成这样。不过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希望导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