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帕李的私生活》是一部由丽贝卡·米勒执导,基努·里维斯 / 布蕾克·莱弗利 / 玛丽亚·贝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一):这部电影,应该叫《方向》
电影的名字叫做《她的私密日记》,英文是《 The Private Lives of Pippa Lee 》,还有一种译法将其译为《皮帕·李的私生活》,好像这个名字更加接近电影本身的原名,但是看完电影以后,我觉得这两个中文译名都不是最好的,或者说我觉得本来的The Private Lives of Pippa Lee 也不够好。这部电影,应该叫做《Direction》,方向。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名叫Pippa Lee 女人的故事。迅雷上的剧情简介是这样写的:在五十岁的时候,皮帕·李已经和一名很有才气的出版商人结婚了30年,有两个事业成功的双胞胎儿子,还有一个她很敬重的朋友兼邻居。但是,丈夫决定退休后要离开纽约到郊区生活,而且皮帕·李发现丈夫还与一个比她年轻得多的女人有染,在生活遭到打击的情况下,皮帕·李发现了自身的真正需求,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讲的是Pippa Lee整个前半生的故事。在断断续续的插叙之中,我看到了这个女人成长的过程——她的出生,她年幼时与母亲的相处,她青少年时期和母亲以及和家庭的矛盾,她在嫁给她那出版商丈夫之前的迷茫的日子,她与丈夫的相识相知,以及她逐渐适应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的过程……
她好像一直在寻找,一直在摆脱。年轻的时候,她在对母亲的不理解和愧疚中沉沦,变成一个美丽的但是迷茫的姑娘,当她遇到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告诉她“You have such a sweetness about you……It's an innate thing with you”的时候,她终于顿悟。而这个男人,成为了她后来的丈夫,尽管他几乎可以当她的父亲。后来,结婚以后,皮帕·李又开始生活在对丈夫前妻的自杀的阴影之中,“Every day I tried to be good,to erase the past……But I didn't know how to be this person,like a dancer learning a new routine”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再后来,当皮帕·李以为自己的人生可以这样一直安定下去的时候,在她年近半百的时候,她发现了丈夫居然与自己的好朋友有染,而在她还没怎么来得及伤心难过,并且接受丈夫出轨的事实的时候,这个改变她的人生的男人,就永远地离开了她。电影的最后,皮帕·李背上行囊,选择同邻居35岁的儿子义无反顾地离开,去奔赴她崭新的的生活和崭新的爱情。因为当她发现丈夫的出轨,从丈夫的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她在自己的心里说:“I had the strangest feeling wajking down those stairs,I suddently felt so light,as if a great weight had been lifted off of me”至此,我相信皮帕·李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的方向。
整部电影,皮帕·李一直都在寻找,然而最终,上帝宽恕了她,她终于可以开始全新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包袱。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电影的最后,她在行驶的车子里向外看的脸庞,是多么的美丽,尽管她已经不再年轻。
也许后来,还是会有挫折,未来还会有许多的困难在等待着她,谁知道呢?但是,至少在这一刻,皮帕·李是幸福的,这就够了,不是么?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一直在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但是有很多人中途放弃了,或者犹豫了,所以他们失去了成为自己的皮帕·李的机会。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那么,无论何时找到正确的方向,都不会太晚。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叫做《方向》。
一直在寻找着的皮帕·李才最动人,不是么?
基努里维斯只是个小配角,Queen S真是个亮点,太美了,20岁的她光彩夺目,不需要一点点装饰应该就能迷倒众生。她应该很明白自己的优势,所以骨子里很自信,性感中带着清纯,颓废中带着倔强。
中年的皮帕总是给我一种类似大嘴罗伯茨的感觉,神态举止,动作语调,甚至连嘴角的小动作都很像,不过她俩的外貌还是很好区分的。
印象很深刻的是,皮帕第一次参加未来丈夫前妻的派对,说自己很羡慕这种生活,并不是羡慕她有钱,而是羡慕有钱带来的便利和随意,随心所欲。
从青年的放荡不羁,夜夜笙歌到中年的家庭主妇的相夫教子,皮帕的个性转换不能不说是惊人的,以至于出现了梦游的早期精神分裂症状。真实的自我被压抑太久了,总要找到一个释放的出口,而这个出口就是从西部回到养父母家里的离婚男子。
老公去世,孩子成人,与帅气温柔的小弟弟共同寻找人生的意义。如果是你,愿不愿意用30年的压抑换得这样一个看似美丽的结局呢?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三):大家一起来当碧池仙子
年轻时在家里呆不下去至妈妈去世 么回家过圣诞节
独自一人混迹于世 周旋于不同男人 聪明性感忧郁又有少女般的明媚
ippa与之结婚 出于爱 出于怜悯 生了俩娃
ippa如释重负 转身去找7-11小弟 以为终可离开
小小三割腕求原谅 云淡风轻地说我原谅了你
‘艰难’做了决定 让老头随风而去 在一旁看着儿女握着老头的手
回家打包 因为对老头和小小三不满 儿女可以处理好葬礼的 小小三也可以来的 到时候 别忘了通知就行
7-11小弟 先是你带我飞吧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四):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是如何长大的
还在杭州读书的时候,跟一个朋友聊天,我大概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不能太苛责他人的一些我们以为的缺点,比如拜金、自私、工于心计、脾气暴躁、生活上斤斤计较,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成长中经历了什么,也许如果有那样的经历我们也会变成这样一个为现在的我们所讨厌的人。也许这些特性支撑他们度过了生命中的困难时光,我们无从知道,也无权指摘。
成长就像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一样,充满了血和泪。我想,能够认同这句话的人,一定有很多无法拿到阳光下分享的成长故事。那就让他们在泥土里静静地待着吧,只要你没有被回忆困扰和纠缠折磨。
成长没有终点,我们的心也从未停止感受挣扎。我想,每一个没有忘记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姑娘,都会在操蛋的生活里,感受到爱和自由。尽管稀薄,但,谢天谢地,总算还有一些。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五):女人必经之路
从吸血鬼的旧爱到西西里的女神,从阿甘的珍妮到上东区的绯闻女孩,从英国最英俊男人的老婆到50年代的同妻。
尤其Blake Lively,小觑了这小妞,放弃招牌赤忱大笑,那种羞涩敏感的忧郁,废弃洋娃娃般的迷失,令人着迷得紧啊。虽然意大利国宝出来那几分钟所有人都黯淡了。
是不是每个女人都是这样呢?
那些最后看上去人淡如菊的主妇们,女人们,是不是都微笑得像一个谜?
她们都一本正经的做杯糕,陪丈夫出席晚宴会懂选择优雅得体的礼服裙,这么文静,这么贤淑,你知道她们的真面目吗?
她们的丈夫知道吗?
她们自己知道吗?
ippa Lee显然不知道自己的真相。
她没有这机会。
当她尚懵然不知要选择成为怎样的人,生活带着一声枪响率先选择了她。
她只能嫁给他。
直到多年后他像背叛前妻一样背叛了她,她却忽然发现第一感觉是如释重负!这一刻对人生的讽刺达到了极点。
女人一旦结了婚,谁都不知道是死了个皇后,还是死了个名妓。
而不管一梦是黄粱南柯还是红楼,梦醒已过三十年。
她还没有来得及弄清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已经被生活磨成了型。
还能重新开始吗?
当然。
所以我们义无反顾踏上征途。
就一直往走吧,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未见得太晚。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六):一个女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皮帕•李是一个成功的出版商的妻子。作为丈夫的贤内助,她保持着姣好的容貌,优雅的姿态,是个令人称羡的女人。然而,所有的危机在她和丈夫搬入老年退休公寓之后爆发出来。每天早晨醒来,她发现自己的厨房被搞得一团糟,仿佛有人曾在这搞过party.一开始,她怀疑是别人或者是处于老年痴呆症初期的丈夫,于是她在厨房安装了摄像头。不过,录像结果让她大吃一惊,那个半夜起来到厨房去暴饮暴食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她很惊恐,叫醒熟睡的丈夫,说是自己像动物一样半夜在厨房吃东西。丈夫安慰她,夜游症没有那么糟,至少不像老年痴呆症一样可怕吧。这个情节,就像皮帕•李现有的平整生活意外翘起的一角,经由它,掀起了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在她优雅的中产阶级生活的表面,埋藏着不为人知的往事。
出生时,她满身绒毛,医生说这是返祖现象,母亲却以为她是怪物。后来,那层绒毛褪掉,母亲发现她是个美人,开始无比宠爱她。母亲的精力非常充沛,情绪却极不稳定。等皮帕十几岁时,才意外得知母亲一直服食兴奋剂,也才明白为什么长久以来自己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母亲。她希望母亲戒掉兴奋剂,甚至不惜以自己服食兴奋剂的方式来规劝。然而,母亲却为女儿的共同堕落而非常欣喜,这使皮帕意识到母亲并不真正爱自己,因而逃离了这个只能拉自己堕向深渊的家庭。她躲到了善解人意的姨妈家里,并为姨妈的同性恋伴侣着迷。然而姨妈的伴侣却让她参与拍摄同性恋题材的艺术照,被姨妈撞到后,她又离开了姨妈的家。从此,她过着无比堕落的生活,嗑药、随意性交,与一帮小混混待在一起。直到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李先生邂逅。当时,她还是一副小太妹的模样,李先生却发现了她身上的“美”,认为她“聪明、美丽,却从不张扬”。作为一个内心清纯的女孩,她为这样欣赏自己的成熟绅士的男士所吸引,正像她自己所说的,“我想要被保护。(I want to be sheltered at last.)”。虽然李先生当时已婚,但两人还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有一次,当李先生带她与当时的妻子共进午餐时,后者却在大家面前饮弹自尽,并在死前说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男人总是想娶容易驾驭的女人,直到最后只能和蠢货一起终老,这很有意思吧?”后来,皮帕嫁给了李先生,也终于成长为电影最开始出现的那个优雅美貌的的中产阶级白人妻子。虽然电影里皮帕的解释是“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他,像个悔罪者一样……每一天我都好好表现,为了洗刷过去。”但是,我的理解却并非如此。我认为,无论有没有莫妮卡•贝鲁奇所扮演的李先生的前妻,皮帕都会走上同样的路。
她过去的生活动荡不安,缺乏安全感,当她发现一个成熟男性,能够带给她看起来“有希望”的生活时,她便毫不犹豫地投入了他的怀抱。然而,就此她错过了独立成长的机会。而李先生,虽然欣赏皮帕作为女孩时的清纯不羁,但当她成为他的妻子,他还是需要她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而皮帕也很好地完成了丈夫对于自己的角色期待——对内完成照料男人、生儿育女的任务,对外保持美丽优雅的形象。
掩盖的欲望,总是从其他地方不经意间呈现出来。由于过去自欺太深,皮帕表现一直很“正常”。而多年来她压抑的欲望,终于通过梦游中的暴食等显现出来。邻居家一个老“男孩”帮助她完成了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个男孩35岁,婚姻失败,没有工作,住在房车里,让母亲深为操心和伤心。母亲曾信任和蔼可亲的皮帕,托她来劝说他,却未曾想到,两人在后来一次次的偶遇中,逐渐触碰到对方真实的自我。皮帕为男孩的率真所打动。他拒绝接受成人认可的生活,他也拒绝虚伪。男孩告诉她,她一直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
故事的下一个转折点,是皮帕发现了丈夫的偷情。丈夫为了拒绝承认自己的衰老和临近死亡,竟然和朋友的尚不懂事的一味信任“激情”的年轻妻子搞起了婚外恋。发现了这一桩,皮帕终于放下了自己的心理包袱。原来,这些年来看起来成功成熟而不容置疑的丈夫也只是个拒绝“衰老”的孩子,而自己,已在不经意间成长,可以面对真实的生活和自己,也终于可以不再做一个附庸的妻子。她决定与丈夫离婚。而丈夫,却在她准备离开之际心脏病猝发,轰然倒地。
在丈夫已被诊断为脑死亡后中,皮帕与一双儿女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女儿一向叛逆,在皮帕看来她很不喜欢自己,而儿子一直很好相处。脆弱的时刻,家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皮帕知道了女儿的拒绝,其实是因为从来触摸不到真实的自己。如同当年,她触摸不到真实的母亲。当年母亲用“嗑药”的方式来试图保持完美形象,而自己却尝试着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而唯独不敢去做真实的自己。影片的最后,皮帕在顺从子女、搬去跟儿孙同住的生活与过自己的生活之间,选择了后者。她选择与邻居家的老男孩一起进行一次旅行。儿子为此表示不解,而女儿却赞同母亲的解放:“她为我们付出了大半生,你不觉得她应该放个假吗?”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贯穿女权主义思考的电影。从前,我一直羡慕在女性解放方面,西方走在了东方的前面。然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却是这样的故事:一个女人在自己尚未成熟之时,选择了一个已经成型的男人。她原本有希望成长为自己,却将二十多年的美好时光,耽搁在了做“贤妻良母”的生活里。她把别人给她的一个梦,当成了自己的梦。在别人的意见面前,她选择了顺从。还好,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终于幡然醒悟。还不晚。
鲁迅问:娜拉出走之后怎样?而我想说:每一个女人,何尝不是娜拉?在丈夫、父母、儿女、自己之间,你常常听从的是谁?你是否常常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去追求别人给你的安全感?如果准备出走,重要的,不是震碎身后的那扇门,而是震碎心里的那扇门,这需要有真诚面对自己,孤身挑战生活的勇气。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七):《皮帕·李的私生活》
母女关系、成长简史、婚姻生活、情感状态、脆弱神经……
丽贝卡·米勒 Rebecca Miller用非常常规的手法展现出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敏感、矛盾、最后虚幻的透彻。
皮帕·李是一个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的女人,离开压抑的家庭,她投靠了同志婶婶;婶婶的蕾丝女伴的诱引释放了她内心的冲动,却被婶婶扫地出门;之后她开始了她毒品般的放纵生活,当她麻木的时候遇到了成为丈夫的中年男人;当组建了正常人生的时候,与子女的不理解,与丈夫的矛盾,与朋友决裂,以及自己永未泯灭的不安分,再次将她推到绝境;影片最后,一个好像惺惺相惜的糟糕男人走进了她的世界……
看似她总是从一个桎梏跳到另一个牢笼,其实作为一部女性内心史,不同人在她的不同阶段会选择逆来顺受、安逸满足或者是继续掏空自己直道灭亡……而她总是在关键时刻找到另一条路。
梦游症仿佛是她自我调节的最后一丝呼吸空间,可惜每次醒来后的痛彻都如临深渊。不是周遭环境原因,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可满足的欲望。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八):《皮帕.李的私生活》:女人如花
当初是因为想看布蕾克.莱佛利才下了《皮帕.李的私生活》,大约好几年前,她还在《牛仔裤的夏天》的夏令营里艳冠群芳,把“美艳”这种神所赐予的资本,毫无保留的挥霍起来,就算现在去回味这个在球场上大秀球技来勾引教练的角色,仍然会兴奋的感到意犹未尽,这里的面的她,每次的出场都绝对比现在名声大噪的《绯闻少女》要来的迷人和性感了好几加仑。
其实她整部戏里说是暖场的角色都还有些牵强,因为打开演员名单,除去主角,那个《阿甘正传》里飘逸到能感化禽兽的珍妮,还囊括了基努.里维斯、莫妮卡.贝鲁奇、朱莉安.摩尔等,至少这些曾经“风光无限好”的名字捆绑在一部电影的名单上,还是能足以让人惊讶的嘴巴张成O型,可也始终不晓得为何一票重量级卡司硬要扎堆在这种想念一些过去时光,引发一点小感触的文学小作品上。
若只是为了演技派的头衔或是电影节上的荣誉。那么这样做极有可能物极必反,像是一个身材完美的女人穿了比自己原有尺寸小一号的礼服,哪个部位都无法把美丽的曲线凸显到极致。
无奈僧多粥少的局面下,纵使演技在过高明,狭隘的发挥空间里,这些本能带来意外惊喜的角色,逐个变得贫乏了许多。虽然《皮帕.李的私生活》的内涵绝没有深到可以颠覆你的思想,重新去定位人生与价值的观念,可我情不自禁的喜欢这个故事,在慵懒、迷幻中勾勒出一个女人的八个不同面。有时候用电影解读女人的生活在适合不过了。
通常从小就有着不寻常经历的人,大部分像皮帕.李一样,都有个微妙的童年,老妈是个精神异常的女人,对三、四十代的女明星们极其热衷,她把女明星的一切都复制到了自己的生活里去,当然这份狂热劲头也毫无遗漏的体现在女儿身上,于是那段把童年时期的皮帕.李装扮成梦露或是赫本的造型秀,是意想不到的养眼。
皮帕.李对母亲的爱与恨各占一半,爱她的关注,更爱她的宠溺,恨不能将自己揉碎后融入进母亲的血液里去,而恨自然是来自于老妈的精神问题,因为服用兴奋剂等精神药物,她常在虚幻与现实的世界里来回游走,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变化出各种状态,或兴奋、激动、焦躁;或悲伤、抑郁、泪水歇斯底里的流个不停。
母亲对于皮帕.李来说更像是光合作用,从中汲取着维持精神力量的养分,可是母亲变本加厉的“疯癫”,让她离“精神支柱”的距离渐渐拉开,不再得到的关注,不再与之亲密,皮帕.李在也无法忍受,所幸吃起母亲的药来,妄想用这种方式在继续靠近对方,后来母亲突如其来的埋怨让她终于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的这个女人的阴影里,结果她选择爬窗逃走。多年后她认识了基努.里维斯,仿佛能从他爬窗离家的身影上窥视自己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
显然年轻女人容易失足,年轻的皮帕.李始终在与堕落抗争,可惜她总是恍惚而且继承了母亲的神经质,导致她从畸形的家庭中抽离出来后,又陷进布满毒品,滥交的泥坑里,如果真有宿命论,那很显然年轻少女的宿命就是那些道行够深还很该死的老男人们,此时徘徊于边缘的皮帕.李遇到了年过半百的出版社的老板,他暮光睿智,举手投足间都显得老成和狡猾。
我越发讨厌这样的男人,他们需要靠女人的美貌与肉体来重燃流逝的活力,每个生命阶段都需要寻觅到最能撩起“性趣”的口味,来滋润腐朽、枯槁的老皮囊。朱德庸轻松的抖出了男人的底细,他的书里写到:"一个男人自豪的表示他的老婆永远年轻漂亮,因为他的一生中换了六个老婆”。此时危险,迷惘又思想简单的皮帕.李自然是出版社商人的待定的猎物,她也正需要一片有“安定”效果的男人带来心安理得的感觉,正巧老狐狸前妻的自杀又给了她一个不是自选的人生方向。怀着破坏别人家庭的愧疚感,她脱离母亲的控制后,接着被默认的改造成贤良淑德的母亲与妻子。
从年轻时的不羁,到后来做个平庸的妇人,即使心有不甘,也已经被愧疚与突如其来的责任感淹没,这样看来与基努.里维斯的这一段老少配并不是简单的中年危机, 他更多的是扮演救赎者,让她知道要找回自己,像枯萎却没死绝的花一样,重新绽放一次。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九):旁观女人的一生
标题下得鲁莽,但在观看小说改编电影《她的私密日记》时,我总觉得自己无法投射在这部电影的任何一个角色上,彷佛一个闯入者或者偷窥狂,在角落里默默地射出目光。遂令我想起苏珊.桑塔格的书名:旁观他人的痛苦。这并不是说我不认同T也是一个女人,我在很多地方都说过,T是一种新品种的女人,扩大了女人的范围,但那条为女为妻为母的拋物线,不属于我。
看电影的时候,我用眼角瞄了隔壁座很投入的赵太太,在这九十分钟的声光效果之中,一道任意门,宛如身历其境。我的同感则始终来自于「欲望」,是的,精神分析用词里的那一个,出于对客体、对他者的欲望。我想了解(一般)女人。但女人哪有一般的呢?!女主人翁皮帕的一生,峰回路转。就像清晨的朝露、绽放的玫瑰,任何人见到了她,都忍不住被她清新的气息所吸引,她的际遇也随之起伏。
*以下严重剧透*
当然要说一下我所理解的本事,顺带带出本片的星光熠熠:这部片子的一开场让我想到王尔德惯常嘲讽的上流社会冠盖云集,也是一场宴会,优雅高贵的富太太皮帕.李(罗宾莱特潘)厌倦了自己所扮演的完美母亲奉献妻子,带我们走入她的回忆漩涡之中。我认为皮帕的少女布(蕾克.莱芙莉饰演)生活所展现的,与其说是光怪陆离或者堕落深渊,毋宁是女性寻求自我生涯与独立的一场又一场的逃离,而且往往是逃离以爱之名的绳索、捆绑。例如摆脱嗑药母亲,遇上拉子姑姑及其情人(茱莉安摩尔),之后开始她称之为放荡的生活,叙事主轴丕变为与男性的性爱纠葛,在介入富有、已婚的出版商人(亚伦阿金)婚姻之后,却因为他的妻子(莫妮卡贝鲁琪)当面饮弹自尽,从此走上内心充满罪疚感但看似平静安稳的生活。
我觉得本片细腻地搬演了女人的一生,尤其是像剥洋葱一般,一层又一层地揭露皮帕不为人知的过去,那些我们总以为(男性)英雄才有的冒险事迹。但俗套在于,皮帕作为一个异性恋女性的生涯,似乎解脱之道总是在于她遇上的男人:富有的出版商丈夫,或者通往未知冒险旅程的基努利瓦伊。而她与女性的关系也是紧张且爱恨纠葛,包括与丈夫出轨的年轻女诗人(薇诺娜瑞德)。不过这样说起来,我又觉得我也俗套了,难道只有油炸绿西红柿才能表现女性情谊吗?
回家的路上觉得自己这篇影评没有写好,可能是因为太想假装客观了,没有真的去写自己的感受是甚么。夜里翻来覆去,彻夜难眠,想起电影里自己划下的一个重点,大概就是罪疚感与出轨吧。三十年无法摆脱的罪疚感,促使皮帕重新作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是要加上引号的,就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佟振保,「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老公出轨的意外,理当令皮帕震惊,但她却因此交出了罪疚感的接力棒,从此获得了重生。而最震慑我的,还是退休出版商赫伯所说的:因为恐惧死亡、衰老,所以出轨。性的生之力量在蠢蠢欲动,与死抗衡。
赫伯所说的理由令我失眠,应该说,所有关于出轨的理由,都让我反思不已。回想一下片中关于婚姻、关系的描述,皮帕对年轻的女诗人说:婚姻是出于意愿(will)而维系。说得一点都不浪漫,却很真实。看起来好像是皮帕跟克里斯(基努利瓦伊)应该干柴烈火,没料到年老的赫伯先对上了儿子的女伴。赫伯的出轨,是那么不计一切代价的想活,竟让人在痛责他之余,对他有了一点同情。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最让人觉得兴味盎然的地方,每个角色在表面平和之下都带着不为人知的过去,而你知道之后,可能也与自己内心的纠结有了一些和解。
苟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皮帕李的私生活》观后感(十):还不错吧
不过当故事开始以后,看下去就并非当初注意到这个电影时的原因。里面多次提到,希望对方出轨,以正当的结束感情。
突然就想到当初自己和男朋友的过去,当众人都觉得这就是你最理想的归宿,而自己却早已厌烦甚至多次想要分手的时候,很希望对方出轨,这样,一切就变得简单而自然。
小三是个很敏感的词,最近几年轰轰烈烈的被提及。小三皮帕因妻子的死,愧疚持续了半个生命,就这么,神秘的做着一个艺术家的太太,优雅知性。皮帕随时透出的不安和忧郁,很明白的展现了这个看似和美的家庭不可外露的一面。
有趣的是,当丈夫外遇加脑死亡后,一个快当祖母的人,就这么打包行李,跟着自己爱的人走了。她卸下包袱后,突然变成一个陷入热恋的青年,打包,上路。
我做不到,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这样撂下一切,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这是很难以理解的。我们把家庭看得很重,沉重的,像是履行一场仪式,不容失误。
不得不说,那个让我最初想要看这个电影的S,习惯这么叫她,天生有股劲儿,有点逃不出这种魅力女郎的圈。电影里,她在阿姨家拍照片的段子,似乎长的没啥意义。感觉没有表现出电影里描绘的年轻皮帕独特的杀伤力,感觉两人走到一起的很是突兀,不知这是不是为了表现年轻皮帕还没有准备好是否成为他妻子,便在原来妻子的死亡下,带着愧疚进入新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