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娜的沉默》是一部由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执导,安塔·多布罗西 / 杰瑞米·雷乃 /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一):转:[電影手冊]達內兄弟專訪
達內兄弟新作《羅娜的沈默》戛納首映禮自己也有過關注,現法國已上映,好評不斷。特轉臺灣影評人周星星翻自[電影手冊]的一篇專訪。非常棒的一次訪談,信息量豐富。資料留底,原文轉載。
《電影筆記》:在坎城影展,《羅娜的沈默》榮獲最佳劇本獎。你們是否感覺說,你們拍了一部片,在劇本上你們比以往下了更多更多的功夫?
呂克․達顛 (Luc Dardenne):有的時候會。我們寫的劇本包含某些高招,的確有可能會嚇到別人。像,我就想到當克勞迪 (Claudy) 死掉的時候,我們採用了跳躍法 (l'ellipse)。(譯註:也稱省略法,省略掉某一段劇情不拍,直接跳到另外某一場景。)
尚-皮耶․達顛 (Jean-Pierre Dardenne):跟我們以前的片比起來,這是一部更加複雜的片,有更多的情節,或如果你們願意這樣看的話,它有更多的小說的東西。有很多故事會彼此交錯。當然,會有一個女主角,羅娜 (Lorna)。但圍繞著她的其他的角色,也都沒邊緣到變成是配角。
呂克:其實是慢慢地,我們才把這些男人一一地帶進來。一個接著一個:克勞迪,梭寇 (Sokol),法比歐 (Fabio),司必魯 (Spirou)。這部片敘述說羅娜到最後是怎麼樣一一地跟這四位男人分離開來,因為到最後她要確定在她肚子中的寶寶,會是哪一位留下來的。
《電影筆記》:實際上,到底是怎麼樣發展劇本?
尚-皮耶:我們很概括地畫出一個平面圖來處理這件事,在那上面,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劇本的結構,而且,它也包括了介於五十個到六十個不同的場景。通常,我們是一個場景一個場景逐漸發展。但這一次,它的發展必須使我們要一直掌握住整體。
呂克:一方面,是有必要必須針對劇情注射進一些資訊。給這些資訊,而且是在給資訊的當中又擋住了其它東西,這些東西會讓觀眾處在等待的狀態。另外一方面是當敘事的發展如果太難讓人理解的話,就會阻止人再繼續跟隨羅娜原來的路徑,而且可說是她的道德路徑。寫這劇本的困難度在於該如何讓這兩極能互相保持在平衡的狀態。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必須時常掌握到整體、要看到整體。這挺花時間的。
《電影筆記》:在之前,你們特別是很有表現力地拍攝姿勢。但這一次你們做相反的事:你們再度讓「字」說話,有很多對話。
尚-皮耶:很多事是隨機漸漸地發展著。在劇本的第一版,我們可看到很多羅娜正在工作的場景。無疑,這是《美麗蘿賽塔》(Rosetta) 的幽靈。以前我們是希望藉由羅賽塔 (Rosetta) 的姿勢來講故事。這一次,真的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才敢大聲地講出來說:其實這沒必要。
呂克:對,當時我們在做的電影,已經不再是這一類的電影了,我們感興趣的也不再是這種電影了。
《電影筆記》:所以最終,這意謂說是愈來愈形上學的方向?
呂克:所以除了是用工作跟姿勢來讓他們的身體得以存在,以後,勢必是要用不太一樣的方式來呈現。
《電影筆記》:法比歐 (Fabio) 這一角,應該算是第一步吧。他的計程車比較像是修辭裝置,比較不像是一輛汽車。
呂克:是的,計程車能夠做很多事。
《電影筆記》:假結婚這個點子是怎麼來的?
尚-皮耶跟呂克:二○○三年的時候,我們認識了一位在街上輔導學生的社工。她向我們敘述了她人生的一小段歷程。她哥哥(或弟弟)是位吸毒者,然後,阿爾巴尼亞的黑道份子跟他(她哥哥或她弟弟)接觸,希望能配合一個假結婚。實際上,他能夠賺到一萬歐元(譯註:假設這故事一定是發生在二○○
三年之前,依當時的匯率,約合新台幣四十二萬元左右),條件是要和一位外國籍妓女結婚。她姊姊(或妹妹)在這之前就已經聽說過有吸毒者因為,似乎是弄過假結婚之後,然後吸毒過量死掉的故事。所以,她就事先警告她哥哥(或弟弟)這事情有危險。我們一直保留住這故事,沒跟別人說。直到拍完《孩子》(L'Enfant),我們才又再想起這個故事。
《電影筆記》:為什麼是把敘事重心放在女性的移民身上,而非是男性的吸毒者?
尚-皮耶:有位男性友人建議我們不要這樣做。根據他的看法,要拍一部以女人為重心的影片,實際上必須親身就要有女人的經驗。但是,因為我們倆都是異性戀,所以這可能會構成很多問題。他也許是對的。我們永遠永遠都達不到(女人的經驗)呀!
《電影筆記》:要怎麼樣蒐集到跟假結婚有關的知識?
尚-皮耶:我就是喜歡他這樣。如果他是這樣說:「我認識某傢伙,他經營一家咖啡店。」他就絕對不會再加一句:「他是很讚的人。」
呂克:我們也知道警方其實先天上就是站在移民者的反方。好吧,他是警察,做警察的事。他負責非法移民的部分,所以我們向他請教一些事。
尚-皮耶:我們希望劇本能符合我們的國家(譯註:比利時)的實況,法律方面的。真正構成是惡夢的東西,就是這套法律一直不斷在改變。
呂克:才不過是幾年前而已,我們能夠很快地拿到國及(譯註:比利時國籍);那幾乎是自動化的。今天呢,一位並非是歐盟的公民,必須得先在比利時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申請(跟比利時人)結婚。一旦提出申請要結婚,調查也就開始動作了。警察要不定時突擊地拜訪當事人:冰箱裡面的東西足夠給兩個人吃嗎?而且,最好是不要擁有可以摺成床鋪的沙發椅或沙發,因為,真正的夫妻應該是共同睡在同一張床上。彼此之間,最好也要能夠以同一種語言彼此交談。
《電影筆記》:艾塔․多布羅西 (Arta Dobroshi) 以前根本一句法文都講不出來(譯註:她是科索沃演員,阿爾巴尼亞裔)。是什麼事情說服你們說要把羅娜的角色交給她飾演?
呂克:首先,我們是從錄影畫面 (vidéo) 看到她的(譯註:應該是她演過的影片,有阿爾巴尼亞片、捷克片等等)。我們立刻就同意說要跟她會面談談。可能是因為我們喜歡她給人的溫柔的感覺。
《電影筆記》:她為角色帶來一些很母性的東西。從她一跟克勞迪出現,就給人這種感覺。
尚-皮耶:也許是啦,我們當然可因此說她真正的工作其實是在「照顧」克勞迪。
呂克:因為我們想讓克勞迪黏著她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小孩黏著他/她媽媽的關係。是不是?
尚-皮耶:是的。每個人都可以想想說,一旦缺乏毒品的話,應該是什麼樣的表現。關於這件事,我們也做了我們自己的研究。當然是一定有一些不變的常數。肉體上的疼痛一定有,尤其是關節的部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每個人也都會有他們自己的反應。有的很暴力,有的把自己封閉起來。我們的想法是對克勞迪來說,羅娜是他要依靠的對象。所以,在羅娜的房間的門後面,我們才會有很長時間的克勞迪的畫外音,這樣意義才會出來。他在叫她,她沒有在睡覺,但是她不想聽到他的聲音。然後,蹦,她當然還是有聽到他。
呂克:這會讓人想到《孩子》的一個場景,當布呂諾 (Bruno) 跟梭妮雅 (Sonia) 說他愛她,如果她不給他開門的話,至少她還塞了一張二十歐元的鈔票在門底下。在這邊,我們換到另外一邊。我們可以一直聽到傑黑米․何尼耶 (Jérémie Renier) 的聲音,卻一直看不到他。(以上在《電影筆記》第 29 頁;以下在第 30 頁)
《電影筆記》:攝影機一直處在比較壞 (le mal) 的這一邊。在那邊是賣孩子的男人,在這邊卻是黑寡婦。
呂克:「惡」(le mal) 總是更加地有趣。站在「惡」的這一邊的人,是能夠改變的。
《電影筆記》:孩子就像是一種計謀,靠著這計謀,死亡就不會是決定性的。
呂克:我們比較喜歡在一個很道德的故事中,「好」跟「壞」的問題,能夠持續地被「真」跟「偽」的問題所蓋住。當騙子的第一步就是要製造假的東西:假的婚姻用來騙過警方、官方,而且特別也是要騙過克勞迪。然後,再根據根本沒犯下的錯誤據此辦離婚。然後再因為吸毒過量而死亡。採用跳躍法 (l'ellipse) 則是要讓我們沒辦法確定到底克勞迪那邊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才會是孩子。我們很希望黑道的人能夠把某些假的東西當成是真。然後,我們發現,透過羅娜的肚子所掰出來的孩子,反而是真的在某處存在著。那孩子是假的,但羅娜一廂情願地認為那孩子應該是真的。
《電影筆記》:你們從未要讓孩子存在嗎?
呂克:對,我們始終知道孩子並不存在。我們自然會這樣說:她要教養被她殺掉的男人的孩子,用以贖罪。我們會這樣想,因此也就有一點猥褻。我們比較偏好要更殘酷地對待我們的主角,但很多觀眾告訴我們:「啊,有這個小孩,真是棒呀!」很怪的反應,是不是?有男人,也有女人,跟我們講這些話。
《電影筆記》: 滿滿都是鈔票的信封,既是連續性的元素,也是斷裂的元素:這讓我們想起在你們的電影裡,某些物品的重要性。但是錢卻是比某某簡單的東西更加重要,錢同時是具體的跟抽象的。
呂克:錢可以買東西,也可以買人。但,也可以再把這些東西跟人買回來。錢讓孩子存在。當羅娜試圖要把克勞迪的錢存到他們的兒子的帳戶裡面時,我們真相信是有那個孩子的。所以那個信封有點包含所有東西以及它的相反面。那是情感,是道德,是信心,是愛情,是債務。所有能跟人類相關聯的東西。在某一刻,錢變成是恥辱。錢讓羅娜想起克勞迪,所以羅娜想把錢解決掉。她想把錢留給家庭,但他們卻不要。所以她把錢藏起來。
《電影筆記》:在乾洗店前面,有一場羅娜跟克勞迪的戲,非常棒。
呂克:在前一天,金錢的事情導致一場打架,在這邊它變成是一段浪漫喜劇的場景的馬達。她把信封放到他的口袋裡面。他保存了一段時間,然後再把錢還給她。在此時,他對她是有信心的。她很高興能夠如此。他探望她(尾註),問她她幾點會回來。就有那麼一次,她回答他了。他向她建議由他作菜,她接受。每次當我看到他說:「那,還我一些錢好買菜,好不好?」我都忍不住會笑。
《電影筆記》:為什麼不在瑟寒 (Seraing) 拍,要到列日 (Liège) 拍?
呂克:在有點人的城市拍攝,在當時是滿重要的。我們希望羅娜她本人周圍是有一些人,她又能保守住她自己的祕密。在黑澤明的《天國與地獄》,男生綁架了老闆的兒子,但每天晚上這男生都會跟老闆在一起,他們一起看玻璃櫥窗。只有在大城市,才會讓這種事發生。
《電影筆記》:你們曾經考慮要用 HD(高畫質數位影像)來拍攝嗎?
呂克:我們用了好幾款攝影機先作試驗,例如超十六、三十五釐米,當然也用過數位攝影機,從最輕的到最重的都嘗試過。場記小姐暫時當我們的模特兒。我們在室內拍了幾個鏡頭,在公寓裡面,靠近窗戶,只用很少很少的人工光線來調和色差。但,主要是夜晚的場景對我們來說比較重要。
尚-皮耶:像《三峽好人》那樣的攝影,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適當了。賈樟柯用的只是一款很平常的 HD 數位攝影機,但是他配備了一個非常大、而且非常重的鏡頭,我們剛開始使用數位攝影的時候用過這種鏡頭,因為它可以「作出」三十五釐米的感覺。他用那攝影機搭配一個腳架就拍了。而我們,堅持一直都要上肩拍,就真的沒辦法那樣子拍。
呂克:夜晚的時候,使用數位攝影機反而顯得太亮。有太多的細節了。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靜止的,有被製造的感覺。感覺上好像是底片跟光線沒有交會在一起。
尚-皮耶:也許我們的下一部片,我們會說哈哈就是這樣才叫作棒呀。
呂克:是技術團隊建議我們採用三十五釐米來拍。我們覺得這作法應會很棒。
《電影筆記》:那你們是否碰到一些技術上的問題?
尚-皮耶:三十五釐米有點比十六釐米更飽滿,但也不該太強調這點。我們又不是從黑白片轉過來。
呂克:跟超十六比起來,我們碰到更多對焦的問題要我們下決定。因為三十五釐米的景深比較淺(短),所以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跟次數要對好焦。(譯註:這技術問題幾乎是攝影的基本常識了:景深短則更不容易對焦。)
《電影筆記》:如果不是這問題的話,那三十五釐米有為你們帶來什麼新的東西?
尚-皮耶:攝影機是有點更重,如果拿它上肩拍的話,要反應的時間比以往我們(的習慣)只用超十六拍,更加明顯不同。有點給出一點慣性,就像一個火車頭。哈哈,其實還算挺有趣的。
呂克:我們的習慣是攝影機要一直跟隨角色的運動。但在這兒,我們想用一種比較外在的眼光來觀察角色,一種好像是在旁邊見證的人試著想要瞭解某件事情的眼光。在寫劇本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感覺到我們跟羅娜保持了一點距離;這個距離,在以前,我們跟我們的角色們是從未有過這種距離的。三十五釐米為這種感覺貢獻出一些東西。
《電影筆記》:羅娜是個謎樣的角色。在某一片刻,她改變她跟克勞迪的關係。
呂克:哈哈,是呀,是打架那個場景。
《電影筆記》:當她把鑰匙從窗戶丟出去、脫掉衣服,她仍然處在完全的功利主義中。但在這之後,她抱緊克勞迪,我們感覺到她很真誠地有感動到。
尚-皮耶:我們跟她說:等等,等等。但我們沒有跟她說到底要等多久的時間。她必須要等到她感覺到已經可以擁抱他的那一刻,不能讓一切看起來很假。那是單一一個鏡頭,攝影機微微地向前移動一點,然後又再後退一點,然後這個鏡頭維持了四分半鐘。是她(艾塔․多布羅西)找到恰當的節奏。
呂克:在當下,我們突然感覺到有一個角色出現了,被創造出來了。剪接的時候我們重看那畫面,那個畫面依舊還保留有那個力量。
《電影筆記》:為什麼你們非常強調那件買賣的重要性?
呂克:我們想知道罪惡感是否會帶往一個新的人性。在《孩子》,我們是用布呂諾 (Bruno) 的眼淚,在這兒我們則是用羅娜的瘋狂,來呈現說人類是如何在某一片刻解除心防,人類怎樣感覺到他需要跟別人建立聯繫並非是要利用別人、而是就是很人性的聯繫。跟布呂諾比起來,我們對羅娜是更加殘酷一些。到最後,羅娜離開我們。她離開那塊土地。這就是為什麼她會忘記她的包包、她的文件跟她的錢,因為她不再想那些東西了。我們可以說,是她的罪惡感帶領她變成瘋狂。同時,她再發覺她能夠在這世上信任別人。這是我們最深沈的希望:人類在鑄下無法修補的事情之前,但也會在之後,會試圖再找回自己 (l'être humain... tente de se retrouver.)。也是要再找回別人。在我們拍過的影片裡面,我們是比真實中的我們要更加樂觀。
尚-皮耶:我們無法同意說我們已經超確定地搞砸了(或曰『完蛋了』、『沒救了』)。
(尾註)《電影筆記》似乎有打錯字。原文是 « Il le voit... »,但 « le » 是指男人的他,「他看他」,從上下文看說不通。其實應該是 « Il la voit... »,« la » 是指女人的她,「他看她、探望她」,才說得通。
厄堅尼歐․亨吉 (Eugenio Renzi) 於 2008 年 6 月 18 號在巴黎專訪。
《電影筆記》第 636 期(2008 年 7-8 月號),第 29-30 頁。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二):罗娜的沉默 达登内的固步
并没有太大的失望,只是这一次难谈感触。然而电影在罗娜对着腹中的孩子喃喃自语时,黯然落幕。还是有些难过。
罗娜的沉默。醒来的时候寻思着其中的用意,毕竟兄弟俩这次不再仅以单个的名词作为片名了。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罗娜在知情克罗迪即将到来的死亡时选择了沉默,正如这场阴谋的头目,或者说作为中介的那个角色事后所说的一样。随之而来的是沉默中罗娜的两次爆发:与克罗迪做爱,不如说是寻求慰藉和宽恕;“得知”有孩子时在医生面前的崩溃。
剖去没有看过的最早的两部,[罗娜的沉默]无疑是兄弟俩到目前为止,情节最为迂回的作品。那么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是否是这样的一份奖励?我臆测,三年前的[孩子],十年前的[罗塞塔]摘取那两片金叶子之前,会有一个更为需要服众的过程。我似乎现在才能想明白之所以未能褒扬[罗娜]的原因:我认为罗娜是被情节推着走的。
[罗塞塔]可以叫做[罗塞塔的沉默],[儿子]也可以叫做[父亲的沉默],他们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扮演罗娜的女演员,她的身上也有一种让人喜于接近和信任的气质。而面对电影中的罗娜,这一次我似乎只有观望的心。罗娜的沉默,是被动的沉默。
————以下内容与影片主题并无直接关联————
这是第三次在兄弟俩的影片中看到Jeremie Réniér。同是08年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中,此人已是西装革履。然而回到兄弟俩这里再次倍受“折磨”,这次是瘾君子,而三年前是个混混。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两张熟悉的面孔,[儿子]中的两位主演。凭[儿子]中的演出获得戛纳影帝的Olivier Gourmet令人惊叹地出演了[承诺]以来的所有五部作品(两个龙套角色),本片中他扮演向罗娜调查克罗迪死因的探员之一。而[儿子]中的少年,在本片中是那名中介的手下。毕竟兄弟俩前四部作品一共就那几个人物,于是希望“罗塞塔”和“索尼娅”在以后的作品中也能前来“团聚”。(前者在今年泰西内的[地铁上的女孩]中饰德纳芙的女儿,后者06年有一部[翻琴谱的女孩]。)
罗娜挖土埋钱,让我想起了[罗塞塔]中似乎也有类似情节。很久以来一直没有机会再看一遍,也许记忆有误。
依然期待兄弟俩的下一部作品。不过按照前五部的年份走势,预计会是2011年。一个更加无聊的预测是,按照前四部屡屡获奖的方式,那会是又一片金棕榈。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三):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
去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大屏幕看的这个片子,其实多少油一点小的误会,我本来以为要看的是《维拉•德雷克》,主要是女主角伊梅尔达·斯汤顿 在《哈利·波特》系列里的表现实在太过于抢眼了,由此对她主演的《维拉•德雷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结果是我的疏忽,看错了排片表,那个要下周四才放映,于是,将错就错,看完了这部《罗尔娜的沉默》,不过作为达内兄弟的作品,看这个片子也绝对是值得的。何况,这是一部被法国专业杂志《电影手册》列为年度十佳之首的片子呢,当年更风光的《老无所依》也屈居其之下。如果说这个排名有法国人的情怀的话,而在美国的《纽约客》上的年度最佳电影十佳中,《罗尔娜的沉默》仍然名列其中。而在戛纳电影节上,本片还获得了最佳编剧奖,虽不是大奖,但也是一种肯定。
对于达内兄弟的片子,我之前只看过《罗塞塔》,而且写了“不朽的罗塞塔,倔强的生活 ”。《罗尔娜的沉默》一如《罗塞塔》,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况,而且这次关注的是东欧人在西欧如何移民并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故事的讲述上忠实于客观中立的立场,有满怀了悲悯与同情。故事的前半段没有交代任何故事背景,直接就切入了一个叫罗尔娜的中年妇女的生活,跟随着她的脚步,渐渐地我们知道她是一个东欧移民,因为嫁给了瘾君子而拿到了比利时护照。对于这个瘾君子,作为自己法律上的丈夫,她谈不上任何的爱。她有自己的东欧男友,梦想着在比利时的列日市开一家餐馆。嫁给这个瘾君子,她只是别人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已。嫁给瘾君子,让她拿到比利时护照,然后离婚,并再去嫁给另外的东欧人,帮助他们拿到比利时护照。这是一个跨越管制及管制的一个法律空子。
而作为计划中一份子的罗尔娜,而且是作为人在其中运转的一环的关键因素,她嫁给那个瘾君子仅仅是为了钱,而瘾君子却在努力地戒毒,并努力走向新生,罗尔娜在不情愿的对他耳朵照料中,内心的柔情被软化,她脱离了计划本身,对那个瘾君子产生了感情,并发生关系。那从医院出来,那个与骑着自行车的瘾君子一起飞奔的镜头是整个片子中几乎唯一的充满浪漫与温馨的镜头。但罗尔娜的改变,与整个计划并不符,因为瘾君子在与她离婚上的一些不配合,还有他已经是整个计划的了解者,而原本瘾君子是该继续吸毒而亡的,但他的戒毒也脱离了整个计划。于是,当他骑着自行车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而罗尔娜又发生自己怀孕了 ,整个孩子正是瘾君子的,这让她内心不再平静。当急需护照的俄罗斯人打算接受交易,与罗尔娜结婚以套取比利时护照时,罗尔娜说出了她怀孕的事实。而俄罗斯人是不接受这一点的,他想要的只是护照,至于孩子还有别的其他,都不是考虑之中的事。当知道罗尔娜怀孕时,断然拒绝继续交易。罗尔娜因为已经害死了瘾君子,内心充满了愧疚,她一心想将孩子生下来,以再也不能对不起孩子的爸爸。但这整个都与计划部符合了。于是他的东欧男友来跟他分了手,而且计划背后的操盘手能杀死瘾君子,当然也不能容忍罗尔娜的行径,于是打算除掉罗尔娜。这让罗尔娜陷入了死亡的困境之中,最后她躲到了丛林中的一个小屋中,但她躲得了今天,能否躲得了明天呢?电影到此戛然而止,如同开头不交代任何背景一样,结尾也不留任何痕迹。只将结果抛给了观众,让观众们去完成他们想要的答案。
上述的情节基本上是被我补充完整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可能有些观众会压根看不清白这个片子在讲什么,其中的人物关系又纷纭而来纠缠在一起,有些搞的莫名其妙的意味。但是在大屏幕上这个片子,还是很有感觉的,比在卧在家里看碟更来气氛。
像《罗塞塔》关注是最底层的蓝领人的生活一样,作为底层移民的东欧人,他们在西欧过的并不好,甚至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挣扎于龌龊。像罗塞塔为了有份工作而出卖对自己有好感的男孩,而罗尔娜则在做着非法移民,甚至是参与了间接杀人,如果她的同谋们在法庭上拉上罗尔娜的话,她是避不开嫌疑的。作为一个女人,在男人的世界中,尤其是在黑社会编织的网络中,她只是被当做了一个可资利用的棋子而已,从来没有人回去关心她的感受与感情,也不允许她去动自己的感情,而一旦动了感情,就等于是惹了杀身之祸,这个网络的黑暗与歹毒,就是这样的,而罗尔娜的明天究竟该是怎么样的呢?目前,还有多少想罗尔娜这样的人生活着呢?天知道。
对应到中国来,如果把这个比利时的护照换成北上广的户口,那么这样的逻辑是可以推演的。现在,有多少人在为了北上广的户口而备受压抑呢?缺口是那么的大,但当地政府的控制油如此之强,其中的壁垒,绝对不亚于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护照。作为欧盟的欧洲,在经济体上时一体的,在货币上也都使用欧元,而且拿着本国的护照在整个欧盟内都通行无阻,这看起来跟中国差不多,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大概就是像中国省与省之间的户口来区分差不多吧。西欧发达国家的护照不好弄,抢手,拿到了可以享受到发达地区的诸多的福利,这跟中国北上广这些发达地区的户口的抢手程度是一样。而且,从人口的对比上,北上广的户口甚至比发达国家的护照更加的值钱。对于那些在北上广漂泊了多年的人来说,那一本户口的难度,真是可以用青天一样的高。只是,我们的故事中,究竟有无沉默的罗尔娜这样的人的存在,因为接触的人群太少,不得而知。如果说,我们的导演何时又能拍出这样的佳作呢?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四):群男中的仙女
当一个女人对某事的想法糟与之相关的众男的反对,那么,对这件事来说,只有这个女人是符合道德的,正确的,不抹杀人性的~
要好好表扬罗尔娜同志,强烈谴责周遭众男,除了脆弱、孤独、浪漫、温柔的瘾君子克劳迪~~~
上瘾的君子~君子成瘾症~做君子成瘾~~~~~~一个有魅力的男人应该让女人觉得可以怜爱~有了她后,他会无坚不摧~~~呵呵,让女人觉得自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仙女~~~~罗迪克君就是这样的有魅力的君子成瘾症患者~
表情真难抉择~~~~
所以罗尔娜因为可以选择的表情太少,同样难以抉择,但选到最后,竟然都是笑了后的哭、哭了后的笑,与初衷相反,或者说与选择答案相反~
虽然说是移民题材,但只能算个背景,我把它当做教化大众的罗尔娜纪录片才是真的好呢~
所谓罗尔娜的沉默,应该是不被同意,就直接做了自己想做的吧,然后也不去解释什么~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五):'省略法'的独特魅力
克劳迪的死,导演采用了省略法来拍摄。从克劳迪骑车告别,直接跳到罗尔娜给克劳迪收拾遗物,罗尔娜的感情变化表达得非常节制,但却有很强烈的冲击力。
“省略"带来一种类似于“惊喜”的效果,瞬间让观众的预期落空,进而达到刺激观众的效果。
罗尔娜将克劳迪的钱还给克劳迪的妈妈,克劳迪亲人对克劳迪的态度极为生疏,甚至是厌恶。这个细节更增添了对克劳迪的同情,和对罗尔娜的理解。
罗尔娜对克劳迪感情的变化,与罪恶感有关,但也与爱分不开。这种爱倒不单单是男女的爱情,更多的是一个女人天性中的母爱。克劳迪像一个粘着罗尔娜的孩子,并且孤苦无依。
这是一部在表现手法上极为节制的影片,其中很多类似”省略法“的运用,带来一种格外的魅力。冷峻中自有一种激烈的冲突,久久难以释怀。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六):郁闷的电影
平和的叙事,轻声的音乐,可是道出的故事却那么伤人。一个单身的姑娘来到比利时定居,与一个瘾君子假结婚,她的初衷也许是不纯的,但是蛇头与男友却要逼迫她谋害丈夫,于心不忍,但男人最后还是被害死了,罗尔娜的内心极其愧疚,但是为了更美好的新生活,她只有妥协,拿到比利时身份证后与一位俄罗斯人假结婚,生活正一步一步进入正轨,但是又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是那个瘾君子的,也许处于内疚,她想保住孩子,可是天不从人愿,蛇头与男友都逼迫她打掉孩子,甚至遣返她回家乡,迫于无奈,她只能逃亡。
生活竟是如此赤裸裸的残酷,没有任何温情,没有任何余地。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七):看得到的假与真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罗尔娜的沉默》
●导演:达内兄弟
●主演:安塔·多布罗西
道德,可怕的道德负罪,它也正是达内兄弟作品一直源源不断传递给观众的产物。
渴求一份工作的女孩,像孩子一样的父亲,心地善良的瘾君子,想找回单车的男孩,遭遇下岗的女工。这些人有的可怜,有的可恨,有的倔强,有的软弱,有的抑郁……
达内借这些底层小人物,去表现存在于社会的道德困境:讲述真相的困难,不愿承认的自私,装好人上瘾的伪善,隐瞒与欺诈的丑恶,还有主人公内心的罪恶感。
这些故事,谈不上大新闻,甚至有够不上社会新闻的嫌疑。但是,两个老头总能编出新花样,去测量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不断表现边缘底层,却维护甚至是袒护着底层人的尊严。
上世纪末开始,英,法,德,意等国电影,不约而同地关注起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阿拉伯人、东欧人、土耳其人、亚裔……几乎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片子(注:移民问题终于在这两年演变成全球问题)。
《罗尔娜的沉默》是继《承诺》之后,达内兄弟又一次选择外来移民题材。
电影讲述罗尔娜和吸毒男克罗迪假结婚,拿到了一张比利时绿卡。但幕后团伙还想再捞一笔,让罗尔娜跟一个急着入籍的俄罗斯人再次假结婚,但前提是,干掉累赘般存在的吸毒男。
一个观众会对罗尔娜的所作所为,感到难以评判。
罗尔娜和克罗迪一起生活。但作为一对假夫妻,他们不存在真正的男女情感。
罗尔娜有意帮克罗迪戒毒。偏偏这个克罗迪,除了吸毒恶习,做人方面有善有爱。幕后大哥步步紧催。罗尔娜只想编造一些理由好离婚,不希望克罗迪死于非命。
克罗迪毒瘾发作,罗尔娜去探望他,顺带提出了离婚要求,要克罗迪打她,好留下伤痕作证。结果,好心的克罗迪坦言,自己从不打女人。无奈之下,罗尔娜只好一头去撞墙。
有一天,克罗迪找到工作中的罗尔娜。原来,他刚从医院出来要回家。罗尔娜给了他钱和钥匙,克罗迪说,只要十块钱买烟就行(他一直放心地把装在信封里的钱交罗尔娜保管),后面又说,要买菜,做饭,和她庆祝下——又再拿了一点。
克罗迪买了辆单车。道别后,罗尔娜转身跟在后面跑了起来。那一瞬间,他们像极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
但在这一幕后,《罗尔娜的沉默》采用了大胆的叙事省略——突然交代起克罗迪的后事。再然后,罗尔娜似乎怀上了遗腹子,有些人要骂娘:达内兄弟编起了肥皂剧?
是否怀孕了呢?电影在有些段落让人信以为真,但很快又加以否定,由观众自己去思考,该接受哪一面,是假结婚真感情,还是郁结于内心的罪恶感幻化了人形,是自我的惩罚。
影片的后半部分,完全用来表现她的反省和思索,解释她丧失掉人与人信任后的痛苦。达内兄弟把力量全扣在罗尔娜身上,给了她道德和人性的重压。
影片绝大部分采用自然光,依然利用导演擅长的跟拍手法,持续地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这在室内和结尾的几场戏,表现得精准到位。罗尔娜与克罗迪的拥抱,她一人躺着喃喃自语,恍惚之间,令人清晰地看到了罗尔娜身上的人性光辉。【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4/11/content_756501.htm】
达内兄弟对固有的一套方式进行了调整,不过对人性的挖掘和底层生活带来的触动还在延续。———JustinChang(《综艺》)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八):郎娜的沉默:坏女人的良心
移民,总是容易出现文化冲突的好题材,只是达内兄弟过高估计了郎娜的符号作用。个人觉得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吵架,最后他们做爱,并且一起买自行车的部分。她怀孕了,因为满怀心事攒钱跟男友私奔、摆脱黑社会纠缠、拿到正式公民身份的勾当,已经让郎娜不那么天真了,她更在乎这个癮君子在痛苦解毒过程中对她的真实感情,这种依赖性进而转化为某种依恋,以至於她最终也不希望以过量的海洛因剥夺他的生命,最后她还在走投无路之中保留了这个所谓的孩子。最后,阴暗的森林或许是命运的沉沦,但是逃脱重负的郎娜,似在最艰难的条件孕育新生。不做恶,很难也很简单,现实与良心博弈,谁都在找平衡点。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九):達頓兄弟有著銳利的眼睛...跟美麗的心靈
沉默的蘿娜有別於達頓兄弟以往的作品,對我來說脈絡較為清晰,不再讓觀眾困在角色的冗長日常動作中失去融入劇情的耐性。他們再次聚焦社會的邊緣人,一個女人,非法移民,假結婚是她取得國籍與收入的來源,夢想著跟男友存夠錢開間小餐館。
圍繞著這個女人的有幾個男人,假結婚的對象毒蟲克勞迪,仲介非法移民進行假結婚的法比歐,她真正的男友蘇科。
蘿娜漸漸地為這段假的婚姻關係付出一些超越自己該肩負範圍的責任。因為同情,她雖不願意,還是幫助克勞迪戒毒。為了另一樁讓俄羅斯人娶蘿娜申請入境的生意,法比歐要製造吸毒過量的意外來害死克勞迪。她撞破頭來製造家暴的證據,向法官申請離婚,以便拯救克勞迪免於一死。
但克勞迪終究還是被害死,而蘿娜可以因為與俄羅斯人假結婚而得到一筆數量不少的金錢,夢想似乎就要實現,這個時候,她卻發現自己似乎有了身孕。
其實有些「真」的東西已經在這個「假」的事件中衍生出來。克勞迪對她的信任與依賴與她對克勞迪的同情心使這段關係某部份變成了真的。
法比歐天衣無縫的計畫讓假的事情看起來像真的,醫生檢查出蘿娜肚子裡的孩子是不存在的,但她寧可放棄男友與開餐館的夢想,選擇與肚子裡不存在的孩子一起逃亡。
在面臨迫切的生存危機時,也許我們對於「真偽」的概念都要徹底翻盤...。觀看達頓兄弟的作品時,一開始總是會陷入某種程度的道德掙扎。他們認為「壞的」一方總是有較多故事可以訴說,因此多把鏡頭對準「壞的」一方,讓我們看見他們的處境。在這種處境下,一般的道德標準是不能夠套用在他們身上的,因為對他們來說不公平。
《罗尔娜的沉默》影评(十):在沉默中永恒
比较喜欢这次的结尾,有种‘永恒’的味道,达内兄弟也开始搞理想主义了。最后让罗娜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明天怎么样,何去何从,留个空间给大家遐想。
关于骗婚移民的事情,我还真是在比利时听说的。相当年我就是去瓦隆区(就是达内兄弟的老家,这片子的拍摄地)打工,同大厨华哥混熟了,瞎聊到这些。具体怎么操作,黑市价位多少,私下还签个合同,找个保人,华人还是温州圈,阿人还是阿人圈,里面都有行市的。我记得那年是四万欧元,购买两辆polo了。女人来比利时之后,至少一年在一起,等有了居留证,然后准备离婚,一般两年就可以独立了。 当然也不只是温州圈,我认识一家人找的媳妇就是东北的,女人超漂亮,也挺洋气,大着肚子看孩子,让我糊涂了时代。
比利时法语区其实挺穷的,也就比法国北部强点(就是《欢迎来到北方》那嘎达)。物价低,工作岗位也少,比不了相对富裕的弗拉芒语区,要不怎么前些日子闹分裂呢。
电影里的气氛是清冷惨淡的,这也是达内兄弟一贯的风格。温暖只存在与相爱的人之间,罗娜与真正爱的男友在一起时,才会感到一点欢快和希望,他们不过想开一个自己的小店,有个稳定的生活。很多外来移民都没啥大抱负,不过是想安分守己的过一生。华人同样如此,我记得打工那会儿,最大的娱乐不过是去荷兰赌场啦。雷尼尔演得那小伙儿,还想《孩子》里一样,脆弱,敏感,有同情心,却没有丝毫能力。我以前认识不少法国比利时这样的年轻人,处在失业的边缘,做普通朋友还行,挺义气的(例如在片中并不贪钱凶暴,只不过是吸毒穷疯了),但要做人生的伴侣,未免窝囊了点。
影片里的镜头感依然很出色,手持跟拍都把握的很精准,这得要技术积累的。那么多长焦,在大屏幕里看得不晕,好像自己真的就跟在角色的后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可能是达内的片子看多了吧,现在挺适应的,台词虽然少,但一点都不闷,而且觉得《罗娜》的镜头运动并不省略,构图也挺完整的,比以前的作品更照顾台下观感。演罗娜的这个新人,并不是阿人,很有点东方的美感,而是中东欧那一带的,现在入了欧盟,要移民其实很容易了。这个人物演得好,和《四月三周两天》里的女孩一样,靠眼神来表达感情,一种毅然决然的感情,都被达内兄弟给捕捉下来了。
Luc,2009年1月5日于法国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