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vs泉南石棉村》是一部由原一男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国vs泉南石棉村》观后感(一):中日维权现象的若干差异
整个观影过程,不自觉地与国内维权现象对比,我相信这也是很多观众的体验。
虽然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太好对比,但从纪录片中依然能窥见一些有趣的差异。
东京地方法院判决维权者胜诉后,厚生劳动省继续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诉。这在国内是很难见到的现象,我们可能有民告官的案例,但是不会达到国务院部级的高度,一审政府败诉继续上诉就更难想象。
我朝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避免法律事件演变为“维稳”事件。在维权者付诸法律途径之前已经有政府部门亲自出面协调解决掉了,不像日本厚劳省还特么冠冕堂皇地去上诉。我朝的赔偿的范围也不大可能漏掉这一群体中的7个人,从而拖泥带水留下不稳定因素。
日本维权者更理性更有策略心态更平等。这一点仅从维权团体的操作规范程度上就能看出来,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位充当召集人的老头(忘记名字),他的表达能力很强,熟悉日本政府的流程,见解也很深刻,维权者们面对政府官员时不卑不亢,心态很平稳。
我朝的维权者很多时候是诉求内容都表达不清楚,要么极端暴躁,要么极端温顺,能在法律框架内去规范操作的更是凤毛麟角,心态容易崩掉更是家常便饭。从一些流出来的维权视频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维权团体的代表在与政府官员交涉中容易被居高临下的权威所折服,从而一瞬间变成了合作者,去帮助政府安抚团体内的其他成员。当然这也是我朝官员的必备技能。
独立审判与舆论审判的差异,在整个片子中没有呈现媒体和舆论的大范围一面倒的声音(该事件在日本舆论情况待考证)。这一点与我们国内一些事件网络舆论一面倒的同情与批判,从而影响法院判决的情况截然不同。这部纪录片是从维权者的角度在拍摄,既然是日本国vs村民,没有呈现政府一方的观点,客观上还是不客观的(当然政府天然具有优势)。
官员的良知与作秀。厚劳省大臣最后向维权者谢罪的一系列行为,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政客的作秀。如果是真的同情怜悯受害者不会等到上诉失败后再来做,也可以说他的一切行为是不与法院的判决相背。这种官员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冷漠的、狡猾的、精致利己的。我们似乎更加强调官员具有心系苍生的儒者情怀,这比法律更重要。
这部纪录片长达八年的跟踪拍摄,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日本底层的维权模式。很难断言,完全基于法律途径就一定能很好地维护公民权利,片中的维权团体到首相府申诉、与厚劳省官员对话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日本民众也不是完全相信法律能够实现他们心中要求的公正与良知。然而法制与良知既有一致的追求,也存在说不清楚的背离。
另外有一个细节:片尾那些受害者的去世年龄除了一个是50多岁,其他都是70岁以上,我们民众的容忍度更高吧。
《日本国vs泉南石棉村》观后感(二):三度的人
她给了我们工作
她给了我们钱
还能奢求什么
我们这些乡下来的人
我们这些外国来的人
我们这些最平穷无知的人
她给我们上了绞索
美丽的石棉之花
谁能救救我们
父母啊已被夺走
谁能救救我们
我们是和恶魔做交易的人
拿回交易中我们应得的
一年一年一年
倒下的同伴一个一个一个
为什么还不认罪
为什么还要上诉
这世界存在的恶魔
八年半的时间走过了
我们终于胜利了
忏悔啊认罪啊给死去的人
谁能救救我
这无用的人
三度的人
《日本国vs泉南石棉村》观后感(三):纪录片还是得要有态度
本次上影节唯一一部与预期相符的高分电影。 由于去年看了不少优秀的纪录片,尤其是看到了象《持摄像机的人》这样的神片,所以今年对纪录片特别期待,除了《脸庞》没抢到,其他的口碑影片抢了不少,然而很多都是失望。 今年很多纪录片秉承的是中性立场,即只做客观的展示,尽一切可能的不带入导演的主观立场。实际上并不赞赏这种理念。 但是《日本国》在影片的一开始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石棉事件的大概和立场鲜明地表达了影片的态度,这也为影片的风格和主题早早定下了基调——没有折中没有调和没有矫饰,把一切客观都赤裸裸地展示给你看,但这些展示都是围绕着同一个批判的主题——并不是石棉事件——而是中央政府是如何凭借不对等的实力来面对石棉事件中个体正当却不利于己的诉求的。 政府本该与辖下个体建立服务合作关系,但影片中却处处呈现出敌对关系。处于强势方的政府拖延、无视、敷衍、压制甚至欺瞒处于弱势方的个体,弱势方的个体也有相应的对策。影片始终立场鲜明地站在弱势一方,全程跟进这一事件,直至事件终于得到一个进步了的、但远非圆满的结局。 影片有三个多小时,作为纪录片,仍然是对石棉事件中受害个体八年维权路的客观、真实和完整的展示,但展示得立场鲜明,力度十足。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