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魔鬼联队》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7-23 0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魔鬼联队》经典影评10篇

  《魔鬼联队》是一部由汤姆·霍珀执导,麦克·辛 / 蒂莫西·斯波 / 科尔姆·米尼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运动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联队》影评(一):纯正足球文化

  英国——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谢菲尔德联队——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队

  英格兰足总杯——世界上最古老的赛事

  这些都是英国英格兰足球拥有的,骄傲的足球文化。众所周知,在这百余年来,英格兰有无数多的足球俱乐部。如今,世界上最好的联赛,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仅仅是伦敦就包含多达六只球队,还不包含低级别联赛。而每个队又拥有数量庞大球迷自己家的球场训练基地。北边有纽卡斯尔桑德兰历史悠久,南海岸也有布莱顿等乡下小球会,可是无论身处哪个级别,球迷们总是很热情,可以说足球已经是英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俱乐部历史悠久,家族里都是家乡球队的球迷,死敌永远不会和好。

  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布莱恩克劳夫在利兹联受不到欢迎。足球总有很多死敌,诸如北伦敦阿森纳和托特纳姆热刺,西伦敦切尔西和富勒姆,默西塞德利物浦和埃弗顿,曼彻斯特曼联和曼城。当然这还是要建立在能够直接形成威胁情况下,不然当年弗格森也不会称曼城为“吵闹的邻居”,现在曼联敢这么轻视曼城吗。利兹联和德比郡结怨已久,但是由于不在同一级别,作为联赛班霸的利兹联哪会把德比郡看在眼里,但当德比郡强势崛起,从利兹联手中抢去了联赛冠军,这死敌的身份确定了。至此双方火药味十足。

  布莱恩克劳夫性格张扬 狂放 不内敛,执教能力很强。于是在俱乐部将他解雇之时,球迷和球员们皆发出挽留的请求。而当布莱恩克劳夫去到利兹联之后,在球员们的排斥下,球队接连失利,球迷们便开始支持起之前的冠军教练邓利维。毕竟从死敌那边过来也终究只能是死敌。

  球场上球员们火花四溅的战斗,场边教练的激情斗法,场外球迷们的对抗,暗地里俱乐部高层的算计。这些都是在这个古老的球迷文化中存在的,而且不会消失。他们觉得一周里面最幸福事情便是去看一场主队的比赛,球场里响起的永远是歌声,呐喊声。球迷们的热情也会感染场上的球员,使足球这个竞技运动更有观赏性。

  总之,这种在真实故事体验纯正的足球文化,死敌间的对抗。可以说是最好的足球电影。

  rian Clough 布莱恩克劳夫 英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教练,总能创造出一些神奇时刻。在德国凯泽克劳滕奇迹发生之前,有更伟大的也更传奇的奇迹。那就是布莱恩克劳夫带的诺丁汉森林升级后第二年便拿到全国冠军,紧接着拿到欧冠两连冠!多么伟大的成就,属于布莱恩克劳夫。

  《魔鬼联队》影评(二):”怀旧“气氛浓郁

  如果对一部电影的气氛,营造得很成功的话,那部电影可以说就成功了80%。影片运用了一种少见纪录片状的“灰黄”色调,配上了典型的60—70年代音乐节奏,成功的把观众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个英甲(现在叫英超)赛场上,德比郡,利兹联,诺丁汉森林也曾经无比辉煌的年代!(?)

  男主角Michael Sheen的表演风格可以称作为“超级外向型”,正好配合了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充满了无穷的野心,且嚣张外露,这样的人在芸芸众生中更容易成就事业上的成功,也很容易被人踩在脚下。

  以上可以算作我对那句人们常说的老话——“性格决定命运”的另一种解读吧!一种听起来不怎么宿命论”的解读。

  《魔鬼联队》影评(三):人类共同的弱点

  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人性中共同的弱点:成功后,把成功的原因通通归到自己身上,变得忘乎所以自大不可一世失败了,除了从别人身上找缺点,再不会做点别的。

  影片的开始,是主人公执教的德比郡主场迎战当时英国甲级联赛冠军利兹联队。那时,克拉夫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等待利兹联主帅唐.里维的到来的,但里维把急于与之握手的克拉夫撂在一边,径直从他身边走过。就这么一件事,让克拉夫心中升起仇恨怒火。在与好朋友也是球队副教练的泰勒共同努力下,德比郡从乙级联赛升入甲级,并夺取了联赛冠军。克拉夫一时风光无限,认为自己是这一切的缔造者,把球队主席也不放在眼里。因为对一场比赛的安排与主席起了严重冲突。为了提高自己在球队的地位,克拉夫自以为是地提交了自己和泰勒两人的辞呈,以为球队会反过来求他,结果遭到解雇。

  一场激烈的争吵中,克拉夫把球队所有的荣誉都揽到自己身上,把泰勒说得一文不值,两个分道扬镳。克拉夫来到他曾经恨之入骨的利兹联做教练,以为在这么顶级的球队自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作为教练的价值,结果却是屡战屡败,他认为是球员在和自己对着干,于是想通过买入新球员加以改善,却毫无起色,最终被球队辞退。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在没有泰勒帮助的情况下会一事无成

  影片结尾克拉夫下跪像泰勒道歉才挽回这个最好的朋友助手。后来他们俩带领诺丁汉森林队又一次完成升班马奇迹,而且两夺欧洲冠军杯。

  对影片主人公,我开始是怀着一种敬佩之情,敬佩他充满雄心壮志同时活力四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他的自大、目空一切,以及让人受不了的大嘴巴,让我产生些许的厌恶之情。直到看到他向泰勒跪地认错,我才意识到其实他身上的那些缺点不过是人性中共有的缺点。没有人可以避免那些缺点,也只有这么经历了这些缺点带来的害处,人才认识到它们并且自省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有那么点狂妄自大,没有被这狂妄牵着鼻子经历失败前,没有谁会清楚意识到它的存在。可只要承认这种弱点的存在,并加以警惕,抱有雄心的我们是可以获得不断的成功的。

  《魔鬼联队》影评(四):传奇始自44天的衰运

  对于我这个从1994年世界杯才开始喜欢足球的人来说,对于英国足球史上的传奇名帅布莱恩•克拉夫,印象深刻的只有两点,一是他曾经带领诺丁汉森林两夺欧洲冠军杯,再看看如今诺丁汉森林的衰像,感觉此人能做到称霸欧洲应该是挺牛B的事儿。二是他曾经拿弗格森说事儿,“有样东西我有两个,他只有一个——我说的可不是睾丸”,他指的是欧洲冠军杯,他2004年去世前,弗格森还只有一个。不过,能说出这样的话,想来布莱恩•克拉夫应是一个口快直言之人,加之在足球圈获得的成绩,牛B又直言之人的故事想来应该精彩。电影《魔鬼联队》,虽然只是截取了布莱恩•克拉夫教练生涯的一个片段,而且是一个失败的片段,但是已经足够精彩,可以感受一生的传奇。

  1974年,布莱恩•克拉夫告别德比郡,执教英格兰足坛这段时期霸主利兹联,而之前,利兹联的主教练唐•里维刚刚接过了英格兰国家队的教鞭。影片通过布莱恩•克拉夫上任前就在电视台对唐•里维一番口无遮拦的攻击,很快告知了观众两个俱乐部和两个教练间纠结的关系。利兹联在联赛的霸主地位正是被刚刚升入联赛的德比郡终结,而布莱恩•克拉夫视唐•里维为死敌,也就是新贵的教练接替了死敌的位置,执教传统强队,想想之前两队从教练到球员间还互相攻击的场面,此番布莱恩却要前来执教,其如何处理队友的关系首先就是令人担忧的事情。果不其然,强势而情商不高的布莱恩不顾利兹联旧臣的感受,全面否定唐之前的执教方法战术,激起了队员一阵阵反弹,面对这种情况,布莱恩不知深入沟通,反而是找来德比郡昔日弟子若干,激起了更大矛盾,最终,利兹联成绩糟糕透顶,布莱恩迅速下课,从上任到离开,历时44天。

  在剧情上,影片以一种利兹联的现在与德比郡的过去闪回的方式结合,将布莱恩的个性,以及他与唐的恩怨清晰展现在我们面前。看布莱恩的故事,我难免想起了穆里尼奥,两者似乎有些共同之处,都是曾经的小角色内心多少带着些敏感,对外常常显得张狂。而布莱恩在本片中的敏感和怨气被处理的更富于戏剧化,当年名扬欧洲的唐,带领利兹联做客德比郡时,因为没有与他握手,引发了布莱恩对其一生的怨气。而也正是凭着这股子证明自己的豪气,他带领德比郡杀入甲级,进而夺冠,可谓扬眉吐气。而同时,影片也将这个阶段布莱恩的张狂和因此带来的代价集中展示,这份张狂让他充满人格魅力和鼓动性,可以给球队和球迷最大的激励。但是同时,这份张狂又具有两面性,因为这份张狂,他屡屡给球队带来口舌麻烦;因为这份张狂,他就为斗气在欧洲冠军杯重要比赛前尽遣主力与利兹联对抗,结果球员身心疲惫,甚至有人受伤,赢了战斗却输了战役;因为这份张狂,他在来到昔日死敌利兹联执教时,不知处理人际关系,让自己越来越被动,而实际上,从本片看,这并不需要他多么的八面玲珑,稍稍注意对方的感受,或许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困境发生。而这份张狂也带给了他最大的代价――也是本片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情感线索――与助手皮特•泰勒交恶,让他们的友谊遭受沉重打击,也正是这份友谊的波折,让影片更突出一个男人成长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向来与年龄无关,你不能说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完全成熟了,正如布莱恩,从德比郡到利兹联,他都是那个张狂的不顾他人感受的布莱恩,而不同的是在德比郡,他有个“保姆”,一个与他性格互补的助手皮特•泰勒。皮特的性格和布莱恩显得判若两人,他性格温和,不事张扬,同时处事传统,做事谨慎,正是他帮布莱恩物色球员,处理很多具体事务,并尽可能纠正布莱恩的偏颇之处。然而,当被胜利冲昏的头脑的布莱恩不但企图在德比郡以球员威胁董事会,又在接受其它俱乐部邀请后又要违约前往利兹联时,皮特实在忍无可忍。温和之人的爆发常常更加激烈,皮特甚至选择与布莱恩绝交的方式,去过自己安定生活。没有了皮特的布莱恩积极一面无从发挥消极的一面倒是尽情摧毁一切,所以,这个男人终于在挫折中成长,意识到他不是不可一世的足球皇帝,他可以桀骜不驯,却也要学会真挚好友相处。布莱恩向皮特请罪,在皮特家门前动情的一跪,可谓跪出了这个男人的真性情,他就是这样情感外露的家伙,会让人讨厌的咬牙切齿,也会可爱的让人感到亲切。影片的最后交代,两人重新结合梦幻组合,接手了一个名叫“诺丁汉森林”的小俱乐部,并奇迹般的带着这支球队杀入欧洲,连续夺得两届冠军杯,而后来的成功,也是从这两人友谊恢复并愈加坚实的一刻开始。这是一部球迷不可错过的电影,那俱乐部内外的故事充满趣味戏剧性,而哪怕你是一个非球迷,看看布莱恩这个个性中年男人人生起伏也是颇有味道的体验,何况,还有那经受考验的友谊温暖人心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29ce2f8af5d221dd9f9fd98.html

  《魔鬼联队》影评(五):管理团队思考

  从寻找有经验聪明的球员戴夫•麦基,到寻找能控制整个中场的球员科林•托德,说明发现人才很重要,组合技术优势很重要,团队的竞争力来源于此。

  在那场反败为胜的比赛前,更衣室里与球员的逐个对话,说明客观指出缺点很重要,正面积鼓励很重要,团队的沟通力来源于此。

  用奖杯盛满胜利的喜悦,用拥抱感谢彼此的付出,说明分享很重要,表达很重要,团队的凝聚力来源于此。

  44天的执教经历以失败告终,说明人生起起落落常事沮丧和挫败是常态关键是能够重新定位,找准方向,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很重要,带队人的高度决定队伍的高度。

  “我正在卑躬屈膝,我跪下了,我为自己无保留地成为了傻瓜道歉,因为没有你,我将一事无成,没有你,我一无是处,求你,宝贝,让我回来。”说明搭档很重要,战友很重要,我们可以有分歧,可以有决裂,同样我们有共同的追求,允许对方犯错,能够相互信任理解、接纳与包容。同时还说明大丈夫能屈能伸很重要,错了就要坦诚面对,敢于认错,带队人的宽度决定队伍的宽度。

  “一年后,我们在哪里。五年后,我们在哪里。”说明公正善良热心,永远都是一个人良好品质根基失去了它,哪怕眼前再辉煌,都不可能将成功进行到底,带队人的尺度决定队伍的尺度。

  魔鬼联队还告诉了我:野心,大了是心魔,正好是激励;自信,多了是狂妄,正好是从容尊严,过了是失衡,正好是态度;任何事情,不多也不少,就是智慧之道,平衡之道。

  《魔鬼联队》影评(六):影片讲的全是失败

  ,从失败到失败,从一个失败到下一个失败。而不是从失败逐步走向成功。它不像好莱坞影片那样煽情。它并不关心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功是被放逐在影片之外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成功这个词还未诞生,它的意义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主教练生活在语言垃圾的正中央。一种英式的、建立在莎士比亚语言体系下的语言暴力的垓心。他就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工作。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考查足球都充斥着暴力。然而他必须工作,不是为梦想而工作,也不是为改变他人而工作。这些都太人性了,太道德化了。都不是,有些也根本做不到。主教练不需要通知全人类,说他拥有能够驯服这只桀骜球队的秘密武器。也不需要事事都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世人。不需要。主教练训练队伍不是明星走过场,教练工作是漫长、艰苦而枯燥的。布莱恩·克洛夫的这段历史仅仅是其执教生涯中的一段插曲。无所谓可贵,也无所谓不可贵。经历过以后,从不稳定的强力走出来,走进一张白纸,那里才是舞台。

  《魔鬼联队》影评(七):酗酒、赌博与售价 诺丁汉森林队的克拉夫和泰勒(转自足球经济学)

  “克劳夫喜欢撒谎。”1993年,艾伦-修格面对最高法院法官时如是说。这是修格在热刺队的前主教练特里-维纳博对他说的。最高法院听说克劳夫在为诺丁汉森林队购买或出售球员时,总是喜欢接受回扣,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总是在一个公路服务咖啡馆中进行私密交易。克劳夫拒不承认---“撒谎?那难道不是只有搞洗澡堂子的水管工才会干的事儿吗?”---因而未曾被判有罪。不过可能的情况是:“老教头”在转会市场上进退自如,即使帮助一个小小的乡村俱乐部进入欧冠联赛,他也能够从中大赚一笔,因此他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回扣。在他们的所处时代,克劳夫和他的左右手彼得-泰勒在转会市场上真可谓无人能敌的超级大师。

  克劳夫和泰勒是1955年在米德尔斯堡的一场预备队比赛初次相识的,他们似乎立刻就一见钟情了。不久后,他们便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游历整个英国北部,共同观看足球比赛,教孩子们踢足球。泰勒一直是球队助手,但克劳夫却以英格兰足球史上最短的时间踢进了200个进球。

  直到克劳夫27岁那年的节礼日,克劳夫因为在冰冻的坡道上急刹车而导致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三年后他打电话给泰勒,告诉他自己收到了哈特尔浦的教练邀请函,他对此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泰勒跟他一起,他会考虑。泰勒答应了,尽管在哈特尔浦的医疗部门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活儿,在有比赛的日子他就要扛着海绵垫儿跑来跑去。两人的搭档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差不多知道,重点是:无论两个人具体的关系如何(是不是同性恋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非常擅长和了解如何与球员签约。以下是他们的几次成功出击:

  1.1976年以2000英镑的价格从非英超联队俱乐部“朗埃顿”购买了加里-比瑞特斯,四年后又以125万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曼联队。对于诺丁汉森林,这是笔非常划算的交易;曼联这次购买比瑞特斯的出价要比他们12年后1992年从利兹联购买埃里克-坎通纳还要高出25万英镑。在曼联,比瑞特斯的成绩相当于每个进球86000英镑,两年以后,曼联又以当初四分之一的价格将比瑞特斯卖回了诺丁汉森林队

  2.1990年,花费47000英镑的价格从爱尔兰的一家名叫“科布漫步者”的俱乐部购入罗伊-基恩,三年后以375万英镑的价格将他卖给了曼联队,在当时这个价格打破了英国转会市场的记录

  3.1977年以145000英镑的价格从伯明翰城俱乐部买入了肯尼-伯恩斯。伯恩斯在当时被视为“一个到处跟人打架,整日酗酒的赌徒,体重严重超标”。1978年,英国足球协会将伯恩斯评为当年的年度最佳球员

  4.两度以低价购入阿奇-格米尔。1970年格米尔还在普雷斯顿俱乐部效力,克劳夫驱车来到他的住处,请他来德比队。格米尔拒绝了,克劳夫说,那样的话,他就睡在停在门口的车里不走了。格米尔的妻子请克劳夫住在屋内。第二天的早餐上,克劳夫终于说服格米尔与德比队签约。这次转会费用为60000英镑,格米尔很快为德比队赢得了两座联赛奖杯。1977年克劳夫付给德比队20000英镑,并用那个如今早已被人遗忘的守门员约翰-米德顿换得格米尔来到他的新东家-诺丁汉森林队;在这里,格米尔为他赢得了又一座联赛奖杯

  如果说有哪一个球队在转会市场上的每一分钱都物超所值,那就是克劳夫领导下的诺丁汉森林队了。在20世纪70年代,两者的相关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们用一支以很便宜的价格买来的球员组成的球队赢得了两座欧洲冠军奖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那个时期的财务数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到了1982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克劳夫在泰勒离开以后开始江河日下之时,诺丁汉森林队在球场上的表现也和那些在球员薪水上花费高出两倍的俱乐部不相上下。克劳夫冲破了球员薪水和联赛积分榜成绩之间铁一般的联系(简言之,球队中球员的薪水越高,在联赛中的成绩越好,这说明与其在转会市场上花钱买入几个替代品,还不如给球员加薪来得有效。球员薪水的市场相当有效----球员越优秀,他的薪水越高-----然而转会市场却非常低效。大多数时候,俱乐部买来的球员总是不合适)。

  我们很难一一识别这一传奇二人组所有的转会秘诀,如果在当时,对手们就能够了解他们的做法,相信每个人都会竞相效仿。泰勒在《泰勒与克劳夫》中清楚的写到,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像伯恩斯那样的)球员----因为一些表面的特征,其他球队错误地对这些球员的估价过低----不过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秘诀,人人都力图做到这一点。有时诺丁汉森林队的确也会在人人都看重的球员身上花大价钱,诸如第一位“身价百万的球员”杜利华-法兰西斯,以及因为他们的高昂出价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守门员彼得-希尔顿

  不过凭借着《泰勒与克劳夫》一书,我们找到了该传奇二人组的三个主要操作规则:

  A。出售优秀球员要像购买时一样积极

  球员到达自己某一个时期的巅峰状态正像是股市到达最高点,克劳夫和泰勒一直在试图找准这一点,从而适时抛出手上的球员。每当他们签下一位球员,就会对他做一番说教,泰勒将具体的说辞都记录在自己的书中了:“孩子,一旦我们有机会用你交换一个更好的球员,我们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那是我们拿人家的薪水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尽可能的赢得更多的比赛。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比你更好的球员而不用你去交换,只能说明我们是欺骗老板的无能之辈。但我们可不是无能之辈。”1981年,就在肯尼-伯恩斯为诺丁汉森林队赢得了一切之后,俱乐部以400000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利兹联队。

  .老球员总是被过高估价

  如今奉行该原则的大师就是温格。这位阿森纳队的主教练是足球界能够客观看待比赛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因为他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过经济学学位。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他更相信数据,而不是关于比赛的人云亦云。温格常常让后卫踢到35岁左右,不过中场和前锋踢球的年限要比这早得多,如亨利、维埃拉、艾玛纽埃尔-佩蒂、奥维马斯,这些球员没有一个在离开阿森纳队之后有过什么上佳表现。

  C.低价购买那些个人问题频出的球员(诸如伯恩斯或赌徒斯坦-布尔斯)然后帮助他们克服那些问题

  克劳夫是一个酒鬼,泰勒是一个赌徒,二人都很同情问题球员。在与某一个新球员协商签约时他们会问他一个常见问题,“我们通常都知道答案”泰勒写道。那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在签约前听听你做过哪些错事、无论事关女人、毒品还是赌博。”

  克劳夫和泰勒认为一旦他们知道球员的问题所在,就能够帮助球员克服这些问题。泰勒说他曾告诉1979年加入诺丁汉森林队的布尔斯(这位球员后来一直在森林队效力,直到自己的运动生涯结束):“你私人生活中生活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向我们报告;或许你不喜欢这么做,但是我们会向你证明,那是我们确保共赢的管理方式。”在球员坦白某一个问题之后,泰勒写道:“如果我们无法找到答案,就会将它提交给专家:我们会为球员的问题向牧师、医生或当地议员寻求咨询意见。”温格多半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帮助托尼-亚当斯和保罗-莫森戒掉毒瘾的。

  所有这些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足球界最常见的态度是:“我们可是花了大价钱把你买过来的,你还有这么多问题,去你的把”就好像当收入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患什么疾病、毒瘾或思乡病了。

  《魔鬼联队》影评(八):魔鬼联队

  由《该死的联队》一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讲述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的传奇教练布莱恩·克拉夫(Brian Clough)足球生涯中最黯淡的一个片段:执教当时的豪门利兹联队仅44天就创记录的遭到了解职。影片在讲述这一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克拉夫之前在德比郡队如何崛起取得成功又不得不离开的经过,通过两者的比照,展现克拉夫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并试图解释其成败之道。

  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球队,布莱恩·克里夫就是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教练,所以他更适合带领小球会创造大奇迹,利兹联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他的人生可以分为德比郡和诺丁汉森林,如果他自己是球队的大脑,那么彼得·泰勒就是他的眼,黄金搭档,球坛传奇。

  《魔鬼联队》影评(九):《魔鬼联队》最佳拍档

  本来心情有些低落,但看完这部体育传记片之后,down ture up。由于下载不成功,惟有在威雅宽频影院在线睇。在电影杂志刚看了篇英国演员迈克尔•辛的介绍,他小时候狂热喜欢踢足球,有星探曾要招徕他,还好他爸不喜欢离开所住的城市,没让他去。后来他发现足球逐渐成为他所不喜欢的对抗运动,转移了兴趣。《魔鬼联队》是《女王》制作团队继2006年后再次合作,迈克尔•辛饰演英国至今没人能超越的伟大足球教练布莱恩•克里夫,他趁机可秀一下球技,凌空转身抽射入网。按一般体育电影套路,肯定讲传主如何披荆斩棘,然后一路高奏胜歌,没料到是讲他职业生涯最低谷的44天,以他带两个儿子到利兹俱乐部上任开始,不断闪回几年前他与拍档皮特•泰勒如何将一个不知名的俱乐部打造成乙级冠军,其中他又是如何与利兹联队当时的教练唐•里维结成仇口。现在明白电影名了:The Damned Unite,强调的是联合,而不是个人,布莱恩担任利兹联队教练之所以失败,正是他一意孤行,并口出恶言,伤了皮特的心。有个细节表现做布莱恩的副手是多累的活,皮特心脏病发,他跟来探病的布莱恩开玩笑说,医生查不出病因,待知道他跟布莱恩工作三年后就明白了。布莱恩被炒后开车载着儿子到了皮特家门口,皮特刚好在整理花园,道歉过程跟情侣和好没什么差别,个人认为是整部影片的高潮。布莱恩按皮特要求(抗议无效),双膝跪下(那可是当着留在车里两个儿子的面,要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太没面子了),一句一句复述皮特说的话:“我毫无保留为自己成为了傻瓜道歉,因为没有你,我将一事无成,没有你,我一无是处。求你,宝贝,让我回来”。皮特终于张开双臂,两人深情拥抱,再听一下两人对话,皮特说:“你又会耍我,是吧”

  布莱恩答非所问:“你知道,我爱你”

  “但这不会阻止你”

  “那没有我你会克服一切困难吗?”

  “永不”

  影片最后循例放了一段真实人物的画面,他俩再次携手将英国南部诺丁汉森林队打造成最强的队伍,而旧对手唐•里维,做为国家队的教练以失败告终,在阿联酋任教,又闹出财务丑闻,本来他担任利兹联队教练时,便是靠队员用肮脏小动作赢取比赛的。演员的选角,外形方面惟有皮特反差最大,迈克尔•辛与真实的布莱恩相似度有90%,从影片看来布莱恩狂妄、自大,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可从历史画面看,布莱恩的面像反而给人一种腼腆的感觉。

  《魔鬼联队》影评(十):死磕

  在足球世界里,从不缺少神话与奇迹。仅在今年夏天,无论疯狂的莱斯特城震惊世界足坛称霸英超,还是葡萄牙一路逆袭最终捧杯,都是史无前例、可以载入史册的一段佳话。相比这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格兰,有一名教练,他的执教生涯更为不可思议。他带队打过英乙,拿过欧冠,擦过厕所,训过老板。这位教练的故事完全可以拍出一部电影来,当然实际上就有导演这么做了。

  作为球迷,我居然不知道在英超、欧冠乃至足球历史上有如此一段传奇往事,确实是孤陋寡闻了。也幸好没听说过,不然就像早已知道魔术奥秘再去看魔术表演一样,失去了观影的震撼。记得《老炮儿》里经常看武侠小说的小飞最后对六爷说,没碰上您之前,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碰上您,我信了。其实看完这部《该死的联队》之后,我只是认为它是一部电影。真是没想到,这居然是真实事件的改编。而这段传奇的缔造者,正是英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教练——布莱恩·克拉夫。

  本片采用顺序与倒叙来回穿插的推进形式,倒叙部分的背景是英格兰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失利无缘世界杯,主教练背锅下课,另一边是在利兹联执教13年的功勋主帅唐·里维带领光荣夺得英甲(当时还没有英超,英甲就是顶级联赛)。于是不出意外地,唐·里维接任英格兰主帅一职。但很出乎意外的是,1974年7月,利兹联没有让唐·里维的钦点当下任,而是他的宿敌,布莱恩·克拉夫上任利兹联。

  光看这个开头,也知道克拉夫在利兹联的日子好不到哪去。刚到约克郡就先在电视采访中噼里啪啦把唐·里维和他的战术思路一番否定,搞了个大新闻。立马惹得唐·里维勃然大怒,俱乐部的主席和董事们自然是非常不悦。至于球员,光看球员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还很怀念唐·里维时代。很明显,克拉夫不是为足球来的,他是带着气来的。那么气从何来?这还要回到六年前,从1968-69赛季的足总杯第三轮说起。

  那时的克拉夫还是个年轻人,他带领的德比郡还厮混于英乙联赛,排名还很靠后。幸运的德比郡在足总杯抽签中抽到了英甲冠军球队利兹联,而利兹联的主教练唐·里维已经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名帅了。知道自己要与这个国家最好的教练过招,克拉夫比过年还高兴。他对助理教练皮特滔滔不绝,拼命地找出自己与里维的共同点,脸上充满着自豪的表情。精心收拾自己的主场,修草坪、刷墙壁、擦厕所,这一切只为迎接自己崇拜的里维的到来。

  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克拉夫就像一个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去跟心慕已久的女神约会,然而一见面女神的光芒太过耀眼,完全忽略了之前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克拉夫。克拉夫热情地在门口迎接里维,伸出自己的手向他握手,然而里维在新闻工作者们的簇拥下直接将克拉夫视为空气,只顾与球迷们谈笑风生,留下倍觉辛酸与尴尬的克拉夫独自在风中飘零。

  紧接着,作为公平竞赛主义者的克拉夫又亲身领教了里维的“黑与阴”,利兹联球员场上小动作不断,还有假摔,一场0:2的失利,彻底毁灭了克拉夫对里维的好感,取而代之的,是憎恶。然后克拉夫又看到里维在电视采访中谈笑风生,言语中尽是对自己和球队的轻蔑,克拉夫看透了里维,原来你是这样的长者。从这开始,二人的梁子就算是结结实实的结下了。

  从电影中给唐·里维的定位看,他确实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小人。影片开始就播放了大量利兹联球员在场上与各队的激烈冲突的场景,比赛作风犹如英甲版武汉宏兴。然后又切到利兹联夺冠碰杯的场景,意思就是利兹联的冠军是依靠这些手段得来的。再看里维在电视中的那些话,处处夹杂着对克拉夫的讥笑与讽刺,典型的心窄体胖。

  但阴雨又岂能浇灭狂人的怒火?克拉夫发誓不打败里维决不罢休,死磕到底。狂放与智慧并存的克拉夫迅速找到球队输球的症结所在,他需要一名有经验、用脑子踢球的球员,基友助手皮特帮他找到了戴夫·麦基,并且签了另外两名球员组成球队中轴线。看着一大把年级的麦基带着球队快乐地用脑子从容不迫的踢球,结果可想而知。德比郡此赛季脱胎换骨,成绩一路高升,最终勇夺英乙冠军,下赛季征战英甲,将于利兹联队平级过招。

  姜还是老的辣啊,英甲第一次碰面利兹联就5:0血洗了德比郡,德比郡输的比上赛季还惨。更可气的是,里维赢了球之后还不忘在电视上跟克拉夫分享自己的战术打法。这可把克拉夫给气着了。这个时刻,在教练室,克拉夫穿着西装,面色凝重,呈沉思状,双手撑着桌子,其中一手夹着香烟,边吸,边磕烟灰,跟皮特讨论球队,此时此刻克拉夫颇有一种“生死存亡之际,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名帅范儿。克拉夫这次又准确地找到了球队的问题:缺少一个能控住球的中场球员。皮特也马上想到了一名叫克林·托德的球员,然后就把他给签下了,跟上回一样,顺便签了另外两名球员。

  然后德比郡主场迎战利兹联,这只是漫长联赛中的一场,可对于克拉夫来说,它比决赛还要重要。更衣室中,一改之前激情的气氛,取而代之的紧张。但是短暂的沉默过后就是爆发,尽管主教练已经害怕的不敢出去看比赛,但11名战士总归是要上场战斗的。看到在球员通道里走在最前面、拍着球大吼着的老将麦基,我都替克拉夫为这些球员们感到骄傲。

  这次克拉夫的死磕之路终于有了收获,2:1。士气爆棚的德比郡也在此后的比赛中一路奏凯,奇迹般地登顶,最终夺冠。这在足球界可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可以想象,依照克拉夫的性格,加上如此的成就,他觉得自己在德比郡可以一手遮天了。

  犹如一道抛物线,克拉夫用他的倔强站在了德比郡生涯的巅峰,如果还不能克制这股气,那士气就将变成赌气了,克拉夫就会变成一名不理性的赌徒。一沾上“赌”,结局必然惨痛。克拉夫孤注一掷的那一局,在1972-73赛季的一场英甲联赛中……

  感觉克拉夫在英甲的备战状态就是“每年只为这一战,干死里维王八蛋”。面对一场对利兹联普通的英甲联赛,而马上就是对尤文图斯的欧冠半决赛,在球队板凳深度不够的情况下,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把重点放在欧冠半决赛上,然而克拉夫是被气冲昏了头脑,把比赛赌在了与利兹联的比赛上。他的赌注就是自己的前程。连克拉夫自己都没发现,此时他的所作所为与自己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快乐足球”的理念背道而驰,他要求球员们做的,自己却做不到。仇恨占据了克拉夫的身体,他想的不再是赢球,不再是快乐,而是战胜唐·里维,让唐·里维为四年前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付出代价。

  在暴雨中,泥泞的球场上,利兹联球队用“硬朗”的打法把德比郡打的溃不成军。克拉夫失去了主席的信任,皮特因此直接住院。更令人可悲的是,克拉夫还执迷不悟,企图用辞职威胁董事,要求董事给予他更多的支持。“万万没想到”的是,董事们同意了他的辞职。这很正常,如果一盏路灯坏了会有人把它修好,再坏一次也会把它修好,但是总坏,那就直接换一个灯泡好了。克拉夫之所以可以任性地跃过主席签球员,完全是以球队战绩作为保障的,主席一再忍气吞声,也不是认可克拉夫“教练至上”的观点,主席也一直在强调:我们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滴!我们是可以表态滴!当战绩不佳,球迷给球队的压力是巨大的,作为球队的主席和董事,肯定不能对抗球迷,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也不能惩罚球员,因为球员资源是有限的。对于董事们来说,球队的重要性排名就是“教练至下”,只不过一直以来的好成绩,在一切都风平浪静的环境下,主席可以任由克拉夫海阔凭鱼跃,可一旦出了问题,埋单的就是克拉夫。

  克拉夫黯然下课,他的教练团队也都跟着他离开,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家英丙小球队布莱顿跑的比谁都快,率先找到了皮特和克拉夫,并且可以满足克拉夫各种条件,包括丰厚的薪水。胖乎乎的皮特是无比满意啊,确实,对于一个刚被炒鱿鱼的人来说,马上能找到如此美味的差事,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是克拉夫虽然答应了,但能看出来他略有些无奈和不情愿。他心里还憋着一股气,闷声发大财不是克拉夫想做的,他还向往着英甲联赛和打败唐·里维。不然,他可就是彻彻底底的败了,这个挫败感可不是多少钱就能弥补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唐·里维到英格兰国家队走马上任,利兹联秘书恰好邀请克拉夫,正中克拉夫下怀!

  克拉夫与皮特分道扬镳的那一幕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一对黄金搭档就这么散了。就这样,克拉夫带着他那负气走了。去利兹联做主教练,这种经历很奇妙,克拉夫与利兹联的球员的关系可以说是竹竿打虎——两头怕。动机不正,结果也是头破血流。克拉夫在利兹联放弃了唐·里维的战术打法,警告球员们踢球时不要搞那些小动作,而且签了三名新球员。最主要的是球员一律不得提唐·里维!面对唐·里维的嫡系,克拉夫在利兹联强行硬着陆,改革独断而粗暴,引发了董事会、球员、球迷自上而下的不满。里维隔三差五还去现场或在节目上添油加火,落井下石。很快,44天,克拉夫就走人了。与其说是被球员逼宫,其实是克拉夫心魔作祟。他太想赢唐·里维了,就因为没跟他握手,在英乙,他拼命冲甲;被德比郡解雇,他直接去执教利兹联。这一系列行为都太疯狂了,当他能把这股气正确地转化为战斗力时,克拉夫是辉煌的;但这股气不加以控制,成了邪气,那么他就是灰头土脸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让克拉夫认清自己所作所为的,正是唐·里维。克拉夫在访谈中直接质问了六年前的事情,但里维放出了一波攻击力极强的话,炸醒了克拉夫。首先里维绵里藏针以退为进,意思是我当时已是冠军教头,你还在低级别联赛,不认识你很正常。你说我看到你了,我可以确定,当时我根本没有看到你。然后把克拉夫一直以来的口无遮拦进行痛批。最后细数克拉夫所做的愚蠢之事,包括在德比郡、在利兹联、与助理教练皮特·泰勒的种种下场。

  皮特是个老实人,看到克拉夫如此落魄,还是原谅了克拉夫。在充满基情的“道歉声明”中,二人终于再次珠联璧合,克拉夫的心态也终于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死磕是一种精神,它能让人坚持、坚信、坚韧,它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如克拉夫率领德比郡的荣光。但当这种精神成为一种心结,它会让人丧心病狂,失去理智,忘记自己本应做的事,忘掉初心,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与冲突中。克拉夫为一件事死磕了六年,经历大起大落,也幸好此时最终也告一段落。否则,就没有以后的故事了。

  再往后的故事就更加令人振奋:唐·里维执教的英格兰在一场比赛中惨败而下课,后来去了阿联酋,也因财务问题名誉扫地;另一边克拉夫和皮特又接手了一支名不见经传的球队——诺丁汉森林,但就是这支小球队成就了克拉夫教练生涯的巅峰。厮混于英乙的诺丁汉森林在克拉夫的带领下重现了当年德比郡的荣耀,国内顶级联赛、杯赛冠军一举拿下。然后球队成绩如同火箭一般一发不可收拾,1978-79赛季登上欧洲之巅,获得欧冠冠军,并在下赛季中成功卫冕。影片的最后,球迷也终于让这位传奇伟大的主教练的名字响彻球场——布莱恩·克拉夫。

  ——2016.10.2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魔鬼联队》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