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在这里》是一部由卡西·阿弗莱克执导,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仍在这里》观后感(一):生活就像一团乱麻
生活就像一团乱麻。
而杰昆·菲尼克斯放弃当演员之后的生活就像一坨屎,他开始不刮胡子,打架、招妓、吸毒成了他的生活,他想投入说唱事业但是被吹牛老爹拒之门外。他在夜总会演出,但是只唱了一首就冲入台下的人群打起了架。这时候他真像个人渣、混蛋,更像个傻逼。他低迷的状态参加莱特曼的节目表现得愚蠢之极,被主持人奚落当成笑柄。“烂仔帮”帮主本·斯蒂勒还在某个重大颁奖礼模仿起了杰昆。
这是前所未有的低谷,在我看来他会烂死在谷底。除非他再回去当演员,但是再当演员就是打自己的脸,他曾说过绝不回好莱坞。
他曾经两度提名奥斯卡影帝,可见他事业的高潮远远还没有来到,他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我们看到他从夜总会出来,哭得像个伤心的孩子。他的脆弱一直都在,只不过被他藏在了墨镜后。他跟老爹说话时的底气不足,EZO像个哲人似的对他说的那一番话更像是鼓励他追求自己想做的“闪光灯照不到你内心的光明”,但是他做得一塌糊涂。人们想看到一个衣冠整齐的杰昆,那个将来会是个伟大演员的JP/leaf。但是他的不争气只能让人们想看他笑话。
但是,麻痹的后来得知这一切都是杰昆的妹夫卡西·阿弗莱克导演的一场恶作剧。单从影片本身来看这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但是为了拍而去造假,尼玛的这不是很不道德吗。对于影迷来说之前杰昆的退出就是一个打击,后来又得知这原来是一个巨大的恶作剧,真是双重打击。
真不知这对连襟想干嘛。。
生活应该像一团乱麻,因为整齐划一只存在于军营,那是单调,没劲。
杰昆只有头发和胡子像乱麻。
我的生活只是两根麻。
《我仍在这里》观后感(二):豆瓣里都是些什么人啊
我真忍不了了。我得出来说说话。
电影不能被这么误解,很多自以为理性的孩子在看着呢。以为用两句时髦用语就懂电影了吗?没看懂不能瞎说啊
杰坤的《我仍在这里》啥子陈凯歌啊,影星歌星啊。也太逊了吧,以为会骂人了不起啊。啥叫伪纪录片,伪纪录片是一个片种,并不是假的意思。是一种拍电影的方式,不懂得话看看吴彦祖的《四大天王》,中国电影看懂了吗,就装B看外国片。
简单的说就是设定情节电影,结局是不确定的。杰昆在准备当歌星之前并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唱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套上伪纪录片这个套儿。他就可以在这一年中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典礼上嚼口香糖,留长胡子,骂脏话,叫妓女。那些在公众人物的光环下不能做的事他都可以做,并且还可以明目张胆的记录下来。他为什么自毁形象办这么件事,很简单。放松一下,他装B装得太累了,怕自己有一天会像哥哥一样,丢人的死去。与其丢人的死去,不如丢人的活一次。把自己心理所有的恶魔释放,然后回到现实生活中继续装B.呵呵,是不是很痛快,但是你不能模仿他,因为他是个演员,就算他做了什么夸张的事情,他都可以说,我是在演戏呢。但是你的世界什么都没有,就算你一辈子演了个非常成功的角色,都不会有人颁奖给你,甚至,你连cut都不能喊,只能世世代代演下去。
杰昆所有在公共场合的疯狂行为都是在表演,他故意哗众取宠,惹人嘲笑。美国和中国能有什么不同,你做歌星也好,影星也好,关谁屁事。要不是他的大胡子,他身份的转变能有什么差别。
但关键是他演的太他妈真了。真得所有美国人都信了。所以他很难回去了,难吗?也许不难,这才几年啊。或许不多久,就看到那个帅气的男演员,忘了他的赘肉和胡子。这就是人,多么奇妙。不论你多么垃圾,你都可以活下去。
至于你非要从中找个“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之类的幼儿园逻辑,那我只能说,通过杰昆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人不能活的完全自我,装B是必须得,演员是必须得当的。就算你他妈特别想死,也不过只能死在镜头里。现实生活中还得人魔狗样的装b.
但或许杰昆当初是真的想息影,后来发现当歌星不成就立马改口说这是个伪纪录片。不管怎么说,伪纪录片是个很牛逼的片种,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好片。
《我仍在这里》观后感(三):极品JP
想要讨论这部电影实在是太难了,不光是导演拍的烂,也因为这部伪纪录片似伪又不伪的性质,让人摸不到头脑。
基本剧情就是电影明星JP拿了两个奥斯卡提名后觉得自己该追寻一下自己的梦想了,所以退出影坛了,去唱rap了,可惜rap唱的还没郭德纲好,连yo yo都不会耍,然后颓废了,傻逼了,迷失方向了,电影结束了。
这正是JP这些日子的真实写照,难道这还不能叫做纪录片?我们知道所谓纪录片是用来描写和表现实际世界的,伪纪录片是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演员来拍的剧情电影。咋一看这部电影全部是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但是《我仍在这里》的主创人员一直宣称他们制作的是一部伪纪录片,只是JP用两年时间,在自己的真实生活里扮演了一个角色,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所有人都cast成电影的演员,甚至包括媒体,说它是真纪录片,也确实不靠谱。
这时我们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究竟是生活制造了这部纪录片,还是纪录片制造了JP的生活?如果要想了解这部电影的性质,必定要先搞清楚这个问题,可我们无从了解JP和导演的原始动机。事实上看完之后我还是不明白,如果是演的话,他们为什么要大动干戈来拍这么一个loser?浪费这么多胶片拍了一部关于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的没有意义的电影。而且这同时也搭上了JP蒸蒸日上的职业生涯,事实上他宣布复出到现在,都没有任何电影邀约,他在人们心中的傻逼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了,要翻身不是这么容易的。
或许他们只是搞砸了,可能他原来真的以为自己能成为一个rap高手?但是事情的发展脱离轨道,甚至出乎他的意料?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像这样激进的实验电影,怎么说也得鼓励。仔细想想,这电影还非得JP这类人物来拍,否则媒体也不配合啊,要让很多人讨厌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一种成功,具体情况参见凤姐。不过JP能答应下来拍这电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怎么会这么自毁长城,等同于自宫了,可谁让他是JP呢。
以上JP均指代为Joaquin Phoenix,而非 “极品”。
在好莱坞有条不成文规定,就是干什么就要像什么,你是摄影就只管拍照片,是场记就要管连戏,专业性这个词在中国是永远无法被理解的,陈凯歌在好莱坞拍戏时肯定不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大小便,因为如果他像指挥中国服装师那样指挥美国服装师,肯定会被操大爷,人家指定会说:“管好你自己的鸡巴!”
所以陈导迄今为止拍且只拍了一部好莱坞片,陈导从小家里被人打成右派,一直被人操大爷,长大了成名成腕,首先要做就是不能被人操大爷,所以只要自己拍戏,就从来掌握话语权,不允许别人说半个‘不’,如果你固执己见,就会被陈导反过来操大爷,所以在陈导的剧组里,举凡场记服装灯光摄影及摄影助理的大爷,全都挨过陈导操。
你无法想象一个美国红卫兵指着陈凯歌鼻子说“do your own business"是个什么情形,我猜他已经被陈导灭口,以抚慰受伤的心灵,FBI知道这事,但是有一个波兰斯基就已经够了,他们委婉的告诉陈导‘你还是比较适合回国拍戏’。
为什么讲陈凯歌?因为这部戏就是美国版的《少年凯歌》,杰昆·菲尼克斯,想超越他的传奇哥哥当‘传奇哥”,一个影星要唱歌,其结果如果是在中国,所以人都会打心底里原谅他,不会把他当成吃里爬外忘恩负义的没种货,因为在中国没种从来不缺货,每个人都热爱头衔,认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别人不给加,自己也要给自己加,如果你作为下属要巴结一位领导,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加头衔,是政府官员公司老总的同时,还可以是作家、潜水教练、盲人按摩师,以显示领导的多才多艺,看看最近得矛盾文学奖的那位领导,《徐帆》这么震撼的作品有可能就是文秘提议的。
影!星!不!能!当!歌!星!
所有的好莱坞同行都在等杰昆·菲尼克斯仆街,认为他疯了,其实他只是想凯歌了。
“我从来就没走。”仆街中的杰昆·菲尼克斯用沙哑的嗓音发出本世纪最强音,合眼之前远远看见一个身影向自己走来,定睛一看,深吸口凉气,正是自己的偶像陈凯歌,他看见偶像的眼神里充满了对自己的理解与支持,他微笑着俯身在杰昆耳边轻轻地说:“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我仍在这里》观后感(五):你看着他疯
不论真伪,在事业高峰愿意暴露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点,这么神经不是一般人会做的。从纪录角度还不错,但是凤凰真的非常不适合嘻哈歌手这个角色,也不是拿着烟满口fxxk就是嘻哈精神,他还是好好做演员,以后也别接这样的角色比较好,抛开乱七八糟的部分,片子会让人思考一些问题,好莱坞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了背脊一凉,说不定某些华丽的人背后就是这么不堪,社会上不乏这样的人和事。片子的意义很多方面需要自己总结。想起很多年前一个哈佛社会学女学生做的实验,假装自己意外怀孕肚子越来越大,观察和记录身边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等真实的反应,人性的改变和展露,实验做完拿掉肚子里的枕头,大家才知道。无论怎样,这部对于凤凰和卡西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回忆和实验吧。
想到心灵捕手里那句“我没看见一个聪明自信的男人,只看见一个吓傻的孩子”
我也没看见一个强大自信想对抗命运追求梦想的嘻哈歌手,看见一个自大自私粗俗无礼加小心眼的深井冰小孩。希望是伪纪录片,那样说明都是演的
毕竟凤凰现在和我爱的兔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