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熊和赛娜鼠》是一部由斯特芬妮·奥比尔 / 文森特·帕塔尔 / 本杰明·雷内执导,朗贝尔·维尔森 / 波利娜·布伦纳 / 安妮-玛丽·卢珀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一):含沙射影,不仅是跨越物种的故事,更是暗讽现实。
艾特熊和赛娜鼠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水彩画的风格,很喜欢。因为现在大多数动画电影都是电脑制作,没有了这种传统的画风,尤其是结合了法国的浪漫之风的清新之作。
看的过程中,其实有几个感动我的地方,很细致的东西。一是,艾特熊身无分文的在法国街头饿到不行的在拉小提琴唱歌求施舍,路人的冷漠。这个画面做的很喜感,却是让人笑着笑着就能感受到这个冷漠的社会的现状。二是,老鼠和熊回到熊的住处时,熊在睡前弹钢琴的情景,让我感受到法国人的浪漫是一生的习惯。这其实是件很普通的事,但是,让我感动的是,艾特熊的现状是穷困潦倒的,之前还要去街上乞讨,翻垃圾桶。但是,即使是这种受着饿的日子,也不忘浪漫一把。当然,你 可能说他那个时候吃饱了。但是注意到他房间的摆设和整洁情况,及物件就知道了。房间里充满了各种乐器,钢琴,大小提琴也是很干净。可见,他弹琴已经是一种习惯和每天睡前必干的事情。
第三,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当法院着火时,那些平时衣着鲜丽的所谓的文明人都不顾他人的死活,直接冲出去,但是熊和鼠却担心着法官。这其实是本性善良的警醒。当大火快要把法院烧毁的时候,法官熊问到赛娜鼠,你现在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时,动画一前一后都在说想要和熊(鼠)快点见面,并永远在一起。法官熊说,和一只熊住在一起,可是很可笑的事情啊。赛娜鼠反问法官熊,“您不和熊住在一起么?”法官熊笑着说,所以这是个可笑的决定。这其实是对现实中分等级交往受阻,或者受鄙视的现象的暗讽。很不错的对白。
最后一点是,两方都释然,法官都很感动,理解想要为熊鼠做什么时,法院坍塌了,这不就是人们心目中传统观念的倒塌么。
动画的最后,熊和鼠做着各自喜欢的事情,音乐和画,讨论着将自己的故事画出来。熊把整个故事都美化了,他们愿意去相信跨越物种的这种交往的美好,是整体的美好,就是一开始也是那样,这一点激发了我相信美好事物的想法。
动画过程那段熊和鼠分别用绘画和音乐展示外面的世界时,那段棒极了,超赞。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二):小故事里的大世界
熊生活在地上,鼠生活在地下
通过可爱的赛娜鼠和憨朴的艾特熊
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也揭示了成人世界的种种繁复
糖果店的对街就是牙店
吃了糖 坏了牙 补了牙 吃了糖
好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园
但是在自己的宝贝面前
只剩下了那一张笑脸
被鼠族创建了一个齐全的社会
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人
没有看到他的成功
只是因为你没有走近他
就像一开始的艾特熊
在街上卖过唱,偷吃过水果店
还总是吃饱了就不分场合的睡着
这样的熊你会觉得他友好吗
面对威胁和恐吓
最后的最后,他们都拯救了
结局诚不负我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三):终于又有纯真的动画了
曾经迪士尼的动画吸引了多少人,很单纯的讲述动物之间的故事,或高兴、或哀伤,不是刻意的去讲述什么大道理,当然有时也有,教导小盆友不要去说谎什么的。后来,皮克斯和梦工厂的3D动画出现了,后续的作品被人们疯狂追捧,称赞者基本都提到人文主义,就是欢乐的同时还带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不知道是动画本身好看,还是因为动画寓教于乐才使得人们如此的喜欢它。对于我来说,倒是越来越不喜欢皮克斯的动画了,人物的造型总是那样圆滚圆滚的,总是有千篇一律的搞笑桥段,总是刻意的想要去说一个道理,好像单纯说一个故事的动画就不是好动画一样
于是,《艾特熊和赛娜鼠》的观影过程很高兴,至少它不强制给你灌输一个道理,就说说艾特熊和赛娜鼠的故事,人物形象虽然似曾相识,但和故事一样生动有趣,很快就喜欢上他们俩了,画面没有现在3D那样艳丽,从海报里看得出来,是水彩那一类的风格,但整体的感觉还是丰富多彩的,一点都不简陋,要是觉得会不会是以前迪士尼那时候的风格,就不用担心这个了,毕竟这是2012年的电影,画面肯定比较好的,说起水彩,不知道现在的小学还有没有美术课呢,还有使用水彩画画么
当然了,电影本身也有谴责社会上一些现象的,而展示的方式也比较突兀,尤其是后面,很俗套,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动画
总体评分:4.3/5.0(评分修正,原4.0)
艾特熊那么大钻进商店那么小的洞里,这又不是《猫和老鼠》那样夸张类的动画...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四):把讽刺说得入耳又动听,也是种天赋。
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的「自古以来」,哪有那么多的「约定俗成」。
大人们似乎都是已经放弃如何主动出击去打破那些刻板、无语的规则和秩序,只好把太多具有讽刺意义的剧情和故事安排到动画片里,指望对下一代有一些之类的教育意义。
希望你们长大了可以不要固守偏见,
希望你们长大了可以融洽友好,
希望你们长大了可以正直善良。
他们长大了,却不一定变成了我们期待的那样,没有偏见,正直善良,融洽友好。
这个世界并没有跟动画世界一样单纯牢靠,而我们希望他们把这看作是一样的美好,同时又希望他们懂得现实世界的复杂。
那些在《疯狂动物城》里学到的坚持和执着、看到的那个理想和正义的乌托邦,仍然面临着现实的门槛和考验。而《艾特熊和赛娜鼠》也一样,孩子觉得趣味、大人觉得神往的这个哪怕拥有成见却最终可以被打破的清新世界,脱掉浪漫主义的外衣,满满的全都是讽刺。
这个水彩画风轻到把浪漫溢出银幕的世界里,大大的熊们生活在地上,小老鼠们生活在地下,他们互相排斥,虽然他们并不知道理由,只是人人都这么说,这是「传统」。
小老鼠们一个个都被期待成为牙医,必修课就是到地上世界去偷运熊的牙齿,于是赛娜鼠认识了艾特熊,一个不懂畏惧、善良友好的热爱艺术的老鼠,遇上了一个贪吃憨厚、温暖呆萌的热爱艺术的熊。
在看过了一场又一场画面震撼、场景刺激的3D动画以后,难得的水彩手绘画风,加上近乎完美的音乐和动画细节处理,让人很难不去感慨,法国这群浪漫又甘心走在时代身后的人们,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他们用一只会画画的老鼠和一只会唱歌会演奏的大熊去崇尚艺术世界的灵魂交流,去表达世俗标签的多余和束缚,去展现情感和本我,去抨击古板束缚和规则。
把讽刺的话语描绘得动听又好看,真是种天赋。
在这个世界里,法律也许盲目,规则也许无理,偏见也许固执,人心也许歹毒。
但最终法律也会容情,规则也会刷新,偏见也会打破,人心回归温暖。
多好,又是一个既现实又超现实的乌托邦。
孩子们看到了友情的坚韧和善良的可贵,大人们感受了现实的讽刺和勇敢和希望。
我们在这个复杂两面的环境里时而美好又时而阴沉地矛盾着,时不时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构建好的世界,在悲伤的时候给我们洒点阳光,在阴暗的时候给我们看点美好,在我们一次次被现实刷新世界观的时候,用一大罐子满满的希望喂饱我们。
我们多希望孩子们也能深有体会,然后立志为一个勇敢又美好的人。然而孩子还是孩子,对于影片费心构建的还原又超脱的世界他们也许还无法理解,但起码他们可以从赛娜鼠和艾特熊的身上学到「友情」、学到「坚持」、学到一些艺术世界里的「美好的小温暖」。
而「反抗」和「打破」,是让我们这些总是复杂软弱的大人们看的。
我们真该感恩这些又童真又浪漫又成熟又天才的艺术家们,要不是他们,我们真不知道如何在这个容易懦弱的世界里去跟孩子们解释什么叫「勇敢」,在这个时常险恶的世界里解释什么叫「善良」、在这个总是物欲的世界里解释什么叫「艺术」。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五):艾特熊和塞纳鼠的剧作分析
这部动画片画风萌萌,而且其中有些点也颇具创意,这些特点往往很容易将其弱点掩盖掉,而使别人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我在学校买碟的时候,旁边一个小女孩咋呼:“哎呀这个片子特别好!我都看哭了!还想让我同学从法国给我带回来一张……”云云。于是我就买来看了看。看篇除了萌再也找不到其他的点,过半后编剧技巧急转直下直到结尾也没有任何能有一丝丝打动到我的地方。遂明白,原来电影学院的同学们审美水平也是千差万别。
我一直认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包括电影)可以允许观众有相反两个方面的看法。比如王家卫。可是在我这里,一部在剧作上有问题的电影很难被我称为“好片子”,哪怕把老鼠画的再萌。记得上周老师还说过,不能把哭不哭作为衡量一个电影好坏的标准,有些人天生爱哭。关于这个问题我初次思考是在看完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后。仔细想想,是不是你走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只要你流泪了,你就一定认为它是好电影呢?据我所知百分之九十的非专业观众的确是这样认为的。但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将一部电影评价为“好”呢?是观众认为好的是好,还是专业影评人认可的电影是好?判断电影的好坏,从来就没用一个确切的标准。电影史上往往存在着“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现象,而且“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几乎不存在。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呢?是不是真的搞电影人的脑子都出了问题?
经过我的反复思考,我认为这种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它是艺术,也是商品,一部分人把它当做艺术,更多人把它当成供自己娱乐的商品。你们电影界的人高高在上牛逼哄哄的以为你是在干一件多么高尚的艺术事业,其实跟妓女干的活有什么区别呢?都是供人娱乐罢了。很多时候我看到在长途大巴上播放电影都感觉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看也看不清,屏幕上到处反着光,听也听不见,还不如发动机轰鸣声洪亮。电影是什么?电影的定义是在大荧幕集体观看的影片。许多导演编剧绞尽脑汁涉及的一个小小的伏笔就在车子一颠、屏幕光一反之间过去了。一会这个特写没看见,一会那句台词没听见。一会儿又吃个东西、一会儿干脆下车溜达一圈,这样一个电影下来观众根本不可能感受到它的好不说,观众也未曾有过任何被娱乐或者被教化的体验。而且经实验表明,在车上放电影的效果远不如放娱乐节目甚至电视剧的效果好。不涉及前后连贯的、不涉及精力集中的视频节目显然更占优势。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六):幸福那么长
接触到《艾特熊和赛娜鼠》是偶然看到了B站的专题推荐,封面上一只憨憨的熊大叔和萌萌的萝莉鼠坐在桌子的两边,身体向彼此靠近,交谈着什么似的,神色是那么幸福而快乐。
故事走的是温情治愈路线,温暖,优雅,可爱,俏皮,台词和情节可着人心似的,萌的犯规,让观众的心化了,眉眼也跟着温柔起来,就像艾内斯特把做噩梦赛斯汀娜抱在怀里,温柔的哄着她那样。
但我看到故事最末赛斯汀娜跌跌撞撞的扑到艾内斯特的怀中,哭泣的一塌糊涂的时候,我的眼睛也止不住的发酸。
这部影片,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温柔到落泪”。
故事所掩藏的关于偏见和阶级的暗黑命题,我实在不想把它们代入如此浪漫天真的作品里。
我只看到艾内斯特饿得几乎发狂,只得去街头躲着城管卖艺,那段滑稽可笑的表演,掩藏着粗心的艾内斯特自己也没有觉察到的心酸。而另一边,赛斯汀娜偷偷去取小熊换下的乳牙,被熊父母发现,被追赶的满屋逃窜,最终还被困在垃圾箱里出不来。赛斯汀娜缩着小小的肩膀被院长责骂,蹲在地上慌乱的捡着被扔在地上的画稿,我内心的某个地方也抽痛了一下。
一个莽撞的大家伙和一个机灵的小家伙躲在破房子里相依为命,全世界都在追捕他们,他们都做了噩梦,然后他们互相安慰;他们代替对方被捕,不管警方怎么威胁也不愿说出对方的下落;他们都救出了对他们疾言厉色视他们为恶棍的法官,然后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我想和艾内斯特(赛斯汀娜)永远在一起。”
这就是爱吧,不用仔细分辨这种爱的类别,他们相信彼此,欣赏彼此,尽力保护彼此,永远不会抛弃和背叛,就足够了。
赛斯汀娜给生病的艾内斯特撑开一把小伞,挡住屋顶上漏下的雪花;艾内斯特给赛斯汀娜的玩具娃娃也做了一张小床,大中小三张床并排在一起有点滑稽,又有点可爱。赛斯汀娜把盛着蜂蜜的勺子塞进赖床的艾内斯特嘴里,“大笨熊”咂咂嘴,赛斯汀娜用勺子敲敲他,你就睡吧,天气这么好还睡;积雪把艾内斯特的破房子包裹的密不透风,于是熊大叔简单粗暴的扯下一截暖气管往窗前的积雪里狠狠一推,猛吹一下,大嘴一圈都黑乎乎的,原因是“原来赛斯汀娜想要画雪呀”。我想,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会有这样细致又优雅的浪漫吧。
粗鲁又温柔,热爱糖果又才华横溢的熊大叔,还有热爱画画,懂事机灵的小老鼠,他们这么让人心疼让人爱,为什么不能一直被世界温柔以待?
好在结局是美好的,如同每个让人不愿醒来的童话故事那样,小老鼠和熊大叔终于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快乐又温馨。
故事的收尾部分我最喜欢:春天来了,艾内斯特和赛斯汀娜坐在一起,一只橘色的小鸟跳跃着在窗台上觅食,他们商量着把他们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
“想想一个小小的你在垃圾箱里,被遗弃的样子,眼睛还没有睁开。”“我是个马路清洁工,在那听见了一点点声音。”
“是我吗?”
“是你。”
“你发现我以后做了什么?”
“嚯嚯,跟现实差不多,我把你从垃圾桶里拿出来,放到我的大衣里,暖暖活活的,然后我把你带回了家。”
然后,他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他们一定会一直在一起的。
他们的幸福会很长很长。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七):艺术的有限性
最后的庭辩是点睛之笔。“难道你们要继续灌输熊(鼠)是可怕的这种观念,使你们的孩子变得弱智吗?”。 但有两个问题:一、两个主角和好不能劝导熊鼠两种群体和好,不能证明之前及以后双方对立斗争的错误性,因为族群斗争并非源于个体间的仇恨,而是源自资源的有限性及需求的对立性(老鼠要熊牙,熊要保卫自己的财产)影片只证明了对立族群的对立个体间仇恨可以消糜;二、主角拯救法官的行为不能作为无罪辩护。 以后呢?熊很可能会继续盗窃,老鼠要么协助偷窃,要么回到自己族群,继续偷窃熊牙。所以在艺术里,喜剧都以婚姻了断,悲剧咸以死亡收场。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八):美好是现实的延伸
先说影片给人最直观的冲击——画风,简约的水彩,首先就带给人简单之感,这为影片讲述一个温馨而温暖的故事也算是做下了铺垫。
影片的故事,树立两个既属于两个世界,又被两个世界抛弃的角色,这无疑间增强了两个形象的联系性,彼此都是善良的,但周遭的同伴似乎并不认可善良的存在,陌生者心中仿佛更愿意相信既定的卑劣与险恶。
电影的音乐诚然为影片增色不少,钢琴在纯背景音乐下增多了电影的温情,与双簧管、小提琴的合奏就像是一段段有趣的小场景,简单的钢琴独奏将电影具有的浪漫主义气息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影片最精彩之处还是在于艾特熊和赛娜鼠两个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刻画,艾特熊会音乐,充满力量,做事粗心大意,生活中懒散而迟钝;赛娜鼠能画画,身材娇小,做事谨慎小心,时刻保持敏锐与警觉,但两者兼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这俨然就是人类对完美男女角色与关系的想象,可要知道,道破了这一层,影片少了多少滋味,就在这心照不宣之间,观众已潸然落泪。如果《莫娣》是基于现实主义人们对美好的畅想,那《艾特熊和赛娜鼠》则是完全凌驾于想象之上的一份对现实的无限延伸。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九):和这个世界一起开心着*☻*
啊啊啊啊年度最佳~!太好看啦
完全陷在清新通透的画面里,
和这个世界一起开心着☻
导演一定是个非常细心的人,
例如不忘记城管这种设定,对小孩子特有的动作捕捉也做的非常到位细致。
例如戳不中的盘中的最后一颗豌豆,穿衣服的时候头套不出领口,甚至单独给陪睡的小玩偶一张迷你床,都让人会心一笑。
故事内容的设置也完全脱离大多数儿童向动画片的励志鸡汤,能把一个单纯又不单调的fall in love讲的如此生动丰沛。
有无数和设定世界里相呼应的小情节不断补充交织,形成一个又一个小高潮,而设定里例如牙作为啮齿动物最重要的东西,牙医也成了最被看重的职业,也非常合理又有趣。
地上世界和地下世界看似毫不相干,但又有无数可爱的巧合。
最动人的台词我觉得是小老鼠和熊恰好都把对方做成了噩梦,醒来时候的那两句“我不是噩梦”。
真是瞬间就变的柔软的世界呀。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十):有一种友(爱)情可以超越种族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除了高中写的那些流水账观后感外),原因可能是因为我觉得写影评挺cool的,而且能够将自己对一部电影的一些看法写下来,跟大家分享交流,还是挺不错的。不然看了这么多电影,什么都没留下,有点可惜。好吧,废话少说,进主题吧。
这是一部很有浪漫主义的法国动画片,讲述了一个棕熊和老鼠超越种族的友情。
整部电影都带随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法国人用欢快的轻音乐和童话风格式的绘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有三段,一段是小老鼠Celestine想画雪,棕熊Ernest把烟筒的铁管拆下来插到雪堆,让Celestine能够看到冬天的景色。Celestine在用画出一条蓝色的波纹后,Ernest就开始拉奏小提琴,用音乐来描述冬天。随着小提琴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变化,那条蓝色的波纹也时而高时而低,我觉得这里是预示着冰雪开始融化、流淌,然后便出现了钢琴声,随着每一次琴键的敲击(有破晓的意思?),蓝色的颜料扩散成树木的根,预示着冰水开始滋润树木,接着大号也加入了退伍(没听错的话),色彩也从蓝色转变成绿色、黄色和红色,这不正是万物复苏的寓意吗?音乐的进行也代表着时间的推移,从冬天到春天,从积雪成山到春意昂扬,多么美好的一副景象啊!
第二段是Celestine和Ernest都在各自的梦中梦到对方了,其实这两段是分开的,但是因为都是讲梦,所以我把它们归到一起了。首先是Celetine梦到成群的老鼠化身为讲故事的老鼠恶婆婆,告诉她所有人都说不要相信大恶熊,Celetine也要跟他们一样,不能相信大恶熊。接着她便在Ernest的怀中惊醒了,Ernest告诉她只是在做噩梦,事实上他并不是什么大恶熊。后来Ernest生病了,梦中自己正在吃美味的糖果,然后Celestine在梦中分身把他的糖果都吃掉了,接着他就在Celestine的呼唤中醒来,告诉他的棉花糖还在,她不会吃他的棉花糖的。他们之所以会发这样的梦,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他们所处社会的群众思想影响,“不要相信大恶熊”“老鼠会偷吃我们的糖果”,这些思想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中,但是他们又是那样地特殊,Celestine敢于怀疑,她相信不是所有的熊都是凶残无情的,他们的相遇并不是偶然,能够相处也更不是巧合。
当Celestine和Ernest各自在棕熊法庭和老鼠法庭中被宣判有罪时,他们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把人们对他们的不公,社会的冷漠各种问题一一道出,Ernest穷困潦倒、饥肠辘辘却没有人提供帮助,Celestine不喜欢做牙医被罚要偷五十只熊的牙齿,多么直接,多么一阵见血,以至于令熊法官和老鼠法官都忿怒了,以至于身上着火了也不知道,这是否象征着即使是法律,也会有盲目的时候呢?之所以说Celestine和Ernest的相遇不是偶然,是因为他们都是社会中不被理解,收到压迫的人,学音乐遭到家人反对,明明喜欢画画却被强迫做牙医,他们在不被社会的理解中相遇,这种友情是打破了种族的界限。跟什么人相处是最快乐的呢?当然是能够理解你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