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纽约客@上海》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6-05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纽约客@上海》经典影评集

  《纽约客@上海》是一部由夏伟执导,丹尼尔·海尼 / 伊丽莎·库伯 / 耿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纽约客@上海》影评(一):上海宣传

  看了一堆垃圾国产片后觉得这部还算”洋气“。丹尼尔就不必说了, 帅锅一枚,演成什么样对腐女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耿乐是来打酱油的,只是作为一名身在上海的记者,这身打扮真是有点儿过了。女主美得很,尤其是笑容特别灿烂喜欢演技么,比丹尼尔还是好些的。那个芳芳实在是让人受不了,虽然对她一口流利的英文很是欣赏,但是不论是装扮也好,发型也好,尤其是嘴边的那颗痣,都让我想起了夜店工作者。后来面对男主的质疑她还委屈的要死,但是我想是人都无法把她当成无辜的吧。

  不过,在男主来中国前对中国的想象是很有根据的,并不是喜剧效果。在很多外国人心中,中国的形象还是停留在五十年前。所以说,他的经历算是比较客观描述了中国的现状,有现代化国际化的设施,也有广大的市场和大把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伴随着法律的不完善骗子横行。总之,算是部比较客观的宣传片吧,如果有老外看的话。

  《纽约客@上海》影评(二):《纽约客@上海》:时差12小时的更迭

  纽约的英文是New York,而 “New Yorker”的发音很像在中文的“纽约客”。在上世纪不少华人蜂拥美国,为了自己的美国梦而奋斗,期间酸甜苦辣只能自己体味,而作为局外人则通过影视作品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比如姜文主演的《北京人在纽约》、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等。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发展、捞金,电影《纽约客@上海》应时而生,转化视角将纽约客初到上海的工作、生活搬上银幕,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展现出来。

  上海位于东半球的第八时区,而纽约位于西半球的第四时区,之间相距上万公里,两座城市之间存在12小时的时差。在电影《纽约客@上海》中,讲述了华裔美国律师山姆被派往中国的上海工作,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令事业一帆风顺的山姆陷入法律纠纷和事业危机,在助理上海姑娘芳芳、酒吧老板唐纳德、“中国通”安置专家阿曼达以及上海记者王给力的鼎力帮助下最终化解纠纷,本人也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并收获爱情和生活的故事

  电影《纽约客@上海》属于在中国拍摄的美国电影,以老外的角度演绎魔都在世界人眼中的不同魅力。饰演山姆的是曾经主演过《我叫金三顺》的韩国第一混血帅哥丹尼尔•海尼,这次他扮演的是睿智帅气的美国律师山姆。山姆在美国事业小有成就,正值事业的上升期时却接到了被公司派到中国上海工作的通知,面对这个消息五雷轰顶,身为华人的他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落后偏远的印象扎根于心。

  虽然山姆表面皮肤、黑头发,但思想骨子里确实地道的美国人,地道的纽约客。第一天到达上海的山姆就遇到许多麻烦,时差、语言、文化的差异让他措手不及。比如打的时不会说中文,无法理解司机表达意思;因为时差问题差点耽误见客户日子;第一次在中国喝茶却将茶叶吃到口中。山姆属于第二代美国移民,中西文化的对撞在上海处处体现,在美国人眼中他是华人,在中国人眼中也并没有把他归为地道的老外。就如山姆去餐厅吃饭,服务员会对他说“您好”、并把中文菜单递给他,而对通行的金发老外则会说英语、递英文菜单。与山姆不同,《纽约客@上海》中,有许多被同化的纽约客,如美国的亿万富翁喜欢品茶、中国书法;山姆的美国朋友喜欢吃包子;伊丽莎•库普饰演的阿曼达被誉为中国通、并且在上海定居,一口流利的中文令人称赞。

  上海是中国最现代的都市,外国人最先了解的中国城市,包容性很强。整座城市不仅充满了现代气息,而且又不失中国特色。在美国有中国人聚居的唐人街,在上海也有美国人聚居的美国街,这些美国人在魔都定居、创业,同时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中国文化。影片中,有很多美式幽默同时也融合了很多中国元素,使得这种混搭风格独树一帜。导演夏伟就是一位长期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对美国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有着深入的了解,但在骨子里对中国文化偏爱尤佳。片中山姆在上海的经历,也可以理解为导演自己的感同身受

  《纽约客@上海》影评(三):《纽约客@上海》:人人心中都有乌托邦

  之前因为拍戏在上海驻留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但对于上海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影视城的拍摄区里,即使在一个雨天市里参加活动因缘际会的匆忙一瞥,但认知依然是模糊不清的,于是便没有爱或恨的态度。所以在看《纽约客@上海》时,便放任自己的视线追随着一个从纽约被“发配”而来的律师Sam,开始又一次对上海印象的挽救和补充

  在导演的镜头中,上海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城市,世界各地的无数精英蜂拥而至,想在这个滩头挣得一席之地,但主人公Sam却并非是自愿来到上海。除了他华裔的身份,他和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是毫无瓜葛的,语言和生活习惯的隔阂,更是让他对这次行程充满了抗拒心理。但这些并不妨碍一个好故事的发生

  am在见到客户后的第一时间就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对于夏伟——这个有着美籍华裔身份的编剧和导演,其一手把控下的作品完全充满好莱坞式的叙事风格和思维模式。这也是影片与众不同之处,他的视角是外来的,带着一种成熟价值观和对这个城市的陌生好感,一点点的让影片中的人物去和这个城市亲近。上海不再是国人熟悉的上海,它成为一个混杂了不同观感不同思想的城市,隔着镜头和银幕,它成为陌生人眼中的乌托邦。

  对于闯入者Sam而言,这种美好形同虚设甚至如同一场噩梦,他是那种除了外貌脾气秉性行事风格都极其美式的律师,但他无法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状告邻居装修产生的扰人噪音,他在一个体制和文化都具有高度差异的地方成长,这次闯入,首先需要面对的不是对专业技能挑战,是对多年来形成意识形态和习惯的一种再生和磨合。无疑,这也是影片能够屡屡在电影节中获奖的原因:影片并非只选择外地人和本地人直接的隔阂和对抗,而是将对抗建立在文化的是碰撞上。

  影片在此基础上也就势制造了和剧情贴合的笑料,在Sam做出错误决定之后,导演仍旧让他一意孤行,既不理会同伴警告也疏离和排斥下属建议,在他的意识中,这个城市不是久居之地,事出无奈不得已为之所以无须付诸感情,也没有一个可以浪费智慧费心尽力去做好事情动力,他的惯性思维告诉自己,只需要照搬自己在美国赢得无数胜仗套路即可全身而退,这里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乌托邦。

  但显然,上海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困境中,他不得不用另一种眼光去审视这个城市,也不得不换上一种经过好莱坞加工过的行为去贴合这个城市的行事风格,此时,经由Sam的变化,导演将自己心中完美的乌托邦放进了给予观众的银幕中,在人人做好自己角色份内的事后,一并打包,发往美好。

  《纽约客@上海》影评(四):新异中的真实其实很美

  首先,这是一部挺好的电影,挺长时间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了,很清新,但不是小清新。

  第二,我非常不喜欢那个海报严重剧透有木有啊!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一部中国电影,毕竟什么投资制片等等都是中国人,但基本真正干事儿的主创都是美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嗯,世界一家亲,不讨论了!

  这部戏男猪脚当然很帅,但令我最喜欢的还是女主人公。她没有很多其他电影里女猪脚那种装出来的智慧,她讲台词时真的是把台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我竟然依稀从她身上看到了贤淑版Tina Fey的样子(当然Fey姐也很贤淑,但毕竟还是有点儿希腊人的小疯狂啊!)。

  这部片子题材新颖,拍的是在中国的美国人的故事,而且是从美国人的角度来拍的。但是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很注重现实感,比如说专利权啊、快餐文化啊、iPhone啊......其实这种贴地气但又不故意土得掉渣的片子才真正适合观众的胃口

  石景山万达和其他排了此片的档的电影院一样,把电影放到中午饭点儿放了,嗯,要是能多放几场就好了,顶一个!

  《纽约客@上海》影评(五):《纽约客@上海》:需要亲身感受的上海

  有华裔血统的美国律师山姆,本来在纽约的事业春风得意小有成就,却突然上司要求来上海拓展业务。尽管律师山姆徒有一张亚洲脸型,中国话已经完全尽失,最要命的是,对中国的发展现状还存在着极大偏见,以为上海还是个环境极其落后,人员不开化的小城。亲临上海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里早已成为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大都市,连美国市长都要在此寻找创业机会,就更别提满街遍巷被同化了的许多外国人。

  由于山姆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不足为人做事亦然美国作风,差点丢掉工作不说,还伤透了对他具有好感的女孩的心。最终,通过各路神通爱心人士的出手相救,山姆不仅识破了丛丛的危险机关,找出陷害黑手,还立马顿悟,携起爱人之手,联合众多盟友开始在故乡的第二次创业。

  尽管这是一部演绎上海的故事,却是由众多具有华裔身份的美国人投拍,美籍华人导演兼编剧的夏伟,帅呆的美籍韩裔的混血儿丹尼尔·海尼主演和更多美国人配戏,大陆有耿乐和MTV女主播朱珠出演,朱时茂还在其中露一小脸儿抢了两句半台词。用导演的话来讲,“片中的山姆其实有自己的影子”。

  让偶看来,影片更像是一部展示大都市上海的广告篇。其中不失时机的加入美式的移民文化,再对外国商人们进行一番冷嘲热讽,最主要的是,这些台词都出自外国人之口说出。单凭这点反思,已经足够抵消生拼硬凑的剧情桥段中的瑕疵。再不济,影片还从各个角度对上海进行一番靓丽展示,导演无非是想让更多人来客观的了解发展中的上海而已,如此新人新作,都是值得国人们的支持表扬的。影片在2012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无数,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纽约客@上海》影评(六):那些在中国的老外

  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太多的人已经关注到在外旅居或者定居的华人的生活,无论是从底层发迹的坎坷,还是cultural shock之间的冲突。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在华外国人这一个群体

  传说,当下在华常住的外国人已经达到60万。如果不是这两年屡次登上报纸新闻的非法案件,从冲击派出所到夜晚长安街欺负姑娘,我们都没意识到,原来身边存在着这样庞大的一个群体。这是本片最吸引我的一点,也是我认为这个年轻的电影班子最成功的一点,他们成功的抓住了这样一个易被忽视,却其实暗暗涌动,也许会不断壮大的社会现象

  在华外国人的生活,亦如在外华人的生活,是一个几乎封闭的圈子吧?如果我们有China town,那么望京也可以是韩国城。如果我们有同乡会,那么他们也会有自己的mayor。而那个无所不知的给力王,是不是为数不多的愿意和他们交往的中国人的缩影?他们是否也会像第一代在外的华人,会受到语言不通的困扰,受到被路人侧目注视的困扰?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是欧美总部派来的高管,那么那些普通外国人的生活又是怎样?

  老外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公司和国际接轨的象征,所以租老外的生意也一定不会被遗忘。说到底,大家还是对外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对金发碧眼有一种爱好。就好比我的朋友去应聘某连锁英语学校老师,明明是加拿大籍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native speaker,只因为长了一副华人模样,就被明确拒绝。而好多西班牙人,俄罗斯人,自己的英语说的还不见得多好,就各种靠脸吃饭,靠脸泡妞。公司请来会说英语的老外,在文件上配上双语的标题,就成了国际化的公司;电视节目上请来老外做嘉宾,就变成了跨文化的交流,文化的碰撞。。。。而加藤嘉一,尚且不论是否是人造的明星,也因为其特殊的身份而受到追捧。一个人话语并不能代表一个民族,而千万个中国人说过的同样的话,也未曾受到关注。

  我们还在全球化的门边,一切才刚刚开始。尝到了甜头,吃到了亏,但总归要摆正心态,不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头,或者以中心大国自持,才能被正式的接纳进这个已经开局很久的游戏

  《纽约客@上海》影评(七):《上海的纽约客》

  《上海的纽约客》

  上海,就像一个美女诱人神秘,各国的生意人都经不住他的诱惑...如今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在上海工作与生活!

  总之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让人奋进与昂扬!

  请问,这是宣传部门主旋律讲解

  不,这是《纽约客@纽约》描述的!

  这是夏 伟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

  夏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电影制作研究生项目。现在和他的妻子在洛杉矶居住,当然,还有他们的狗Jetpack。

  对于这个旅居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他的一位好朋友,一个从未出过国的年轻人迁居到中国,并且与夏伟分享了许多美国人在中国生活的有趣经历。在确信这是一个引 人入胜的新故事的时候,夏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上海居住,来体验上海的风土人情。他采访了很多当地人和外国人,也从上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汲取到了很多细 节。在夏伟的旅行过程中,这个故事的轮廓慢慢地形成了。

  因此,他最后决定用韩裔美国人 丹尼尔·海尼 来饰演中国血统美国律师!另外还让耿乐什么时候从阳光灿烂里爬出来当了王海?朱时茂更是歪着脖子当了一回在本土的龙套!

  故事嘛,想来除了美国人会乌托邦一下,上海人或者中国人是不会相信的!

  同样,根本不会相信那么多欧美人士是因为上海充满纯真与美丽而来----------至于诱惑,十里洋场的时候,几乎每个淘金者都是怀揣的!

  比如随同方鸿渐归国途中法国邮轮“白拉日隆子爵号(VicomtedeBragelonne)”上结识的那几个法国乡下人,在租界日子才不久,再度遇见“本来苍白的脸色现在红得像生牛肉,两眼里新织 满红丝, 肚子凸得像青蛙在鼓气”!

  想来,这才是21世纪所谓上海现实的最好旧照片!

  因为我们都看见,当boss要求纽约律师山姆前往上海的时候,他脑海中呈现的如何一幅死海景象!

  说到底,将上海比喻为神秘的,要么是骗子,要么是傻子!

  《纽约客@上海》影评(八):《纽约客@上海》--各取中西混搭之所长

  也许有人可以轻松的总结这部影片的梗概,不过是一个高帅富经过不懈努力,最后变成屌丝的故事。这样的说法听着有些怪异,但是谁说屌丝没有春天?作为一个美籍华人,导演巧妙的在片中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混搭,各取所长,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正能量的信息。用导演的话讲,这是他写给上海的一封情书,语言诙谐,却情深意重!

  上海,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大家更愿意称其为魔都,据说此称呼有历史可寻,不过,如今的人们称其为魔都更多是因为其错综迷离和魔幻多彩的纷繁世相。然而,当中国人眼中无比堂皇和璀璨的上海遭遇纽约客时,得到的待遇却并不都是仰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美籍华人律师山姆因工作调动不得不来到上海是,他的第一印象竟然是一位农民伯伯抱着一只公鸡,可想而知,他的心理落差有多大!

  观众完全可以将这部影片看作是上海的城市宣传片,只是这部外表光鲜的宣传片里面却有着搞笑又深刻的内核。当你的眼球从浦东耀眼的摩天大楼来到浦西地道的老上海弄堂时,你不由的惊呼这座大都市的瞬息万变,当你的表情从山姆初来乍到手忙脚乱的大笑到他最后做出明智抉择时的点头称赞时,又不由的感叹人生无常!

  影片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还讲述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四角”恋情。当单身妈妈阿曼达第一次出现在机场,观众就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她跟和山姆之间一定会发生一些什么。不出所料,在经过不断的摩擦和融合之后,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并且看上去的确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反观朱珠饰演的助理芳芳的爱情,其在追求山姆无果之后的抉择看似幸福美满,却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仓促,未能感染观众,情绪的迅速翻转让人感觉多少有些不适!当然,对于全片的多处令人捧腹乍舌的桥段,此处倒也瑕不掩瑜!

  其实影片结尾处的大反转是很多人起初并没有想到的,但导演并未用过多的笔墨渲染这个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对于山姆而言,纽约并不仅仅代表一座繁华的城市和一种奢华的生活,那里,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些回忆和事业的所在。纽约和上海的选择,就像是当舒适与窘迫摆在你的面前一样,我想,没有几个人会选择后者。山姆的选择出乎人的意料,他选择了上海,因为正义和良心。他不怕交流障碍,因为这里有中国通的爱人,他不惧艰辛,因为上海有跟他并肩作战的朋友,或许在他的心中,那个以他命名的律师事务所的蒸蒸日上只是早晚的事!

  这里讲的是一个美国律师山姆在中国的故事,据说在中国所有遇到他的人都很喜欢他,你相信么?信或者不信,都应当是看完电影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有一点,我坚信,那就是你可以不喜欢山姆,但是一定会被丹尼尔•亨利所迷倒!

  《纽约客@上海》影评(九):解读精确和误解

  刚看完这个电影,开始是奔着DH去的,又是一个中国的题材,所以看上去很有吸引力。

  先说说精确的描述。第一:Sam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和作风的捉摸不透的情况下,太自信坚持用美国的作风。代表了一部分外国人来中国的心里。但是我相信大多数去中国工作的人不会想他那样太过自信,中国不是一个小市场,所以像sam这种精细的人应该不可能不先去了解在中国如何做律师。第2值得一提的是Sam告诉Amanda为什么她的女儿不愿意说中文,这是个两个人特殊的链接。

  说说粗糙的地方。第一美国公司伪造假案子,就不会经过内部的审查吗,一个头伪造文书,将自己的企业推上那么大的风险,这个逻辑是在太滑稽。第2,美国律师方面就是一个简单的评估都没做,就派人去上海接案子吗,这个也太滑稽。第3,是我最诧异的。那个芳芳的同事能直接找她家地址去她家吗,一点隐私都没有了嘛,而且还那么冒昧。第4,当sam在夜总会见到芳芳,真的有那么惊讶的吗。白天一份工,晚上一份,在美国本来就是也普遍的现象,像sam这种人怎么会这个反映,还带到车里去询问。第4,芳芳在公司里面的表现确实会让老板误会,从表情,到肢体语言,到送文件到老板家,难道一个现在秘书的工作都需要服务到这个地步啊。第5, 在车里的时候,因为赌气,芳芳就一下辞掉工作了,真是太大方了。第6,只要有举报,工商局有那么快的速度嘛,就听一面之词,就下了停工令。第7,我不知道sam这样玩两面派,哪个公司敢要他,也许他做的事情他认为是不对的,但是在公司的合同里,他是不可能能把所在职位时候收集的资料来反对自己的公司的。

  最令人讨厌的就是那个咖啡店里的假和尚,为什么总是有这种异样的人呢,电影中如果没这个人,结尾就不一样了。难道我们都能在生活最紧的关头都能遇上这种人? 我最不喜欢就是宣扬中国所谓的能人,好人。从用那个awesome wang就能看出来。在国家法律无法保证的时候,就只能找aweosme wang这种人,采集资料。连无辜的业主也没在最开始受到应有的保护。还有令人气愤的是,凭什么Amanda利用自己的职位给Sam找Lin的信息。真是好巧啊,在工商去的时候,Lin还正在厂房。

  怎么老是把中国描述成必须用能人,好人,奇人才能办成事情的地方。反过来想,真是很讽刺。

  另:那个芳芳的追求者还怨人家Sam为什么伤芳芳心,去找那个美国女孩。摆脱,那个和你又半毛钱的关系嘛。我就说sam算在他们那个圈里算好的了,人家可没有去随便约会中国女孩。在那样的环境里,sam和amanda都是比较踏实的人,所以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联系,自然也就更明显。

  《纽约客@上海》影评(十):好莱坞叙事结构下的东方学解读

  文:郎启波

  尽管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已经是遥远的过去式,现如各种媒介的书籍报刊也彼此介绍对方的文化,加之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已几乎进入一个触手可得之境,但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对于彼此文化及生活惯性的误解,往往可能在站在各自立场和语境里的傲慢与偏见。这一点,在电影《纽约客@上海》中得以足够精彩地呈现出来。

  在萨义德的重要著作《东方学》里,有关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和立场阐述得相当详细,但毕竟是学术著作的原因,并不是多数人都能够去完整理解。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则更容易让人去理解和接收创作者想表达的主旨,纯粹好莱坞商业大片影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之巨大是显而易见的,但极左派的往往简单去定义这是西方的文化渗透,他们甚至会去放大影片的旁枝末叶的坏影响而忽略了更多积极的意义。体制和文化的差异和数年来意识形态的对峙使得其中的隔阂很难轻易解决,这一点,在亚洲国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间,表现得比较明显。

  对于电影而言,合拍合作是一种尝试解决彼此理解和避开进口配额的一个绝佳方式,然此前有过很多合拍磨合其中也同样有不少的问题,譬如影片里的黄皮肤和纯粹好莱坞的表达方式在东方人眼里看起来总是有些奇怪,而以东方为主导的电影在西方人那里也很难获得共鸣。《纽约客@上海》从表达和合作上,便选择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既符合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体系品位的同时,还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体验和口味,可谓难得。

  丹尼尔·海尼在影片中的表演恰到好处,他本是韩裔美国人,在《纽约客@上海》中饰演的是一个华裔美国人山姆,被派遣到上海工作,不懂汉语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习性的陌生,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他一开始总使用美国式的解决方式来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然而那样的方式对于真正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在三姆的内心,除了血统外,他没有和中国相关的交结,在东方人的外表下,不会中文的他同样也容易引发误会。一开始,山姆对于早自己来中国的前辈的警告置之不理,对于下属员工的建议也不愿意采纳,在矛盾冲突中磕磕绊绊走过来,他才发现自己与这块土地的“格格不入”以及异同。与丹尼尔·海尼对手戏颇多的朱珠,在片中表现也十分出色,她将上海小市民内心那脆弱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内心善良,对未来充满憧憬却也势利和懂得伪装。久为在银幕上露脸的实力小生耿乐这次的表现也让人惊喜,比尔·帕克斯顿、伊利莎·库伯、阿兰·卢克等主角在片中,角色各有优劣,整体表现在水准之上,尤其伊利莎·库伯饰演的角色可能能获得更多中国影迷的喜爱。

  整部电影气质来看,除了黄皮肤的亚洲人,电影风格和叙事均是好莱坞的风格,但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或许就在于其选择了东西方文化本身的误解和交汇点,而非纯粹中国式或西方式的主题文化表达,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纽约客@上海》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