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是一部由巴特·雷顿执导,Adam O'Brian / Anna Ruben / Ken Appledorn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冒充者》观后感(一):匪夷所思的爱
以为是伪纪录片,实际上是真正的记录片,因为不仅采取了纪录片惯用的采访模式,而且是真人真事,邀请讲述的也是当事人,那个演骗子的就是当年的骗子。
虽然是纪录片,大量访谈,从画面和镜头上有呆板的感觉,无法迎合现在电影绚丽的视觉感,但该片讲述的故事,步步惊心,悬念迭起,着实不错。
本片采用的是双线叙事,一边是骗子叙述如何做骗局,另一边是讲述如何入局和揭示真相。模式是案中案的结构,骗子冒充失踪少年进入家庭,另一个潜伏的案件是失踪少年去向之谜。故事层层推进,以时间为主线,展示各色人等的微妙心理。
本片的高明之处是讲了两个故事真相,一个是少年失踪不知去向,一个是少年的家人杀害了他。都没有证据,你相信哪一个呢?导演极力暗示第二种可能为真相,不过是为了平衡两种结局的力度,增加片子的张力罢了。
有大量的观众对于家庭为啥不假思索就接纳骗子,并拒绝检测不理解,所以认定第二种为真相。我倒是理解这一家人为啥这样做。一个家庭失去了孩子,四年来备受折磨,内心已经极度渴望有一个孩子归来解除这痛苦了。就像人会本能的躲避危险和伤痛一样,宁愿蒙蔽自己,也不愿意再一次受到伤害。况且那样一个看上去无害,且磨难重重的孩子,即使是假的,接受进入家庭,重拾家庭欢乐的幸福又有何不可呢,母亲看到姐姐幸福的面容不会去拆穿他,姐姐看到母亲老泪纵横又如何会去表示质疑啊。即使少年真的回归了,一切都不影响啊,收养孩子的,不是都过的很幸福么。
两害相权择其轻,人心深处的微妙,深邃的爱,造成了这看似匪夷所思的状况吧。
片子做的真好,给四星吧,少一星不是因为片子,是因为我是坚持着才能看完,不习惯这种题材的纪录片。
《冒充者》观后感(二):每一个人只能作为自己去得到与付出爱。
自己忍的这么辛苦,自然是要憋出一点影评来,不然怎么对得起自己。
F对青少年的冒充和代替的心理,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不幸的青少年一种弥补和代替的一种形式。
F执着的一次又一次的冒充,一次又一次回到青春,去追寻他生命之初便未得到的亲情。
这样的爱,其实更加显示了F的无人爱他的绝境。
F通过冒充来得到不属于他的爱,他以为他可以得到。
的确,他是得到了。但是这只是建立在他是N的基础之上。
F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活在这样被抛弃的爱中。
他可以像所有的乖小孩一眼听话懂事优秀,可是人们并不会因此爱他。
F内心深处永远有一个,充满纯粹爱意和想要讨好父母的小孩。可惜这个小孩是个孤儿。他的爱意如此纯粹而真诚,但是无人珍惜。
F愚弄那些家庭的同时,也在剥夺内心孤儿的爱。
他不是在找爱他的人,他是在寻找那个当初那个抛弃的父母。
可是他的出生是原罪。他永远找不到他的救赎。
唯有他接受他是F,被父母抛弃的的孤儿。
他才可以真正的成为他自己。
作为F ,作为他自己,去得到爱,和付出爱。
《冒充者》观后感(三):最后我还是决定相信这一家人是白眼狼。。。。
影片纪录片似的剪辑、制作、拍摄手法,或者其他表现方式好坏什么的一概不追究,就光光讨论谁这家人有没有说谎。。
肤色不同,毛发不同,瞳孔颜色不同的情况下,而且在冒充者没有说明编的故事前,这家人居然完全相信眼前的陌生人是失踪4年的nick,或许有警察首先初步确定,二货姐姐斩钉截铁地发誓,才会有家里人惯性地顺水推舟般的肯定吧,但是跟Nick关系一点都不好的吸毒大哥Jason居然一眼看出这是个假冒货。。值得怀疑。。。
但是换位思考下,要是真是这家人杀了Nick,过了4年,谁也没怀疑过,从来不会把谋杀案联系起来,突然出来个假冒Nick,而且是要证明身份的前提下,大可不必犯这心思去冒领,直接让姐姐表演一出心急乘飞机赶往西班牙接弟弟回家的假象,然后发现是别人假冒,假冒者锒铛入狱,自己回来一切照旧便可。。。
所以,我相信,结局会是两种分支:
1.这家人都不知情,很傻逼地领回来个冒充货,在其他方面都证明这是假货的压力下,还是坚信自己的选择,甚至强行灌输Nick的记忆。。
2. Nick4年前是被谋杀,但是是吸毒的哥哥Jason所为,这家人至今未知情,所以有了Jason第一眼就看穿假冒货的原因,后来在禁毒所的吸食大量毒品身亡,或许就是畏罪自杀吧。。
最后还是附上我看完这部电影最想说的话(引自姐姐的一句话): How could I be so fucking stupid ?
《冒充者》观后感(四):一个冒充者的故事
嗨,我是Madman。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lie”
每一个谎言都有它的两面
硬生生的直译,赤裸裸的怀疑。像该片的风格一样:根据真实故事拍摄,99分钟悬疑风格。
这电影只具体选取了一个故事。倒叙,插叙,独白,第一视角,叙事风格,又充满解密味道,还有轻快又略带狂野的德克萨斯音乐,看起啦一点儿也不累。我倒是担心同样的题材(即使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放在国内拍会不会索然无味,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尾。
影片放映过半,你也许都会相信这个故事,这个大变活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可以一直演下去。
如果不是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侦探和FBI,或许这个骗局没人能拆穿,这个冒充者没人会识破。
而冒充者所利用的,无非是微妙的受害者心理。都说人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其实人对失而复得的东西有时却太容易接受。
电影的骗局,身份的冒充,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映射?
《冒充者》观后感(五):假的希望也许更折磨人
他的电话是一道曙光,是心急如焚的人的一颗救命稻草,却令人堕入了另一种致命的边界,这很人渣。
不太喜欢这种拍摄方式,一件如此沉重的事用这么平实的表达,加上色调和剪接方式,总觉得有点压抑过头了,叙事应大于气氛。
说老实话真的有点人神共愤,玩弄人的感情着实有点恶心,让人重历一次心痛,再掀一次伤疤。好不容易的开心又变为泡影。
这个故事看上去很离奇很不合理,的确,但这其实只是因为没能掌握全部信息。 逻辑链缺少了关键的一环(甚至不止少一环),而最关键的一环是姐姐去接尼克第一次见到冒充者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认为姐姐和冒充者都隐瞒了其中的关键点,而这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那么我们只能猜想:也许冒充者对姐姐许诺了什么而姐姐答应了;也许冒充者以知道尼克的下落为要挟而姐姐就范了......不管发生了什么,反正见面后姐姐配合冒充者继续演下去,带去的照片估计原本是想在难以确认真假时用来验证的,但此时反而对冒充者继续冒充起了重要作用。
我看到有人同情冒充者,我却觉得他才是这个故事的邪恶根源,看到他在镜头前像旁观者似的眉飞色舞的讲故事,给我的感觉是:他毫无愧疚,毫无怜悯之心。我甚至猜想:假如没人揭穿他,他将会给这个家庭制造更大的悲剧。
《冒充者》观后感(七):倒底谁才是真正的冒充者
从一开始的完全不相信故事的第二种说法到逐渐相信,再到现在的绝对怀疑,无论怎么说这个家庭都是病态的。
一大家子的人竟然都能够接受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这是愚蠢还是对尼古拉斯的过度思念?身为一个母亲怎么可能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别说四年了,十年都应该认出来吧?那个冒充者整天把自己捂那么严实他们心里就没有一丝怀疑,难道就相信这一切都是这些年的遭遇,而所有不正常的行为都归结于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还有生活的细节也会漏出很多破绽的吧!还有那个姐姐已经明确被告知那人不是她弟弟而是极端危险人物的时候,她还要去接他所谓的“弟弟”,后来面对采访她说没有听到,好笑又牵强!还有他们都不同意验DNA,是真的不想让他再受到外界的质疑还是在存心隐瞒?
如果这是个纯粹的电影我只能说太扯了,然而可悲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冒充者》观后感(八):导演的真正目的
我发现我跟大多数的方向完全不一样, 我看了好几篇评论都是在说这个故事存在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尼古拉斯的家人被骗子利用了对失踪孩子的感情而接受了骗子,直到最后这家人才发现被骗。
第二种:其实这家人中的某一个人或是某几个人意外或蓄意杀害了孩子,然后谎报其失踪了。四年后他们接到警局的电话,说找到了那个其实早已死去的孩子,(也就是那个骗子)。他们选择接受他,这样就不会再有人追究孩子的失踪了。
其实这两种答案,无论你站哪一种, 其实导演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了。 还记得吗?电影在最开始,便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男主是个骗子!!!
整部电影都在告诉我们男主是如何去欺骗一个又一个的人,以及他所使用的手法。导演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男主是个骗子,并且整部电影个节奏都是由这个骗子来带动,周围的所有人都被他耍的团团转,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细节,请大家注意。在这部电影里,我们都知道他是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去进行拍摄的,里面所有角色的拍摄手法都是以普通的访谈节目的形式进行故事的叙述,每个角色的后面都有一个清晰的背景,且你可以直接感受到这些角色是在接受访谈并且正对着摄像头说话。但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这个骗子! 每次切到骗子的叙事的视角是,摄像头跟骗子的位置都是正对面平行的,不会有一点仰角或者俯角,你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当骗子说话时,他并不是在对着访谈的人说,也不是摄像头,而是屏幕前的我们,他是在跟我们说话!而且骗子的背景是被完全虚化的,甚至右下角连个名字都没有。
很明显我们都明白这是导演的设计,但为什么他要这样设计呢? 因为一个最简单的目的,他要欺骗他的观众!为什么是这种方式呢? 因为当我们看到骗子讲述故事的时候,他是在直接像我们叙述,而并不是摄像头,这就好比把我们跟骗子关在同一个屋子里面一样,而这时我们就得自己去对这个骗子去进行判断, 而当骗子辩解时,他无法切断与观影者的眼神交流。所以这也很容易导致我们对他所说的话产生认同感,(即使你从最开始便知道了他是个骗子!)。
我认为这才是导演所设计这样的视角的真正原因,当导演把观众和角色放到一个屋里的时候,观众可以很好的去判断这个角色到底是怎样的,但这也同时导致了我们也很容易受到一些极具说服力的台词所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虽然知道他是个坏人,但我们还是会受他所影响。而这就是导演想体现的—“冒充者”的说服技巧。明明我们都知道他是个骗子,不能相信他,但在影片达到高潮后,疑惑接踵而至,为什么这个家庭可以这么容易就接纳了他?他们就这么相信他吗?他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个孩子呢?
骗子:“因为他们杀了那个男孩!” 观众:“哦!!原来如此!.......等等?你说啥?!”
明白了吗?这就是骗子的技巧,一个所有人都显而易见的技巧,但我们都毫无保留的依然被骗了。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事实,但却并不是那种硬塞给我们的事实,而是让观众相信他们自己想要去相信的那个事实。
《冒充者》观后感(九):也许大家都想多了
大家都知道此片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
故事一: 演技颇高的冒充者骗过了寻子无果的家庭以及政府官员,最终穿帮被捕。
故事二: 丧心病狂的一家人参与尼古拉斯的惨害或知晓尼古拉斯被惨害的事实。 三年后有人冒充尼古拉斯,决定配合演戏让其结案,最终未能如愿。
第一个故事的疑点被讨论的最多的是,为什么这家人心知肚明尼古拉斯是假冒的而不揭穿他? 我想反驳的是,有时候你觉得可疑,是因为你没有经历当事人经历的事情。看过一些孩子被拐卖家长苦苦寻找的故事,里面很多家长在经历崩溃之后,都宁愿认定一个相似的孩子就是自己孩子来获得心理的慰藉。这里的情况是,这家人一开始就是从官方渠道获取的信息,后来又有大使馆等政府部门介入,各种权威信息让他们放弃了怀疑,这也是为何姐姐一开始就直接扑上去拥抱,因为她没有想过他会是假的。一旦认定他是真的,人的心理就会越看越真,况且青少年本身变化也大。父母及亲人也是如此,一开始都没有怀疑过。(可以参考下还珠格格,虽然是小说,小燕子也被令妃说长得像皇上)但是我相信,后来大家也发现了疑点,但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失而复得的喜悦的家庭,谁愿意去戳破这个谎言,让全家人的希望再次落空?没人愿意这么做,没人想去戳破这个谎言,愿意将错就错,就认定他是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心理再次受到“失去”的伤害,或者再次“回到原点”。所以这家人会屏蔽这些疑点,而往自己心理最好受的地方强迫自己认定他。而后来面临真相的到来,这家人显得过激的反应,可能仅仅是不想“再次失去”而已,他们宁愿活在假象里。
我希望第二个故事是大家都想多了,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家人不愿意揭露冒充者是因为他们突然捡到了一个梦境,而没人愿意梦碎。
TW, 第二个故事最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案件本身已经搁置多年,这家人大可不必接回冒充者,只需要(装作)心急地去西班牙否认此人,然后回国一切照旧即可,接回反而会让搁置的案情重新变得麻烦。
《冒充者》观后感(十):当我们很认真地去拍一部烂片
电影看了五分钟就开始反胃了。演这个假Nick的实在让人觉得恶心,我反过来一想,选角成功啊,所以继续看。
结果从Nick骗儿童之家开始,我就开始怀疑自己三观了。
============进入吐槽的分割线============================
尼玛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那他是怎么找女孩帮他纹身的!!!
他哪里找来的工具染发!!!他染过头发儿童之家看不出来么!!!!
就算他把自己裹得很好,但是头发总是能露一点出来的吧!!!!!!
美国方面是白痴吗!!!一开始验证身份不会查指纹吗!!!!!!!!!!!!!!
这么有同情心的去做FBI是给我们心中的FBI丢脸么!!!!!!!!
家里人不会怀疑也就罢了,电视台找他去访谈家里人会同意吗!!!!!!!!!!!!!他都不跟家里人来个温情告白就先去FBI工作人员谈了吗!!!!!!!!!!!!!!!!!
把东西刺入眼睛里眼睛没有瞎是怎么回事!!!!!!!
改个虹膜的颜色这么容易吗!!!!!!!!!!!!!!!!
FBI连电视台老头的怀疑也听不进去吗你们的职业素养呢!!!!!!!!
年轻的时候长那么帅现在这么猥琐一副变态的样子是要怎样!!!
回家以后染发不会被发现吗!!!!!!!
伪装了这么多次国际刑警为什么没抓住他啊!!!!无数次成功是什么情况!!!!
狗刨地的梗希区柯克早用过了好伐!!!!
=============吐槽完毕=====================
然后电影不了了之,一星都不想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