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罗莎莎执导,张艺谋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倪妮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一):真实的他和他们
我爱看纪录片,爱看纪录片里的人真实的喜怒。电影也许能给人幻想,而电影背后的纪录片告诉你,这幻想来得不易。
看过张艺谋指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纪录片,感叹于一个站在舞台背后却又独自站在巨大孤独中心的他的艰辛。张是精益求精的,这一点,不论说他商业,说他江郎才尽,都是无法掩盖的。
《十三钗》的选角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秀女选拔,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姑娘,张艺谋看得出谁有他需要的灵气。很惊讶于他是如何从众多毫无经验毫无背景的姑娘中,确定了这十四钗,这十四个女学生,当我看过电影之后,竟会为这多一眼过分少一眼不足的精准而后怕。
选角时,倪妮的眼里满是怯怯的不自信,而定了妆以后,她眼里和身体里的劲儿着实让人惊艳。张歆怡的纯和真,贝尔的认真和专业,战争场面的辛苦,NG一次就要在等15天才能建起来的道具墙。贝尔说,这是他见过最安静的片场,一旁的张艺谋心里偷着乐,是因为全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是因为投入。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二):张艺谋反人类反社会的内心表白
世界追求爱的人们,看看看张艺谋喜欢拍什么电影就知道 ,文如其人.他把自己的婚姻通过<三枪拍案传奇>描写成了偷情是一种高尚的爱情.再看看张艺谋的婚姻,就知道他是追求什么的人,希望张艺谋能看到我对他的评价,也希望他能向全国人民道歉,不要再拍弘扬淫乱和颠倒黑白的电影.,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三):文艺复兴,快开始了吧
看完《金陵十三钗》,应该说点什么罢!
复兴之路早矣
老实说,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的,尤其是媒体上炒作的所谓的大片!可能是我们伤得太多了,真的再伤不起了。前一阵翻出来老谋子十几年前的一部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感到他还是会讲故事的,后来不知是不是利益熏昏了脑袋就Copy了一黄金甲或是三枪,令人很倒胃口,老了老了,可以有时间冷静下来反省咀嚼一下,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般耐人寻味。
自由行
不知从何说起,有种揪心的痛。应该说我有点慢热抑或是迟缓,中学时期在一位很好的老师的启蒙下,思想开始走向成熟,懵懵懂懂的开始懂得什么爱(爱父母、爱老师等等),只是那时的中国大地解放思想好像还没有今天如此!
那时一切都还是很教条,不像今日思想之多元化,恰如当时上海出一韩寒就让媒体找到批判的矛头,央视《对话》对此大加褒贬,现在看来竟是如此的啼笑皆非,就像我们人生的成长一般,都是偶然和必然的相撞一般,我们未来之路如何,国家呢?Who knows?……
感谢我们能有幸生活在今日的中国、今日的世界。很多人都诟病于今日中国之体制,将经济、教育、文化以及现阶段的各种民生问题方面的不如意都盖在CPC的头上,殊不知我们是历经了怎样的磨难才有今日之安定与平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变令世界刮目、也让部分国人而惶恐,改革进入深水区,必定会触动各方利益的分配,所以今日之问题——存在也是合理的。但问题终究是需要解决的,也必然会解决的。人民是有权利选择什么样的政府,该选择什么样的政府,在这一点上几天前温总理答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提问时明确提出中国民主宪政的趋势。只是前路漫漫,给大家点时间,且行且看吧!
民族之劣根
扯远了!中学毕业前夕,或许是经历离别之情,也变得忧郁懊恼。如同一帮秦淮女子面对国军在地窖里避难时你一言我一语,是该埋怨国军的溃败还是男人的“软弱”?是该自顾自的逃离家园移民海外还是愿为糖葫芦般的“充当炮灰”英勇献身?是该愤懑于国家之破败还是幻想着出生于太平盛世的强国之列?我想针对具体的个人在这都没有标准答案,Depand on What? I do not know……只有看情况了,不要太“左”或者太“右”吧,Maybe!
观看剧情时,多少次内心的煎熬,多少声口里的祈祷,激起自己的强烈民族主义。强忍住自己的不平,默默期盼,使心情稍许安慰,但历史终究是不可以改写的!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四):最近很少看电影
所谓经典的意义在于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角度都能获得营养,
电影也是如此,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重温
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有史实,人物形象,技术手段,经典用镜,幕后故事,
借用《阿甘正传》台词 " 虾是海洋的水果。你能烤,煮,炒,焙... 有烤虾,凤梨虾,柠檬虾,椰子虾,胡椒粉虾,虾汤,虾沙拉... "
怎么作都有营养怎么吃都有味道,灿烂饮食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感谢八卦娱记媒体工作者们,
让我们从细节爆料里知道许多年前的张导第一次
潜的那么用心那么真挚那么缠绵悱恻,
现在的所谓圈中人士怕再难有这么真材实料价好量又足的了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五):觉得比正片拍的还要好 虽然正片没看
真心的希望 中国 能多出几个像老谋子这样的导演 现在的中国电影就像豆瓣上的影评 全是喜剧 看影评比看电影好 心情不好怎么办?那就上豆瓣上看中国电影的影评啊!!保证心情立刻变好!!一帮傻逼二百五的的导演再加上一帮傻逼二百五的演员 造就了今天的中国电影 使得所有的片子全变成了喜剧 甚至是闹剧!
看完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 之后感到高兴之余 就是巨大的心理落差 为什么只有那么几个导演 敢把幕后排出来 给大家看?其他人呢 他他妈连电影在豆瓣都过不了5 有什么脸来来花絮?!好多导演像什么镇伟 之类的 已经开始用自己拍的电影来砸自己的牌子了 都快晚节不保了! 就是为了钱吗?如果真的为了钱? 拍的再细致点 观众买帐 你们不会赚得更多吗?
何必呢?
何必呢?
何必 花几个月拍出个票房几千的烂片来侮辱中国人的智商啊? 中国人智商有那么低吗? 第一次买你帐 第二次呢? 你拿什么吸引观众? 眼睁睁看着中国市场被好莱坞占领? 中国不缺电电影投资 这么好的拍电影的环境 虽然由有关部门管着 少拍严肃题材的 你就是拍个贺岁片 以不至于拍成像最近什么东邪西毒那熊样吧?! 大话西游 天下无双 多好 啊! 看你现在看看豆瓣 评分过五的(在大批五毛党和水军的扇风和支持下嫩能 有几部? 过8的有几部?
哎 可悲啊!!!!!!!!!!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六):在这一刻你们同时灵魂附体,胜利合一
今天看了“金陵十三钗”。
中间数度落泪,有时听得周围老外也有人在长长叹息。
张艺谋把日军的残暴和弱者的人性刻画得不错,尽管会微有瑕疵。
搞不明白国内一些人为什么总要拿着显微镜要挑张艺谋的,真TM比电影局还黑。
这片子在本城只有一家影院上映,据说是SONY施加了压力,不愿北美人民通过本片看到鬼子的残暴。
拥有放映渠道的SONY公司不愿意“金陵十三钗”在北美上映,是因为该片揭露了日军的残暴,让日本人脸上无光;
同时,因为主演去探访盲人,估计还因为片中也强调了国军的抗击日军,有关方也大为不快。
恭喜谋黑们,你们与日本人,还有宣宣们在这一片中同时灵魂附体,胜利合一!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七):中国当名人
中国电影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不知道那些拍烂片的导演哪来那么多钱一而再再而三的拍烂片的,可能是因为中国电影业的市场还没有达到饱和,不能形成竞争,也可能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的品位还有待提高,因为好多烂片真的还就有那么多人喜欢。想必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我们这些小市民能归纳得了的。
凭心而论,金陵十三钗是个不错的故事 ,尽管女猪脚的情感演绎得有些牵强,男猪脚也略微有点好莱坞,看到中途的时候我不禁感叹没文化的女人真是伤不起啊,但不得不说作为观众我本人的情感还是被带动了不少的。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尽管我心里想着这是一个故事,但它也不完全是一个故事,在我们脚下的这片中华大地上,难道就真的没有发生过比这个故事更打动人心的真实的事情吗?答案肯定是有的。不可否认的是,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尽管张导前段时间拍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片子,尽管也有人会说张艺谋又在弄民族YY情结,用人民曾有过的苦难来赚钱。但是,这部片子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不少中国电影的进步与希望,也再次唤醒了我们内心常被可耻的遗忘的历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以打酱油的心态看历史的。那些都是曾真实发生过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事啊!
每部电影都有诟病之处,但我搞不清楚那些给电影打一星或者看都没看过就开始骂的人是这么想的,在中国当个名人真不容易,搞不好就遇上一堆粪青,一堆无线自卑又无限自以为是的在虚拟世界寻求低位的中国人。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八):“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
“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
在谈论贺岁大片《金陵十三钗》之前,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张艺谋电影的进化路线图。从 民族寻根的《红高粱》,经过民族劣根性批判之《菊豆》,到表达底层痛苦 的《活着》、《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张艺谋遗弃的早期自我,它不仅表现出导演的杰出才华,更展示了电影人 的基本良知。而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起,张艺谋开始将其电影逐步转型为一种庸俗的商业文本。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意味着中国主流电影的价值转向。而后,在《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推行赤裸裸的低俗主义,并于花花绿绿的《三枪拍案惊奇》中达到恶俗的高度。张艺谋就此完成了他向“三俗”领域(庸俗、低俗和恶俗)的华丽飞跃。
国产大片主宰的庸众市场由此诞生了。张艺谋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制造了政治和商业的双赢格局,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最大救星。但与此 同时,张艺谋电影的技术指标和媚俗指数都在与日俱增,而《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即将迎来新一轮身体叙事的狂欢。
金陵的六朝金粉和秦淮风月,最易引发世人的情色想象,它是中国情色地理的中心。作为本土最著名的红灯区,秦淮河摇篮催生了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 是、马香兰、顾眉生、卞玉京、寇白门等名妓,而这个妓女团体的作为,颠覆了唐朝诗人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著名论断。李香君头撞墙壁而血溅扇面,成为 《桃花扇》中献出政治贞操的著名隐喻;柳如是因史学家陈寅恪立传而身价倍增;董小宛则因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名噪一时。所有这些高尚妓女的事迹,构成了《金陵 十三钗》的香艳布景。
而在280多年后的1937年末,日军在南京展开旷世大屠杀,有30万人被血腥杀害,其中八万女性遭到奸杀。这 原本是一个残酷的史实和严厉的指控,本是人 类反思战争暴行的重大契机,但在《金陵十三钗》里,情色地理和战争地理,秦淮河的历史风尘和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却发生了戏剧性 的叠合,由此构成罕见的电影题材,几乎所有人都会为这种讲述而涕泗横流———
一座由西方“神父”主持的南京教堂,于1937年收藏了一群金陵女大学生和十三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六位国军伤兵。而在大屠杀的背景下, 青楼女子们身穿唱诗礼服,暗揣刀剪,代替女学生奔赴日军的圣诞晚会和死亡之约。这是明末爱国妓女故事的壮烈再现。
作为一个冒牌的神父,英格曼是沦为流浪汉的“入殓师”,为躲避战争而在教堂纵酒买醉,还要吃妓女的豆腐,但在救赎他人的危机中,却完成自我救赎的精神历 程。这是一种源于小说原作者但却更为高明的叙事策略,它消解了好莱坞和中国导演及片商的价值鸿沟。严歌苓的小说救了张艺谋,为其铺平通往美国加州的红色地 毯。
为了推进影片的炒作事务,片方居然提前公布了女主角玉墨扮演者撰写的《我和贝尔演床戏》一文,事关“好莱坞神父”和中国义妓的激情床戏,这种蓄意的披露,令其成为一件被事先张扬的“桃色案”,并成为片方营造市场气氛的情欲前奏。
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年代,这部号称投资额达6亿元人民币的豪华制作,正在打破中国大片的投资纪录。制片人大力鼓吹好莱坞一线明星给中国打工的舆论,旨在平息 民族主义愤青的抵制情绪,并掩饰其讨好美国观众口味的基本动机。不仅如此,他还在各类场合赤裸裸地豪言,要拿下本土的10亿元票房,毫不掩饰把影片当做暴 利工具的意图。我们已经看到,从大地震故事到大屠杀故事,有关“发国难财”的民间批评始终没有停息,而《金陵十三钗》把这种发财模式推向新的高潮。
12月15日,将是中国电影的又一次午夜狂欢。距离南京大屠杀很远,而距离圣诞节和票房利润很近。在15日午夜,钟声将敲响十三点。这是一种充满反讽意味 的报时,它要越过十三个女人的故事,向我们说出十三种痛苦和抗议。在十三点时分观看“十三钗”,的确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一边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 和犹太人的哀歌,一边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中国人的视觉欢宴,它们构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令我们感到汗颜。我们将抱着自己的良知无眠,犹如抱着一堆 荒诞的现实。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九):至少他是一个艺术家
多少口水指向张艺谋的奥斯卡“野心”,说这话的人一辈子被浸没在功利中,一辈子从没体会或者接近过“艺术家”的境地。而这部纪录片恰恰证明了我对老谋子一直抱有的观点——他是一个艺术家。
我挨不上艺术家一毫边界,可在人生的某一时间,某些时刻,曾偏执地去追求过所谓的“完美”,构图的完美,配色的完美,线条的完美以及留白的完美……这种心态和任何一个艺术家在成为大师的旅途中所饱有的情怀是相似的。造成天壤之别的关键是,艺术家苛求完美也能实现相对的完美,而我们这些都是半途倒下的败者。
把奖项当作终极目标的艺术创造人,是一个功利的匠才。
把蕴育完美作品作为至高艺术理想的人,是一个艺术家。
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自认相对完美之作的艺术家,是大师+疯子。
在一个艺术家的眼里,任何奖项和评价只能是一种见证,世界除他/她本人之外,莫不能知“完美”的尺绳何在。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十):为小小少年落泪
当小演员唱起《小小少年》,这个在纪录片里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个镜头我却落泪了。
一直没有写影评,是因为对电影和故事的感觉太复杂,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看原著的时候没有哭,是觉得写得不够给力,看电影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却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许多人说,让妓女以命换命是中华文化的劣根性,因为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她们,还有人说太假了,在那个年代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可是当我听到《小小少年》,看到她们为了剪头发而伤心时,她们抱怨拍戏枯燥,中间睡着,藏手机,过生日,不理解导演的严厉时,我突然觉得,其实以命换命的不是这些孩子们,而是那份纤尘不染的童贞。
记得兰小龙说过,他不让他看老婆近代史,因为他自己已经折进去了。看着那些拍着战争戏还能开怀大笑的孩子们,我不会去苛责她们不尊重历史,相反,在那一刻,我希望她们永远都不要知道历史的真相,永远都不要懂得战争。
这,也是电影里玉墨出手救书娟的直接原因,童贞永远不被玷污。
至于故事的真假,对于我个人来说并不重要。《团长》播出时很多人来贴吧骂架说,历史上没有川军团,没有南天门,你们不尊重历史,你们侮辱了远征军。当时觉得很委屈,可是现在回头看看,故事的真假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了这个故事我爬过松山,去过国殇墓园,站在过川流不息的怒江边,救助过远征军老兵,窝在被窝里看记录片看到失声痛哭,看着团迷们写书挖历史,每年清明举办祭奠仪式,各种哀悼的歌曲,祭文,做MV。不管故事的真假,历史我们从未忘记,我们用最真挚的心去祭奠他们,去尊重他们,做了我们能做的该做的,我们对得起那些埋骨他乡的英灵们。
一个导演拍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不管是什么题材,都会有商业行为,因为电影,电视剧本身就是商业的载体。通过这部纪录片,至少我们看到了一个尊重历史,认真做事,宽以待人的导演,一个尽心尽力的团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