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环城高速》是一部由吉安弗兰科·罗西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意大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环城高速》影评(一):Greenberg备忘,非影评
As for Mussolini -- his case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disponsibilité of a realist in these matters. For years he bent a benevolent eye on the Futurists and built modernistic railroad stations and government-owned apartment houses. One can still see in the suburbs of Rome more modernistic apartments than almost anywhere else in the world. Perhaps Fascism wanted to show its up-to-dateness, to conceal the fact that it was a retrogression; perhaps it wanted to conform to the tastes of the wealthy elite it served. At any rate Mussolini seems to have realized lately that it would be more useful to him to please the cultural tastes of the Italian masses than those of their masters. The masses must be provided with objects of admiration and wonder; the latter can dispense with them. And so we find Mussolini announcing a "new Imperial style." Marinetti, Chirico, et al., are sent into the outer darkness, and the new railroad station in Rome will not be modernistic. That Mussolini was late in coming to this only illustrates again the relative hesitance with which Italian Fascism has drawn the necessary implications of its role.
- “The Avant-Garde and Kitsch,” 1939 by Clement Greenberg
《罗马环城高速》影评(二):看似簡單的全真實記錄片 背後努力卻得來不易
花費2年時間拍攝 又花費8個月在零碎雜亂無章的鏡頭中剪出幾個滿有趣的真實故事
同時想觀眾看出電影感 這是極不容易做到
高速公路兩旁一帶 看似高上的貴族以至妓女也居住在同一個嘈雜的地方
鏡頭感覺帶你從高處中旅遊 細看當中生活細味
現在很少電影拍寫真的平民生活了 因為大家心中都希望透過電影抽離現實的痛苦
但不論知道與否 你們罵的點正是這部戲的優點 (正是你覺得對白鏡頭假才顯得這部電影功力之深)
有電影感就代表一定假? 誰說記錄片不可以拍出電影感
其實只要導演肯花時間在角色家中長期安置鏡頭 角色就會慢慢在生活中習慣鏡頭
從中就可以拍出生活趣味
《罗马环城高速》影评(三):到底哪个是罗马?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同学也去了罗马,在朋友圈传了很多她在罗马拍摄的照片。从这些照片里看到的罗马,能用世俗的美丽来形容。 这个罗马继承了历史所有的荣光,就如电影里那个继承了爵位的爵士,似乎只活在教科书里。
可是这个电影里的罗马,除了说的不是我能听懂的语言,人物的肤色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生存状态确实和我们如此的一样。两个无家可归的中年妇女在汽车里抱怨冬天来了自己却没有一双靴子;报纸说着谎话,不知所云的话;甚至是伴着音乐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所拼接的罗马像极了那个圣神罗马的负极一般。就像我们生活在新闻联播的负极一般的陷阱里一样。我们只能想那栋大楼一样的居民一样,忍受着飞机的噪音和生活的无聊,用dry-humour来自嘲。导演用了一种完全旁观的视角去展现那栋居民楼的生活,我们仅从单调的窗户这一个角度就可以窥探得他们生活的全貌。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全孤立的荒岛。可是我突然想到以下这段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敲响。
片中迁移坟墓那段很有意思,坟墓本身就是象征着死亡。我们把死亡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可是最后却都是经历着一样的春夏秋冬。俩个罗马,一个像卫星一样环绕着另一个。他们经历着同样的时间,可是彼此没有交集。
电影里,很好做解读的是那个保护棕榈树的老头。老头看着被侵蚀的棕榈树,说出了一大段旁白。如果稍作象征,那颗棕榈树看做我们生活的社会的话,那些害虫又是谁呢?
这届金狮奖似乎很带有社会批判性,蔡明亮导演的《郊游》也是关注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金狮奖的《罗马环城高速公路》里这个罗马可不可以看做那个罗马边缘的一个小人物呢?
《罗马环城高速》影评(四):外围
说到罗马,你想到什么?西方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永恒之城?《罗马假日》里描绘的“爱在罗马”的浪漫?……然而,在纪录片《罗马环城高速》里没有梵蒂冈,没有斗兽场,没有西班牙台阶,没有那些你熟悉的一切彰显罗马的华丽履历和强大气场的东西。在导演有些违背纪录片精神的刻意摆布下,一条环绕罗马的高速路串起沿线各色人物琐碎的生活片段。
整天围着环城高速工作的医疗救护人员,守护着棕榈树的老植物学家,抱怨报纸谎言的渔民,没落的贵族,跳着色情舞蹈的舞女,打碟为生的移民…… 这些人物不断反复出场或是一闪而过。这部纪录片没有明显的主体情节,意味着它并不靠故事变得“好看”。所有的出场人物和场景全部围绕一个中心——罗马环城高速,凑合出一种巨大复杂的隐喻。
仔细想来,许多人心中的罗马是混合了历史、宗教、文学、电影后形成的一种与罗马有关的畅想,是不真实的一座真实的城市。于是,当我们看到被剥了历史文化,爱与浪漫后的罗马城的环城边缘,一切这样陌生,甚至还一下摸不清头脑。
环城意味着围绕,意味着圈住一些东西也边缘一些东西。有些人生活在外围,永远与核心中那个华丽的城无关。那些通过环城高速不断进入城的汽车,就像植物学家研究的吞噬棕榈树的甲虫一样,贪婪地侵蚀着、消耗着,甚至毁灭着。飘零在环城高速公路边的小人物们,就像被甲虫翻出的棕榈碎屑,飘散然后殒灭。尘归尘,土归土,管你辉煌几时,没落几时,终究躲不过一把黄土掩埋,躲不过胜败兴亡。
围绕这部纪录片的争议在于它很刻意地去摆布了,是有安排的纪录片,是围绕导演想表达的隐喻拼合的。然而,评委会主席贝托鲁奇最终在星光暗淡的70届威尼斯影展上把金狮子奖给了《罗马环城高速》。同为意大利人的后门?联想到这这几年意大利经济的疲态,曾有的光耀何尝不是一种负担?撕开表象,里面的心酸、忧虑、迷惘,甚至是恐慌,恐怕只有意大利人才能懂。
《罗马环城高速》影评(五):平凡、普通的生活,朴素而不简单的人们
平实的镜头下记录的是真实的点滴的生活,而这样细小平凡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时时生活在其中的,是不被我们平时所注意到的,但细思细体会这样的生活该是我们所珍视的,该是令我们所动容的。 艺术就是发现生活,通过艺术手法展示,而导演却看到并捕捉到了这种细微的生活,并传达到了银幕上放大给我们看,实令人动容不已。 这个导演很有人文关怀,善于观察体味生活,有着广阔的眼光,贴近地面、贴近人民的心,有一颗纯粹的艺术家的心。 导演关注边缘人、关注普通人,因为他们的生活虽普通、简单,但也美的像一首素雅的诗。
以小见大,罗马环城高速路周围的“人们”的单调、普通的生活可以映射出这个地球村数不过来的大大小小的“罗马环城高速”附近生活的人们,妙,好。
在剪辑方面,与《海上火焰》相似,都用了非线性的剪辑方法,包容性、囊括性更大,这种剪辑方式能表现导演更多的思想和所要展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