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目台湾》是一部由齐柏林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目台湾》观后感(一):鸟目台湾 笔记
ART1 五月雪--桐花祭
客家桐花祭
ATRT 2 台湾的京都--台南
海边,老台南,转个弯撞见古老
不适合搭乘任何交通工具,最适合走路,走进蜿蜒巷弄,才能走进这座城市
铁道
好些拆迁(如台北,板桥)
迁移多次,不再营运(高雄)
“追分”-追分成功戳
唯有老车站,活着的历史,因为一起生活过而有情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记忆
因金矿而崛起的九份,只要有金矿仿佛什么都有了
条条大路通九份
几度崛起几度衰落
《悲情城市》
80年前除台北外北部第一家影院,30年前第一家有便利店的旅游景点
ART5 重返阿朗壹古道
好几条天然的小野溪
全世界海岸的声音或许都类似,唯独这里闭眼倾听,海水脱落时发出摩挲声音
最后的海岸
河流与铁道交缠并进
沿着铁道,三个重要的小镇坐落
以铁道为中心,这里有台北消逝的慢生活,像过去的煤矿,等待着更多的挖掘
双溪,台北后花园
原有沙滩的流失
自古神话,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七彩石洒向大海而成
ART9 仿佛外太空的--蚵田
盐山,盐田
海岸生态的多样性
一座盐山形成观光景点
ART12 环绕全台的小渔港
台湾海岸线几乎由渔港构成
60年代才尝试水产养殖
ART14 满山都是菁仔树--槟榔
台东槟榔
水土流失相对严重
ART15 水田--台湾最广阔的湿地
周而复始耕种
金黄稻浪随风吹拂
ART16 走向有机茶园
茶园,墨绿的典雅色泽
台湾茶道的美学
带来水土保持问题和生态思索
ART17 绿能革命的火车头--绿建筑
与自然相契合的各型建筑,绿建筑
灌溉台南地区最大的谷仓
ART19 从爱河出发的港都--高雄
整个城市仿佛坠入爱河
ART20 台北--寻找绿光的风水之城
热岛效应下的大熔炉
最好的自然不是很快可以抵达,而是生活周遭充满这类绿色环境
ART23 高山上的惊叹号--清境
五月桐花,一片滩涂,一畦瓜田,一棵棵槟榔树,一座旧旧的小车站。九份被雨打湿的屋檐,垦丁用之不竭的阳光,荒凉萧疏的海岸故道,人声鼎沸的观光鱼市,镜头所到之处,尽是这座美丽小岛独特的情调。
它当然不是纯粹的观光片。有疑惑,有批评——甚至是尖锐的,更多的却是思考:台湾究竟要去向何方?核四要不要停工?海港是不是该停建?单一的生产方式需不需要调整?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一个容得下不同声音的良性社会,终究会在争论中达成共识。
没有人不热爱自己的故土,没有人不呵护自己的家园。当环境亮起红灯,当河流不再清澈,任何的赞美都会显得毫无意义。赛德克·巴莱的勇士们会用生命捍卫祖灵圣地,今天的人们不更应该守望相助、胼手胝足吗?
蔡康永说,这里常常有地震、台风,有挥之不去的哀愁;但是家人和情侣因此有机会感受彼此的依赖,很少城市的居民,像他们这样在恐惧中感到甜蜜。
吵吵闹闹,才是一家人。比起一张张冷漠的脸,这种福气,来之不易。
《鸟目台湾》观后感(三):《鸟目台湾》——务实的台湾人
几年前读过一本书,名字叫做《不列颠•旅人》,两位作者来自台湾。虽然这是一本关于英国的旅行游记,但是在每个章节你都能看到作者用大段文字在议论,通过英国见闻反观该如何建设台湾,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台湾人的务实。
书中很大一部分描述的是英国人如何保持自然环境,保存古老建筑,满是溢美之词,与此同时不忘为解决自己家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相关问题而提出建议,侧重于探讨那些可以运用于台湾实际的对策。也许有些读者觉得这像是说教,看着有些不耐烦。但是很大程度上,我们急需要向这类台湾文化人学习,学习他们务实的好习惯。
《鸟目台湾》全片大部分以航拍鸟瞰的视角,将宝岛瑰丽的风景尽收于镜头之中。这是一部独特的纪录片,全片分别以“在地人文”、“地方产业”与“城乡发展”为主题,由二十四支约三分钟的短片构成,是导演齐柏林的作品《看见台湾》问世之前的一部同类型纪录片。
从不同篇章、主题的角度看,第一章“在地文化”提到阿塱台山间古道、旧时遗留的老车站、九份小镇的慢生活、澎湖群岛等。身为一名祖国大陆沿海城市长大的观众,虽早已见惯了大海潮起潮落,但当我看到台湾海景的画面时,说实话相较之下后者美得别致,海水蓝得更为迷人。这部分内容几乎展现的都是台湾美好的一面,有的几经波折由胜景转颓势,但峰回路转再添生机,成功转型为旅游热点。
看第二章的“地方产业”,起初我很诧异,为什么连西瓜田、蚵田、虾田、盐田也要拍?后来慢慢发现,到了这一章导演开始逐渐由赞美风光转为分析景色背后的现实问题。尤为明显的是对西瓜种植和槟榔种植所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简要但犀利的评述。敢说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我想这是一位有良心的电影制作人的体现,从宏观上理解,这亦正是台湾知识分子一贯务实的体现。
第三章“城乡发展”,主要探讨能源问题。通过台湾由北到南各个城市、乡镇、岛屿在节能问题上的成功案例,提出进一步深化“绿色、环保、低碳”发展建设理念的实际可操作方法。倡导以太阳能、风能发电为主,反对核电站的建设。
到了最后一章,我并不完全赞同导演的观点。凡事讲求务实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要分类看,到底务的是真正客观的现实,还是自己所理解的现实?一味“绿到骨子里”、“回到它一百年前的模样”就一定是最好的状态吗?台湾资源有限,过度开发当然不对,但是自工业革命后现代人的生活建立在对资源的高度掠夺上,这样的情形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批判政府的一些政策做法是很简单、轻松的事,但试问假如导演愿意从自身做起,出门不开车,夏天不开空调,做得到吗?
《鸟目台湾》创作自一位有远见、有务实精神的台湾电影人,大陆纪录片虽然在整体质量上优于台湾,但输在“说人话”、务实这一环。如果单纯从旅游宣传片的角度观看这部纪录片,友情提醒各位需要做好被不经意震撼的心理准备,因为这些美好的画面得来并不一般,来自天空的俯瞰视角一般只在坐飞机时才遇见得到。除此之外,这些美好的画面也源于台湾市镇规划讲求生活美学,即使是乡里的一个狭长街道,随着镜头位置的移动,我们看到那情景也许带着嘈杂感但肯定与混乱无关。
24个片段,一层层剖开导演的情怀。也许是地方人文、也许是地方产业、也许是城市发展。但一直不变的是导演用一种很缓和的语句倾诉着自己对台湾岛的热爱,很克制很理性的倡义环保绿色节能能做得更好的可能。
虽然导演像是很倚重于环保主题,但我关注的是导演的情怀,我深被纪录片旁白字幕所吸引住。自认为是半个书生,也不止一次的被“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民国之国无中华”所警醒,但在观影后的感觉似乎回到了传承。
导演很中肯的把传承主题穿插期间,从人文开始的客家桐花祭、台南的巷弄、月台的名称、放飞的许愿灯、九份的悲情城市,到盐山、海产、槟榔、稻田等等。导演不曾评好分坏,只是单纯的诉说,一脉传到片末令人看着沉重有时,释怀有余。
日治期间1895-1945,台湾并未有特大的发展,倒是在农业方面成为日本的原料重要输出地,片中水库建设、农田灌溉设计也得到印证。人文方面的残留,从魏德圣的两部电影《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中可完全找出,台湾人的情怀与日系的简单简洁朴素不谋而合。从理性爱国的角度来说,情怀的体现是殖民时原住民累积和传承的影射,令人有回到宋时相敬如宾的气息。
导演赋予台湾岛人文以生命,小心慎微的走入地方诉说过往的每一个因产业而起的故事,前两段的爱意不言而喻,后一章节城市部分的情感流露却像是导演的私生子,爱恨交集多有回避。
最后,谈谈文字吧,全片都是爱得克制的情怀,日本人也极其克制自己。影片的字幕出现是我最大的惊喜部分,把所有字幕串起来,就是优雅的宋明清民国文章,用词委婉、惜字叹意、相形相得,是影片情怀之外最大的亮点,也势必是字句如导演心声。
释放一段情怀,可以是观看一个导演一部影片的零点首映,可以是在现场签售会上买下一位作家的书作,也可以是在看完一部电影一本书以后写下一段影评书评。
《鸟目台湾》观后感(五):记个目录
1. 五月雪桐花祭
2. 台湾的京都:台南
3. 永远活着的车站
4. 努力寻找慢活的小镇:九份
5. 重返阿塱壹古道
6. 失落的一角:平溪线
7. 小河与大海的邂逅:福隆
8. 女娲洒下的七彩石:澎湖群岛
9. 仿佛外太空的蚵田
10. 一座盐山的美好想象
11. 西瓜的甜蜜负荷
12. 环绕全台的小鱼港
13. 从草虾开始的愿景:养殖渔业
14. 满山都是菁仔业:槟榔
15. 台湾最广阔的湿地:水田
16. 走向有机茶园
17. 绿能革命的火车头:绿建筑
18. 嘉南大圳的环保启示
19. 从爱河出发的港都:高雄
20. 寻找绿光的风水之城:台北
21. 等待中的希望:风力和风能
22. 日月潭的最后华丽 1:17:00
23. 高山上的惊叹号 清境
24. 像墨水一样的河流
二十四段長約三到四分鐘的短片集合,然而剪輯的邏輯順序頗成問題,不過用來大致了解台灣景況還是可以的,畢竟俯瞰的地理尺度要大得多也難得的多。旁白的普通話實在口音濃重,讓我想起了在台北遇到的學中文的泰國小姑娘苦著臉對我說,我來錯地方了,他們講的中文我都聽不懂,可是你講的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