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调天后》是一部由斯蒂芬·弗雷斯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 / 休·格兰特 / 丽贝卡·弗格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传记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跑调天后》影评(一):用笑容包裝的哀傷
很少能這樣看了同一題材的兩部電影。美版比較偏真人真事,也感覺出嘗試要往喜劇路線靠攏。但始終不能覺得它是喜劇,所謂「有喜劇天賦的富豪」,只是人們嘲笑她歌藝的亮麗藉口。法版改編幅度比較大,也更深刻。
闊綽的Florence很寂寞。歌唱是她生活的意義,也用財力建構了音樂社交圈。法版裡,全部的人都嘲笑她;美版裡,一些耳朵不好的闊太太似乎對她有真摯的友誼。
寂寞的Florence渴望愛。法版裡,丈夫對她早已沒火花,反搭上受她贊助的朋友,對她更多是憐憫。美版裡丈夫給她很多愛,似乎真的關心她,但一直覺得他是為了遺產。
法版瑪格麗特很少有丈夫陪伴,寵著她音樂喜好的反而是大管家,服侍她也保護她,讓她快樂。但美版的Florence孤身一人的氣氛更強烈。
這位天生缺乏音感,又鍾情花腔女高音演唱的女士,在她首場盛大公開演出後一個月病逝。梅莉史翠普歌喉本來就好,美版裡都是硬要唱壞,但不能辜負她的才藝,迴光返照中她仍堅信自己的歌聲很美好。法版的凱瑟琳佛洛則是不會唱歌,她演的走調感覺更真誠。
《跑调天后》影评(二):愿意守护你
作为学美声唱法,并同样热爱歌唱的我,对flo有一种特别复杂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忍不住笑,因为学音乐的人实在是难以忍受跑调这种事情发生,但是我却非常理解她的感受,从她在听赞助的演唱会中一个女歌手演唱时跟着旋律落泪的时刻,我感同身受,这恐怕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做过的事情。
听到后面,她还是如此跑调,但却并不刺耳,却能够接受,甚至在里面听到她真挚的热爱,我想,一个得了梅毒,没有了性生活,丈夫虽然爱她尊重她,却每晚要去另一个住所会情人,剩下的只有钱和音乐的人,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拥有的对音乐的执着。
常说,一件事情总不能看表面,等你深入骨髓里的故事时,你会发现,你笑不出来,那种悲伤会从心里慢慢蔓延开来。你会发现,即使她跑调,你也会愿意守护她,你内心对她其实是敬佩的,因为“他们都说我不会唱歌,但是他们不能说我没有唱歌”
我一直在作为中,即使不好看,但是总比不作为强太多,我的努力,总会有人看到,总会足够影响到身边的人。
《跑调天后》影评(三):假期结束了,来一碗笑中带泪的鸡汤好上班
《奇葩说》曾以“网络暴力的对象是不是活该”为题进行辩论,重温这一期之后,Summer想到一部片子,这部片子的主人公若是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可能不会平顺的过完这一生。
也正是恰好在那个时代,造就了这个笑中带泪的故事。
《跑调天后》
Florence Foster Jenkin
《跑调天后》影评(四):倾情表演,落幕无悔
算不上喜剧,都是带着悲情色彩的笑。片中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主线,一个是弗洛伦斯对梦想的坚持,另一个是克莱尔对邦妮包容的爱。
影片中一些小人物的刻画使得影片更加丰富有张力。斯塔克夫人作为一个以轻浮,无礼形象出现的人物,在弗洛伦斯的首场演出中大笑不已,缺少教养,然而又是他在卡耐基音乐厅的大声训斥和鼓励使得弗洛伦斯的演出得以进行。这样前后的强烈反差使得这些小人物色彩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一些细节的刻画十分出彩,如克莱尔和弗洛伦斯在床上相拥而眠时,身在被子外面,还有钢琴家的一些刻画,给电影增分不少。
自始至终弗洛伦斯都被蒙在鼓里,对自己的歌唱表现一无所知,然而在他登上自己的演出巅峰时,也同时跌回沉重的现实。“人们可能说我不会唱歌,但没人能说我没唱过”纵然流言蜚语强大,然而我却无悔此行。大概这是整个影片最后揭示给我们的道理。
有深爱她的人,有她深爱的人,有朋友,有梦想,虽然最后结局不甚欢喜,但是弗洛伦斯大概也无悔此生了。
《跑调天后》影评(五):《跑调天后》---有多少人可以一生追求所爱?
对于梅姨,我一直停留在铁娘子和时尚女魔头的印象里。由于近来颁奖典礼上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的吸引,翻出近期的作品赏析。
在不了解人物原型的基础上,看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确有些许困惑,一层层拨云见雾后,理解度能提升一些。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热爱音乐的患病的女人在丈夫和钢琴师的陪同下从小众剧场唱到了音乐大厅。
整部剧多多少少给我一些《皇帝的嫁衣》的影子。一边看一边纠结说是有什么深层次的,我不了解的东西要传达吗?是要说世人贪图财力,女主的丈夫存有私心等等揭露批判式的东西吗?
整部剧在女主临终前的一句台词:“他们可以说我不会唱,但不能说我没唱过”的那个瞬间,我所有的感官都告诉我:一切都不重要了。
换个小女人的角度想想看,我倒觉得这个天后令人生羡。一生可以追求自己的喜好,单纯的以我喜欢为标准,就足以让我这个都市打拼,周转于生计的可怜虫羡慕、嫉妒、恨了。何况还有一个愿意“骗”你一生的爱人?
对于女主的丈夫,我不是很理解。无论是男主和医生交谈的神色,还是女主说他去打球时的日子难捱,歌舞声色的晚宴等等都暗喻了这个男主并不“忠诚”于婚姻。也许这是爱情和性分的开的一类人的代表吧。对于男主定期去打球,女主的态度颇为我欣赏,她说,我知道他需要运动。我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大了就会更包容,还是说在两性关系里,心怀愧疚的人会包容(女主不能给男主生育后代)。总之,无论男主是否出于觊觎女主的财产而存有私心的留在她身边,我都觉得“骗”过一生就是真爱。
相对于生活大爆炸的表演,西蒙让我知道什么叫演员。在面试成功以后,拼命按捺情绪的表情,让我联想自己每每想要压抑情绪、假装大方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搞笑。这个角色从惊讶于天后的歌声到与之同台并接受的转变,并不出乎意料。反倒是第一次到小众剧场听歌笑趴下的女生角色惊艳了眼球。
第一次排队买票时,举止粗鄙的印象;音乐大厅进场时,向士兵们卖弄自己女性性吸引力的风骚,同她在全场到喝彩时的维护鲜明对比。可能良善的光芒足以遮蔽这个角色的俗气。反倒有些真性情。毕竟这个角色和女主没有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她的喜欢或者接受,在我看来更为真实。
细细品品,我若能像女主一样,衷于某物或某人一生,在其开始,在其结束,没有明天的活在当下,是何等的潇洒!
《跑调天后》影评(六):世界最差女高音的逆袭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刘松弢 / 文
“人们或许可以说我歌唱得不好,但无人可以说我没有歌唱过。”
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Florence Foster Jenkins,1868-1944),一位上世纪初活跃在纽约社交圈的社会贤达,一位热衷于扶持艺术事业的赞助人,一位曾在白宫演奏过钢琴的少女,一位情路坎坷的贵妇人,一位热衷于幻想自己是歌剧主演于是在家穿上浮夸服饰的cosplay爱好者,一位歌唱家——业余歌唱家。
弗洛伦斯女士恐怕是20世纪初爱乐圈最Cult的人物了,她的故事我们似曾相识,但又觉得无比传奇:她丧心病狂的歌唱功力、她乐善好施的爱乐生涯、她给后人留下的“选择生活在谎言中,还是将谎言当成真实人生”的困惑,似乎只有二十世纪初那个充斥着喧哗与躁动的纽约,才能诞生出这样奇妙(或曰奇葩)的人物。
2016年上映的电影《跑调天后》以弗洛伦斯生平最后几年的故事为主线,借由三位主演——奥斯卡影后梅里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英伦情人休•格兰特(Hugh Grant)和因《生活大爆炸》而走红的西蒙•赫尔伯格(Simon Helberg)——的明星脸,将这位业余女高音令人喷饭、同时也让人动容的爱乐生涯搬上了银幕。
爱乐人生
弗洛伦斯1868年出生在宾州一户富裕的人家,家里坐拥大片土地,父亲从小便是阔少,后来当了律师之后,更是跻身当地的上流社会。弗洛伦斯从小热爱艺术,据传7岁时就在白宫为时任美国总统的卢瑟福•海耶斯表演钢琴。
高中毕业之后,弗洛伦斯便想去当时古典音乐大本营的欧洲继续学习音乐,但或是讲求实用主义,或是舍不得独女远游,父亲拒绝了弗洛伦斯的请求。弗洛伦斯一气之下便与比自己大了16岁的詹金斯先生私奔外逃,并于1885年结婚。婚后第二年,弗洛伦斯就被丈夫感染上了梅毒,她旋即断绝了与詹金斯的来往,但梅毒让她的手出现了问题,她不得不与梦想中的钢琴家事业说了再见。
1900年她与母亲移居到了纽约,并在1909年结识了她后来的终身伴侣圣克莱尔•贝菲德先生(St. Clair Bayfield)。同年,弗洛伦斯的父亲去世,作为独女弗洛伦斯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于是她开始大手笔地资助音乐活动,聘请名师学习声乐技巧,举办私人的演唱会,甚至还在1917年创办了“威尔第歌剧俱乐部”的爱乐组织,并任命自己为俱乐部主席。这个俱乐部成立后会员人数迅速达到了400人,连著名男高音卡鲁索都是俱乐部的名誉成员。
在音乐厅后台,常常能看见那种仗着有点钱就要宴请音乐家藉此跟旁人炫耀的粗俗商人,或是跟音乐家合个影就满世界炫耀“他/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的暴发户,弗洛伦斯显然不属此列。她对于艺术家的态度热情而又真诚,很多音乐界人士虽然不敢恭维她的嗓音,但却着实拿她当朋友相待。在弗洛伦斯的通讯录上都是莉丽•庞斯(Lily Pons)、卡鲁索、比彻姆爵士、科尔•波特(Cole Porter)这样的乐界大腕。她通过自己慷慨地资助,深度地参与,有号召力地组织,热情地鼓动,得到了整个纽约音乐界对她的喜爱。
——哪怕她的歌唱水准是如此低劣。
碍乐人声
弗洛伦斯的钢琴造诣并不算低,但是感染梅毒使得她的手失去了控制力,更严重的是,梅毒也给她的听觉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弗洛伦斯在告别钢琴之后,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唱歌上,但是她从音调到节奏,再到气息分句,全都惨不忍睹。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想要试唱某段音乐作品,相比职业歌唱家,虽然音色无疑相差甚远,高音部分和炫技段落肯定也是力有不逮,但大部分的段落,普通人还是能做到简单地歌唱,至少在曲调、音准等一些基本层面不会偏离原作过远。但弗洛伦斯的演唱完全就是颠覆性的,就我们今天所能听到的录音来说,她的演唱准确地定义了“五音不全”的概念。
弗洛伦斯歌唱时一般比应有的音准都要低,几乎不掌握任何意义上的换气技巧(这也使得她的演唱充满了大量莫名其妙的停顿),节奏变化丰富,以至于她的钢琴伴奏必须使用大量的rubato技巧来配合(迁就)她的演唱,在传世的录音中,我们能听到弗洛伦斯的钢伴科斯梅•马克穆恩(Cosmé McMoon)不得不在钢琴上做出大量急就章地伴奏音型、移调、降调、切分和被迫“留白”来补救弗洛伦斯的歌唱缺陷——从录音中钢琴“即兴”的程度而言,弗洛伦斯每一次歌唱也应都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否则钢伴也不至于如此手忙脚乱。
有趣的是,拥有如此奇葩的演唱水准,弗洛伦斯本就连简单的歌曲都无法唱好,但她却热衷于选择演唱那些超高难度的歌曲,比如莫扎特《魔笛》中夜后经典的花腔唱段《怒火在胸中燃烧》,或是施特劳斯轻歌剧《蝙蝠》中的《阿黛尔的玩笑》。
一次弗洛伦斯乘坐的出租车与另一辆车相撞,受惊的弗洛伦斯尖叫了一声。回到家后,她在钢琴上确认自己刚才叫到了之前从未能唱到的High F(至少她自己是如此认为的)。弗洛伦斯欣喜若狂,不仅没有起诉任何人,还送给了出租车司机一包昂贵的香烟,以感谢他的神助攻。
或许是不忍拂了这位贵妇人的面子,或许是真心听不懂古典音乐,弗洛伦斯身边的朋友们很少指出她演唱中的问题。他的朋友作曲家科尔•波特每次听她唱歌,都需要用手杖戳着自己的脚才能避免笑出声,值得注意的是,波特不肯错过每一场弗洛伦斯的音乐会。而另一位歌剧大神卡鲁索虽然只听过一次弗洛伦斯的演出,但也在后台留下了他的评价:“我此生从未听过如此演唱”——当然弗洛伦斯把这当成了对她由衷的赞美。
弗洛伦斯生前就自费出版了自己的唱片。1944年去世之后,她留给世界的这份珍贵录音又在1954年和1962年两度再版。1990年代弗洛伦斯热再度复燃之后,索尼古典和Naxos都翻录了她的唱片——索尼古典1992年再版时,给唱片起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名字:《声乐演唱的荣光(呵呵...)》(The Glory [????] of the Human Voice);而Naxos也不甘于后,他们2003年再版时将专辑起名为《弗洛伦斯和她的朋友们:一起针对高音C的谋杀案》(Florence Foster Jenkins & Friends: Murder on the High Cs)。
2004年,好事的唱片公司Homophone Records更是做了一个非常损的企划,他们将弗洛伦斯与其他11位有着车祸演唱的作品结集出版(此外还包括了对弗洛伦斯的钢琴伴奏马克穆恩的简短采访),取名为:《缪斯之上:弗洛伦斯与棋逢对手的11唱将》(The Muse Surmounted: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and Eleven of Her Rivals)。唱片的出版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除了人们觉得这样消费弗洛伦斯有些太不厚道之外,唱片中还收录了黑人女高音歌唱家杰西•诺曼(Jessye Norman)的老师杜斯查克(Alice Gerstl Duschak)的一段车祸录音——杜斯查克是当之无愧的声乐教育名师,但名师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相当数量的乐迷非常不爽唱片公司出于噱头,将杜斯查克与弗洛伦斯等人混为一谈。
哀乐人生
弗洛伦斯知道自己唱得很糟糕么?在电影《跑调天后》中,她在临死之前,都完全沉浸在对自己声乐演唱艺术的自我陶醉之中,她身边的人们也都善意或是宠溺地“骗”她,让她得以活在自己的爱乐世界之中。梅姨版的弗洛伦斯天真烂漫,有着儿童般单纯的心智,虽然偶尔能透露出一丝忧郁和感伤,但在大部分时间她都是活在周围所有人呵护中的小公主,从不知道自己的演唱可以有多么的可怖。
而在2015年以弗洛伦斯为原型改编的法国电影《玛格丽特》中,欧洲人显示了他们对于心灵鸡汤地厌恶。本片中,玛格丽特身边的人都出于利己的目的,将玛格丽特隔绝于真相之外,他们有人是贪图她的赞助,有人是贪图她的财产,有人是出于礼貌,有人是出于愚忠,曲终人散时她终于了解了真相,之前懵懵懂懂,之后恍然大悟。
真实世界远比电影要冷漠许多。从逻辑上看,弗洛伦斯就算不知道自己唱得到底有多糟糕,她也至少知道自己唱得并不动听。弗洛伦斯早年还有一个钢琴伴奏埃德温•麦克阿瑟(Edwin McArthur),但是因为在演出时,麦克阿瑟与台下强忍不乐的观众双目相对、会心一笑,弗洛伦斯一气之下解雇了这位捅破了“皇帝新衣”的钢琴师。
弗洛伦斯一生中大部分的音乐会,也都严格控制观众来源。她的歌唱会一般在她的住所、私人俱乐部和利兹•卡尔顿酒店的舞厅举行,来宾都是精心挑选、私人邀请的听众,他们要么是弗洛伦斯经营的威尔第歌剧俱乐部的会员,要么是跟弗洛伦斯在上流社会交谊深厚的友人。跟弗洛伦斯不认识的人一概没有,乐评人更是不在邀请之列。而隔日报刊上的乐评,则多为她的朋友(或是她本人)撰写——很难想象一个真正以自己声乐水准为豪的人,会对观众的构成这样讳莫如深。
而她生前曾对朋友说:“人们或许可以说我歌唱得不好,但无人可以说我没有歌唱过。”——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种防御性修辞的背后,是弗洛伦斯无可掩藏的自知之明。
1944年,弗洛伦斯终于租下了卡内基音乐厅,要完成她人生中第一次的公演。演出票数周前就销售一空,人们抱着各种各样地心态前来观看这场“事先张扬”的世纪神演。大概有2000余名观众因为没票只能在音乐厅门外守候,演出现场更是名流荟萃。但《纽伦堡名歌手》中的奇迹并未出现,未经“精心挑选”的现场3000多名观众哄做了一团,一位著名的女演员因为笑岔了气被人架出了包厢。
而第二天的各大报纸上满是语带嘲讽的乐评。这一切彻底击毁了弗洛伦斯,5天后她心脏病发作倒在了一家乐谱店,一个月后,与世长辞。
爱乐邪典
弗洛伦斯的故事沉寂了将近半个世纪,却突然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1994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上演了以弗洛伦斯为主角的话剧《珍人稀品》(Precious Few),其后南非开普敦、英国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和美国百老汇在之后的10年,又上演了这位跑调天后的故事——剧名也都更为直率:开普敦版话剧名为《歌之女神》(Goddess of Song),爱丁堡版则叫《歌剧女神万岁》(Viva La Diva)。
2005年伦敦西区上演了名为《绝赞!》(Glorious!)的话剧,由著名话剧演员、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获得者莫琳•利普曼(Maureen Lipman)饰演弗洛伦斯。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提名了英国戏剧界最高奖项奥利弗奖(Olivier Award)的最佳喜剧提名,之后更是在超过40个国家以27种语言上演。
2015年6月,一本名叫《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噪音女神》(Florence Foster Jenkins: The Diva of Din)的52页小书出版,一年之后,此书的扩充版(208页)由Overlook Press出版,书的副标题改成了更为亲民的“世界最差歌剧女高音的一生”(The Life of the World's Worst Opera Singer)。
而再最近十年,更是有4部电影来演绎弗洛伦斯:1)纪录片《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自成一世界》(Florence Foster Jenkins: A World of Her Own,2007)、2)法语拍摄的改编自弗洛伦斯生平的《玛格丽特》(Marguerite,2015)、3)《跑调天后》(2016),以及4)由美国著名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Joyce DiDonato)讲解的纪录片《弗洛伦斯列传》(The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Story,2016)。
为何这个五音不全的业余“歌唱家”,会在近20年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她像病毒一样席卷了戏剧界、电影界和出版界。
弗洛伦斯的再度流行对于她本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对于大众文化来讲,却是一种必然。弗洛伦斯的粉丝团中,不仅有那些同时代与她交好的音乐家,同时她也得到了来自后世的高度评价。今年刚刚去世的英国摇滚巨星大卫•鲍威(David Bowie)在其15岁时听到了弗洛伦斯的唱片,然后声称这张唱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更是在1968年接受采访时称,弗洛伦斯和雷•查尔斯(Ray Charles,灵魂音乐、布鲁斯大师)是她最心仪的两位音乐家。
20世纪的大众文化经历了风起云涌的转变,古典乐无可辩驳的没落,取而代之的则是爵士乐、摇滚乐和其他流行音乐,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也从教堂、王公贵族、资产阶级,逐渐演变成了以普罗大众为主体的“民主化”过程。曲高和寡的歌剧艺术已然在音乐市场上被极度地边缘化了,但弗洛伦斯所代表的“参与”、“共谋”的音乐表达,却与1990年代以后兴起的KTV、卡拉OK、草根选秀等传媒属性不谋而合。KTV隔音小包厢内那些陶醉在自己降Key歌声中的普通人们,既代表了突出自我(或曰自恋)的时代主旋律,也将“拿着话筒歌唱”的权力(某种程度上)下放给了任何愿意为之付款的客户,而KTV包房里,人人都是唱将,人人也都有听众。
弗洛伦斯无疑是将KTV和卡拉OK的时代提前到了20世纪初,她沉醉于自恋的声乐表达,也有一帮愿意听她唱歌的听众。就经济条件而言,她是毋庸置疑的权贵;但就艺术水准而言,她却是毫无疑问的草根。人们不经意间对她得以任性而为的万贯家财一笔带过,却不由得欣赏她的纯真,她的勇气,以及她将阳春白雪的庙堂艺术以下里巴人的歌唱技术演绎出来的属于草根的麦霸精神。
这个时代的娱乐,是属于普罗大众的。人们乐于行使手中的权力选出“超级女声”,人们也乐于看到其貌不扬的邻家大妈一鸣惊人。无论是受尽观众评委嘲笑的苏珊大妈用她的金嗓子换来了满堂的喝彩,还是饱受争议的曾轶可引发的全民吐槽,艺术娱乐的大众化是属于草根们的逆袭。弗洛伦斯的逆袭流行,恰巧完全应和了这个时代的心理预期,这位史上最差的歌剧女高音如同先知般的,将即将要衰落的古典音乐演绎地支离破碎,但却用她的自我/自恋、自信/自负、自豪/自大向我们预示了那个“艺术民主化”时代的来临。
《跑调天后》影评(七):什么是幸福
如果女主最后没有看到那篇报道,而是在赞美声中死去,那么,她应该是幸福的!
看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骗喜欢的人一次是谎言,骗一辈子就是爱。
人们之所以不喜欢谎言,是因为谎言总是会被戳穿,在残酷的、信息量巨大、一些都在镜头下的现实社会中怎么可能做到骗一个人一辈子。所以人人都要诚实。但是为什么又有善意的谎言这一说,有时候往往只有谎言才能抚平一个人。往家里打电话经常会说:爸,妈,我在外边过得挺好的,不用担心;花了一个月工资,买了礼物送给女朋友:不贵,就几百块钱;篮球场边很常见的:加一队吧,我们都不会打的;还有小时候不懂,大了觉得感动到不行的麦琪的礼物,人生虽然短暂,然而谁没有经历过谎言~~
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在国内大热的都是喜剧片,搞笑片,因为日常压力太大了,谁还愿意看《春风沉醉的夜晚》、《刺客聂隐娘》。。。。。。不愿意思考和动脑筋。
什么事都随心所欲,自己保持着一颗爱心,真的是幸福的!
如果真的能被骗一辈子,但真的也是幸福的~
《跑调天后》影评(八):皇帝才有新衣穿
爱好和专业有很大的差距,愿望和天赋之间存在着鸿沟。可亲朋老友的爱和金钱,能帮助富婆梅姨填补其中的差距,让她依旧陶醉在自我是个伟大歌唱家世界。
那些追求艺术的人总是自我的。近日闹的沸沸扬扬的王菲演唱会提醒我们,即使曾经贵为歌坛“”天后“”,过了黄金年龄也会沦为“”跑调天后“”,更不要说本来就不是天才的歌者了。搞艺术的不要永远沉迷在自我和周边人的小圈子中。
再有就是老去时,有经济实力和没经济实力还是有很大反差的。这个梅姨演的角色想我起斯琴高娃演过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个没有爱和缺钱的很文艺老年女人的悲惨晚年。
梅姨演的很好,休格兰特苍老的真快呀! 脑海里还存着他年轻成名时的帅酷模样,猛一看这个大叔,竟然没反应过来!
《跑调天后》影评(九):In fondest endeavour / I sing like a bird
Inspiration comes o’er/ When your music is heard
In fondest endeavour/ I sing like a bird.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观影之前,短短数语的影片介绍其实已经完美概括了情节,然而影片简单故事下隐藏的戏剧张力、演员演技的出神入化和主题内核的丰富性让我始料未及。整部影片喜剧元素很多,梅姨每次的“忘情”演唱、大胆启用生活大爆炸里的Howard演年轻的钢琴家(影片最大亮点),还有所有奉承谄媚之人的“配合出演”与“视而不见”,都能引发现场一连串的笑声。
这种巨大的“荒谬”(absurd)与现实带来的反差,喜剧中的悲剧,是影片的迷人之处。梅姨从垃圾桶里翻出New York Post负面却最真实的评论时,多年的safety net突然破裂,天旋地转,背景是逐渐放大的纽约街头,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舞台,就像她在影片的结尾问Clair的那句“Were they all laughing at me?”
一、关于ambition与世俗成功
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Florence的老公Clair和年轻钢琴家Cosme的关于ambition的对话。这两个男人的经历其实有相似之处。Clair曾是一名演员,却只能做一名二流的演员,而与家底不菲的Florence的婚姻,让他可以在纽约上流艺术圈如鱼得水。Cosme则站在才华与抱负的交界处,他严肃钢琴家的追求告诉他不能继续为Florence业余的演出伴奏,同时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机会又让他垂涎。这仿佛是一条捷径,能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青年钢琴家又能有几人呢?演出结束后的一场戏,可以看出Cosme已经认同Clair了,从“We made it.” 到“Thanks for everything”. 一个人的ambition确实极容易在世俗里扭曲、迷失、追名逐利,只是电影中的荒谬放大了Cosme内心的妥协与挣扎。
影片的结尾说明Cosme的钢琴事业高峰也仅限于和Florence合作的时期,影片中有所表现的健身事业竟然开花结果,而Clair则进一步为纽约的音乐事业做贡献。如果当初年轻的Cosme坚持走严肃钢琴家路线,稳扎稳打,会不会成为一名有名的钢琴家呢?亦或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自始至终被埋没?而二流演员Clair对艺术的贡献,这些社会活动,是不是也是纽约这座城市的幸事呢?
本片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ambition和talent的矛盾,你的才华能否配得上你的野心?对Florence而言,她的野心远大于她的才华,这是她的可悲之处,亦是可怜之处。她小时候曾经弹钢琴,后来因为疾病才专注于唱歌。影片中Florence和Cosme在Cosme家里弹肖邦钢琴曲的一幕令人动容,虽然她只弹了几个音,那份对音乐深沉的爱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Cosme的伴奏,让钢琴曲完整的同时,也在帮助Florence实现她的梦想。所以影片的多层次就体现在,Cosme和Clair在与Florence相处过程中,逐渐被她打动,而产生了对她的理解与包容。
二、关于个人梦想和外界评价
Florence对她的梦想无比执着,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做着努力。然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她跟本不会唱歌,是卡内基音乐厅“史上最差的歌者”。New York Post的记者从始至终作为“真相”的化身,在与Clair争执时曾提到Florence巨大的"自负"egotism,而Clair助涨了这种egotism的膨胀、放大。诚然,Florence是自我的,她由于社会阶级和自我蒙蔽,与外界的真实评价严重割裂。
然而影片最后,Florence仅一息尚存的时候说的那句,
“People may say I can’t sing, but no one can ever say I didn’t sing.”
却是对她自己追梦之旅的最好诠释,她热爱音乐,甚至在音乐的支撑下对抗疾病。当她站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唱歌,她耳畔回想的是优美的音乐,对她而言,这就是她梦想成真的时刻。也许梦想本就该不顾他人指摘,实现与否与外界的评价无关。
三、Delusion & Lucidity 幻想与清醒
Florence一直生活在自己和Clair编织的巨大的幻象中,她的小型音乐会的所谓”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其实是一些又聋又瞎的老年人、她的老朋友们,”心照不宣“地哄着她玩。没有人愿意捅破真相,当他们听到可笑之处,反而会大声喝彩,这样就可以公然地笑了。
讽刺的是捅破幻想与清醒这层窗户纸的,竟然是Florence自己的一次善举。她听到收音机里提到的一个士兵,便去上门给人家送专辑,还要为为国效力的士兵们办一次大型音乐会,最终纸包不住火。Florence的可爱之处也正在于她的善良与纯粹。她最终在纽约街头垃圾桶里找到真实的一幕,堪称经典。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多种元素表现“幻想”与“清醒”这个motif和paradox. 比如夸张的服装、浮夸的舞台表演和、华丽的室内装潢、多次出现的“酒”的镜头强调了“幻想”,而Florence的秃头、白底黑子的报纸镜头(New York Post的真实评论和Florence gravely ill的通告)都表现了“真实”这个主题。
四、关于爱的多种形式。”Love has many forms."
相信看了影片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对休格兰特扮演的Clair进行了一系列的判断。从最开始的完美老公,到之后回情妇家过夜,让观众以为Clair对Florence只是逢场作戏,然后之后为了Florence,他和情妇Cathlyn在酒吧的冲突,以及从始至终对Florence的最大程度的保护,竭尽全力构筑的safety net,都让我在最终判断,Clair深爱着Florence。
这种爱超越了性,是纯碎精神的。电影最温情的是Florence每每睡前,都会让Clair给她朗诵诗歌、句子,“Please recite for me”。加上休格兰特的嗓音和英伦腔,表达了无尽的温柔与深情。
正是因为深爱着她,才会帮她构筑一场大梦,搭建了人生的舞台,让她像一只小鸟一样,无忧无虑,尽情歌唱。
***补充:我看完影片曾思考过艺术判断标准的问题。艺术是主观的,又是有钱人的游戏,因此上流社会的一个小圈子往往能引导舆论,也正因为此,在当时的时代备受推崇日后评价认为过誉的艺术家,和在当时时代完全没有被发现日后被艺术史评价极高的艺术家都不在少数。然而跟朋友讨论,唱歌还是有固定的标准,电影里的Florence唱歌走音,已经是完全业余的状态,因此这一层就算是导演编剧有意图表现,也不是重点,亦或是为了戏剧效果弱化的一点。
总之,这部电影各位演员演技炉火纯青,主题多层次,在荒谬中藏着深刻。导演十分擅长女性人物塑造,曾经执导过《女王》,想必本片是冲奥的。奥斯卡近年来又十分青睐传记片,本片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
推荐一篇对Florence的评价文章:https://psmag.com/the-worst-singer-in-the-world-6baec146710e#.pgvzlf1t7 对Florence的评价:
“It’s a bit like an amateur tightrope walker attempting the Niagara Falls crossing, over and over again, with every first step a spill. And yet, each time she beams, triumphant, insisting she’s made it and in the finest style.”
《跑调天后》影评(十):谎言
电影三十分钟都是中规中矩的铺垫,缺少足以吸引人看下去的吸引力,即便有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绝妙塑造,她有这个本事,换身衣服,换个发型,改变一下口音,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说她演技高超,这里面也和她别的角色无形中有种对比,很明显的差别也给人这样的印象。
女主角得了绝症,她男朋友为了实现她唱歌的愿望,请人帮她弹奏,帮她训教,帮她找人参加音乐会。第一次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她开第一场音乐会,开始唱的时候许多人忍不住大笑,有个女人笑的直不起腰,只能跪着爬出去。为什么这样,就是唱的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差,几乎每个音都不在调上,还有像公鸡打鸣般的高低起伏。
最后还有人疯狂鼓掌叫好,我看是欣赏着的猎奇心理。是另一种形式的皇帝的新装,周围的人都说她唱的好,还有忍住憋笑的伴奏,他也是个重要角色。
片中最坦诚的就是她,她意识不到自己唱歌极差,总是处在一个虚假的环境中,虚假的喝彩和夸奖。她老公有另一个女人,伴奏师也会在给她伴奏结束后出去狂笑,只有她没有欺骗,没有谎言,尽管没有才华,但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这种勇气有一部分来自于绝症后生命不会长久,自己的愿望要快速实现带来的紧迫感。
人性是复杂的,她丈夫有别的女人,还是非常爱她,尽力实现她的愿望,反对那些在公众场合侮辱她的人。这种人物塑造不会让人觉得分裂,更显得真实。
终于在一个大型的演出时,她一开口引起了众多士兵的嘘声,这时候梅丽尔的表演真是精彩,那种恐慌无力,寻找支持的左顾右盼,让人心里一紧。接着有仗义执言的人,和忍不住笑的人互怼,最后演出还是很成功。你听她的演唱,有自己的节奏,尤其是后半段,能让人听到对音乐性的全面恶搞的趣味,这是她能带给一部分人乐趣的原因。
最后知道了报纸的恶评,病重昏倒,在想象中唱的完美。谎言被拆穿,之前累积的虚假的夸奖,就以更加猛烈的反差冲击而来。谎言的楼越高,坍塌的时候越致命。
电影有一个毛病,过于浮光掠影的描绘,像飘在水中的木头,不会在人心里引起过多的波澜。
休格兰特演男主角,真没想到,竟然老到那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