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师 铃之滴》是一部由长滨博史执导,中野裕斗 / 土井美加 / 齋藤智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虫师 铃之滴》观后感(一):虫师的物哀之美
一、景物、画面营造出的虚幻哀伤之美 《虫师》也处处体现着传统日本美学的“物哀”和“幽玄”的审美趣味。这体现在画面、音乐、旁白、配音和镜头切换的各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动画电影,《虫师》画面明快简洁,朴素淡雅、画风流畅,设定在传统日本社会背景下的画面处处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风景、人物造型,画面都是传统日本的:青翠欲滴的山,树木和溪流河谷、日式的建筑,除了主角之外都穿着传统日本服饰的人物,似乎处于江户时代。平淡的画面,处处渗透着一种与人生世事相联系的感叹与悲伤。如在《虫师·抱山之衣》中运用了虫的方式讲述人与故乡的牵绊。“产土”造成的炊烟寥寥上升的景象反映在了完全取材于家乡水土的羽织上做的画上。风景的变迁也反映着画师的人生经历的变化,从小时候的苍山再到复归家乡后的满目疮痍,充满了“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哀伤和时事无常的感喟。钢琴悠扬又清新带着些许悲伤的背景音乐也增加了羁旅之愁。 二、人物命运带来的漂泊、徒劳之哀 虽然每一个部分相对独立,但主人公银古贯穿于整个动画,连接起了一个个悲欢离合的关于虫的故事。而他是一个注定要漂泊、孤独的角色,因为银古的特殊体质,极易招虫,不能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否则会招来大量的虫聚集,他只能四处行走,以虫师为职业。漂泊的银古在行走的过程中无数次遇见想让他停留下来的温暖的家,但是他却不得不一次次踏上行程。显示了一种被命运所牵绊的无奈。银古的漂泊串联了《虫师》所有的故事,他的银发单目碧眼的形象是现代装,与剧中所有人的现实出的传统日本装束显得格格不入,常衔着一支烟的形象显示出孤独却又在孤独中寻找着人生意义。 三、季题下的岁月流逝、人生短促之叹 《虫师》的各个篇章,都带有不一样的季节、对应着不一样的风物。 《朝花夕露》中,一种昼颜花会使人变成一种朝生夕死的“肉身神”。得到岛民的供奉,岛主为谋取私利,用昼颜花引诱女儿阿古成为“肉身神”。银古找到了寄生于花中一种朝生夕死的虫,挽救了阿古,清醒的阿古却感受到面对虚无缥缈的时间洪流束手无策,而正是因为寄生的虫的寿命只有一天,所以作为宿主的阿古每日感受到的也是虫的生命,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没有忧愁和烦恼。她选择重新闻昼颜花,重新陷入无意识的状态。“与其因为飘落而无常,如说是突然盛开为无常,无常而称作美,而美的确是永远的”。由于作品“朝菌不知晦朔”的生命的寓意而显得哀伤无常,与日本人最喜爱的樱花的短暂的哀之美相契合。动画首尾苍老声音配音的类似俳句的旁白也给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刻性。 《《虫师》这个作品的基调从来就不是一味的哀伤,更是在哀伤、悲怜、孤独之中蕴含着一种希望和温暖。形成独特的细腻而又婉转的物哀的美感。而这种美感虽然与《雪国》蕴含的基调大不一样,却都可以说是一种物哀之美。 可以说这些作品中的这种哀感和空寂的美感,都不仅仅是因为写作技巧或者作为技术手段的画面音乐的运用,更多的是蕴含了一些关于人类命运、情感的哲思。就《虫师》来说,不少的篇章都有明确想要表达的关于生命和人生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不可避免带有日本的物哀和幽玄的美的意识。《眇之鱼》中可见黑暗与光明的相生相契;《海底龙宫》、《朝花夕露》里的关于生命的长度与人面对这种抉择的痛苦思索;《一夜桥》里的爱情、《迷茧探虚》、《铃之滴》亲情、《抱山之衣》的乡愁羁旅等……给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些纯然的哀伤之外的厚重,显得朴素而深刻。
看完这一部虫师的作品,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道德经的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大山在选择山主时对生活在山中的一切一视同仁,并不会因为人有亲眷有感情就网开一面。事实上,动物又何尝没有亲眷和感情呢?然而人的能力和理性是一个变数,使人有了脱离大山的机会,所谓的人定胜天吧。如果这一部的结尾是银古利用自己特殊的体质拯救了女孩,固然能让人感觉圆满,但是最后茅选择回到大山,归于天地,则让人更加感动,那种温馨和遗憾才符合虫师一直以来的风格。茅与大山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一沙一尘一起生活了那么久,她比普通人更能体会万物的生长与死亡,她不光拥有尘世间的父母亲人,大山中的万物也是她的孩子。所以最后,她既不曾离开自己人类的亲人,也不曾抛弃自己大山的亲人,这是一种另类的完满。
一直以来在虫师的世界里,人与虫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银古帮被虫干扰了正常生活的人寻求解脱的方法,回到那种和谐共存的平衡中。虫会带给人忧伤和痛苦,但也让人认清自己认清生活,又未尝不是一种收获。当最终话彩蛋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银古又将独自启程,万般不舍地送走他孤独的身影,唯有那天地那绿色会一直留在我脑海里。
《虫师 铃之滴》观后感(三):致《虫师 铃之雫》
“虽然对你算不上任何安慰,但对我来说,遇见你真是太好了。草木和虫子、野兽和人,都遵循生命的法则活着......法则以人的姿态体现,对我来说真是太高兴了。”简单的话,道出了怎样的无奈?拥有可以看见虫、又吸引虫的体质,银古“被华丽的世界所束缚”,但他没有怨恨,遵循法则,作为虫师生存着。虽无怨恨,但依然有着无奈。所以在遇见素昧平生的少女时,便尽心帮助她,甚至打算代替少女被山吞噬。站在法则之前,银古说人不应该被选为山主,因为人有心灵和智慧。法则说,那这样人就要被排除在山之外。银古说这是不可能的,人也是山的一部分。虽名为“虫师”,但却是借助虫讲诉人的故事,人和虫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凌驾于自然之上,也不排除于自然之外,这就是漆原友纪所要讲述的主题。作为另一名主要人物的少女,出生之时被选为山主,被迫承担守护山林的责任,则其中也充满着艰辛与无奈,但并非只有不幸。在被山吞噬之前,她对银古说:“并不是死,而是我将不再是我,我一直和山在一起,体验了无数生死轮回,最后也作为人活过,所以并不是死,而是回归到生命的法则中。”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生死轮回,最终回归尘土,但是作为个人来说,又是伟大的,有自我的喜怒哀乐,生死变迁,这与《钢之炼金术师》中“一既是全,全既是一”不谋而合。作为全篇最为动人的莫过于开头与结尾的两次铃之声,漫画中将其描述为“仿佛山在庆祝”。庆祝什么?自然是山主的诞生。漆原友纪笔下的自然,不是刻板而无感情,其有着四季轮回节奏,在生命变迁中也有着像人一样的感情变化。少女的哥哥两次听见铃之声,第一次感觉是“震撼心灵的美丽”,第二次是在自己妹妹被山吞噬而换得新的山主诞生,铃声则是“美丽而悲伤”。生命轮转是自然美丽所在,但当亲身体验时,却不免悲伤。以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万物演化的道理,这是《虫师》的绝妙之处。
另外,作为动画,不得不吐槽它的画风和主角声优。画风似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然作为新作,《铃之雫》动画技术算是下了功夫,但是个人感觉其在背景过于注重背景细节的光影变化,太过写实,反而丢了原先的朦胧的意境。从人物画风来讲,其刻意加强人物面部的阴影刻画,给人物平添一种不自然的忧郁。最明显的是银古,从第一季最开始看上去痞里痞气的云游虫师到最后变成一个莫名忧郁的大叔,这样的变化让我觉得反而是丢了人物性格。还有就是作为主人公银古的声优中野裕斗,虽然从声线上是做到了低沉磁性,但是表现力实在不敢恭维。虽然在整部《虫师》中,银古多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看人与虫的故事,情绪起伏不应该太明显,但是总不能语气和语速一点变化都没有吧?这一点我觉得实在《虫师》最大的败笔。
在动画最后,银古的一句“出发吧”,以无尽的旅程结束了《虫师》。《虫师》前后两季相隔八年,虽然我是在第二季开播半年前才开始看的虫师,不在花费八年等待《虫师》再开的“有生之年”之年之列。但是其深刻的主题和动人的剧情却牢牢抓住我的心,看似未完的结局让我又不禁心生期待。虽然知道日本的漫画家一旦宣布作品完结,就几乎不可能再出续作。但还是忍不住有这样任性的愿望,期待在有生之年再见《虫师》续作,再次感受这震撼心灵的美丽。
《虫师 铃之滴》观后感(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建议记忆稀疏的朋友们,看本话之前可以先温习《虫师》第十一话、第二话和《续章》第十话】
能够再见虫师,真是太开心了!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专心看了这一话《鈴の雫》。
然而有人说这是“最后的虫师”,倘如此盈虚有数,也真真是兴尽悲来了!
看前半部分时,以为在喻人主、讲帝王。
“在漫长的时间中,人的心一点一点被大山的重任所磨灭,就这样成为非人之物。”
这话让我不由得想起《雍正王朝》里,康熙驾崩四爷刚刚上位,老十八求见于潜邸,邬先生帮雍正回的那句话:“要是公事找张廷玉处置,要是关防的事就请十三爷处置,要是私事,你就说:‘天子没有私事’。”
是的,一旦人要承担天地之道,那么他必将舍弃太多的儿女私情;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是也。
然而放到后半部分,我才感觉,它所讲远比君王高妙;它讲的是道本身,是自然的法则。
看到银古指责“法则偶尔也会犯错”,试图保全这个女孩的性命时,我的内心产生了些许的混乱和动摇。
然而在银古消失前,女孩的出现,让我瞬间了解影片对道的回归——终究一切依天地的安排运行,《虫师》系列里,银古几次与山主“交手”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雫者,雨也,水滴落也。至此方觉得本篇冠名以“雫”字之绝妙非常!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在清脆的铃声中,新的山主正在孕育。
当然,最后银古依然继续踏上了旅程,而留给我们一段盛筵。
被选为大山的主人,倾听大山的声音,维持大山的秩序,肩负着一切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生死,被赋予这样的力量与使命,看似非常伟大,实则不过是作为法则的载体来执行任务罢了。说到执行任务呢,那肯定是言听计从的最好,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只需要服从,只需要执行。
但是啊,人类生来就不是这样的生物,因为人类有自己的心啊。即便是被大山的重担一点点磨灭了人性,但些微点滴就能轻易将其唤醒。人有心,不仅有智慧,还有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的联系和深刻的感情。
银古是理性的,他惊讶于像茅这样的人类被选为了大山的主人,并且看上去是一个柔弱的女孩。他虽然慨叹茅遗忘了作为人类时的记忆,但却分别警告茅及茅的哥哥,告诉他们尽量不要接触,以避免大山出现混乱。
但银古又是非常有情的,看到茅的虚弱,为她调制药草。茅被接回家之后,哥哥试图向银古证明茅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类女孩而已,而银古也并没有强行说服他,依他所说,并没有去打扰茅。茅再次回到山上后,银古找到了他。但是这时候的茅已然面临着最大的危机,因为和大山的连接被打乱无法听懂大山的指示,必然的命运是被下一任主人所取代。而茅因为携带着大山的力量,必须将大山的力量归还,而归还的方式如银古所说的,非常粗暴,旧主人会直接被大山所吞噬。
银古深刻了解法则,但又不拘泥于法则,他永远会拥护生命的美好。即使有一线希望,他也愿意尝试在别人看来算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他尊重法则,因为他也懂得法则存在的意义,即使他敢于违背法则,但他依然是用顺应法则的方式,希望获得好的结果。为此,他和法则谈判,在帮助茅之前,银古便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无论自己面临什么样的处罚,哪怕是结束生命,也在所不惜。为了茅能作为一个普通人类的女孩继续生活,值得吗?明明作为虫师而生存,还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的。但很可惜,这并不是以这种简单数量逻辑来衡量的问题。也许,银古只是觉得,作为人类却被选为山的主人,失去了简单地活着的权力,是一种遗憾和惋惜。也许,银古觉得,让这样一个为大山奉献了自己一切的女孩,最后就这样归于尘土,于心不忍。也许,银古觉得,如果茅可以回到她的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画面是如此美好。茅是特殊的吗?其实之于银古,流浪惯了,冒险惯了,不知道哪天会是在世的最后一天,但无论这个时刻何时到来,每一天,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过了,也了无遗憾。我想,如果不是茅,如果有类似的情境,银古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即使被大山的重任所磨灭,成为了非人之物,但无论银古,还是茅的家人,从来没有把她当作怪物,依然承认她的人性,如哥哥所说,茅只是我的妹妹而已。即使知道她生下来就不是普通的孩子,即使知道她成为了大山的主人,但妹妹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茅是不幸的,用瘦弱的身躯承担了整个大山的使命,但又是幸运的,有着永远爱着自己期望着自己回家的家人,遇到了尊重她并且愿意舍弃自己性命救护她的银古。
和大山在一起生活了多年,感受了许许多多的出生与死亡,茅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和大山做个了断。虽然茅不存在了,但她并没有消失,只是不以现在的形态存在而已。就像银古所说的,山上的花草,鸟兽,都是茅的眼和耳。虽然茅的形态不在了,但她已融入了大山中,用自己能尽的最后的力量,守护着大山和家人。
令人震撼的美丽铃声,听起来却满是悲伤。因为这铃音,虽然告示了新任主人的诞生,也蕴含着旧主人的死亡。生死轮回,一切皆在法则之中。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逝去的终将逝去,你无可奈何。但如银古所说,你仍可以选择在心中怀念,不必遗忘。
《虫师 铃之滴》观后感(六):“我”为万物
少年听了一场响彻山野的美妙铃声,十个月后,他的母亲生下他长满蔓草的妹妹。多年之后,他的妹妹消失在山中。当时的少年已长成挺拔的男子,当那个银发的虫师告诉他,你的妹妹并不是普通的孩子,而是这座大山的山主,再也不会回来时,他只觉得难以理解。山主是什么?他的妹妹便只是他的妹妹。苍生太远,这整座大山的命脉怎么会与他幼小的妹妹混为一谈呢?
山主是什么?银古说,令大山所有生命保持平衡的存在,总是连接着整座大山,进行着统治。是整座山的基石,并不具备单独的生命。
她是一山之主,她的生命与大山融为一体,连接山中所有生灵。万物生长,皆以山主为基石。这是一种不能有私情的存在,感知万物,即为万物,不能以“我”来存在。可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却将“我”自万物中区别开来,“我”即为“我”,有父母兄弟,有喜怒哀乐,有留恋不舍。
原本,她已听从召唤,逐渐遗忘人类之心,尽管日渐虚弱,但也已成为合格的山主。可有一天醒来,看着眼前殷殷切切的眼神,絮絮叨叨的关怀,爱吃的食物和记忆中那个少年的模样,她又作为人类醒来,而这些是对她呵护关怀的亲人。
无论是草木还是虫,亦或是野兽和人,都活在自然法则之中。而山主是法则的代表。一个眷念亲情的山主便失去了继续作为山主是资格。法则说,人拥有怪异的智慧,本不该选人为山主。可人也是山中生灵。
茅在最后阻止了银古,作为山主被吞噬,她说:我一直跟这大山在一起,我既是草木,也是虫,也是鱼,还是野兽,体验过无数生死。在最后,还以人的身份生活过了。并不是死,而是我不再是现在的我而已,流淌于大山,还有生命以及法则三者之间,只是回到了“约定”之中而已。
长大后的少年再一次听到响彻山野的铃声,可是小时候那么令人雀跃的铃响,听起来是如此的悲伤。因第一次他听到的是新山主的诞生,而第二次听到的是前任山主的离去。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和人与大山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全部通过物象表现在茅的身上。她对年糕的记忆,对哥哥和家人的眷恋是她作为人类的情感。而山主与大山通过物质化的蔓草相互感知,更加形象生动。而小女孩茅,作为山主,又以人类的身份降生。于是,人类、山主和大山的关系一幕幕铺开,小女孩的抉择就变得非常动人。
山主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幽灵公主》中的麒麟神,都是一方之神,可以归为一类。这种身份也有点类似于我们神话中的山神、土地神之类的神仙,但这两方就存在极大的区别了。山神和土地神在很多故事中出现时多表现为管辖和供奉,更像一个官员。而同为一方神灵的山主和麒麟神,侧重点都在护佑和共生。山主感知山中万物,协调平衡,使其繁衍生息。《幽灵公主》中有提到,麒麟神是生命之神,它脚踏之地草木在瞬间生长凋零,以展现其掌控生死的力量。剧中失去头颅的麒麟神导致森林的毁灭,寻回头颅后又以自身的消亡使得森林重现生机。与山主失去与大山的联系后大山发生异变,最终将力量归还大山并且被大山吞噬也有很相似的地方。这种神与自然的关系与我们远古神话中的盘古简直异曲同工。《述异记》云: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盘古氏开天辟地,身化万物,为创世神。何为神,神为万物,万物为神。可是神话在不断地演变之后有了以玉皇大帝为首,阶级分明的神话体系,分明就是将一整个朝廷搬去了天上,不可谓不是一场悲哀。日本动画可以以如此美好的故事讲述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对“神”这一形象的定义,都很值得反思和学习。说个题外话,一直觉得中国古典式的婚礼很美,拜天拜地拜父母。没有上帝,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统治者,人生天地间,死后为尘土,这是最纯粹的生和死。
人自诩万物之灵,也终归要依附于自然界存活,人类再怎么超脱,只要还在地球上,人与自然就改变不了共生的关系。“我”为万物,“我”即为神。看到茅说:“我既是草木,也是虫,也是鱼,还是野兽,体验过无数生死。”这句时特别动容,这世间鲜有感同身受,可是,“神”可以。茅在这一刻,终成大山之神。
《虫师 铃之滴》观后感(七):依旧很美
2015年,剧情动画奇幻电影《 虫师 铃之滴 | 蟲師 特別編「鈴の雫」》
看虫师的剧集版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还记得是在一位室友的推荐下,(多吉普)我才接触了这个作品,当时就被这种设定 这样的神秘感和美感所吸引。还有一些故事现在想起来依旧细思恐极。。不敢去多想的说。。。真是阴影。。
言归正传,这个作品应该是完结之作,当然虫师本身并没有完结,什么样的故事,只能自己去想象了,最后放在人与自然上,主题非常的好,铃声首尾呼应,满分作文。唯美而又伤感。。
电影的配乐必须要点赞的说,非常的有代入感,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同样也是法则的一部分。自然规律,只需我们顺势而为。
特别篇还是比较短的,这点比较可惜。这个作品依旧是比较小众的。。但是我喜欢。
---我是 蟲 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不错的作品,也许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在我心里依旧留有一席之地。
《虫师 铃之滴》观后感(八):美丽而悲伤的声音
虫师铃之滴讲述的是一个女孩被选为山主在山林里孤独地生活,直到虫师出现找回人之心的故事。
一切从铃声开始,最后也从铃声处结束。
女主人公的兄长儿时在山中听到一段非常好听的铃声,然后十个月后她的妹妹降生了,身上长满草。
他的妹妹被选为山主,所以她一出声身上就长了草。女孩慢慢长大,然后听从呼唤一个人在山里生活,直到虫师出现。
女孩几乎忘记了自己作为人类的存在,虫师使她知道她是人类,随后被其兄长找到回家,找回了人之心,但也因为有人之心,她被“法则”抛弃了,最后只能回归生命的本源。
女主人公听到的铃声虽然美妙动人,但背后的涵义却是悲伤的,它是由一种蔓草在新的山主有生命时就会结果,最后发出美妙的声响,但这也预示着老山主被大山吞噬。算是迎接新主送旧主的声音。当女主人公的哥哥再次听到这个铃声时,他知道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小时候那令人雀跃铃响,听起来是如此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