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是一部由约瑟夫·斯达执导,理查·基尔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 麦克·辛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一部不温不火的剧情片。我对其他方面感觉都还行。唯有两点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其一,诺曼(理查·基尔饰)是一个相当于中介的角色。他的本性应该比任何人都要自私,在遇到问题时,应该选择最利于自己的方面。可他为什么会对一个以色列的总理死心塌地,并以死宣布自己的忠诚。或许是为了保全他们社区的捐献款。可为了社区而牺牲自己。这不是一个中介而是一个圣人会有的举动。这或许就可以解释通了,诺曼忍受这别人的冷遇、白眼、嫌弃,只是为了帮助别人实现利益目标。对不起,这样的人设说服不了我。
其二,那个以色列总理竟然会为一双皮鞋而感动的一踏糊涂。这让我很看不起这个落魄的以色列政客。送你一双名贵的皮鞋这种事,不是雪中送炭的帮助,而是锦上添花的给予。你竟然哭哭啼啼的向诺曼表达这份礼物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可能是,你的格局真的小;否则就是你希望他再送你一套西装。
影片确实也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让我这种底层小市民看后戚戚然。
《诺曼》观后感(二):挺可悲的
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一个不合格的掮客 一个自不量力的圣人 以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所有人都会受益的关系网 通过搭讪的方式挤入上层社会 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完成自己的野心 最终又好死不死被他人以及自己坑死的故事
本不喜欢看惊悚片 但这是少有的一部让我看完后还不惜余力地一口气把所有影评都看完的片子 真的挺让人五味杂陈的 钱权做主的世界 你再打肿脸也充不了胖子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要撒谎 也不要高看自己 再精密再完美再运筹帷幄的计划也不如变化来得快 也再次清楚的反应了人性是多么靠不住的东西
但他最后宁可自杀 也要忠于他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曾信誓旦旦作出承诺的人 也不愿背叛自己 挺有教育性意义的 黑色幽默的形式把人性的自私自利阴暗面和社会的现实讽刺得淋漓尽致 各种尬聊情节真的尴尬到让人忍不住想快进 美国社火阶层固化严重
我认为教堂的拉比很无耻,他找诺曼来帮忙筹款,首先他了解诺曼的性情一定会大包大揽的说一切包在我身上。诺曼出师不利钱没有筹到,教父遇见诺曼上去又是骂又是揍,他是怎么骂的?他说你知道我们会失去所有抵押吗?更别说那些大楼了,我会丢掉工作!说着一脚把诺曼踹倒了:我就知道不该相信你!到底有没有捐赠者?有过吗?
这教父可真有理啊,说帮你是热心,帮不成也够尽责了。你什么立场骂诺曼?所以不能对一个人无底线的好,真的会依赖成瘾从而稍有不满极易失控
其他角色都比较常见,在人际交往中有各形各色的人不足为奇了,天下熙攘皆为利往,要是有个人不讨回报的出门转悠那才是值得探讨深究的,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几分之一诺曼的成份
《诺曼》观后感(四):他就是诺曼
极度黑色幽默悲剧,坐在长凳上,脑海里闪过所有的幻觉,寒风吹过,遂吃下Nuts了结残生,从未存在,亦从不重要。 诧异导演竟然写出了这么一个故事,好一出魔幻的“官场现形记”...电影被分成了一幕一幕,更多一丝戏剧的趣味。太久没看Gere的电影,都忘了他是那么能演--对Norman完美的角色塑造让所有观众都在“读”他:他“fix”了所有,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大人物话事、一切靠钱权说话下,他竟然也是如此渺小孤单。 这部并不写实的政治剧是对主角丰富而有力的刻画,它深植于犹太文化的根基当中,但着力点却放在主角和政客及他人之间选择、境遇与所处环境的对比之上,这些对比时常通过角色所处不同场景的融合被展现出来,通过这些对比以及李察基尔的精湛表演,一个热心真诚可悲可怜的政治说客形象便被如此塑造出来。
《诺曼》观后感(五):从头丧到尾的人
对于“掮客”一词的认知,
那部小说中的掮客,
是个用利益换取金钱的好手,
什么文人墨客,
只要能够出得起钱财,
为别人拿到他们想要的事物,
就是这群掮客们的使命。
在当时的壹姐看来,掮客这一职业,是一个以命来博钱的职业,为了得到不菲的佣金,他们不论道德,无视法律,他们游走在危险与激情的边缘,稍不留神便会粉身碎骨。
《诺曼》观后感(六):我认识一个诺曼
很有意思的剧情和表达,充满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电影。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将诺曼的套路和盘托出,我十分惊讶我有一个诺曼“朋友”,于是忍不住要写点什么。
看着老诺曼永远身着花生色的大衣,细格子围巾和一个平顶帽,背着破旧的皮包,顶破脑袋想在政坛里获得人脉,出卖一些二手情报引起政客们的关注,他的行为滑稽可笑却又带着一些令人同情的凄凉。
他有一个销售的手段,有时优雅有时低劣地去结交他精心挑选的有价值的“朋友”,不太惧怕冷遇,也似乎没什么脾气。他的套路其实很简单:
“我过世的老婆生前在xxx(某位非常牛逼的官员)家做过baby sitter。”
“我n年前就认识xxx(一个关键人物),相信我,ta是一个非常nice的人。”
看到这里我开始钦佩电影的人物刻画,因为诺曼像极了我的一位“朋友”,请允许我在以下的讲诉中,用诺曼代替他的名字。
我在一个朋友邀请的小型聚会上遇见了诺曼,那天桌上的人的确都有点意思,有参加过C919研发的老工科男,有做房建的规划设计师,有有着20年知名银行从业经历又单干职业投资人,有自己运营一家概念餐厅的80后创业者。那天我刚参加完FT访问我boss(小有知名度的胡润富豪榜上有名的企业家)的见面会,晚宴在滨江饭店接待了特朗普竞选顾问,朋友邀请是因为他手上有个项目要赶在我出差之前把相关情况和我面谈。
我朋友在桌上要每个人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一些见闻或者轶事,我自然分享了自己在“空军一号”当兵的经历和我boss的一些有趣的特点。那晚气氛很不错,不同行业里有着不同的趣味,有着喜闻乐见的新鲜。散场时我朋友提议建一个群,定期聚聚把“故事”讲完,诺曼就是在那个群里加了我。
我对诺曼毫无印象,我不记得他的职业甚至他的脸,因为那天他并没有发言,后来他说“都是话痨,我感觉插不上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少有交流,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转了吴晓波的一条评论,诺曼私信我说他认识吴晓波,并且主动寄送给我两本签名书,我记住了他的名字。
第二次见诺曼是在一个交大的讲座上,吴晓波、薛蛮子等等,同样是因为邀请我参加聚会的那个朋友找我聊项目合作细节赶过去的。聊了聊后我朋友说诺曼也在,便带我去看看他,他坐在第三排,虽然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但是看到脸的时候仍觉得毫无印象。看到我过来很热情的打了招呼,问我最近都在忙什么,我其实很反感“自来熟”,总是让我莫名的尴尬。他说他在帮吴晓波运营IP,薛蛮子邀请他隔天参加游艇俱乐部的活动,我也只点头表示听见了。
讲座后朋友留我一起晚餐,我和他还有项目上的事情没有聊完,自然没有拒绝。诺曼也留下来了,我以为他会跟吴晓波一起晚餐,毕竟刚才他表达得像是吴晓波的铁哥们。席间只要有人提起一个行业,他都会说出几个名字,然后对这几个名字加以描述,衬托出这些人到底有多么厉害,然后都会说“很熟,是我一个好哥们。”更有趣的是,他说完了总会停顿一下点头冲着听者微笑,似乎在期待对方一个肯定或者是钦佩仰慕的表情。
他问我我boss的一些“料”,我做过一段时间助理,当是觉得也并无不可说,也就把一些boss的思维方式、一些思想当茶余饭后的消遣,讲述了一下,我发现诺曼在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来。我想可能是哪一句对他有启发吧,并没有在意。
桌上还聊起当时微信封杀朋友印象的事,我发现朋友印象的创始人和一篇热门评论的作者,都在我的微信好友里,是我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时,在各种各样的项目经理交友圈里认识的,也只是“朋友圈躺尸”,诺曼却非常感兴趣,我说出他们俩都在我朋友圈的时候,诺曼让我把对方拉进一个“优质”微信群里,群里各种大咖。我说我和他们并不熟识,交流仅限于微信,需要征询他们的意见。最后他们中一位说非常感兴趣,另一位则谢绝了。
诺曼邀请我参加隔天薛蛮子的游艇会,我也拒绝了。又一天邀请我参加一个“投资界大咖”的饭局,我在和朋友看电影,也拒绝了。
有天他发邀请,说有一个我主营业务项目要与我对接,约我一谈,地址在他的工作室,我将信将疑地过去了。他所谓的工作室是一个上海很有味道的老房子装修后的其中一间,他告诉我,他在做联合办公空间,其他都已经租出去了。我说我有些口渴,可以喝点东西吗,他从柜子里给我翻出来一瓶印着巴菲特的限量版樱桃味可口可乐,拿可乐的动作像是在拿一个他的收藏,还要介绍一番。我其实不喜欢喝可乐,也对这限量版毫无兴趣,处于礼貌,表达了谢意,然后一饮而尽,将空罐子丢进垃圾桶。我真不确定他会不会心疼。
然后诺曼开始给我介绍戴晓波,说戴晓波是他长期的合作伙伴,他就像是戴的经纪人一样,说戴如何如何有成就,并透露一些我看来非常不可靠的“小道消息”给我,我越听越糊涂,跟我要谈的项目似乎没一点关系,也看不到任何可行性的具体策略,于是我忍不住委婉表达了我不需要这些“大咖”牛人的人脉,因为很简单,跟我做的事不搭界。他看我意兴阑珊,提出了想促成戴和我boss见面的想法。我有些迟疑,因为这虽然不是一个“雪中送炭”的主意,却是一个有可能“锦上添花”的事情,于是我没有说yes也没有说no,仅仅说了我会留意,但是我boss也非常的忙,他的日程不是我可以安排的,如果安排,也要走公司的程序,说明意图,邀请boss见面。
之后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我一直不好意思拒绝浪费时间,他说他在运营经济学人的IP,并且赠送给我一年的经济学人订阅等等,我只好非常感谢的被动接受了。
他的高质量群需要交群费才可进入,他毫不吝啬地拉我进群。盛情难却,但至今我没有在群里发过一次言,也没有在他运营的群里去结交一些人脉,甚至我都很少看群。后来有次他毫不委婉地说“把你boss或者他儿子女儿拉到群里。”我认为非常鲁莽和异想天开,连话都没回。
这和电影里的诺曼非常相像,在参加完总统就职聚会回纽约的火车上,看到一个调查局的官员,总是热情地想要介绍朋友给她,电影里这位女性非常过瘾地表达了我一直不好说出的想法,并在电影揭了诺曼的老底。
电影中有很多黑色幽默的地方,比如年轻的官员会因为一双鞋子对诺曼心存感激,比如诺曼会用花生自杀,比如就职典礼上因为总统的举荐诺曼颇受欢迎的桥段等等,但是最为黑色幽默的部分莫过于诺曼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的“谋士”,印着相同的名片,看上去一样“落魄”,说着一样的话,背着几乎一样的包的马路游荡者。
和我遇到的诺曼不同,电影中的诺曼混迹的是政坛,政治“吃人”,但是政客们对诺曼的看法也许和我对我的诺曼的看法一样“也许能锦上添花”,所以有了总统和妻子的睡前对话,妻子告诫他要“拒绝诺曼的帮助”。
朋友都是人脉,但是人脉并不都是朋友,诺曼不是任何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哪怕总统总是把脆弱和感性的一面说给诺曼听。
每个人都需要人脉,诺曼利用这一点希望成为有需求的社交人士的“必需品”,然而人脉永远用来“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你手中没有自己的专长和工作,掌握再多的人脉,都不会真正成为社交人士的必需品,就像诺曼,随时被利用,又随时被抛弃。
这部电影非常戏剧化地描写了这么一个诺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诺曼。
《诺曼》观后感(七):公共关系学
作为一名社恐患者,我倾向于从正面理解男主,和他与总理之间的友情。
上学时候上过一门公共关系学的课,大部分忘了,老师留了作业,写过几句体会,公共关系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利益、共赢,终极目标应该是和谐。老师很赞赏。
看过印象最深的几集动物世界就是描述一群猴子的生活,内部的斗争和冲突,简直和封建社会一模一样,一时冲击非常大。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细小的斗争和妥协。至于进步,无非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比操。是,和平了,幸好我们以及大家都有原子弹。啊,好可怕,我原来是饭社会人格。
无数人问,明天会好吗?对大多数人来说,多赚点钱就会好,对于猴子来说,多找点吃的就会好。是的,斗争也使人快乐,权力使人快乐,情感满足使人快乐,充气娃娃和颅内高潮也使人快乐,马斯洛都说过了。
而诺曼这样的人,正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交际花大多会空虚,而他不是,他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他是真诚而热情的。
因为从他可以赴死相比,质问他得到利益没有意义。
如果说他是牺牲品,是被动不得已,是权两害取其轻,甚至是人生失败而自杀。
啊,我简直无可辩驳。
《诺曼》观后感(八):你我皆是无名之辈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附着影片中诺曼的影子,或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操劳奔波却始终碌碌无为,或在夜深难寐时却无一个可倾诉衷肠的知己好友。
诺曼并算不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掮客,努力,碰壁,继续努力,继续碰壁,再次努力,再次碰壁,这似乎就是诺曼每天工作的日常。他做不到八面玲珑,大人物对他不屑一顾,社区里的犹太同胞们也视他如空气;他做不到口吐莲花,谈吐甚至不及一个服装店的黑人销售员,只会重复撒着一些诸如我去世的老婆曾是某人保姆的蹩脚谎言。
但他却是一个称职的掮客,无论失败多少次,依旧一直在坚持推销自己。年过六旬,继承了一笔并不小遗产,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如此拼命,追究其动力,无非是因为他很喜欢或者说很享受自己被别人需要的那种感觉吧。茕茕孑立的他无法从家庭中获得这种需求,只得投身与社会,在挣钱的同时享受作为一个“利他主义者”所带来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说服工作彻底失败后从宴会被扫地出门,落寞的他在教堂诗唱班排练歌声中抬头睹见了大厅正中的镌刻着捐赠者的名字的壁碑时,眼神中尽是艳羡。
谁愿意当一辈子当一个无名之辈呢,谁不想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永垂不朽,留下曾经活过的证明呢?
得了鞋子放完鸽子后喝得微醺的部长大人打来一通电话,语气里尽是感激与歉意,电话里像朋友般的交完心后,诺曼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朋友这个字眼,无时无刻不被诺曼挂在嘴边作为揽活的敲门砖,但他在内心深处却比任何人都清楚朋友这个字眼的价值。
因为他一个朋友也没有。
在此刻,我宁愿相信部长大人在收礼和酒精的双重刺激下至少是有那么一刻是将诺曼当作朋友而非利用工具看的。至少此时的大人除了找诺曼倾诉下神在高处不胜寒的烦恼外,对诺曼看似是无所求的。一个对别人无所求的人大概是可以相信的吧。。。
后来部长大人成了总理大人,在两次对诺曼有所求的情况下(儿子入学和保证仕途)再次对诺曼朋友相称,相较之下就令观众感觉如同做戏一般了。
其实无名之辈诺曼终其一生所求不过二事:帮别人也帮自己干成一件值得后世留念的事;找到一个能交心的朋友。
最后,诺曼通过努力挽救了差点要被变卖教堂,虽然只是在角落不起眼的位置留下一块写着纪念无名氏的壁碑。还向总理大人许下绝不背叛朋友的诺言,默默为其背黑锅。
影片结尾,坐在在风雪中长椅上诺曼似乎感觉自己已经实现或者永远实现不了那两个愿望了,解脱般地抿嘴一笑。
至于他最后是否吃下那个颗花生,已经不再重要。因为结果已经注定,他至死也是只能是一个无名之辈了,泯泯众生中占绝大部分的无名之辈中的一员,如同你我。
《诺曼》观后感(九):一颗花生的梦想
诺曼对花生过敏,随身携带有抗过敏药物,在食用花生后会咽喉肿胀造成窒息,差不多十五分钟后生命就结束了。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也是云里雾里,心里不是很明白诺曼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撒着那些莫名的谎、夸大其词拉拢关系,因为在整部影片中并没有看到有金钱利益的交易,跟多的感觉是助人为乐。所以在电影前三幕的时候对他更多的是不屑,感觉在他的世界里就没有真正的友谊,有的只是利用与被利用。有的时候觉得:哇塞,这家伙运气不错,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好的运气。但是当一个人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去维护他自己的追求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不是你我所能企及的了!花生这个点在一开始遇见以色列总理的时候就讲的很清楚,后面诺曼去教堂的时候又再次提及,已经做了浓墨重彩的铺垫,这就是诺曼最后的归宿。其实在和总理打最后一通电话之前,他就已经清楚了自己在总理心中的位置,但自己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愿意继续帮助总统,确实是有信仰的man。现在大家更多的都是你怎么对我我怎么对你,没毛病就是很空洞,没信仰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我大天朝体现的很完美。看不懂那些政治关系没关系,看不懂诺曼想要什么也没有关系,只要看看他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觉得镜头方面很独特的一段就是诺曼去找那个负责总理案子的美女,在进入一个铁房子之后,门开了开始是各种景色海底世界的镜头,满虚幻后面发现原来是美女后面墙上的装饰画,这一段我觉得很牛逼。虽然有的时候有点讨厌,可也不希望他吃花生,沦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诺曼》观后感(十):诺曼,有他值得佩服的一面
没错,现实中有很多类似诺曼的这类所谓“顾问”,而且并不惹人喜欢。因为总是在利用各种关系,谋求一些利益。这些人不属于实干家,而更像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者。
但是在这部电影当中,诺曼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一面。
第一、诺曼对待任何一些人都很热情,即使对方并不十分待见他。尤其,对那该死的法务官,也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尽管对方是不怀好意地在利用他的热情,来实现她的“成就“。
第二、诺曼对自己的朋友保持忠诚,不出卖朋友,为朋友竭尽所能。他用生命维护了自己总理朋友的地位和荣誉,到临死之前也为教堂拉来了赞助。但是教堂的拉比对他如何?认为他不值得相信,要他写书面承诺,追问捐助者。
第三、在影片中,诺曼并没有利用这些内幕消息而为自己赚钱。他把1400万(或者700万)巨款用于所谓“好友”的教堂收购款上。
当然,诺曼也说过很多小谎话,不断地攀龙附凤,不过在关键时刻可以舍弃自身,保护朋友,这是令他最值得尊重的一面。我觉得电影并不是要给观众一个彻头彻尾拙劣的捐客形象,而是描画一个有些惹人厌但又值得同情的诺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