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助》是一部由孟非 / 王祖蓝 / 谢依霖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实话我是很早看过韩国那个叫什么什么hello的节目的,当年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喜欢cnblue,他们上过韩国那个节目,我就跟着去看了那个节目,四大名助在形式上确实抄了这个节目,但是不得不说主持人的水准和内容都甩韩国那个几条街,but形式抄了就是抄了,这个不需要辩解。 因为自己是南京人,所以很早很早就知道孟非了,不过南京零距离那些乱七八糟的社会民生的世俗烂事我是真的不喜欢看,我那时候大概更喜欢看点什么央视的访谈节目,《面对面》啊,《今日说法》啊,《艺术人生》啊啥啥,那时候觉得自己特有情怀~~~~《非诚勿扰》最火的几年我在高考,后来又去国外上大学,就没怎么关心。 直到最近因为重感冒猫在家里,卧床不起,无聊偶然间在油管上看到这个节目,我一看这不就是上大学的时候看过的韩国那个节目嘛,好奇就点开来看看,在没有什么小鲜肉的情况下,我居然连着把51期全部看完了,感慨万千。 可能也跟自己这两年工作了、步入社会了有关系,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才是构成我们生活的十之八九。尉迟和谢依霖的搞笑,姜老师的洞察力和孟非大爷升入浅出的归纳总结简直就是最棒的组合。 我一边看节目,一边会看油管下面的评论,多数人是持着一颗学习和减压的心态来看这个节目,但也有人在下面很严肃地讨论这些人的问题、社会现象,严厉地指出这个节目对“解决问题”的糊弄态度。但是我想说,这个节目也许真的不是为了彻底解决问题的,短短十几分钟,三言两语,怎么可能真的彻底解决一个问题,把一个问题深入探讨,上升到某个高度,论个是非对错呢?这个节目真正的初衷,是把这些平时所有人都有的小问题,通过比较极端的案列,放大了给人看,然后教会人怎样去包容,怎样去理解,怎样去相互妥协,最重要的,是怎样去相互关爱。 它就算仅仅只是把问题摆出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它就算是成功了。 印象非常深刻的第十期,有个上海老太太,花好几万买了好些保健品,被女儿哭天抢地、惊天动地地指责,大骂药贩子骗子,说假药,把老太太逼争锋相对。这让我突然想起我自己家的事情,我爷爷是个大学教授,98岁了,头脑清晰,身体也还过得去,没什么病,就是因为年龄的自然衰老而已。 我记得我上初、高中那会,爷爷的爱好就是尝试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有一次花了大概两、三万买了一箱叫奥xx的什么药。我记得我爸爸当时一句指责的话都没有,只是打了个电话去上海给我做医生的姑父,然后把这个药的成分表读了一下,姑父说问题不大,不是什么坏东西,但是疗效也不会那么神奇,然后我爸爸就放心了。他把这个事情告诉爷爷,爷爷当时没作声,还有点难过,我爸爸还安慰爷爷说:没事没事,花点钱买安慰嘛!不是坏东西!过了一个礼拜,爷爷默默把那箱药给扔了。后来虽然也还是会去买各种各种奇葩的保健药回来,不过不会买太多,每次也还都告诉我爸爸妈妈,还让他们给查查是什么东西。 还有一次,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暑假回国,去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外婆外公家住几天。有天下午正巧有个小哥哥提着水果上门来看望我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特别热情地接待了他,聊了好久的天,我在边上一听,这tm不是传说中的药贩子么?他卖的什么牛初乳制品,还吹得神乎其神,我一听就来气,不过在一边没作声,等他走了,我问外婆,她买了多少。我外婆跟个犯了错的小孩一样,跟我说,她花了6000块,特别不好意思的指着书房地上的两个纸箱!外婆还补充了好多借口:这个小哥哥经常来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天,还免费带他们出去旅游什么的……讲了一堆理由,可怜巴巴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点点头说:“吃可以,不过别听他吹得那么神奇,生病了还是要吃药的!” 那时候我心里其实蛮生气的,不过我觉得我一个孙女去说他们不太合适,于是偷偷打电话给我妈,说:“妈,外婆外公好像被一个药贩子忽悠了!”我至今还记得我妈当时那个淡定无比的回答:“哦!那个什么牛初乳是吧,我知道。买就买了吧,花点钱买个开心,有人陪陪他们聊天,带他们出去玩玩,挺好的,你不要再说什么了啊!” 那时候我是真的有点气不过,不过看过这期节目以后,孟爷爷没有在钱和保健品的问题上说太多,而是点出“老人其实是缺乏关爱”的时候,我突然回想起自家的这些场景,跟醍醐灌顶一样,明白了爸爸妈妈当时为什么没有去责备爷爷还有外公外婆。 我看了油管这期下面的评论,很多人还在要不要惩罚那些卖假药的药贩子上纠结,国家应该做些什么,还说节目没有把问题点透之类的话。但是怎么说呢,这个节目并不是《焦点访谈》,它并不是来严肃、深刻地讨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而是给平民大众普通人,一些启发,关于在现有的社会框架下,现在有的生存环境下,怎么去生活得更加幸福。 有些是非对错的判断关乎智商,而怎样活得更幸福在于智慧,而这个节目,给予的是关于生活智慧的启发。
在写点补充:
有时候我一边看节目一边又庆幸爸妈这么恩爱是件多幸运的事情~我妈脾气很大而且很严厉,爸爸比较宽厚,从来不揍我,很多时候也很心疼我,但是我爸从来没有当面指责过我妈对我的责打。记得小时候我因为回家没把鞋子放在鞋架上,要被妈妈拿钢尺揍六下,我爸爸在边上看到我哭得很可怜,就说:“老婆,你看我也没有把鞋子放在鞋架上,我也应该被打,这样,本来要打六下的,现在我跟女儿一人一半,你也打我三下。”然后他就撅起屁股,陪着我挨了三下。
还有一次我记得不我妈为啥要揍我了,我爸大概觉得这个事情没到需要揍的程度,在边上赞成我妈,对我说:“对,这个事情你做得很不好!该揍!”然后去书房把书柜里的钢尺换成了一根黄瓜,我妈气得满屋子找钢尺,我爸在边上大呼小叫“呀——!是谁把凶器藏起来了!啊,老婆,找到了找到了!”接着在我妈手里塞了一个特别长的茄子.......现在想想这些事情,暖得眼圈都红了~~~
看着节目里那些因为孩子教育问题而相互指责的夫妻,我真的庆幸我有这样的父母,虽然小时候三天两头被揍,但是我对于童年对于家庭的回忆始终是最温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理解了很多很多过去理解的事情,越来越能包容过去不能忍受的事情,也越来越能领会爸爸生活里那些看起来的嘻嘻哈哈里对我、对妈妈所包涵的关爱之心。
节目里有很多投诉者到最后经过大家的分析发现貌似一大半责任在于自己,这些案例其实真的很有意思。
一边看节目一边反思自己:有则改之,发现了有些烦恼原来是自寻的;无则加勉,更加感恩身边那些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
一个没有太大宣传的综艺、一个感觉好低调的综艺、一个场景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的综艺、一个完完全全靠这四个主持人的机智才华撑起来的综艺,说句实话,真心挺不易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相比较现在综艺节目,做游戏、大场景、开脑洞、请明星、互撕垮.....,反正综艺也是越做越大,其实个人认为还是蛮好,各类大型综艺节目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可是这里面真正走心的有几个?突然就发现,制作团队疲软(重复、无创新)、明星嘉宾累觉(话少、无激情),打着大制作的旗号,内容内部也是越来越粗制滥造的,譬如《奔跑吧!兄弟》、什么姐姐、什么兄弟团的,而优秀的确实凤毛麟角。
自从《康熙来了》终结后,娱乐座谈类在大型综艺的大潮中,确实没什么的市场了。不够热闹、话题也就这么多、即使请明星,数量故事也是有限的。鲁豫有约、超级访问、艺术人生.....多少这类访谈节目都消失在茫茫的电视节目之中。突然一个不是很起眼的《四大名助》出来,主打控诉奇葩。预告的时候本人也是不看好,觉得早晚会出现夭折的命运。但不管未来会怎样,到目前为止,势头随不强劲,但感觉也是个后劲十足的节目(希望不打脸)。
节目主持阵容也挺不错的,不是一水的大咖,有主有次,配合默契:
主咖(孟飞):阅历广、资历深,完全hold住全场。极具震颤人心话语又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在爆笑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
2咖男(尉迟琳嘉):主持选秀的奇葩,凤凰卫视为数不多的内地主持,节目主要负责卖萌、耍贱,风格鲜明。而且凤凰卫视主持的笑逐颜开,时政脱口秀还挺有意思的,而且内容段子也是他自己去写(不像有的脱口秀,幕后会有大量的段子手),而且知识储备丰富。
2咖女(谢依霖):完全搞怪,完全放的开。现在也是各综艺的大热人选,也看过他做嘉宾或参演其他的综艺,但是感觉表现力最足的也就是《四大名助》了。也让大家知道了,她不只是会身体搞笑,语言搞笑的功力也不俗嘛。
3咖男(姜振宇):微表情专家,大家知道他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节目《非常了得》,孟郭组合的节目,但火了是柳岩,姜老师为什么放到3咖,不是说主持水平不行,但按照话语量来算,主要以专业分析为主,不时的会抖几个天津版的包袱。
四个主持人,完全靠嘴撑起了一个节目,而且一正一邪。我觉的跟比做游戏、歌曲大赏类的综艺难度要大多了,因为节目从苦恼者来信、对话、分析,完全是语言接语言,没有游戏流程穿插、没有歌曲竞演。你想像这么一件事:把跑男节目所有流程和游戏环节都去了,一帮人站在那只说话,我觉得就邓超他们一行人的水平,绝对会尴尬的要死。
也希望其他粗制滥造的节目,没事就不要污染我们的眼睛,杀害我们的幽默细胞,浪费我们的时间了~
《四大名助》观后感(三):这个综艺太眼熟
刚看了第一期,刚开始我就错乱了,等等,这不是《金星秀》嘛?!我又看了一下标题我才再次确认好的这确实是《四大名助》,好吧过了十几分钟才到了正式节目,结果,到了正式节目,我又错乱了一下,怎么,我是到了KBS演播厅?主持人,场景,节目形式,场景装饰,如假包换,实在太眼熟。这就是《hello你好》的中国版呗,或许更可能是直接抄袭连版权都不买。
《四大名助》观后感(四):如果这也能称之为烦恼……
该节目定位是“为全国人民排忧解恼”,号称是国内首档社交服务类爆笑减压节目。除了孟非之外,节目还邀请了尉迟琳嘉、王祖蓝和谢依霖担任主持,让节目的娱乐性大大增强。节目首播收视率,CSM35城是1.02%,位居周四晚黄金档所有综艺节目收视和份额第一,CSM50城也同样是第一。从成绩来看,《四大名助》的首播还是成功的。
但回到节目内容本身,两派观点也是非常鲜明。那这档节目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又有哪些问题让人忍不了呢?
但是首先,冷眼君还是想从节目模式开始说。
《四大名助》和《大国民脱口秀》异国双胞胎,是巧合还是....
冷眼君看这档节目的第一反应,就是节目像极了韩国KBS的一档节目——《大国民脱口秀》(还有译法为全民脱口秀)。两档节目实在太像了,咱们一一来看。
1、一模一样的节目设置
《大国民脱口秀》在韩国KBS电视台播出,国民将自己的烦恼写信或通过网络方式告诉节目组,每周选出四个,由四个主持人分别讲述,并邀请烦恼讲述者及给予他们烦恼的人到现场,进行轻松的交谈,由现场观众投票选择烦恼讲述者的烦恼是否真的属于烦恼,得票数最高的可以得到100万韩元的商品券,此后以守擂形式进行,连续5期都没有被超过,可获得1000万韩元的商品券。
《四大名助》的节目设定和《大国民脱口秀》基本一样。首期节目由孟非、尉迟琳嘉、谢依霖和王祖蓝四人主持。节目流程同样是先念苦恼讲述人的来信,然后苦恼讲述人来现场继续讲述苦恼,同时带给其苦恼的人也会来到现场,在讲述和交谈之后,由现场观众票选苦恼是否成立,得票最高为当集“苦恼王”,可获得安慰奖,“苦恼王”连任不能超过四集。
2、光着脚的主持人
安排主持人光脚席地而坐应该是为了营造轻松的节目氛围,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可是相比韩国的文化,中国人早已没有席地而坐的习惯,而且坐久了还会腿麻,要是想显得轻松,还不如来个卧榻呢。
《四大名助》观后感(五):倾诉,减压
看到四大名助这个节目,还是因为看金星秀时,那期嘉宾正好是孟爷爷,提到了他的新节目,才关注过来的。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确会有一些困扰我们的苦恼,有些人喜欢找不同的人倾诉,有些人喜欢憋在心里。
但是,我们的心也像一个透明的瓶子一样,迟早会装满,会溢出来。心里的苦恼也是这样。
我觉得四大名助就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倾诉空间。
再加上孟爷爷神一样的点评,一语点醒梦中人的高超技术,赢得了很多人的喜欢。
很多人看问题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固执,但是经过主持人和嘉宾聊天的方式,敞开心扉,还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整容女孩儿,前前后后花了七八十万,整了二十几次,妈妈都快不认识自己的女儿了。
孟爷爷说,如果是自己的女儿问我拿钱去整容,我就要她自己问自己两个问题,你的目的是什么?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准备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代价你可以承受吗?
还有一个喜欢火花的父亲,花了几百万就是为了这个火花。宁可自己的儿女,妻子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也没关系。
最苦闹得是女儿,女儿和女婿在上海,本来工资就不高的两人,每个月除了要养活自己,还要寄给家里,供养父母,还要供养父亲的爱好,买火花。
女儿一张口,眼泪就忍不住的往下流,可见受了很多委屈。爸爸一开始的态度还很坚硬。
最后,孟爷爷说,你女儿有养你爱好的义务,你凭什么认为你家姑爷也应该有这个义务?
乘着家人还爱你,先把自己的日子过起来,不给儿女们添麻烦,在把自己的爱好玩起来。
最后,这个父亲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确实给家庭造成了苦恼,态度慢慢转变了很多。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你会被一些奇葩人的想法搞得哈哈大笑,也会被一些情感触动。
每次看完节目,总也有很放松的感觉。因为你的一刹那得苦恼,在被孟爷爷和其他嘉宾的讲述的时候,也会慢慢变得释放了。
《四大名助》观后感(六):我不解决烦恼,我只是奇葩的搬运工
我最近正在朋友圈起劲地发起“送我的朋友上《四大名助》”的活动。
我起先并不喜欢这个综艺节目,第一集非要那个被老婆控诉长不大的男嘉宾体验生孩子的痛感,成功让我的尴尬症发作。没看完,我就关了。自以为是地认为这就是一个煽动民怨的批判性节目,又或者是像以前的《为您服务》(又暴露年龄了!)那样的生活小百科。
再看是因为巫婆,她去北京参加这个节目的第二集看片,回来告诉我还挺好看的。我就诧异了,她是一个对台上的尴尬比我更不能忍的人……我不相信一个光头孟非就把她迷成这样了?!
于是我就又看了第二集。
这一看就停不下来了。原来是我误会它了(当然,也是因为他们节目更摆正了方向吧。特别是郭德纲来的第四集,最推荐这一集了,是目前看过最好看的一集。)!原来他们并不解决烦恼,他们只是奇葩的搬运工。
自从《奇葩说》之后,“奇葩”已经变成一个中性词。《奇葩说》的贡献是让我们知道了不以简单的对错来判定任何观点,这个世界的包容和时代的进步是拥有多元的价值观。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而《四大名助》的贡献就是将这些与众不同的人和他们最亲近的人带到大家面前: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而且他们活得很好,他们还有朋友。他们的朋友虽然也有烦恼,但并不打算放弃他们。因为大烦恼才伤身,小烦恼是怡情——把你的不开心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可能才是你最开心的事情呀。
谁身边还能没有个让你这样不开心(开心)的朋友啊!世界这么大,谁没遇上几个奇葩?我以前听到有人向我倾诉烦恼,就会“爱弥留”编辑上身,努力帮他们想办法解决。天长日久,后来我明白了,他们不过喜欢听我毒舌两句,翻两个白眼,再加上我还表现出关心他们的态度,他们就满足了。然后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的生活。
我有个朋友的爸爸是个“全能吵架王”,什么事情他都能跟别人吵起来。一口锅在家用了十年,坏了,他能跟厂家吵,非说是人家质量不好,换一口新的。虾饺里面吃出了虾皮,对,就是虾皮,他跟人家吵,非让人家赔了他几袋没有虾皮的饺子……我朋友经常跟我提起这个亲爹都是一张生无可恋脸。但也是这个朋友,车子撞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老爸,因为只有他能帮她解决类似问题(虽然解决的过程,她依然想闭上眼睛装作不认识他)。还有一次,她和他爹,以及他爹的女朋友看完电影出来没有地铁了。当天她开了一辆smart,她爹硬是不许她打车,三人挤进了一辆smart里,她被安置进了后备箱……之后还扭曲着给我发了一张照片……可见,在扭曲的那一刻她的痛苦里一定也掺杂着一丝得意吧——至少人类中有机会被塞进smart那么小后备箱的也没几个吧!多么特别的经历。
你看,她也就此成为一个奇葩。所以我最看不上那些所谓控诉奇葩被无数人点赞和疯转的文章,你辱骂了他,其实也暴露了自己。大家都是芸芸众生,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之蜜糖他之砒霜,谁都没有完美到有资格捡起石头砸妓女。但是像天涯直播、知乎问答、豆瓣小组、《四大名助》这样带着多元价值观,不批判,不打击,不报复的文字和节目,我愿意看(如果你要看所谓匡扶人间正道,请出门右拐《老娘舅》和《爱情保卫战》)。
好比,我还有个朋友,他丈母娘酷爱破烂,买了高档住宅,但房子里的箱子是捡来的。当年和他们夫妇一起从老家带了无数破铜烂铁来宁,下了火车,出租车都不愿意载他们……我还有个朋友,只要一出门就跟别人跑。我们一起去泰国玩耍,我屡次从别人的旅行团大巴将她拽下来……我还有个朋友,女生,拥有“招Gay体质”,一喜欢上男生,对方就无奈跟她出柜……
我正在力劝我的这些朋友们上《四大名助》。为此不惜拍胸脯承诺,我如此低调的人,愿意为了他们上节目做他们的亲友团(反正看热闹又不嫌事大)!
而且,我也很喜欢那些来“控诉”奇葩的人。孟非问那个和出门只加20元油的抠Boy做朋友的亲友团,为什么还愿意跟他做朋友?他说:他抠只是他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友谊归友谊啊。
让我们生活中多几个这样心明眼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好自己不多管闲事不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亲戚,我们的春节将是美好的人间!
《四大名助》观后感(七):客观看《四大名助》
其实之前就有留意过这个节目,但是说句实话并没有很在意这种情感话题类的节目,因为很多时候都觉得话题和节目内容很假。
昨晚陪我妈妈看了一集,依然觉得很浮夸,特别是有些人我真的没办法理解他们是怎么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但是我妈妈说那是我还没真正去拓宽自己的上下限,因为有些人一旦他们跟随着自己的逻辑和“视野”走一下,他们会形成一种偏执情绪,我们的社会也是因为大家久而久之形成的“自我”才会如此多样。
所以后来我觉得,故事的真假或者内容的浮夸,我真的不在乎,但是我看中的是一个节目,大家在面对存在不同问题的人的面前,他们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帮助他解决一系列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