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与东方红》是一部由赖学怡(Snow) / 阮健恒 / 程方亮 / 曾益洲执导,杨泽丽 / 张柯 / 谭宝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一):转发观众【张三】影评:老莞情留得住新来人?
东莞本地团队制作的影片《春兰与东方红》,赶在2014年的尾巴,搬上大银幕跟一直关注的拥趸们见面。
剧情主要围绕来自湖南蓝山的苏同(男一)和春兰(女一)展开,两人是青梅竹马的童年伴侣。幼年苏同因故离家,跟随打工的父母来莞,在东莞读书成长。时间过去,成年苏同供职报社,跟本地女爱爱(女二)谈恋爱,面临陪同女友出国的选择,这时成年春兰也来到东莞,在沐足店上班时与苏同重逢,由此而发生的种种情节。
制作方贴给影片的宣传标签是“东莞首部文艺长片”,这里先放下“文艺”不评,谈谈我觉得更重要的部分——本地影片反映出“本地”哪些社会内容。
一、落脚城市,流而不迁
现实东莞的确有大量的湖南蓝山籍农民工来到这里打工营生,「一時半刻」几次推送过这类关注文章。当然这是其中一个籍贯群体而已,东莞的“海纳百川”可是全国的,是河南、四川、湖北,也是广西、贵州、江西。
是从邓小平九二年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国掀起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热潮,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急速增大,伴随而来的便是如今以东莞等城市为落脚点的移民潮。
然而这些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自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不是城镇的常久居住者,而是“流而不迁”的暂时居住者,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能够成为迁入地的永久性居民,大多数人在原居地保留着房屋和亲属户籍。
片中苏同的父辈就是迁徙浪潮下卑微群体的角色,在东莞各种车间当流水线工人,老婆后来又跟工厂老板跑了。幼年苏同在乡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村里除了小孩就是祖父辈老人,这些留守的老弱妇孺本身就是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片中苏同的小哥哥出意外,其实不妨关联到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监护。
二、在东莞长大的农民工二代
苏同跟他父亲不同,他属于移民潮第二代,东莞给他的归属感,肯定低于东莞仔,但较之成年后为打工而来的外来青年,认同感无疑要高得多。片子一笔带过他在东莞受教育,毕业后找到报社记者这份稳定工作的背景,个人理想是能够出版自己写的书。如此交代的人物背景,现实中很难做得到,因为真实的问题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不平等。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户籍地居民子女在当地学校拥有入学的优先权,而没有当地户籍的移民子女则必须交纳一般农民工负担不起的高额赞助费才能入学,否则只能选择当地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这些农民工子女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校环境等方面与公立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些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受教育的起点就不平等。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农民工子女还必须返回原户籍地参加高中和大学的入学考试。
由此可见,跟随着农民工父母到东莞而长大的“苏同们”,因经济条件和受教育权不平等,一般很难做到像普通的大学本科学生那样,顺利完成课程学业,毕业后就应聘到报社记者等专业性较强的文职岗位。另外,片中几处提到苏同的出书理想,据我观察,东莞打工族已经出现过优秀的作者,女诗人郑小琼,但她的作品很难获得本地官方的推介,因为不是讴歌新莞人的幸福生活。2007年郑小琼以散文《铁•塑料》获得《人民文学》杂志颁发的散文奖,她在获奖感言中说:“听说珠江三角洲有四万个以上的断指,……而我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将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这种严肃而尖锐的姿态,无疑让很多所谓的打工文学、本地文学显得轻浮。
片中铺排了成年苏同和本地女爱爱的感情支线,对爱爱的人物交代也是散落在细处。譬如爱爱的造型明显比春兰的都市感强;譬如她考取雅思打算和男友苏同一起去英国留学,说明她家庭条件宽裕;譬如有一幕她接到母亲来电,母亲在电话另一端发牢骚,“你又在那个记者仔那里呀?”,多少点出家里没有很支持她与苏同谈恋爱。外来务工者,即使包括当中职薪较为体面的少数,跟本地青年的婚恋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
三、为什么是沐足女?
酒店娱乐、沐足保健等行业似乎是讨论东莞时绕不过的话题。片中春兰来莞打工,选择的是在沐足店上班,受到过客人的言语调戏,也因此引起苏同的误会和厌恶。但如果根据剧情需要而处理这类场景时,我希望不仅是因为沐足店在东莞比较常见,也不仅是为了给整改后的东莞服务业正名。假设成年春兰的学历不高,她到东莞后为什么选择在沐足店上班,而不是工厂流水线、餐饮服务员?而且片中的她还带着一个小女孩来莞安顿,如果粗略结合东莞劳动力市场,工厂普工月薪大约3000元,而沐足技师每个月很可能赚到6000元,尤其针对一些女性务工者,她们如何考量,这样的实际情况也是绕不开的。
另一方面,饰演春兰的女演员似乎没有揣摩明白角色的处境,有几场戏例如在沐足店走廊跟客人打招呼,面对客人语言调戏的反应,苏同找上门跟她相认时的表演,都显得过于“淡定”“慢条斯理”,让观众一再出戏,没有理解到只身来莞的打工女春兰所应有的谨慎防备、忧虑不安以及面对和苏同重逢时复杂的卑微。值得一提的是,独立电影的业余演员是关键一环,许多台湾电影的选角就是一大借鉴。
四、东莞老字号与新来人
编剧将老莞城的东方红照相馆,写成是童年苏同和春兰的一个“记忆结点”,这家老字号照相馆,它代表的是一张张照片(根据剧情可能就是务工人员的证件照、寄给家乡亲人的生活照),也代表照片里离开家乡、远赴东莞谋生打拼的父辈同乡,同时也积累了幼年苏同和春兰们对东莞的想象——那里是怎样的一片可以挥洒汗水、双手搵食的热土,代表着东莞加工制造业的繁荣年代。
当一波接一波的农民进城务工,因为需要低成本生活,他们或者跟东莞很多老事物发生到交集:本地人把老房子出租,他们住进来了;老城经营多年的小食店,他们也成了常客;本地的旧公园旧广场,他们下班后也会去溜达……在片中,新来人和东莞风土人情的相遇,应该就是春兰一直愿望能在东方红照相馆留下的一辑照片,是苏同所喜欢的振华路老房子、夜宵档,是苏同父亲最爱捧场的粤剧、唱大戏……这些也许都渐渐消淡在本地人视野中的老事物,却被这些“暂时居住”的新来人拾起来,喜欢上,让他们暂时忘却“暂住”的漂泊境况。
但现实往往是“不文艺”的,许多老字号老事物,也正面临着拆迁、租贵、经营惨淡、被边缘化的困境。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也走到了亟须革新观念的路口。从前讲城镇化,讲的是土地的城镇化、工业的城镇化,但如今应该要懂得发展“人的城镇化”,围绕着人本身的安居乐业而发展的城镇化,让那些凝结了老莞集体回忆的人情世故、风俗名物,得以在发展中保留、更新、发扬;让那些东莞的新来人,得以享有更加平等的身份、居住、劳动、受教育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唯其如此,方保得住老莞情,也留得下新来人。
《春兰与东方红》的创作团队,在构思和拍摄他们心中的东莞题材时,没有停留在拍糖水片、玩新鲜劲,反而对本土社会的表达有相当的自觉和思考,也触及到很多社会议题,在东莞原创影片中实属难得。而且影片在规模上有雄心,跳出微电影的时长,在湖南东莞两地拍摄,感受到这些都离不开创作团队的热忱、组织和执行力。尤其兼监制、总导演和编剧一身的赖学怡,片子粗剪阶段就拉我睇片提意见,到片子放映后又几次让我不要留情面地批评,可惜我始终是个门外汉,说不上什么有建树的话。文人相轻见得多,所以更加佩服赖学怡这份难得的开放、谦虚和不停学习吸收的态度。她说将这片子当成是她和她的小伙伴们交出的一次作业,自知是不成熟的、远不够好的。而我倒觉得,对地方文化的自主创作而言,本地观众不一定就是批卷老师,我们也理应给予创作者热情的回应,而不单单是捧场和点赞。和他们一起完善这份作业,让下一个本地文化创意所起步的垫脚石能够垫得更高,最终将整件事情推动得更加经得起父老乡亲甚至商业的检验。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二):观影前导语:总导演眼中的《春兰与东方红》
《春兰与东方红》这是一部纪实性的文艺长片,讲述了东莞的一个老字号东方红照相馆对于本土和外地来打工的人的深刻的影响。它既说到了亲情也说到了爱情,同时也说到了本土的文化,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
关于童年
很多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但是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童年,却是坎坷和悲惨的。他们失去了很多,也无法承受这些失去带给他们的严重创伤,这将影响着他们整个的人生。
但他们还是会有美好的向往,而这些向往也终究会影响着他们一生的追求。
春兰,手中紧攥着苏同当年寄回来的照片,长大来到了东莞,一直在默默的关注着她的童年伙伴。 她对苏同的爱早已在童年时深深地刻在心中。 春兰是个积极的人。 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而且还非常认真地珍藏着自己的爱。
苏同的童年,如恶魔般一直折磨着他。 他想忘记童年时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但是春兰的出现却让他再次回到了那晚恐怖的回忆中。 他挣扎,也曾希望在爱爱的身上找回属于自己的爱。 但他的童年已经很深刻地告诉了他,他与优越环境中长大的爱爱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的心永远也不能与她走在一起。
所以这部片子,从基础上来说是关于留守儿童长大后的后遗症的一个片子。
关于爱情,有三角恋,也有一些明线和一些暗线。
外来打工者爱情往往都会有一些不牢固,如苏同的妈妈来到东莞打工后就跟当地的老板走了。
外来打工妹的爱情,显得相当的被动,如年轻的春兰。 她的心中虽然一直保留着对苏同的爱,但是也会受到很多外界的打扰,和被轻易地调戏。 对爱情,春兰是会有点自卑和不自信的。
苏同的爱情,就会显得优柔寡断。 他希望与爱爱有结果,但当他能够明确感受到春兰对他的爱时,他又发现自己是爱春兰的。 当他两边都无法割舍时,他想要逃避。 一直到春兰的离开才,他才发现,自己再也不想失去她了。
爱爱的爱情是最让人心痛的。 她以最大的努力去爱着苏同和包容着他的一切,但是最终还是没法与命运抗争。 爱爱的家人并不同意她与苏同在一起,这不单指他们的家庭背景很不相同,也更反应出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
相比苏同的爱,他的好朋友盲人小军的爱就显得简单和幸福。 小军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心里能够很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想要找怎样的伴侣。 爱情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关于老字号
一个城市的老字号,不仅影响着本土的人,也深深地影响着从外面来到这个地方的人。 所以不单只有本土的人爱着老字号,外面的人也会因为老字号而爱上一个城市。
老字号是一个城市发展和见证的沉淀物。 东方红是一个照相馆,它经历了几十年,以大家手中不同的老照片的影像形式一直存在大家的心中。
一个城市发展得太快,有很多东西都流失的很快,我们会恐惧,也会害怕。 于是会紧紧地抓紧某些东西,而感觉到自己曾经是如何地存在过。
关于珍惜
有些人或物之所以很珍贵,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很珍惜,如我们的亲人,如记载着我们成长的老照片,也如陪伴着我们生活的老字号。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三):转发观众【华】影评:创作东莞故事必须要承认并接受自己存在的问题
离开东莞在外面上学让我更清楚外人眼中的家乡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北方同学对东莞治安的诟病和今年初的扫黄行动让我联想到蝙蝠侠的城市。
1.蝙蝠侠根据美国纽约,芝加哥和好几个不同地方的城市组合成一个虚构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哥谭市。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它是个浓缩的经过艺术处理的地方,东莞是个类似哥谭的地方,要创作的话,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创作。
2.snow你说的“作业”正好切入到我的需求,我也是处于摸索阶段的人,整个中国不可避免的走在摸索的路上,东莞作为理应很有故事的地方居然没什么以此为题材创作,觉得很不爽。
我打算以后创作的所有“作业”都以东莞为原型虚构故事舞台。
3.春兰与东方红的故事比我预期的要好,说真的我今年初就跟基仔说过东莞如何真正的让大众接受的问题,现在你的片子真切的反应到一部分我之前的想法。
我认为创作东莞故事必须要承认并接受自己存在的问题,东莞带着性福都这个名号响誉在全国是事实,要吸引大众留意东莞文化,从他们对东莞的初始认识开始,吸引他们观看,表面上吸引人,可内容其实是在讲一个具有普世价值或者自己想表达的故事。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四):转发观众【瑶瑶】影评:东莞本土创作的第一部文艺长片
参加了东莞本土创作的第一部文艺长片《春兰与东方红》。电影讲述了出生在湖南南山的男女主角在东莞重遇、追梦、奋斗的故事。电影取景振华路东方红照相馆、西城楼、振华路宵夜粥档、鸡蛋仔档、中心小学附近的肠粉档、老人院⋯⋯,展现导演了浓浓的东莞本土情怀。男女主角的表演纯朴、用心,情感珍挚;配角盲人小夫妻温暖喜乐;留守儿童小演员与留守老人在风光秀丽的湖南南山的一段故事很自然、出彩,为他们以后重遇奠定感情的基础;而电影原创主题曲让我们印象深刻,水准很高。影片以简单的剧情讲述爱与梦想,以小人物展示东莞这座城市几十年的变迁。其中电影中那句“爱让漂泊停止”,让观影的我俩找到情感共鸣,作为东莞电影人创作的首部长片,勇气可嘉,毅力可嘉,影片也会发现一些不足,剧本的稚嫩,技术与创作的提升空间,这正是他们的成长方向。祝贺他们,从去年短片集《looking for》到今年文艺长片的诞生,进步很大,祝贺Here Design的总导演snow和她的创作团队。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五):转发观众【司徒】影评
在看《春兰与东方红》的整个过程,我都处于一种非常兴奋的状态。首先也是因为这个长片,我个人非常佩服Snow的勇气以及所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这样一个很美好的梦想。她在剧中所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以及东莞老字号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很值得大家深思及念想。而且在剧中我感觉到Snow柔软的心。很奇特。她是一个很伟大的母亲,因为她不仅仅爱自己的孩子,她的爱很大,她的心很大,她不仅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用心的表达了她爱孩子,爱东莞的心。
看完整部片子后,我一直很激动。可以看出来大家都是很用心去拍的。整个故事也很好。特别是童年的片段,我特喜欢。孩子的表演很自然,他们是天生的演员,没有感觉任何不自然和表演的痕迹。
当然,剧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也在看片的时候一一记录下来了。下面提出的问题是基于我自己对电影专业的了解,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可以不予采用。
首先,长镜头非常多,画面会显得呆板、沉闷。长镜头的运用是很有技巧的,不适合经常用。片中有几个长镜头用得很好,其中一个就是开始的时候,航拍摇向乌云密布的天空。但是最后没有完全落在那片乌云上,反而让人在沉闷的人生里看到一丁点希望。以及几个关于东莞街道建筑的镜头,传达了东莞的人文建设。还有就是小春兰跑出去追苏同的时候,那延绵的路,在那一片绿色中感觉特别沉重和悲伤。
有些对话的画面,不适合长镜头的运用。我们在电视电影里面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就是蒙太奇。画面的层次转换,在同一场景里面显得非常重要。过长的对话,单一镜头很难捕捉细微的反应。适当切入一些中近特写等等镜头,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显得更加动感。不会让观众的眼睛感到疲劳。当然,在某些片子中,不排除有些导演故意使用大量长镜头来表达他想要的意境。用不好就显得拖沓。
之前有观众提到,有些画面显得太过黑暗,应该适当的加灯光。我个人以为,有时候黑暗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导演个人的表达方式。其次,如果让观众感觉黑暗了,有可能是演员表演不到位,所以看不出“戏”了。我要提出的是,在同一个场景同一个时间,很多画面的亮度不一样,镜头切换之后,就感觉很怪异。这个在后期里面是可以调节的。
我感觉最不满意的应该是演员的表演,很生硬,表演痕迹太重。在表演里面,我们经常强调要生活,自然。但是在镜头面前,很多人就僵硬了,刻意了。演员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眼睛可以说话,可以表达情绪。人可以害羞,但只限于角色的心理。躲避镜头,或者刻意在镜头前表现都会显得失败。还有就是语言的表演艺术没有说好,看起来更像纪录片,太随便了。人说话抑扬顿挫,是很有意思的。停顿不一样都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味道来。而且男女主角里面有很多心理戏,也是可以从语言上表现出来的。当然,我在这里说对本片的演员显得有些苛刻。毕竟没有经过训练。几个孩子的表演相对比显得更加随意和自然。
最后,拍摄的时候,画面讲究构图的美感,要讲究拍摄的角度。有些画面废了,太乱了,看起来就会有新闻拍摄和纪录片的感觉。
最后的最后,影片开头的时候,男主角从火车站走出来那个镜头。明明是挺帅的一个小伙子,为什么扔在人海里不突出呢?因为是影片的开头,大家还不知道谁是谁的时候,这样的镜头是感觉有些怪异的,应该再加一个镜头来告诉观众这个是谁谁谁。但是女主角在影片后面那段火车站走出来的时候,就显得很突出。
以上都是我粗浅的看法。相信很多观众都有提出过类似的问题,我也就不加赘述了。
在最后,我仍旧提出,对于这部片子,我看完之后是非常激动的。很佩服Snow的整体操控。她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感谢赠片!感谢你为东莞所做的努力!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六):转发观众【烽】影评:老字号的印记慢慢淡去,这个过程不能也无须逆转,因为一切都在不断进步
今天终于观看到了Snow师姐的作品《春兰与东方红》,电影出品很有诚意,看完之后感觉故事挺悲的。不同的出身造就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影片中还是可以看到通过奋斗来改变人生轨迹这一上升通道没有被关闭。春兰、苏同从农村而来,并不一定要重新回到小时候的关系中去,从偶然相认到床戏,好像没经过多少情节发展,显得有点突兀。苏同对爱爱放弃得那么轻易,从正常相处到分手,苏同对爱爱都没有多少语言上的交流,显得不太合理,感觉苏同放弃爱爱非常可惜。影片的最后春兰、苏同又再次相遇,要表达的是他们可以在一起呢,还是没有可能呢?影片对莞城一些老字号的呈现勾起了很多老莞城的集体回忆,但时代在发展,老字号的印记慢慢淡去好像并不可逆,这些老字号留在记忆中已经足够了,就好像春兰、苏同从过去成长到现在,从农村来到城市,这个过程不能也无须逆转,因为一切都在不断进步。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七):短影评集合
1.转发观众【华】影评:
捧场<春兰与东方红>首映成功!支持这类东莞主题原创作品!虽然技术及整体不成熟,不过剧本印象很深,借鉴香港电影,以后能够将东莞题材做得很好的!我也会以东莞题材创作动漫作品。
2.转发观众【黎姨媳婦】影评:
巜春兰与东方红》这部影片很具东莞本土文化!影片中很多东莞老字号的画面,东方红老板与黎姨还被邀请出席首影礼的嘉宾!他们可是见证老街变迁的人物了!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希望以后有更多优秀的本地影片!
3.转发观众【睿】影评:
我不懂电影的,写出来好幼稚[尴尬]我觉得男女主角三观不正,一个劈腿一个小三还打着相爱的旗号,本来期待女二扇那个男的耳光但是她还要去挽回他!!!!而且画面色调和质量不统一喔。有一个葬礼的镜头,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剪进去喔。画质很差,突然跳戏。
4.转发观众【趙老師】影评:
电影很精彩,创作很有意义且伟大,老师在感动之余为之骄傲。
5.转发观众【梁老師】影评:
本来觉得春兰跟东方红这一本土一外来两条线索扭在一起有些别扭,可是看到苏同爸跟良伯走在一起的镜头,我又觉得这样表现出本土人外地人的融合,又觉得挺好。
6.转发观众【淑玲】影评:
虽然跟大片有距离,但本土制作,能做到这个水平真的太不容易了,故事、配乐,平实感人。
7.转发观众【无名者】影评:
本地影片如何拍出莞味?味要好味要难忘才让人深刻!莞味之于我是人情味,<春兰与东方红>就是一充满人情味的影片!在这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的社会,能唤醒人们真善美的作品都是好作品。有人情味的人都是好人!但现社会好作品越来越少,做个好人也会被人笑话!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八):转发观众【元春】影评:《春兰与东方红》它深入挖掘了东莞文化印记
《春兰与东方红》是一部很好的映片,它讲述了东莞古城发生的故事,故事中的音乐与画面极棒!映片中的小琪,小军演技出色,虽然他们在故事中是演弱视者,但他们面上充满笑容,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精神可佳,另外电影的配乐有时怃伤,有时温情,它有时像小溪流水,有吋又像瀑布直下,透过画面的故事情节,我感动得流下眼泪。
《春兰与东方红》电影反映社会的现实,好看。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那时有成千上万的外地劳工像潮水一样涌入东莞打工,给东莞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那时他们的生活艰苦,工资低微,要想住得宽敞,光猛的房子是不可能的。无可否认,一方水士一方人,外地的女人是比较靓的,当时吸引了一些男人去找个靓女当小三,引来本地妇女对外地靓女恨之入骨,见了靓女就直呼"鸡婆”那时外地女孩是不敢再去打扮的,怕是惹麻烦罢了。映片中人物朴实,善良,热爱生活,孝敬老人,热爱小孩,这真是作品人的影子啊!
时下的电影事业是一项很难很艰辛的事。众所周知.VCD,DVD等非法的翻制品都铺天盖地的涌出来。早在七,八,十年代要看上一部好电影还要在半夜起身来看。今天《春兰与东方红》是一部文芝长片,它深入挖掘了东莞文化印记。人与城市的很好的诠释。它有青年人爱与梦的精彩故事,映片中还深刻地描述了有孝敬老人的动人画面,有前经在《东方红照相馆》照相的美好回忆。同样有(鸡蛋仔,朝阳大包,麦芽糖等)出名的产品。一直以来这些产品都在默默地坚持着。映片能关注他们老字号的存在,那是一部好片。
《春兰与东方红》影评(九):转发观众【梁晓智】影评:春兰关我X事?!要关心的是东方红吧?!
《春兰与东方红》,离首影也过了大半个月,看了微博、微信上的评价与影评,懒惰如我也绕不开敲下关于她的文字。在主持《春兰与东方红》的首影活动时,向着大家保证,我会写影评,只是想呼吁大家也加入到文艺评论中,自媒体的发达与质量,对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播影响何其重要,不言而喻。
可惜大家不是那么热爱豆瓣上的主,更加绝大部分不会去知乎,一部本地制作的90分钟以上的长片,对大部分人也谈不上什么热议,似乎给个面子出席一下,已经是很够意思,如果是掏钱买票进去的,更必须自拍+拍戏票+上传朋友圈,让好友膜拜羡慕认可一番。
嗯,是必须得到认可的。
【套戏讲乜】
《春兰与东方红》讲湖南蓝山人苏同和春兰本是青梅竹马的儿时玩伴,俗称发小,最近学会句合肥土话,发小那叫“鸡巴土趟灰”,苏同春兰童年大概就是“鸡巴土趟灰”的关系,区别是一个有鸡巴一个没鸡巴,反正就是过家家你做我老公我做你老婆之类的亲密。苏同父亲90年代来莞打工,单亲家庭的苏父带子离开蓝山,此后音信疏离。春兰大后,亦来莞打工做洗脚妹并收养一个洗脚姐妹的弃女,二人在东莞相逢,面对“鸡巴土趟灰”的情愫与漂泊无根之地,漂浮的心绪与身份的认同在矛盾中纠缠轮回。春兰多年拿着当年苏同寄给她的照片,是在东莞的一家人尽皆知的照相馆东方红所拍,他们重遇,再续的前情也随着东方红的老去而沉淀弥久……
【身份认同】
作为在东莞成长的人,对莞城这个地方,总会有归属感,片中的主角,都是移民迁徙二来的人口,他们关联的,是童年时的“鸡巴土趟灰”,和长大后同在一方营生,一个做记者,一个做洗脚,其实身份认同方面,都不存在大问题,何况春兰工作的,是本土一家多年都标榜健康经营的洗脚按摩场所,公安检查都光明正大无需遮掩,不需如此苦大仇深地自卑,这个时代笑贫不笑娼,2月份东莞地震后百度地图定位大迁徙,可以看出外移人流的大数据,她们回到家,也不需要自卑,赚到钱,就是女神。
第一人称为何是苏同?你有没有问过这部电影。因为是蓝色人在东莞务工者众?因为他是“工二代”连接此地的身份?苏同,90年代就跟打工的父亲来到东莞,20年过去,竟然还是一口普通话,一句东莞话(或者粤语也不会讲),他就是如此代表这迁徙的下一代“融入”到东莞这个海纳百川的群体的?他的使命、责任、能力,在东莞拼发的能量,就是去思念一个“鸡巴趟土灰”的发小?如果是这样,而能联系他们儿童友情、记忆、价值的其中之一的重要元素,应该就是乡音吧,吊诡的是,苏同与春兰重遇,竟然说普通话,是最大的谬论。当然,可以说演员无法驾驭蓝山湖南话,但苏父(顾洪辉饰)亦本来是广东人,一样能为演绎这角色模仿湖南话,这点我觉得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反观苏父,在敬老院做工,懂得欣赏粤剧,能融入当地的文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尊重与多元的身份认同。当然你也可以向坏一点想,可以解读为类似《黑杀令》(被解救的姜戈)中山姆积逊(山姆杰克逊)融入白人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犬儒化,这个任人发挥。但事实上作为能力有限,已经在东莞献出自己最精壮时代的苏父,他懂得感恩,融汇这个城市,看粤剧、与未来东莞妹新抱有倾有讲,安然于养老院,亦得到本地敬老院人员的认同,苏父是比儿子更懂得“春兰”与“东方红”。
用外来的小人物去讲对本土的热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作业命题。起码要领悟到周星驰说的巴黎铁塔反转再反转的功力,才能搞得好,创作者需要,观众也必须需要。片中身份的认同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与比对,但最吊诡的是戏里戏外的身份认同,已经在的社会、教育、移民等无数无法避免的问题下,变得混乱、胶着,谁的身份,谁认同谁?话语权在谁那里,我们还能坚守吗,一切都似无答案却又被框定死一种答案。
【逐利而生】
为何苏同来到20年来还是一口普通话,按照90年代融入东莞成长的少年,学习吸收只强,根本可以三语并用(蓝山话、东莞话、普通话),这是在反应目前东莞此刻面对的冲击,教育的语言不合作保育,未来本土语言的环境对下一代亦是每况愈下吗?
移民城市所面对的本来的文化、情怀所受到的冲击、被殖民,在每日太阳照常升起之时日日上演,而东方红、黎姨等等这些拥有莞城情怀、陪伴成长的老牌子,其实根本就是在安然地接受被蚕食到最后一刻消逝的命运。
有人说东莞是文化沙漠,是没有文化的城市,我偶然思索,对这个说法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总结下来是四个字“迁、钱、浅、欠”,迁徙而来,为钱而忙,只能浅活,各有亏欠。
东莞有其历史,怎么说没有文化,180万的户籍人口,被融入到近千万的流动人口之中,每个人眼中所见的“迁、钱、浅、欠”,足够让许多安然静谧的生存空间变得疯狂。都是面对逐利而生的人,但许多人、许多老牌子,依然是安然地过,日常轮转,东方红渐渐老去,老板张叔如是,拆得溶溶烂烂的振华路旧街亦如是,有趣的是今日晚上振华路的莞城青年们,那这里变成实验自己小创业的乐土,卖着柠檬茶鸡蛋仔糖水,用朋友圈和拥抱互联网时代态度的寻找认同,这点小小的乐土,是被外围包围下最后的本土壁垒,是站在老旧的东方红跟前的一道又微弱又坚强的壁垒。
说发展,说经济奇迹,与最自然的生态与安然是两种语境,垂垂老矣的公园阿伯可以把观影看成是“春兰怎样关我X事,我要关心的只是东方红”,这是共同的东莞老字号的缩影,是共同面临变迁所必须接受的无法逆转的无奈命运。
每一个人有他独特的观后感,你不认同,别人认同,你认同,别人不认同。强加于人的人,总是喜欢强加于人,争辩来亦无趣。
【安然面对】
许多一代东莞人,受环境时世使然,不少人多已经成为隐形的富豪大亨,唯一近似的是,上岸的、未上岸的、挣扎的、求存的,都无一例外地希望依存在这个地方,作息生活,但面对变化冲击,大家的态度、行为,多少有些沉默的雷同,少有会作抗争的行动。春兰遗落多少爱跟谁人,东方红影落几多菲林,你我各自不知,但多年之后,那些“被融合”,那些“被冲击”,必定是每人都需接受,唯有借有句经典歌词唱道,才稍有释怀。
那一句?《大亨》主题曲——“何必呢,何必呢,可知一切他朝都会身外过;得的多,还失的多,升到高的终于都会低坠……且向心内,仔细追寻,找那安然喞我”……
【踩多两脚】
评论电影,说得细可以按编导演美摄录道化服逐一论述,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戏里戏外的,都是熟人,最后想不说还是忍不住说的,苏同的醉戏,难度过大,希望导演下次在演员未能驾驭的情况,不要选用这样的安排,正正常常,男女之间情到浓时,一样可以情醉一场,不需要喝了半打百威不胜酒力之时,才“队”条舌入女孩的口中激情一番的……真是挑战难度。
拍90分钟的长片,真是十分艰辛,其实《春兰与东方红》我算看了两次,在粗剪阶段就看过一次,也给导演SNOW提过几个意见,未build up(逐步建立)角色与观众的关系之前不能可以煽情,不能把故事语言隐藏得过深,正式公演时,很多个初期阶段出现的严重问题都得到良好的处理,观影感有了很大改善。
【临尾呵翻】
写完以上,我百度“春兰与东方红”,看到阳光网的报道,手滑点多两下,看到另一新闻报道,讲东莞有两部微电影在伦敦获奖,而早前SNOW监制的《LOOKING FOR》的短篇也在华盛顿话语电影纪录片得到银奖。不知不觉,与本土影视这群人也互相认识三年多,时光飞快,影视从业者们发展很快,许多也从业余向专业靠拢。想到此,不禁也“哇”了一声。
点都好,有努力自然功不唐捐,春兰SNOW东方红,辛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影评取了这个名字,也许算哗众取宠,惊死冇人睇;也许是郁闷发声,呢度讲完呢度散。标题亦不是针对任何演员或个人。请留意标题标点符号系?+!。
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