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归途》是一部由菲尔·亚伯拉罕 / 迈克尔·塞洛蒙执导,E·J·博尼拉 / 达流士·胡马云 / 乔恩·比弗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归途》观后感(一):真实难免枯燥,战争总是相似
国家地理频道又出了一部迷你剧,今年上半年的爱因斯坦让我十分失望,叙事线索人物构造全线崩塌,但一看到伊拉克战争题材,我又情不自禁的进来了。
战争是国家掌权者或像片中宗教性组织头目那样贪婪权力的人的游戏,他们输出需要战斗的价值观,把一批批的年轻人送上战场。是的,有些人可能批评说这部片美帝价值观强行输出太过明显。解放伊拉克人民,反对专制独裁,这可能对统治阶级是一句空口号,毫无意义,而对于每个奔赴战场的士兵呢?你是要带着强夺资源,侵占土地,扩大势力范围,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范围的心理去开枪吗?你不可能。就像当年德国战士们打下大半个欧洲,他们心中认为自己是优越的,认为他们在解放整个欧洲,在纳粹的洗脑下以至于从孩童时代起就能对犹太人产生毫无怜悯的厌恶。而在这个方面,红色国家也基本有体现。所以说,美军中拥有这种强烈的美帝价值观无可厚非。
对于伊拉克翻译那条线,个人认为反转的有些僵硬,但是整个逻辑没有问题。中东并不都是宗教狂热分子,理性的人民肯定存在,只不过剧中出现的好像有点多。关于被美军看守的那一家,关于翻译与他死去的朋友,他们都是这样,但是剧中,他们又离失去理性只差一步。如果整个分队都怀疑翻译是叛徒,如果小士兵不允许老人吃药,那么这一切的可能理性的朋友,都将变成和平与稳定的敌人,从而像其他人一样,捡起枪向美军打去,就像在楼顶上被杀了的一家三代人,他们又有什么错呢,只不过小孩子拿起了一把AK47像美军瞄去。而美军战士又有什么错呢,不是你死就是他活,不论孩子还是老人,他们无意卷入这场战争中,无意关注更高大的理想抱负,他们只想活下去。当一切都失去,被逼上绝境,任何偏激思想都会不由自主的深深扎根心中。这不是打一场战争就能解决的,杀一个人,就会新添十个敌人,这就是中东反恐战争的现状。
战争总是相似,思想没有对错,民族没有先进落后。没有普通人想卷入战争,普通人在战争中任何作为都应该被理解,无论杀戮,背叛,退缩。
《漫长归途》观后感(二):「兄弟连」+ 「黑鹰坠落」,这部战争迷你剧值得一看
2003年3月20日,美国入侵伊拉克,此时距911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
42天后,布什总统宣告任务完成——战争中的所有主要作战行动均告终结。
2004年3月31日,德州胡德堡第一骑兵师被部署到伊拉克接管维和任务。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巴格达的一个叫做萨德尔城的贫困地区,这个地区一年内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暴乱事件,被认为是“伊拉克最安全的地方”。
2004年4月4日,负责日常巡逻的科曼奇红色野战排的士兵们却在此遭遇伏击,他们被困在此地等待救援。前往救援的部队遭遇反动派猛烈的伏击和疯狂的围攻,整个骑兵师被围困,造成8人阵亡,超过50人受伤。这就是伊拉克战争期间著名的“黑色星期日”事件。
美国广播公司(ABC)首席国际事务记者马莎·拉达茨(Martha Raddatz)采访了无数和此事件相关的士兵和家属,著成一本畅销著作《The Long Road Home》。
国家地理频道根据这一著作,改编成8集迷你剧:
《漫长归途》(也叫《归乡路漫漫》或《漫漫归乡路》)
The Long Road Home
《漫长归途》的制作团队很用心,为了真实还原当年伊拉克萨德尔城的原貌,不惜在胡德堡基地附近盖了近百座建筑。
在演员阵容上,有不少美剧的熟面孔,除了《纸牌屋》的迈克尔·凯利以及《越狱》和《行尸走肉》的莎拉·韦恩·卡丽丝,甚至还有阿诺‧史瓦辛格的大儿子帕特里克‧史瓦辛格(饰演中士班长海赫斯特)。
从每一集的名称可以看出来,每一集以一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展开,讲述他们的家庭、过往的经历以及作战时的心理状态。第一集是“阿奎罗”(AGUERO),第二集是“维拉斯基”(VOLESKY),第三集是“戴纳米”(DENOMY),第四集是“米尔滕贝格尔”(MILTENBERGER),他们都是军官,身上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他们的一个决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不光是为了履行对家人的承诺安全返乡,更要带着弟兄们凯旋归来。
这是一个母亲对上级军官的请求《漫长归途》第一集一开始,向我们展现萨德尔城战鹰营区伤兵满营、惨不忍睹的景象,接着闪回到两周前的德州胡德堡基地,这些即将踏上征程的士兵们和家属依依惜别的场景。由此奠定了两条主要故事线,一条是在战场作战的士兵们,一条则是在家乡无比担忧的家属们,这两条故事线在剧中互相穿插交错进行。
“每次我们在这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敲一次鼓,如果我们继续做好事,鼓声就会越发快速有力,直到掩盖所有反对的声音。”营长维拉斯基中校这样鼓舞士气,很多士兵有着同样美好的愿望,想要帮助这个国家的贫苦人民,创造一个美好未来。
没错,他就是《纸牌屋》里的道格2004年4月4日下午,中尉阿奎罗和他的科曼奇红色野战排兄弟们还在说着段子,打发百无聊赖的巡逻时间,他们并没有料想到危机的来临,这是他们在伊拉克的第4天。
他们遭遇袭击以后,撤离到安全区域,等待救援部队。位于巴格达东部的十字军快速反应部队前往支援,在途中遭遇大规模袭击,多人重伤身亡。
第一骑兵师分成救援一队和救援二队,营长维拉斯基中校甚至亲自带队前去救援,却被敌人团团围住,迟迟进不了阿奎罗他们所在的区域,巨大的人员伤亡让他们不得不暂时终止救援行动。
把小分队当成一个诱饵,消灭大批前来营救的美军救援部队,由此可见,这是反动派蓄谋已久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激烈逼真的巷战场面,既烘托了战争的残酷,也让观众身临其境。
我与死亡有个约会 在争议不休的街垒 当春天回眸 树荫沙沙作响 空气中飘散着苹果花的芬芳 我与死亡有个约会 当春天回眸 忧郁的日子和美丽的人儿一同到访 也许正是他握住我的手 把我引入他黑暗的土地上 捂上我的双眼 按住我的鼻息 恐怕我还真得与他打个照面 可是我与死亡有个约会 在午夜的某个战火纷飞的小镇 我将勇敢地面对承诺 决不轻贱那份死亡之约 ——阿兰·西格《我和死亡有一个约会》出现在第四集的这首诗让人唏嘘不已,这其实也是每一个战士的真实写照和作战宣言。
剧中有一位士兵随身携带着阿兰·西格的诗集,阿兰·西格是一位美国诗人,在一战时期加入法国外籍军团抵抗德国人,最终在战争中丧生。
战争很残酷,上一秒还在旁边说笑的兄弟,也许下一秒就会倒在你的面前,不管他是没文化的大老粗还是文艺青年。
你努力回忆之前和他相处的那些时光,想要珍藏他的音容笑貌,却发现你连和他说过的最后一句话都忘记了。
“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转向,你只要守住自己的区域,并相信你的战友同你一样”。这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你能相信的只有身边和你并肩作战的战友。
本剧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前线的战士到后方的家属,有的士兵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有的军官甚至孩子刚出生不久,就要去异国他乡执行任务。
对于这些士兵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平安归来和家人团聚。为了让家人安心,他们说自己去的地方是最安全的。
与孩子、妻子在夕阳之下手牵手,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于军人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美好。
战场的背后是孤独与寂寞,对于家属来说,她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和煎熬中度过。
有的家属参加了家庭互助组织,她们彼此安慰,彼此鼓励,听到部队有伤亡的噩耗时,崩溃无助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
孩子只能通过发送邮件的形式,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想念,不过远在伊拉克执行任务的父亲,短时间内很可能看不到这封邮件。
这部剧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让我们思考这次军事行动是否真的让伊拉克人们摆脱水深火热的困境。
伊拉克人民有的感谢美国人,有的却依旧怀有一颗仇恨之心。因为这次军事行动也造成了伊拉克人的大量伤亡,美国这种行为在一些伊拉克人看来其实等同于外敌入侵,干预他国内政。
在战争面前,没有人是英雄,也没有胜利的一方,表面的胜利其实也是以牺牲为代价的。
初次作战目睹他人死亡的恐惧感,开枪击毙敌人之后的负罪感很可能会困扰一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士兵都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原因了。
和平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翘首期盼的归宿。
总的来说,《漫长归途》用震撼的战争场面、细腻的人物刻画、客观多元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战争,可以说是近期不容错过的军事题材佳作。
本文首发公众号FIX字幕侠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晶姐说影视
《漫长归途》观后感(三):仇恨是铁链,战争为锻炉。
仇恨是一条铁链 ,一环扣一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加固加长了它。而战争就是它最好的锻炉。
“我刚刚把一家三代人都杀了” 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 这算是血海深仇了吧 在本地人眼中 估计美国人已经被打上恶魔的标签。
本希望以战熄战 结果却陷入战争的泥潭 想起中东和欧洲的仇恨之火 大概 十字军东征之后便就已经不可调停了 于中东人眼中 这些扛着枪 开着大悍马的美国人才是真正的应该被驱逐的敌人
自己的国家,无论好坏,永远也不想看见他族人指手画脚。
看现在新闻 伊拉克政府军也算是收服了大部的领土 希望被战火燃成灰烬的沃土能再次长出绿色的家园 希望中东的人民能够真正的建立一个和平繁荣安定的新中东
老美们也能回到自己的温柔乡
《漫长归途》观后感(四):米国鬼子的问题在哪里
美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毛子还是天朝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撼动。那为什么美帝拍的电影和美剧里,美军看上去总是惨惨的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清楚的看到,他们是惨,但他们的对手更惨。黑鹰坠落,索马里死了一千多个人。本剧,有人数伊拉克人死了多少没?为什么从剧的角度看美军那么惨。那是因为全世界都认为,美帝打仗应该是碾压的、草割的、团灭的,怎么打得那么辛苦,死了那么多人(其实真不多)。
主角Shane Aguero中尉,让人想起蓝月亮曼城的当家前锋昆·阿奎罗,就叫他阿昆好了。阿昆的指挥并没有什么错,他的所有指令都是符合规定的。很多人说他阿昆没收缴清~真~寺的武器是错误的,笔者并不认为他有错。首先他得到了他的上级营长Volesky中校的命令,其次,这么大规模的预谋的全城性的攻击,真不缺清~真~寺那几条枪,收不收意义不大。还有很多人说阿昆下令杀人盾很没人性。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杀真的就是死,就看现场美军大兵的心态了。而且霉菌在伊拉克并不正义,确实是侵略者。在国家层面,领导层把军人放到了前线去顶,对啊,那军人大头兵们有什么错,又不是他们想来的,他们要保命啊。这就是米国鬼子的逻辑。作为旁观者,我们要批判他们,但真的不能再多要求这些大头兵在当时能有别的选择。人的求生欲都是很恐怖的。
四眼阿昆:战五渣怎么现在那么牛掰Volesky中校是一个重要角色,现场能出动的全部美军都由他负责调度。笔者认为他的指挥不出彩,但也没犯错,中规中矩。美军陷入了那么深的泥潭,也不是他的责任。救援部队不断的被伏击,他也没什么办法。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继续救、放弃救。很多人能说出很多应对Sadr全城大战的策略,这个只能说,美国陆军的军官就不是这么训练出来的。
著名美剧龙套迈克·凯利饰演的Volesky剧照,和本人相似度还可以另外说,Volesky升官还真是快啊,从中校到中将才花了十几年时间,历任陆军第101师长、第一集团军长、驻伊拉克联军司令、打击ISIS国际联盟司令,明日之星啊。
Volesky将军正装照。陆军的将军相比于那些坐在办公室按按键盘就能指挥的养尊处优的海军空军的将军还是很显沧桑的再说说翻译。笔者看的是人人翻译的版本。还以为人人翻译应该很靠谱,结果也是醉了。首先,明明都是第一骑兵师的兵,翻译居然把Volesky的部队:五团二营翻成25装甲师。25装甲师是什么鬼。。。二战时美军也没这番号吧。还有,翻译真的不懂中东不懂YSL啊。逊尼、什叶、哈瓦利吉、苏菲、瓦哈比、萨拉菲、伊斯玛仪搞清楚(伊斯玛仪就是育碧年货刺客信条里兄弟会原型)再来乱翻啊。一会儿把Miltenberger翻成中士,一会儿又翻对了上士。然后,维克多车是几个意思?Victor就是士兵嘴里对Vehicle的代称而已,维克多战车是从哪里发明出来的。Denomy上尉一句全体上车被翻成了全体参战。nnd他们已经打了那么久了,不在参战难道在散步吗?翻译不觉得指挥官喊全体参战是废话吗?实在太掉水准了。
《漫长归途》观后感(五):对不起,我无法赞美这部电视剧
这部网剧播放后,吸引大部分美粉以及军迷的热爱,虽说评论人数比较少,但8.1分的成绩非常不错,IMDB评分只要7.5分,两者相差也不算太大了,是什么让中美观众口碑产生差异。
原因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损失大量的经济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军费的增长使国民经济恶化,导致了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民不聊生,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对声越来越高,就像越南战争一样,军人的地位越来越低,才导致对这部电视剧口碑下降,其实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民众对美国的对外战争是很不满的,就例如:《黑鹰坠落》豆瓣8.5分,IMDB7.7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豆瓣8.4分,IMDB7.2分。而中国为何有这么好的口碑,大家都知道国内缺乏这样的军事题材影视,从剧情、画面、人性都比国产强,现在的国产军事片从收视率还是票房都是亏本的买卖,与外国的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战狼2》的成功,国产军事题材也越来越关注,相信国产军事题材将越来越好莱坞化,民众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基于从中美两个角度来讲我无法给出满意的分数。但这部电视剧的反战思想真的可以让我给满分,可惜我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