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平凡的世界》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3-14 21:5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平凡的世界》经典观后感10篇

  《平凡世界》是一部由毛卫宁执导,佟丽娅 / 袁弘 / 王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一):平凡的世界,不平凡人生

  时常听起父亲提起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心想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小说,从未看过父亲对一本小说这么入迷过,恰巧前些日子把这本小说翻拍成了电视剧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演员,我终于下定了决心,要看一看这一部感人电视剧。

  我是90后普通人家的一位小女孩儿故事讲述的是70年代,对此有好多的时代背景我都看不太懂,但是有一点我懂了,那就是当时非常非常的穷,这是一部很现实的电视剧,看完后热泪盈眶,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平凡的世界》。是啊,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虽然背景年代不同,但是写的就是我们啊,富有理想且不甘于平凡的少年

  孙玉厚大叔憨厚老实,生下了两个有出息儿子,孙少安与孙少平,故事以两条主线展开,孙少安是内线,孙少平是外线,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理想主义者。

  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人物,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感觉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位人。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他与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是的没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他放弃了润叶,最后成为了兄妹。润叶这么好的女孩子,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我忘不掉当少安收到润叶写给他的表白纸条那种喜悦神情高兴到发狂,可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过于强烈,他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给不了润叶幸福,只能放手,因为他不敢去谈爱情,对于他来说,只有婚姻没有爱情。他的老婆必须是能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再说到少安的事业,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勤劳并且思想很前进的人,在改革开放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几度起伏。多么的现实啊,付出才会收获。但是,有得必有失,他那每天给他温暖帮助他事业成功妻子病入膏肓

  孙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一点不平凡,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孙少平是一个完美到极致的理想人物,他遇到了田晓霞,两个人展开了柏拉图式的恋爱,那个年代的爱情,纯洁美好,是我们所向往的,是这个年代所缺少的,也是令人感动地方,触碰到我心的地方。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二):失去,然后留存

  一直以为全剧58集,当看到56集的时候,我总觉得电视剧的场景里流露着浓浓的离别氛围,不仅仅是音乐,还有摄影手法。这几集,每一个画面都美到不行。故事的最后,视角一直切在回家过年的大学生兰香身上,摄像机摇摇晃晃,兰香跟着父亲背着粪筐,从村这头走到那头,村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纠葛不清,开了多年公共财产拖拉机的田海民,终于要把这车买下,而金俊山拦住不让,说这拖拉机自从土地包产到户后一直没有分,早成了全村人的命,新上任的村支书金俊武为解决此事眉头紧锁,一如往事里双水村的每一次村里大变革,这次事件必然也会掀起浪潮,然后平息于历史,迎接下一个扑面而来浪花;向前安上了假肢,骑着带着媳妇润叶和乐乐回村,润生也终于鼓足了勇气,接回了郝红梅和2个同母异父的孩子,田福堂终于也不在怄气,解甲归田享受儿孙满堂的喜悦,他一面叫着玉厚碎娃,脸上掩藏不住的喜悦的痕迹;再一个镜头,兰香和父亲跨进家门,二爸二妈的3个孩子,少安和秀莲的虎子和燕子兰花和王满银的猫蛋、狗蛋,一窝蜂地涌上来,抱住了孙玉厚,也正是在此时,我才明白这个在土地里耕作了一辈子的老头意义,到底在哪里。故事的最后,少安从县医院偷偷拉回了得了肺癌的秀莲,赶回村口时,整个村子张灯结彩红灯笼在一孔孔刚箍的新窑边映衬,庆祝新年的烟火冲上天空,那天空映的如同白昼一般,秀莲虚弱面孔,在这绚烂的烟火下也不免多了几分生气。少安少平兰香和仲平几个年轻人,站在村外望着这崭新而正在变化中的村子,心里一定同我一样感慨万千编剧没有忍心让秀莲在这充满希望的新年之夜死掉,于是她又醒了过来,念念叨叨要给她的少安哥,你笑,我陪着你笑,你有眼泪儿,我都替你抹。原来这便是大结局

  剧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失去,并在失去中获得了留存下来的永生。润生失去了听力,却获得了和郝红梅的再度相遇;向前失去了一条腿,也因此收获了善良润叶的关怀;少安失去了和润叶共度一生机会,却获得了秀莲飞蛾扑火一般的保护;润叶失去了毕生追求的爱情的可能性,也终于跟命运屈服,过上了安安乐乐的生活;晓霞失去了生命,救了洪水中的儿童,也成了少平心中永远的霞光般灿烂脸庞;而少平,他失去了毕生挚爱英俊的脸庞,却留存下了生命之倔强,那股引着他冲向火车离开山村源源不断的勇气。少平的这股倔强的勇气,是整个剧的核心。生活给予了我们许多泡沫,也收回了许多泡沫,最终沉淀下的,才是自我本身,才是每一个人的灵魂。也许平凡的生活,便是在你陷入低谷的时候给你阳光和指引,在你一帆风顺的时候给你打击和灾祸,是在你挣扎的时候让你认命,在你认命的时候让你抗争跌宕起伏几许,命运线最终总是波折着上升。如果此时是团圆,便让这团圆再久一点,如果一定要有灾祸,灾祸再晚一点,再晚一点,好让夕阳的余辉,抚慰着大地上的正在经受着平凡世界的水深火热煎熬的每一个人们。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三):少了震憾和感动

  有时候,特别好的小说真的很难改成电视剧,看了之后难免失望

  这部小说,是我最喜欢的,当年看的时候,无数次泪流满面,心中为那些年那些人感动。

  剧版其实拍得还不错,就是平淡了很多,少平的人生不那么励志,很难体会出那时体制内的农村青年追求心灵追求不平凡追求生命价值的不平凡的努力。少安演得还好,再糙点就好了,男子汉气息再浓点,还是太精英了。配角们都演得很好,尤其老一辈,戏骨啊,随处一蹲就是戏。

  可是,那书上波澜壮阔的平凡世界,真是体会不到了。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四):观《平凡的世界》

  看平凡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次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出生在如此相似的两片土地上,成长在如此相似的两种境遇中,我对平凡的世界中好多人好多事都理解得无可附加,似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我的影子。最初与少平最相似,到最后说不清像谁更多一点,也许他们中有人是我的过去、有人是我的现在、也有人会隐约是我未来样子

  我敬仰少安,在少年时代担负起青年的责任,在青年时代担负起一个集体的责任,他对自己如此严苛,对自己的婆姨也甚是严苛了。

  我敬仰秀莲,愿意选择在地排车上少安笑她也笑,少安哭她为他抹泪。我不清楚作者眼中她是个喜剧人物还是个悲剧人物,看到最后真心泪奔了。我敬仰她,却也同情她。也许是对婚后广大女性普遍同情。她们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家乡,来到婆家,从放弃自己的需求到放弃改善丈夫的生活最后只为丈夫的家人奉献一生;我同情她不是少安的初恋,只有满足少安的生活或精神上的需求才会被认可;我同情她不是富家小姐,从一开始就选择去烂光景的少安,从一开始便定位成和他一起奋斗的女汉子,从一开始就知道她婚后最初的好些年必定离不了那些烂包光景。

  少安和秀莲身上有如此崇高品质,却隐约有种落后的思想,他们是黄土地上的领头兵,却难免也是新世界的尾巴

  最理解少平,理解他最初的自卑,理解他的不甘心,理解他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坚信,谈不上敬佩,也不觉得他有多苦,因为他像极了我自己。只是我不懂,他对自己所属于的世界真的定位在了大牙湾了吗?

  对孙玉厚的看法复杂,他敦厚实干,有一定的大局观,一定程度上少安的思想源于他,而相比于少安,他的思想当真是旧世界的尾巴。

  那个年代有那么多的限制国家民众思想的限制、国家政策对各个阶层生活方式的限制、经济能力上学资格的限制、身份的限制,那个年代信息如此不畅通、人民如此的贫困,和现在相比两个时代最相似的也许就是官场了吧。

  在现实中,对那些落后思想一直不知道怎么破,对那些人便敬而远之绕着走,往前看不往后看,看看《平凡的世界》,想想身边的少平们,想想未来的路,便觉得还是现世好,未来会更好。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五):那一树“立冬的桃花

  我是抱着极大期望来这部剧的,不是为了宣传中说的如何如何投资巨大制作精良,是为了寻找年轻时初看平凡世界小说的那种激情,是为了寻找来自农村的自己的影子,是为了寻找和故乡小村那样相似的父老乡亲的故事,我眼含热泪,可是,突然第20集的时候,少平说“立冬了”,我却看到了满树的花,而且是刚刚开放的花,那一刻我有点疑惑,我以为自己的知识出现了错误,于是我就玩命的查哪些树会在立冬时节开花,结果还真有两则例子:一个是被称为“雪花树”的树,一个是济南一棵梨树深秋开了花,老百姓却担忧异兆。但,我回放了5遍,确认无疑咱平凡世界出现的是桃花。立时我就懵了,那种投入感情,那严寒的热泪,那满心的温情立即像被欺骗的少女之感情,我被骗了,我身心都被骗了,此刻,我恨不得把我看过的前20集全给忘掉,全给吐出来,就像正在吃一份香喷喷的饭菜发现一只死苍蝇一般吐出来。

  我不是剧黑,甚至我是非常看好这部剧的。能看这部剧的人我相信部分人是性情中人,而且大部分应该是稍微熟悉农村生活的,我们都是奔着此剧满含的浓浓“情”来看的,可是,一树“立冬的桃花”却让我们如吞苍蝇。本来,应该说此剧还是不错的,但是就因为这一点,让我们这些“平丝”们实在难以继续。我有时仍旧想继续追下去,可一想到那立冬时节满树的桃花,难掩愤怒,就如同想去找“性工作者”时会联想起“人尽可夫”这样的词,联想起“在别的男人身下承欢”的画面,恨恨作罢!

  请我们的制作人员真的稍微稍微用点心吧,让桃花开在春天里!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六):90后的一点小感想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我没看过原著,所以可能不会拿电视剧和原著对比,但是看完电视剧让我很想拿出来读一读。

  很少给电视剧打满分,只是这一部,在期末考试之前我还是给它从头到尾看完了。

  第一次这么直观的感受那个年代的事,也知道所谓政策的重要,没有国家整体发展,就没有每一个人的今天。也许,当今社会国内仍有种种问题贫富差距仍然很大。但不得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比以前好太多。

  以前我也是各种抱怨国内的种种不公,可是当我真正走出来之后,却发现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而祖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

  同时,我们也要适应社会的巨变,感觉每一天都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如果我们都不想适应变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那么我们的光景就无法改善。

  当然不可否认,电视剧确实有主角光环,并且不用看原著也知道编剧一定做了一些脑残改编,毕竟电视剧就是为了娱乐大众么。还有一点就是少平和小霞的戏份总是有一种偶像剧的即视感,而且他们的对白太书面化了,比如小霞对少平说:“我们的感情因为误会的冰释而更加深切了。”我想平时我是不会这么说话的。

  感觉孙家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犟劲,有时不明白少平为什么不在家稳定而体面的当个会计, 而是去省城当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矿工,也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拒绝别人的好意帮助或是提拔。但有时想想人总是这样吧,不甘于平凡,总是想去外面看看,去大城市闯闯,但是有几个人真正能闯出一番名堂呢,现实社会从来都是残酷的。但即使这时候遍体鳞伤,也不敢回家。静静思考,不知道这是所谓的梦想还是其他的什么。

  电视剧的结局算是大团圆了,感动之余又想知道在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七):拍的不好

  看完原著,看了第一集电视就不想往下看了,路遥描写少平的词语直接从少平嘴里出来,太生硬了啊,什么年轻而敏感的心什么的。

  不至于演到把孙玉厚逼的喝开水吧,村里面即使那个年代这点人情味也还是有好吗 也不尊重原著。

  金波这个忠实的好朋友消失了。

  少平演的太傻,少安感觉也差点。。

  少平身边的那个润生也太八卦了,导演处理细节太落后了,把人物刻画的让人反感啊。

  不看了 完全吸引不了我,大概年轻的演员们都是娇生惯养的现代社会出来的,加之偶像派演员,演不出那个年代的人的隐忍和坚强干练的气质吧。

  导演的逻辑性也差,不要塑造一个矛盾的人物吧。一些细节的处理真的让人反感人物啊。但实际不是这么回事啊。

  导演的表现手法也差,拿上原著一顿狂念,篡改人物形象这算什么啊

  不看了!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八):被凌辱的理想主义

  对于我们这些患有“文艺病”的人来说,唯一能感到欣慰的莫过于自己钟情的东西能被他人分享并认可了——一本感怀至深的小说,一支触动心灵的钢琴曲,一首沁人心脾的韵脚诗,一幅温暖人心的油墨画,甚至一场宣泄情感、放任理想的电影。路遥《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之一。

  《平凡的世界》是我在高中时就读过的,虽然只读了一遍,但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记得刚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书里的孙少平,家庭贫困又自命不凡,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却又被各种因素牵绊。然而随着阅读地深入,渐渐地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他努力挣脱了家庭的牵绊终于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却又无能为力,原来自己一无所知,身无长物,根本没有办法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只能依靠朋友的接济。其实是他没有准备好,农村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很安心,外面的世界虽然说是他的理想,但却又是真正赤裸裸的现实。后来他主动切断了和农村的关系,将户口从农村牵到了城市周边,抛弃所有的依赖,破釜沉舟般地面对理想和现实。坦然接受和田晓霞的爱情,接受更为辛苦的挖煤的工作,面对理想不退缩,面对现实不畏惧。身体和精神经过生活的洗礼,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也深深地敬佩他,至今仍是我精神崇拜的偶像。而对比下他哥哥孙少安,孙少安是个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者,他完全把自己奉献给了那个“烂包的家”,奶奶老年痴呆要照顾,父亲年龄大了,弟弟、妹妹要上学,姐夫是个二流子,撇下婆姨和两个孩子到处逛,二爸和二妈整天搞政治斗争,家里也有俩孩子要帮衬——一大家子的人都指望着他一个人。他也狠心地放弃了和田润叶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寻了个不要彩礼的婆姨贺秀连。然而贺秀连肯嫁给他其实可以说是因为爱情,也许很多人不认为农村这种相亲行为会存在爱情,现代意义的爱情早就被法国的浪漫主义定义了,然而中国土生土长的爱情就是这种情形,你情我愿,贫贱不移。

  孙少平和孙少安是路遥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最成功的人物,从其中笔墨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更喜欢的是孙少平,但他并没有给孙少平加上很多光环,而是让这个理想主义的产物走近了现实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淬炼磨砺,最终成就了内心强大的孙少平。功利心肆虐的社会,自然不会认同这种东西会有多珍贵,甚至不如开个砖厂成为企业家的孙少安,人们早已习惯用价值衡量所有的事情,这也是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催生的价值观。

  图片 然而,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2015版)却违背了路遥先生的意愿,不知是演员的问题还是编剧的刻意为之,孙少安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话,而孙少平似乎成了全剧最大的笑话。孙少平整天读死书,识得字面意思却不能影响他对事情的看法,高中毕业在家务农整天抱怨,外出后又尽是惺惺作态,愤怒田晓霞不喜欢自己的农民身份,又以自己获得城市户口沾沾自喜,田晓霞死时哭得稀里哗啦,回到矿厂开心时又畅怀大笑……自私,虚荣,虚伪,做作,矫情,憨里憨气,难道这些就是导演认为的理想主义?还是他想教育观众这就是理想主义?“理想一再被奚落和辜负的年代里,所谓电影也沦为万种浮华里一段缥缈孤鸿的光,点缀着人们无穷的欲望。”早在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悲剧,机械化释放了人的双手也释放了人的欲望,理想主义变得脆弱不堪,一次又一次地惨遭凌辱,最后被欲望吞噬……突然想到了电影《欲望号街车》,原本就是向现实主义至敬的作品,善良的费雯·丽被选为了女主角,剧中斯坦利(马龙·白兰度)代表的现实主义最终强暴了白兰芝(费雯·丽)代表的理想主义,白兰芝最终在绝望中被送进了疯人院,而费雯·丽拍完后也直接从剧组被抬进了精神病院抢救……同样,现实主义的孙少安、田福军功成名就,理想主义的田晓霞、贺秀连全部牺牲,半理想半现实的孙少平、李向前,一个毁容一个残废,理想和现实似乎成了水火不容的两种状态。

  但我始终认为理想和现实不是矛盾的,他们本可以相互温馨地依赖,《欲望号街车》里白兰芝说:“我总是依赖好心人的善良。”《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满怀幸福地等着孙悟空来救她:“这不是神经病,这是理想。”《触不可及》里菲利普说:“人们为什么会对艺术感兴趣?因为那是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后唯一留下的痕迹。”我多希望这个世界多些理解,少点指责,而仅仅这样,似乎都是奢求……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九):很喜欢这部电视剧

  一直很想看这部特别著名的小说,但苦于没有时间和条件(主要是身边没有这本书),所以也未能成行,网上的精缩本很难了解到整数的全貌。在有次了解到还有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之后就一直想看,但苦于没有时间。这部电视剧也是经历了1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的,所以跨度较长,但对里面的人物、故事还是觉得刻画的很深刻。觉得书中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就好像作者亲身经历过一样。正是因为那样的平凡,所以才显得真挚而不做作。虽然,我们再也不会回到那个时代了。就剧本而言,这是优秀的剧本,因为他的故事“讲圆了”。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对电视剧中的人物和故事只能就着本身来评论,而不是与原著对比后再进行评论。

  很奇怪,为什么“文革”这样的政治运动绝大部分都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给国家带来了持续的动乱、给社会带来了持续的压力。往往因为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一句话,整个国家的就陷入到了长期的无秩序的混乱之中,那些在我们看来完全脱离实际的事情,在那个时代看来却是理所应当。虽然这只是故事的背景,但是背景的产生却是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深思。

  即使是平凡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理想。因为明天也有自己平凡却又真实的世界。整本书因为贴近那时的社会却又让人觉得有些可惜,因为每一个爱情故事的结局都不是完美的,这与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有着冲突。

  个人觉得,凭着少安、少平的性格和那时的政策,少平怎么可能会放弃高考这一跳出黄土地、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成为一名知识份子而甘心成为一个民工或者一个工人呢。虽然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作家,但过程却是那么的令人唏嘘。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十):平凡的世界

  看完整部的《平凡的世界》我的内心真的久久不能平静。还好最后电视剧么有让秀莲真的死掉。我是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很深刻的一部电视剧。但是它又让我难过。很多人都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励志小说,可是在我看来,它却是一部苦难的历史。孙少平上高中吃着黑馍馍和丙菜,躲在露天食堂的墙根,等着打饭的人全散了,才敢凑上去拿走没有人买走的黑馍馍。当时的整个社会吃大锅饭,人民劳动积极性不高,农村普遍受穷受苦。再后来是改革,改革就和蝴蝶破茧一般,疼痛而美丽。可是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全中国的社会发展轨迹。即便苦,吃不饱饭,熬过来了便是成功。而我说的苦难史精神世界的苦难。孙少安与润叶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田福军一家的结局以及最后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秀莲的病逝(听说书上是这么写的,电视剧里面这是病着最后怎么样没有说)。这才是穷困生活带给人们最大的苦难。田福堂是双水村的村支书,因为担心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不保,一直就和孙少安不对盘,加上他们家女儿喜欢着孙少安,他更看不上他了。其实田福堂是嫉妒,他嫉妒孙少安比自己能干,他也担心自己的女儿嫁给孙少安会吃苦受穷过一辈子。所以,在孙少安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大一部分的阻力是来自于田福堂的。再后来润叶嫁给了李向前,开始了相处相互折磨的阶段。田福堂也怨上了孙少安。孙少安办了砖厂赚了钱,后来砖厂倒了再后来又开始发展起来了,一直生活越来越好了。整个剧情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孙少安为中心,可到了后来他就没有什么看头了,主要就是农村穷苦农民的致富志。

  孙少平从高中毕业后,当了村里的老师,再后来不让当老师了,就去当了揽工汉,再然后就是挖煤工人。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对自己命运的轨迹上的挣扎,是挣扎,依靠自己是无力而脆弱的,可是他也拒绝别人对他的关心和帮助。靠自己当上了一个煤矿班长。可有时候我也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为什么他一定要吃那么多的苦,他原本可以借助同学朋友甚至晓霞的帮助拜托这样的困境,或许还能过上更家体面的生活。可是为什么他非得让自己受苦才感觉到充实。在最后一集,我听到他说,有的人因为吃苦,所以他们怕苦,想逃避,而有的人吃苦却能让他的生活,他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再说他和晓霞的爱情吧。他和晓霞的爱情从头到尾都充满着一种柏拉图式的色彩。单纯而理想化,晓霞义无反顾喜欢着孙少平,孙少平也是。然而,当他们开始要开启一段一起携手共创未来的征途时。作者把晓霞带进了洪灾救援的队伍里。她牺牲了。从此他们他们的爱情也不用担心有人来破坏,也可以完全不考虑现实生活的艰难永远的理想化活着。我想,每个男生的梦境里面应该都出现过这样一个女孩儿。他们彼此相爱,忠贞不渝,不被现实束缚。所以她们只能存活在精神世界。

  我曾偏激的认为,晓霞她不应该去洪灾前线采访,在重重阻止她去前线的人们面前,她义无反顾甚至可以说是一意孤行的走进前线。可是后后来自己仔细一想,如果晓霞没有牺牲,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与一个大牙湾煤矿工人之间他们会有未来吗?最后他们的爱情会变怎样没有人知道。与其让他们的爱情最后败给了现实,不如让他们的爱情败给命运。

  我想最开始最苦的是润叶,可是最后最幸福的也是她。因为有深爱着她的丈夫李向前,也有自己的孩子乐乐。家人和睦,共享团圆。

  我特别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这部电视的感觉,可是我发现我真的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最后脑海里只有久久挥之不去的五个字---平凡的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平凡的世界》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