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是一部由罗勒·莎菲执导,凯瑞·穆里根 / 彼得·萨斯加德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长教育》影评(一):猶太人殺了我們的主VS我們的主就是猶太人
熱愛英倫范兒的終歸是要贊一個的。生活沒有捷徑,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贈予。看著電影的時候我在想:為啥女文青(其實應該說熱愛文藝的小姑娘)格外容易被誘惑?是愛幻想么?是虛榮么?是缺少理性么?為啥中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小姑娘更容易被誘惑、家庭還常常在其中扮演推一把的角色?每次看到這樣的事情,我心裡都會覺得悲酸。
東拉西扯中覺得電影里對宗教的態度也很有些意思,我對C.S.路易斯的讀者們很感興趣,英國人對他那麼崇拜,可他們崇拜的是他的通俗廣播節目,還是童話或者宗教書呢?
你看,即便是成為路易斯的粉絲,也不能就因此避免做罪的軟弱的奴僕。真真是你看人有多軟弱,教育真的能幫助人確立人生準則和方向嗎?當罪的試探降臨的時候,人的妥協有多不可思議。她有想到過她讀過的那麼多書嗎?那些文學的、宗教的、歷史的書,不是該有過很多啟示嗎?若不是男主角結了婚不再回頭,女主角會因此在絕望中重新尋找出路嗎?(若影片能突出這個張力就更好了)
(豆瓣怎麼回事?寫了一段又被自動刪除掉啦?)
電影在高潮之前的節奏不錯,從一開頭我們就看到各種不對勁在往前發展,觀眾暗暗為女主角著急卻也沒有辦法,終於故事的所有鋪墊都在高潮時轟然倒塌散落一地,再讓女主角重新拾起。和所有那些我喜歡的英國電影一樣,總是慢慢醞釀發酵各種令我們感到不對勁的氣氛,最後仿佛來一場最邋遢的不可收拾的暴雨,主角從這些絕望裡再收拾重整出一個人生,但這部電影在這之後的結尾就有些虎頭蛇尾了。
不過無論如何這個電影都很成功啦,它挑起了不少話題,而這些話題正是將我們難倒和令我們思考的。
女性接受良好教育、尤其是文學藝術方面的,目的何在?或者說教育之於女性究竟是什麽?
電影里除了女主角之外還有各種女性:即便並不缺少自己的想法和慾望也只能對丈夫唯命是從的家庭主婦,受過良好教育過獨立生活卻也只能在女主角拷問之下為之黯然的女教師,宗教觀和生活觀都趨於保守和嚴格的女校長,漂亮無腦但是快樂順從的時尚情人……好在女主角還有和她們進行比較,來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當然,這不過是戲,在現實中,這故事會有的結局太多。)
最後,其實教育的功能還是出來了。真的,你受過的教育,不但是束縛塑造你並且時常令你感覺不舒服的力量,但到了最要命的時候,它也能救你,能使你得自由。你受過的教育,會很容易跳出來,告訴你別妥協。
女主角的爸爸也以為女兒若受過最好的教育,就不會有那麼懼怕了,因為她可以找到很好的歸宿,也可以選擇獨立而自由的生活。但其實,教育也不能叫人最終得自由,是真理叫人得自由,有機會得著真理和自由的人,是神所喜悅的。
比較我們自己,還是覺得他們蠻幸運的,因為看起來,一個崇拜親近路易斯、一個認真思考宗教問題的國家的人們,比我們容易得著,自由。
最後,感謝我們生命中那些太不完美,規矩認真守準則的人們,這個世界總是渴望有好多繽紛好多新鮮好多變幻,但他們卻在那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歸根到底,還是守規則比較讓人安心。
《成长教育》影评(二):放在今天仍然有用
好的电影,每一次再看它都有新的感触。
Jenny要挣脱的不仅仅是一个单调无聊的命运,还有一整个无聊的社会。
这个社会被男性掌握着,即使他们没有内涵,即便他们附庸风雅,游戏人生,投机取巧,或者只是庸庸碌碌地掌握一个家庭,他们依旧处在社会核心,但女性不是。
Helen只需要做一个美丽的花瓶,Jenny的妈妈有过光明美好的青春,却也不得不把自己关进一所房子担忧一个洗不干净的盘子,替不肯弯腰的丈夫把花篮提进家里,而Jenny也不过是被David看中的那个聪慧带有灵气,可以带回家的小资艺术品,或者像女老师一样在牛津浑浑噩噩念完英文专业回到一所学校日复一日地讲述英文,批改作业。
她们人生都被写定了,即便考上牛津又怎样,即便被有钱有势的男性挑中又怎样,难道会甘心和一个满脸雀斑还梦想着环游世界而对整个人生毫无计划的同龄人一起去做个wondering Jaw?
当父母,身边的朋友,因为同样的势力而劝你向现实低头,不放弃一切机会挤入上流社会,你该怎么做?
无论嫁不嫁给David,无论上不上牛津,需要看清的是自己。
我们走的路,只是为了摆脱现在的生活,逃进另一个看起来稍微高尚,不那么庸俗的乌托邦吗?
我要的生活是什么?
虽然最后影片用重回牛津作为结束,但这不是一个火车复轨的故事。
如果Jenny没有遇到David,如果Jenny心软,同意让David离婚,那个按照既定轨迹去牛津的她也不会是影片结束的她。
她在17岁经历的这些,才是An Education。
《成长教育》影评(三):假如大卫未婚
片子很简单,出生平凡、在严厉父亲絮叨下努力考牛津的优质女生珍妮邂逅了风度翩翩神秘成熟的大叔大卫,大卫带着她出入名贵画展拍卖会、高档俱乐部酒吧、赛马场甚至说服大卫死板的父亲,带着珍妮去了巴黎。可惜就在珍妮抛弃学业打算以17岁幼龄下嫁大卫,却发现大卫早有家室。
故事在大卫有家室之前都完美得一塌糊涂。
完美的开幕片花:随着镜头的推移,思考的气泡里出现素描细胞分裂、呼啦圈的摇晃带出了分割线,摇晃的计量杯旁出现化学方程式;虚拟青蛙偷偷躲在脚下,虚拟的纸飞机一头撞进垃圾堆……不得不承认,要玩Q,日本这种“只会在冰水边吃生鱼片”的蛮夷不是英伦贵族的对手啊。高中时代的无奈的学业、轻松的时光、蓬勃的梦想,一曲未终,已历历在目。
完美的镜头角度:从阴霾而魅惑的法国老唱片开始,一直扫过旋转的唱片,典型英伦暗花地毯,斑驳光影颤抖下少女明媚的脸,珍妮闭着眼睛躺在房间忘情歌唱。初恋悸动的喜悦,纯洁年龄的珍视,好奇、羞涩,凯利穆里根都表现得自然。
完美的幽默邂逅:在倾盆大雨中,一辆高级小轿车等待一对母子过了马路,才缓缓驶到人行道上,大卫的脸从车窗出现了,他说:“鉴于你是受过良好教育不上陌生男人车的好女孩,而我又如此担心你的大提琴被淋湿,我建立把大提琴放我车上,你跟着我的车走。”珍妮笑了,说:“如果你把我的琴拉跑了呢?”,大卫开始从兜里掏钱,典押给珍妮。珍妮在雨中行走,小车亦步亦趋的片段,是我见过最浪漫的搭讪桥段。
珍妮跟着大卫,以最快的方式成长起来。她在拍卖会上体验自己叫价卖名画的刺激、看过辉煌迷离的上流酒吧、听昂贵正宗的古典音乐、穿上真丝礼裙梳起赫本头,她徜徉巴黎,在日落的塞纳河边依偎给自己一切的男人,真是16岁生活的典范。这一切,倘若40再体验,绝对是另一番滋味。
我明白电影安排大卫有妻室,但不明白为什么安排他如此懦弱,出事之后一走了之。其实很多细节可以看出编剧塑造的他并非如此(他敢于跟珍妮父母沟通,坦然告诉珍妮他不太道德的生意,珍视珍妮的第一次),不然也不至于有如此魅力。电影应该是不想教坏孩子“不劳而获”,但事实上,谁有资格评价人生?伍迪艾伦娶了自己18岁的养女,尼古拉斯凯奇最终娶了一个17岁韩国餐厅服务员,杨振宁先生82岁也跟30岁的杨帆出入自如。阶层、年龄、社会道德都不是问题。假如大卫未婚,谁敢说珍妮选择错了?我们努力求学的最后结果,努力奋斗的最终目的,不依然是为了人生精彩,自由快乐吗?
珍妮曾经这样说自己剑桥毕业的老师:“如果人生就是毕业后做家务,看空洞作文,那为什么不在毕业前尽情体验怎样去活着?”当时我觉得她说得多好呀,生活永远先行,这才是一个女人的睿智和成熟。珍妮爸爸曾经这样评价大卫:“成为刘易斯(著名作家)和认识他可不一样,后者意味着这个男人的社交面,这是权力。”看,他爸爸也是个明白人。怎么电影就像被粉饰的小红帽童话一样草草交代大卫是骗子然后珍妮痛改前非就结束了呢?
如果不考虑舆论引导,编剧也是个懦弱的人。电影即是幻象,做梦就该做最美的梦,假如大卫未婚,这就是最好的梦,一个16岁女孩最好的人生。
《an eduation》,一个中规中矩的名字,但正如影片一样引人思索。
17岁的Jenny美丽聪明开朗睿智,在一个充满home service 的家庭中准备着考试,和一群同样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看着她雨中那样浪漫的邂逅那个成功的男人,只觉得这是她人生中最美丽的意外。他们一起去晚饭,去音乐会,去巴黎,甚至看着他们在静静的河边,在落日的余晖下并肩而坐,相互依偎,一如我曾幻想的那样,靠着一个人,卸下所有的负担和伤痛,所有的疲惫和不堪。一幅多美的画面,a romantic beauty.
唯二的缺憾,是那个男人未免太成熟,太谙于世故,还有那个愣头愣脑的腼腆的追随Jenny 的 follower似乎也不错。看着Jenny一点点深陷在爱情里,一点点放弃学业,把未卜的青春交给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心里渐渐忐忑不安,想着这部电影要如何结尾。毕竟,电影是传播媒介,要向大众传递所谓的正确思想。听着Jenny口中对于学校的看法,太稚嫩,毕竟她只有17岁,而订婚,太不可思议。
果不其然,那个男人摘下面具成为一个大灰狼,生活残忍的给了Jenny 深深的伤口。当男人把车开走,惨白的灯光一如Jenny惨白的内心。生活不是童话,骗子不一定就立即遭到谴责,就算王子和公主美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终归要安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何况不是每一只青蛙都是王子,他更大的可能仅仅只是青蛙。
Jenny恰如弹簧,压的越深跳的越高——当她再看生活,已绝然不是从前。她会更加懂得珍惜,懂得世界,懂得人情冷暖,然后继续充满爱与希望的生活。
想到曾经一个朋友说的话,现实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同于理想。生活从来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当你跋山涉水历经繁华,才会更加珍惜细水长流——找到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
《成长教育》影评(五):青春年少
《成长教育》是我最喜欢的英国电影之一。
感觉我和电影里的女孩很像。妄想成长有捷径,以为在成长过程中不用努力就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有,大叔控,喜欢年龄比自己大的多的男人。
喜欢成熟的男人,一个是因为我有严重的恋父情结。不可否认,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几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父亲在我心里眼里就是一个完美男人的典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熟的男人经历的风雨多,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我,让我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成熟的男人魅力和智慧比和我一般大小的男孩总是要大很多。
我是一个心急的人,我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个和我一般大小的男孩子成熟长大,我等不起这个时间我,我也耗不起这个青春。我不想把自己的赌注压在一个潜力股上。年龄一般大就意味着我会比他老的快,等哪天他真的功成名就了说不定就找其他年轻漂亮女人去了。那我在他身上花的心血和时间就白费了。这样说很现实,也是世俗。但是,与其在之后后悔不如在一开始就不要去付出。
可是我错了。大叔们怎么会真心喜欢小萝莉呢。他们只是羡慕小萝莉拥有他们早已逝去的青春,他们只是觉得和小萝莉在一起自己仿佛也会变得年轻。这些,都不是爱。反而,和自己年龄一般大的人在一起,双方都是一无所有,没有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一颗年轻打拼的心。
《成长教育》里面,大叔对小萝莉很好。冲破父母的阻碍带她去巴黎,带她去拍卖会......让人以为他真的爱她。父母对这样的行为也默认了。本来嘛,逼这女儿读书考牛津大学,不就是为了让她进入上流社会然后嫁给一个好男人么。现在女儿可以不用努力读书不用考大学就可以白白钓到一个金龟婿,即便这个金龟婿的年龄和父亲一般大。但是这又什么关系呢,只要是地位身份足够好,还有爱就够了。父母的错误认识纵容着女儿走向深渊。小萝莉也觉得读书实在是太辛苦太累了,而她的老师,牛津大学毕业,人老珠黄,没有爱情,没有事业,让她深深的觉得也许读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正好这个时候大叔出现。三方都很满意对方,水到渠成,小萝莉不读书了,这可把老师急坏了,还是老师看的远看的深啊,一再嘱咐小萝莉不要放弃学业,小萝莉不听啊,直到吃了个大亏就知道要好好学习了,老师也是个好老师,也没有因为以前的事介意,接受了小萝莉的道歉帮助她考上牛津大学。
小萝莉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好老师,虽然一看是小萝莉不领情,但是老师宽宏大量仍旧不计前嫌的帮助她;小萝莉也在自己还没有完全陷下去之前识破了大叔的谎言,时间还有,青春还在,只是内心又增添一丝苍凉。
这里面的大叔真的是一个撒谎高手。大叔说想看下小萝莉的身体,就真的只是看一下;大叔说十八岁之前不碰她就真的只在十八岁才碰了她,大叔说带她去巴黎,就真的带她去了巴黎......事后想想,这个大叔是勾引了多少小萝莉才有了现在的控制力和修行啊。大叔的朋友也一直替大叔骗着小萝莉。真可怜啊,大家都知道真相,就小萝莉一个人天真单纯的蒙在鼓里,以为自己幸运的得到了真爱。小萝莉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她如何用十八岁的少女情怀去揣测一个四十岁的老男人的心态呢。吃亏的终究是自己,得到利益的还是大叔。
影片的最后,小萝莉终于识破了大叔的谎言。她看到大叔的老婆,抱着孩子,被家务事和各种琐碎的事情劳累的漂亮女人现在已经是一个黄脸婆,小萝莉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深度,只能靠男人养着自己的女人。小萝莉突然明白了,年轻的时候,钟爱年老的男人,总觉得和自己同龄的人太无知。但是,在自己身边的这个老男人真的爱自己么?是和同龄的人一起成长,还是愿意让年老的男人当自己的领路人走过那段迷茫的日子。成长没有捷径,成熟的魅力和韵味以后自己也会有。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让一些不谙世事的人很向往。是的,我是很羡慕那些成年世界的灯红酒绿,我也很喜欢成年男人的魅力,如果我生命中碰到一个这样的大叔我也会陷下去。但是,我的人生道路还有很长很长,如果大叔真的愿意带我走一段我当然求之不得;但是大叔如果是另有所求我就不知所措。大叔温柔、儒雅、充满魅力,这些都是我无法抵抗的。但是十年,二十年,大叔的魅力没有了,当年的小萝莉成了一个年老色衰却一无所有的女人。
成长没有捷径。
路要一步步走。
《成长教育》影评(六):谁的成长?谁的教育?
文/布宜诺斯
[成长教育]的故事来自卫报《观察家》栏目女撰稿人林恩·巴伯回忆录,尚未开拍之前,《综艺》杂志便已经将其评为“2007年未被拍出的最优秀的英国剧本”之一,但放在当今现实中的东方视野下,不禁要让人先问上一句,纯真的16岁女孩被多金怪叔叔诱拐感情,还不是《喜宝》那一套,有什么新鲜的?
是的,[成长教育]的故事就是很老套。那是60年代的伦敦,女孩珍妮成长在一个稍稍与中产阶级搭边的普通家庭,为了与中产阶级甚至上层社会更近一步,父亲为她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要成绩优异——考上牛津,要有兴趣爱好——以防面试官问起,要有合作精神——至少用参加管弦乐团“秀”一次。直到遇到英俊多金的中年人戴维,珍妮被他带入一个梦寐以求的世界:听真正的音乐会,参加艺术品拍卖,去牛津,游巴黎……他甚至向她求婚——稍稍调戏了一下一路都在怀疑他动机的观众,但是美梦还是随着珍妮发现他有家室的事实戛然而止。
故事老套归老套,但贵在代入了作者回忆和反思的视角。表面上,影片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来渲染戴维为珍妮带来多少美好时光,但稍微对“怪叔叔模式”有些了解的观众都会轻易看出,这其实是原著作者多么齿冷的一段回忆——戴维和珍妮之间其实没有所谓的爱情,只有猎取与索取的关系。至始至终,戴维给予珍妮的只有两样东西:物质上的升级和底线上的挑战;珍妮向戴维索取的则只有一样:一份“罗切斯特先生”的幻想。我们看到戴维精准地看出珍妮的需求,反复用“生活要有乐子”麻醉她,甚至想用香蕉来省掉珍妮“第一次”的麻烦,求婚的举动是在发现丹尼对珍妮有企图时的应对政策,在珍妮发现真相后更是销声匿迹再无出现……戴维是一个中年人,讲求快速有效一击正中的中年人,有过太多类似的案底,从不在“难搞”的女孩身上浪费时间,而沉浸在幻想中的珍妮根本无法发现戴维温文举止的背后的玄机,却落入一再为他圆谎背黑锅的漩涡。二人相处的画面越是美好,对于回忆的主人公便越是讽刺,戴维一句“不管我给你倒了什么,你都能一饮而尽,然后把杯子砸在吧台上,要求再来一杯,那多棒”让画面中的珍妮感到十分自得,轻易原谅他偷窃的作为,同样也让人感到作者以如今的心境投射在银幕背后的冰冷目光:为什么当初我会那么蠢呢?——于是,众多正在沉迷或曾经拥有的“大叔控”女青年们共鸣了动容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年轻美貌的珍妮,也有太多英俊多金的戴维,这样的故事在当今的现实中依旧大肆上演,[成长教育]提供了一份情绪精准的范本,不似《喜宝》那般价值观混乱。
但[成长教育]也并不仅是一个“怪叔叔不可信”和“女性独立”的老生常谈,表面上,其用了简单的二元论来分隔珍妮的“歧途”,影片最后15分钟,珍妮悔过,彻底否认与戴维的爱情和物质,以一句“生活是没有捷径的”为注脚重新读回书,直到终于考上牛津作结……这里对“捷径”的否认让影片主题显得很微妙,联系原著作者林恩如今与名流为伍,出入时尚酒会的生活,似乎让人感觉,无论是勾搭怪叔叔还是发奋读书,最终的目标终究是华服、美食、上流阶级、巴黎。而在珍妮父母身上的支线处理却能暴露些许作者矛盾的心态——当风度翩翩的戴维开着名车到来、肯为他们的女儿花大钱、肯娶他们女儿的时候,二位大人把“牛津”二字抛得比珍妮还快,因此发现真相后的珍妮一句“愚蠢的小女孩总是被年长男人迷惑,那时候你们干嘛去了?”堪称妙笔,那不是一个小女孩对父母任性地迁怒和推卸责任,而是作者经过多年反思后,对整个时代的阶级意识、女性价值观身陷其中又无力反驳的无奈批判。
这便可以让我们的思路又到“教育”的议题上,回到影片开头,伴随着字幕和音乐,我们看到珍妮一般年龄的女孩们头上顶书行走练习仪态,上交际舞课、学做蛋糕的家政课,指向的还是男权社会背景下对女性的需求,而非女性自我价值的体现。教育对于女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你开始思考了,影片就成功了。
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2月下
《成长教育》影评(七):还是得靠自己
这片子叫《成长教育》,片名没错,但总觉得不到位,似乎好像要告诉观众,生活的异彩斑斓不是那么轻易可获得的。
然而,生活是有捷径的,但就像买彩票中五百万一样,这关乎运气。好运气,比如说,家事背景好,含着金钥匙出生,抑或真的遇到了一个多金深情的良人,为了你可以不惜一切,一如历史上著名的温莎公爵。
然而,茫茫众生,平凡如你我,有几个人实现麻雀变凤凰的美梦?
女孩的家庭保守而势力,父亲对女儿的严格要求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考上牛津大学而有机会混入上层社会。
灯光旖旎的舞池,高雅的音乐会,刺激紧张的赛场赌博,迷人的异国风情,衣着光鲜考究,行为举止优雅高贵,谈吐大方得体,在精致可口的食物饱腹后,谈话内容可集中于艺术品和文学等虚无的精神食粮。
所有这些美好的感官刺激都可以提前实现,是这个名叫David的有魅力的男士带来的,既然有捷径可走,为什么还要费力考什么牛津大学?
即使知道这位成熟多金的男士的职业并不光彩之后,女孩还是愿意选择性忽略这点儿不和谐。微弱的心里不适,怎么能和强大的感官享受抗衡。(似乎理解很多人的行为了)
于是女孩退学了,要和那位把自己带入美好生活的男人结婚。然而,谎言很快被揭穿。
生活里没有灰姑娘的水晶鞋。
准确的说是:自己不甘的现有生活是有机会改变的,但靠外力改变的概率非常低,除非靠自己。
所谓“成长教育”,也无非是认清这一事实。
《成长教育》影评(八):饿不饿,给你下碗面
最触动的时候,是当女主发现男人谎言,
一个人在房间哭泣,父亲给她端去的一杯茶和几片饼干。
……默默的吐槽了一下英国食物,这根本吃不饱吧!
如果是港剧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是开心。
你饿不饿,我给你下碗面。
然后盛得满满的面条,荷包蛋,散着袅袅热气。
即使是这样,这一幕仍然是最让人感动的,
原本以为最是虚伪庸俗的父亲,
最想摆脱的一类人,
却端着食物隔着门
小心翼翼地说,
我和妈妈看新闻说刘易斯已经搬到了剑桥,
还笑着说,如果这是真的,
那我的小珍妮拿不到签名。
其中的宠溺让人泪下。
虽然这仍然改变不了他之前势利虚荣庸俗愚蠢的一面,
但是对他的小珍妮他是毫无保留的寄托最好的希望。
有时候想想,女主和大多数女生很像。
不同点就是,她漂亮,而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很漂亮,
她聪明,而大多数人只是觉得自己很聪明,
她有品位,而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自己没品位。
她口中反复提到的的美食,美酒,聚会,名画,巴黎,
正如很多女孩可望而不可即或者口嫌其实暗暗期待的名牌,高富帅,和米虫生活。
她厌恶的平庸,无聊的生活,
也是大多数人厌恶的,想要摆脱的生活。
她时常唱着法语歌,
就像嘲笑着看狗血韩剧喜洋洋雷剧而转向英美剧甚至歌剧芭蕾昆曲音乐演奏会……
人为什么不可以有这种欲望,为什么不能追求更高等级的生活?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不甘平庸难道有错吗?
安于现状乐于奉献除了让人自我安慰一下
还有什么意义?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
为什么要把仅有一次的青春和生命
浪费在无聊又没有意义的事情身上?
女主这样质疑校长的时候
校长也无话可说
女主聪明,漂亮,有品位
自然不甘
她站在人群中也与他人格格不入,
与傻兮兮的同学
与稚嫩的爱恋她的少年
与势利铜臭的父亲
都太过平庸,她俯视着众人,觉得生活真是无聊又无趣
只有法国,巴黎,才是最美好的地方。
所以当她遇到那个英俊风趣又有钱的男人
她毫不怀疑自己的机会到了。
因为那才是她所想要的生活,
符合她的生活。
她几乎实现了一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
享受了一切,
食髓知味,她欲罢不能,哪怕这时候
她发现了上流社会
靠着肮脏的手段维持的,
她也轻易地默许了。
她吸着巴黎买来的香烟,
送给老师巴黎香水,
炫耀着自己手上的订婚戒指,
俨如已经踏入了上流社会。
她毅然放弃了考试,
与老师♀吵翻
嘲笑校长♀
走向了异性恋这条不归路
最后的转折是意外发现了男主已婚的事实,
这时候仍能不与男主决裂。
而是坚持要求男主向父母说明。
而提出可以和妻子离婚的男主
居然开车离开了……
观众毫无悬念的发现,
男主的老婆仿佛已经对此习以为常。
她被彻底耍了,
男主压根不介意与这样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有一段
女孩将自己视作独一无二,
想找个人托付,
而男人只是想找个妞。
女主最为聪明的一点就在于,
即使经历了在旁人看来最大打击,
能毫不犹豫的向正轨靠拢,
我的生活没有捷径。
并成功获得美丽女老师的原谅与帮助❤
最后能够考取牛津像是
给这个剧画上的一个完满的句号。
一切都没有变,父母依然在身边,依然爱她
只是女孩成熟了有了一段经历。
年轻时谁没爱过渣男?
女主可能以后会进入上流社会,
或许不会,
但她会感谢自己在那个时候的转身。
她会想起那时候父亲的话,
父亲叫着小珍妮的声音,
还有那或许不那么好吃的饼干。
还有海伦真是很漂亮,
活得也简单。
她远不及女主聪明漂亮有品位,
不懂法语,
不懂音乐,
就像是一个花瓶。
若是女主妥协,
大概就是个高级的海伦。
《成长教育》影评(九):《成长教育》,女权主义的精神教科书
文/故城
《成长教育》改编自英国女记者Lynn Barber的回忆录。她在青年时期的成长经验,和从牛津毕业后逐步成为卫报主编的经历,已可以将她归类于女权主义的行列。回忆录中所涉指的“叛逆”也可看做是女权主义者迷途知返的一个插曲,而且这个插曲本身所付出的代价很小,贞操,一个在现代社会可以被玩味和消遣的东西。当然,忽略影片本身所承担的某种文化消费功能,探讨现代社会中关于身份认同的焦虑问题,这是《成长教育》中关于“教育”一词的合理引申。
一
《成长教育》中珍妮的父母所认知的教育,就是经过知名的高等学府的洗练。而进入牛津读书,可以看做是改变人物自身所背负阶级压抑的唯一途径。这种认知,放在中国当下的社会语境下,多么的栩栩如生。
教育确实包含着一种教化、升格的历史意义。人类文明从愚昧到智慧、从肤浅到深刻、从感性到理性,已体现出教育的这种功效。教育这个看似是与阶级秩序无关的,其实蕴含着阶级改造的内在含义。就像女性如何从一个不自知的“男性的奴隶”进化成一个女性主义者,当你接受教育那一日起,你便已然跳脱了你原本之所是的阶级。可以说,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的阶级秩序的飞跃(改造人的阶级性)。
于是,当一种现成的、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改善自我阶级身份的途径出现时,接受教育与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实现了。我们看到,整个家庭自上到下都达成了一种共识,接受并享受它。即便父亲从电视上得知那个爱尔兰小说家其实是住在剑桥,证实女儿拜访牛津是一个谎言;即便女儿在看到绅士用一种顺手牵羊的方式聚敛钱财,确认其光环后是一种不择手段。他们依然选择了自欺欺人的方式掩盖真相,在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之中自我麻醉。结果可想而知。
影片中当珍妮决定离开学校时,导演用一组镜头暗示了人物的生命走向。首先,这组镜头里的背景均有门,从校长办公室她理直气壮的摔门而去,走廊背后的大门,教室的门以及最后俯瞰镜头中学校的大门。门,意味着存在一种选择,门内是接受教育对个体的改造过程,而门外则拒绝教育的过程而直达目标。其次,这组镜头大都用对珍妮这个女性形象的凝视来表现的,珍妮成为观众视线的焦点,这隐含珍妮的选择是由自己的性别属性所决定的,女性内质赋予她选择的原动力。
二
《成长教育》所依托的文本,是建立在女性对其身份认同的焦虑之上的,它处于一个探讨性别秩序极其敏感和暧昧的历史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女性,不自觉的背负一种历史的使命,即一种改善自我弱势的、从属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诉求,女性形象迫切需要以踔厉、阳刚和自立取代过去的秀美、阴柔和附庸。
仔细分析阳刚/阴柔这个对立的结构,我们发现前者拥有一种理性的深刻化内质,而后者则更像是一种感性的肤浅化体验。前者坐拥理智,用知识探索真理,获得某种阐释的趣味,这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基本的哲学观,而后者则充满了一种对“肉欲”的体验,用身体的体验来探索人类本能冲动,从而获得某种体验的乐趣。而女性往往被赋予落后、软弱和消极的“享乐主义”的身份,影片中的珍妮在面对物质的诱惑时的把持不定,便可看做是女性自身身份所赋予的。她在与老师、校长的对话中,充满一种信誓旦旦的辩解,她所认可的生活是建立在一种感性的体验基础上,是建立在诸如巴黎、音乐和读书这些时髦的、抽象的社会符号之上的。
实际上,女性在辨识自我身份时会遭遇恋爱的影响。同教育的意义类似,恋爱上新的归属同时意味着女性新身份的确立,这个新的身份可能会在男性爱人的视觉凝视中被感性化或被审美化。
影片中珍妮的爱好是演奏大提琴,她是学校管弦乐团的成员,表演过程中是处于被他人凝视的位置。但大提琴代表的古典音乐,是严肃艺术的表征,它消解了他人的凝视中“肉欲”的部分,观看者更多的感受古典音乐所赋予的艺术气息,而忽略女性演奏者所提供的“色相”。因此不管是演奏会上,还是在雨中矗立,珍妮都是衣着保守的青涩少女的打扮。
然而,当她爱上大卫后,后者的成熟与她的天真浪漫有了鲜明的反差,她的爱情是以一种敬仰的,一种诚惶诚恐的姿态接受来自于爱人的引导、保护或者改造。影片的叙事过程中,珍妮投向大卫的目光始终是崇拜的、躲闪的、渴望被观看的。而自始至终大卫总是安稳着坐着或站着,而珍妮则不停地变换身体的位置,呈现在大卫的视线中。于是对于女性而言,恋爱过程变成了对照榜样,寻找差距,自我规训的过程,正如福柯所言,男人通过恋爱将权力关系施加于女性,从而使女性将此权力关系铭刻在自己身体。因此,影片中当珍妮和大卫恋爱过程中,珍妮的装束不再保守,她的着装更裸露、更时尚也更性感。
三
教育与恋爱在女性建立自身身份时,是一种拉锯。现代教育使女性获得知识、理性,从而去除身上的愚昧、落后,而恋爱中女性将自身放置于一种被男性凝视的位置,她是自卑的、弱质的,她必须用妩媚来吸引来自于男性的目光,因此女性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变得感性和愚蠢。(请原谅我的口无遮拦,不是有人说过恋爱中的女人是蠢蛋吗?)《成长教育》中教育的含义正是建立在“教育—恋爱”结构的基础上的。性别秩序和阶级秩序在此结构中获得了一种均衡,女性身份的稳定性是由此结构所确立的性别秩序和阶级秩序所决定。倘若不能正视这个结构的内在关系,女性便无法获得一种稳定的自我认同。
影片中,珍妮是在得知大卫已婚,并在亲自拜访中证实了这个信息后,获得对自我身份的清醒认知的。此时的珍妮看到了自己卑微的、被男性玩弄的生存处境,更可笑的是那个曾经巧言善变的大卫在面对真相时竟然选择了消失,这种逃避和不负责任使得恋爱中男性的伟岸形象骤然倒塌,这也是影片原著作者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对婚姻悲剧性的沉重指向。也就是说教育所赋予现代女性的理性和智慧,给予婚姻的宗教性予以沉痛打击,家庭关系中不再存在“唯一的上帝”,上帝消失了,上帝的形象倒塌了,家庭关系走向更为混乱和复杂的失控状态。
在“教育—恋爱”结构中,一方的牵动便会影响结构的失衡。于是,“教育—恋爱”结构的失衡与近代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混乱家庭伦理关系形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互文。现实社会中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婚姻双方年龄差距逐渐拉大,婚外恋现象屡见不鲜,已使得传统的家庭契约关系面临解体的威胁。人类对婚姻的背叛不再受婚姻压抑、否定,一种隐藏的、扭曲的婚姻模式从中获得堂而皇之的合法性。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源自于女权主义对“教育—恋爱”结构的内在冲击。
于是,站在作者的观点,即使大卫没有结婚,能够取珍妮为妻,这段婚姻会稳定吗?曾经睿智的珍妮难保在男性凝视中失去智慧和理性,成为另一个大卫现任妻子的化身。
四
《成长教育》中大卫除了在性别秩序中占有主导(男性),还处于社会阶层中财富和权力占有的一方。他的权威不止来源于性别关系中的男性身份,更多的来自于他所承载的具有父性特征的政治权力结构。而珍妮,则永远在秩序的边缘行走,她作为女性,也是在社会阶层中处于从属地位。
珍妮与大卫的“结合”是意识形态投射到女性身体的复合产物,所谓恋父情结作祟,便是这个道理。珍妮表面上享受的是对方带给她的前所未有的生活状态,实际上享受“联姻”带来的自我阶级性的提升,一种在这种提升中滋生的优越感。
与珍妮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提升相比,这种优越感立竿见影。珍妮的选择看似多少有些急功近利,但这并不是女性个体的独断所为,父母从默认到欣然同意,甚至有些刻意怂恿的举动,都映射了二战后整个英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体萌动。曾经的“日不落”已逐渐被边缘化,它的失落需要通过某种急功近利的联姻来消解,它放弃尊贵的血统、低下高傲的头颅,与战中大发横财的“强盗”达成某种联盟,与影片中“女知识分子”寻求与“资本家”结合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互文关系。
边缘化的客体“寻找男子汉”的情结,实际上更像拉康精神分析中的“第二次认同”。象征界(the Symbolic)的秩序中断子与母想象界的统一关系,象征的“父亲”赋予孩子“秩序”和“法”,从而获得与“秩序”与“法”同等的地位认同。珍妮父亲形象的孱弱实际意味“父之位”是空缺的,是虚席以待的。大卫的形象,承载了父亲特征的权力结构,所以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理所当然的将认同投射到比自己年长、阅历丰富和拥有财富的大卫身上。(其实想想David这个人名的设置,也能端倪作者的某些暗示。)
弗洛伊德说“与一个对象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便体现了这种认同。这也是影片中珍妮虽然也喜欢那位男同学,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大卫的原因。
法国女权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改写了拉康的两次认同理论,提出了第三次认同。即女性此后会有意识的选择母性价值作为认同对象,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种母性价值根源于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子母共生关系,母亲是吸引和改造父亲的对象,于是女性便继承了这种母性价值,并超越二次认同中的父权体制形成独立的女性主体,这便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源泉。影片中珍妮回归学校,寻求帮助的人不管是校长还是老师,都是女性形象。特别在后者的家里,珍妮感受到的书卷气、艺术腔(并非有贬低的意思)和老师的独立性,使其女性主体的意向得以确认,这才是影片中所谓“成长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
《成长教育》影评(十):不要在爱情里失去自己
看完电影感慨良多
就我来说,年仅17,谈过5个男票,却最长不超过3个月。
为什么?
我曾无数次反省过,我并不花心,爱情里我会全身心地投入,爱他像爱整个世界,那我为何每段爱情都不长久呢,其实这就是问题所在。
爱情里啊,最忌讳的就是失去自己。
剧中的女主最后说,我一无所有了。是的,她为了她退学,放弃考试,她把他看做生命中的支点,看做全世界。然而在世界毁灭的那一瞬间,她还有什么。
而他呢,当女主在屋里心痛地等待他进屋向父母解释时,他在车里干完红酒便不告而别了。他又失去了什么?
从古至今,痴情女和负心汉总是占大多数。《氓》中有这么一句话千古流传:“士之耽兮,尤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好在珍妮和氓的女主人公一样,最后幡然醒悟,“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女人啊,是种没有安全感的动物。总是会以对方的付出来衡量他对自己的爱。然而这并不算准确,今天他带你去高级餐厅吃饭你同意和他交往,明天送你上千的玫瑰你感动到死,后天又陪你逛街温柔如水地对你说想买什么就买。然后你就彻底沦陷了。
你对别人说,你看他为了我付出这么多,他肯定特别爱我,我才不会后悔选择他。
和他一起的日子就像回到了童话的公主,点缀了你的一生。但是最后你还是后悔了,因为他所以的温柔所有的甜言蜜语都是曾经的她所教会的,他心里忘不掉她啊。
你哭天抢地,你痛苦流涕,你不信,不信他为你付出这么多心里却装的是别的女人。但是,他为你付出的真的很多吗?他为你付出的这一切只是对于你来说多罢了,对于他呢,只是少抽几盒烟,少出去玩几次就能省下的,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谈何付出。
我相信,格兰汉是真的爱珍妮,只是他并不能带她去高级餐厅,去拍卖画展。然而他能给她的是他所拥有的一切。大卫给她的胜过格兰汉,却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
所以啊,女人不要再纠结男人怎么才算爱你了,我们最应该懂得的是不要为了爱情失去自己,直到最后一无所有悔不当初。
生活真的没有捷径,女人要靠自己。
最后附一张我们可爱的马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