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的孤独》是一部由萨维里奥·科斯坦佐执导,阿尔巴·罗尔瓦凯尔 / 卢卡·马里内利 / Martina Alban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一):质数的孤独。
质数,也称素数。
在所有比1大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因数,这种整数叫做质数。
这种间隔为 2 的相邻质数,它们之间的距离已经近得不能再近了,就象孪生兄弟一样,称为孪生质数。
Alice和Mattia便是如此。
Alice那个噩梦般的早晨,让人看了震惊的动画片情节,不想喝的牛奶,不想出门的雾天,憋着不能去厕所的痛苦,风里迷失在雪坡的无助……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二):没有你我怎么办
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它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而孤独。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比如11和13,17和19.可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有一个偶数挡在了它们中间。
当我们感到孤独,不是远远躲开就是拼命追逐
马蒂亚
他忧伤的眼睛,化在浓浓的睫毛深处。童年时与残障妹妹走失,他内心上阴影不散
封闭自我是一件强大的防护伞,身处真空除了呼吸不畅,但却能保证不受外界的干扰,蜗居于壳。他逃避父母强力又压抑的关注,拒绝同伴小心试探的接近,沉默在爱丽丝坚持的爱中。
他是妹妹坚强的保护者,也是自残的少年,是学术上的天才,被艳慕的学者,然而也是一个无法直面现实世界的平凡人。
爱丽丝
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生命坚韧的一面。是孤独中隐忍勃发的生命力。
童年的事故造成终身残疾。少女时期成为同学中的异类,但这并没有妨碍她的成长,成年后做着自己心爱的摄影工作,原谅伤害她的女友,在她的婚礼上为她拍摄。她爱着马蒂亚,从和他在中学的走廊上擦身而过开始,她一直注视着那抹深不见底的忧郁,第一次牵他的手,第一次拥抱他,第一次吻他,然后一次次询问他是否爱他,从卑微到坦然。在爱情里,她
从一个青涩单薄的少女成长为饱满的女人,又被思念折磨得瘦骨嶙峋。
身体变化,是历经心路磨砺的镜子,七年之后,坐在浴缸里的爱丽丝有着突兀的锁骨和脊椎,而马蒂亚则留起了胡须和长发,大腹便便。
她有着浓重的黑眼圈,黄色卷杂的发。涂着黑色的甲油。和她的母亲一样,烟瘾巨大。作混乱的梦,梦里是马蒂亚的家,他们之间是绿叶繁茂的花园。
他也脱下格子衬衫,换上得体的西装,在众人艳羡中得到最高荣誉。
她的跛腿越来越轻,几乎可以忽略;而他身体的疤痕也变得清浅,少年时的伤害在身体上的痕迹逐渐消失。
痛苦被磨平,变得不再张牙舞爪。
很喜欢片中雨夜车中的那一组镜头,美轮美奂。两人的脸最大程度的出现在荧幕中,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在缓缓的流动的光线和光晕里忽明忽暗的变化着,低眉浅笑,眼帘闪动,每一块肌肉的运动,都呈现最为舒展和优美的状态。
蓝和红的特写镜头,像是同基耶斯洛夫斯基经典的三部曲致敬。
夜色在灯光下变为沉郁的蓝色,光线分割他们的脸,划出柔和的弧度,温柔的难以抗拒。
夜半惊醒,她坐在马桶上,晃动曲线优美的修长小腿。画面是不太饱和的红色,就好像暗房昏暗的红色灯光,下一秒就能在显影液中呈现出各种画面。
导演的叙述方式基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但其中的插叙用的比较巧妙,不显突兀,恰到好处的引领观众深入情节,然而又聪明的留下一丝丝悬念,等待接下来的发展。
#没有你我怎么办?
我看见你,却试图不去看你。
你出现在我眼前,我却闭上眼。
没有你我怎么办?#
质数的孤独,就是永远不会完满的爱,不同步,不同质,只在最接近的那一刻,达到最孤独
的亲密。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三):人类永远孤独
孤独是人的影子,无论你是否愿意,却总也甩不脱它。人类互相理解的时代永远不可能到来,尽管《火影忍者》中三忍之一的自来也如此期望。(影片的故事梗概见今年5/29的《新民晚报》B9版http://pdf.news365.com.cn/xmpdf/20110529/XM110529B109.pdf)
到达永华影城时,满座的放映厅里,才开始放映影片。片头浓黑重彩、很有冲击力,或者用时下的话叫作“重口”。一群孩子身着不同的夸张装束,许是在玩停住不动的游戏,只有一个小女孩与人格格不入,不久便明白这是男主角马蒂亚那弱智的双胞胎妹妹。
最初始,两位主人公都倍受期待,被周围的人当成天才。但他们只是孩子,懦弱得想逃离被加诸在身上的天赋,于是他们犯下了改变他们一生的罪孽,并使自己一生背负孤独。
他们是两条平行线,却是注定要相遇的平行线。少年时代,两人成了校友,两个相同的人能凭着气息找到彼此,孤独的气息使他们互相吸引。他们的世界狭小得仅能容下对方而已。维奥拉有着一般少女的孤独,漂亮得众星拱月,却被爱丽丝目睹了被甩的落寞。拥有不同孤独的维奥拉让爱丽丝成为了她的朋友,只为了找回优越感。
成人以后,爱丽丝似乎开朗了不少,却依旧疏离。接到维奥拉拍摄结婚喜宴的委托,也许是对显出幸福的人群的隔绝,她找了马蒂亚陪她同去。马蒂亚因为即将离开意国去德国留学才终于对爱丽丝坦承了抛弃妹妹的真相。
然后又是七年,没有唯一朋友的陪伴,爱丽丝自暴自弃,瘦得只剩一副躯壳。也许是撑到了极限,她才把分离了七年的马蒂亚召回。马蒂亚奋不顾身地直奔向爱丽丝,见了面,明明互相渴望,却发乎情止乎礼。那么多年都等下来了,不急于一时。面对着累得熟睡了的爱丽丝,马蒂亚离开了。高潮出现在马蒂亚穿越隧道来到当年抛开妹妹的公园:画面被隧道的黑白色撑满,马蒂亚由远处走近,渐渐豁然开朗,遂而变成浓丽的彩色。
当爱丽丝再找到马蒂亚时,他坐在当年妹妹等他的长椅上,她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他将手负在她的手上。
两个质数终于不再孤独。
看完电影时还有点恍惚,从永华一层层坐自动扶梯下楼还仿佛一直身在童话中,无法从梦中醒来。
诉不尽的孤独。孤独的人都会找到共鸣。这是我如此喜欢它的理由。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四):比孤独更孤独的事儿
剧情拖沓,节奏混乱,姑且把部分场景镜头的凌乱当做刻意为之,虽然我并不喜欢。
除去这些外壳,不过就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命运,配角的命运,男女主人公相遇之后对现实的冲击,里面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在同类小说中找到近似。
男主弄丢了自己的妹妹,女主难以启齿的受伤原因,以及随之带来的显性的疤痕和瘸腿。
男配和女配的感情线算是新颖,男配暗恋男主,女配暗恋女主,说实话真的蛮猎奇的。
当然还有男主和女主各自家庭的不睦和冲击等等。
看了电影,隐约有一种感觉,和之前看韩寒的小说感觉类似,就是其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带着浓重的男性视角,用严重点的词就是男权意识。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五):因为懂得 所以珍惜
有些相遇过后便是更远的离别 不如我们静静平行 默默守护————题记
画面总是在过去与现实来回穿插着 像极了那些我们想拼命走出却又挣扎其中的梦魇 循环往复 乐此不疲
故事情节相对于这个表现力很强大的片名来说似乎稍显淡薄了些 孪生质数 很好的比喻 但我只是看到了M一个人在这条狭窄的人生路上静静的踱步 对于A伸出来的手 慢慢靠近的唇瓣 不拒绝也是接受的另一种形式吧 如果说那些过往给现在都留下了记号 那就是刻在了A的腿上 M 的心上 A说不出那样的漫天大雪下 那撕裂般的疼痛感 M说不出那天的雨里 找不到妹妹后的无力 因为没有人能对于别人的这些感同身受的 有的不过是那似曾相识的疼痛 想起来一段歌词 我拉住时间 它却不理会 有没有别人 跟我一样很想被安慰 歌名叫做 同类
里面貌似还有个V的人物 不太能理解这个人物出场的影响力 我大抵是相信她是欢喜着A的 有些欲望和占有感般的欢喜 A的紧身裤 A 的初吻 ....舞池里的V 像极了被抢走了玩具的小孩子 在那些凌乱的辱骂背后 貌似可以说关心则乱 我们总是在事情慢慢发展中忘记了初衷 即使我们不肯承认 我们却早已沉溺其中
脑细胞总是在不停的暴走 说是影评实在不上道 但是总有些无可名状的东西跑出来 我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个体 偶尔被打上相似的标签 我们互相安慰拥抱 汲取些唾手可得的温暖 只是在某个对话的场景下 某个唱片的旋律中 某个熟悉的情节里 那些心底的怪物偷偷跑出来 一口吞掉这眼前的美好 于是乎 天亮了又黑 我们又过了好几岁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六):质数的孤独
“质数是很特别的数字,它们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天生多疑和孤独,就算是像11和13、17和19这样的孪生质数,中间也永远隔着一个偶数,永远不能亲近……”
有时候和某些人相遇是不可避免的,而彼此能否嗅出同类的气息却是绝对的偶然。就算是擦肩而过也无暇捕捉的气味分子,却让两个同样孤独的孩子嗅到了,之后的相识变得理所当然。就算相邻的质数就算是望见了彼此的存在,还是会隔着一个偶数的距离互相打望,不会走上前去并肩站在一起。
“他没有跟你说他有个妹妹?”
“没有……”
“他要去德国了,他也没有跟你说是吗?”
“……有……他说过。”
“他没有,是吗?”
“……”
就算爱丽丝和马蒂亚在热闹的人群中可以旁若无人的读懂彼此的眼神,马蒂亚还是选择了离开。在离开之前马蒂亚把从未告诉别人的秘密告诉了爱丽丝,然后消失在人群中,一走就是7年。爱丽丝穿过迷雾中的人群,懂得了他的孤独,也失去了他的陪伴。在他离开的日子里,她在梦中穿过一片草丛,来到他记忆的最深处,看到他恐惧和罪恶感的来源,甚至幻想自己可以找到他的孪生妹妹,拯救他充满负罪感的心灵。然而在等待的日子里,她结婚了,又离婚,一个人住在空空荡荡的公寓里面,却在感受着另外一个人的孤独。
两个人之间不需要太多言语,她只是寄了一张照片过去,背后写了一句话:“你还是回来吧。A”他如同等候赦免已久的罪犯一般从德国飞回了意大利。他站在门口,只是问,洗手间在哪里。就像七年前她初次来到他家说的一样。两个人如同年少时一样还是没有太多言语,只是享受着这种安静的默契。他在她经常窝成一团的沙发里睡着了,她看着他,面对面也睡着了。她醒来的时候,他又一次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只是这一次,她选择了追出去。看到他回到童年阴影的公园,坐在椅子上孤独的瑟瑟发抖的背影,她静静地走过去,低下头来,默默地亲吻了这个跟自己一样孤独的灵魂。
只是这次不同的是,从今以后,两个质数真的并肩站在一起了。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七):独孤是人类共同的话题
这部电影感觉和以前看《monster》一样的冗长、压抑
让人感到如此的苍白无力
3个线索(男主 男主妹妹 和女主)
3个时期 (幼年 少年 青年)
错综复杂的向我们交代了这样孤独的背景
我并没有看完全篇
看到男主把妹妹弄丢之后 我就关机了
他的世界她并不了解
她的世界他也不清楚
可是即使完全的不了解
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对方
同样的孤独 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孤独是人类的共同话题
两个同样在家庭里得不到理解,得不到安全感
一个弄丢妹妹自责,即使这个妹妹让他很烦恼
或许他潜意识的就是想要把妹妹丢弃吧
让他总得不到母亲直接的关爱
之后母亲又说读不懂他 他令人害怕
其实说他冷漠了别人
不如说别人冷漠了他
一个确被父亲逼迫学滑雪
她或许不喜欢 可父亲引以为豪
让她觉得进退两难
母亲确一直旁观
这样的父亲很是势力眼
而母亲听说她想要纹身确开口询问
母亲为何又现在关心?弥补以前的过失么?
他们第一次的约会
他只是赌气给母亲证明自己不是孤零零的
而她或许只是想讨好帮她选衣服选男友教他kiss教她纹身的那个女朋友
她和他牵手走向大家
只是不想让她的那个女朋友觉得做了这么多的前期准备却失败告终
不意料到她生气不理她 她却被彻底的伤了心
大家都理解偏差
导致真正的心意无法正常传达
就像信号灯坏掉 无法向外界传送信息
无论怎样 时间还是会继续走
没有人了解其实并不可怕
因为人生来孤独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八):把名词用作形容词,把形容词当成名词
名字就很喜欢,像刺猬的优雅一样,把名词用作形容词,把形容词当成名词,就把整个名字变得清冷又坚硬。
读了小说来看电影,更加喜欢电影,觉得一切都是心中所想的样子,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应该长成电影中的样子,就是应该有那种碧绿中有些暗影的眼睛。
所有人都会说孤独,但我觉得孤独是如此清高的一种存在,像故事中那样,没有生活中世俗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去探讨金钱前途未来,这些是让生活有些困难,但这不是孤独,大家常常弄错,而摒除掉这些之后,留在我们心中跟一切生活物质必须品无关时,那曾经让我们恐惧害怕的时刻,才是孤独。那是私人的东西,你无法跟任何人说,即使大家看到你表象呈现出来的样子觉得你是个可怜的人,但他们也无法明白你内心的孤独,所以孤独常常又是可耻的,让人难以言喻。
电影和小说中有些出入,更加喜欢电影的故事,有时我们需要别人给出更加明确的结论,即使没有明确说明最后两个人的生活会不会终于在一起,但也喜欢看到电影中那种紧紧靠在一起的画面,即使只有那样一个画面,那样一个姿态,也觉得心里似乎宽慰了不少。常常说悲伤的解决会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源于每个人心里都有童话的梦想,所以悲伤结局会让人憎恨并且铭记。小说中,突然结束,在电影中只是一半的故事,而电影又给了两个人七年的时间。在电影中几个镜头叙述的七年生活中,放佛只是一转眼,但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缺乏这样的耐心或许说是隐忍来忍受一个五年、七年或者十年,我们希望下一秒就得到承诺,就得到答案,希望所有的一切都留在最好的日子里,希望永远没有一场空的结局,所以我们其实都不孤独,我们匆匆忙忙,步履不停,我们的落寞和不开心只是因为得不到,等不起。而在电影之中,七年仿佛一瞬间就过去了,其中省略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那种无从说起也无处说起的日子。最终马蒂亚回来,两个人在家中相遇,他去厕所,看到墙上的照片,毕竟是七年呀,她在门口局促的样子,两个人熟悉又陌生。然后是浪漫的一幕,他在睡觉,她看着他睡觉,然后他醒了,天暗了下来,他给她披上毯子。这是两个孤独的人用静默抚摸彼此。
我爱电影中所有人的样子,他们小时候那么漂亮,年少时阴郁而清亮,长大后怯懦的样子,总是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好像质数?这个故事唯一不喜欢的就是,强加入质数的类比,也许这是高逼格的地方,但我很不喜欢,就感觉我都是这样一个爱谁谁不管不问这个世界的人啦,为什么还要给我们加上质数的定义,所以不喜欢。
我长大以来,觉得一个很好的想法就是,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就是那种在80年代早上骑着自行车穿着工作服去工厂上班的人,混在人流中,就看不到模样,然后就这样每天上班下班。不觉得这样是无意义和消极,我觉得这样很好。年少的时候,大家都标榜自己的唯一与特殊,所以常常孤独什么的挂在口中,但那时一种不尊重,看了这个电影更加这样觉得,那是一种不尊重,对那些心底里有细小深邃伤口的人的不尊重。
因为最近开始尝试着读书,也看了几本了,所以现在的感受就是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奇妙,以及人最可贵的品质应该是不打扰,对的,最可贵的品质是不打扰。
看这部质数的孤独,我想大部分人看过之后都会心底里有些隐隐的压抑和难过,但请你千万别感时伤怀,千万别联想到自己,请你试着不打扰,别随随便便和孤独去套上联系,试着做一个普通的大人,有适当的感情,但请别故作孤独。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九):两个“吻”
电影中有两个片段我特别喜欢。
其中一个是他俩躲在薇奥拉婚礼上的某个房间,马蒂亚终于开始向爱丽丝吐露多年的那个秘密。这个秘密从8岁那年便开始紧随他,并造成他这些年来性格的孤僻和行为举止的取向。
他们的头像是要轻轻靠在一起,实际又并没有贴上。马蒂亚低语着那些如梦魇般的字句,爱丽丝用耳朵静听这一场如忏悔般的告解,在逆光的屋子里,两人周围好像游离着一层薄薄的不真实感。是一种孤独,这种孤独像是久违的认同感,在这夜里串通起了两人的心灵,马蒂亚舍得开口了,爱丽丝恨不得再一步走进他。我忘记了他俩的手有没有一起抓牢,只对红裙子的爱丽丝印象异常深刻。好像是漂浮在房间里的一根救命草,高大的马蒂亚这时候只是一只受伤的小兽,能在除自己之外的第二人面前勇敢地舔舐伤口。这抹明亮的红色,就是此刻他的护身符。只是谁看不出,那种若即若离的孤独感,随时又在从马蒂亚的眉、眼、唇之间散发出来,散发出来。
这时候,爱丽丝终于献上了一个吻。
另一场是电影的尾声。因为无法抗拒的孤独和时间,把多年后他俩的容貌变得有些陌生和别扭。被厌食症折磨的爱丽丝瘦得离奇,她开始画重重的眼线,烟不离手,烟圈在她已变卷的头发中缠来绕去。她变得有些神经质,胃痛更让她无法像正常人一般生活。而马蒂亚,更是一副不闻窗外事的学术男,头发长长,胡子不剃,要不是右腮的那颗痣,辨认他还真需要一点时间。身形好像也走样了,裹厚厚的衣服,更加拒绝这个世界。意大利的冬天,艳阳依旧高照。马蒂亚再次坐在那张椅子上,思考8岁时的事故,又或者是什么都没想。爱丽丝套上了外衣紧跟出来,慢慢地从阳光中走过来,像他背后靠近。你知道,孤独的两个人总有默契,何况是走过这么多年的朋友。马蒂亚清楚知道背后发生的一切,察觉到爱丽丝一步步迈向自己。他并不惊讶,一如雕塑般冷静的表情。后来爱丽丝再一次将头贴了过来,贴近这个七年都不曾触碰过的灵魂。灵魂不再不理不问,轻轻地把脸靠近。整个过程缓慢得像冬天里始终消散不了的雾,因为我也看不清,这次,他们到底接吻没。
《质数的孤独》观后感(十):改编原著的“罪与罚”
改编原著的“罪与罚”
——观《质数的孤独》
范典/文
意大利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的作者前几日刚到北京作宣传,引起书市抢购热潮,不禁让我们反思此书究竟有何看点:八O后作家?粒子学物理博士?还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得者?
看书前先看的是同名电影,觉得故事很简单,两个心理带有阴影的年轻人在生命历程中有所交接,他们因为童年时期受过伤,在成长和生活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种别样的体验。然而导演用许多艺术技巧进行诠释,比如片头刚开始时通过一场儿童剧的演出来揭示人物关系和状态,马蒂亚的妹妹用狂吼的方式捣毁了这个精心排演的儿童剧,喻示了童年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和不可复排性,马蒂亚因痴呆妹妹影响其参与集体生活而将其遗弃在公园,这造成他日后自责和内疚的直接原因;爱丽丝则因为滑雪摔瘸了腿,在上学时期遭受同学的欺负。两人在肢体或心理受到了创伤,一个自甘沉沦、作茧自缚,一个却是努力突破、求得友谊,两人也因此在人群中找到了知己,然而他俩的关系又若即若离。
直至我读完书,豁然就知晓导演在电影中有别于原著中的处理,比如虚化了暗恋马蒂亚的同性恋男孩丹尼斯这一枝节,也删除了爱丽丝在薇奥拉婚礼中的报复行为,而将她与马蒂亚的分离设计在欢天喜地的婚礼中,衬托出两者不能结合的怅惘与孤单。书当然有丰富的细节得以展现人物状态,而电影因片长关系要面对融合与挑选的问题。最近根据村上春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挪威的森林》就因导演删除人物大段经历和创痕,只保留一条爱情的线路,招来了影评人的指摘。可见,改编文学原著难,改编文学名著更是难上加难。它对导演来说,是一项再超越的工程,并非人人都可以轻易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的。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孪生质数靠得很近,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而当数值逐渐扩大,它们也将分隔得越来越远。导演没有用书中这一概念去生硬的套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而是通过他俩的行为、对周遭世界作出的反应来暗示这种孤独感。采用手法多样:手扶式跟拍镜头展现童年马蒂亚抛弃痴呆妹妹时的惊慌,灯光效果既渲染了儿童游戏的炫烂,又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惊恐,而且导演用特定布景指代和引导了观众的观影经验,用一个半圆拱形的门代替公园的入口,也即马蒂亚丢弃妹妹的心结之处,而这个门的出现,也强化了人物内心在面对创伤时的自责和内疚感,这是书中所没有的,是导演赋予的一种艺术创造。
该片与原著相比虽有小遗憾,却仍然有导演再创造的痕迹,使人物心理外化的同时,加强了一些更适于画面表现的效果。实际上导演这样的处理是值得推崇的,因为任何文本经由镜头终将改头换脸,在维持故事主题和大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本该更服从于视觉听觉等综合艺术的呈现。
《质数的孤独》的书获奖了,因其用一个新鲜的载体来对应当下年轻人心灵的孤独模式,而导演没有刻意去引用这层概念,他没有走捷径,而是用自己的想法构建了一种可见的孤独感,或许没有完全忠于原著,但也算不上是失败之作,关于改编原著的“罪与罚”应该不会算到它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