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是一部由桑托什·斯万执导,沙鲁克·汗 / 卡琳娜·卡普尔 / 丹尼·邓宗帕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育王》观后感(一):电影《阿育王》观后感
快考试了,我也很少玩电脑了,知道挂科很麻烦,但我还是慕名下了这部电影,看后久久不能使我内心平静.
说实在的,我对印度影片不怎么感冒,虽然早知道印度是世界电影大国.但看了《阿育王》彻底改变了俺对印度影片的陈旧看法。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痴情的王子,一个威武的勇士,一个残暴的君王(别误会,是一个人),和一个美丽的公主,一段生死缠绵的爱情,同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历史爱情画卷。我个人觉得比同样表现的史诗风貌的《勇敢的心>更加好看.影片《阿育王》里面有《勇敢的心>不能拥有的,比如:动听的歌曲,迷人的印度舞蹈,震撼人心的爱情......
阿育王,是一个集智慧、勇敢、痴情、冷酷于一身,游走于善良与嗜血之间。而造成这一切的是两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至爱的离去,也带走了他的灵魂,直到战场上两个爱到心碎的人的重逢,才结束了恶梦一般的罪孽,反醒杀戮荡涤灵魂。
但这部电影不仅只有惨烈的一面,也有美的一面,里面的印度舞场景和歌曲都让人震撼。生死缠绵的爱情美,就更别说了.
我特佩服的是电影情节构思巧妙,将一段有缘无分的爱情悲剧通过残酷的战争这一与爱情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加以最后的渲染,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给我带来了峰回路转的感觉.同时,我完全从中领略印度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历史遗产.但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中国导演挖掘不出这种题材.已经多年没有拍出这么令人震撼,意义深刻的电影来呢!
最后的感慨还是我相册上传的电影海报简介上说的,好的电影是我最美的精神享受,是给我灵魂的洗礼.将激励我为自己的理想拼搏.
呵呵!但是最近的理想就是菩萨保佑!我这么多科考试别挂科就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了(2006-12-05 14:12:16))
《阿育王》观后感(二):阿育王
1,全片印度语,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语言可能是最直接的媒介。
2,君王到僧人,宗教修行在现在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寻求依托,人生就是修行。宗教更是知识分子的鸦片,卡尔·马克思。
3,人的欲望,有形的刀剑,
4,宗教争端,佛教的传播,
5,失败不会消灭勇士的自尊,他仍会高高抬起自己的头,你会么?
6,多跟心爱的人讲故事,陪心爱的人出生入死,天涯海角,失去爱人爱情的感受。
9,美丽的公主只能在梦中出现。风格很美,音乐和舞蹈,宝莱坞风格,
《阿育王》观后感(三):不看故事,看人、看歌、看舞
不用强求宝莱坞能给予你一个惊心动魄、出人意料的情节来,一切脉络发展都在情理之中。
沙鲁克汉就不用说了,虽然乍看长的十分奇怪,也让人记住了这张奇怪的脸孔。印度人中的高度混血果然能造就各式各样的俊男靓女来。可能是宝莱芜生死恋中女主角却让我惊艳一把,此片中的女主角就略显逊色,面孔过方,略失柔美,只不过眼角的鱼尾绘倒是一亮点,转移了下颚的劣势。
最欣赏她末了与阿育王在战场相见的一段,黑色的忧郁和红色的血腥很好融合,岁月扰人。
《阿育王》观后感(四):树欲静而风不止
出生在帝王世家的阿育王,注定生活在权利与欲望的争夺中。智慧与武力并存用我们的话就是文武双全的翩翩王子怎么会甘于平庸?第一次阿育王为了亲情,放下了自满与不羁,策马离开了“是非之地”。当他醉入爱河,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心想随那如画的美人一同浪迹天涯时,亲情又召唤他了。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儿女私情,踏上归途。当他兑现承诺骑着大象来接公主的时候,公主却死在“噩耗”之中。绝望的他站在悬崖上,想要结束这一切,却再次被命运作弄。试图将自我麻痹在无情的战役里,蜷缩在死亡的边界上,即使遍体鳞伤也不能唤醒死亡的心,哀莫大于心死大概就是这种写照吧。就在遍体鳞伤的时刻遇见了佛教的女儿,为了救命之恩娶了佛徒的女儿。似乎他的命运齿轮被权利、亲情、爱情、友情、恩情推动着,无力反抗。树欲静而风不止,在一切开始美好的时候,他的母亲又成了权利争夺的牺牲品。此刻阿育王内心掩埋已久的愤怒、孤独、仇恨、通通喷涌而出,再也没用东西能阻止他那颗肆掠的心。再一次用战争来麻痹自己失去的一起,试图用胜利来弥补内心的创伤。当公主厮杀在战场上,终于寻觅到那个她日夜思念追逐的人居然是满手血腥的敌人时,那种寒栗绝望的眼神直戳心底。阿育王发现挚爱没有死的时候,人性的恻隐之心又被召唤出来。此刻他终于看到了杀戮带来的伤痛,看到了双手的血腥,看到了生命的可贵。阿育王便开始反思自我,开始后悔··这时公主和王子终于重逢了,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眼神中透露的爱与恨、悲与喜,无以言表的爱和名族战争的恨都鞭策着他们的爱情,也预示着这样的爱情之火终究会被战争的鲜血浇灌至灭。爱是战争的源头,也是尽头。贯穿全文的依旧是佛,是欲望的尽头,是一颗平静的心的最好归宿。最后阿育王领悟了佛教的真谛,战胜了内心,洗涤自我,皈依我佛。
《阿育王》观后感(五):大爱《阿育王》
刚看完《阿育王》,然后看网友的影评。结局:小王子没死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希望,因为阿育王显然想要把王位还给他,然后他还有一丝的希望获得最爱的女人。但是,他却死了……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然后又把最后一丝希望给破灭。这就是命运。
总的来说,故事非常吸引人。阿育王是一个庶出的王子,有勇有谋,但是迫于无奈离开了自己的王国,来到边境。在这里,他遇到了美丽、高傲、性感的遇难异国公主卡瓦基,慢慢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两人已经坠入爱河。但是阿育王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不得己回国。而当他回到边境寻找卡瓦基的时候,才知道他最爱的女人卡瓦基已经死了。他悲痛不已,然后战争让他找到了发泄的场所,他视死如归,屡战屡胜。太子非常嫉妒阿育王的战功,同时视阿育王为自己威胁,于是开始刺杀阿育王,接着刺杀阿育王尚在腹中的孩子。阿育王的母亲,被刺杀了。阿育王再次失去了另一个最重要的女人,仇恨开始迷茫。阿育王最终杀了太子,并且把其他谋害过自己的兄弟都杀了。其中一个兄弟逃到邻国,也就是卡瓦基的国家。阿育王一路追杀,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两国从此结仇,战争不断。而此时,卡瓦基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公主,阿里王子成为了君主。接着,卡瓦基和阿育王兵戎相见,卡瓦基在战场上认出了阿育王,而阿育王并不知道卡瓦基还活着。战争结束,阿育王无意中听到卡瓦基还活着,于是开始寻找,终于相遇。
有点凄美的爱情。卡瓦基是我喜欢的一个印度演员,非常好看,有魅力。看了三宝大闹宝莱坞 之后,喜欢上了。而且自己一直就非常喜欢印度的女人,黝黑的皮肤,动感的身材……
阿育王知道自己喜欢的女人死了之后,心似乎也跟着死了。而且当他拥有了卡瓦基之后,对王位已经没有了欲望,对敌人都开始微笑了。这就是爱情的魔力,美好的爱情,真的就是一剂良药。但是很可惜,自己最爱的女人死了,他似乎也死了。我相信,任何一个爱过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感受。爱一个人胜过自己的生命。而那种心如死灰的感觉,我想任何一个真正失恋过的人都能懂得。而且之后,她第二爱的女人母亲也被敌人杀害,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容忍命运如此的打击。此时,他有一种被命运踩在脚下的感觉,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反抗欲和报复欲,他开始反抗命运。因此当战争赢了的时候,当他统一了印度的时候,他一直挂在嘴边的是:我赢了。他,开始夺取王位。接着,曾经谋害自己的兄弟逃到国外,一个杀害过他最爱的女人的国家,阿育王开始报仇,战争的征服欲引导着阿育王,接着开始向外侵略,似乎只有战争能够满足他内心报复命运、征服世界的感觉。因此每当战争赢了的时候,当他统一了印度的时候,阿育王一直挂在嘴边的是:我赢了。任何一个被命运踩在脚下的人,开始或许会意志消沉,但是如果命运一直的压榨,它是会生出无限的反抗欲的,此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要么阿育王只有最后一口气了,要么命运被踩在脚下。最后,阿育王“赢”了。
然而,阿育王毕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他开始听到一些劝诫的声音,似乎开始唤醒他内心对弱者的同情。碰巧,他看到了那批他送给卡瓦基的白马,他意外听到了卡瓦基,那个他最爱的女人,还活着的话语,于是,他开始寻找卡瓦基,在荒凉、死寂、悲怆的战后战场,不断地寻找。就在观众以为找不到了的时候。突然,他看见卡瓦基还活着,并且用仇恨的眼光在看着他。希望,爱,悲痛。阿育王,没有解释,他知道他已经解释不清楚了,眼里只有温情和泪水。卡瓦基,没有逼问。此时表情已经代替了一起语言,她靠在阿育王的肩上,悲痛地哭泣。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一半是爱,一半是仇恨。
突然,希望出现了。阿里小王子,卡瓦基的弟弟,他还活着,他问阿育王那个王子和公主那个故事的结局。但是,阿里王子背后却中箭了奄奄一息。导演,让人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然后又把最后一丝希望给扑灭,或许这也是命运。
《阿育王》观后感(六):“地狱之门将要被摧毁”
“如果你不和我说话的话,地狱之门将要被摧毁,我将要毁掉一切”
这是阿育在母亲被杀害的时候一句独白。片子里看他一生只爱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初恋——他的母亲。另外一个就是他在游历的时候遇到的勇士——卡瓦。
对功名利禄不追求的阿育,或者我更愿意叫他帕王。在自己两条防线都崩溃的时候,大概真的没有了生存的欲望,恶魔由然而生,杀兄称王。称霸战争杀缪使他变得“麻木不仁”,不分是非。不由得想起了秦始王。
大概在那个时代他也生不由己,连母亲这唯一的依靠都没有了,觉得生死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吧。
一旦一个人到达了奔溃绝望的边缘,愤怒会使人毁掉一切。
片子中的帕王是由于意外发现卡瓦未死的真相从而去寻找卡瓦过程中看到自己造成的生灵涂炭,从而再见卡瓦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由于自己知识不足,特意又搜索了一下关于现实历史故事的阿育王。历史故事记述是啊育终于看到自己最终赢得的“只有寡妇的眼泪,孤儿的哭声以及无数的尸体”,与佛教大家长谈多次终于归于佛门,从此将佛教宣扬海内外,宗教影响也是颇为巨大的。
《阿育王》观后感(七):杂感
一个人,走过帝王到僧侣的轮回,经历生死、爱情、毁灭、重建。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必然,但是从这样一部长达140分钟的电影里,我了解到毁灭或征服永远不是终结。人类何时才能从战争的阴影下走出来呢?
极富民族色彩和时代感的舞蹈,无论是独舞,双人舞还是群舞都美丽而缠绵。纠结、交织的肢体表现人物无尽的欲望和灵肉的艰难。
演员很出色 我以为
《阿育王》观后感(八):《阿育王》与印度新电影
2008-06-06 21:30:37 来自: 今日
我相信有一部分人喜欢印度电影,或者印度歌曲,像我这样。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印度可能是个神秘奇特的南亚国度,不过如今这个佛教和瑜伽的发源地,已跻身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地。而印度电影也尤为个性,常常是香艳美女加挺拔帅哥(爱情和女性在印度电影中总是受到特别赞美),或者狠毒的后父后母的兄弟姐妹,其间爱恨情仇,阴谋阳谋,再加上大宅人家诸如此类的故事。当然,更个性的是印度电影总少不了大段大段、热热闹闹、美仑美奂而又千篇一律的歌舞场面,这俨然就是印度电影的唯一标签,给人以戏不够歌来凑的嫌疑,你甚至怀疑他们的导演是不是搞混了电影和舞台剧。
的确,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电影进入中国内地后,《流浪者》、《大篷车》、《奴里》之类的名片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此。实际上,这是因为在世界电影大国的印度本土也尤以歌舞片最受欢迎的缘故。印度有个著名的电影公司宝莱坞,据说是全球出品电影最多的公司,其歌舞片产量非常之巨。
不过,出品于2001年的《阿育王》却比较另类,被认为是印度新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要说《阿育王》与传统印度电影相比有什么不同,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歌舞的新处理。这部电影中的歌舞虽然也不少,但导演并没有浪费演员们的体力,它并非全片的最大亮点,而是减少到最合理的程度,不仅同样精彩,不生硬,更富于自然魅力,毫无注水的嫌疑,而且被嵌入情节进程之中,尤其是艺术色彩更强,像欣赏顶尖制作的MTV。在传统印度电影中,歌舞表演经常是重头戏,有事没事来上一段,但好象除了烘托情境和表白人物情感之外,对于情节发展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二是有欧美大片的色彩。整部电影从题材到制作上都有在印度电影中少有的史诗大片感。首先,《阿育王》讲述了在印度广为知晓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王子(又是同父异母)爱情与复仇的故事,但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在该片中并不重要,而是突出了英雄与美女、杀戮与爱情故事本身,情节因此起伏跌宕,从柔情蜜意、情感纠葛,到刀光剑影、插科打诨,外加悬念,现代商业电影元素可谓一应俱全,算是比较典型的好莱坞模式了,似乎也在迎合当代印度年轻人的国际化口味。其次,作为宝莱坞公司当年的商业力作,这部影片的确有意加快印度电影迈向世界的步子,不仅是印度电影史上投资和场面最大、上座率最高的一部战争巨片,并且非常重视发行环节,没上映之前就被热炒,并最终擒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三是艺术表现力更新颖。在《阿育王》中,虽然故事格局和传统电影并无本质不同(男女爱情、慈母、可爱的孩子、丑角和坏蛋),但导演追求史诗式的表现企图令人耳目一新。其场面并不象北美战争片那样讲究极大铺排,但与传统歌舞片相比仍然显得奢侈。从视觉效果看,其情节与画面的结合的确达到了眩目的效果,为歌舞片所不能,抒情、搞笑、悲壮、血腥齐备,顿觉大气而有趣,又令人沉醉于那种阴郁、神秘的旷远之中。影片中王子的武打桥段设计也非常唯美,不讲实用,倒有点舞蹈的错感。
此外,不仅主角阿育王的性格刻画较为丰满,在配角设置上,影片中还有美丽的阿育王妃、卡林加的护国将军和小王子、阿育王的父皇等更丰富的人物设计,这使全片有了与传统电影迥然有别的面貌。
据说,当前印度新一代电影人中有一批都有留美研修的背景。传统总在历史中演进,这或许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间交流的必然。这种情形更多的可能是使得当今印度电影加强向北美商业电影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印度人的传统口味。也许,这个千年国度的电影人的艺术思想早已开始脱离保守与传统,而更趋于现代和开放的变化。
可以说,《阿育王》是至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印度电影了。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说,它算是相当老套了,一个传奇的铁血君主从天真到暴力、再到觉醒(出家侍佛)的心路历程,一个关于“仁慈”主题的故事。但看惯了载歌载舞,就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了不起。
当然,影片男一号沙鲁克·罕,印度目前的一线明星,号称“印度的汤姆克鲁斯”,演技好,以及影片中如痴如醉的背景音乐,也是吸引眼耳的重要所在了。
附:本片中号称“史上最凄美的笛歌”原声http://bbs.xbzh.com/blog/UploadFiles/2006-8/89320409.mp3
《阿育王》观后感(九):全球化作用下的东方文明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性与肯定性
全球化作用下的东方文明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性与肯定性
——从印度电影《阿育王》的现代性转变谈起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有着这样的观点:“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在冷战之后世界正在逐渐形成多极并存发展的态势,因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各国之间日渐激烈起来,所以我同意他的这个观点“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但我更认同福勒所说的:“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因此在全球化的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都比较占优势的情况下,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东方民族看待评价自己的文化,以及在让西方尽可能了解东方文化上所做出的最大的努力与牺牲,甚至是进入了一种怪圈:“去尽力演绎或者模仿一种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下面我们就从印度电影《阿育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阿育王》被称之为是近年来一部寓历史情节与商业元素于一体的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无论是从起初的宣传(谎称获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其实是假的)还是到电影的制作以及亮出的噱头(史诗般的气场、巨丽的场面、大牌的明星),无一不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所要求的。这一切都是朝着好莱坞的运作模式所进行的,在商业上这都无可厚非,可是具体到故事情节上却体现出了东方文明对自己的怀疑以及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与追求,还有就是要极力向西方宣传自己“不自信与自信的”的文化。
简单的说这就是一部披着史诗外衣的言情电影,有着阿育王这个古老而气魄的题材,却没有给人们带来一个严肃气势宏大的历史片,而是淡化了历史情节甚至是捏造歪曲历史情节而突出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以及其内心变化的过程描写。这么做看似矛盾却也是东方向西方电影学习所必经的道路。模仿总是会有不足与好笑的地方,就像中国古代的“东施效颦”。导演既想拍出一部和《特洛伊》一样具有气魄大场面的电影,又想有一些爱情作为噱头吸引观众,但又做不到像《勇敢的心》那样将爱情与历史那么天然的融合在一起,因此就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情形“一部披着史诗外衣的言情电影。
然后他又想学着西方电影的另外一个特点探究人性,探究这个在历史上有着黑白阿育王称号的人究竟是这么转变,于是设计了一段段得爱情,一段段的凶杀,一段段的矛盾,着力想从阿育王这个个体的内部、内心去探究出他是如何转变的。好比刚开始他爷爷对他说的关于剑的那一段话,好比一个游僧对他说的似是而非的暗示性的话语,其实就是在暗示或者启示了阿育王最终会走向佛门的这一改变。而另一方面他兄弟对他的残忍,他误以为的爱人的死去,妈妈的被杀害等等一系列的悲剧的发生我认为却是导演有心安排的促使他嗜血成性,杀人成魔的内由原因。导演试图从这一些没有历史根据的杜撰中从人的内心去发掘他的改变的缘由。这本身已经失去了史诗的魅力,况且在一些桥段上处理欠妥当与真实,比如他哥哥的单一的可以说很傻缺的暗杀行动。还有就是在一些重要历史发展上的情节的淡化描写,比如父亲病危宫廷内部斗争的激烈与残忍性都被一带而过了。这一切都使导演的一番努力看起来不那么具有渲染的力量。这一切我认为都要归结于导演单纯的想要从西方视角去解读一个东方的伟人,简单的去套用西方的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去探究东方的内涵。(新一代印度导演都有西方留学背景,他们试图解构传统的对于印度电影的印象,极力构建一种新的印度电影模式)。但事实证明这种单纯的模仿与套用而弃之自己固有的东西是走不出自己特有的一条道路的。
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中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的风格具有明显的西方风格。从英雄和美女的一见钟情,到英雄为了美女以一敌十,从英雄服从父命连战连胜,到英雄用残酷手段获得王位,都无不显示了西方英雄主义电影渲染的方法与手段。可以说这位东方伟大的王已经完全踏上了西方的深刻烙印。
这一切其实是一种对于自身文明价值的怀疑性。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的商品文化迅速席卷过来,好莱坞大片的运作模式思维深深的吸引了本土导演的心,因此开始对自身固有模式的怀疑,开始以西方思维西方文化的视角去对本土电影进行解读,进行尝试。这或许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些情况下并不是自身文明存在着巨大的衰落性不可拯救性,而是外来政治经济文化的侵入,使其不具有原先的张力与凝聚力,因而被怀疑,被“抛弃”。
在此本片着重刻画的一点就是试图模仿或者演绎西方人眼中的印度人的模样。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歌舞场面的渲染,其中与以前最不相同的地方仅仅在于画面的精致性与气场的宏大唯美性。这歌舞场面仿佛已经成为了西方人思维中最具有印度特点的东西(与此同时这也有其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性的一面)。边跳边唱,有着浓烈印度风味的歌曲调子,很容易使人知道这就是印度,这就是印度电影。其二是电影对于佛教的描写,一个智者穿着一袭白衣,风尘仆仆从远方而来,在一两句之间启迪主人公使其走上得道之路。其实在史诗中,阿育王是和得道高僧长谈多次才最终被感悟的。而电影里为了模仿或者演绎西方人眼睛中的东方高僧,所以把西方人眼中的一般性质的高僧描绘成这个样子“一幅超然脱俗的样子,一身衣衫褴褛,一两句似是而非的话句,于是改变一个人的一身。第三就是那三个傻傻的士兵,时不时搞出一些让人捧腹的段子调节一下情绪与电影的节奏。在西方人眼中东方人的有些幽默也是他们所热衷的,因此这部电影也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个西方人的观点。
下面具体谈谈电影中的歌舞场面,从一方面说这是导演极力模仿演绎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明,而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对于自身文明的一种坚持,一种想要把自己文明最好的一部分展示给大家看,同时又可以提高自己文明的自信心理。但又因为有着西方留学背景抱着对自身文明的不自信心里,而刻意的演绎一种贴上西方标签的歌舞场面,因而导致其场面的精致化,宏大精美化。
而关于僧侣的描写则是彻底的不自信了,完全是照着西方人眼中的僧侣形象所进行的刻画,不能够生动自然的描述这一人物形象了。
以上分析或许就体现了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对于自身文化的怀疑性而过分的想要给自己的文化贴上一种别人认可的标签,一方面又在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下想要自信的表达与宣传自己的文化。
这一系列的矛盾与变化,突围与固守,归其内里原因就是——全球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所有方面给东方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外来的政治、经济等上层建筑强势西方势必会在东方人的心里文化思想层面带来巨大冲击,对自己开始怀疑、不自信起来,开始对于那种比自己“优秀”的文化思想进行模仿。与此同时却又对于自身文化的“落后性”又有所不甘心,想要向西方表达自己的东西,却苦于政治经济处于的劣势而缺少话语权,只好变通去演绎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化的模样。
这就是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冲击的不好的一面,但反过来说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到文化思想层面上。举个简单例子,就好比早期比较火热的印度电影《大篷车》完完全全是东方性的电影——美丽机智的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加上善良能干的男主角的帮助,最终击败了有着强大实力的人面兽心的大反派的故事。到了《阿育王》却有了新的模式与发展,前文已经有所论述。
这一切的分析都旨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与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我们应该持着这样一个态度:对于自己的文化积淀与发展要有着发着的眼光要对他有信息要不断的去挖掘他,要在对本民族深刻理解并运用的基础上,不卑不亢的去接受外来文化,并对其吸收与融合。像古代道教、儒教,佛教的交汇与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我们有着不平等的地方,但是在文化面前我们一律平等,我们所要达到的是全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阿育王》观后感(十):生命不能缺少之爱情
我常常在想,印度的电影院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常常有人跑来跑去的上厕所。。。一部大片基本上都接近三个小时,太长了!而这也是我爱印度电影的原因,因为时间充足,故事情节流畅,不像国内某些电影,你不先看个剧情介绍简直不知道里面在说什么!
最近经常看阿鲁克罕的电影,我自己也爱上了他,今天早晨出门的时候脸上都忍不住笑意,这大概就是爱的力量!
阿育王子在遇到爱人后,变的温柔很多,整个人都是热情洋溢,仿佛体重都轻了不少,得知爱人死后就完全变成了两个人,什么都无所谓了,母亲死后则更加残暴!爱真的很重要,他会引导你的人生!若没有爱。。。战争就出现了。。最后和情人在战场上碰面,心痛可见一斑。
印度片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音乐和舞蹈,阿育王里面也不例外,从每个眼神,动作体现出来的欢喜比语言要丰富的多,一个能歌善舞的名族应该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