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消逝的星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4-05 03:0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消逝的星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消逝的星星》是一部由吉安尼·阿梅利奥执导,赛尔乔·卡斯特利托 / 周婷 / Angelo Costabil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逝的星星》影评(一):看不出来是在说那里

  比中国还中国吗?感觉不出来,觉得只是外国人想象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样子.稍微拖了一下,那个公安局的镜头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不知道各位有谁见过那么破败的公安局.拜托,中国的公安局啊,出了名的油水足,连个衙门都修成那样,谁信啊?

  再比如女主角因为考不上大学而只有学意大利语,不知道那位可以给我推荐一下去那学(大学以外)?据我的常识,考不上大学,还想当翻译就只能学英语了,日语可能也还勉强,意大利语?还不如学伊拉克语好了.

  总之,整个电影就是外国人在没有实地考察的前提下对中国的一个想象,充斥着各种符号性的意象.可能有20世纪70年代的场景,也有当下时新的问题,更多的不过是一种猜想,不说它是恶意的,但却是不负责任的.就象让我们凭空想象非洲国家的样子一样,只有不真实的意象.

  看了那么多叫好的,说比中国还中国的朋友们,不知道觉得它所描绘的中国有哪里象我们足下的土地的?

  《消逝的星星》影评(二):罗马,包头

  像大部分意大利电影中的男主角,《消逝的星星》里的文森特也是标准的罗马人面庞,高耸的鼻梁,眉骨突出眼睛明亮,侧脸清朗,嘴唇很薄,有我喜欢的微微上翘的下巴。深色卷曲的短发里夹杂着白色,法令纹很深,身躯挺拔。像一棵树。

  这是一部……讲很多东西的电影。诸如中国,五星红旗上那几颗星星的含义;诸如天真简单破产了的意大利修理工;诸如一个未婚生子,背叛了父母、国家的信任,没有工作没有毕业的翻译;诸如那个仿佛永远都找不到的钢铁厂和那一条条艰难的路;诸如那些孩子,诸如……

  这部电影超乎了我的预期太多。在我看来,一般打着诸如“中欧合拍”之类旗号的无非就是面向西方市场的宣传电影;在国外不会有真正的发行,在国内也只是官方叫嚣的厉害罢了。但是《消逝的星星》,好像真的不是这个样子。

  在很大程度上,我认为视角的出发点是那个中国女孩,她的整个人物故事更清晰,主观叙述也很多;但实质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关注点,很明显可以看出是非中国的。是我们在大多数中国电影中难以看到的,无论是主流还是所谓的地下电影,中国总是会被呈现出一种极致和特殊的状态,而采用的形式都是刻意放大。喜剧似的放大或者悲剧似的放大。

  而在真相面前,其实都是悲剧。

  但是,《消逝的星星》,起码在我看来,没有。真的没有。一个意大利钢铁修理工,就是一个最普通简单的意大利人,退休,离婚、破产,只是怀揣着热情和责任感,或者就是一种类似于唐吉诃德式的英雄主义,来到中国。从上海,到武汉,到重庆,再到包头。就是为了找到那个从意大利买了钢炉的钢铁厂。因为中国贸易公司的不负责任,文森特再三强调需要等到修理好后才能使用的钢炉被运抵了中国,而当时同意文森特进行维修的公司老总被“清洗”了,没有翻译正确“电镀”单词的女翻译被炒了鱿鱼。

  而到了中国,他只能依靠着这个女翻译,两人一同上路。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中国到底有多少钢铁厂?”中国实在让这个马可•波罗的后裔无法相信。一路上,受挫,受挫,不断地受挫,不理解,不情愿,想退缩,想放弃,这个意大利老男人故意把自己放在瓢泼大雨里,像个孩子般背过头去:“文森特•布纳沃伦塔是意大利人,文森特•布纳沃伦塔要回到意大利……”;是的,在中国,在这个同车的年轻人问“意大利人是什么人,是不是伊拉克人?”的国家,文森特不断面临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意大利的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在欧洲是占据了领先位置,于世界也是知名的。因此,当文森特听说了“中国有很多孩子都不存在,因为如果一个家庭生育了第二个孩子,就要藏起来”,他说,“这里状况也不好。”一个“也”字,有多少叹息。

  文森特说,他的愿望也只是“少一些贪官、奸商、无赖,人和人之间多一些尊重”;而毕竟,他们都无法想象,“没有中国人的中国”和“没有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会是什么样。

  可我却总是想起他形容那个孩子,“他连笑容里都带着愤怒。”

  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看到片末,我也没太明白《消逝的星星》这个片名的意思,真的有什么消逝了么?其实不如改名叫“罗马,包头”,归类的话,算作一个意大利人在中国的公路电影。

  影片最后的对话是:“找到那个工厂,是不是很难?”“——不不不,我很幸运。”

  文森特,他是这样一个人:想起自己的生活,会一个人坐在船头哭;而一旦就算是陌生人在冲他微笑,便就觉得暖和了。

  《消逝的星星》影评(三):老外第一次来中国旅游,就拍成了这样的电影

  你有没有体会过那种独在异国且语言不通的孤独感?

  我有。

  如果你也有过,那你一定有着自己的故事。

  就像电影里的他们,无论因为何种缘由来到中国,故事总在发生。

  《中国之旅》《消逝的星星》这两部电影的风格很像,可以连在一起看。

  这是一部意大利人拍的关于中国的公路片,出乎意料的好看。

  故事从那不勒斯的雨夜开始,

  文森特,一个意大利离异男人,

  为了做雷锋(真的木有搞笑),只身来到中国。

  由于语言不通,他很孤独,吃碗面都困难,

  只好雇了一个中国女孩作为翻译。

  《消逝的星星》影评(四):一个意大利工人的中国苦旅

  《La Stella che non c'e》是一部几乎全部在中国取景和拍摄的意大利电影,这很不寻常,尤其是它所拍摄的中国无关东方传奇和政治偏见,而是彻底关注当下,也因此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视角,使我们能进入一个意大利人的躯壳看见自己。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参加了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奖的影片,除了在北京的意大利电影周和上海电影节进行过小规模的公映,似乎并没有再在中国大陆合法上映的可能。

  故事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雨夜开始。长镜头扫过聚集在工厂门外的意大利工人,他们静静等待着什么。此时,一辆载满中国人的大客车驶来,车上一个中国男子对他的伙伴说“我想去斗兽场”,对方带着一丝嘲笑回答:“斗兽场在罗马!”对方传来一声叹息。

  在雨夜中等待的意大利工人却无法如此轻松,他们围拢过去齐声喊口号,如果不仔细听,大概不能分辨出这是用怪腔怪调的中文喊出的“吸血鬼!吸血鬼!”中国客人们则无视他们的存在,脸上洋溢着得意、惊喜的笑容,心情并没有被抗议所打扰。他们是来收购这座大型钢铁厂的高炉的,而钢厂的关闭将使得工人们失业——虽然这并不是中国人的错。一个面孔还很年轻的意大利小伙子绝望地问同事:“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的主角——钢铁厂的技术工人Vincenzo像幽灵一样在停工的工厂里游荡,工厂外则是抗议的呼声;他没有加入游行抗议,而是私下告诉中方负责人,高炉有缺陷,他还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接着提出两个要求,第一请慢慢拆,第二不要使用电弧——因为会引发爆炸。建议看上去被愉快地接受了,然而当他携带着改进过的高炉部件再次来到工厂时,发现高炉不见了,爆炸遗留的空洞裸露出断落的钢筋……在和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这只是挫折的开始。

  为了寻找含有隐患的高炉,Vincenzo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问题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从上海、武汉、重庆一直追到包头,终于将这个附加了过多价值的高炉部件交给了懂行的中国工人——当他如释重负离开工厂时,却不知道这个部件的命运是被扔进垃圾堆……

  《La Stella che non c'e》有几个不同版本的预告片,唯一的台词是相同的,“我从没想到中国是这样的”。在这名普通的意大利工人眼中,中国是什么样的呢?

  电影在一开始便给出了暗示:Vincenzo示意在那不勒斯厂区的中国工人不要抽烟,工人掐灭了烟头,就在Vincenzo转身的刹那,那名中国人顺手又从口袋拿出一支烟点上,动作连贯得如同本能。这个细节Vincenzo没有看到,即便看到他可能也不会意识到这种“本能”意味着什么。

  在上海负责采购高炉的公司领导接待了他,新领导用倨傲、怀疑并且神秘的口气告诉Vincenzo,之前的负责人已经被废除了;在武汉钢铁厂Vincenzo因身份和目的不明被抓,在警察局被粗暴对待,获释后他说:“看那个警察的脸,这里是有死刑的。”却不知道在了解真相后,警察们忙了半晌帮他找寻工厂;他住在重庆一座居民楼,每间房子都塞满了人,有8000人在这里生活、工作、开小作坊、卖猪头肉;他看到工厂区后勤工人的孩子们,在污浊的空气、肮脏的地上端着搪瓷饭盒一口一口地吃饭……他乘坐最廉价的交通工具——硬座火车、轮渡、长途汽车、卡车,经过中国最典型的城市和乡村,大多数时候,和中国最平凡的人群待在一起,他悲悯,他惊异,然而,似乎,他看到的人们比他快乐,在最卑微的生存状态中迸发着最根本的活力,Vincenzo说“我没想到中国是这样的”。

  《La Stella che non c'e》并不是旨在批判中国,它只是将中国摊开在观众眼前,人们的劣根性同他们的善良、坚韧一样清晰,电影中的一切细节都如此精确,以至于Vincenzo看到的中国并不比我们看到的更奇特, 却比一般中国电影更为一针见血,玩弄权术的官僚、滥用职权的执法者、生存在恶劣条件下的农民工、不负责任的责任人、柔弱的孩子、孤独的老人……难道我们不是生活在其中吗?Vincenzo在这个巨大的国家和拥挤的人群中显得如此疲倦和无助。我们就是他。

  片中和Vincenzo一同在中国旅行的是中国翻译刘华。Vincenzo倔强、激动;刘华自尊、敏感。两个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张力。有人说这部无法归入任何类型片的电影也许最像公路片——对Vincenzo来说,寻找高炉的旅程是不断深入中国的过程,从沿海到内地,从长江到黄河,从西南到西北;对刘华来说,这旅程是一次回游,她从上海到重庆到出生的小镇,回到祖母和孩子身边,就像一条鲟鱼。

  导演把两个人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克制,含有隐患的高炉足以制造一场悲剧,但导演并没有让悲剧在电影中出现,他甚至使用了《半个月亮爬上来》作为主题曲,女声合唱清幽地响起,完全脱离了歌曲本身的情景和语境,配合电影如诗的影像,像冷色调的油画。这脱离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部拍摄工人阶级的电影却如此富有诗意。

  Vincenzo固执而善良,与油滑的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但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导致他付出巨大代价的动因,难道仅仅是天然的责任感吗?如果说这是新千年的马可·波罗游记,那么电影想展示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的广袤腹地。

  电影的构思来源于一部2002年的意大利小说《La Dismissione》,它的作者Ermanno Rea也是《La Stella che non c'e》编剧之一,1927年生于那不勒斯,小说是根据他在当地钢铁厂调查之后的50页报告写成。此前,他曾经做过很长时间的职业记者。《La Dismissione》问世后,成为年度销量亚军。在小说中,主角依然是Vincenzo。他在那不勒斯的钢铁厂工作了一辈子,从普通的工人一直做到高级技工,可以说,这座工厂造就了他,代表他整个的人生。然而,就像很多欧洲国家的工厂一样,钢铁厂要停止运转了,Vincenzo最后的工作就是负责设备的拆除,他希望一切细节都可以精准完美,不容忍出现丝毫瑕疵,这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句号。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巨型钢铁厂象征着身份、团结、力量,它的拆除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毁灭,还包括它所在的城市和围绕它运转的所有人的生活。是物质意义的,更是心理和文化层面的。

  我们也许可以把《La Dismissione》作为《La Stella che non c'e》的前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Vincenzo的行为和动机,他将一生奉献给工厂,对所有的设备充满感情,如今一切都结束了,象征钢铁厂灵魂的高炉将被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资本家隐瞒了它有缺陷的事实。作为维修工,1953年出生的他见证了这座1960年代高炉的诞生、每一次改造和维修,他必须要把它修好,为了中国工人的安全,也为了高炉的完美谢幕。

  这样的解释并非没有根据,电影给出了蛛丝马迹:在武汉钢铁厂,Vincenzo忘记了刘华的告诫,走入工厂。那些经纬交织的管道、冒起的浓烟、穿梭如织的带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的工人,对他来说是那样熟悉,那样的亲切;他甚至面带微笑,向工人们挥手,好像又是一个工作日,最后,他看见了高炉——火光四溅,电子与弦乐的合奏将场景推向高潮——他几乎泪湿眼眶,然而情绪被哨声打断——中国的高炉不是适合他抒发幽思的地方,他被抓进了警察局。

  与衰落的如同巨大废墟的那不勒斯相比,中国则充满了建筑工地,昼夜不停工作的工人,巨型钢铁工厂,Vincenzo困惑地问:“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少个钢铁厂?”他代表的是意大利最后的产业工人,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层次变革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也同样。钢铁厂的关闭彻底摧毁了他的生活,那座带有隐患的高炉也将摧毁中国工人的生活。我们必将沿着他们的老路走下去,也许是50年,也许会更短。

  很难说在中国之旅中,Vincenzo复杂的情绪中有多少屡屡碰壁的焦灼,还有多少更深层次的失落,老欧洲对于无知无畏的年轻中国的感叹。当他的同胞为丢掉饭碗罢工的时候,中国工人却在最恶劣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下安之若素。他苦心制造的高炉部件被包头钢铁厂的工人形容为“这里有的是”。他一次又一次注视着中国的孩子,戴着红领巾手拉手的上海孩子,溜冰的重庆孩子,厂区的工人孩子,还有刘华的孩子——作为留守儿童的孩子……在将高炉部件交出去后,他独自一人乘坐黄河上的木排,同坐的是一群羊和牧羊老汉,特写镜头中,他哭了,这真是让人心力交瘁的旅程,他无法排解心中的忧伤。他现在已经一无所有,他几个月来为之努力的目标没有了,积蓄没有了,那不勒斯的工厂没有了……《半个月亮爬上来》又一次唱起,是轻轻的叹息。

  “消逝的星星”——到底什么消失了?在刘华的家乡,刘华对Vincenzo说星星在中国象征着诚信、坚毅、公正和团结,Vincenzo回答:“……不管怎么样,总有些东西消失了。”

  有人将之解读为对中国诚信的批判,这只是一面之词。刘华和Vincenzo,中国和Italy,他们都带着各自的问题,丢失了各自的生活;这种消失是双重的,在中国和意大利没有本质的不同,全球化链条下,人生没有本质的不同。

  《消逝的星星》影评(五):工业时代 —— 逝去的怀念

  意大利人看中国,很有特色的主题。

  大学无法毕业,丢工作和未婚生子这么惨兮兮有点没必要,零件交付的过程有点随意,女主角的表演生硬,作为一个国外导演,自然不能再深层地进入这片土地的灵魂,或是委婉一点地表达这种意境,然而已经很不错了 。

  然而瑕不掩瑜。十年前的中国,在那些略显偏远的地方,手机和互联网方兴未艾,他们寻路的过程还是挺艰难的。意大利修理工想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一种有仪式感的中国之旅,虽然实际上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在意的是过程。而一些中国人在意的是结果,他们比较关注的是”怎么去做“,而不是”是什么“。自然不会再去批判什么。一切自有其理由。

  而在这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映照之中,可以看看意大利导演关注的是什么。《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男孩执着,不厌其烦的寻找,本片中的意大利修理工同样如此,也许在他们看来,追根溯源的认真劲已经是一种普世价值,屡见不鲜?片中表现更多的是工厂,巨大的工业设备,底层民众的生活,缺乏照应的孩子,灰蒙蒙的工业空气,嘈杂的生活百态;而另一部分,比如将修理工轰出去的公安人员积极地帮助他,热情友善的年轻人也伸出援手,与以往片面地反映落后黑暗的中国的影像不同。影片还多次普及了中国人委婉的性格特点,当然背后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

  影片是开放的,探索的。消逝的星星是什么?有一定的提示,没有太强的主观强加色彩。你可以说是诚信,但归因还是前面说的,一部分中国人就是重获利而轻穷理,人都是有好有坏;那个女大学生呢,帮助他们的人们呢,他们并没有想获得什么。如果非要给一个说法,能感受到的是意大利人对自己经历过的急速发展的工业时代的怀旧情愫,或许还掺杂着一些别的什么。修理工在工厂干了三十多年,他想象中的中国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改革开放也在重复他们的老路?当他遇到一个懂行的中国工人时,他心情好多了,他的技术是有用处的。

  愿中国7分电影的视野和看待外来文化的客观精神能到达这部电影的格局,我就很满意了。

  《消逝的星星》影评(六):难以置信是外国人拍摄的中国

  真的,比中国还中国,我们国内的很多导演恐怕还拍不出如此地道的中国。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联想到了四部电影。首先是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本片也可谓是继《中国》之后,第二部全程在中国实景拍摄的意大利电影。同样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本片虽然不是纪录片,但镜头里那些关于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却如纪录片一般,我觉得,那些场景靠设计、靠“演”是出不来的。两片拍摄的都是同时代的中国和中国人,这种异常的真实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和感动。本片有些影像也颇似安导的风格,比如那些工业化的庞然大物和那些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在年初北京“影像中的意大利”电影展上,本片最后幸运地被临时加了进来。

  说起本片和中国的渊源,我还找到了这么一些情况:片中出演徐兴的演员(算是友情客串)名叫徐春青,曾是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旨在奖励杰出中意文化交流者的“骑士勋章”获得者。当年就是他把《我的前半生》介绍给了意大利朋友,才有了后来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而《末代皇帝》的制片主任马里奥则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他还是当年由中意合拍的《马可·波罗》的制片主任。非常有意思的是,当安东尼奥尼因为《中国》而遭遇了中国声势浩大的政治批判的时候,贝托鲁奇声援了他,他说:“这部描绘中国城乡诗篇的纪录片《中国》是真正关于中国人的电影。”我同意他的话。

  我还想到了王超的《江城夏日》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因为本片的故事也发生在了武汉和重庆。这三部同一年上映的电影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寻找。连寻找的结果都一样:就是没结果,甚至失败了。《江城夏日》里父亲找儿子,原来儿子早就死了;《三峡好人》里丈夫找妻子,待定,妻子找丈夫,分手;《消逝的星星》里技术员找工厂,最后找到了,要送的东西却完蛋了。其实《中国》何尝不是在寻找,安导寻找的就是他眼中的中国。寻找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发现,这才是导演想告诉给我们的。此外,本片“上海—武汉—重庆—包头”这样的拍摄路线还让我想起了张杨的《落叶归根》,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文化孤旅。巧合的是,本片也有一段山路堵车的戏。

  本片的地道在于,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的场景甚至在很多现实主义的国产电影里都看不到,却能被一个外国人敏锐地捕捉:浦东机场里接站的人群、汉口火车站前的小商小贩、重庆出租屋里的叫卖声、工厂居住区的人来人往……还有那些对中国人性格生动的刻画,比如小镇上勤劳早起的个体户,那位热情给外国人让座的老爷爷,那个豪爽健谈的卡车司机……本片对于华语歌曲的选用也很到位,由黑鸭子演唱的主题曲《半个月亮爬上来》一咏三叹。

  本片谈到了中国的很多社会问题,包括三峡移民、超生现象、环境问题和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但我保证,导演没有丝毫的“别有用心”,因为我感到了他的真诚。导演非常可贵的一点在于,他没有用一种猎奇的眼光或者偏狭的视角来拍摄,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出神入化的曲艺民俗和阴暗残酷的社会死角都没有进入镜头。还有在表现中西文化差异这一点上,我觉得它也比很多国产片要自然,没有那么刻意去对比。

  本片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Mimmo Rotella基金奖Pasinetti最佳男演员奖,诚然,导演是非常优秀的导演,男主角也是非常出色的演员,即便是非科班出身的女主角周婷的表演也是质朴动人的。但平心而论,本片确实要比同台竞技捧回金狮的《三峡好人》略逊一筹。两片的主题相似,又都是开放式的,结尾寓意深刻。但本片最大的缺陷在于叙事的张力不足,情节的发展在逻辑上并不是很充分。在电影节上连意大利媒体的反应都很冷淡,《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的评论认为导演塑造的角色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让大家信服。

  换句话说,我们明白了导演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可是却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告诉我们。即便是本片的名字《消逝的星星》也只是在片中提到过一次,它代表着五星红旗上的星星,但“消逝”这个定语却显得很牵强,因为本片并没有多少政治性。它主要是在述说“真相有时候并不重要,现实世界里的许多东西都是假象,而正是这些表象往往才是被人们看到和感受的。即便我们不能解开所有的困境,但也应该尝试找寻一种方式,和谐、努力地解决问题。”如果说意大利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本质上有某种契合性的话,本片不失为一个有力的佐证。

  《消逝的星星》影评(七):我们心里的星星

  这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为此,我专门到了女主角的老家,偏岩,那是一个干净的山城村庄,村口有巨大的黄桷树,还有一条小河、、、青石板路非常干净。

  我去过大西北,领略过那里的荒寂和纯良,或许,还没有开发的地方,尚存星星、、、好像人心,没有被污染的时候,还有闪亮的星星。

  平淡无奇的镜头,沉默的诉说,灰暗的空间,高楼,男女、、、异国男子,整个电影,没有演员。仿佛,都是他们的人生,而我们这些旁观的人,或多或少都夹杂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但是,任何观点和判断都无意义,不会因此而鲜亮,也不会因此而腌臜、、、

  我走过长江三峡,乘过最垃圾的渡船,开车路过移民库区,我到过上海,住过最豪华酒店,去过欧洲,在圣诞夜听颂歌、、、、

  心里的星星,会照亮我们脚下的路。所以,不论你走在哪里,是坦途,还是坎坷,,,这些星星,都不要让它们暗淡下去。

  在我的观点,这是一部令人沉默的电影。很多时候,不是压抑,也不是感动,只是感动深受的理解和触动。

  《消逝的星星》影评(八):一个意大利人的中国观察

  一个在中国的意大利采购团晚宴上出现的意大利工厂技术人员,做着如他的名字——文森佐•布纳沃伦塔,在意大利文中“好心人”的意思——同般的事情,从意大利迢迢千里到了这片东方的黄土大地,为的是替那座出售给中国炼钢厂的高炉换上没有缺陷的配件。整个故事被认为是这个意大利男人的中国“责任”之旅的记录,但是纵观整部片子下来,这段旅程比起所谓的“东方使命之旅”的心底问责,似乎另外一个标贴:“中国腹地中的人们记录”会来得更贴切。

  这部由意大利人拍摄,而且由该国当红的男演员——卡斯特里托担纲男主角的片子,可见影片导演阿梅里奥的雄心。经由阿梅里奥之手的这部片子,并不寻常,影片几乎完全取景于中国大地,男主角以外的其他角色也几乎全是中国人。如此的配置构想无时不在显现着。这是一部透过文森佐所显现出来的意大利人的中国探索:从上海短暂的停驻,然后是武汉、重庆这一中华腹地的亲历,直至最后内蒙边上的铁道——在这个外国人的眼中,中国印象被依托在主角之上的镜头慢慢构筑起来。从中记录下来的,是西方影片中那个即使稍带神秘却已然鲜活蓬勃的中国的另外一面。阿梅里奥,连同他的文森佐并没有把视线分给千篇一律的发达城市的大都会的纷繁景观,一直泛着尘土有些沉郁的城乡、旷野土地面貌才是影片的大环境;这其中的,文森佐眼下的人们,那些生活在真实的和那市井、城镇同样不鲜亮的人们才是影片的描述体。

  被文森佐在图书馆中找到的翻译女孩刘华,不仅是帮着他解决语言问题寻找购买了高炉的工厂的向导,她还作为一把开启文森佐在中国的另一视界的钥匙——这个感觉在城市中没有实在的容身感,更确切的是承受着命运的挤压的女人,带领着他去直面这些中国腹地的其他同样远离了西方人想象中美好社会的生活愿景的人们。当他踏足这片陌生的土地,当他着眼他所及的人们,眼下,是真切的中国。

  那座住了八千人的重庆某栋楼房,电梯是要收钱的,里面不是简单的住房,这是拥挤着一群人的一个群落。在楼梯口摆卖食物的妇女,在屋子中的小型工作坊中忙碌的人们,在入到楼房的某个犹如宿舍的房间中睡躺着的女人,隔壁间却是窝在小窝中没有表情地上网的情侣……还有那个楼梯中迎面的神情木然的老伯和不时弥漫的那阵云烟,一切有点虚幻的犹如香港影片中的天水围破败的市井,但是一切在镜头的视觉中却又是一份真实质感。阿梅里奥的镜头就和他依托的文森佐这个男人,有着一样的严肃、细密和务实的气质,跟随着镜头不断体味故事的铺张开来,越发有种错觉这是一部记录片,远胜于一部故事电影。

  老屋中拜神的老奶奶;工厂中分着伙食的劳务工,他们的那些在宿舍边上默然的孩子;渡轮上夜晚中热情歌唱的船客;就连尘土飞扬的马路上的司机和车上的人们,他们的形象全然看不到一丝的艺术修饰,在荧屏前的他们是如此的写实。跟随移动的镜头视及他们,是看到一个社会另个生活层面的触动。文森佐已然不是一个技术工程师,也不止是一个踏足中国的旅人,他是一个带动着荧屏前的观众的视角的观察者,细密而真实。甚至让人忘却这是一部讲述故事的电影,而不是这种无时无刻泛着写实观感和触心的冲击的社会记录片。

  文森佐对着那个当着他翻译的女孩刘华说,她所遭遇的生活的挤压是“常有的事”。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遇上”,女孩的回答很实在,这是一个被生活打压到了社会人流的底层,面对着无奈的生活的人发出的控诉。阿梅里奥很实在地在叙述,向他影片的观者呈现他故事主线——意大利男人的责任旅途之外的深层愿景,那些过着他们没有体味过的生活的人的映像。这个才是他动用炙手可热的卡斯特里托,不远万里到中国拍摄一部意大利电影的雄心所在——展现一个他想要诠释的中国社会中的一面。

  所以,最后的责任之旅是否应该完美并不重要,哪怕那个颠簸长途的零件最后只是被扔在钢铁堆中——或许这部片并不需要一个完满解决。当然阿梅里奥还是留给了我们一样东西,希望的光芒——那两个在车站相遇的男女,相视而笑,冲着那似希望的微光的,在写实之外,还有着寓意的遗留。

  《消逝的星星》影评(九):消逝的信仰

  我平时看电影是只看大片的,在豆瓣上逛了很久,加上之前和文艺青年鬼混,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审美水平已经被好莱坞搞坏了。这辈子就没看过什么文艺片,可是今天突发奇想看了《消逝的星星》, 感觉相当惊讶。

  电影情节是说一家濒临倒闭的意大利炼钢厂把旧的高炉卖给中国的工厂,但是一个维修工知道高炉有缺陷,等他自己制作出替换部件的时候高炉已经被运走了。虽然只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但是他还是决心亲自把零件送去中国。但是当他来到上海时才得知高炉已经被转手到武汉“某家”钢铁厂。顺着一本字典他找到了当时的翻译,两人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旅程。

  两人从上海出发到武汉,辗转重庆、宜昌,直到包头。和许多国产影视不同,影片中看不到一个光鲜靓丽的帅哥美女,色彩基调也弥漫着一层灰色。在旅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纪录片般真实的中国:城市阴霾的天空,到处都是工地,项目的重复建设,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大众的愚昧、封闭和猥琐,也逐渐走进到两个主人公的生活:一个是婚姻失败的中年工人,带着一点理想化;一个是年轻的未婚妈妈,孩子无法上户口,自己还要在外地完成学业。

  电影里没有外国人印象中脸谱化的中国人,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我们平日里都能看到的场景,但是当我们从电影中看到这些时,却显得格外刺眼。

  影片有几点让我相当惊讶,第一,我一直觉得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因为拍摄到的内地还是相当落后脏乱,但是在一个细节里,我看到了卡迪拉克CTX的广告。

  第二,这部电影并非出自国人之手,而是由意、法、瑞士、新加坡四国合拍的,可是比任何一个中国导演拍得都更接近真实的中国。

  顺便说一下,影片最后,千里迢迢被送来的零件终于送到了工厂,男主角如释重负,却不知零件被工人们随手丢进了废料桶。两人在草原上的火车站再次偶遇,延绵的铁轨消逝在远方。

  影片名在剧中只出现了一次,女主角解释五星红旗上的星星代表什么含义,但是在现实中,就像影片题目一样,代表信仰的星星已经消失了,生活是盲目的,没有人知道自己会走向何方。当代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年代,向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发展。

  《消逝的星星》影评(十):酸三色

  在看《消失的星星》的过程中,我始终放不下女主角拙劣的表演和处处凸显的编剧硬伤。到最后结尾女主角无知并且生硬地说出关于消失的星星典故时我彻底崩溃。如此强烈的说教被一个他国工人说出时,这为他国导演的自以为是昭然若揭。中间夹杂的大量类似纪录中国全景的镜头更是潦草慌乱,人们怪异、殷切、茫然、麻木的表情被描写的有如灵异事件。意大利工人行走其中完全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啊⋯⋯因为那是精灵世界的,所以卖给落后国家一两个致死的零件也是正常的事情。诚信啊道德啊只是要求他们的法则而已。如有违反,小心叫你们国旗上的星星消失⋯⋯

  对于这部电影我的主观情绪确实不小,但相对于导演的只少不多。对于他反映的中国,我不敢说是绝对的真实或是不真实。我没有去过四川,不知道那边合租的人喜欢裸露相向,并要把门敞开;我也不可能以外国人的身份出现,所以我见不到瘪嘴的老人满脸堆笑的给我让座。但以我包钢家属的身份,可以判断那些工人是不可能随便装一个零件或扔一个零件进垃圾堆的。

  当然,中国社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飞速发展下的畸形成长。但请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度上指手划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消逝的星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