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莫拉》是一部由马提欧·加洛尼执导,托尼·塞尔维洛 / Gianfelice Imparato / Maria Nazionale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莫拉》观后感(一):空间
这部所谓“真实”的电影的力量恰来自“不真实”。导演“虚”构空间的能力很强大,使得这个空间在电影里醒目到几乎可以成为某种独立起义的元素的地步,而这种独立当然也包括对于“真实”的独立。然后,声音剪辑也做的很复杂。还有时间,像一切“新电影”一样,导演很用力的破坏了顺时体系,但体现在电影里却很自然,很流畅,后来想想这种时间上的舒服还是来源于对空间的自如把握。导演把时间打乱,却依旧向我们提供各个时间点上空间性的暗示,使空间成为一种隐藏的时间线索。
我觉得格莫拉可以算做对一种新的电影美学体系的小结。手持摄影+分段剧本+复述现实,青年导演都学着点啊,当然每个人实践的层次就差太多了。
:对空间深刻的认识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一种“社会”认识,“政治”认识。你可以想象到,当Matteo Garrone站在拿波里那一大片贫民区的大厦间时,他的脑子在飞速的运转,他看到的每一座门,每一扇窗,每一个歪眉瞪眼的路人都可以给予他灵感,给予他一条剧本走向的通道:人的,政治的,历史的,种族的等等。他太熟悉的那个空间了。所以,现阶段的中国电影浅薄虚伪的一个原因就来源于导演们对自己所在空间的陌生,或者说佯装的陌生。贾樟柯在站台里建立的七十八十年代的空间还是很让人感动的,但为什么后来的世界、三峡好人里面的空间就那么让人怀疑其的存在?不过,话说回来,毕竟有太多限制使我们无法接近或不敢接近那个真实(历史的)的空间;抑或者,我们现阶段也确实不具备真正认识空间的能力,因为对空间的重新认识之后必然是一场大革命,比如,侯孝贤当年一拿起了摄影机,塑造他眼里的空间时,整个台湾都翻了天覆了地。
《格莫拉》观后感(二):《Gomorra[格莫拉]》Against Us, or With Us
http://axinlove.com/2008/12/gomorra/
《Gomorra[格莫拉]》Against Us, or With Us
y @xinl.ve 081219
《Gomorra[格莫拉]》的故事来自导演罗伯特·萨维亚诺(Roberto Saviano)的小说;
Gomorrah是圣经里传说遭到神惩罚的城市,因为他们罪恶的生活方式,被降下的天火整个毁灭;Camorra是The Neapolitan mafia[意大利黑手党]的意大利文表述。
没有用《Sin City》的中文译名《罪恶之城》作为本片的中文片名。《S》片里黑、恶的影像意味非常突出明显,关于罪恶及清洗罪恶的Cleaner是《S》的着眼点,是一座同样风格电影无法超越的丰碑。谈到影像记录的罪恶,便绕不开《S》,而《Gomorra[格莫拉]》记录的那不勒斯人的柴米油盐,其实离罪恶很远很远。
平行叙述多个故事,片中人物也没有发生交集(除了同在被Gomorra掌控的土地上),导演罗伯特·萨维亚诺(Roberto Saviano)这样拍了,观众这样看了。《G》的记录片风格和平淡到近乎冷漠的态度,在灰暗的天空下记录那不勒斯的地下世界,一个不同于被世人传说具有美丽风光和那不勒斯足球队的城市。
小孩Toto自以为的成人仪式是成为Gomorra组织一员,最后在Against Us, or With Us的抉择下出卖了自己的雇主,卑微的生命和房间笼子里的小猴一样。
Don Ciro在组织里负责给那些监狱里组织分子的亲人分发生活费一职,周旋在两个派别之间。他目睹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女邻居的死亡,也匆匆踏过一秒前还在与自己说话,转眼即被枪杀的同伙的尸体而迅速离去,甚至来不及处理外套被溅的血迹。
两个年轻人即可以胆大妄为地偷走黑帮的军火,也可以为了金钱抢劫游戏厅和杀一个陌生人,送了命也未拿到Blood Money。
年老的裁缝,不过是夜晚在中国人的服装厂兼职,即被已经共事多年的雇主买凶,中国工厂老板被打死的同时,他也被打伤。
处理有毒垃圾的二人,收取了老母亲的桃子转身就把桃子扔到路边,害怕着自己埋下的毒罐提供了桃子生长的养分,让合作的二人分开。
多个故事间,没有明确的镜头切换,众人生活在被遗弃的土地上,怀抱着各自生活的梦想,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预期的交集没有出现,各个故事间零碎的片断让人困惑、难以理解电影。《G》的张力没有来自于特别设定的气氛----音乐、故事和环境的有意烘托,所有枪击杀人都在光天化日和突然之间,便如你生活的周围随时发生,便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死亡的可能,在人心种下恐惧的种子,记忆着丁零的电影片断。生活里不安的恐惧,底层生活的人们,依附于金钱和暴力,Against Us, or With Us的答案。
Gomorra.2008.LIMITED.DVDRip.XviD-ESPiSE
《格莫拉》观后感(三):浓烈的实验片氛围
影片一开始就是以凶杀开场,从而揭示了贯穿始终的“恐惧、绝望”的主题……
片中拍摄现场噪音不但没有丝毫去除,反而被大大地夸张渲染;
镜头几乎不停的抖动、晃动、旋转,令人头晕目眩;
几条人物线索都显得凌乱不堪,看上去影片仿佛由一些零散的碎片组成;
演出几乎不加修饰处理,绝对现场真实再现……
问题是新奇的拍摄手法的目的究竟什么?
我的答案是:
是为了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意大利贫民窟那种“只有当事人才有的:恐惧、绝望、生存危机、困苦不堪的动荡心理感受”;
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试图让观众作为贫民窟其中一员参与其中,心灵受到同等冲击;观众同样感到“压抑、恐惧、不安、动荡、没有希望……”;
所以前述镜头的有意漂移等新奇手法就可以理解了……这种“实验性”的方式要达到的目的,已经很好地完成了……
……负责分钱的那个人,在受到生命威胁后的反常行为、僵硬表情、紧张神态、令人窒息的夸大的现场噪音、镜头漂移快切……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当事人的那种“绝望、恐惧、紧张……”心情!
……而当你看到那么善良的老太太给“埋核废料的”一筐红桃子,而“埋核废料的”刚在她家地下偷偷地填埋了“有毒核废料”,所以在路上把桃子扔了……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感到一种“绝望、心痛”
……还有两个孩子被无情的枪杀……死后都不知道尸首在哪里?没有人会留意到他们的存在或者灭亡……这种情绪的表达太多了!
但是,实验就是实验,这种“还原贫民窟当事人的真实绝望感受”的手法,于观众会有怎样的感受、收益?会象“成功”的拍摄手法一样,能够“成功”地营造给观众的美好感受吗?
至少,整个片子的“阴暗、动荡不安、紧张压抑”的调子难以引起我愉快的感受和情感,没有引发象样的反思、希望,留下的只有丝丝的感伤、感伤……
可能由于我们听过、见过的社会负面消息已经太多太多……似乎已经不需要再这么真实地感受社会底层的痛苦了?或许吧。
相比反映痛苦,我们也许更愿意研究、反思如何才能幸福?这也包括对意大利贫民窟的人们的解脱,这对人们更重要!……而这点,影片似乎没有给出任何有益的答案。。。
《格莫拉》观后感(四):语焉不详的长篇叙述
第21届欧洲电影奖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颁奖礼,意大利电影《格莫拉》(Gomorra)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男演员、摄影5项大奖。而早在今年5月,它就已拿下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说《格莫拉》是今年欧洲最耀眼的电影,并不夸张。
2006年,罗伯特·萨维亚诺(RobertoSaviano)出版了小说《格莫拉》,书中以纪实手法揭露了格莫拉的犯罪行径,在意大利国内和国际上造成轰动影响,不过明目张胆的黑帮放话:不让萨维亚诺活过今年圣诞。这位二十九岁的作家目前住在罗马,接受警方保护,这种情况已维持两年。
《格莫拉》里的黑帮显然不是西装革履在街头比酷斗狠的类型,几个头目看上去灰头土脸毫不起眼,但他们的生意却经略全球。克莫拉有着超强的渗透和适应能力,紧随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除了传统的买凶贩毒外,还干起时装生产、垃圾处理等暴利行当。
一些观众半程不到会觉得没有头绪,具体人物与所属段落搭不上线,整部电影看下来更谈不上有快感。因为那并非《格莫拉》所要追求的。它的长处在于技巧高杆而又含蓄,声音处理、摄影镜头以及场面调度都非常出色。例如走出垃圾集装箱时被放大的呼吸声,凸显了人物的疲惫和紧张;几个杀人段落的虚焦处理,利用景深交代了事件,毫不拖泥带水;整部电影的音响剪辑与画面配合,更是精妙。
非要给《格莫拉》一个定位,它称得上是深度写实的黑帮片,用一种极其日常的方式来表现超越打打杀杀之上的暴力。它避开了一般黑帮电影的路数,挑选工厂内部等带有社会色彩的场景,帮派盘踞的大型建筑物更是电影的灵魂所在。对华人群体的表现也是《格莫拉》的一大亮点,其中人物个性鲜明,言行耐人寻味。
《格莫拉》观后感(五):纪录片式的,我不喜欢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格莫拉没有进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候补名单,因为如果我是评审,是决计不会选它的
片子是分两次看完的,中间隔了两个星期
这可能算是部好片子,据各种影评讲,它讲述的是真实的意大利黑手党故事;不过这不能算部好看的片子,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人物太多了,看片子能大概看到格莫拉组织的全景,所以注定是现实主义的,纪录片式的,但不是故事片,我喜欢看故事片,不喜欢看纪录片
我印象中的奥斯卡,历来是倾向于故事片的,当然,我也不懂,只是有这种印象
奥斯卡颁了对吧,还不知道都谁谁谁获奖了呢,看看去
《格莫拉》观后感(六):就这样与奥斯卡擦肩
最近值得心情愉悦的事情真的很多,先是我的家乡大庆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个大庆市民,的却值得为我的城市欢呼,接着是我最喜欢的美剧《迷失》的第五季的回归,正巧赶上春节,真是兴奋了很久,每年的年末,也都是好看的电影聚堆的时候,也是作为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最为开心的事,有点应接不暇,几乎每天就是看电影,何乐而不为!紧接着22号的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我最为关注的就是最佳外语片这个单元,可是今年的提名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值得提名的好电影实在是太多,面对这种状况,估计也是让评委头疼不少,出来的5部电影也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似乎奥斯卡有意避开各大电影节的佳作,和体裁边缘化的电影,5部影片分别是日本的《入殓师》,德国的《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奥地利的《复仇》,法国的《墙壁之间》又名《课堂》,和以色列的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我不清楚土耳其的《三只猴子》哪去了,瑞典的《生人勿近》也无音无影,最让人意外的,心寒的,就是《Gomorra》,在一片唏嘘之中提前缺席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这个事实对我来说又点沉重,即使显然的我孤掌难鸣,但无论怎样,谁都扼杀不了这部电影的精彩!
这部电影根据罗伯特.萨维亚诺畅销小说改编,导演马提欧.加洛尼和他的五位编剧(包括萨维亚诺本人,到目前为止还要警察来保护他们的安全)以新闻体的方式表现了那不勒斯的克莫拉组织的派系争斗,为我们呈现了人吃人的社会风貌,那里充满了及时行乐的生活哲学、犯罪十分猖獗,白粉交易随处可见。没有过多的修饰,《格莫拉》单刀直入地把我们带到了这样的一个世界。电影中采用了多层的叙事结构,给人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电影中的平行叙事看似独自成体,在类似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又把人物和事件联系得丝丝入扣。下面是电影的故事发展:
显然的第一遍看这部电影没有头绪,于是带着疑问又看了第2遍,与其说这是部黑帮片,但却依然让我们看到了点点的希望,依旧有着很多人等待救赎,它的获奖就是必然的选择,多条的平行线叙事似乎有点乱,也许是文化的差异,但这部不作品依然震撼着我们。
1拉幕 人物登场(1)
开篇 :健身场所
3个“美国人”在晒皮肤1个在修指甲 (自称为美国人)
修甲女为黑帮同伙 黑帮进入 -----杀掉全部的人
枪由修甲女用包带走
(收钱人)从黑帮拿钱--------》对黑帮有贡献的人(亲属为黑帮效力,或已经死亡,或为黑帮蹲监狱)
分到钱有多有少,生活的状态很差,显现出对黑帮不满的情绪
2 人物登场(2)
小卖部的13岁男孩渴望加入黑帮 这部分主要突显了帮派之间的斗争
由超市男孩-----》女人(女人的丈夫在蹲监狱,儿子背叛了他们)
毒品交易的现场 随处可见
2个边缘的青年 (没有方向,大胆,天真,对黑帮一知半解)————》
抢劫了黑帮的毒品 ——》被黑帮找到并给予警告
3 人物登场(3)
垃圾销毁商人登场————》带个新人
找到一个大坑 把黑帮效应所产生的垃圾处理掉 并和黑帮达成交易
服装生意的竟标
服装设计师登场 小人物的生活状态的特写
中国人的服装商人存在技术的问题 想与服装设计师达成交易(中国人出钱 他出技术)
中国人在意大利的生活状态(音乐 小城故事 食物 鱼)——》中国人的谨慎大概也是在防范黑帮
设计师与中国团体的微妙感情 (渐变)
4 乱套
2边缘青年发现黑帮的一批军火并抢劫了黑帮的枪---抢劫了游戏场所(又一次被黑帮警告,警告他们在规定时间归还枪支)
超市男孩如愿已偿加入了黑帮(并且开始运送毒品)
设计师与中国人之间的交易达成(由开始的排斥到慢慢的融入其中)
垃圾处理商人也与农民们达成交易
黑帮的中间人被威胁 ---名单补助的人员变动(没有了那个儿子背叛的女人)
服装设计师与中国人之间的交易暴露
超市男孩所在的黑帮的成员被枪杀(亲眼目睹)
5 救赎
服装设计师与中国人所坐的车被黑帮扫射(中国人死亡 设计师受伤)---》服装设计师离开了设计服装的工作(做了卡车的司机)————》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斯佳丽 约翰逊着装
2个边缘青年没有按照期限归还枪支-----》黑帮打算除掉2人
被一黑帮头目揽过————》提供给他们工作(交易达成)
中间人的背叛------》导致黑帮成员的死亡(依旧活在战战兢兢之中)
超市男孩选择黑帮这一边————》做出艰难抉择帮助黑帮杀了女人(儿子背叛丈夫在监狱)
垃圾处理商人的废品效应被新人知晓————》新人的完美救赎
垃圾处理商人的工作仍在继续
2边缘青年最终迈进黑帮陷阱被黑帮残忍杀害
别忘了 他们还只是孩子
黑帮依旧在运作 黑帮依旧是最终的胜利者
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很像是纪录片,可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情是难以平静的,和同类题材的电影《上帝之城》相比,少了些游戏的成分,更多的是关注黑帮的真实性的残酷,也没有《美国黑帮》的那样剧情的局限性,但就是这样的组织真真实实的存在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之中,看似离我们还很遥远,电影中的故事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或多多少也反映了格莫拉组织的阴暗,就像是与社会互利共生寄生虫,耐人深思。
《格莫拉》观后感(七):《格莫拉》:架构出自然的空间现实
《格莫拉》一片最为值得让人称赞之处便在于,导演架起了五条故事线路,这所架起的五条故事线路中的五组人物以及空间都分别汇聚展开构出了,意大利那不勒斯这所城市以及那里黑手党的所作所为,由于五组人物的叙述分别进行与大量手持摄影的拍摄,从而会另大多数观影者在整部影片大半段中会有一种凌乱或莫名其妙的感受,要注意的一点是切勿以娱乐片及一般类型片的观影心理来对待《格莫拉》,《格莫拉》绝不会去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而进行表述,反而需要的是观众来适应这样的表述方式,尽可能的感受片中人物与环境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空间现实感,同时这一点也便是《格莫拉》最大的价值体现。
关于《格莫拉》这片子的前前后后也有不少趣事,当然这样的趣事不少人觉得很悬,也觉得很炫。电影《格莫拉》改编于罗伯特·萨维亚诺的畅销小说《格莫拉》,因为小说揭露了不少真实的那不勒斯黑手党事迹而惹怒了他们,黑手党放出话来要在圣诞前杀掉小说作者,直到现在已是两年时光了,小说作者仍在接受警方保护,就在前一段时间六位诺贝尔获奖者联合公开声援小说作者,不过小说所描写的黑手党团体“克莫拉”却因描写他们自己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格莫拉》而制作盗版大发横财,意大利检察院的伪造盗版问题专家对此事毫不惊讶,因为他知道“克莫拉”集团在中国投资生产CD及DVD,然后贩卖到世界各地。另外一件事更是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片中主演竟然是黑帮头目本色出演,最后因为电影才把他逮捕归案。
下面截取片中值得注意的几处来随便说说,可以说从这场戏开始片子就越来越好看,“突然死掉”的三场戏里都处理的即简单又干净且还很有力道。
http://www.mtime.com/my/dongmokong/blog/1554109/
这场戏的街头玩耍配着合适的音乐来展现,有两处人物分别来回切,当突然有人被打死时,此处配的音乐并未停止而是随着这整场戏结束,很恰到的表现了这种帮派拼杀打死人是经常的事儿,乃至家常便饭成为了一种自然中的疯狂与混乱状态。
这场不需要来回切,就在一个镜头内完成,纵深感很棒,后景杀人虚掉,前景抓住人物的痛苦,枪声一响立马切到这座楼的全景。
这应是本片中处理最为到位的一场,先是两人在屋内数钱,然而你只能看到坐在凳子上那一个人的全身,另一人的身子在摄影机前来回走动,这时外面的枪声响起,从外到里杀人后,屋里一人没死等人走后,小心翼翼的从屋内往屋外走出,从走出屋外就开始为俯拍镜头,镜头跟着没死的这人从屋门一直到大门口时声音处理的也很妙,屋子是靠近一条公路的,公路上汽车飞驰而过,没死的这位从里面的小门开始就有远处汽车高速飞驰的声音,然而这种声音由于当时没死这位离公路还有一段距离,就产生一种远处汽车高速轰鸣的特殊声响,仿佛凝聚了空气一切都停止,随着看见一具具尸体更加烘托现场气氛,直到没死这位跑出一段距离接近公路后,我们可以听到正常的汽车声音,这种声音与刚才的远处声音形成对比,从不正常的到正常的,配合着剧情,也就是这位逃出了这场劫难,注意从小门到这场戏结束都是一个镜头下来,声音由距离变化在其中配合的恰到的妙哉。
这场虽然不是杀人的戏,而声音与镜头配合剧情也很赞,从上图这个镜头开始这场也是由一个镜头完成,左边一个站着,后面有两人在指挥,右边两人从集装箱里出来,因为集装箱内放着有毒废料而带着防毒的一套装备,此时声音则是带着防毒面罩这两位呼吸的声音,呼吸了两下镜头开始往他们身上慢慢移动,这时左边那三位走来帮他们去下面罩,一去下后呼吸声停止接着就是一个油轮拉响笛的声音。简单的一个镜头内清楚的交代了两人在集装箱内呆了很长时间,表明地点的同时镜头与声音的搭配巧妙的表现了漫长的时间与疲惫的身心。
《格莫拉》观后感(八):第三世界
卡莫拉是那不勒斯秘密组织。还是中国人有钱,请帕斯夸里教成衣厂课一节课1000欧元,那不勒斯好破,犯罪横行小孩入黑帮吸毒贩毒枪支泛滥,还把有毒物质埋在地下害运的司机受伤,不让叫救护车还让小孩子开车。帕斯夸里被老板发现帮助中国商人,派杀手杀他,还好中国商人一直让他躲在后车厢不被人发现,可怜商人坐在车上做了替死鬼。小孩妇女也杀。片尾说卡莫拉犯得命案比欧洲其他犯罪组织总和还多,近30年4000多人死于它手,平均3天一桩命案,斯堪皮亚是世界最大贩毒区,搞的像第三世界国家中较落后的国家一样,每个帮派日均贩毒收入50万欧元。控制的废料填埋坑14600米,癌症罹患率上升20%,纽约世贸双子塔重建有它资金参与
《格莫拉》观后感(九):死城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这是我在意大利的第六年。
“意大利人善于搞艺术,因为他们身边到处都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品。”这是我刚来意大利时候,对国内的朋友讲的。
在初次来到意大利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一个有关拿波里的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给一个拿波里人店主打工,临近要毕业了,他辞职,在结算工资的时候,那位拿波里老板用枪指着他说,我一分钱也不会给你,而且你得找一个人来顶替你。
这个故事在我听到时候,至今已经六年了,一开始我是认为这个故事编造的有些戏剧化的,毕竟我刚刚见到的意大利(其实只有米兰)是一个非常文明,以及安全的地方,在那时,我在米兰大学学语言,因为图房租便宜而住在米兰市的边缘,在黄线地铁的终端,Affori站(时间久了也许会拼错,但发音还是对的),我在经历过语言考试后,去了威尼斯,并且申报了当地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很不幸,面试的教授并不喜欢我,经过秘书处的协调,将我分入城规专业,最终,年少轻狂的我觉得这是一种侮辱,我选择不继续上学。
我搬去了热那亚,另一个北方的城市,在这里,一切都要比米兰或威尼斯便宜的多,这里的大学也很容易接纳学生,我选择了哲学系,大概在这时候起,我见到了其他顺利读书后的留学生平常见不到的事物,那些每天忙碌于上学放学的人们,我是有些自暴自弃的,在这座城市里,往昔的热那亚王国并没有让人和如今的一切有所联系,这是一座破败的城市,港口停留着游艇,港口岸上对面,是有色人种聚集区,再往里走才是大学。我记得我的第一堂哲学课是在地下室上的。热那亚的公交系统很破,没有检票系统,票是很老式的纸票,没有现代化的防伪,我第一次住的那家温州人,他们用肥皂水泡掉打在纸票上的药水,反复使用,一直到皱巴巴为止,从那时起,我也再不买票了。
在热那亚,这个百无聊赖的死城,我在意大利度过的第一个圣诞节,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走在马路上,拎着超市打折后的各种食品,灰突突的马路上,什么车都没有,只见到一个路牌广告,大大的圣诞老公公,大口地喝着可口可乐。
那时候我有个在拿波里读书的朋友,他坐火车来看我,白天坐的,晚上才到。他说那里人很少,那里街上见不到人,市中心见不到人,到处都很空旷。我很感慨,在热那亚,又何尝不是呢?在两年以后,我回到了离开很久的米兰,在那个欧元从9跌倒8的米兰,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热那亚带给我的感觉,还有那个传闻中的拿波里。我陆续听到了有人在中国人街被枪击,有女生在黄线地铁被强奸......以前我买眼镜的店铺倒闭了,最爱吃的那家土耳其kebab店味道变了,运河的水变臭了。那时候我看到报纸上说,拿波里的黑帮,向土地里掩埋核废料,说罗马旅行的中国人一家三口在广天之下被枪杀,其中还有婴儿......
我觉得刚来的时候那个故事,并不戏剧化,在意大利,那很现实。
我在佛罗伦萨的时候,租一个意大利人的房子,平日每天我都去画画,后来认识了个湖南人,他说他为了安心画画,租了意大利人的房子作画室,租中国人的铺做休息的地方,结果有一天,意大利人把他的门换了锁,他叫了警察,警察来了,对湖南人说了一句,你为什么不回中国?
每每我和他讨论到中西方永远无法深入沟通的时候,他都抱有积极的观点,每每我都不由地想到他自身遇到的事,只不过没去噎他。后来,他真的回国了。他被意大利房东坑了不久,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我的房东打电话给我,需要我交房租给她,而在这个电话之前,我刚见过了这所房子的真正房主人。凌晨五点的佛罗伦萨,我第一次见过,并且仓皇提着两只大行李箱。哦,那个坑我的房东是个拿波里人,后来我知道了更多关于她的故事,曾经找人揍了一个希腊的女孩,那个女孩同样是被她坑了的。
在最初来到意大利的时候,我们时常会拿黑手党开玩笑,意大利人告诉我,他们并不觉得黑手党好笑,同样也不认为黑手党向电影里那样浪漫。我只是觉得这些意大利人敏感。
但是我那时候不知道,在西西里,黑手党最猖獗的时代,这个国家每年因为黑帮而付出多大的代价,从百姓,到政府官员,得罪黑帮的,很难幸免,所以他们并不爱开这样的玩笑,他们不觉得黑手党黑有趣。
再次到米兰那年,我二十五。
后来我又去了威尼斯,离开米兰那个季节,米兰到处贴着,不要Mafia(黑手党)的广告。
去年,威尼斯贴着驱逐黑手党的广告。人们说,威尼斯的船票那么贵,本不应该的,只是这行业由黑手党把持,没有办法。
我无力去一个个分析,这部电影里,多少事情是浪漫化的,多少事情是真实改编的,唯独我觉得,这一切,发生在意大利,都不唐突,都不可疑。这里的经济越来越差了,这里的治安越来越糟糕,前两个月罗马美院死了一个女学生,是在警察局旁边被弄死的。
这就是意大利。
我曾和他们打趣,说我们中国人活在超现实主义里面,我们国家有着无比荒诞的现实。
但后来,我觉得,这群自由民主国家中的人民,才是超现实下的观众,好不容易推翻了法西斯,却让黑手党更猖狂了,在意大利黑帮历史中,唯一一个断层的年代,就是墨索里尼的时代。
我从一个愤世嫉俗者,变得善于看待这一切荒诞的现实了。我开始再也不去看那些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也不去看那些看起来伟大的书籍。因为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就在历史中发生了,我的国家在历史中被无情地洗牌,黑社会再也没有了(地头蛇和黑手党真的没法比),意大利被民主地解放了,然后民主的代价也随之而来了。我不认可那些公知批评的中国的一切。对于这里的一切,这个黑手党蔓延的时代,杀警察,杀官员(上世纪最猖狂,死过最高的级别是将军和大法官),杀平民,这个荒诞的一切,我觉得我观念中的一切都变了。
意大利人善于搞艺术,因为他们,是的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这样一处发生着荒诞不经的怪事的土地上。
昨天刚刚有一位北京的姐姐,她嫁给了意大利人,过得很幸福。但是她告诉我,意大利这个国家很操蛋,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法律,在你即将被害的时候,不许伤害歹徒的?我说,你不幸福么?她回答说,她爱她的老公,但是,她一样觉得意大利是个傻逼国家。她劝我能走快走,别留下。
一时间,这部电影已经不算什么了,我在这里看到了众生的一角,已然十分荒诞了。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是一个意大利人说的,真正的黑手党是中国人,因为,在意大利有个人被一个中国男人弄死了,死法还挺惨(我忘了是不是割喉了)
哦,还忘了说,那个中国男人是个父亲,他的女儿被一个意大利歹徒弄死了,但是没有死刑,于是这位爸爸就用这个世界最传统的法律形式-复仇。意大利人觉得这样很不文明。
在这荒诞的世界,我,不知道什么是文明了。
我已经嫁出去了,但我要让我的孩子逃离这里。北京的姐姐如是说。
你也早点走吧。
是的,我也早点走吧。
《格莫拉》观后感(十):终于明白那不勒斯除了足球还有什么
圣保罗球场是魔鬼球场,不知道那些做客的球员是做何感想。是否认为球迷中混着手拿机枪的激进分子。或许马拉多纳是爱他们的,上帝是主宰,他有理由征服所有的黑手党。他本身也挺黑暗的。
影片确实很写实,但是我不敢想象这就是意大利南部的生活,有一天如果去那不勒斯,真的在街头发生这样的事情,难道是想让我早做准备么?也许影片是真实的反映了一个最黑暗,最极端的生存状态。但是我不认为他果真是真实的反映。意大利南方人是很热情的,撒丁岛的黑手党们不会轻易对人下结论,还有罗马,威尼斯,包括蓝色的那不勒斯。那些可怜的孩子,甚至还是处男,他们没理由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劫匪,黑手党。这个是一个社区现实,不是社会现实。他们的马路和世界任何角落的马路一样熙熙攘攘,无非是路边某个房间里有人被暗杀了?这更像是谋杀片纪实。一个个设计好的陷阱,危机四伏,社区的人从懵懂到死亡,这是必然经过的路程,他们本身也晓得。所以,悲剧色彩很浓厚。不必在乎他到底是否真实。我认为影片本身还是很震撼的,很残酷的。这不如恐怖片或者《我是传奇》一样让人绝望,它似乎在为意大利旅游做反面教材,过于真实反而告诉别人,别来这里,也许你玩在兴头上,就要完蛋了!包括那几个中国人,好真实啊,我甚至可以听出他们的温州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