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吉舞》是一部由Valeri Todorovsky执导,Oksana Akinshina / Sergei Garmash / Aleksei Gorbun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吉舞》影评(一):世界正式有了不同,才如此有趣
看完这部很多人以为的情色片了,其实这是俄罗斯的一部歌舞片《布吉舞》。从音乐上是比不了《爱乐之城》,但整体的造型,舞蹈,色彩,剪辑都属一流。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观影体验肯定不如《爱乐之城》愉悦。不过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有共鸣的。电影里有句台词:世界正是有了各种不同,才变得如此有趣。听完不由想起港剧《天与地》那句:和谐不是专制和大同,而是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有一幕印象深刻,演讲厅里批斗男主,共青团跳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和之前布吉舞的随性恣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的结局虽然是梦境,但无疑升华了整个主题,顺从压抑永远关不住解放的天性。PS:爵士真的很有魅力,女主真的很美。
《布吉舞》影评(二):《布吉舞》,时尚就是青春与疯狂
《布吉舞》,时尚就是青春与疯狂
俄罗斯电影,是欧洲电影的一个奇妙分类,他们曾经独立于整个世界之外,却又与欧洲唇齿相依,当苏联的旗帜落下,俄罗斯重新扑向世界经济怀抱,他们的变迁,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有着奇妙的重叠与循环。
《布吉舞》是一部怀念苏联时代的电影,如果是70年代生人,依稀看过80年代的光怪陆离,从苏联人的视角来看往昔时代的摩登。
你才会忽然明明,时尚对于人生的意义。
每个人坚信的时尚,就是他的青春与爱情。
《布吉舞》的故事起点很简单,共青团员们坚持朴素的着装与生活,但是,有少量崇拜西方的“花花公子”喜欢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他们穿着鲜艳的西装,裙子,女人穿高跟鞋,男人留飞机头……他们热衷于音乐,派对,舞蹈--猫王时代的布吉舞!
他们完全不想过现实人的普通生活。
现实的普通的生活,就是大多数人一辈子的遵守,就是正确。
所以,女团支部书记带领学校的年轻教师们四处去寻找“地下舞会”,去驱散误会,抓住那些“花花公子”破坏女人的发型,剪坏他们的衣服,但是,在一场追逐逃跑到“花花”女郎的过程中,一个年轻的男教师在追逐中爱上了那个在夜色中仿佛一朵花朵的女孩。
所以,我们的男主人公也投身进入“花花”生活,去地下黑市买领带,自己请父亲的同事用车床帮他的皮鞋加上厚底,夜里去火车站打工,攒钱买行头……
他努力开始去接近那些花花青年,才慢慢知道每个所谓摩登青年的背后,都有着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只不过,他们害怕自己就此陷入那种一眼可以望到一辈子的生活。
地下舞会,夜总会,俱乐部,家庭派对,这些看起来糜烂的生活,不过是填补心底的一种无着无落。
看起来油腔滑调动家伙,其实是个底层学徒,只不过,一旦敲起架子鼓,他就是舞台上的光线!
女主角在化妆后妖艳,而她的真实生活,只是一各护士!
还有胖胖的医生学徒,因为迷恋爵士乐唱片,学会了自己拿医院的X光片作为盘基,复刻黑胶唱片!
还有外交官的儿子,这一群花花少年的核心人物,他分得清那些女孩,哪些人是迷恋时尚,哪些人是真正的鸡!
然而,成长总是要面对现实的硬刺。
黑胶制造者因为和美国大使馆的人购买唱片而被当作间谍,入狱。
女主角因为意外怀孕提出和男主角分手,男主角坚持要娶她,而男主角度父亲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出去胡来,搞大肚子结婚,安定下来,也算,负负得正!”
而后来,女主角生下的孩子,大家一看就知道,不是男主角度孩子!而他们依然结婚了!
因为他爱她!
外交官的儿子接受父亲的条件,回复成一个标准的青年干部造型,一年后得以真的去美国。>外交官的儿子接受父亲的条件,回复成一个标准的青年干部造型,一年后得以真的去美国。
他回来后,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真相,在美国,早就没有花花青年……如今,已经是摇滚的时代……他们都在为一个虚幻灯时尚发源地而努力模仿出自己的似是而非的时尚……
整部《布吉舞》的歌舞是最难以描述,那种光感与节奏,俄罗斯风格十足的欢乐起来的没心没肺!
这是一部适合怀念青春的电影。
那些往昔你坚信的,如今你是否依然相信?
《布吉舞》影评(三):俄国歌舞片火候还是稍欠缺了些
温暖的黄色街灯下,奔跑着一群五颜六色的,兴高采烈地大笑的青年,就象夏日里不知道不担忧寒冬的冷酷的快活的虫子。
那种景象,那种斑斓的颜色,让人看了不由得也跟着屏幕中的人一起高兴了起来。
可惜,寒冬总是会来的。生活的严酷很快让这群快活的虫子们体会到了寒冬的威力。即便是最顽固坚持于美国嬉皮的生活方式、最痴迷执着于爵士乐动人魅力的梅林,也遭遇了前辈领路人的迎头棒击,他试图唤醒梅林,戳破嬉皮群体的共同幻想,告诉他天堂从来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他们心中的嬉皮圣地美国其实也是平淡如此,现实中如果大家继续按理想去生活,即使在美国也只能被当做疯子。。。
剧情、画面色彩都还不错的一片歌舞片。可惜作为歌舞片本身来说,和《探戈舞》、《红磨坊》等等相比确实还是有些不小的差距。
舞蹈方面,似乎内容和分量都少了些,让人看了觉得不够过瘾;音乐方面嘛,个人觉得俄语好像天生就不适合爵士这种或慵懒随意或放肆激情的音乐,所以影片中最好听的歌曲个人推荐在阶梯教室里,青梅竹马的女干部动用权力把梅林开除出团时演唱的,激情愤懑与阴郁压抑相互交缠的那首歌曲。
《布吉舞》影评(四):布吉舞,用色彩来抗议
布吉舞,是什么?一种舞蹈?
俄罗斯歌舞片?乍眼一看,还以为是俄版宝莱坞片呢!
仔细品味这股俄罗斯风情,才知是当年“潮人”用色彩来抗议!
所以此片还有译名《潮人生命Stilyagi(2008)》(片名原来俄文为:Стиляги,即“时髦”的意思)
故事大意是:
五十年代前苏联时期的莫斯科,一批青年向往着西方的生活方式,自诩为“爵士舞文化群体”。于是他们尽力从衣着、举止、谈吐上去模仿!
这帮“潮人”还玩起爵士、扮猫王、女孩穿高跟鞋,男人留飞机头,一幅当年“阿飞”状。
这下,我们看见当年苏联大地,那一片灰色(当年我国也是灰蓝色调一统天下啊)中炫丽色彩突显!
很刺眼、很突破平衡感、很让沉溺灰色的思维担心!共青团员们不能忍受,主动出击,挥舞剪刀掐断色彩!
不过,总有异类!
在拥有萨克斯就如私藏武器的禁忌年代,一个共青团男孩爱上酷女郎,为她沉迷入“潮人”生涯,跳舞、吹萨克斯、被视为叛徒、更搞出抚养女郎和其与美国某黑人私生子。
那这群年轻人为了听另类的音乐、穿另类的服饰、坚持独特的方式而寻找自我和与社会抗争,究竟是为何?
当片中那名“叛徒”团员加入“潮人”队伍后,才慢慢知道每个所谓摩登青年的背后,都有着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只不过,他们害怕自己就此陷入那种一眼可以望到一辈子的生活。
地下舞会,夜总会,俱乐部,家庭派对,这些看起来糜烂的生活,不过是填补心底的一种无着无落。
看起来油腔滑调动家伙,其实是个底层学徒,只不过,一旦敲起架子鼓,他就是舞台上的光线!
女主角在化妆后妖艳,而她的真实生活,只是一各护士!
还有胖胖的医生学徒,因为迷恋爵士乐唱片,学会了自己拿医院的X光片作为盘基,复刻黑胶唱片!
还有外交官的儿子,这一群花花少年的核心人物,他分得清那些女孩,哪些人是迷恋时尚,哪些人是真正的鸡!
但是,像某部苏联影片的台词所言“生活总是生活”!
燃烧青春换来的时髦生活,总是要回复制度的轨道!家庭、生存、入伍、做工、锒铛!
外交官的儿子更是接受父亲的条件,回复成一个标准的青年干部造型,一年后得以真的去美国。
他回来后,告诉主角一个残酷真相,在美国,早就没有花花青年……如今,已经是摇滚的时代……他们都在为一个虚幻灯时尚发源地而努力模仿出自己的似是而非的时尚!
当然,主角不能接受自己模仿的时髦已经落伍之事实,因为,他们其实在抗争!
现在,对于内地的环保事项,又出来很多90后Стиляги!他们也在努力-----争取----那属于他们自己的明日!
最后,我想说,若您带着很多现实情结去观影,您应该需要哭泣的!
《布吉舞》影评(五):《布吉舞》:团结就是力量的摇滚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俄罗斯,一帮激情四射的年轻人,不顾制度压迫和世俗观念,为了追求前卫时尚的嬉皮生活。身着奇装异服,跳着另类舞曲,男的各个梳着猫王头型,女的各个以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为化妆标准,并且蔑视身边所有平庸人群。大胆放纵的享受自我乐趣,女友出轨没有关系,生个别人的孩子也没关系,只要两人永远“真爱”在一起,其他神马道德观念都无所谓。似乎他们转瞬间就能颠覆整个世界,救万众人群于水火之间。
影片以宝莱坞式的歌舞桥段为主打,磁性的中年沙哑嗓音,活蹦乱跳的青春舞动,还有荡气回肠的“团结”摇滚,各种俄罗斯特色歌曲舞蹈轮番登场,光彩照人。不仅有性感老男出列,还有在《谍影重重2》中惊鸿一瞥的奥莎娜·阿金什那,与囧瑟夫连像的小伙,《卡廷惨案》中的瑟吉·贾麦许,和众多帅哥靓妹倾情,完全以正宗俄罗斯风味调情。如果说大眼印度美女是不可抵抗的雕塑,那俄罗斯女孩绝对具有冷艳之光,把人照射的魂不守舍。
当然,向来以政治片见长的俄罗斯歌舞剧,最后还是小小的开了一个政治玩笑。当自以为追求到无上美好自由的囧瑟夫小伙,结尾处与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老友漫步街头闲聊时,被告知美国没有“花花公子”,如果着装成花哨样式会被当成精神病带走,囧瑟夫小伙愤怒至极,难掩惊诧程度。无论多么超前卫的追求,终归都要回归现实生活。以一盆凉水浇灭所有激情为收尾,也只有常年生活在寒冷冰地的俄罗斯人创意得出来。
《布吉舞》影评(六):从技术方面来讲一流 从内容来讲是一个巅峰
在此就不剧透了,因为我希望替这个电影保留一些神秘感。
这部歌舞剧让人不得不叹服:苏联的伟大电影传统再度复苏了。
在苏联时代,尽管有种种的政治上的限制,苏联电影依然开出了瑰丽的果实之花。士兵之歌,大雁在飞等等都是那个时期的经典之作。后来因为经济的拮据和意识形态的僵化,苏联电影一度沉沦,让人不得不忧心苏联电影会不会就因为一次断代而绝后了。但这个歌舞剧以及其他俄罗斯后出的电影打消了我的忧虑。此歌舞剧没有好莱坞的最近流行的特效也没有矫情的肥皂剧,但有着好莱坞经典时代的纯真和感动。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的电影行业,真是十分痛心。其实我一直不是恨赞同像张艺谋黄金甲那样的大牌明星云集加高特效的电影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出路。在如今视频泛滥的年代,能够吸引观众花高价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应该是像本片这样高质量的电影。原谅我词汇贫瘠,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词语来评价这部电影了。希望中国电影人能够自力更生,创造出更多的有中国精神和文化在里头的电影,而不是依托梦工厂的光环来砸钱生产快餐电影。
《布吉舞》影评(七):当理想遇上现实
看豆瓣里的评论,有人说此片还有译名《潮人生命Stilyagi(2008)》(片名原来俄文为:Стиляги,即“时髦”的意思),我觉得很赞成啊,布吉舞这个译名真不知从何而来。
当然,如果译为《阿飞》?貌似又有《阿飞正传》相混淆的困扰。
为什么我给自己的影评起名叫做:理想遇上现实 呢。
电影开始,有着正确“思想”的梅尔斯奉命去追一个“阿飞女”,遇上了现实中的美丽女郎波林,于是,他爱上了她。
为了接近心爱的美女,他不惜抛弃自己过去的信念和朋友,自己打工赚钱变成了阿飞,也被стиляги们所接受,世界变成了另一个样子。这一段我很喜欢这种复古的感觉,从他们的服饰到发型,到美丽的歌声。
主人公们相爱了,男主被组织抛弃了。大教室里的一段歌曲和舞蹈真的很有力量,让人看得很害怕;女主角当了妈妈,爱情的理想遇上了黑人小娃娃的现实。此处大赞男主的爸爸,真是歌也好听、还善解人意。
三口之家的生活,现实得不得了。女主妈妈的崩溃也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美国送来的礼物萨克斯,曾经是男女主爱情的纽带,可是在小娃娃的面前,也只换来波琳希望安静的怒吼。太现实了。。。
最终,他们追求时尚的理想被从美国回来的前阿飞彻底打败了。
不是他们不够时尚,而是世界又再更新了。。。
歌曲都很好听,尽管Happy ending处实在太像宝莱坞电影。不过我还是挺熊国滴~
《布吉舞》影评(八):布吉舞
讲述在莫斯科50年代一群年轻人为了听另类的音乐、穿另类的服饰、坚持独特的方式而寻找自我和与社会抗争的故事。
影片开头讲诉的是50年代的前苏联一群叛逆的青年想要自由,和别人不一样,在大环境下显示出鲜明的对比,画面色彩部分尤为强烈,随着剧情的深入,这种封闭的社会和开放的意识形成强烈的冲突。男主角的改变到对女主角的爱加上朋友之间的感情,父亲对孩子的支持理解,让影片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导演在优美的歌舞中传达着对那个年代的自我封闭一种反抗,不过不失,不卑不亢,彰显功力,镜头的运用,剪切的手法均属一流,歌舞桥段也保留着俄罗斯的风格,对爵士音乐的渲染也体现了追求自由的深度。
俄罗斯一直盛产美女,影片中的女主角们都十分养眼,Oksana Akinshina和永远的莉莉亚那个时候比只是成熟了许多,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谁都曾经青春年少,电影中部分情节点出了人始终要成长,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最后的歌曲就是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意境。
【布吉舞的获奖情况】
2009年 Golden Eagle Awards, Russia 最佳影片 Leonid Yarmolnik
2009年 Golden Eagle Awards, Russia 最佳影片 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
2009年 Golden Eagle Awards, Russia 最佳影片 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
◎IMDB评分 7.2/10 952 votes
《布吉舞》影评(九):前苏联的潮人群体“Stilyagi”是个什么组织?
tilyagi
“Stilyagi”是前苏联官方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群离经叛道的年轻人的称呼,和西方的Hipster有差不多的意思。
▼ 苏俄布吉舞(Russian Stilyagi)
1950年代的一群莫斯科时髦青少年。他们虽然受到苏联沉重的文化压制,却仍理着时髦的发型,化着大胆的妆容,穿最鲜艳的衣服,偷偷听明令禁止的美国爵士和摇滚乐。苏俄警察每天组织集会,而少年们对言论自由的坚定信仰,使他们甘愿冒着被警察逮捕的风险,也要坚持顶风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