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少年时代》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少年时代》的观后感10篇

  《少年时代》是一部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埃拉·科尔特兰 / 帕特丽夏·阿奎特 / 伊桑·霍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时代》观后感(一):任由似水的时光雕刻

  当影片接近尾声,梅森的新室友站在溪流的岸边,说道,享受美景的一刻,好像所有时间展现在眼前,我惊觉这正是导演所做的:在3个钟头里,把12年的时间近乎赤裸地铺展成画卷。同时,惆怅的无力感缓缓袭来。人生在世,不过是随波逐流。只是那裹挟着我们流动的并非人潮,而是似水的时光。居于其中的你我他,便如影片中人,或许无助却不无收获地任由似水的时光雕刻。 《少年时代》是一部粗粝而充满诗意的影片,这种质感近乎生活本身。它的每一次冲突和和解,明明不足为奇,却掀起真情实感。现实中,人们倾向于频繁而琐碎地自我反思。本片讲述的恰恰是具备高度共性的生活。你会感到放松,不需要绷紧神经才能跟上节奏,不需要费脑便可以完成思考。这一切美妙的观影体验来源于真实而自然的叙说,它让影片显得柔和而富于人性,如同掺着蜜糖的苦酒,五味杂陈,哀而不伤。你可以在此对时光贪婪地沉浸,时光便借此反身入侵你的神经。正如人被时光无痕地雕刻前,总是先为它所麻醉、所纵容。 时间是本片的一大核心概念,真实与自然首先体现于影片对时间的表征上。12个夏天,导演没有一次通过字幕的形式直观地揭露年月的变迁,这既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纵使不作生硬的提示,生长在时光中的我们也可以觉察到人物在相貌、发型、声线上的微末改换,注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微妙流转。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因素并非导演刻意制造。根据采访可知,本片的拍摄遵循真实的时间,人物造型和社会状况忠于“当下”。至于情节,导演会在每次开拍前和担任主演的男孩探讨他一年来留有印象的真实经历,并以此为基础编写剧本。在这样小心翼翼的编排下,情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真实性与戏剧性取得了精准的平衡。梅森的十二载成为了千千万万个少年时代的聚焦和缩影。它消弭了现实和影像之间绝对的间隙,让二者互为镜像,互相观照。 关于本片的探讨之所以总是不自觉地被牵引到时间的话题上来,是因为概念与情怀确实是本片的最大卖点,当然,建立在导演对此处理得足够用心的前提之上。他用心到不惜让电影自身的语言失去光彩,摒弃华丽的剪辑和饱含深意的视听,你能且仅能将精力全部投注于情节以及承托情节的时间本身,剥离理性,大胆抒情。他甚至让影片成为演员人生的片段,一种纯粹的生命截取,无始无终,不知所踪。 影片名为《少年时代》,固然是以少年的成长为核心线索来叙事的。而导演对生活的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他将真实与自然的原则辐射到了情节所覆盖的边边角角,忠实地记取了梅森生命中每一个过路人的身影。他们有的如父母、姐姐,始终相随,有的则如继父或是爸爸的挚友,在生命中打个照面,交错开来。幸运的话,也许去了又回。于是,在除却男孩以外的“他者”们那掩映的生命旅途中,我发现了更多。他们如流水般映照出梅森身上不甚鲜明的变化,也如水泥般凝固住庞大的时间。他们见证时间,进而成为时间。 管道工的第二次出现真正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梅森妈妈的建议下,他攻读学位,有所成就,光鲜地重现在这一家人面前。但最令我惊诧的不是他的转变,而是妈妈此刻不可置信的目光。而我相信,最令妈妈惊诧的也并非他的作为,而是自己所能对他人施加的影响,以及他人的改头换面所昭示出的时光的跨越。我想,重遇管道工一事于妈妈而言是一个哀伤的惊喜。透过他者,这几年的时间一下子快进。直面时间的跳跃只会让人看到自身的渺小,你无法不因卑微而哀伤。所幸他同时将时间的间隔填充进了内容,给妈妈带来自我的认可。时光对他的雕刻可谓饱含深情。 他者是相对的。上述片段中,管道工是他者。而在梅森收拾行李、准备搬进大学宿舍的片段中,妈妈与梅森又互为他者。 面对梅森的离家,妈妈崩溃大哭。12年来,她近距离见证了梅森的成长。这一刻,她终于在喋喋不休、语无伦次中得以吐露心声。听着这不无欣慰又稍显心碎的话语,梅森猛然见识到自己的成长。而梅森的成长,又实际上是对妈妈衰老的指认,也是对妈妈自我的唤醒。显然,相较于爸爸,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妈妈对他们的成长之快速反应迟钝。她终日操劳,生活被孩子和工作占据。她嘴上说着自己的生命由一个个空洞的里程碑构成,但梅森的成熟分明让她看似失意的泪水带着不可言说的成就感与安慰。这一刻,她得到了解放,重新发现了自我。哭泣也许不过是因为她觉得为时过晚。但她永远不必嫌晚,时间总会做出最好的安排。在伟大的时光面前,我们有理由幸福得哭泣。纵然时光对她的雕刻有些粗线条,还历经了不少风雨,却也赋予了她坚韧的品质。透过妈妈那平凡得透明却又功不可没的半生,我看到时间对人的摧残,或曰打磨。一如当下,我们正被时间雕刻着,而不自知。 与妈妈相比,爸爸完全是另一番形象。起初,他天真得像个大孩子,最终,岁月也爬上了他的眼角眉梢。尽管自由的天性不改,但他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梅森成长的十二载里,爸爸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爸爸的成熟是由音乐这个另类的“他者”见证的。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带他们回到合租的廉价房屋,弹唱的《Split the Difference》意为互相妥协,不论词曲都传递出强颜欢笑的无奈。而在重新组建家庭后的一个周末,他带孩子们来到宽敞的新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唱起《Ryan’s Song》,曲调轻快,歌词也激励人心,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他还把自己精心整理的歌曲刻录成光盘送给梅森。在他对这些歌曲的解读中,我发现,他不自觉地以人生的必经之路为线索——从年轻时的玩乐到对信仰的疑惑,从爱到痛,直至学会活在当下。这无疑也是爸爸对生命和时间的一次反思,一种见证。 他者是时间的化身。人往往透过他者之眼看到自我的改换,从而体认岁月的流转。你会发现很多东西转瞬即逝却烙印颇深,因为我们在生命的回环里不断地失而复得。尽管重新获得的总不比当初,但那鲜活的触感,一经提示,便引申出无尽的兴味。 正如片尾女孩所言,并非我们把握时间,而是时间把握我们。它永远“只手遮天”,怡然自得。那些影片中看似索然无味的经历,无非是时间的玩物,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俯拾皆是。对于人类群体而言,它们稀松平常。但对于独立的个体,它们非但独一无二,而且稍纵即逝。那所谓“经历”,当初你总是以最饱满的情绪去感知。唯有经过日月的堆积,它才被后来者冲淡,成为庸常的谈资。《少年时代》所旨在呈现和为观众所共鸣的,正是那一份鲜活于当下、不可多得的冲动。它们是时光雕刻中抛弃的废料,带着切身的疼痛,散落在脚边,随时可以想起。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里,梅森和女孩相视一笑,继而两人转开视线,各自望向远方。电影就此结束了,可我没有感受到任何关于终结的仪式感,反而觉得万物复苏。人生中的甜蜜、痛苦、哀愁和愤怒统统运转起来,为下一秒蛰伏。存在是已知的,所在是未知的。那种感觉让我心生狐疑,同时充满朝气。因此我想说,电影结束后,人生开始了。但事实上,人生早就开始了。当下只是流动着的继续。时光的工匠从不停歇,它日以作夜,夜以继日。 塔科夫斯基把电影的创作比作雕刻时光。林克莱特则借由《少年时代》诉说着,雕刻时光的根本意义在于令人认清时光对此在的雕刻。可以认为,雕刻时光是假,时光雕刻是真。前者是光影艺术家可以企及的理想彼岸,后者则是每一条生命必须遭受的现实。所幸时光好似温柔的水,它会带来冰凉的颤栗,也会带来炙热的灼伤,但抛却温度,触感总是温柔。因为它作业时从来不用坚硬的斧头,只凭双手。回头看看,这样不作为地任由似水的时光雕刻着,这一生好像也就在宽厚的摇篮里起起落落地平安渡过了。

  《少年时代》观后感(二):老去的时光

  刚开始看,以为是纪录片,记录小孩子12年的历程,看了5分钟,发现是故事片,而始终采用一个演员,12年的拍摄,尽管叙述的成长故事很平淡,却达到触目惊心的效果。

  让人感到震惊的是时光的老去。孩子们在成长,大人们在变老。岁月无情,无法掩饰。孩子长大并不奇怪,父母变老,友人变老,这种残酷的时光流逝,每个人看了都心中为之一震。这是何等的真实!

  12年每年一次的拍摄,那些不出奇的历史轮回,转眼间就到了跟前。时间不曾老去,老去的是我们。

  想想你做了什么,想想你什么还没做?

  想想你什么不得不做,想想你什么本可以做?

  当儿子拿起背包准备去上大学时,母亲突然大哭起来:“我一辈子干了些什么,几次结婚离婚,不停地搬家,上学教书,你们都好不难过的走了,离开家不回来了,就剩下我的葬礼了!”儿子说:“妈妈,你好像一下子快进了30年。”

  时间箭一样飞过,人生就只剩下这些大事了。

  《少年时代》观后感(三):#电影推荐#推荐《少年时代》

  电影开场的《Yellow》很好听,后来男主离开家自己去大学报道时的这首《Hero》也超级赞。Let me go,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男主小时候好萌好可爱,传纸条不只是我们国内小孩的专利啊。

  后面老梅森和小梅森的对话很有深意“What's the point? I mean, I sure as shit don't know. Neither does anybody else, okay? We're all just winging it, you know? ”没有人了解人生的意义。大家不过是在即兴表演

  后面梅森和室友一起徒步时和同行的女孩子讨论到了关于时间的问题:是我们把握了时间,还是时间把握了我们。这部分给我的感觉很像《A dogs purpose》(《一条狗的使命》)最后的那句live here now.

  总觉得电影里面男主妈妈摔到在地上那个场景我绝对在哪个电影里面看到过,但是死活想不起来了。感觉好像也是《一条狗的使命这个电影》

  《少年时代》观后感(四):影评:时间是最好的伴侣

  《少年时代》我期待了很久,从当时听说了这部电影便怀着满满的敬意期待着,其实故事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个普通男孩6岁至18岁的成长史,估计很多人会说这剧情想想也知道,无非是关于青春、叛逆、成长。是的没错,这部电影说的也就是那些事儿,但不同甚至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拍了整整十二年,每一年都会拍一点,影片中所有的人都伴随着电影成长着,而不是通过化妆或是其他方式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又真实。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其所给我带来的感觉是或许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是时间。 本片没有明显的提示说故事到了哪一年,也只是有偶尔的历史事件可以从侧面看出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911事件、看到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小说的发售、看到美国大选等等,但这一切都似乎不是刻意安排的。在剪辑师的手中,我们很自然地看着本片的主角们渐渐长大或是变老,似乎这十二年我们是一点一滴看着他们过来的。在镜头中,无论是男孩梅森和他的姐姐,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所有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变老着。相比于剧情上十二年的时间跨度,本片短短的160分钟一点也算不上长,整个观影过程中也不会让你觉得本片冗长,相反你会觉得时间过去得很快,十二年的时间就在自己的眼前一点点的过去,这一切都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少年时代》观后感(五):承担起你的责任

  最近挺忙的,忙到有时候连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都不记得。昨天把工作大概做完之后,偷了个懒,看了部电影:《少年时代》。

  这部戏一出来不久,好评率基本是100%。导演是《爱在黎明来临前》等系列的大师,花了12年,做了一部两个半多的电影,真的有那么吸引吗?

  故事从主人公的童年时代开始,一直到他18岁高中毕业结束。影片的英文名字叫《Boyhood》,即指一个男孩+童年+青春期。

  一开始看会觉得很无聊,略显平淡,但随着主人公的长大,他遇到的一连续事件:叛逆,耍酷,毒品,男女问题…….这部戏逐渐成了一部真实的成长史。其实主人公梅森很心疼他老妈,嫁了三次,离了三次,到最后是孤家寡人,一个人拉扯他们姐弟两人长大,但是少年的心思和对现实的反抗让他一度走偏人生的轨道。所幸,生父母亲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尝试,让他真正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断努力,成为个大学生,热爱摄影的大学生。

  如果要以一个关键词概括这部电影,我猜“责任”是最适合的。

  当梅森吃了早餐,打算把碗留着让母亲洗时,他母亲说:“你要学会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你要承担起你的责任,不要让你可怜的老妈还要为你洗碗。”

  当梅森打兼职被主管使来使去时有怨言,主管说:“你要承担你的责任,主管就是管你的,打工的就是被管。”

  当梅森跟他老爸探访父亲的好友时,说到人生,他父亲说:“你要经过不断尝试才知道最适合你的,你要承担起你的责任,不要让人左右了你。”

  。。。。。。

  承担起你的责任,Take your responsibility。

  活在这个世上的每个人他的责任。是太阳,就要照耀大地。是小狗,就要看守家门。是老师,就要教书育人。是医生,就要救死扶伤。。。。。。每个人都要找对自己的位置,附上自己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兜兜转转好多次,才能走在正确的路上,没关系,你要知道,迷路不可怕,可怕的是迷路了还不会找到回去的路。

  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尾,当梅森被热恋好多年的女友抛弃,面对未知的大学生活,他父亲说的一段话:“你要对你的人生负责,不是你的妈妈,不是你的老爸我,也不是你女朋友,当你真正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时,你会发现有很多像希娜(梅森前女友)甚至比她还优秀的人在排队等着你”我不知道这段话是否过于鸡汤,但事实上,对与梅森一样陷入迷茫区和适应区的我来说,有着警醒作用。未来永远都是未知的,你不可能控制生活给你设下的圈套,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做好自己,对你自己负责,找到你真正想做的并为之一直努力。

  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will get next。不要怕,不要悔,勇敢承担起你自己的责任。

  《少年时代》观后感(六):都回不去了

  今年大热门的电影,IMDB的评分已经达到8.7,超越了很多经典影片。最近看电影的热情有点高涨,尤其是比较贴近生活的类型,诸如纪录片之类的。看完之后,感觉这部差不多有3个小时片长的电影的确是一部用心之作,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大概都能有所题目。不仅仅是一种由Childhood过渡到teenager再到adult的心理变化,更是有一种即将步入下一个阶段的即视感。20多岁的年纪,或许有的人离为人父母已经并不遥远,之于自己的发展,之于小孩的教育,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Mason这个人物,刻画了12年,所有的演员也跟着演了12年。回头想想,12年前的我,再到如今的我,经历了些什么。我并没有破碎的家庭,但是记忆里也有父母的争吵,自己的叛逆,读书时的迷茫,选大学时候的纠结,还有各种puppy love带来的回忆。如今的我,感觉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明年,就要真的融入美国的生活了,我也是一个要对自己负责的人了。对未来和未知生活太多的憧憬,其实最后沉淀下来的,还是害怕与不安。没有很认真的想过,自己终究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欧,我总是说,我想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可是自己喜欢的又是什么呢?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痛苦与伤害,似乎一路走来都是顺顺利利的。但是,我却从心理能够感受到电影里能带来的东西。

  未婚先孕,打胎在美国是违法的,因此也造成了美国未婚妈妈和单亲家庭很多的现象。母亲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角色,或许在孕育一个小生命的同时,再叛逆的一个女人,也会变得温柔。我并不觉得Mason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母亲的忙碌,姐姐的不冷不热,辗转的搬家,各种酒鬼暴力继父们,这都是他所经历的。我不知道,这些情况到底在美国的社会有多么的常见,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大概是,Mason即使在如此的环境下,也可以慢慢成熟,慢慢体会到自己的世界。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就是,Mason毕业的那一段,所有的亲戚都来祝贺他,给他拥抱和祝福。虽然姐姐Samantha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也只是一句简短的Good Luck,但是毕竟血浓于水。有些话,不说出口,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于心底。

  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来不及通过这部电影,去回味我的Boyhood/Girlhood,更多的,是体味一个男孩成长的心境。以及自己未来的路,学业、工作;甚或是,某一天,为人父母的时刻,我该做什么。

  《少年时代》观后感(七):美国人的青春,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为数不多的同父母一起看的电影之一。2015年的春节,在一家叫做“光影魔术”的咖啡厅,要了一个小包间,关了灯,看《少年时代》。看完电影后一家人走回家,广场地砖光滑,灯光明亮。他们说:“小孩子长大真是一瞬间的事情啊。”

  我不太了解美国的小孩是怎样长大的。在看完电影的两个月之后,我交了男朋友。初恋,是美国人。他骑着摩托,我骑着自行车,买了几个芥菜粉丝包子,到清华大学北边的一条河,坐在黄昏里、春风里,喝酒、吃包子、聊天。那画面如今想起来美好又诡异。他说他的童年,有一个姐姐,有两个双胞胎哥哥,学习打冰球,在社区捣乱,在洛杉矶南部的海岸练习滑板。十四岁交了第一个女朋友。偷喝啤酒。在派对上上抽大麻。十六岁开着父母的车,带着女朋友在加州一号公路上漫漫旅行。后来父母分居,各自有自己的情人了。高中闯祸被开除过,后来转学。女朋友不久后搬家。再后来分手了。他去了大学,她加入了军队派驻去了日本。那是美国人的青春。进入青春期在英文中说成“hit puberty”。我觉得hit这个词语用得真是妥帖。激情澎湃地一头扎进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他们的青春真是肆无忌惮,我睁大眼睛看着他,觉得他说的都是电影、小说中的情节,那些葡萄园,海岸山脉,朋友、家人、自我。我们的青春大相径庭——我应该是最典型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里长大的女生,老老实实地学习,孤孤单单地长大。他同那姑娘牵着手在松树下漫步的时候,我是一个人住在九楼的小屋里做作业、看小说、剪杂志。我的过去和他的过去永远也不可能产生共鸣。我那时候好喜欢他,我大概是喜欢着那种戏剧性的电影式的潇洒、叛逆和痞气——它们的养成是和一个人的童年与青春期的经历相关的。我的同龄人中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气质,我也没有,堂堂北大,天才多、疯子多。我爱他,我嫉妒他。

  不幸我们后来分手了。我朋友说:“你要知道,你经历的第一个男人总是不太可能成为陪伴你终生的那一个。”我明白,但是我很难过,他初学中文的时候造了一个词汇,他说:“你是我的‘久伴’。”永久的久,伴侣的伴。我第一次听到那个词语,我觉得好多花朵都在盛开,都环绕着我。我是多么喜欢他,曾经。一个朋友说:“吃饭习惯都不一样的人,怎么坐在一张餐桌边呢?”说着笑着,也是伤心。

  分手之后,独自在宿舍里又看了一遍《少年时代》。

  “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 of thinking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Yeah… Yeah, I know, it’s constant, the moments, it’s just — it’s like it’s always right now, you know?”

  让我来翻译的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为何人人都说把握当下?”“我不明白,倒是觉得是我们被裹挟在当下。”“是啊,每个瞬间都是永恒的,我们到底活在此时此刻啊。”电影的最后还是这样意味深长又忧伤。又想起父母说的话,“小孩子长大真是一瞬间的事情啊。”听明白了,无数的瞬间,无数的此时此刻,管他喜悦的、满脸泪水的、窘迫的还是荒唐的,造就了今天的我。我现在后悔我写在前头的一句话,我们的青春永远也不可能产生共鸣。不,我们都经历过、共享过某种情绪——珍惜过某个“此刻”或者曾被“此刻”裹挟着向前走去。

  最后想说,电影中的母亲让我落泪。

  虽然在此观影,途中想起了前男友。但是,但是,最后想拥抱的,是母亲。

  2016年11月3日星期四 00:00 于北大45楼

  《少年时代》观后感(八):活在当下,让那一刻抓住你。

  以前读高中时,上数学课的时候,我总是会每隔5分钟看一次表,摆脱时间走快一点。那时候觉得上课时一种煎熬,要是真的有生命遥控器的话,我会快进所有周一到周五,留下美好的周末好好地玩,好好享受。

  现在大学毕业2年了,看完这部片子,突然觉得,真的有生命遥控器这个东西,当我们不活在当下,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去感受此时此刻,不想去抓住他,我们就已经按下了快进键。

  你不想去抓住那一刻,那一刻也不会留住你。

  《少年时代》观后感(九):纪念

  快3个小时的电影,看着一点儿也不拖沓。少年时代,跨度十年。他们搬家一个又一个地方,身边的人变换。

  最后搬家的时候,梅森想把他拍的第一张照片放在家里,他妈妈就在那儿回忆她的这十年,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然后想到自己下一个里程碑就是葬礼。看到梅森的成人礼的时候我感觉确实有成人礼的必要,至少我在现在回忆起我的十八岁它还是有点意义,可在当时就这么过去了,参考其他可以纪念的,都应该纪念一下,至少比不在当下了之后缅怀好吧。确实每个里程碑都有必要庆祝或者把它弄的特别一点。

  《少年时代》观后感(十):Growing

  首先,家庭。家庭无论国内国外阶级,有共性。比如,你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妈妈,有控制欲的爸爸等。少年都是要经历的,憋屈什么都会有。这是少年时期的成长。

  其次,青少年时期的诚招,是对自己未来道路的思考。可能自己对美国文化,特别是音乐也特别喜欢,所以跟影片中的父子又有共性,他爸爸说了一句话“做音乐,可还是得对社会负些责任。”所以他做了些保险工作维持生计。这两天班里放“开讲啦”,几位艺术家,都讲到一句话,艺术是融入生活的,需要沉淀的,舍弃生活来空谈反而是绕弯路的。

  男主角也很喜欢摄影,我和他一样,高中,思考以后道路的方向,做自己喜欢的,怎么做。他认真的选择摄影,让自己专业化。有天赋的人也是很多,但走上正路的人却少,因为缺乏学习深造延伸,缺乏脚踏实地的练习。若我和他一样有这么宽松的环境,没有人限制自己选艺术,我会毅然选择。但我目前有最大的疑惑:“选艺术真的不可靠吗?我内心真正想的其实就是摄影,但我疑虑,天赋够不够, 这条路保不保障,起码能不能让我独立。我该怎么走上这条路。可能最便捷的就是去到重点大学。其他的道路可能比较迂回复杂。”但我渴望独立,所以思来想去,更想选记者这个职位,我想去一些杂志社工作——这是居摄影之后的想法。因为,对于写作,没什么天赋。

  所以,我该理清下思路,我该选什么,怎么走,往哪走。唯一现在能把握的是高考,去到更高素质的环境里生活。

  影片后面有他妈妈的情绪发泄,她是那种一辈子为生计奋斗的,几十年走下来好像没能把握什么,我把之称为“积极的行尸走肉”。

  所以,我们要奋斗,也要快活。最恰当的是把时间控制好。兴趣与奋斗平衡,最好是,兴趣与奋斗融合。

  音乐还是继续听,但不执着于自己也会弹,起码会唱;摄影也继续摄,随意发扬肆意的风格,有自己的构图;学习努力学,已经爱上它,里面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虽然形式被统一化或唾弃。目前就这三样。

  感情的事,没什么感觉,视野不够广阔,遇到的人还不够满意,自己也还没真正成熟。

  最后,想说,一部电影,集合经验的总结,磨刀不误砍柴工,每一两周需看一次,解解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少年时代》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