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是一部由大卫·阿耶执导,布拉德·皮特 / 希亚·拉博夫 / 罗根·勒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怒》观后感(一):坦克独舞
此片肯定不是一部反战电影,至少在这个方向上没有下足功夫,而它也不是一部主战电影,哪怕是在最激烈的战斗场景中,也不会有多少快感。对战争的态度是置身事外,明确的告诉观众,这就是在看一场戏。
这并不是讽刺之语,而是对电影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此片在细节上其实是力求真实的,特效基本没用多少,服装设计完全依照四十年代的样式复原,枪械也是,而片中出镜率超过80%的第一主角坦克,更是使用真家伙上阵,那辆一举击毁三辆谢尔曼坦克的德军坦克,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能开动的虎式坦克。由布拉德皮特领衔,坦克中的五人表现的都不错,尤其是装填手格雷格,痞气十足,情节上并不照顾他,反而成为最抢眼的角色。
电影的情感线路核心是长官唐和新兵诺曼的父子情般的传承,诺曼原本只是个打字员,不会杀人,更不敢杀人。开始时还因为自己被分到了这样一群人里而愤愤不平,在他经历了活生生战友转眼间被烧成焦尸、刚认识的女友不到一天就被炸死后,他开始明白战争是个随时都会夺取人所有的事情,想要在这里活下去,就是要把见到的所有敌人全部杀死。
故事并没有对人物的背景做多少交代,只是隐约的了解到,他们曾在北非参战,一直打到德国本土,除了新兵诺曼,坦克上的四人都算得上是身经百战。这种设定一方面映衬出了诺曼开始时的怯懦和稚嫩,也为之后坦克大战的大显神威埋下伏笔。片中最精彩的战争场面不算是最后的一辆坦克对抗一个营的德军,没有堑壕掩护,敌我双方没有方法做出明确分野,敌军的人越多,不但不会觉得英勇,反而会使得场面显得凌乱。最精彩的战争场面,不是杀死多少敌人,摧毁多少坦克或建筑,而是每摧毁一个的人或坦克都能让观者惊心动魄,那段四两美军坦克与一辆德军坦克的对决,就是这样,像是几大高手的狭路相逢一般,战术、指挥、运动各方面的综合素养融为一体,在摄影和剪辑的巧妙配合之下,悬念被调动起来,冲击力同样强大,比起那些依靠特技创造出来的视觉轰炸,更能体现电影原始的战争场面质感。
虽说是战争片,但战争在全片中并不算最重要的事情,就像是一部戏剧的舞台,换一个地方去演可能效果略逊,但是并不影响大局,因为观众们主要看的是演员们的表演还有故事。换回到电影中战争场面的确做得精彩,剧本却是半桶水。看其野心是要拍摄出一部英雄史诗,但是全片一直没有提什么英雄、光荣之类的事情,也没有说坦克对他们有多重要,到最后的决战,五位主角却不可思议的选择死战到底,完全脱离之前情节。这一笔严重拉低了电影的整体水平。
之前看到电影的宣传说,这是三十年来最精彩的战争片,这肯定是中国投资方给加上去的,远的不说新世纪以来至少《黑鹰坠落》拍的就更好,这是一部用真实的手段做出了一部精彩大戏,是一部纯粹为了精彩而存在的电影。战争已经足够,战争之外缺了口英雄气概。
《狂怒》观后感(二):STG44突击步枪
布拉德·皮特手中的突击步枪是德国Sturmgewehr 44,简称“STG44突击步枪”,是现代步兵轻武器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是首先大规模装备的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的自动步枪,鼻祖啊!粗看像AK47,细看倒和后来的MP5很像。
http://zh.wikipedia.org/zh/StG44%E7%AA%81%E5%87%BB%E6%AD%A5%E6%9E%AA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4802553702610964.html
《狂怒》观后感(三):WOT玩家兼伪军迷的吐槽
1.没有茅十八,光谢尔曼也敢和老虎玩?
2.开阔地遭遇老虎伏击,竟然先倒车?2000米以内,88炮穿谢尔曼都是妥妥儿的事。片中都不超过1000码!老虎的炮手和车长也都是小孩么!
3.就算倒车,是不是也应该分散队形,摆个相对容易跳弹的角度往后倒?
4.记得老虎开炮必须先停车后锁定炮塔才行,否则88炮巨大的后坐力能把炮塔震飞把悬挂震断
5.最后只剩主角车时候,老虎怎么可能只站着转炮塔!必然是大德意志原地转身+炮塔旋转索敌啊。一来这样更快,二来能把坚硬的正脸给谢尔曼
6.断了腿的谢尔曼都敢和300步兵对阵,还敢放到近身。主角光环强到连自己都信了啊。本来利用观测和火力优势(75mm炮和机枪的射程怎么也比德军大部分人手持的步枪要远吧)拖延敌人前进,尽可能在远距离多造成杀伤,最终就算敌人抵近,也是强弩之末,才有胜算。在远距离上,敌人的RPG(雏形?)的命中率简直低的令人发指。利用两挺炮塔机枪限制敌人迂回包抄,就算正面首上被RPG命中,穿透几率也很低。
德军士兵都是缅甸招募的吧?坦克里都开始丢烟雾弹了,他们到最后都没想起来用用。另外通过大范围迂回,到坦克背后,给菊花来两个RPG,就真的想不到么?!
7.驾驶员怀抱手雷,居然连烟都没炸出来!军工厂出品的手雷,杀伤破片密集命中,最起码手臂得削断一根吧,最起码背上得贯穿几片吧!有点诚意啊!
8.爬上坦克掀开舱盖探头看的,是有多不想活了,你们真以为是大洗学院的萌妹子在开塔克啊!还是在苏联吃的莫洛托夫鸡尾酒还不够长记性!
9.终于有人想起来往舱盖里丢手雷了,可是这两个手雷在封闭空间里炸了之后还是没有烟!我不记得德军穷到问八路借手榴弹啊!最后幸存的小子爬进车里,那几位的尸首那么完整,真的能让小胡子在柏林的地下室里诈尸啊!
10.最后打手电看车底的那小子,他没有班长?他班长行军时候看他盯着车底开小差,不扇他?导演,你就是要新人活命,直接拍成他爬出车的时候被手雷爆炸震晕了都正常点不是……
11.让一个打字员上坦克真的好么……派一个步兵甚至机修兵是不是熟练度更高点
12.那个新人在谢尔曼上是负责啥的?就是开枪的?我不记得谢尔曼标准配置有机枪兵一说啊!这位置是无线电通讯员啊,你起码稍微玩玩电台啊!
13.这片子里跳弹的几率稍微高了点吧
14.灌木丛里的88炮手,全部拉出去枪毙,这种距离,一台谢尔曼都没敲掉,换早前死在路边林子里的几个小孩来!
我原来以为现在电影CG,连环太平洋的机甲都能做出来,做几辆坦克照理说不是很难啊。为什么从头到尾就看见一台博物馆里的老虎,和5台不知道怎么拼凑的谢尔曼。我还以为终于能看一场大气的坦克战了呢。搞到最后,高潮部分竟然是断腿坦克打脑残步兵。
看设定,我还指望能有虎王黑豹猎豹三突潘兴地狱猫出来露露脸呢。
空欢喜一场
一个有些老套的故事,有种《拯救大兵瑞恩》的感觉,包括文职人员,小队每一个人不同的想法,最终都留下来的决战……当然,这电影现在和《拯救大兵瑞恩》倒不是一个级别的,那片子,经典毕竟是经典。
绿色的弹道有种科幻感,整个战争剧情,很有节奏感,只是结尾真有点儿抗德神剧的感觉。
不知道那个狙击手是不是和一些人所说的一样美军卧底……但总之,如果一个狙击手真的那么近的距离还两枪都没当场打死对手,这狙击手也真心太水了。
最喜欢中间出现的那个德国妹子——尽管这妹子在兵荒马乱,到处都是红着眼睛绿着眼睛的乱兵的年头里居然穿着那么漂亮的裙子太作死了,但真的很漂亮,裙子特别加分。
皮特那一身倒三角的完美肌肉露出来的时候,真是帅呆了,谁能想到这是一个51岁男人的肌肉?
总而言之,故事老套,但良心之作。
《狂怒》观后感(五):00
看似稳定的一切都可能毁于一旦,但绑定两人的那根线韧劲十足,令我动容,从此以后,我相信世间真的存在这根线。
文/林特特
十几年前,我在安庆读书,常去一家宿松饭店,老板和老板娘均来自附近的宿松。
宿松话很难懂,老板娘常和老板叽咕一番,再扭头用普通话招呼客人。她不仅语言切换十分利落,打扮、做。事也利落,常一边收拾台面,一边迎来送往,嘴上还算着账。
有时,店里没什么人,等着上菜的时候,老板娘便和我聊天。她说,她16岁去广州打工,在一家酒楼遇到当厨师的老板,“就被套住啦”。说到这儿,她爽朗地一笑,双手清脆地一拍。
我在宿松饭店,主食必点蛋炒饭。
老板娘总在冒尖的饭上堆些自制的小菜,如雪里蕻、咸豆角——炒饭的干、香和咸菜的辛、爽一起裹入口中,真是说不尽的完美体验。
我在安庆度过第三个夏天时,老板娘的娃已满地乱跑。
一天,老同学问我,知不知道宿松饭店出了事。原来,一名食客酒醉后闹事,被泼辣的老板娘赶出来。烈日,重酒,推推搡搡,食客倒地不起,再没醒来。
果然,等我再去,宿松饭店店门紧闭。
一个月后,重新开张,新店主透露出来的信息是,“老店主卖了店和房子,为老婆打官司”。
我这才知道,老板和老板娘的婚姻并不被看好,“女的比男的大三岁,还离过婚”,“家里不同意,只好来安庆”。我大惊:我曾亲眼目睹,店内没客时,老板娘正伏在老板膝上呢喃,我没见过比他们更恩爱的夫妻。
惊诧、伤感、唏嘘,与室友卧谈了许久之后,宿松饭店终于成为故事。
寝室老大在路上偶遇过老板。“他蹲着,埋头吃盒饭,胡子拉碴,看起来很憔悴。”老大顿一顿,“眼神直勾勾的,看人就像直接穿过去。”
“他老婆被判了刑,他还在为她跑。他说,他等她。”在我的追问下,新店主提供了最新消息。
那天,我依旧点了蛋炒饭,难吃得没法下咽,我要求给点榨菜下饭时,继任者手一摊:“没有。”对着熟悉的店堂,老板娘如在眼前抚掌微笑,那一刻,我体会到什么叫伤心。
有一年,我把这个故事说给丈夫听。那时,我们惹上一桩棘手的官司。我们走出法脘,在最近的饭店胡乱点了两碗蛋炒饭。
“服务员,给点小菜。”我一扬手。话毕,老板、老板娘仿佛隔着时空,风尘仆仆地走过来。我向丈夫提起那间饭店、烈日下发生的一切和“他说,他等她”。我们空洞地谈着这个故事,如谈论八卦,没有目的,没有结论。
后来,官司和平解决,虚惊一场。我们对待它,如对待所有不愉快的记忆,休提起,提起了,惊魂未定。
我们很自然地说起宿松饭店,回顾上次说起它的时间、地点。我说:“我当时只想告诉你,人生无常。”他愕然:“我以为你想说,不离不弃。”
我不知道老板、老板娘波澜壮阔的前传,也不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但那个夏天发生的事给了我巨大的冲击:看似稳定的一切都可能毁于一旦,但绑定两人的那根线韧劲十足,令我动容,从此以后,我相信世间真的存在这根线。
冒尖的炒饭上,嫩黄的蛋、碧绿的菜被我拨来拨去。我希望他们还在一起。
《狂怒》观后感(六):当人长成机器
二战题材在好莱坞里数见不鲜,导演们还是绞尽脑汁从不同的角度去拍自己心目中的二战片,不过战争题材通常都是要靠导演/演员的名气把观众带进电影院,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狂怒》(Fury)会在最近朋友圈里零星看到,大多跟“皮特”一名离不开关系。
《狂怒》乍看之下跟以往的二战片不一样,是在讲一队坦克兵的故事,但也是走回好莱坞传统叙事线“人生导师”的模式。诺曼是一个当兵才三个月的打字员,被莫名其妙地派去坦克里做射击手。一只不肯开枪杀死敌兵的菜鸟,在队长皮得“爱的教育”下,也最终成长了。
这种成长是突进的。先是安排他去清洗坦克,里面刚刚死掉一个兵,尸块零散,他清洗完毕后干呕不止。然后就是在路上因为他的仁慈看到敌军是个小孩不忍心下手导致前面的队友中弹死去,队长一番暴打,他抱头痛哭。接着就是在战场上俘虏了一个伪装美军的德兵,队长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强扭着他的手扣下机关开火,他终于第一次在战场上杀死了一个敌军,他抱紧一团。
而男孩在一个镇上遇到自己心爱的女人,虽然她是德国人,虽然她听不懂英语,但他们在炮火稍停的片刻宁静中感受到相互的需要。不过后来女人还是在炮火中死去,男孩感受到了爱情,也感受到了失去。在废墟当中被同伴抱住把眼泪掉尽。
男孩只有把眼泪掉尽才会变成男人。人只有经历过得到和失去才会变成机器。
影片的最后,新兵诺曼以及其余四位老兵在一个十字路口迎战德军,就像当时希腊三百壮士在温泉关迎战波斯军一样。赴死之前,队长从暗格里抽出一瓶酒,每人畅饮一大口,再狠狠地吸完最后的烟草。烟雾弥漫之际,新兵诺曼似乎一下子完成了成人仪式。老兵称诺曼终于变成了“会杀人喝酒泡女人的机器了”。他们很喜欢这个比喻,活跃在四五十年代的著名民谣歌手Woody Guthrie曾在自己的吉他上写道,“This machine would kill Facists.”(这个吉他会消灭法西斯)。这也许可以给一点启示。
事实上,把男孩诺曼称为机器,对于老兵来说也许是对男孩的一种爱。老兵们深知一切爱与和平在真正战场上都虚伪的,你只要仁慈,就会被敌人杀死。哪怕敌人是一个孩子一个老人。就算面对真正的爱情,在这种人如浮萍的时代,只会让自己的弱点更多。这群老兵也有人性,不然就不会偷偷保留六个鸡蛋找到一个温馨厨房做了个早餐,在废墟当中摆好被压倒的钢琴。可是他们必须把人性灭掉,“成为”机器,哪怕他们自身也是对这种“变异”深恶痛绝。
他们是矛盾。也因此,这是他们人性的最后一丝存活。
影片的最后最后,男孩是最后生还者。他坐在救护车里,看着与同伴浴血奋战的战车,这次他没有哭。
《狂怒》观后感(七):FURY
fury这片子,直到最终一战之前,几乎很难挑出刺来:道具还原度极高、镜头笔触冷峻、武器毁伤(残酷度)效果写实(印象中首次展现了白磷弹的杀伤效果)、且用大量篇幅展现了以往类似题材作品没有深度涉及到的角度—美军虐囚杀俘、对平民的不人道行为、纳粹对本国人民的视同草芥,电影语言充满张力,相当真实完美的演绎了庞大的战争机器触角的惨烈碰撞以及在夹缝中苟延残喘的民众生活。这部影片大陆译名为狂怒,看到最后那个类似抗战奇幻片狗尾续貂的伟光正结局后,我相信很多观众会像我一样真的狂怒了,无法想象这是同一位导演延续同一个剧本脉络所展现出来的东西,神作在人们眼前生生崩塌,太遗憾了,对我来说这是近几年中最值得为其感到遗憾的影片,喟然长叹只为这半成品。
《狂怒》观后感(八):最好的差事
电影宣传片如同畅销书的广告词一样,常常与内容的深度和着重毫不相干,结果往往是,观众要么看了内容后,感觉被广告词的华丽所骗,要么作品的深度远远超过肤浅的宣传,但先入为主的印象让大众只能被含混误导产生千篇一律的意见,随着档期的过去,某些商业大片成为经典的可能,也就因泛滥肤浅的广告毁于一旦。
于我来讲,这部作品属于后者。
1.战事情由的淡化
对于期待着一顿史诗级战争大餐的人来说,也许会有些许失望。不是里面嘣嘣作响的子弹和炮火不够猛烈,不是战斗的场面不够真实火爆,是习惯了将战争的得胜者审美情趣前置以后,安享太平盛世的平民,已经习惯将泰坦尼克巨轮的沉没,和死伤千万的二战题材都一并拿来,满足猎奇和寻求刺激的胃口。当人们期待的是《辛德勒的名单》一类的盖棺定论的“史诗”的时候,要么是一边倒的有关罪恶的沉重,要么是宏大的审美化了的暴力美,再或者哪怕一群肌肉下垂男齐齐上阵的《敢死队3》,也是蛮合太平盛世的大众胃口的。但是《狂怒》不是。
两次像样的战役:“小镇争夺战”和“十字路口保卫战”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含混不清,这是编剧的精心设计。前去领命的“老枪”唐中士,因上司死光而成为了第一战斗指挥人;下达命令的长官比起明确任务目标的他来说,显得更为糊涂和不自信:“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只要能把他们干掉就行“,”“我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情况,有什么武器,....可他们为什么还不投降呢”,唐中士茫然地面对长官的发问,只好回敬“如果是你,你会投降吗”......新兵诺曼只是个会在一分钟内打60个字的打字员,半路上被截下来送到了坦克排,他经历的短短时日里的生死残酷,只是战友过去四年里每天都经历的家常便饭,当他已快速成长为“机器”枪手并最终死里逃生的时候,回望灰色的尸横遍野的战场,他仍用稚嫩的脸颊凝望着这一段梦魇般的历程,“你现在是个英雄了!”,“是吗?他们说谁?”
畅销书取胜,往往得益于情节推进和结构的精妙,一旦结尾揭晓,读完便不想再读;档期大片往往也如此雷同,但《狂怒》显然在尝试突破情节的推进,抛开战事的推进,这本身就是一种有难度的尝试。它试图将个人感受的递增与遭遇战高潮叠加一处,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本身上来,从人物设计和细节对应上来看,算是极其成功的。
2.当事人的视角
观影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坦克内部的狭窄空间和战斗员近距离肖像式特写,配合战争背景的泥泞、昏暗,潮湿,从拍摄技巧上看,突破以往“暴力美”的战争画面。无论怎样的残忍血腥,以往的战争画面总是给人一种程式化的展现,要么如同舞台剧一样的雕塑般的身姿,要么是特效镜头下的火光、电声,这些都营造出符合和平时代大众口味的一种固定模式,但是《狂怒》颠覆了这些固定的架构,凸显的是带领观众进入当事人,绝对无法预知战争结果的当事人的视角,不仅在美术设计、人物语言和性格心理方面,整体的氛围都弥漫着一种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往何处去的疲惫、肮脏、无尽的茫然“。
果如所感,后来在影片片花中了解到,这部影片没有用一个特效镜头,所有泥泞都是大雨中真实的拍摄,更令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大卫动用了全世界仅存的唯一一辆尚能开动的现存英国博物馆的”虎式坦克“,所有服装道具完全出自四零年代德国古董级旧衣......战斗位多次特写和演员自述也印证了坦克战内部战斗员的真实感受,一切设计和安排都可以看出导演旨在营造一种超越以往的真实——当事人的视角。不是得胜者的审美,不是盖棺定论的程式化镜头,而是被迫拖入战争疲惫、无望中坚持的真实的战斗员的视角。
3.技术和氛围的成功营造为深入主题和人物刻画预备了统一的条件——最好的差事和对于狂怒的诠释
最为核心的意向在这部影片中,从未离开基督-救赎-信仰对战争中人的精神拷问,但导演大卫一直在小心地引入这个意向。从诺曼刚进营地时看到满载伤员的卡车车头上镶嵌着的受难基督十字架开始,这个从未进入过坦克内部的打字员闻到血腥气就会呕吐,“圣人”当面问诺曼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教徒吗?那么,你觉得自己得救了吗“,当老枪给他上第一堂”杀人课“的时候,诺曼一开始是全然拒绝的:”It is not right“,这不对(指杀害已经投降的俘虏),被逼扣动扳机给那人后背来了一个窟窿之后,他惊魂未定地自言自语:”我是干净的,是被逼着这么干的“......
战斗胜利的间隙,坚持为临死士兵祷告、在餐桌上仍不忘祷告仪式的“圣人”常自嘲:“上帝罩着咱们呢!”有时他又说:“今天他不见我们”,格雷格反问,“那他在干嘛?掷色子?我们活下来只是因为我们比那些人更幸运?“,面对这样的质问,他只有沉默,不过他说:“我来这之前听到声音说‘我该派遣谁呢’,我说,我,有我呢!Here Am I“......
身心俱疲的每一名坦克中的战斗员,有着不同而鲜明的性格。格雷格看似粗鲁、无赖,其实内心因伤痛而极度胆怯并且麻木,当艾玛被炸身死,他紧紧拉住诺曼:“你看见了吗?这就是战争,你现在体会到了吧!”,当没有被邀请在德国母女家中享用美餐,他的反应最为无耻和下流,也是他,在私下里忽地真诚地对诺曼说:“你是个好人,我们都....可你是好人”......
主角唐中士这个角色更为内敛、真实,他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里以爱国和道义支持着英勇无畏人格的米勒中尉,唐中士只是一个在战争创伤中用被伤害引发的狂怒支撑着奋勇杀敌的普通指挥员。战前就会说德语,让他的身世暗含着令人猜测的背景,是逃亡美国的说德语的欧洲移民?还是根本就是一个不愿接受希特勒德国的德国人?他知道自己在非洲杀德国人,现在又在德国杀德国人,他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只知道会有更多人死于战争,在德国母女家,他要的无非是好好洗个澡,好好享受一顿美食,当无赖下士格雷格羞辱德国少女艾玛的时候,他没有失控,但当格雷格终于坐到餐桌前仍喋喋不休的时候,他失控将杯盘打翻并唾口吐沫在他脸上,因为他深深懂得能好好洗个澡,吃一顿美餐,能让诺曼享受一个男人应懂得的欢爱,这一切都太重要了,正如他对艾玛的母亲所说:“他们都非常年轻,是“大活人!”(此处原翻译为“血气方刚“,这显然与唐中士深深看了艾玛母亲一眼文不对戏。他暗示的是,能活着,就应该有活人的样子,做活人的事,艾玛的母亲也懂得,能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所以这个母亲面对两个年轻人的行为,略为犹豫了一下,就释然了:”好的“她说。)
影片的结尾战斗员的纷纷死去是意料之中的,但诺曼的幸存算是别具匠心。
他从坦克底盘的小门中逃出,最稀奇的是,搜寻他的德国军官竟然放过了已是穷途末路的年轻人,最终没有将其告发,这让我想起《圣经》里的那句话:”总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诺曼的幸存方式实属意外的幸存。
而影片在此也完成了第二个突破——以往的二战题材电影几乎没有如此描写德国军官手下留情于盟军的。与其说是一种新颖的尝试,更可被视为对诺曼这个原本纯洁善良的新兵的一种道义补偿。
中国观众由于缺少圣经知识和信-仰认同,很难深切地从信-仰层面体会和感悟类似意向在影片中的表达。至多看到的是演员在表述一种概念,一种影片的必要元素,用以控诉战争的残酷。但对于经历了两千年基督教文化熏陶的西方人来讲,那种在极端残酷、疲惫、令人厌倦,又看不到尽头的战争中,信-仰随时面临-崩溃的精神折磨中,较之肉体的痛楚,这种痛苦是更为煎熬和难以想象的。
最后有个半秒钟的细节——飞奔的白马的马蹄,呼应影片起始桥段中被唐中士释放的白马,他将其卸去桎梏,还以自由,也许还是这匹白马,游荡在四野焦土之中,它以重获自由的脚步,将昏迷在战斗的惨烈中的诺曼唤醒。而当这个一脸稚气的打字员新兵透过斑驳的救护车车窗,回望身后的时候,他瞪着梦魇中人般的双眼,仍一脸稚气。他似乎无法理解,他是如何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和如今人们所说的英雄的。
—— “我该差遣谁呢?”主说,
—— “我在这里,有我呢“带着使命的圣人说,
——”这是最好的差事“ ”是啊,是我曾经历的,最好的差事“!
《狂怒》观后感(九):Fury
1.Gordo:You best go eat some.Make sure he sees it too.
2.Don:Ideals are peaceful.History is violent.
3.Don:If a man loves the world,the love of the father's not in him.人若爱世界,那爱天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For all that's inthe world,lust of flesh,lust of eyes,pride of life,it's not of the father.It's of the world.因为凡世界上的事都不是从天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
ible:The world and its desires pass away.But he who does God's will is gonna live forever.
Don:Forever.
《狂怒》观后感(十):五壮士的战逆豪情
《狂怒》的背景是二战将近结束,德军尽管大势已去,但仍负隅顽抗,而越到最后,德军的所作所为无不残忍至极。我们都看过不少战争片。战争片总少不了千军万马,尽是人海的大场面,但《狂怒》没有千军万马,没有人海战术,反而更注重战争的细节,战术的布置。毕比特饰演的唐中士和他的团队开着坦克,配合步兵进攻,负责掩护。坦克作为战争片主要的进攻武器,并详细表现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这在近些年的战争片较少见,所以比较有新鲜感。
《狂怒》的难得之处不只是战争场面路数不走一般大片路数,还在于在战争环境下人与人关系和人性的描写。这是毕比特在塔伦天奴的《希魔撞正杀人狂》之后再拍二战电影,《狂怒》中饰演唐中士也带有点《希魔》里面的特点,像唐中士在杀纳粹的态度上就显得有点疯狂状,比如逼新兵诺曼对准纳粹军官的头开枪,杀纳粹对唐中士来说是件很爽的事。作为一个坦克兵团的指挥官,唐中士的性格可谓十分鲜明,对下属时而破口大骂,时而又对下属关怀备至,“一淡砂糖一淡屎”。其实不止唐中士一个角色,整个坦克兵团每个人都有十分有特点,看看他们每个人的绰号就可见一斑,有叫“圣经”,有叫“屁股库恩”,就连最后诺曼也获得大家的肯定,获得“机器”的绰号。
《狂怒》中有一场戏,坦克兵团在拿下一个城镇后大家卸下装备修整,唐中士带着新丁诺曼进了一对德国母女的家。母亲以为美国大兵会侵犯她们,原来唐中士只是要她烧水做饭,诺曼看到有一台钢琴,情不自禁地弹了起来。他原本只是个做文职的士兵,后来被逼上战场和唐中士一队坦克兵对抗德军,他从来没杀过人,更别说打仗。弹钢琴是他回到自我状态,也吸引了少女的注意,而之后发生的事情,唐中士安排两人共处一室,生性单纯的诺曼在生理上获得成长,但随后一场炮火,这对母女惨死,诺曼痛苦不已,此后的诺曼像换了一个人,他和队友关系好转,战场杀敌英勇,这不得不令我想起黄子华在《冇碳用》中的一个金句,“处男是无机会决斗的。”这场戏也足够表现唐中士原来也是个挺好的上司,在冷冰冰的坦克还有无情的战场之下,体现出一些人性温暖。当然这场戏的看点还不只是“新丁破处”,而是毕比特脱衣梳洗露出一身与年龄不符的肌肉,背部的大片伤痕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中士,也算是女观众看《狂怒》的一点bonus。
影片最后五名坦克兵死守坦克,面对德军炮火孤军作战,场面壮烈,士兵炸飞、子弹穿胸、刺刀割喉等重口味画面更是直接呈现。坦克小分队的五名成员对战几百德国纳粹兵,上演一场五个人的战逆豪情,结尾营造出来气氛之悲壮也毫无疑问有种美国版狼牙山五壮士的即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