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是一部由William Arntz / Betsy Chasse / M执导,玛丽·玛特琳 / 伊莲·亨德里克斯 / 巴瑞·纽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一):everything is connected
这是一部说电影不叫电影,说记录片不叫记录片的东西,先前还有一个系列的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说它是电影是因为在里面有一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不过却很震撼。说它是记录片是因为这里面充满了量子力学、神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等这些个乱七八糟理论的大杂烩,统统都是为了给那个故事背后的一切现实一个解释。
故事很简单,一个刚刚因为老公有外遇而离婚的失语女摄影师,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开始讨厌婚礼,讨厌男人,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万事不顺,好像人人都跟自己过不去。就当最后终于在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发脾气的时候,先前偶然在地铁中看到一个展览点醒了她,自己开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世界重新美好起来……呵呵,就跟童话一般
可能有些人会对这部片子里面提到的东西皱眉头,不管说是因为它里面提到的观点不对自己口味,或者直接是因为自己根本不明白。不论是哪种可能,我希望因为这片文而去看这部电影的人儿不要在最后拿着批判的态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因为这电影的本意和精髓不在于争论,也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我们把眼睛投向美丽的存在,让我们自己去创造美丽……
在影片中对女主角影响深远的那个关于水的结晶体的展览自己也看过,名字叫“水知道答案”。说的是日本一个叫江本胜的人不断地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不同地方的水结晶体拍摄照片。这里说的不同地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不同的情况可能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那些不同的情况是指让不同的人跟水说不同的话,给水看文字,给水看图画,给水听音乐,你会说这是干么呢?会有效果么?水又没有生命,它会对这些人类文化的东西有什么反应?呵呵,答案是它们或许不懂的我们的文化,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会有反应
我的解释是我们之所以能懂得这些是因为我们概念里能够处理这些视觉听觉的感知信号,把这些信号和我们自己的记忆相连接,这个就叫做懂得。其实在物质存在上来说,我们之所以会懂得这些,是因为有物质基础,我们的感官能接触到这些信息。再细一层,我们的感官是因为有细胞能接收波动的信号。再细一层,我们细胞能接受信号是因为构成细胞的分子、原子能与波共舞,这舞动在我们这儿或许能称作生命之舞,而这舞动在水这种无差别的分子存在中一样存在,水之舞……
这舞动能够像我们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文化一样,直至我们的心灵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90%都是水,你所说的,你所想的,会对自己,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二):科学狂热的过后,唯心主义的抬头
这部片子运用大量类似纪录片的采访形式来叙述、说理。就像诗人要用大量华丽辞藻让一个简单的吻变成百万字的巨著一样,影片把一个简单的唯心主义基本理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先于物质,搬上了荧幕并毫不修饰地进行说明。
现今社会的科学已经高度发达,就像当初人们吃饱了饭想要知道世界是由谁创造的一样,现在人们开始再次思考人的意志是否可以决定自己的现实世界。
最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影片居然敢运用科学来解释影片所要阐述的唯心主义理念。人的大脑是依靠无数神经元来思考问题的,这些神经元之间信息互相传递则是依靠电子,电位的变换让我们得到信息,并且分析。若是人的大脑把眼前的影像翻译成另外一番无中生有,那人不就生活在了另一个世界吗?
这部影片还想从这个角度来阐述唯心主义。人的大脑掌握自己的世界。如果你想自己成为超人,就可以把楼房举起。你的脑中不断有现实产生。你就是你的世界的创造者。
呵呵,用中国的话说这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就好像人硬是要生活在梦中,不愿醒来一样。而且把自己的梦当作现实世界。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港台片,也很有意思,与这部片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讲述一个人因为某件事情而昏迷,在梦中,他在过同一天。每天醒来都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开始他庆幸,因为自己可以预知未来了,可是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让他变得抑郁,开始疯狂。终于,昏迷的主人公苏醒了,这时他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于是从此好好生活,不再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
国外的影片中类似本片这样对人的心理世界也有过探讨的也不在少数,比如《黑客帝国》。黑客帝国是一部讨论真实与梦境的影片,与本片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说明人应该正视真实,为寻找真实而奋斗。而本片则想要阐明“物由心生”。在科学没有把人的大脑研究透彻以前,看来人对自己的迷茫还要进行下去。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三):看了个开头的感想
这部片子很好地描述、诠释并契合了我目前的疑惑。
但不保证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因此,如果单纯从割裂的科学角度而言,这部片子可能不是正统的,但它在哲学及物理,人类社会与科学的学科交叉的方向上,提供了新的思考点,从这个角度而言,是充满了发散性意义的,对于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宇宙的关系,也给出了很好的诠释。
人在宇宙这个大磁场中,就是个接受发射器。
每个人振动频率不同,因此接受和发射出去的频率也不同。
无论你要求自己多客观地来看待事物,但毕竟这个observer是人本身,因此无形间造成矛盾。
但正如片中所说,在宏观角度下,牛顿三大定律是起作用的,而微观角度下则是量子力学假说描摹的范围。
而且巧合的是,无论是物理还是人类社会,总会有observer。
因此,可以借用那样的理论描述来进行概念的革新,即矛盾性。
人类了解并超越这样的问题后,也就了解了心灵革命的意义。
等看完以后再详细写写感想。。。。。。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四):看里面黑洞洞
在影片的介绍中提过希望观者不要在最后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待这部电影,结果大都认为这片儿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自己和世界交互的新的概念框架。感觉从这种角度看,自己对于世界有着某种程度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能够让人安心和释然。认为这部电影蕴涵的一些概念符合自己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说出了自己总是含在嘴边却不晓得怎么说的话……或许先前的担心多余了,也可能大家都没有拿科学的眼光去审视,而是从生活的角度去评价,这是很好的一个角度,可以让人避开很多似是而非而且无所谓的争论。电影么,能够让人学到些东西就已经很好了……
但是所谓送佛送到西,有些质疑和说明还是必须要提上一提的。因为真正对有价值的东西不会很复杂,但是也绝不会简单。如果有人真的以为自己想的可以决定一切,而开始整天胡思乱想,不知所以,那就大条了……
兔子洞并不是想钻就能钻的,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兔子洞是个漆黑的岩洞,你现在想去洞里,你能两腿一迈,懵着头就往里钻么?除非你天赋异禀,还有每脚都能踩到那啥的好运气……否则,带齐你的装备吧。至于装备是什么?呵呵,先问自己能想到什么,越多越好,只要你能带的了。
这些东西总是这个样子,说不出来,磨叽磨叽说出来还是暗语,好像说不利索,其实是因为只有用它才能和别人的经验和想像连接起来,你理解到的不一定是我说的,但是本质上却有可能是同构的一个东西……
先说说这片儿里面的一些无所谓的错误,第一个就是水占人体构成的多少,片中说90%,一般的理解是60-80%,说多了点儿,这错误是最无所谓的一个,说它无所谓是因为关注它会让人迷失本意,干扰注意力,因为它是电影,不是科学实验,多了点儿就再加上蛋白质和脂肪和糖类水解之后的比重好了,保证只多不少。第二个是萨满巫师看见哥伦布的船队那个故事,故事有对错么?没有,这里的争论可能会出在影片错误的拿故事当作合理的依据,其实这些看见一些从未见过的东西的说法并不是多么不可置信的事儿,如果不信的话可以灌上一瓶二锅头体验体验……还有神经信号的传输方式,以及人体能够合成氨基酸的数目多少,减低犯罪率的实验,还有些统计数据上或是表达方式上的错误在维基上面还列了一些。如果你想从这其中学些科学知识,那么下面的文字你就不必再看下去了……我这里不想说这些无所谓的错误,知道就是了
这电影有一个弱点或者说是特点,是说这是一部小众电影,加上后来又看到的一部片儿“The Secret”,那里面说的更玄乎,Law of Attraction,吸引法则……这些东西并不是适合大众的影片,就像获得自由必须要拥有具备自由的能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知识积累和经验凭借,单凭盲目的跟随和相信,这些东西很容易把人引向迷信的歧途,让人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这些是原来的一些担心,现在已经没了,说到底都是自己的担心,别人自有别人的机缘和理解。一个人能在其中所发现和了解到的不是单纯一部电影带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一直以来所要试图了解的。
还有一个质疑就是Ramtha这个人在电影中的出现,三个导演中有两个是他的学生,有担心说这电影是他们的一面之词,宣扬的是他们的理念,有做秀的嫌疑。不说别的,先说我自己,我直到翻译快结束的时候才知道Ramtha是何许人也,在那之前,我的概念就是那个穿红衣服叼烟斗的女人说的话太难理解了~~~后来才去找了资料看了下,原来此人如此这般……先不提她表达的方式,我能看到的是智慧,无私,以及对内心的非凡把握,我认为自己能够从他的身上学到知识,所以我找一切能够找到的资料去了解他所宣扬的理念。所以,宣扬也不是重点。质疑只能说明你发现不了他的智慧,或许你认为自己比他更加卓越。
影片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关于量子力学应用的部分,电影一定程度上试图混淆小尺度和大尺度之间的鸿沟,混淆了内在和外在的边界,我说一定程度是因为片中的人物都清楚的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的界限在哪儿,他们所做的工作都是试图去了解和跨越那个鸿沟,但是影片在科学还没有扩展那种程度的时候做出了肯定的判断,这判断是不是有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且就像我在开始的时候说的一样,他也没有明确说进兔子洞需要有什么先决条件,有的只是暗语,还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如果你看不到陷阱在那里,你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试,直到你能看到陷阱在哪儿为止),呵呵……这也是影片的创作者一直提到新科学的缘故。它所展示的是一些前沿科学能够如何改变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像影片最后说的那样,你不必认同这里面告诉的东西,你所要做的只是想想你自己。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负面的因素一直是存在的,只有了解了负面因素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把握正面,就像片中提到意识像宇宙一样是一种分层的结构一样,问问自己,你能够了解到什么层次……我只是知道在往兔子洞里探索的过程中,有改变,有崩溃,更重要的还有重构……
因为重构会给你机会在生活中体现这一过程中你所领悟和了解的东西,只有在生命中体现了它们,才能称为你了解了它们。这些东西不只会有益于自己的人生,而且对你周围的其他人也一样会有帮助,因为他们可以在你身上看到他们所未有机会去进行的思想过程,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加有意义的存在……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五):原来兔子洞里有这么多东西
我是带着单纯的心情来看这部片子的,我是真想知道: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看之前一直在想,那一定是个庞大的、黑暗的地下王国吧?嗬嗬。
前几分钟没看懂它再说什么,刚想关了,却有点好奇,看下去吧,于是慢慢地,把自己的思维颠覆了。我对世界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牛顿力学阶段,我不明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底有什么意义?更不明白量子力学是什么东西?我一直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但是这部片子,它在我的脑海中点起了星星之火,我的二维世界观开始扭转,原来世界也可以这样,原来世界不是纯物质的,原来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原来我们的思维会对世界产生影响,原来科学不是纯科学。看完片子,我的脑中充满了一千个问号,看看周围的世界,突然觉得有些陌生。我知道,这部片子传达给我的,只是疑问,而答案,是不可能在这一部小小的片子里能解答的。但至少我开始思考,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真是一部好片子。这之后,我又看了一些书,我慢慢觉得,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能量的集合体,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能量的出口。世界,比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探索到的要复杂得多得多。这部片子,为我开了一道窗,从这个窗口,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和宇宙的无限,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但我很高兴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和前面的光。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六):YOU NEVER DIE ,YOU NEVER BORN
这是该片给我感觉最强烈的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你可以以某种形式同时存在于任何一个空间,你和这个宇宙其实是融成一体(纠缠性),至于物理意义上的划分(你个人存在与否),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1.为说明现在对过去的影响,举了人脑对手和脑皮层感应的速度,前者反而比后者能更快的被人感受到,原因就是大脑会对手的触感作出反应,而在作出反应之前便已将该反馈先“发射”到手的感知器官;在聆听时被告知录音带的左声带“咔咔”声更多,之后将被聆听后的音带进行分析,果然如此。(尽管一开始录制时左右两边是同等的“咔咔”),说明该磁带被聆听时已经影响到过去——即录制该声音的时候。
(时间这个维度的有关方面,我一直还没找到满意的答案,不过最后那段动画二维空间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倒是让我觉得也许我们人类永远都无法理解有关的“时间悖论”)
2.两种规则的并存,一种被人所感知、观察的世界运作规律,一种是将人也放入其中,人类所不能分析的(我想起爱因斯坦那句话:最神奇的是,身处其中的人类居然能理解“宇宙”这个概念)。
3.“如果人类的意念能对水造成这样的效果,那么想想你的潜意识对你自身的作用将有多惊人。”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七):宇宙中没有偶然
“宇宙中没有偶然”。话从水妈口中说出来的时候,让我微微震动了一下,其一是因为这句话超越了往日我对水妈的印象范围,另一则是对话里面所蕴涵的力量所引起的震慑。
科探记录片《兔子洞到底是什么》,科学家利用量子物理学去揭开意识能量的秘密,有这么一段提到,人的意识,或意念一但产生,就将以某种频率的形式发射到宇宙中,从而对世界产生影响,或者对意识指向的标的物产生反应。最日常的例子是,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背后集中意念盯着他的时候,不多久,对方一定会感觉到背后的这双目光,反之也亦然。
一般认为,个人的力量放在人群中是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的,但殊不知一个人一时的意念虽然是沧海一粟,但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自己,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自己某时的一个意念往往直接影响或间接参与了很多人一生的大转折。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财富、你的身体,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些看似偶然的必然一念之择所引发的波动。
这种现象,即混沌理论,“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蝴蝶效应”,最早出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发现的一个新的现象,即“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他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咱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很早就体悟了这个道理,而在古文《幼学琼林》里,有关宇宙的起源准确地记载为:“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并认定,这一切归功于盘古他老人家意念的作为。
电影《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讲述了一个人凭借着意念的力量,通过日记的媒介,回到过去,并因此改变了接下来的故事。影片融入了许多揭示“万恶”的人性等的元素,使得戏剧性的张力更加地跃动起来,甚至过多的笔墨“误导”出男主角为了拯救爱人,不惜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历史,直到最后终于相安无事,却成陌路人的遗憾美丽。据说导演剪接版里又个更惊心动魄的结尾——男主角纵然经过多次的改变依然不能得到圆满的一切,最后唯有让自己回到母亲的子宫,用脐带将自己勒死在母体中。
同期观看的《预见未来》(NEXT),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具有特异预见未来功能(只能提前预见两分钟后的事情,唯一例外的是与他预见的爱人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能力就再无时效的限制)的赌城魔术师,被动地卷入一起核武恐怖分子与反恐怖分子美国CBI、FBI等人的博杀(典型好莱坞老土剧情),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一方需要他的特性功能来阻止犯罪,另一方则要杀人灭口以边发动核暴)。爱再次发生了决定性的力量,再预见了所有的未来后(虽能拯救爱人却无法阻止爆炸),尼古拉斯.凯奇选择不再拒绝警方的要求。
意念的力量,是我们普通人无法真实体验的。因为大脑的烦乱和干扰、因为心灵的嘈杂与焦虑,让我们的频率变得微弱而不纯净。一些修行得道的大师们,他们以极静的心、极空的念、极爱的灵性,发放出极真的频率,以此沟通宇宙的能量,当普通只惊迷于部分修行者表演的各种神道魔力时,他们早已进入更高的意识,并以无私的爱帮助地球的净化和进化。
“宇宙中没有偶然”。所以我们的意念组合在一起必然会影响着世界,那何不少动一些邪念,多行一些正念,让善的“蝴蝶效应”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八):看到的关于科学的片子里最棒的。
“What do we think is real”,这句话直击心中最深处。
也是片子的疑问。
我一直以为,是一种强烈的不可预知性,在不停的激起我们的好奇并且折磨着我们。
我相信我们的压力,恐惧,担忧,都是来自对于一些发生或未发生的事情不可预知性的恐惧。
突然让人觉得仿佛生活在虚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什么东西(未“真正”接触的瞬间力的作用,起码这个我完全承认),我们大脑每秒处理4000亿位信息,而我们会关注的只有2000位;我们忽略的信息,仍然在我们大脑中发生着,那就是我们的世界,而超越了我们的感知。——那一切真的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吗?
可是,这部片子会让人想到更多。
当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当以我们现在知识体系无可抨击的逻辑推理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信息的波动,还是感到巨大的震撼。
都是信息的波动。
一切只是信息。
记得香农说,信息就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仿佛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脑中的意象,我们眼中的真实,只是这样而以,并且如此脆弱的被击穿——以及我们自以为是的自信。
那么,基因也仅仅是因为承载着信息吧。
而很多东西,简单地成为了蛋白质载体。
就仿佛,我们都是基因的载体;自主权掌握在我们的基因里,而不是我们自己手中。道金斯被认为是激进的人类生物学家,可是之前看《自私的基因》的时候,还是不得不承认彻底的折服了,完全接受了他的理论,即使这样的理论确实匪夷所思,确实和我们所坚信的格格不入,即使如此被认为是“激进”。或许是因为我们(人类)知道的太少,才会难以抗拒的相信。
还有Ben Libet的神经实验。刺激大脑皮层而做出反应的速度,居然慢于刺激小拇指而反射的速度(瞬间)。他假设说,我们是感知了过去而做出的信号。即使难以置信,可是我又能想到怎样的解释呢?就这样,默认我们的选择是基于过去的历史?承认过去和将来的黏着体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我真的以为,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整个科学体系会是有些荒谬的,然后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如此,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我们的信仰真的轰然倒塌的时候,不知要怎样找到一份勇气继续生存。
或许还有宗教。
如果科学和宗教这人类两大思想体系都……,毁灭性的后果怕是不可预测吧。
或者,科学的发展还是会转向哲学来寻求解决吧。就好像之前的大科学家往往皈依的宗教。但是,又或许还是不需要那么多哲学家的吧,毕竟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他的世界。可是,自然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狭义的总是指自然科学,……
那些事情,如果深思,果然还是一场残念。
韩寒说的没错,几米说的也没错:
当孩子闭上眼睛虔诚的思考时,他和神性在一起。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九):How far we want to go down the rabbit role?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大约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堂姐在短暂停留的公共汽车上买了一罐饮料。堂姐把饮料打开然后随手把易拉罐的拉环扔出车窗外。
我问堂姐:你觉得我们有没有中奖呢?
堂姐说:不知道。我们去捡起来看看吧?
然后我说了一句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我说:如果我们不去捡起来看,那个拉环可能中奖了。如果我们去,可能就没有。
我记得的小时候的事情并不多,可是这么多年,这件事却总是时时想起。初中历史课学到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心中一击: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到底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这个世界的样子?
如果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内在相连的呢?如果我们从来都是一个整体呢?如果我们此时此刻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可能性呢?如果我们看到的真实并不是真实呢?
片中说:We create our own reality。
我倒觉得片子最后Dr.Quantum visits the flatcity的故事才是重点。又有谁能保证有一天我们的世界观不会像little circle一样在顷刻间被颠覆?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不就是生活在2D世界的little circle对3D空间的恐惧么?
The fear of the unknown or the fear not yet known, it is a puzzle. If we only see what we know, how does anyone ever see anything new, the unknown? How do we ever get out of our box?
Is that funny?
That what we are most afraid of is what thrills us most.
How far we want to go down the rabbit role?
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路上走多远, 当我们有一天也站在现今科学观世界观被颠覆的临界点,我们也必然会发出little circle那样的疑问what will happen to us? What will we become?
这部片子提供给我们的是就是这样一种可能性,思考, 提醒和警告。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十):二次元的科普,三次元的励志
怀着激动而来,大呼上当而去。这部片分明就是个山寨“三明治”,开头是关于双缝干涉的实验,结尾是关于三维和二维视角对比,用有趣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感觉没什么硬伤,比较靠谱,但中间却是吸引定律,水知道答案和量子缠绕的混合体……实验的真实度让人怀疑,请来的解说嘉宾又虚实难辨,整一个牧师般的话唠在做励志的说教。开头和结尾的动画尚可尝之,中间这漫长的催眠曲看你自己的口味,反正我是受不了……
不想浪费时间的童鞋可以直接看其中的科普动画:
1、双缝干涉实验-《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动画结束的时候展现了电子观测眼阻碍了干涉的形成,然后果不其然就滑向了神秘量子学,将测量工具对量子态的影响转化为人的意识对粒子也有直接干涉的效果。人的意识是什么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可以直接物化呢,电子眼是什么,需要咔嚓一声照相的,有光,有波长,可以实实在在干涉电子的,所以才会造成干涉现象的消失,有木有!!)
2、 想象四维:三维人看二维人(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