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边走边唱》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边走边唱》观后感10篇

  《边走边唱》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刘仲元 / 许晴 / 黄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走边唱》观后感(一):当第1001根琴弦开始歌唱

  我看过的电影不多,看过的电影中,由文学作品改编而且改编很成功的就更少。不过,陈凯歌的《边走边唱》可以称得上这样的一部好电影。电影本身就给了我深久的震撼力,而看过电影之后,又颇有些迫不及待的找来了史铁生的小说原著《命若琴弦》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反而觉得有些失落。居然,就这样,结束了。

  小说本身只有十多页,篇幅不大,虽然结构也有些精巧,但在万余字的篇幅内,能容纳的东西毕竟就要比1小时48分的电影要少很多。觉得小说原著没有像电影那样令人震动,大概也是觉得失落的原因之一。

  小说所叙述的是一个很简单故事,关于盲说书艺人的轮回。在这轮回之间因为有长大有衰老有死亡,也就有了爱恨悲喜。电影把这个轮回铺展得更开,不过电影给我的感觉并不是着意于这种轮回的,而是在命运里,一些新的东西必将发生,并对轮回产生影响。这是小说和电影的不同点之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区别

  电影从"说给我,什么是蓝色大海?"开始,就抓住了我,这也是我第一遍观影时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他们的轮回也从这样的疑问出发,穷其一生支持他们的信念都是对光明渴望,想要看一眼这个世界的终极愿望。他们自己歌里所唱到的夸父:"古时候,有英雄,名叫夸父,追日头。追日头,五百年,渴死海边",恐怕也是他们自身的写照:夸父对太阳的追寻,不正和他们对光明的追寻一样么?老艺人在即将弹断第1000根琴弦之时,对天的那一大段独白,更是充分表明了这一信念:"六十年的功夫,就为了看一眼,值吗?……值啊。值吗?肯定要看见的那个世界,就是想看的那个?是又怎么着?不是又怎么着?怕不是?!那也想看!能看见山啊,河啊,能让太阳照花了眼,打个响喷嚏,能看见魂灵似的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们,吃个大枣,脆脆的,能带着颜色吃,像从头活一遍一样。值!……"

  这一段话,不仅说出了他一生的信念,更刻画了他的不屈不挠。即使有可能被这个世界欺骗,也一定要看一眼。

  作为盲人,对自身的命运,恐怕需要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求得平衡实际上,就他们对自己命运的认识程度来说,他们比谁都看得清楚。他们目盲,"死过了",黑暗中的思考可以更深入。虽然他们并非没有对命运不公抱怨乃至考问,但他们更知道"咱的命就在这琴弦子上呢",他们的生活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努力--虽然最终他们受到欺骗,但毕竟他们的一生,是铿锵有力的一生,而不像那些只知道械斗的村氓,活得浑浑噩噩。壶口小栈的老板说:"你是个世上幸福的人。"也是对他们人生状态的肯定。甚至,对于目盲,他们有自嘲,也有自我安慰。老艺人不止一次对年轻艺人说:"有一天,玉皇大帝的两个儿子在天河里洗澡,一不留神丛云缝里掉下去了,他就派天兵天将下凡去封了他儿子的眼。他说:下界那么脏的地方,可不敢让他们看见。"看到后来,村氓的愚昧让我觉得,这也许不只是自我安慰,那真是阅尽了世间百态,看惯了人情冷暖,才能说出的话。这种目盲,毋宁说是天帝的一种恩宠。而到最后,这个故事里加进了一句:"那天兵天将,也不知道谁是天上的娃子,就把世上人的眼睛全封了。"是啊,人都是盲的,有人目盲,有人心盲,心盲不是比目盲更可怕么?所以他们可以对自己唱:"你不瞎你不聋你年轻着,你看得见你听得着,你唱,你说……"他们的琴声和歌谣,就代替了他们关注这个世界的目光。他们的轮回在变,这个故事也就在变。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盲人们可以不需要再传讲这样的故事?

  老艺人在电影中有着一个至高的地位,被村氓尊称为"神神",这大概不止因为他能说唱,还因为他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比如在村氓械斗的时候,就能起到制止的作用。相比起来,年轻艺人虽然将是老艺人的接班人,地位却要低得多,与兰秀的爱情就得不到善终,本人在村氓中也是受尽了欺凌。老艺人给大众的印象,始终是那么冷静孤高(虽然在弟子面前和姑娘们面前并不这样),这倒与"神"的身份是相配的,但在他一生的梦想终将实现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激动,重新回到人的状态,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发现被先师欺骗后,归途中的老艺人再次遇到械斗,这一次老人反而是推波助澜,以发泄自己的愤懑:他已经不再是神,他也需要发泄。老艺人离开神庙去药铺前,依次抚摸几个神像,说:"和个人也不差什么嘛。"这也是从神到人的回归,也说明老艺人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许也正因此,在面对最后的失败时,他最终能够挺过来,能够不因此而破坏了年轻艺人的希望。

  在情节安排上小说和电影有很大的几处不同。小说中关于药方和琴弦的交代,只是简单的从八百到一千再到一千二,这几乎是一个令人绝望的轮回;电影中没有关于1200根琴弦的交代,而且后来,年轻艺人放进琴匣的,不再是那张无字的药方,而是兰秀诀别前留给自己的"信"。那封信是不是无字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从此这个轮回有了新的意义,艺人的希望有了更美好的寄托。在老艺人谢世后,年轻艺人被村氓奉为新的"神神",这看起来还是轮回,但那只飘扬在天空蝴蝶风筝似乎也可以告诉我们,年轻艺人的心已经不同了。

  在小说中,兰秀更主要的是被石头(年轻艺人)的"电匣子"所吸引而靠近,电匣子让兰秀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因此小说的结尾是兰秀嫁到了山外,并没有多少关于他们之间爱情的描写,顶多也就是那青涩的"接吻"可以作为一定程度的暗示,或者我们只能肯定石头是喜欢兰秀的。但在电影里,他们的悲剧性的爱情则是着力描写的主线之一,最后兰秀的殉情也是电影的一个高潮。这样的改编对于人物形象丰满虽并非绝对必要,但确实,悲剧是最打动人心的,石头那几声悲怆的"我看不见!",不会只是回荡在天际。通过这样的安排,也更容易看到盲艺人心智成熟是经过了怎样的剧痛,对他们的命运,也就能够有更切近的理解吧。

  壶口小栈在小说原著中是完全没有的,在电影中则仿佛一个人生渡口,艺人一次次的渡来渡去,每一次过渡,命运里都总有些改变,直到终于年华老去。"不看到完,怎么知道这戏是好的呢?"老艺人的故事演完了,年轻艺人踏进了下一个轮回,但在这轮回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新的希望。当第1001根琴弦开始歌唱,我们可以听到一些来自天堂声音,和着苍凉歌声一起混响。

  《边走边唱》观后感(二):边走边唱

  陈凯歌的故事讲的很好

  《边走边唱》看的时候很揪心,不知道该怎么办。本以为师傅和石头会有隔阂,两人到最后会决裂。但没想到没有。对于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华夏民族来说,师傅的形象在深刻不过。中国长辈有着自己的固执疑惑,对于孩子坚持。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让自己的孩子明白这点,所以他们只能寄情于其他的东西上,希望用这些东西去告诉孩子自己的爱。

  如同师傅对石头,他说过石头就是自己的儿子,他对于石头有着自己的期许与爱,因此他强迫石头按自己的规划成长,他知道这世上什么是他该要的,什么是他碰不得的,可是他没办法解释清楚,有的只是约束,但是约束久了就会出事的。蓝秀的出现更多的是一个催化剂类的东西,他让师徒的关系产生裂纹,但也正是她让石头成长慢慢变成师傅。传统的中国父母往往都是在还没认清自己的前提下成为了父母,对于自己的认识都还是一个相对不确定的状态下,他们怎么有能力正确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此他们只能是予以最大的约束,但当这种约束日渐无力,譬如影片拍摄的那个年代下,孩子对于新社会所带来的各种诱惑的承受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这类的问题无法给出答案,这更多的像是个预言,当然就现在而言,答案或许有了。

  再回影片,以师傅为代表的的传统文化,他们希望用传统的约束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切都能正常的传承下去。石头作为新生的代表,他只能凭主观意识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去明白。所以当诱惑成功击败约束后,师傅愤怒的狠狠的打了石头一巴掌,正因为父母对于自己的无法把握,当看见孩子稍有不对便只能施以暴力,这是对自己的一巴掌,他们自己都无法约束好自己,又怎能管好孩子?这一巴掌是由于自身的疑惑,绝不是阶跃。因此时候冷静下来便又无限的后悔,就是这种反反复复的纠结导致了许多的冷战。好在当诱惑幻化成激励后,石头还是勇敢的拿起了师傅的弦,用相同却又在演变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传统又继续演绎下去。

  影片其实还探讨了很多中国人的性格,比如对信仰的不坚定。闲来看袁腾飞教学视频,有个说中国人的信仰,他说中国人古时祈雨,若灵验则继续供奉,若不灵验端走祭品就骂天,而西方人绝不会。电影中也亦如是,对于师傅,他们称之为神神,而对于撼动了自己内心利益尊严的石头,他们却称为死瞎子。国人之迷信,应是建立于自身利益之下,若一旦稍有撼动利益的事,所有的都是鬼话,因此国人之迷信或许只有一样就是利益。

  对于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陈凯歌貌似也自问自答。你从哪来?不记得了。你在这呆了多久了?数不清了。我在这走了多久了?向着河流一样。都是含糊其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答案,但这种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吧。

  还有最美的一幕,那拨和师傅在那戏沙那段也很美啊。不过最后放飞那风筝的隐喻是什么呢?其实蓝风筝里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也不懂啊。

  《边走边唱》观后感(三):盲人琴师悲剧的一生

  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描述的就是作为老琴师和自己徒弟的命运。先祖在临死的时候,交给徒弟一个药方,说当你弹断1000根琴弦的时候,你就打开药方,去药方领药,然后你就能看见了。徒弟们,因为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但是相信师傅说的话,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坚定这个信念活了下来,值到死亡。

  其实,他们师傅在给他们徒弟纸条的时候,也不知道对他们来说是好是坏,至少给他们希望,让她们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生活,没有了希望,那这个人就失去了勇气。虽然活着,但是没有精神气,相当于活死人。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徒弟们勇敢的活着,而且是对光明的向往,等自己眼睛好了,看看这个世界,哪怕是一眼,可以看见自己吃东西的颜色,可以看见喜欢姑娘的脸,可以看见星星白云

  秀和石头的爱情注定是悲剧,对于许晴演的秀儿,演的特别的好,两条马尾辫,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意味着石头心里的太阳,跟她在一起,感觉很开心和幸福,对爱情的无限憧憬老师傅也憧憬爱情,黄河边的老板娘一直是他梦中情人,当最后老师傅知道先祖欺骗自己,伤心绝望,激发了老板娘的母爱,这时候瞎子跟一个孩子一样,被自己信任的人欺骗了,在也不相信人,在“妈妈”的怀抱倾诉自己的委屈,获得内心的平静

  电影里的大吃大笑,各种声音的配合,黄河水,西北的苍凉,老师傅站在黄河高处,向远处瞭望,心里在纠结,在思考。当得知1000根琴弦断了,高兴的像个孩子,石头和他其实是相互依赖,像亲人一样的,谁也离不开谁。石头代表年轻的一代,有些叛逆,不相信师傅说的,他知道师傅的1000根琴弦是被太阳晒断的,他不相信师傅的眼睛会被看见,最后把师傅给的纸条换成秀儿给自己的信,带着它度过自己的一辈子,那段美好的回忆永远藏在心里的最深处,或者是作为灵感,把对秀儿的思念换成旋律,每天谈给天上的秀儿听,感觉她从来没有离开过。

  给村民们解惑,是他价值的体现,让自己有事情做,不会去思考一些虚无的东西,融入到现实中去。在弹琴的时候,又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让自己的思绪到处飞翔。

  《边走边唱》观后感(四):千万不要让陈凯歌胡来

  看得混混沌沌的。我的观感是,千万不要让陈凯歌胡来。

  徐枫曾经说,陈凯歌是一个内心非常骄傲、非常自我的人,他拍出的东西永远比常人高出一等,要想让陈凯歌取得成功,一定不能让他拍他想拍的东西,反而是他不想拍的题材,你如果能说服他,他反而会拍得更好些。接《霸王别姬》的时候陈凯歌就犹豫,觉得李碧华的这部小说是通俗的爱情故事,结果很成功;他倒是喜欢《风月》,执意拍了,结果很糟糕。陈凯歌对流行的东西天生排斥,他的电影感觉实在很一般。

  这部《边走边唱》沉闷得让人崩溃,幸亏里面有许晴,能让我坚持看完。这个22岁的姑娘漂亮得我都快哭了。毫无疑问,许晴是几十年来无人可比的中国第一美女。

  《边走边唱》观后感(五):不知道在说什么,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故事从玉皇大帝的两个掉云缝里的儿子说起。不知道是有耐心了还是被电影的内在吸引,或是出于早年黄磊的演技好奇。这部一百分钟的片子还是看完了。

  看了一大半,突然有这样的感觉——虽然不知道影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但感觉很厉害的样子。我看的电影不多,甚至很少,我并不知道一个好片的定义。一个电影的好坏是否在其导演精湛的表现手法,演员的演技,恢宏的画面,深刻的背景故事,叙事完美衔接,还是后期制作,特效呢?我觉得好电影没有确切的定义,得过奥斯卡并不一定是好电影,受众人追捧也不一定是,好电影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像一百个哈姆雷特,一个电影有的人会认为荒诞无聊,有的人觉得感人深刻。当然这些电影指的是那些褪去了浮夸和喧闹,并不只在于迎合观众喜好的电影。它们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

  至少看完这部电影,我没有觉得浪费了100分钟时间。因为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可能每个人得出的结论或感悟不同,但是随着思考,是这部电影并不显得单调乏味。

  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人民的淳朴,为了一件小事村里打起群架,为了师父的安危不理会相好的乞求,为了爱情甘愿牺牲,为了谎言执着的弹了一辈子琴。一辈子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只有平凡才是最终的归宿。死,就是在另一个地方活着。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瞎子等残疾人尽管先天的条件如此恶劣,他们依然坚持依然执着依然有着梦想,瞎老头是多么渴望光明,为了看得见,把一辈子赌在了一千根琴弦上,瞎徒弟亦强烈的渴望光明,以至于在听到相好跳崖时迸发出的声声呐喊——我看不见!我看不见!

  而我们,这些观众,虽好手好脚却不能踏踏实实的做事,学习,思考。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面对未来,怎么活过这一辈子,而不是抱怨世界,批判社会不公。自己一无是处,却期待一个伯乐一个美差一段艳遇,我想我们都应该照照镜子,好好审视自己。

  少批评,多反思,做自己。

  《边走边唱》观后感(六):边走边唱

  两个瞎子, 边走边唱, 片子中老瞎子这样开导小瞎子,

  “有一天,玉皇大帝的两个儿子在天河里洗澡,一不留神丛云缝里掉下去了,他就派天兵天将下凡去封了他儿子的眼。他说:下界那么脏的地方,可不敢让他们看见。那天兵天将也不知道谁是天上的娃娃,就把世上人的眼睛全封了。”

  边走边唱, 唱的是啥? 是老陕的民歌, 老神神这么唱着,

  “

  水个灵灵的眼睛

  香个喷喷的手

  我和那个三妹妹

  口对那个口

  白个生生的大腿

  尖个溜溜的奶

  我一头就撞进了

  那妹妹里个怀

  ...... “

  ”

  但是老神神和小琴师说,

  ”石头,咱有钱呢,琴不比女人好,琴弦子断了就是断了,它不哄你呀,你师父说了,咱的命就在这琴弦子上面。”

  片中充满矛盾, 却无从化解。

  老师傅的毕生追求,只为师傅一句话, 弹断1000根琴弦,你就能看见了。 当老琴师梦想破灭, 给徒儿带回了风筝, 却砸了师傅的墓碑; 而小琴师在师傅死后,被奉为新的神神, 但是这正是之前被村民群殴的”瞎子“。

  好奇怪的人类,

  阿太

  2015.07.09

  《边走边唱》观后感(七):陈凯歌的《边走边唱》和陈凯歌 (戴锦华)

  当人不以为然的时候,他的处境就是一片荒凉和没有希望。不以为然是一种丧失了精神动力的单纯的生物学生命状态。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以为然。Oedipus不以为然的结果是杀父娶母,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他从此开始以为然。我们完全可以不关心他在刺瞎自己的双眼以后精神与肉体的历险,因为我们知道那一定是在一个以为然的头颅中进行的一场幸福与痛苦、激情与理智的持久战斗。然而并非每一个不以为然的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娶母为妻或双眼失明,从而是以为然起来。人们先天地不以为然,也先天地不在意自己的处境。

  师傅和徒弟先天失明,但不会先天地不以为然。师傅的师傅告诉师傅,对于失明,有一种治疗的仪式和祖传秘方,或许师傅的师傅曾经尝试过这种治疗方法,但动人的是,尽管他最终死于一片黑暗,他仍然将三弦琴连同希望一起传递给另一个处境与他相同的人。师傅没有任何犹豫,把老师傅的以为然的人生一起承传下来。陈凯歌在此片中向我们证明了,先天不幸的人们似乎更容易觉醒,而觉醒着的追求则将比不以为然的人们来得更为迫切,事实上,使人们觉醒或使人们易于觉醒都不必要一定使人失明或丧失其它生理功能,不必不幸。陈凯歌选择了史铁生的极端假设, 在《边走边唱》一开始就打中了我们的痛处,护着自己的伤口,我们隐约地从这个假设中觉察到陈凯歌当年内心火热的激情。

  A. 师傅的师傅

  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已在一个宛如童话的世界中奄奄一息,只有一个终生执着追求的人才能够如此辉煌地离开现实。陈凯歌和我们一起目送他进入一个并不需要任何生理器官的神殿,等待老人的必将是永恒的光明和爱情。若真如此,有许多不以为然的人正需要您的启示,若有来世,则祝愿您不要忘记您前世的传统。实际上,他悄然弃世,平静得美丽,根本没有理会我们凡人的罗嗦。他决不流连人间美丽云彩,但也决不留下万古长青的诗文。多少人死亡,遗嘱太多,他的逝世,言语太少。此时,我们同陈凯歌一样无限惋惜地看着师傅的师傅像所有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一样飘然而去。我们同师傅的师傅一样相信,师傅的师傅空守了一辈子的希望,一定会有许多认真的传人。

  . 师傅

  也许一个不幸的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更加准确地掌握不幸。但师傅,一个被命运所定义的失明人,却通过对这种定义的思考进而讨论所有人们的命运,从而与人们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和他的徒弟远行归来,在河边的小酒店,用琴和歌换饭吃(我们注意到他没喝酒,师傅拒绝一切来自物质所诱发出来的快乐和解脱)。他填充人们的脑,人们填充他的胃。人们听到歌声欢歌鼓舞,他吃着食物无动于衷。这张平静的面孔正对着那位不取分文的美丽的老板娘。我们无从知道,在他长期的远游生涯中到底有多少老板娘不取分文只听歌声,但无疑此刻面对的是最美丽的一位。在他无数次的梦境中,就是这位老板娘给他的无限的对可以抚摸的真实的感受。

  也许这次远游太久,人们迫不及待地要听见歌声。假设师傅没有失明,在他被人们拉出酒店的时候一定会回头再看一眼。此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一大群抬着一条即将入水的船的人们前面,昂首阔步地走着师傅和徒弟两位盲人,他们引吭高歌,激荡出人们内心的回声,协调着人们一致的步伐。双目失明是师傅和徒弟的命运,我们由盲人引路是我们的命运。《边走边唱》向我们揭示了我们的荒谬处境,师傅曾婉转地将失明解释为盲人的祖先是因为看见了不慎重从天上掉到地下来的天王的女儿的躯体而被天王弄瞎了眼睛,师傅那幸福而得意的神情令我们反省(恐怕还是不以为然为妙):我们是否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就是因为没有艳福窥见玉女的胴体才变得不以为然的哩!我们不以为然地使用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流露的必然是散漫而虚弱的眼神。

  师傅领导人们大步向前,胸有成竹,步伐坚定,也正如他对光明的追求。但陈凯歌在最关键的时候却表现出一种最彻底的软弱。师傅用毕生的精力弹断了999根琴弦,他在年幼时,他的师傅临终前告诉他,若是亲手弹断1000根弦,就可以用藏在琴盒子里面的祖传秘方治好失明,几十年来,师傅将弹断琴弦视为一种神秘的仪式,毫无疑问,师傅一定会激动地而又有耐心地弹断最后一根弦,此时此刻陈凯歌却亵猥地让徒弟不以为然地说,这根弦是太阳晒断的,陈凯歌表现得比那个药房老板还不如,不以为然的神情在他那张故做苍桑的脸上淋漓尽致。然而师傅的光芒却足以让我们将陈凯歌忘记,他在因为把一张白纸当作祖传秘方去取药而遭到一位愚蠢的药房老板的嘲笑之后仍然按徒弟的要求买了一个蓝色的风筝,重新回到这个任何人任何物都客观地证明他毕生努力彻底失败的村庄,因为他知道,这里的人们仍然需要他的歌声,因为他知道,这里有他永不甘心的爱情。当他跨进栖身的庙门,告诉徒弟,买回了蓝色的风筝,徒弟惊喜地要去抚摸师傅的复明的双眼时,师傅在极度的痛苦中准确、敏捷而有力的阻挡中,我们分明看见师傅是一片光明。此时,师傅作为一个银幕上被创造出来的形象击倒了它的导演。坚韧的精神将战胜所有的不以为然的对手,甚至包括陈凯歌在内的,所有不以为然的人们。

  复明失败的师傅背着蓝色的风筝从药房首先回到酒店,此时不再平静,因为这之前他完全可以选择放下不以为然的人们,放下内心隐秘的爱情,要么远走他乡,要么归于尘土。感谢老板娘的酒,感谢大家宽容师傅一碗接一碗地豪饮有失风度,更感谢老板娘体贴地代替从不饮酒的师傅饮完最后一碗。然后,我们一起欣赏师傅埋藏多年的爱情会用什么样的诗句来表白,并同师傅一起沉湎于老板娘醉心的回答,最后与师傅一起紧紧握住老板娘的手。应该说还要向老板娘的丈夫即老板和导演陈凯歌致以忠诚的谢意,因为全片中,只有此刻,我们坐在下面,才同刚才所提及的所有人融为一个共同的灵魂。

  师傅死了,我们无法回忆他是怎样离去的,但总是记得师傅走在最前面,站在最高处,坐在最中间,他的后面、下面和四面,都是沸腾的人群,是一群偶尔因为仇恨和误解而发动战争但经常却是跟随迎望和围绕师傅的人们。影片中,只要有师傅出现,他们就是一张张深以为然的面孔,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这种面孔却越来越陌生。他们与我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不知是他们远离我们,还是我们远离他们。我们看他们觉得他们有点固执,他们看我们可能会觉得我们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

  C. 徒弟

  徒弟始终是一个令人怀疑的对象。当师傅为众人唱歌的时候,他似乎心事重重,完全没有参与的责任感,当然,在人们为他提供食物的时候也没有内疚。当他思考人生的时候,他的疑问是,为什么是我瞎呢?我们的疑问是,当师傅为了更多人不流血牺牲而冒着生命危险站在斗殴场的正中间的时候,他躲在避风的山头;当他在初尝爱情禁果,师傅严肃地批评的时候,他居然反问师傅:“你馋了吧?”;当师傅满怀痛苦复明失败回来以后,他完全忘记了他托付师傅买的蓝色的风筝;最后,当心上的人从崖边坠落的时候,他追过去又从悬崖边返回,安然无恙;最令人怀疑的是,当尊崇师傅众人分明是企望他继承师傅遗志,继续用琴与歌唤召不以为然的人们而抬着他前行的时候,他是否经得起这样的抬举?这位怨天尤人、玷污爱情的盲人徒弟,是否也会落入不以为然的尘俗,倘若如此,又如何能够真实地渡此人生?也许徒弟还年轻,所以,这些陈述该是对陈凯歌的怀疑。

  D. 陈凯歌(结语)

  在《边走边唱》里,我们看到陈凯歌的不以为然和严肃认真的两个方面。他的不以为然和严肃认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最为认真严肃的时候,他却往往流露出一种更大的不以为然。在深沉的思考中不时流露出市民的奸笑----所谓“奸笑”就是在人们最需要严肃的时候所听到的一种笑声。

  陈凯歌的《边走边唱》出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顾影自怜的《命若琴弦》在陈凯歌这里发出了最大的光芒,使《边走边唱》成为这一期的绝唱。值得思考得是,他将此片献给了他亲爱的母亲。而母亲最担心的,一定是不以为然的孩子如何能够完成一个壮志凌云的人生。在此,不能不说,历经人生磨难并且成功创造了师傅这个光辉形象的陈凯歌,开始放慢了脚步,并在离巅峰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歇了下来。徒弟颤颤巍巍地坐上人们抬来的竹椅,哆哆嗦嗦的手摸索到隐藏在琴中的白纸药方,一脸成熟的不以为然的表情。他的手一扬,我们的心便同那张药方一起,在深山旷野中,随风飘荡。

  《边走边唱》观后感(八):两点求教

  关于世上为什么有盲人的另一种解释,一下让我想起“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这句话。

  影片的摄影依然很大气,延续《黄土地》的风格。全片只有两个蓝色画面,第一个在开片,有点鬼神片的味道,但是表演、布景都类似舞台剧,依然很震撼。第二个蓝色调在中后段,但是没明白这个画面为什么用蓝色调,难道只是为了表现早上吗?还有影片中出现的那条蛇是什么用意?

  第五代导演为什么那么钟爱“仪式”?看到这部影片中石头和兰秀做爱的那个草垛我一下想起那片高粱地。片中众人冲突的段落和万簇灯火簇拥神神的段落都让我想到《黄土地》中得秧歌舞场面。

  《边走边唱》观后感(九):光明和光明的假像

  2017第74部7.5/10.

  改编自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开头神神的师傅临终前给了他一張药方,并嘱咐要用尽一生弹断一千根琴弦方能看见光明。

  影片所要表达的和史铁生原著中所要讲述的都在这一千根弦和那張空白的药方里,这一千根弦代表着什么?所谓的“光明”和“看见光明”又是什么?

  时隔半个多月想来,神神的师傅其实就如同上帝如同神的一道旨喻,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神神,其实真正的光明是看不到触摸不到的,它在你的心里,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那一千根弦是信仰,坚定的信仰。你不能到达光明,你只能永远只能在到达光明的路上,那一千根弦就是“光明”,就是这世界的全部,而师徒俩人眼前的世界眼前的黑暗,在一声声一根根弹断的琴弦中内心的黑暗早已驱散,只是他们不知,他们与黑暗与苦难博斗了太久,他们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光明。

  但这是“假像”吗?是“谎言”吗?有些苦难与生俱来改变不得,你能怎么办呢?这上天给予的“假像”包含着永生的希望啊,它让你明白唯有拥抱苦难直视苦难超越苦难方能到达那遥不可及的光明,苦难与希望同在,希望与苦难同在。这“假像”是生活的根,它牢牢的扎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里,这“假象”是你的心魂是你生命的全部,它不包含苦难但又包含苦难,它是指你面对苦难面对黑暗选择什么样心态活下去,这心态即是光明。

  影片后半段,在一个寂寥的黄昏或者黎明,神神终于弹断了第一千根琴弦,他愣了,在那座破败的残庙里独坐很久,走出门的时候他质问自己“难道我这一生就是为了这一时刻?难道我活着就是为了看一眼这个(肮脏的)世界?值得吗?”

  他满怀希望的抽出琴弦里的空白药方,满怀希望穿过熙攘的看热闹的人群,满怀希望的来到药房,药房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众生,药房里极其安静,静得能听见墙上老挂钟里时间在流逝的声音,一道细细的阳光从墙头的玻璃窗外射进来,照在昏暗的药房地砖上,一些人间的灰尘在阳光里抖动,尘埃落定。

  掌柜的问:“您需要什么”?

  神神:“取药,这是我师傅先人他们传下来的药方,说是弹断一千根琴弦再吃了这药我眼睛就能看得见了”!

  掌柜的戴上眼镜看着神神递过来的一張白纸问:“这药吃了能怎么样”?

  神神满怀希望的说:“吃了我就能看得见啦”。

  掌柜的听完大笑了三声,墙上的老挂钟这时铛铛铛的响了,旁边柜台上的小女孩也天真的笑了起来。

  那一刻神神所有的希望与多年来的信仰轰然崩塌,他还没领悟到他师傅告诉他的意思,他觉得被师傅骗了,这希望本身就是个毫无希望的假像。可这假像也是永生永世的希望啊。他是在弹断了第一千根琴弦时拿着药方去药房的路上才满怀希望的吗?不,他这一生都满怀着希望,他从一开始就是满怀希望的,满怀希望的朝光明奔去,他这一生都在光明的路上,活着即是光明,活着满怀希望的活着即是光明,这才是神神的师傅想告诉他的。

  可神神毕竟是个人,而且是“盲人”,他不期待内心的光明精神上的光明,他本能的欲望是期待肉体上的感官上的光明,他在摇摆的信仰与残酷的现实中,在满怀希望与虚幻的假像中,他迷失了自己,他不知道他这些年来是谁?他不知道这些年来活着所为何事!一切都是虚无的,这似乎又回到了苦难的根源,轮回式的命运依旧无法超脱。

  神神依旧没有领悟到他师傅传递的话,不明白这一千根琴弦意味着什么,以至于他告诉他徒弟石头要弹断一千两百根琴弦,要把那張空白药方传给石头的时候,石头是拒绝的,他从一开始就知道那是个假像,但石头将来的命运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终究还是希望他满怀希望的活下去。

  光明不在彼岸,光明不可到达,光明永远在路上。

  《边走边唱》观后感(十):希望•绝望•人间的温暖,及其他

  这部改编自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延续了陈凯歌早期影片的风格。黄土地,群山,河流等象征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意象依次出现在影片中。依然是一种关于文化的历史批判,尤其考虑到这部片子完成于1991年,距1989年只有2年。

  影片探讨的是存在与希望的关系。生存是如此的艰难,如果生存是为了一个希望,那么当希望破灭的时候,人在绝望中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

  被人们称为“神神”的盲乐师和他的盲徒弟石头相依为命,靠卖艺为生。六十年前,盲乐师的师父临死前告诉盲乐师一个秘密。说是当盲乐师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时候,就可以打开藏在琴里的匣子,里面的药方可以让盲乐师的眼睛回复光明。

  这当然不是真的。所以六十年后,当盲乐师弹断一千根琴弦时,拿着药方去药店取药,药房的人告诉他,这是一张白纸。

  希望的破灭之后,是巨大而沉重的绝望。盲乐师的绝望是沉默的,人们看不到,但能感觉到。他在壶口瀑布的野店里喝酒,一碗又一碗。客店的老板娘说,你今天跟以往不一样,我不知道你是怎么了,这一碗我替你喝。她抱着他,唱一支花儿。盲乐师问店老板,我捏了你女人的手,你咋不劈了我,顺手扔到黄河里。老板说,每个人到这世上都要演一出戏……你是个幸福的人。

  这个黄河边上的小客店盲乐师来来往往许多回了。老板和老板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实人。盲乐师以为自己跟老板娘的好是悄悄的,不懂得这是一种古老的生意。每次相会,店里老板都清清楚楚。他们不过是想他的钱。可是他们也是善良的,他们愿意安慰绝望的盲乐师。一个用自己的体温和花儿,一个用自己的语言。

  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互相慰藉着,共同应付艰难的生存。

  陈凯歌是一个不肯绝望的导演,他发掘着人性中的温暖,虽然他并不是太肯定这些温暖是否足够让人有活下去的理由。但我们看到盲乐师没有跳进黄河里,他回到村庄上,还不忘给徒弟的相好带一只蝴蝶风筝。

  蝴蝶风筝是另一个希望。徒弟石头不再相信弹断一千根琴弦的神话。他有自己的希望。他的希望就是那只代表爱情的蝴蝶风筝。为了这个,他愿意活下去。

  许多年前,人们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希望和绝望的交织,想必有着一种不是今天的我能理解的煎熬和深刻。

  《边走边唱》被认为是第五代导演的落幕之作。因为1992年之后,电影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内地导演开始被迫面对市场。对于投资人的钱,陈凯歌和王家卫是不同的导演类型。王家卫可以拿几个明星名字游说投资人,说这是一部武侠片,结果出来一个《东邪西毒》。他比较洒脱,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

  陈凯歌是另外一种态度。对于投资人的钱,他比较认真。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双赢的局面。一方面,电影好卖,对投资人有交代。另一方面,自己也坚持在商业片里做一些探索和思考。陈凯歌提高了商业片的素质。

  面对市场,坚持艺术的导演们各有各的做法。陈凯歌、王家卫、姜文,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方向。

  不必争论对错。条条大路通罗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边走边唱》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