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警员》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警员》的观后感10篇

  《警员》是一部由麦温执导,麦温 / 里卡多·斯卡马乔 / 嘉莲·维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警员》观后感(一):网状叙事结构

  网状叙事结构

  [青少年警队]最让人称道的,便是导演麦温与编剧艾玛纽尔·贝克特完美配合所创造的极其复杂的网状叙事结构。在本片中,二人从各个方面,各个维度树立建立起一个丰满而立体的警队世界

  工作生活划分

  本片的开篇序幕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两位警员马修和克丽丝盘问受到父亲猥亵的女孩,让观众第一次见到了警队工作的真实一面。在这里,警员们每天都要面对与儿童有关类似案例,这些在常人眼中几近不可想象的案例,在两位警员眼中,却如此的稀松平常,二人一面需要引导女孩说出案情,一面又必须确保女孩所说是百分百的实情,如若有一点不确定,都将影响法院最后的定罪。而在序幕的第二部分,登场的是梅丽莎的前男友(或前夫)在和两个女儿玩闹,而梅丽莎却处于缺席状态,工作和生活的两个世界划分异常明了。而由麦温本人饰演的梅丽莎,则是两个世界之间的中间人,在全片开始,她既没有找到工作,也抛弃了自己家人。在饭局上,他无法融入朋友谈笑风生黄色笑话,提早离席。前男友将其介绍警察局长波洛,而波洛则将其分配到青少年警队进行拍照纪录,从此她的生活中心开始倾斜。

  在诸多案件之间,麦温靠着几次饭局聚会串场,慢慢开始介绍自己镜头下的人物,也只有在聚会中,每个人才会放下工作,畅所交谈生活上所遇的问题,工作上的伙伴与生活的问题也在此时交织。麦温并不想像其他电影一般,营造警局是第二个家的错觉,相反,在本片中警局成了家的羁绊。繁忙的工作和压抑环境,让人透支,而家庭则成了牺牲品。甚至连片中最强势的弗雷德,也必须在饭局上询问如何挽回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外来者梅丽莎不仅仅是一只客观纪录的眼睛,更希望用全力摆脱生活,拥抱工作。她戴着没有度数的眼镜,将头发盘起,遮掩自己的女性魅力,为的便是显出更加职业气质。不过,逐渐有了另一种可能,即将二者融合的可能,弗雷德和梅丽莎坠入情网,仿佛工作和爱情也可以兼顾,但事实上,这样的浪漫却是彻底摧毁二人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更多的人是像马修和克里斯一般,将爱情深心底,在最后关头才敢悄悄显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工作与生活,说穿了便是责任亲情的终极对碰,而大多数警员,都做出了心中看似“正确”的抉择。在对话中,麦温还隐藏了一条暗示,他所表现的仅仅是青少年警队的日班成员,而完全不同班底的夜班,则可能会有更加脱离生活的工作体验

  儿童问题贯穿全片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儿童显然是[青少年警队]的又一核心关键词。本片中的案例大量取材于巴黎警队的真实生活。麦温曾在警队中带着笔记体验生活,将眼见的各色案件记录在案,并在之后用六个月时间将其整理成剧本初稿,再邀请第二编剧玛纽尔·贝克特色,光是创作阶段便耗时九个月。最终使得全片的细节异常丰富。但这并不代表本片已达到了百分百还原,由于涉及到诸多隐私和限制级和儿童演员保护的问题,麦温忍痛舍弃了其考察时印象最深的网络卖淫犯罪的案例。而为了让小演员能够得到许可拍摄本片这样的敏感题材,麦温更是多次前往公会争取。这样的困难却并没有让最终成片褪色,相反,却让她更加理解了儿童的世界。作为一个女孩母亲同时也作为一个导演,她也在拍片之时,努力保护孩子天真的世界。麦温答应其中一位小演员,如果他可以演好,可以送他一件礼物,演员提出想要遥控飞机。杀青后,麦温没有忘记自己的约定,亲自将遥控飞机送到了他的手上。在片场,她更像是个奖惩有度的好妈妈。这层亲民,也帮助她取得了最佳电影效果

  在本片中各色或无辜被侵犯或早熟充满问题的青少年,也成为了最博人眼球的暗线。片中几次重大案件,均匀分布在全片的各个部分,平均每五到十分钟便会有新的案情出现,令观众应接不暇。每个案件各不相同,麦温也在其中设置了层层阻力,如其中一案,刚刚出狱有精神问题的母亲,从孤儿院带走了自己的孩子,警队全员出动,希望寻找失踪的孩子,却无奈警察被缉毒署开走。对仗杰拉德据理力争,却仍然无功而返,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导致儿童受伤。而这些段落也构成了全片最富有戏剧冲突的章节。《好莱坞报道》甚至称,本片像是把整整一季的《火线》(HBO高评价罪案剧,以剧情复杂,主角众多著称)浓缩在短短120分钟内。但这并没有让全片出现头重脚轻,过于冗长的问题。而这则要归功于麦温的合理调度与掌控。如片中最后一个案例,没有过多的台词解释,只需要三场戏的串联,以及男孩体育老师简单眼神交流,再到最后厕所门下露出的书包一脚,小小细节便带出了整个案件的全貌。接下来的缉拿、审讯和宣判都被略去,只留下最动情的警员娜蒂安抚懵懂男孩的一场,前后不过三五分钟。懂得如何利用镜头快准狠的抓住药典,真实本片能有如此巨大信息量的制胜法宝。

  从另一方面来看,儿童和案件也成为了麦温从侧面塑造警员性格的最佳方式。穆斯林女警诺拉,对于滥用交易为女儿定下婚约的伊斯兰教徒破口大骂,显然是由于自己曾经遭受的种族误解,而有一个女儿的弗雷德则对性变态猥亵女儿的父亲大打出手(镜头随即接到弗雷德给女儿洗澡时异常小心,不愿有身体接触的镜头进行对照)。而已有身孕的克丽丝,则会对着强奸受害者打下的胎儿暗自神伤,这一切都靠着儿童,让观众更接近于人物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整个电影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与儿童有关,面对离婚的警员艾瑞斯必须争夺两个女儿的抚养权,娜蒂吃饭时都会发现不负责任摇晃儿子的母亲,甚至警员被临时征调至反黑组参与伏击,都是因为一个儿童黑帮成员,而被识破了身份,导致马修负伤。儿童问题无处不在,而麦温精巧的布置,让这张生活的大网,于无形间将所有故事和人物关联。没有对错,只有呈现,甚至还有些怀疑,在正义伸张之后,父母缺席的孩子不管是警员的还是罪犯的,又该有谁来照看?

  信息轰炸与线索保留

  如果真要给本片归类的话,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则必是话唠片。由于本片极高的信息含量,也导致了高密度对话的大量出现。与霍华德·霍克斯的[女友礼拜五]类似,在多数时候,片中都有两个或以上角色同时说话,观众则必须同时在几种声音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这样的信息轰炸,虽然给观赏本片造成了难度,但却显然是麦温的刻意布置,在她看来,只有观众主动参与到剧情的构建之中,她细心铺设的诸多铺垫才可以获得与之相称的有效反馈。

  但虽然全片信息含量惊人,但在一些关键点上,麦温却采取了刻意保留的手法。比如梅丽莎第一次来到警队,警员做自我介绍时,本是观众了解人物的最佳时机。但队员自报家门时,麦温却有意识的将镜头移开,让观众无法将脸和名字对应。而在梅丽莎两个女儿的父亲出场时,麦温也并没交待二人的关系,只是被询问二人是否为夫妻时,采取了支支吾吾的搪塞,这个问题,甚至一直到全片结尾都没有适当的交待。大多数时候,麦温选择了点到即止,比如克丽丝和马修的暗暗的爱情,只用了一个两手相接的镜头,一掠而过,惊鸿一瞥,让观众明了即可。梅丽莎和弗雷德的爱情,也是一例。几场简单的细节,如射击场上的暧昧眼神,收到礼物的放肆大笑,并不需要海誓山盟,仅仅是简单的默契,便足以构成全片的支点。事实上,在麦温看来,她并不需要像杜琪峰或者奥尔特曼的群戏那般,将每个人物做到个性鲜明,面面俱到,她最想要的效果其实是一种趋同。让所有的队员走上相似的生活轨迹,仿佛被社会机械复制了一般,进行着无望的重复劳动

  片中最极端的一例,则在于对娜蒂的塑造,作为全片中几乎唯一一个没有交待任何家庭背景的角色。娜蒂在观众心中一直仅有工作,没有生活,是典型男人婆。她蔑视男人,劝搭艾瑞斯搭档早日摆脱前夫,但却不知艾瑞斯对她的厌恶,最终二人因为小事反目成仇。我们对她的了解也仅仅到此为止。相较于敢爱敢恨的弗雷德,家庭问题多多的艾瑞斯,由于麦温对娜蒂塑造上的保留,我们始终也并没有靠着这个角色产生任何移情。片尾,娜蒂在升任青少年警队队长那一刻,面对艾瑞斯讽刺的眼神,选择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跳窗自杀。我们无从猜测促使她走出最后一步的真实原因,但我们却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家庭,工作,以及更多被伤害的儿童,三重压力的大网之下,死亡也许真是最简单的出路

  (原载于《看电影》,发表版本有较大修改)

  《警员》观后感(二):《青少年警察》现实和真实

  看过吕克贝松的《出租车》系列,看过《粉红豹》,一直都觉得法国警察很愚蠢,是经常被戏耍的对象

  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看到了法国警察的另一面,虽然确切来讲他们并不是警察,他们的部门叫CPU,他们是一群有坚定信念勇敢工作的人。

  在这个不算庞大的集体中,有的单身,有的离异,有的家庭和睦,也有的存在婚姻危机。同时,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生活烦恼。他们抽烟喝酒大跳钢管舞。

  他们的工作有时候需要和稚童沟通,一遍一遍的询问,有时候和叛逆少男少女对话,一边拯救他们一边可能还被他们误会,有时候和那些伪善的成年人,尤其是和受害者的直系亲属,那些有恋童癖、猥亵儿童行为的父母。他们在工作中争吵和上司争执,他们探寻的真相总是让人难以启齿,他们的问询过程时常无情、直接且冷酷,直抵真相。

  在他们内心承受这个污浊的社会并希望不断修正和改变时,在他们付出努力,但受害人自己却不知道、不自觉时,他们的内心应该不是失望而是绝望吧。也许这也是导演设置的结尾所要表达的意图。

  这部给人警示,并且反应社会问题的影片非常值得观看。

  《警员》观后感(三):真实的生活

  一直对“真实”的东西兴趣,反过来解释就是不喜欢看直播秀或者类似明星秀,都是设定好的。法国这部电影(警员),不像拍烂了的警匪大战,故事情节既没有邦德那么神勇的主人翁也不像福尔摩斯般高超的智商;当破不了案的时候他们会失落,但结完一个案子他们会在酒吧手舞足蹈忘却烦恼。群体对于现状的我们有的是体现在团结就是力量,但有时我们想独处;群体的相处有时会使我们互相安慰,但有时友谊的小船瞬间倾覆。在人物设定上我对那名摄影记者的插入非常赞,从最开始的陌生感到后来的归宿感,似乎在印证着我们当代人的一些偏见,就像你不了解性工作者的全部就不要全盘否定一个人。影片结尾,那纵身一跃,离开人间,令人费解但回想起来又不足为奇情节。当然电影人物中的眼神交换是那么的真实,包括众多群体戏的台词,不得不佩服编剧的脑洞,仿佛你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名警员。最真实的一个人心就是“当你爱上一名警察时,每天回家听他讲今天的案子是一种莫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他回来我最不想听的就是他讲工作”。生活很难

  《警员》观后感(四):那震撼的一跃

  接触这部戏是因为今天教虐待与忽略儿童心理教授在课间播放了这部影片作为教育题材,只能说很震撼,演员的演绎让我们觉得这不是电影而是对他们的记录,里面的对话有很多都很让人印象深刻甚至会引人深思,最无法忘怀的那幕其实是Iris跳下窗的那刻,如她朋友所言Iris总把心事收着把自己的压力不好的事情都藏着一直表现自己很正常,然而在与好友争吵绝交后又碰见了最后的那教师学生之间的不寻常动摇了她一直相信的内心世界,再最后因为上司说的会把她和好友分开不再同场和工作时,她被调职到另一部门,这使她不能接受尤其是同部门的前好友那嘲笑的嘴脸刺激到了她。如生无可恋般,看了同事们的最后一眼,说了最后一句话"我觉得很热,去开开窗口"就那样不留恋的开了窗口就往下一跃,旁边的同事上司旁人都来不及反应她也已经下坠了。。。很灰黑的结局,课后结束时我们都不能接受她的轻生,就如同我教授而言--面对这些有关儿童,心理等工作时一定要有健康强大思维不然会轻易把自己深陷进去而忘了原本的自己和生活。。

  《警员》观后感(五):天使也只能纵身一跳

  这是一部有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一开始会觉得片子很杂很乱,人物众多,案子一个接着一个。

  各种惊世骇俗的恋童癖、浪少女,给平时甚少涉及到这些社会问题的我们很大的冲击力。

  而这些警员会为了萍水相逢的孩子失去母亲而伤心,为没见过一面的失踪儿童被找回开心地去party庆祝,为无助的孩子们和上司闹翻。

  可没人去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将热忱和善良全部给了那些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确实一团糟。

  当你一心为了帮助别人,为了惩罚变态父亲,却被对方的后台警告,被上司威胁,那是一种何等令人疯狂的苦涩感觉?

  和家人关系紧张,时不时因为压力过大而爆发,粗口,将自己的名字给予一个死婴,以及最后终于爆发而跳楼的iris。

  这是一群可爱可敬的人,但他们无私的奉献得不到回报,无论是亲人还是工作单位。

  只是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工作着,解救一个又一个孩子脱离魔掌。

  而等待他们的,是如同电影表现的,一个又一个无穷无尽的案子。我想,导演之所以密密麻麻安排那么多案例却又不将任何一个深入,或许就是为了表现这些天使们生活在没有尽头的地狱中,却还依然忘我地付出着,那种痛苦,还有那种喜悦。

  致敬!

  《警员》观后感(六):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

  小时候我会觉得穿一身警服是一件很帅气的事情,可以做维护正义的事实一件幸运的事。即便现在也常常这么想。

  真的是第一次从白天到黑夜,不论是私人生活还是心理状况,都一览无余,在警察的生活中,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的。他们也是正常的人,在自己的事业中希望能够做到最好,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但是现实和理想总会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在寻找理想的时候,碰到无数的阻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批保护孩子们的警察,被迫接受过上司无理的要求,虽然说上面也未必就是没有考虑周全,想要让自己领导下的团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更上一层后台的支持,能够保全自己的位置,他必须要做一些看上去很不符合常人关于道德标准的事情,等坐上了那个位置或许我们才能了解,究竟会有什么想法跟感觉。

  当心里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的时候,或许就会像iris一样,选择死亡。

  影片紧密的每一个事件,简直就是见缝插针啊,或许这就是CPU的生活状态,总是会有绝望,然后自己点燃希望。

  《警员》观后感(七):话说自从撞车,巴别塔之后............

  自从撞车,巴别塔之后,这类片子大行其道...

  不过看多了,总是会腻的.尤其又是法国片...

  内容很多,但却让人看过之后形成不了任何印象...

  最后那个女警员的纵身一跳也许算是全片唯一一个高潮吧,侧面显示了CPU的压力之大,难怪一个个都有点神经质..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流水账电影,没有重点,基本没有高潮,完全没有热血,激情,刺激以及你所期待的一切

  有的,只是对话,对话,对话....以及那假如你可以找到的思想...

  ... 哎, 好吧 我还是找到点思想...凑合给个3星..

  《警员》观后感(八):不剪不断,不理就乱

  本年度的戛纳其实是个孩子年,放开《生命之树》这种扯皮都扯到火星拉不回来的不提,还有《单车少年》涉及青少年犯罪,Michael从施害者的年度侧写恋童癖,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从母亲的角度侧写反社会人格,Polisse从未成年人专案组的警察们的角度侧写众多涉及青少年及儿童的案件。The test of the morality of a society is what it does for its children(by Dietrich Bonhoeffer)。戛纳成了听证会,惊堂木一拍,深渊开启。

  以上诸片中,后两部于个人较敏感。所以一直拖延,找各种理由不去看。尤其是Polisse,除了私人故事之外,那位女导演Maïwenn Le Besco在戛纳得奖后那说两句喘两声以为风情无限的做派让人生理厌恶。你说说你毕竟是Luc Besson的妞儿,好吧是“曾经”,但是仍然……你这行径让人开始怀疑LB的品味啊(他喜欢暴牙款倒是大家一直知道的)。

  诅咒巴黎的七点半!再怎么厌乌及屋的也只有这部了。法国报纸称本片是“对于恋童癖的狙击”,但实际上片中所涉及的案件形形色色,从父母让未成年的孩子工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法国16岁即可结婚,但需要监护人的同意),到SDF的孩子需要片瓦遮头,父母对孩子暴力式的惩罚,还有未成年人之间的罪行如斗殴、强奸,甚至有孩子投诉父亲重婚的。当然占大部分的仍然是成人对儿童的性侵犯,有无心的,比如父亲在帮小女儿把屎把尿的时候过度触碰其生殖器,有无知的,比如母亲用幼子生殖器的方法让他“安静下来”,当然占大部分的还是故犯的,祖父性侵亲孙女,父亲坦承喜欢“睡我女儿”,体育老师猥亵学生。

  虽然早就知道,早就见过,这样形式的变态,还是作呕。

  如果拿其中的一个案件作为主线,铺开受害人一方的主线,从搜证取证到结案,会让这部电影powerful许多,许就真的能“狙击恋童癖”。可惜,在影片中,这些未成年的受害者,只是警察蜀黍阿姨们漂亮的陪衬。看完之后感觉影片对警察们的私生活反而更有兴趣。略为添加一二,有助于让影片中的警察显得有血有肉生活化,有助于加强影片的真实感,但是秃男的夫妻矛盾,黑男的家庭危机,眼影女和小帅哥的婚外情,金发女的离婚杯具,马尾女的厌食症问题,甚至就连对情节基本无作为的酱油女和酱油男也要被安排“酗酒”和“观点过胜”的特性。这家长里短的,要拍成警匪电视剧才足够展开了。于是难怪片中各位警察除了问证词的部分,其他时间正经讨论案情和部署行动的时间还不及他们朝彼此大吼大叫的功夫的十分之一。

  作为一名“天生自恋难自弃”的导演,在前两部电影因过于“自我中心”而引致批评之后,这次暴牙美女(谁说她像莫文蔚的我做小人扎死你!)终于稍微低调了点,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个沉默内向的摄影师,成为黑男家庭危机的终结者。不过请问,这个编制外的角色究竟有毛用处?她和黑男眉来眼去,又亲又啃的跟主题或者情节有毛关系?就连她的双胞胎女儿和她女儿的爹也要来情节里插一脚是不是撇得太远了(害我一直以为他们家也会发生虐童事件什么的)。如果卡掉这个角色,她怎么开枪怎么哭怎么偷情这些,对影片完全没有影响——应该说只有好处。

  要说展现警员的压力和工作为其私人生活造成的困扰,另外那些人的问题已经够了。多这一对不多。而且这莫名其妙看对眼私奔的情节也不浪漫,根本没有调节情绪的用处。其实感情到了,根本不用这些废话的,小帅哥受害之后眼影女大着肚子去医院看他,他握着她的手问Tu m’aimes quand même un tout petit peu那一记虽然cliche,但姐哭了啊,他们俩之前的镜头加起来不到几分钟,也没抱过更没啃过,这特么的才叫效率!

  谢天谢地,剧本还有偶尔离开警察的POV去展开受害者的背景故事,但因案件没有主次之分,全都是一样的流程——报案、问证、警员大吼大叫,来了又去,两分钟的背景故事然后五分钟的前景办案,夹在一众警员集体party互相调戏各自混乱的琐事里面,只是显得越发凌乱。到结尾处,马尾女Iris的纵身一跃与被体育老师猥亵的小男孩的自由体操画面剪辑在一起,本意是要说这些警察在每天救助这些儿童的同时,也被这些案件所影响,也需要救助。然则结合之前Iris为被强奸少女流出的死婴取名为Iris这一暗示性极强的情节,似乎是这团凌乱的故事中,唯一贯穿全程明确始终的,让人生出Iris才是本片主角的错觉。

  这部影片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题材,也有很好的想法——让大家正视社会中成人无心或者有意对儿童犯的各种过失,展示未成人保护组的警员的日常工作和一般警察的不同,及他们所面对的特殊精神压力(有很多案件,比如强奸,当受害者是儿童时,会对第三人造成更大的冲击),只是缺少一个合理的剧本去平衡这些关系。

  《警员》观后感(九):从《警员》扯扯

  电影就两种极端:不刻意设置情节点,剧中人物自由活动般,记录性强,社会现实性强,还原现实,如蔡明亮的长镜头,还有《警员》;另一种截然相反,刻意设置,大量情节点,人物在设计之中发展,远离现实超越现实般,夸张至极,如李阳《坏未来》。

  然后就是在中间的,基于现实,有情节点设置模式的,不走极端的,商业片。

  《警员》我觉得优秀的地方在于控制。营造一种场面的混乱、警员的忙碌,其中的紧迫感而又不失控。每个人物得在戏上下足功夫,尤其镜头剪辑速度又快,没有入戏会暴露无遗。

  我觉得摄影风格也就两种,一种精致构图的,一种机位满天飞的,能飞得好更是一门技术。模拟记录式的,快速剪辑,提起节奏,紧迫压抑的观看效果。

  暗示镜头,恰好地把那些说不出来的东西意会出来,省去了很多废话,信息量变得非常大。点到为止这种意会的方式是非常高明的,也很难做到,我仔细看了之后发现她至始至终用了一招来使得节奏和情节不被打乱:声音。她的声音是一贯始终的,画面的节奏再快声音是唯一衔接的桥梁。这种看似混乱的场面里控制录音在同一个地方尤为重要。还有很漂亮的几个相同动作相接,节奏完全没有被打断。

  开头的小女孩案件,警员最后的判断是父亲没有做那种事情,相对的也没有女孩在家里与父母的镜头,还有父母关系的镜头,处理成信息不明确,有极强的暗示说很有可能如小女孩的父亲所说是母亲的花招。这件事情也没有再说结果,对于结构上是正确的,警卫队做出了判读把案件交给了法官,后面的事情已经不是警卫队的任务。

  女摄影师一个镜头后面都会接那个黑人的镜头:他们俩之后会有戏,明显的暗示。

  所以艾莉丝朝窗外一跃,又孩子体操夺冠的镜头,含义丰富。首先,我认为是形式优先,在影片结构上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片子是给女警员设定了一个糟糕的生活状态,所有人的心结都解开了。每个角色的心结都解开了,在最后送小孩上学前每个人都归于一种平衡状态,唯独这位女警员没有任何镜头交代她的假期是如何度过的,每个人都获得一个相对完满的结束,而对艾莉丝是零,明显暗示她的假期空缺,不满意。她丈夫也在和纳丁争吵时说出离开了她,原因明显。唯一一个不圆满的她在影片结尾要回归平衡的方式就是纵身一跃,死亡。其次,而交错蒙太奇堪称神来之笔,艾莉丝即使是自身困扰为主要原因的自杀而与孩子夺冠剪辑在一起,一个坠落一个飞起,将这个死亡升华到牺牲的高度,镜头的导向与解读的空间变得更大。我们就会联想到她为了拯救孩子而导致之一切,最后一根稻草是孩子不认为他受到了侵犯,好像艾莉丝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的,否认了她为之付出的意义,这是非常绝望的。

  大量信息量的片子常常在美剧里,戛纳大多数我看都是节奏慢的,起伏不大的,酝酿到最后倾盆而下的。《警员》风格明显不一样,更接近快节奏当下的观影习惯。意境变少了,意义加重了。

  反观咱们中国的市场出的都是什么片啊,青春片,惊悚片,狗血现在是越洒观众越习惯越乐衷,还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撕逼片。还经常在电影里插mv,我真的是无话可说。

  中国电影市场真的病了。

  至少有两个坏处,对于观众有错误导向,投资人的钱更不会往艺术片流了。

  错误导向在于现代人把看电影当做纯粹的娱乐。有这么一句话:爱看电影的人和爱到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是不一样的。电影变成一个娱乐产品,院线作为商城的附属娱乐意味强烈。这些还不是重点,重点是现在院线里都是什么片?青春片。最赚钱的是什么片?青春片。年轻人到影院里都是看什么,看脸啊。

  各种人跨接过来做电影,以为请两个会摄影的过来,找几个长得好看的人来演一演就是电影啦?对故事毫无讲究,完全是跟着受众的需求走,现代人爱看什么,就怎么拍,这部如同仿照机械化的好莱坞模式,电影的门槛都被他们踏低了!

  观众在这样的市场引导下对电影的理解会产生错误的观念,以为电影应该就是几个颜值高的,对电影内在质量的追求没有概念。

  而如果以书类比商业片与艺术片,商业片是漫画书,看着乐呵,过后就忘;艺术片是世界名著,需要仔细看去思考去理解。

  普通观众本身就有一个选择权,大多偏向选择自己容易理解的,那人不能只停留在自己容易理解的东西,应该不断发展,前进。电影作为艺术也是这样,市场有多种片子让人选择。现在一路风投青春片,狗血片,电影市场变成一个圈钱的好地方,各种人跨界进来,什么人都来捞一笔,影片已经没有质量啦,市场已经烂掉了。

  其实很像一个怪圈,市场越是多上映狗血片,看的人越多,投资的人越多, 越觉得狗血片就是电影,如此反复,艺术片就没人投资,观众没有接受的水平,就不会去买票。

  人的发展在于精神高度上的发展。

  艺术本质在于传递无法表述的情感,道理。所有艺术,文学,绘画,音乐都有容易接受的,也有不那么容易接受的,比较复杂的,接近艺术的,去读,去看,去听,去欣赏的人很少。

  现代人如果忽视自己精神上的发展,痛苦源于精神上的困境。

  “为什么要去看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我看开心就好。”人总是要进步的,感受电影就像上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大学,你在小学的时候觉得大学的很高深,读到大学才发现并不高深而是自己进步了。看电影也是这样,那些优秀的片子都是导演们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一下子无法理解,看得多了慢慢感受得出来,对于自己的精神上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广电说不让嘉宾主持,嘉宾没有行业规范。那我们电影市场是不是有必要效仿,不让跨界过来做电影,限制圈钱。商业片要通过考究,太有问题的剧情应该驳回,不要老删改艺术片,商业片低俗媚俗的内容更需要删改,而那种没有镜头逻辑的片子统统打回去重做,还电影市场一个干净的环境。

  估计是我想太多。

  《警员》观后感(十):胡言乱语

  老外习俗,撒谎时手指或脚趾交叉就可以不受惩罚。

  奇葩妈妈,为自己的儿子手淫、口交是为了“让他安静下来”、“帮助他睡眠”。

  因为关于青少年的案件只能由CPU来处理,所以被其他部门的警察救助的某个孩子差点因为在等待CPU赶来时死亡。

  为了拿回自己的手机,无知少女为好几个男人口交。看到无知少女说道“智能机”,我笑喷了。审理这个案件时几个警员一直在那狂笑不止,个人感觉好奇怪。难道这也是从侧面反映CPU警员们压力过大、学要宣泄?

  网上青少年色情视频。骚货少女太浪了。

  被强奸少女流产的死婴儿要拿到冷库做检测,以此获得关于强奸犯的线索。

  女警员在开会时被告知升职后突然的纵身一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警员》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