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是一部由伯努瓦·雅克执导,伊莎贝尔·阿佳妮 / 斯坦尼斯拉斯·莫哈 / 让·雅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道夫》影评(一):他和她
他是一名贵族的子弟,年轻、腼腆、阴郁、敏感,在一次晚宴上他遇见了温柔迷人的她。
她是一位伯爵的夫人,美丽、优雅、温柔、勇敢,在这次晚宴上她留意了年轻洋溢的他。
他那年20岁。
她比他大10岁。
他对她心生向往却又手足无措,像个会说话的哑巴,火热的情话只能吞吞吐吐地笔画在一张张单薄的信纸上。
她对他朦胧悸动却又望眼欲穿,像一位和蔼的慈母,原谅他一次有一次的逃避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挂念着他。
他欣喜若狂,他得到了她的吻、她的人。
他犹豫不决,他有显赫的家世、光明的前途,但是爱情与事业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她奋不顾身,她也有富足的生活、温暖的家庭,但是她为了他抛弃了一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他想要给她幸福,想要给她一个富裕的生活,可是父亲的紧逼、众人的耻笑让他觉得力不从心。
她不要他的幸福,她还有一些固定的收入和一个忠诚的女仆,她只想要他,每一分每一秒都不离不弃。
他决定暂时离开,前往巴黎,为了不与家庭决裂,为了自己安身立命。
她决定暂时放开,苦苦等待,疯狂思念,在每个白天,在每个黑夜,安不能寝,食不知味。
他悠闲自在,没有了爱情的纠结,他又做回了那个倍宠溺爱的孩子,对她情真意切的来信随手应付。
她牵肠挂肚,每一份思念都可以将她烧成灰烬,她不顾他的敷衍趋身前往巴黎,去重温一下那个让她放弃一切的爱情。
他刻意逃避,侧过脸不敢呼应她的吻。
她含泪质问,付出一切为何得不到他的全部。
他讥讽轻笑,他从未对她有过任何要求。
她恼羞成怒,一手甩了他一巴掌。
他收起了他的狠心,在得知父亲要设计对付她的时候,不计后果地带着她连夜外奔。
她看到了他的善良,在他的怀里她感受到了他的仁慈,只是不知道是出于同情还是爱情。
他焦躁不安、喜怒无常,一方面想要决断这样一种关系,一方面又割舍不下这一份脱俗的爱情。
她痛苦不堪、焚心蚀骨,她想要得到他的在乎,故意左拥右揽那些她不爱的男人,她想要得到他的陪伴,哪怕低声下气地讯问他能否允许她坐下。
他是如此的反复,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三天后离开她的保证信,只是信纸被居心叵测的使馆达人送到了她的手上。
她是如此的绝望,她已经泣不成声,她的世界已经摧枯拉朽。她望着他熟睡的侧脸,找出那致命的毒药,决定结束对他爱的束缚。
他找到她,握着她的双手,乞求她的原谅,最后的24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地陪伴着她。
她告诉他,千万不要看她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不然她会无法原谅自己。
他闭上双眼,不敢看她死去的安详,仿佛又感受到了她坐起身来像往常一样的温暖拥抱。
她闭上双眼,没有遗憾的离去,她终于得到了他一分一秒的陪伴,他的一切。
这是一部剧情很套俗的爱情电影。在爱情里,男人只是把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而女人却把爱情看作生命的全部。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本身,都表现了女人对爱情的执着,男人对爱情的犹豫。但同时,小说里面大段的心理描写还是电影里大段的内心独白,都表现了一个年轻炽热的男人面对一份感情时候表现出来的羞涩、霸道、犹豫、腻烦、反复、悔恨的情绪。正如影片的名字要用“他”的名字adolphe来命名一样,它从正面刻画了男人对爱情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女人对爱情的眷顾。
除了电影的亮点——47岁的Adjani饰演“她”之外,感同身受总是让我不敢一次把它看完,需要歇上好一会,才能平复内心封闭已久的疼痛,风干脸上片片的泪痕。正如故事的最后“她”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
你将孤独一人走在你迫不及待要与之融合的人众中;你认识那些人,那些今天和你相差无几的人。或许有一天,当你被那些冷漠的心所伤害,你会为你曾经拥有过一颗心而悔恨,这颗心得到过你的眷爱,这颗心为了保护你承受过无数的伤害,可是,你连一眼也不愿意再看她了。
《阿道夫》影评(二):有阿佳妮就够了
高中时,连续扫了四五部阿佳妮的电影,她超越了费雯丽,成为了我心中女神经病的最佳表演者。(“女神经病”被用烂了,在我这里,能配得上这四个字的不超过五人。)
这部电影讲得就是一个女神经病的故事,剧情足够烂,概括来说,大概是安娜卡列尼娜和红与黑的杂糅压缩阉割转基因simple low版,阿佳妮凭一己力撑起了一部本该做成番茄酱的戏,配乐摄影又比较尽心,所以,干了这碗.....
我还是那个理论,演员面相在多大程度上契合角色,电影就有多大的可能成功。阿佳妮耳高过眉,鼻子直高细,覆舟嘴,这种美人带煞的面相有贵气无贵运,角色大多生死唯爱,不得善终(不迁移到本人),费雯丽比她还惨...
《阿道夫》影评(三):阿道夫是亮点
从《七磅》转战到《阿道夫》,如同“对的人错的时间”转战到另一处“对的人错的时间”,前者是浓缩版,后者是漫长演化版。
还在对《七磅》里与爱人失之交臂而措手不及时,《阿道夫》就很详细的沙盘演练了这个过程。
阿道夫小她十岁,这注定是一个悲剧。
但两人能在一起,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对的人就是“缘”。
至少作为原著小说作者化身的阿道夫,最后写出了一部小说来缅怀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但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个面向。有多少人能够跨越十年的眼光,去爱到彼岸的那个人?
可他们就偏偏要相遇。“对的人错的时间”,已经就像老天常常会设给有情人的考验。
也许大多数人眼中的阿道夫干尽了负心男人能干的所有事:轻言许诺,不考虑后果,目光短浅,言不由衷,心地冷酷......这何尝不是年龄的限制?
他为了她被同伴奚落,成为圈子里的笑柄;他为了她去决斗,杀死那个无礼于她的老头;他为了她一次次挣扎,挣扎后继续留在带刺的温柔乡里,甚至还要忍受她的试探——与别的男人调情。这又何尝不是他有别于胆小懦弱同龄人的地方?何尝不是她将他置于桎梏之中?关系中的年长者都迷失了阵脚,却依然要求着年轻的爱人能和自己一样看到这份关系的价值所在,殊不知阅历有限,情商并未真正打开,只有活活把自己憋死的份。
所以《阿道夫》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总是讲那些爱情里面错过来错过去的事情。可以欣赏阿佳妮的不老神话,也可以欣赏男主角的日漫发型、与年龄不符的冷淡,但着实难以怜惜到爱蕾诺尔。
年轻只对美色与爱欲充满荷尔蒙,却偏偏要压榨出你要的"永恒之汁",这无疑是跟时间叫板,跟生活阅历叫板。你可以选择等他成熟,可以选择等等时间让你忘记,但万不可选择紧迫盯人。你年轻的爱人怎能经受住你阅历所致的深沉爱恋,他还没爱过,所以他洁白得像纸,贪玩又想逃。
最后,爱蕾诺尔的理智终于苏醒了,于是说了那段话,非常清醒,跟之前判若两人。所以给了五星。
她倒理智了,阿道夫却只能蹒跚跟在她的灵柩之后,哪儿都去不了了,如她所愿了。
《阿道夫》影评(四):很精彩,小说和电影
原作是法国作家BENJAMIN CONSTANT自身感情经历的一段描写。几乎就是一本心理小说,字字句句都很精彩。
小说的社会,对于一个女性的抛弃自己子女,而选择和比一个小自己十岁的人在一起的行为,当时的社会的抨击是强烈的。社会的评论是一回事,但是ELLENOIRE的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的一种强烈的,可以说向往又是多少人可以了解呢!
小说和电影都是想表达一种对爱的渴望和追求,即使是疯狂的,最后是自我毁灭的,也在所不惜。是谁的对和错,已无需评论了。谈论更多的是爱这个字的本生,和因爱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和美德。
小说有很多很多非常精彩的心理描写和活动,这是电影有时候不能表现的,即使ADJANI的表演已经是无懈可击了。她非常适合演这样一类的角色,从L'histoire d'Adèle H. 到Camille Claudel,和现在的ELLENOIRE. 非常钦佩!
《阿道夫》影评(五):阿佳妮,我的女神
阴冷沉静的色调,开头的乐曲暗示着这个故事最终会走向悲剧的结局,短短的几十分钟,仿佛这是一个梦,一个尘封在光影背后的一场幻境,又是一个俗套的欧洲爱情故事,又是一个因爱而丧失自我的女主人公,可却百看不厌。影片所有的起伏都显得平静又沉重,不由得令人遐想翩翩,配乐舒曼降E大调五重奏,每次回味这首古典乐都有很压抑的代入感。
“我发疯似的爱你,我以整个身心爱着你,如此强烈的感情使我窒息,你的面容,你的声音,你的神态,你的心灵。”
“ 你将孤独一人走在你迫不及待要与之融合的人众中;你认识那些人,那些今天和你相差无几的人。或许有一天,当你被那些冷漠的心所伤害,你会为你曾经拥有过一颗心而悔恨,这颗心得到过你的眷爱,这颗心为了保护你承受过无数的伤害,可是,你连一眼也不愿意再看她了。”
阿佳妮的美无与伦比,因《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结识了她,她的美高傲,矜贵,凌驾众人,她的内心倔强,特立独行,让人又爱又怜,上天赐予了她让所有女子羡慕的一切,却又让人嫉妒不起来。阿佳妮的每部电影我都细心珍藏,像保护我最珍贵的一切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它,我羡慕她的容貌,她的个性,她的一切。
她的美,撼动了一个时代,有你,已经足够了。
《阿道夫》影评(六):情在不能醒
他
他年轻、英俊、忧郁、敏感,在千篇一律令人厌烦的贵族宴会上遇见了美丽优雅的她。虽然她是位伯爵的情妇,还为那个男人生了两个孩子,他还是无可救药地沉沦,他将火热的情话吞吐在单薄的信纸上,却不敢看她接信的表情,恼羞成怒地破门而出,就像个讨不到糖吃闹脾气的小孩。
她
她温柔的眼眸教人迷醉,修长的脖颈光洁秀雅,她虽然富足舒适,却并不幸福。那颗空洞的心已经多久没有跳动过了,她几乎要忘记了快乐的感觉。直到他的眼神划开天际砸进她的心底,那里突然间就有一股清泉涌出,每处风景都鲜活起来,每次呼吸也变得跳跃起来。她记起自己的身份,苦苦压抑着抗拒着,渴望却在疯狂叫嚣。她终于屈服在他的吻里,从那刻起,她决定放弃一切与他相爱,再没什么能阻挡她。
他
他欣喜地得到她的回应,甜蜜的日子分开一分一秒都是致命的煎熬,她温暖的手心,小心翼翼的亲吻,喃喃的细语都是那么可爱,他恨不能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与她相拥。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远方的父亲已在催促他的回归,父亲为他保留了一个优厚的职位,前途,哦,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世和身份,建功立业对年轻人来说是不小的诱惑,他第一次觉得犹豫。
她
她知道他是部长的儿子,知道他的父亲期盼他的回归。可她放不开手,失去了他她也将失去活着的勇气,她抛弃自尊哭着挽留他,三个月,再陪我三个月,如果没有你我将不再是自己。为了他,她离开了伯爵,忍痛将孩子留在那个华丽的宅院里,换上粗糙的服饰,搬进破败的住宅,她愿意牺牲一切只要能留在他身边。
他
他开始感觉厌烦,她的温柔让他焦躁,她总是拖着他不让他离开,可父亲的催促越来越急。即使再爱她,他也不愿和自己的家庭决裂,毕竟那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础。她明白他的挣扎,在分离的时候紧闭着眼不看他,叫他快走,他很感动,告诉她他会很快回来,如果没有回来请她去找他。他坐上马车,心里难得的放松,浑然不觉她在马车后跟随着跑了一路。
她
她想他,疯狂地想他,每个白天,每个黑夜,不能安寝,食不知味;思念难以承载的时候,她就披散着头发一遍遍在乡间小路上徘徊。伯爵找过她,告诉她她的儿女想念她,只要她回来就什么都不计较。她心痛的剧烈,为那双年幼无母的儿女,可她终究没有握住伸过来的双手。放弃了最后的救赎,她孤单立于寒风中,这一次,我除了你什么都没有了,她望着远方反复默念。
他
他又过回了从前悠闲逍遥的日子,她不在身边,的确有点寂寞,可是,这么大的城市,总有可以排解无聊的玩意。她寄来的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函让他觉得呼吸困难,仿佛一双手使劲将他往水底拉,他回信,要她耐心等待,相见的日子一再被延后,他继续嬉戏游荡无所事事,刻意忽略她的呼唤她的哀愁。
她
她无法再等待,思念几乎将她烧成灰烬,不顾他的敷衍,她飞奔到他居住的城市。再次见到他,欣喜那样自然而然,可他微侧过头不愿呼应她的吻,她颤抖双手含泪质问他,我给了你全部,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他嘴角挂着讥讽的轻笑,漫不经心地说,我可曾向你要求过什么,我可曾向你索取过什么?她愤怒、伤心、痛苦、无法思考,想也不想就挥出一个巴掌甩在他脸上。那一瞬间,她觉得世界突然荒芜。
他
他听到父亲要对付她,心猛然软了下来。他带着她连夜奔逃,不去考虑冲动背后的原因。她靠在他的怀里,问他这样的仁慈究竟是出于同情还是出于爱情。他不愿答,也不愿想,就这样拥抱着,走到天涯海角也是不错的吧。
她
她开始感到疲惫。他的焦躁不安,他的喜怒无常,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什么都比不上世界末日般焚心蚀骨的痛,在亲耳听到他保证留下的誓言后她看见他给父亲的信:我保证我和她的关系会在三天内彻底结束。窗外夜色沉沉、白雪纷飞,她听见天地间摧枯拉朽的声音。再望一眼他沉睡的脸,她转身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如果我的爱对你而言是这样沉重的束缚,那么我愿意放你自由。
他
他再醒来的时候她已经不能言语,苍白的脸色几乎要和白色的床单融为一体。她吞下那瓶致命的毒药,在他面前渐渐停止呼吸,他的泪还未来得及涌出眼眶,他的道歉还未来得及送到她耳边,她已经永远地阖上了眼睛。他捂住脸不看她,仿佛在期待她还能坐起身来像往常一样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女人和男人始终是不一样的,女人把爱情看作生命的全部,男人只是把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动了真情以后,女人往往就不再瞻前顾后,本能里对幸福安宁的渴望压倒性占了上风,理智理性都被抛诸脑后,拼命追赶他的脚步只怕慢了就和一生所爱失之交臂;男人也会被爱情冲昏头脑,但他们的理智通常恢复得很快,热恋过后,现实的东西就开始浮现:身份、门第、家世、前途,没有一样不需要细细考虑。他开始降温,而她还在火山口,长此以往,不是他被烈焰灼得跳脚,就是她被冰水浇得透心凉。女人含着泪逼问为什么自己付出了所有还要获得这样的对待,男人烦躁地回答自己从来就没有要求过这样的付出,甜蜜变成了怨忿,相爱变成了负担,他和她在一次次的争吵后终于忍无可忍地转身,背道而驰。
对女人来说,情在不能醒是最悲哀的故事。眼见他已卸下一身重负走得轻松,自己却仍在原地固守着谁都不会珍惜的东西。他早就清醒,思绪清晰;她始终沉迷,左右为难。为着那个结局不是两败俱伤,总要有人先放手,爱的深的人,通常伤的比较重;留下的人,也不见得从此就会有多快乐。
影片的最后,他跟在她的灵柩后,脑中回响着她的声音:你将孤独一人走在你迫不及待要与之融合的人众中;你认识那些人,那些今天和你相差无几的人。或许有一天,当你被那些冷漠的心所伤害,你会为你曾经拥有过一颗心而悔恨,这颗心得到过你的眷爱,这颗心为了保护你承受过无数的伤害,可是,你连一眼也不愿意再看她了。
《阿道夫》影评(七):自由沒有想像的好
看《Adolphe》的時候,不止一次地想起《Becoming Jane》。若當時Jane沒有放手,也許最后的結果恐怕跟這部也差不多,愛情在世俗中消亡。撇開種種世俗的顧慮和利益,他應該是愛過她的,反過來,因為她的愛和她的依賴,令他覺得完全喪失了自由,也失去了父親給予的好職位。他決定結束的時候,她來到巴黎找他,父親開始插手,要讓這個女人離開這個城市,他又突然決定保護她,與其說是愛,更多的是同情,或更多地是對父親和世俗的反抗。但是,反抗又不夠堅定,在內心深處,他覺得收到牽絆和拖纍,沒有了自己的事業名譽地位。他渴望解脫,一次又一次下決心離開她。有一天,她徹底地離開了,他得到了一直想得到的自由,恰恰到這一刻才醒悟,他寧願不要這樣的自由。
由始至終,她對愛情是執迷的,他是矛盾的,在愛与不愛之間徘佪。
她,曾經多次毫無吝嗇地嚮他坦露她的溫柔,而他,摧毀了一個愛他的人,毀掉了一顆曾經和他息息相通的心,他将孤獨地走在一個他迫不及待地想融合的人衆之中,那些人今天和他相差無幾,或許有一天,當他被那些冷漠的心所傷害,他會為他曾經擁有過的一顆心而悔恨,這顆心得到過他的眷愛,這顆心為暸保護他而承受過無數的危險,可是,他連一眼都不願意看她了。
還不到爭論愛情是女人的全部男人的部分,隻是,有些人,要放手的時候,就該放手。
很喜歡伊莎贝尔.阿佳妮。她的光芒令徬邊的人黯然失色。
《阿道夫》影评(八):偶然
心血来潮看了两部旧电影,《阿道夫》和《寻找午夜之吻》,忽然就想到了我最爱的志摩的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阿佳妮饰演的艾伦诺尔惊为天人,偶然的一瞥,就进入了阿道夫的梦境。话说阿佳妮的魅力,我在《玛戈皇后》一片中已扎扎实实领略了一把,她虽已届不惑,可一双深邃湛蓝的眼眸蓄满海水,美得超凡脱俗。这部影片的主角本是阿道夫,可这位年轻小伙子完全被阿佳妮的光芒掩盖,我们也不禁跟随着他深情地凝望艾伦诺尔,为她的悲伤而忧愁,为她的流泪而心碎。阿佳妮很容易就让我想起了苏菲玛索饰演的安娜·卡列尼娜,她们都有法国女人特有的精致、浪漫、勇敢、狂热,但又脆弱、敏感的特质。在她们身上,平静的贵妇生活让激情长期受抑,婚外出轨成了她们实现爱情幻想的最终抉择。是谁说,爱情最美的距离,是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在伯爵家的时候,他们两还爱的痴狂,两个小时的分离都要了他们的命。但现实总是不如人愿,在艾伦诺尔真正放弃所有投奔向阿道夫之后,所有都变了,正如艾伦诺尔说的“爱情曾是我的全部,而你不是”。
选择爱情或面包这种讨论,似乎永远都有存在的意义。出奇的是,女人们总是在陷入爱恋之前很谨慎,陷入爱恋后却很白痴,男性则反之。阿道夫在面对两人关系的时候,除了感情,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漫天的流言蜚语、父亲及长辈的施压,加上艾伦诺尔无休止的依赖和捆绑,他终于承受不住对艾伦诺尔说出了心里话“我不再爱你了”,原来他的不爱,竟来自于她的深爱。我不敢说阿道夫是个懦弱的男人,至少他敢于面对,在艾伦诺尔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离开,在面对来自各方的残酷指责、孤立和嘲笑的时候,谁又能坚持自我不迷失方向。我只能说现实是残酷的,只是艾伦诺尔把她一生的赌注押错了,压到了一个还没足够成熟到能承担起所有责任的男人身上。阿道夫这朵云彩终于是要飘走的,因为他年轻,向往自由,他们交汇时的光亮也转瞬即逝了。
相比《阿道夫》的梦幻唯美,《寻找午夜之吻》就变得粗俗而现实了,但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的人物对话很精彩,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很到位。它讲述了一段一夜情的故事,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大龄男青年和一个爱情受挫意欲逃避的古怪女青年在新年之际为了度过寂寥无趣的除夕而组织了一场怪异相亲活动。故事情节其实挺狗血的,野蛮的粗话、粗俗的动作充斥整部影片,影片色调暗哑,配乐沉静而颓靡,仿佛讽刺这对男女的寂寞和神经质。不过,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开放,出轨、离异似乎大家也习以为常,与其像阿道夫和艾伦诺尔那样为爱所伤,还不如就在寂寞的时候找个怀抱取取暖,回头又重新投入生活无尽的黑暗。
电影叙说的两个偶然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道理,那就是男人靠不住,女人当自强。
《阿道夫》影评(九):博弈
阿道夫的结局其实是比较幸福的,毕竟在种种纠缠搏斗中艾丽诺尔最后还是赢了一筹。与其活着的时候让阿道夫彻底厌恶承受不住,还不如悬崖勒马让他后悔终生。艾丽诺尔错就错在太容易让人得到,占不了主导地位,就连平等地位都无法保持住了。
艾丽诺尔一点也不聪明,她不知道阿道夫想要什么,只是一味的牺牲一些阿道夫不愿看见对他又无关痛痒的事情。每一次牺牲都伴随着共同牺牲的哀怨,再热烈的感情也会消磨殆尽。要是聪明一点,自己拿着财产去哪都好,两人始终保持一定距离与神秘,就算阿道夫混得风生水起众星捧月,也一定一辈子都忘不了她。艾丽诺尔一开始低估了自己,然后又高估了自己,以至于后来只能卑躬屈膝了。纯粹的感情不一定疯狂,但是长久的感情一定不纯粹。
艾丽诺尔最后那封信都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不过在我眼看她总算“聪明”了一次。阿道夫最后的忏悔,最后那句我不想要自由的绝对不是他爱艾丽诺尔,而是他失去了艾丽诺尔。假如艾丽诺尔没死,他只会庆幸自己早早的下定决心抛弃了她罢。这不过是谁牺牲就缅怀谁的问题。骨箫阿姨就说过,薄情寡性男人永远比女人略胜一筹。
《阿道夫》影评(十):她用生命祭奠爱
她比他大十岁。
在聚会上,他对她一见钟情。
他无所谓她是2个孩子的母亲,他无所谓她是伯爵的情妇,他无所谓同伴对他的讥笑。他就是想要征服她。
而她,把这当成了爱。她离开了优越的环境,抛弃了孩子,顾不上名誉。她不顾一切的爱他。
他和可以和他烟火般的爱一场。那种偷情的愉悦,在他得到她以后,就如潮水般褪去了。他在她怀里就在想,“当我不爱的时候,却得到了充满激情的爱。”
她爱的卑微,爱到尘埃里。他们的相识是错位的。阿道夫20岁,正是疯狂爱一次的年龄。他要的是激情,是荷尔蒙的释放,是爱过后的自由。她,30岁,要的是激情后的厮守,是云淡风轻。
女人不要爱上比自己小的男子,即使不小心爱上了,也要及时抽身,就心甘情愿当培训班老师。艾来诺尔本来有机会抽身,伯爵甚至愿意分一半的财产给她,让她回来。而她是给出去了,就不管不顾的女子,就奔着粉身碎骨去的。阿道夫年轻的心,如何承受得住这般的深情。
艾来诺尔用生命祭奠爱,也用死来成全阿道夫的自由。可是阿道夫说,我再也不想自由了。一个才20岁的男人,经历了这样一场爱,他的未来,要怎样度过?如此重口味的爱情,会让他对其他爱都失去味觉。艾来诺尔喝下去的毒药,毒死的还有阿道夫爱的能力。
爱既然是如此的惨烈,一次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