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一部由张黎 / 成龙执导,赵文瑄 / 成龙 / 李冰冰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亥革命》观后感(一):拿捏的力道
辛亥革命是一场胜利的革命,也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显著的两面性使其注定成为一个难以处理的敏感题材。如果偏向于表现旧官僚兼新军阀袁世凯窃国而失败的一面,不符合主旋律的要求;如果偏向于表现革命党奋勇拼搏、创立民国的一面,虽然满足了弘扬主旋律的要求,但却无法真实地再现辛亥革命的本来面目,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因此,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题材,拿捏的力道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很庆幸张黎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导演明智地抛弃了前两部献礼片长跨度的表现方式。《建国大业》选取了1945年重庆谈判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四年时间,而《建党伟业》更是跨越了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按此推演,《辛亥革命》完全可以从1900年庚子国难开始铺垫,加入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革命党与立宪派斗争等情节,但导演没有这样选择,而是将镜头仅仅对准1911年黄花岗起义到1912年清帝退位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长时间跨度带来的凌乱已被多次证明,恰恰是短跨度能够给导演带来更大的表现空间,拿捏细节,展现力道。
影片最难拿捏的莫过于两面三刀的袁世凯,而故事最为精彩的也是这个袁世凯,他一直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全片,与革命党构成的明线相呼应、相对照。影片上映后,孙淳的表演广受好评,特别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暗通款曲、金銮殿上恐吓隆裕太后等细节的处理着实精彩,可惜没有加入用优待条例诱惑隆裕太后的情节,不然就更加完美了。但是,真正表现导演功力的实际上是袁克定的表演。袁世凯老道沉稳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演员的表现空间,而袁克定的多次出场虽然都显得轻浮张扬,狼狈退场,但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将袁世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全部抖落了出来,同时再次凸显出袁世凯的阴险老辣。当然,导演还是别出心裁地给袁世凯安排了两场张扬戏,隆裕太后被吓到后袁世凯出宫时的翩翩起舞,清帝退位后在新闻界面前剪辫子的公开表演,再老道的政客毕竟也有情不自禁的时刻,也借此暗示了革命的失败,兼顾了辛亥革命的两面性。
相对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对年轻革命党的描绘简直就是单向度、直线型的表演,特别是对孙中山和黄兴两大主力的表现更是抓住了重点。作为天才的革命煽动家,导演专门给孙中山安排了大量的演讲戏,特别是对四国银行团的演讲将孙中山的演说才能的表现推向极致,尽管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后,工于算计的西方列强主动选择了观望,做出了金融中立的决定,孙中山赴欧实际上是为革命政府筹款,但失败而归。相对于孙中山,黄兴的长项在于军事,因此导演将黄兴的戏份几乎全部安排在战场上,可谓各得其所。
与《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样,导演精心编排了两组人物的情感戏,林觉民与陈意映,黄兴与许宗汉。毕竟历史的基点在于人,个体的感受是对历史最真实的注解,也是历史的鲜活之所在。区别于传统主旋律影片将重现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唯一的任务,影片更加注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切身感受,不论是革命领袖、王公贵族、军阀官僚,还是普通的革命青年、新军士兵,浮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历史的布景,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也许是影片更大的价值所在。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菜
2011年11月04日 星期五 22:18
http://hi.baidu.com/janeeyer_12/blog/item/f879ff006feb060d738b6568.html
前晚看了《辛亥革命》,可能是由于有一些熟悉的面孔,所以不觉得太无聊。因为这毕竟还是不是我的菜。
对于其所想表达的伟大精神我基本没啥感觉,虽然一直敬畏那些在当年软弱麻木无奈的中国人当中揭竿而起并成功推翻封建王朝的伟人。至少这部片子没让我感受到一种撞击心底的震撼。
不过对于其所表达的伟大精神之外,我有一些感想:
首先,不愧是成龙大哥的电影呀,个人英雄主义有些太明显了吧~~~~~~你很容易就看得出影片中很多很多的细节都是在刻画其饰演的黄兴之完美。从与妻子的对话到运用其“诡异”的“第六感”潇洒地摆平了刺客,再到其对孙文的诚恳而睿智而重情重义的建议等等等等。后来看了幕后花絮说是据说本来还有一段其与李冰冰的激情戏,不过“导演张黎认为该片段与全片基调不合,故将之删除。”(http://movie.mtime.com/131848/)。。。。。。O__O"…我只能说——张导英明!O__O"…⊙﹏⊙b汗。。。。。。
其次,是对饰演主角的赵文瑄比较感兴趣。早在十年前看他演的薛绍,处于准青春期的我在JVE的带动下,就被他迷住了。。。当时是先看的《大明宫词》剧本(看了很多遍了)——太爱那本书,那种“文艺风”的文字,在那时的我看来是无比睿智而美丽的。后来迫不及待地买来其相应的电视剧DVD猛看了一段时间,虽然演员们的对话明显不及书中的丰富而精彩,但是那个味儿在了——尤其是薛绍!当时听JVE说他不但帅而且很有才,片中一个于屏风上挥袖写文章(好像是张易之)的细节并没有用替身,而那就是赵文瑄自己,于是那一手潇洒的毛笔字以及那个及其震撼的场景便深深刻在我们两个小萝莉的心里^_^。。。至于后来为了完成一个关于同志电影的作业,还看了他的一个叫《喜宴》的电影,李安导演的另一部断臂片。虽然也不是我的菜,但在我眼里至少要比Brokeback Mountain有意思,更比当今各种国产大片有意思!
最后还想提一下就是饰演慈禧的陈冲,这么帅的女人,怎么竟然之前都不知道呢?!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历史的天空群星闪烁
因为《走向共和》 忙着历史考研复习从而对中国近代史很有心得并且对描述中国近代史的书籍电视剧都心生不满的健哥都对张黎刮目相看临睡前还赞不绝口 这些赞誉也基本奠定他的电影口碑 这部辛亥革命的总导演挂着成龙的大名 但从“这是走向共和的剧场版”评价来看 这部电影还是张黎的历史观的个性独秀
辛亥百年 各种类似题材的纪念电影层出不穷 到《辛亥革命》这里走到了最大手笔最引人注目的一幕 除了成龙 李冰冰 赵文瑄这些大牌明星形成的“数星星”壮观外 从秋瑾就义 黄花岗起义到武昌首义 清廷退位 袁世凯窃国 算是全景式的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只要扯不上共产党什么事 对这片子还是可以客观评价的
在所有的片段中秋瑾就义和黄花岗起义中林觉民的表现最为抢眼 宁静饰演的鉴湖女侠在“我此番赴死”的宣言中拿捏的恰大好处 而林觉民的角色肯定缺少不了 就像说起辛亥革命就不得不提黄花岗起义一样 说到黄花岗起义就不得不说林觉民 一封《与妻书》名留百年 胡歌版的林觉民更为性格鲜明 “大清索我的命 我诛大清的心” 即使很快就义也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亮点
而反动方面隆裕太后和袁世凯的表现绝对精彩 在几场清廷戏中 隆裕太后的中年居家妇女回力无天的形象既充满笑点又很实在 厉声斥责袁世凯“过来”一句与其愤然吼道“退位”一样性格侧漏 清廷的戏份也是全片为数不对抓细节抓的非常精彩的段落 隆裕太后的哭哭泣泣和群臣的众生相甚至小皇帝和隆裕太后两边哭泣着众臣左右下跪 这些细节是那些炮火轰鸣声都比拟不了的 而孙淳饰演的袁世凯更是远远盖过了孙文 老谋深算 在清廷和革命军之间左右权衡 将政治家的狐狸本性展现无遗 袁世凯和隆裕太后点亮了全剧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这些星星如今包含大明星和历史名人 历史本身就是靠人物来造就的 电影阐述历史还是要从人物入手 这也是张黎历史剧的特点
《辛亥革命》观后感(四):张黎导演有水平!
和建党和建国比,辛亥最大的成功在于启用了合适的明星演合适的角色,虽然阵容也很豪华但观众没有数星星的感觉,可以完全从欣赏剧情和表演的层面来体验电影!
本片呈现出唯一突兀的地方是李冰冰和成龙的爱情,但是是因为审查问题,导致现在这个尴尬的状态!
视听语言的非常有想法,张黎导演镜头调度设计堪称大片中的非常精彩的。导演或多或少还是保留了自己的想法,从剪辑的效果可以看出,多少有些革命是荒诞的,是大人物的较量妥协、丑陋的交易,然后就是一声令下无数无辜的生命死掉!而且学生和青年人永远是被人利用打先锋的,我看过之后深感,革命之荒诞,唯有生活才是百姓的主题。谁做皇帝,只要百姓吃的上,有活干就好了。别再没事瞎折腾了!
里面有几个神一样的人物,中山先生,林觉民,秋瑾,黄星,皆为无私之圣人也。其余人物皆为私,而上述圣人皆为革命。相比之下中山先生更懂政治懂妥协!!无私之人太可怕,可为理想付出任何代价,当然包括牺牲自己和无数的别人。
《辛亥革命》观后感(五):片子大而无神,爱情画蛇添足,儿童片而已。
又是一部《建国大业》,大而无神。人物走马灯,故事流水账,战事流于俗,没有一个人物让人印象深刻,没有一个细节让人过目不忘,更别说震撼或者感动了。屏幕上或杀得天昏地暗或说得慷慨激昂,屏幕小看得人昏昏欲睡。对人心灵的震撼还不如当年的《十月围城》。
故事庞杂,许多细节都没有时间展开,剪辑跨越太大,都是由于篇幅所限。但有限的篇幅却还有时间给黄兴和许宗汉谈情说爱,真是画蛇添足,十足的败笔。
影片以秋瑾从容就义开篇,还是可取的。但秋瑾更感撼天下的恐怕是是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七字绝命词。
接着就是惨烈的黄花岗起义,可惜匆匆而过,而且被孙中山的镜头穿插得支离破碎,不能一气呵成。再往下也就是流水账了。还不忘让成龙干干老本行,露几手擒擒刺客。幸亏成龙演的不是孙中山,否则难道孙中山也有动老拳吗?徒增笑耳!
最狗血的是片尾的文字说明,如同美味佳肴上的一颗苍蝇,令人恶心。难怪影片评价票房双双失利,真是自作自受。
也就适合中学生看,成年人吗,不看也罢。
辛亥精神万岁!辛亥英烈千秋!
《辛亥革命》观后感(六):「革命」,不是革異己的命——關於信仰
看到有短評如下:『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
個人觀點…其實這話相當偏激
成龍的某些言論,有過耳聞,我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他一個演員(有人稱之為:戲子),人品高低能如何?鄙視也好仰視也罷,我覺得都很可笑——我只當他是這環境的一個自然存在而已,其他何必多言。
電影的價值不在由誰拍,由誰來演,而在於誰來看,以及對其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才是衡量電影價值的標準。若將文化劣根性歸結於對某個體人品的質疑,其實是乏智而無責任意識的表現
政治鬥爭並非都是醜陋的——真正能稱為「革命」的鬥爭,倒可以算作是「神聖」了;
多半,很多爲了利益集團的爭執,最後都演繹為「黨同伐異」,其實所謂「黨同伐異」才是假名為「革命鬥爭」的最醜陋一面。
所謂「革命」,不是革異己的命。
革命的最初目的是爲了民生平等自由,其必備的精神素養是:爲大局犧牲小我,讓其他人過的更好的奉獻精神。
而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什麽呢?一向是『愛自己勝過愛周圍的人』,『愛周圍的親人勝過愛關係不密切的人』,『愛同鄉勝過愛異客』,『愛中國人勝過愛外國人』……這些看起來都十分符合『倫常』,再合理不過了
然而,這看似天然而合理的邏輯下,其實掩蓋了一種與『自由平等』完全背離的精神——將自私視為理所應當,仿佛自私是『天賦人權』一樣。人當然有「自私」的權利,但超越了一個限度的話,天知道會發生什麽情況——『遠疏近親』的本質,是極度畏懼私利被侵犯的防衛態,是爲維護私利的最省事最保守的思維模型。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卻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目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如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流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不是革異己的命,那是革自己的命嗎?
也不是。革命不是要幹掉誰活著的權利,不是以頭破血流為目的,更不為爭個你死我活。
Evolution是進化,加了一個R變為Revolution就是革命
革命的真諦就是:循序漸進,革新命運
袁世凱們是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無私』的人。
我也不信——因為這個世界也的確真的沒有絕對『無私』的人。
所謂『大公無私』,應說成『大公有私』。
『私』代表個體利益的同時,也代表著個體意志——為公之心,同樣也是個人意志的體現——說『無私』只是道德層面的褒揚,卻不是客觀理性的評價。
每一個為天下人謀永福,不惜犧牲小我的人,也都是血肉之軀,也都是有著個人意志兒女情長的普通人。
只不過,他們沒有將意志中的『有私』局限於倫常範圍內的『一己之私』,而是以包藏人性情懷和博愛大公為個人意志的一部份,并將『大公有私』的『私』的優先級設置在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種種『私』之先,這從倫常的角度看來,或許是極端『迂』『傻』,但在『大公有私』的人看來,一切都值得——堅定信念,只爲實現心底的夢想,爲了信仰,爲了改變命運
什麽時候開始重新定位價值觀,建立信仰,停止窩裡鬥,重塑中華誠信度,為共同利益積極合作共贏,人們才不會被表面上的虛假繁榮所蒙蔽,我們共同的家園才會真的富強起來,我們才會真的改變民族命運,『革命』才會真的綻放真諦,變得有意義
辛亥革命給人最多的思考,正應是這些吧
《辛亥革命》观后感(七):风起瑟瑟
首先我要说,这片子还行,75分。至少我一路看下来了,没瞌睡,没早退,比近期很多电影强了。
片子开头很棒,秋瑾赴刑场,道路两旁拥挤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里透着生气。随后银幕上闪现的一张张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制造了凝重的氛围。这些都让我对后面的部分很期待,可这电影却是虎头蛇尾。
影片是通过人物刻画来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刻画的大多不成功,很幼稚,不严谨。不过自从领教过真理部的御制大片后,我相信,这也就是国家水平了。
孙文:孙中山算是最成功的人物了。他是一个宣传符号,一面旗帜。孙大炮是干不了实事的。他带来的只有“革命精神”。他是理论家,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不是康有为这种自学成才者。“大元帅不是国家元首”这句台词还是挺得神韵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在中国才混不开吧,最后终于有了觉悟,创建中华革命党,实行独裁,入党者必须向党魁绝对效忠。武昌起义是文学社和新军的事,组建国民党是宋教仁的事,孙中山只是一个符号,当然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黄兴:对成龙无好感。这个黄兴也怪怪的,设计那么多打斗场面,意思是用黄兴来衬托成龙吗?黄兴是革命将领而不是一个打手。这个黄兴苍白无力,毫无血肉。黄兴才是真正无私的人,南京留守任上,为大局为革命裁汰三十万军队。
隆裕:失败。不是说陈冲演的不好。完全是设定的问题。不是每个太后都是慈禧啊!隆裕完全是个毫无见识的老实妇人,被袁世凯一逼,自己的私房钱都交出来。哪里轮得到她颐指气使拿腔拿调的。
袁世凯:驻节朝鲜,处理拳乱,编练新军,老谋深算,威服内外的袁项城原来是马戏团小丑?
徐宗汉:对李冰冰我无话可说。成龙是导演就忍了,以她的形象为什么出现在这部剧里。
林觉民:还好。应该展现下与妻书,很多人并不了解。比如说电影院有人惊呼黄兴,这个人的名字跟步行街一样啊。
首义三武中好像就看到了蒋翊武。
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
辛亥革命并不等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真正值得尊重缅怀的是一百年前为我们流血牺牲的中国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清军,只有流血才能带来变革,镜头更多应该对准他们。青年人是最早觉醒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都是当时青年人中的精英,他们以武装暴动者的身份牺牲让人不得不叹息。但是他们又是令人羡慕的,生命为了家国大义为了信仰燃烧。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现在的社会是麻木的,人们都只想着赚钱买房买车,信仰?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丧失了。连丞相都出来表示“道德严重滑坡”,你说这究竟到了何种地步。年轻人又是最麻木的,相信你我都了解,自觉“承接国统”的对岸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想着升官发财娶美女,可对百年前的他们,我存着一份敬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岳麓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又有几人是怀着敬意经过黄兴蔡锷的埋冢处呢?近现代人才井喷的湖南,成了著名的娱乐之都,敢为天下先的湖南蛮子现今热衷于洗脚歌厅泡桑拿。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我们现在处于太平世,一个轮回又要重新开始,保持清醒,我不想成为下一辈林觉民们带血控诉的对象。
《辛亥革命》观后感(八):奇葩导演的奇葩作品
折磨了我2个多钟头,这种奇葩真的是罕见啊。
当国人追捧这种奇葩导演的时候,他们是否知道他们已经强奸了历史无数次了?
我一直很鄙视自己居然会低估了中国影视作品的奇葩程度。
今天一口气看了3部主旋律的作品,(两部重温,一部新看),我才深深地为我国影视界的奇葩而感叹不已,为影视界影响下的影迷们的奇葩而叹为观止。
据说张导是百年一遇的人才啊,可是一部辛亥革命,彻底刷新了我的记忆。
也只能有这样的奇葩导演,才会拍出这种震古烁今的奇葩作品;也只能有这样的奇葩作品,才会产生这种震古烁今的奇葩导演。
同样,也只能有这样的奇葩作品,才会产生无数的奇葩影迷了。
回首想到,就从我懂事起,几乎没有一部连续剧不是奇葩(我懂事之前拍的连续剧除外),当然,我承认我是比较少看连续剧的。
同样,以现在的角度看回去,几乎从我懂事起,几乎没有一部国产、港产电影不是奇葩。
反正只要让我看上三分钟连续剧,我就感觉自己特别痛苦。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们的电视剧并不是给我科普的,而是使科普成为一种必要而已。通过这样的理解,我就感觉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作为一个曾经的炮灰,我引用 一句经典的话来结束这段吐槽,因为奇葩总是消灭不了的,所有,同志还需努力................
《辛亥革命》观后感(九):革命就是吃饭
两个小时的电影看完,除了义正言辞的林觉民,狡诈的袁世凯,很娘的汪精卫和苦情脸的徐宗汉以及有刺客时突然黄兴变成龙以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一场场的饭局.....
太后和众王爷议事时候吃的那碗莲子银耳汤
黄兴归国前,徐宗汉执意要做的那条鱼
孙文在力劝四国银行持手术刀划分的那盘烤羊肉
孙文义愤填膺说话时,旁边那位洋人大婶吃的头不抬的那盘面包
宴会不欢而散后孙文和黄姑娘一起吃的那两片吐司
袁世凯在火车上尝的那碗汤圆
同盟会大食堂开饭喝的稀粥和搭饭的小菜
袁家家宴的那锅涮羊肉和那盘桂花糯米藕
九姨太生日的那篮寿桃
etc...
我猜导演应该很好吃,所以设计了这么多的吃饭戏,也许拍的时候,闲杂人等都可以混进来做龙套甲乙丙,顺便就解决了午饭。
再回忆下,就想到了曹刿论战里的那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不是因为这样,片中的革命党人吃的都很清淡呢?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辛亥革命》:当我们谈论革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是俊
《辛亥革命》是近年我看过的中国同题材大片里,最理性也最人性的一部。可能由于这段历史的尴尬,发挥的空间也适当拓展了。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爆发的思想和个体,在影片中被冠以一种国内罕见的还原与尊重。这种态度甚至盖过了影片的主体立意,也盖过了精良的美工剪辑。它没有要成为史诗巨作的野心,只用心把一个个精细的章节串起来,结构上的温吞倒突显了每一个小节的细致之美。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激情也最温雅的一次革命。它萌蘖于一群深受西方革命思想浸染的有志青年,有理想无经验,因热血舍余生,并在武昌起义的头一声枪响里把这种激情演绎到极致。那是一次几乎无准备的战斗 ,是矛盾积怨的一触即发,是不计后果的背水一战。参加战斗的主体,甚至都不知道要对抗的是一支怎样的力量,将来要把领导权交给谁,要成立一个怎样的政府。那一刻他们只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急于改变并且做就做了。这种有些冒失的豪情在此后战事连连的中国土地上已经很少见了。
而这场革命的“雅”绝大部分是通过孙文来传达的,赵文瑄的这版孙中山终于在银幕上活了起来,与以往历史片中的一枚剪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个空有一腔主义,无军队根基、无经济靠山的思想家企图给中国治病的故事,他四处游说募捐,并通过几次小范围的战役来验证其理论的可行性。片中孙文的演讲颇为动人,细探则会发现大部分文案只是抓住了“人心都是向下长的”这一个国人软肋,最打动我的是在广州革命募捐会上那一句“你们的孩子……为你们死了”。甚至片头秋瑾临刑前那一段悲美至极的独白,就已经点染了全片的这份牺牲的柔情。“我此番赴死,只为革命……是为全天下所有的孩子。”许多地方都表现得像一场关于“革命”辩论赛。当我们谈论革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他们口中的革命,在辛亥时期走出的只是颤颤巍巍的幼年一步,怀抱绝对美好的理想,使得流血牺牲成为理论的辅佐,并最终败给了袁世凯。
《辛亥革命》让我挺意外的地方,在于它对包括袁世凯在内的“正史反派”的尊重。孙淳的袁世凯可能是其原型背负叛国骂名之后,头一回如此光鲜地登场。若不是一定要称帝的执拗,袁世凯真可谓近代政治军事界的一朵奇葩,处事的谋略与魄力,后人难出其二。另一个亮点是姜武饰演的黎元洪,那种畏首畏尾的尴尬境地,与战场上失声的英明指挥,使这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顿时深刻起来。本来能做到留名青史(无论好坏)就必有过人之处,能力是一定的,影响不过全凭后人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