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一部由Glenn Gaylord执导,吉米-林·辛格勒 / 艾丽西亚·维特 / 莫里斯·孔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愿意》观后感(一):一定要对他说出:Yes, I do
什么是爱情?别笑话我,我还真的去查了字典,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新华字典对“爱情”的定义是:男女之间互相爱恋的感情。而朗文词典对“Love”的解释是:To have a strong feeling of caring for and liking someone, combined with sexual attraction.
男女之间,某个人,这对象设定的一点点差异,却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的巨大不同——越发达,超宽容,对各种感情越容易接受。在发展中的国家或者欠发达的社会,人们普遍还只能接受男女之间的爱情,或许是遵从上帝造人的旨意,或许是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通常人们会认为,不以结婚生子为目的的爱情,就是玩弄感情。因此,同性恋被认为有违天性,实属异类,注定过程艰辛,结局也不完美,往往是悲剧。
同性恋这种独特的情感状态,其现实的冲突性、伦理的矛盾性、人性的逆反性,反倒成了电影创作的绝好题材,因此成就了一批电影人。据不完全统计,同性恋题材电影是除人物传记片外获奖率最高的电影,尤其是导演奖或表演奖。别的不说,就拿我们熟悉的电影来讲,关锦鹏的《蓝宇》震惊两岸三地,王家卫的《春光泎泄》名扬国际,李安的《断背山》则登顶奥斯卡,成为现象级影片。
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太敢碰这类题材。直到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诞生了史上首部正面描写女同性恋者生活的金棕榈获奖影片《阿黛尔的人生》,被评价为“一部伟大的爱情电影”。若不是戛纳电影节获奖没有兼项的传统,两位女主角必定还会双双获得影后——其生活化的超级表演,是不是意味着,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中或意识里,都潜藏着一份对同性的欣赏与爱恋,只是没有机会释放或表现出来?
好在,社会越来越开放,同性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甚至有了相关法律保护。反映在电影中,就是情节更欢畅了,镜头更稳定了,光影更柔和了,导演也没那么晦涩了,主角没那么帅了——太帅的人往往是同性恋者,而电影只是把它当作正常的情感来认知,不需要通过异于常人的俊美来吸引观众,甚至有意让人忽视“同性”两个字。结果证明,只要是真爱,同性恋也可以春华秋实,天长地久。
最明显的当属前年那部在欧洲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的电影《周末时光》。电影将时间窗口收窄至一个周末,虽然讲的是两个在酒吧认识的男生之间的一夜情,却营造出接踵不暇的二人新天地,散发出温暖而缱绻的气息,有咖啡的浓香,雨珠的清新,连素色床单都是洁净而干爽的。最后两人在火车站一个长达数十秒的热吻,赋予站台更深的意义:离别就是等待重聚。媒体对这部同性恋电影是这样评价的:“故事对白如行云流水,在波澜不惊中掀动情感的洁光片羽”。美丽呀!
而去年突然冒出的一部美国电影《我相信》,则公开“接受”了同性恋,并且让它跟所有爱情一样,不再只是死去活来,天人两隔,只能感叹。只要有真爱,就有完美的人生。在这部没有任何大明星的电影中,导演用了最通俗的电影语言,最流行的电影配乐,讲述了一个最正常的同性恋故事。一开场,灯火辉煌的街头,一个从英国来的摄影师独自穿行在热闹的人群中,内心的独白却并不孤独:
我相信,人与人可以建立联系,人应该随心而行
我真的相信
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生活在开放的美国,亲朋好友都接受他同志的身份,并且鼓励他追寻男朋友。结果他结识了一个从西班牙来的建筑师,一个同样得到家庭明确支持的同志。两人一见钟情,并且像普通男女恋人一样,工作,生活,跟家人相处,与朋友相见。
谁说同性恋者没有责任感。摄影师信守哥哥生前的承诺,七年如一日,照顾侄女,每天接送她上学,给她讲睡前故事,带她出去玩,甚至寸步不离生病的她。哪怕因签证问题,政府想赶他都赶不走,为了能守在侄女身边,他宁愿与闺蜜假结婚——对同性恋者来讲,要跟异性日夜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大的困难。
谁说同性恋者没有真爱。当他走投无路眼看着要被驱逐出境,一位本地妇女主动要帮他,提出的交换条件是他的精子。但是他已全身心爱着建筑师,哪怕形式上的身体背叛,他都不愿意接受。而当他在医院守夜筋疲力尽时,是刚认识的建筑师给他送来了咖啡、早餐和换洗的衣服,还有可靠的肩膀——当你疲倦时,你需要的只是爱的双手,不管是皓腕素手,还是铁臂钢手。
谁说同性恋没有家庭观念。当建筑师得知父亲中风后,担心母亲一人照顾不来,他毫不犹豫辞掉工作回家。尽管小时候,父亲曾因为他是同志而将他毒打,但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早已达成谅解,并且欢迎他的男朋友一起回家,然而摄影师却因为心中放不下侄女,宁愿忍痛割爱——在一切的感情中,亲情才是最伟大最恒久,而爱情,终究还是要转化成亲情,因为有亲情才有家。
最后,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摄影师放下心中的一切,追随到西班牙寻找他所爱的人。终于看到的满眼的葡萄园。当两个成熟的男人相拥在一起,内心的独白成了两人共同的心声:
I believe in family; I believe in fate;
I believe you can turn for one second and miss a lifetime,
ut your past does not dictate your future.
I believe that the people you love are your life. That there are things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we should all have the freedom to love, to create family, and not be afraid of who we are. I believe in love.
I do.
我相信家庭,我相信命运
我相信你只要这一秒的转身就会错过一生
我相信你所爱的人就是你的人生
我认为我们应该自由地去爱
去创造家庭,不要害怕真实的自我
我相信爱情,真的
人们漂洋过海来到美国这个大熔炉,各种利益冲突由此而生,这里的故事只是一丛火焰。
电影其实主要探讨的是内疚造成的责任感与爱情之间的拉扯与纠缠。其实导演更想突出的是责任的部分吧。在类型片中,这片子的故事已经算极度完整,表演也不再是硬伤,甚至真诚而感人。是一个很值得一看,平稳的镜头语调中寄予了浓而不稠的叙事,虽无建树,但贵在令人信服。
我相信那些你爱的人就是你的生活,的确存在值得为之奋斗的事……爱情,友情,亲情,责任,什么都不能抛弃,艰难的抉择间还算圆满的结局!
:镜头感很很棒,美的摄影,完美的四段配乐。
贴个地址去看吧http://bilibili.kankanews.com/video/av639879/
在看过很多寻求身份认同的同影过后,总觉得应该进一个阶段——过日子。同性恋爱与异性恋爱并无多大区别,有人或许会说,矫情的不就是关系得不到确认的时候吗?但看了这部片,你会发现进阶后的生活也那样难,并且我也相信以后相处久后的生活也会很难,这是一个不断翻山越岭的过程,可没有BL文中简简单单就到达幸福的可能。
什么是选择困难,《I Do》或许展现了其中一种。当同志面临爱人 、朋友、家人的三重夹击时,如何自处和下定决心?男一是一个有摄影 梦的平凡人,相信爱,相信家庭,相信未来。如此有爱与 梦使他能够在年纪尚青的时候地域住唯一亲人的意外离世,也能决定承担起照顾遗孀五载的重任,虽然如此生活像是个无休止的省略号,有延伸到生命终了的迹象,但意外总是彗星划过天空,烧尽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种种淡定。能不能留在美国?不仅关乎自己的职业发展,更联系生活无依的嫂子与侄女接下来的处境,“我必须要留在这儿”是他做出的第二决定。对甘苦与共的闺蜜讨要一个形婚的帮助虽难以说出口但又似乎合情合理,他却忘了严重缺乏家庭安全感的闺蜜在婚姻关系中的身份调换导致的难以自处的问题,而在炮友一夜销魂之后,真爱的来临亦是如此巧妙又如此命中注定,索求和回报爱已是他的本能,但不曾想这也是易被意外打破的弱点。当离婚后朋友反目,爱人因家人重病被迫回国,嫂子因积蓄不满而大爆发时,他曾经为爱而柔软的心不得不伤的千疮百孔,但不能追索更不能谴责,正因为人人都没有错,命运才会显得错得离谱。还好,“相信”为他预留了绝望之境的一线生机,勇敢的选择变为了改善一切的动力。当好友归位、嫂子独立,老友健康,他终于等到时候让爱人和自己幸福。
开篇时,一切意外并未发生,他说I DO;片尾时,一切改变让世界天翻地覆,他仍说I DO。不忘初心,方得善终,我希望是对所有拥有爱和相信的人的祝福。
不仅仅是猪脚,我们的能量来自四周,支撑起一个人的处理自我的信念,不过就是周遭的环境。当侄女懂事地自问“UNCLE你不是喜欢男人吗?”而后自答:“我同学的爸妈就是为了绿卡才结婚”,泄露出小女孩的天真烂漫与乖巧懂事;当老友缓缓讲述与故去爱人的幸福时光并告诫“爱就是来了别阻挡也别回避”,表露出同志晚年的坦然与智慧;当爱人下跪求婚被拒却又留出空间给出选择,透露出爱情的温柔与包容;当闺蜜站出来做出解释诚恳道歉一泯恩仇,展现友情的不计前嫌。我们能被温暖的人包围,这个世界就不会显得太狰狞、残忍,如此纵使意外突降,也能将其视作环境变迁而非天崩地裂。
《我愿意》观后感(三):问题很好,却没有真正给出答案的一部电影。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想起一首98度的老歌,歌名叫“I Do (Cherish You)”,我喜欢那种找到“真命天子”的歌曲,当然前提是歌词选用理性的描述和诚恳的表达方式。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直想起这首歌的原因,影片用真实和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漂泊大城市的同志会遇到几个经典困境:来自家庭的责任、不稳定的感情、情人的离去等等。片子比一般的同志情感片“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一味的把浓墨都铺在男一号身上,影片中的男二号也也遇到了属于自己的麻烦,之后这个"麻烦"又巧妙的把主人公们拉回到同一个故事线上。以往,我们常常会看到在男一号的生活遇到种种问题的同时,却总有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男二号在一旁,很高兴这部片子适度的跳出了这个圈子。
影片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片中人物对于ONS的态度和同志婚姻权利的不平等性的描述都是这种责任感的表现。
我不想讨论结局的合理性,这部影片传递的价值观是有明确指示的,影片结局的普遍意义大于剧情中的现实意义。电影想告诉人们,重要的是自己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过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面对像主人公的问题时,怎么做又是最好的呢?
我想这其实是这部电影留下的最好的部分,这些个很难解决问题对我(任何人?)来说都太大太难,我有时想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并不多,甚至一辈子只有一次决定的机会,人想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当下“人人自保”的感情社会里,很多人早就不敢给自己的感情之路买下“单程机票”,又能指望从何处找回当初为爱付出一切的勇气呢?
《我愿意》观后感(四):I do
I believe in family; I believe in fate; I believe you can turn for one second and miss a lifetime, but your past does not dictate your future.
I believe that the people you love are your life. That there are things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we should all have the freedom to love, to create family, and not be afraid of who we are. I believe in love.
I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