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血暴》是一部由乔尔·科恩执导,威廉姆·H·梅西 / 史蒂夫·布西密 / 彼得·斯特曼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血暴》影评(一):边看边想关,看评论好过看片
无可否认,故事及演员都很不错.可惜,在网络时代,个人的审美力越来越厉害.
可以接受<记忆岁片>之类的创新悬疑片,却难看下这类跨越近二十年的老片.虽然二十年不算远,可想下十年前还是CALL机满天飞的年代,现在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的到来使人们的鉴赏力飞跃的提升.
所以,再看这片时,演员是很到位,可惜片的各元素太落后,看得我一直手想点XX.故事线太直,没有波折,什么都可以意料的片对我这类人来说,就是中审美疲劳.
《冰血暴》影评(二):观影:《冰血暴》
Coen兄弟的影片我迄今看过五部,按观影时间顺序分别是《老无所依》、《严肃的男人》、《阅后即焚》、《大地惊雷》以及这部《冰血暴》。前四部是相对较新的作品——也确是我短暂观影历史的写照——《冰血暴》则回溯到90年代,让我体验到Coen兄弟特有的黑色幽默的一脉相承。然而有趣的是这又是唯一一部着力展现女性力量的作品,在这一系列电影中算是并不多见的。
Coen兄弟从来对赤裸裸的展现暴力毫不惧怕,《冰血暴》以白雪皑皑的明尼苏达为背景,在白天和黑夜间反复穿梭,几个扣人心弦的屠杀场景中迸流的鲜血似乎成了影片中唯一的色彩。在这样本应低沉抑郁的影片背景中,似乎正是女主角的出现一次次舒缓了那根眼看就要崩断的弦。Frances McDormand饰演的女警长Marge,貌不惊人且身怀六甲,然而心思细密业务精熟,更托了案犯所犯下的几个致命错误,将一桩迷雾般离奇的由绑票诈骗引发的七人连环命案一举解开。女主角的演出举重若轻,不露一丝斧凿痕迹,凭此一举拿下当年的奥斯卡影后。而Coen兄弟更是获得最佳原创剧本的幕后大奖。
关于此片的素材,有颇多流传的轶事。导演兄弟声称此为真人真事,却从未公布真正的故事来源。罪犯的恶行让人发指,案件背后的起因却更是让人感觉不可思议。Coen兄弟的幽默再让人捧腹也逃离不了那片笼罩着的无边无际的黑暗,就仿佛《老无所依》中杀人犯的那个匪夷所思的发型,却没有人看着能笑得出来一样。
Marge为她丈夫在钓鱼比赛中获奖而赢得将所捕的鱼的图像登上一张三美分邮票而感到无比幸福,也让她在载着抓捕的案犯回乡时不禁问道:“(你杀这五个人)为了什么?为了那么点钱么?生活中比那点钱更重要的可多了。你难道不知道吗?你看,今天天气多好。我真的搞不懂……”我想Marge的质问更多的是喃喃自语,因为这个问题她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答案。我喜欢她的得不到答案,或者换句话说,我宁愿相信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比起《老无所依》里警长无力的困惑,Marge的手里至少还把握着她命运的方向。
《冰血暴》影评(三):艺术和文化内涵的操守与坚持,幸好奥斯卡并不主流
冲着《老无所依》这么诗意的名字看了片子,却终于纳闷为什么这是一部奥斯卡的片子。《冰血暴》是我看的科恩的第二部,依然看不懂。流水账式的叙事方式使影片显得平淡无波。就算过程中再多古龙式的草菅人命,依然让难以动容,因为其处理方式也是那样的古龙式:只听枪声过处,一片血腥。事件突如其来,也匆匆而去。来不及反映,影片已把你带到下一个场景。
翻遍影评,才知道科恩风格就是血腥,黑色幽默与存在主义。奥斯卡并不会过分青睐主流电影,在很多奥斯卡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艺术和文化内涵的操守与坚持。这是非大赞特赞的!!!所以科恩兄弟依然屹立在好莱坞的殿堂中。
也所以这样的影片在中国的受众注定了不多。坦白说我也不怎么感冒这样的影片。在动作片和港式电影的熏陶下,我们已经养成了终极boss一定穷凶极恶,怎么也死不了的那种刺激情怀。所以我们往往接受不了好莱坞的简单收场和对血腥的不加渲染的直白。
我想说的就是借科恩的电影给中国电影做个反思。上面的感受我们相信大部分影迷都有。这个并没有多大的厚非之处。我们的问题出在,电影的商业化使得功利而低俗的电影到处泛滥,而电影院为了票房也尽显一副钱奴样为这些难登大雅的东西开路,他们的标准就是:神马都是浮云,票房才是真理。这种极端的现象挤压了文艺电影的生存空间,而整个国内的噱头嗷嗷的低俗文化也让文艺电影面临存在还是死亡的尴尬处境。
“你首先必需去讨好观众,有了票房你才有话语权,当你能保证票房的时候,你想怎么拍你的电影都行。”当大多的导演都说出这个行业的苦衷时,我们这些旁观的人已经可以收声了。只希望哪天他们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没有忘记他们最初的梦想。也衷心祝愿他们能在早日掌握自己的命运,拍出韵味独特的电影来。
《冰血暴》影评(四):像Fargo一样真实 / This is a true story
这儿说的是电影Fargo。Coen兄弟开宗明义:“This is a true story...”然后娓娓道来:“The events depicted in this film took place in Minnesota in 1987...”神经质汽车销售经理在North Dakota州Fargo镇约见杀手两名,计划绑架自己老婆,好从有钱岳父那里敲笔钱投资理想项目。作为一部过硬的cult片儿主角,杀手们把本来简单的绑架任务变得血肉横飞:风雪夜于州际公路上爆头巡警一名,并倒霉目击者两名;提赎金时突突了顽固老岳父,加停车场收费员一名;金发杀手在林中小屋里边看肥皂剧边吃冷冻食品时崩了经理老婆,最后用棒球棍干掉同伙,再好整以暇的塞进碎木机。朴实小镇怀孕女警深藏不露,四两拨千斤外加狗屎运,竟然单枪匹马结了案:碎木机里剩一条人腿时,女警摸上门来,两枪撂倒往开阔雪原上奔逃的金发男,然后回到秃顶老公身边,平淡寡言的在床上相拥看电视,等待两个月后的预产期。
同伙被干掉之前意欲独吞百万赎金。他把黑色钱箱埋在空寂的白茫茫雪地里,举目遍寻标志物不见,于是插了把鲜红的雪刷作记号 -- 除了此后很快进了碎木机的同伙先生,没有人知道钱的确切地点 -- 这成就了围绕着Fargo的最大神话。当2001年那个日本女子的尸体在Fargo镇附近的雪地上被发现时,疯狂的早报社会新闻版马上以"Cult film sparked hunt for a fortune"为标题大作文章,导语是"A Japanese woman searched a remote area of America during a quest to find a briefcase containing almost $1m buried by a fictional character in the cult film Fargo."
四年前,名叫Takako Konishi的女子从东京飞到明尼阿波利斯,再搭灰狗到North Dakota的Bismarke,向Fargo小镇进发。徘徊于大雪中的Takako,半长黑大衣+短裙+黑色长袜长靴,再普通不过的原宿style却惊得保守小镇居民报了警。见过她的警察说她持一张手绘地图,上有公路一条,大树一棵,外加不停的说着发音类似fargo的单词。据警官称,虽有电子辞典帮忙,双方仍无法有效沟通。警察里刚好有一名cult fan,估计也是动过Fargo宝藏念头的,于是顺理成章,认定她乃超级cult御宅族一名,来找电影里雪藏的赎金箱。警察叔叔努力用最简单的英文解释着:Fargo不过是一部电影,是编的,假的,钱是不存在的。他们打遍东方餐馆超市的电话,却找不到半个日语翻译,只好让她先行离开。
几天后,Takako死在Fargo公路旁的雪地上。大众媒体迅速得出初步结论,死因:低温致死,致死动机:寻宝。进一步调查发现死者体内的大量酒精和镇静剂,于是结论又变成:寻宝未果,自杀或意外服药过量。对她来说再没有任何其他死法会更受到美国人民的欢迎,这个小小瘦瘦,打扮怪异,说着无人可懂的语言,来自名叫日本的外星球的女子,飘洋过海,陈尸陌生国度。这里人人都为她的死惊叹一秒:唉,这些怪人!然后各自埋头生活,再于茶余饭后以作谈笑之资。
因为美国人民都知道,Fargo的阳谋在刚问世时就已被正式揭露。影片问鼎奥斯卡之后记者蜂拥而至Fargo,试图寻找1987碎木机杀人事件的点滴残片,却全部铩羽而归。Talk show主持人逼问,Is this really a true story?Coen兄弟狡猾的微笑,What is true story?Fargo of course is a true story,it's based on a true story that hasn't happened yet。唯唯诺诺的中年男,小心翼翼的家庭主妇,刻薄无情的老油条,僵硬的道德准则,用Minnesota Nice来掩饰沟通无能症的Midwest斯堪迪纳维亚文化圈儿...所有细微元素都真实到无以复加,那么,碎木机或电锯,绑架或抢劫,死五个人或五十个人,又有什么区别?
名叫Takako Konishi的女子,若如报载,又怎会知道这些。如果没有小导演Paul Berczeller两年后看似多余的好奇心,她的死会作为另一个都市传说,和“neo-noir电影的诡异力量”或“脑筋秀逗的外国人”之类的主题一起流传下去。本想拍偏执影迷纪录片的Paul Berczeller,意外发现另一版本的Takako死亡故事:她名叫Doug的生于明州的已婚美国情人,她死前寄往日本家中的遗书,她在旅店打给躲到新加坡的Doug的最后一个电话,她几年来和Doug双双往返于明尼苏达和东京的经历 -- 也曾经是危险的越洋婚外恋情呢 -- 或许,二人还曾一起看过Fargo,或许名叫Doug的男人还玩笑般讲起过真真假假的Fargo宝藏故事,或许,只是或许,还曾孩子气的约好一起寻宝旅行。但,只一瞬间。旋即,画面跳到情断义绝,灰飞烟灭。剩Takako一个人,重温记忆中的美丽旅程,越过太平洋,独自来这严酷刺骨的明尼苏达之冬。
名叫Takako Konishi的女子,在爱人出生的冰冷小镇上,于白日眩目的雪原,或黑夜妖异的雪光中,和着酒吞下镇静药片,背靠大树,静静睡去。前房东对追到东京的Paul Berczeller哭道,她也曾是那样平凡普通的都市OL,曾为那个男人那样心碎过,此后那样酗酒和援交过。想来她也应该相信过王子公主,纯爱童话,也该压抑着度过懵懂时代,为考试成绩担忧,上各种补习班,有过一些似是而非的恋情,为时光流逝而恐慌过吧。她也该为买到打折名牌而雀跃过,辨识出无力反抗的社会规则而绝望过,理所当然的,也该为爱情而满心欢喜或强忍不安过。THAT,is the true story。真实的一如那些令人肝肠寸断的柔情,那些叫人心酸的宠爱,那些甜蜜的忧伤和忧伤的甜蜜,那些午夜梦回的痛哭失声...所有细微元素都真实到无以复加,那么,药片儿或煤气,大雪中或浴盆里,明尼苏达或富士树海,自杀而死或黯然的活着,又有什么区别!
名叫Takako Konishi的女子。汉字写作什么?小西贵子?隆子?立夏子?多香子?无从得知。连万能的google君也无纪录在案。Lost in translation。
名叫Takako Konishi的女子。因为他不要她,她死了。死在孤独的大雪中。这新世纪的蝴蝶夫人!Takako战战兢兢孤注一掷的爱情,和Fargo一起,交织成种子般的隐喻,埋在你我心底一望无垠的雪原。若有朝一日心血来潮,怀念起那些久远的真实故事时,你知道,寻找白茫茫雪地上的鲜红雪刷即可。
《冰血暴》影评(五):冰血暴——自私是万恶之源
在等着下full metal jacket的时候,看了冰血暴,很简单的电影,一个特技都没有,也没有帅哥美女,没有惊悚,没有爆炸,没有打斗,但它就是具有吸引你一动不动坐2小时的能力。可见剧情永远都是电影的根本所在,当然好导演也功不可没。最后看完的时候,我一直在心里盘算着一共死了几个人,应该是9个,7个已死(一个巡警,两个路人,一个收费站男,被绑架女、一个绑匪、岳父),主犯中枪受审基本死定,男主角间接杀人最少也是终身监禁。这部电影的奇特之处是看完对任何一个角色都没有深刻印象,但是对于整个故事却牢记在心。
个人认为故事的核心有两个:
1、人情之冷漠。如果在十年前我会加上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词,但是现在的事实已经不容置疑。岳父不帮助自己的女婿,反而想要剽窃女婿的创意,女婿不得不铤而走险绑架自己的老婆来勒索岳父。绑匪也互相欺骗,最后一个把另一个扔进了粉碎机。大肚子女警和亚裔精神病男的那段谈话看起来很突兀,完全可以剪去的,但是似乎导演还是想要表达忠于家庭的重要性,强行留了下来,而女警让亚裔男坐到对面去一幕和亚裔男最后的哭泣还是令人心寒。最后女警和秃顶丈夫躺在床上看电视的神态怎么看都是同床异梦的样子。
冷漠的核心是自私,当一个人以自己为核心的时候就不会关心其他人的感受。
2、勿以恶小而为之。男主角为了发财而设计自己的家人,同时欺骗岳父和绑匪,咋一看似乎很完美,可是仔细一想漏洞很多,即使绑匪方面不出意外,他自己这边也不会顺利,因为岳父既然不相信他,又怎会轻易把钱给他。另外,找人干坏事怎么能找陌生人,必须是最可靠的人,愚蠢的男主角把自己的老婆交给两个穷凶极恶的陌生人,还假惺惺的想要保护她的安全。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意外杀人,以至于谁都控制不了事态,而被坏事所控制。
一件坏事很可能带来以几何级数倍增的恶果,刘备2000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比导演的老无所依要强,老无所依能获奖是因为2007年好莱坞是在没有能能够拿出手的电影(荒野生存太非主流)了,不过1996年如果没有英国病人的话也差不多。
《冰血暴》影评(六):挺好的故事,被导演糟蹋了,只有两个罪犯演技稍微好一点,也许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的原因吧,太久远了,对惊悚悬疑片来说这个世纪看着没感觉 挺好的故事,被导演糟蹋了,只有两个罪犯演技稍微好一点,也许是上个世纪的
挺好的故事,被导演糟蹋了,只有两个罪犯演技稍微好一点,也许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的原因吧,太久远了,对惊悚悬疑片来说这个世纪看着没感觉 挺好的故事,被导演糟蹋了,只有两个罪犯演技稍微好一点,也许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的原因吧,太久远了,表现技法有问题,一点也不纪实,对惊悚悬疑片来说这个世纪看着没感觉
挺好的故事,被导演糟蹋了,只有两个罪犯演技稍微好一点,也许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的原因吧,太久远了,对惊悚悬疑片来说这个世纪看着没感觉 挺好的故事,被导演糟蹋了,只有两个罪犯演技稍微好一点,也许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的原因吧,太久远了,表现技法有问题,一点也不纪实,对惊悚悬疑片来说这个世纪看着没感觉
《冰血暴》影评(七):Fargo
汽车经理谢利(威廉姆·H·梅西 William H. Macy 饰)有一个完美的兴建停车场的计划,他多次找他的有钱岳父威利借钱,可是一毛不拔的威利始终没答应。无奈之下,谢利只有找到卡奥(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饰)和基亚(彼得·斯特曼 Peter Stormare 饰),请他们绑架自己的妻子以勒索威利100万,事成后给他两4万酬金。3人一拍即合。
当谢利回到家时,威利告诉他可以考虑一下他的计划了。喜出望外的谢利马上找到了威利,然而威利并不是要借钱,而是想自己投资。失望的谢利回到家时发现妻子已经被绑架了。卡奥和基亚在绑票得手后逃跑时,又意外打死了一名警察和两名路人,事情开始闹得越来越大……©豆瓣
《冰血暴》影评(八):悲剧?闹剧?
Fargo,不知道为什么中文译名叫冰血暴,不是我看的科恩兄弟的第一部电影。前面还看过一部O Brother, Where Art Thou。但是Fargo是真正意义看的上第一部科恩兄弟浓郁黑色风格的电影。
许多影评在评价这部片子的时候,总是会用到 黑色幽默 这个词。说实话,看Fargo我并没有感到一丝一毫幽默的成分。 剧情荒谬,一切却又显得理所应当。
说服岳父投资买地未果,Jerry想到雇人绑架妻子骗取赎金。在开场酒吧内Jerry与绑架者Carl和Gaear的谈话中,这个中年人便透着一副讨厌的嘴脸:贪婪,无知。如此恳切的请求绑匪,又天真的希望没有流血发生。注定了事态的失控。
就在一切似乎还在朝着大伙预想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两方面出现变故。绑架途中,Gaear杀死了一个警察,并顺手解决了两个路过的目击者。Jerry的岳父决定投资,却只愿支付Jerry低廉的一点佣金。
绑架成了一场闹剧。悲剧。
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是Jerry从岳父办公室得知了自己经营许久的计划被岳父轻而易举的占有,自己却只能得到可怜的几张票子是,内心的绝望。他奋力的刷着汽车的玻璃。表情狰狞。这件寻常小事,看起来毛骨悚然。不禁联想,那车玻璃是Jerry的岳父,而他的刷子,就是一把钝刀。白色的雪地充满血腥。
Jerry的内心彻底崩溃。失态彻底失控。他无疑是个悲剧人物。却不像鲁迅说的那样,是被撕碎的美好。他说不上邪恶,却够卑鄙。但他的卑鄙不源于个人的性格缺陷。贪婪,自作聪明是人类原罪。只是在他身上被放的很大,所以构成了悲剧。岳父决定独占利润,无法联系绑匪取消交易,虚假抵押的贷款被取消,最后无助的卷入了这桩凶残的连环杀人。明显能感到他眼中的狡黠一点点变成被动的绝望。
这种人叫人想讨厌又不想讨厌,因为他的性格中有我们每个人。
认为Carl是作为整部影片基调的线索人物。在开场的酒吧内,Carl是个典型的“小人物”。在Jerry心中盘算着岳父的75万美金的时候,Carl大声提出要4万美金完成交易。他的眼神、样貌、口吻,无不透着一股小家子气。是一种只敢小偷小摸,万万不敢搞出大动作的小贼形象。想必Carl的变化,是整部影片中最明显的。从整个事件中第一个警察被枪杀是,他的一脸惊愕无助,到后期狂暴的他不眨眼的射杀了前来支付赎金的Jerry的岳父与无辜的停车场工作人员。与其说他变得狂暴,不如说他变得迟钝。头脑迟钝无法思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他是罪犯中最无辜的一个。或许只想像从前那样佯装一场绑架,拿钱走人。却被迫发展成一场命案。他的表情,无时无刻不在问:What the fuck!How could it be!枪杀Jerry的岳父时,他的台词一语道破:你们这群人他妈的都怎么了?是在开玩笑么?说完便开了枪。
给他加个标签,我选茫然。是一种浅薄的茫然。说不好是金钱使他无知,还是无知使他只看的到金钱。
Gaear是Fargo中最惊悚的一个角色。从头至尾,4或是5句台词。不停地抽烟,面瘫。
杀第一个警察时他对Carl说:你说过你能解决好。杀掉人质的时候,说:她不停的吵闹。似乎是一台不带感情的机器。可能是整部影片最荒谬也最惊悚的部分。可以说Gaear是整部影片的推手。他的行为叫人猜不透目的。这种用来掩饰内心疯狂的平静的外表永远是最可怖的。
最后,在谋杀了同伙Carl之后,他镇定地将尸体塞进碎木机,狼藉的血块和他表情的波澜不惊激烈的碰撞。他甚至没有一点对血污的厌恶。
这种人最可怕。他们不贪婪,只是变态。不知为何而活。因此可悲。
科恩兄弟的才华,在Fargo中体现最充分的,就是影片的叙述角度。这种不带有一丝一毫感情色彩的拍摄手法,往往最直接的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猜火车也是使用这种叙事角度)就仿佛是一部纪录片,或是新闻的拍摄记者,用最直接的画面直观的反应事件的发展。很少渲染。也没有体现导演主观思想的奇怪镜头角度和用光。究竟这一切是荒谬?是合理?是可憎?是可怜?导演把一切都交给观众。
我从来不清楚如何定义一部好的电影。也并不觉得有某种明确启示意义就能够算做好的作品。并不见得那些或直接或间接称颂真善美的就是经典。那些诸如这部电影很有思想的评述简直是废话。哪部电影没有思想?或许像哈姆雷特那样,在一千个观众心中留下一千个印象的电影,在我看来,才是艺术。
《冰血暴》影评(九):实力派杀手·李冰冰及其它
Fargo这部影片发生在明尼苏达和北达科达交界的地方,冰天雪地。比雪更冷的是杀手。本片是我看过的凶杀片中最幽默的一部,也是我看过的幽默片中最冷酷的一部。对不起,太好看,我忍无可忍,不得不透露剧情了。
故事的开始是个错误,是汽车销售员Jerry的一次失败的欺诈。Jerry岳父很有钱,却是铁公鸡一个,于是Jerry决定雇人绑架自己的老婆,他岳父的女儿,迫使岳父掏钱。没想到这两个杀手绑架路上遇到了警察,杀手之一杀了警察,后来又陆续杀了路人,停车场管理员,汽车销售员的妻子,汽车销售员的岳父…最后,杀手竟然栽到了一个身怀六甲的女警员手里,被她单枪匹马拿获。
这部片子中的每个人物都形象丰满。例如这个汽车销售员。在美国汽车销售员,尤其是旧车销售员,口碑一向不好,如果说一个人:He is like a used car salesman. 那意思就是说此人圆滑奸诈,没有做人原则,不老实。影片中确实看到,旧车销售员Jerry骗起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而那一脸的真诚,却叫职业坏人都为之上当受骗。在Jerry 的车行,有对夫妇气急败坏抱怨新车怎么没有当初描述的相关配件,他解释不通,于是告诉客户:你等等,我去找老板商量一下。在顾客等候的时候,他跑到同事的办公室里闲聊了几句,然后跑回来告诉客户:我跟老板说了,由于配件没有,给你们减价100块。Jerry以为自己这些两面三刀的销售技巧同样也可以用在自己家里。可惜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每一个细节最后都出乎意料,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多条人命,家破人亡。记住,永远不要和恶人做交易。
两个杀手的配对很是绝妙。矮个子杀手甲Carl由丑星Steve Buscemi扮演,高个子的杀手乙由Peter Stormare扮演,这两位仁兄曾在多部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各种配角和反角。这部片子中,两个坏蛋简直是缺一不可。杀手甲罗里罗嗦,却笨手笨脚,杀手乙不苟言笑,却做事果断。两人在一起,看过品特《送菜升降机》的人一定都觉得似曾相识。这两个人都冷酷无情,搭配在一起却搞出不少笑料来。两个人一起去汽车旅馆嫖娼,后来两个笨蛋妓女被警察盘问,问到杀手甲的长相特征,妓女只是说:他长得有些搞笑(He is funny looking). 警察问能不能说具体点,怎么个搞笑法,她说:Funny looking in a general sort of way. 后来又补充 说:他好像没有割包皮。警察于是说:啊,你和他上过床!杀手乙不大说话,可是他也不用说话,因为他那深邃、冷酷的眼神就够了。
不过影片中最光彩的人物还是破案的女警员Marge , 此女表面上是邻家大嫂,和自己秃顶丈夫十分恩爱,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可是办起案,你才发现她是个人物。她腆着个大肚子去跑各个地方搜集线索,最后在雪地里找到正在粉碎机边碎尸的杀手乙,开枪将其击伤,逮捕归案。那一片白色的雪地里,血液从粉碎机中喷出,飞溅了一地,那镜头让人不寒而栗。扮演女警员的Frances McDormand我前一阵子在Mississippi Burning 里看过,在那部片子中,她扮演一个南方女理发师,家庭妇女,丈夫是一个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副警长。从那部片子开始,我就一见钟情地迷上了她的演技。McDormand其实并不算好看,可是应了那句老话,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实力,而是因为实力而美丽。多年前我在现场看过一场中国、古巴排球赛,中场休息的时候,记得有几个十分苗条的迎宾小姐上台,参与什么活动,刚看过女排姑娘们的充满活力的搏杀之后,再看这些在其它环境下可能觉得十分美丽的女子,我顿时觉得她们仿佛全都有病。同样,我发觉看过McDormand再去看一系列其它漂亮的女演员,就好像女排比赛中间去看这些迎宾小姐一样,真个是黄山归来不看岳啊!很抱歉,写影评写到一半,怎么对女人评头评足呢?不过这大概是男人的权利吧,就如同最近一些女网友也喜欢对男性网友评头评足一样,比如什么辛地亚哥比较圆润啊,星星产量不高啊,之类。虽然说的都是些青春派男网友,不关我什么事,不过作为男同胞,还是要反击一下,以说明朗朗清空,光天化日之下,还是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
说到哪里了?
对了, McDormand是一个实力派女演员。
这个片子从头到尾都很实力,杀手是实力派,警员是实力派,这个配乐和画面也是实力派。一片冰天雪地中的凶杀,特别有视觉冲击力,让人感觉到从内到外地冷。
剧情的设计,从头到尾就是个黑色幽默,一个人为了岳父的钱绑架自己的妻子,最后一切都搞糟,成了滚雪球一般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么幽默又何从说起,全在于大大小小的细节,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都是匠心独运。比如 Marge跑到 Twin Cities办案,遇到一个老同学,大概是日裔的一个家伙,叫Mike, 这个 Mike脑子不大好,见面后就说自己根本不存在的不幸婚姻,然后想坐到Marge一边,想把手搭在她肩膀上问:Do you mind if I Sit here. 这时候这个一脸温厚的女警员正色说:你还是坐到对面的好。等 Mike坐到对面,连连道歉的时候,她却又轻松的将僵局化解:你坐那里,我看你就不要转动脖子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似乎和剧情毫无关系,却让人看到这个女警员性格中外圆内方,绵里藏针,机智灵巧的特征。还有,她那个秃顶丈夫看起来很窝囊,警员却把她看得是个宝贝似的,处处安抚,鼓励。有人为了岳父的钱雇人绑架老婆,有的人为了一点宁静将无辜的人杀死。衬托起来,女警员的温存,让人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感到温暖。
昨夜看这片子的时候,想起了《过年回家》中的李冰冰扮演的女警,觉得李冰冰也和McDormand很像,我很奇怪为什么对范冰冰感兴趣的人更多,对李冰冰感兴趣的人没有那么多呢?肤浅的人们啊,记住美丽的肤浅吧!今天醒来上网,发现李冰冰得了华表奖。Scott Adams 说他多年前看到一异象,觉得自己在旧金山面对无数观众发表演说,后来这个异象果然变成了现实。他的很多其它异象也一一成真,他因此怀疑,是不是以前有个自我,在古老的过去存在着,对现在的生命进行编程,以至于他能够想见自己的未来。我和他有一样的奇怪经历,只是各种各样的似曾相识和梦想成真,每次都不发生在我身上。而是我想到的事情,真切地发生到了别人身上。
导演柯恩一开始就宣布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简直是一种谦虚,因为他的编织已经使得这个故事大大地“超出生活”了。片中,杀手甲为了独吞,将装钱的皮箱埋在雪地里。影片发布几年后,真有个黑衣的日本女子拿个地图跑过来,嘴里念着Fargo, Fargo, 要找这宝物。影片上头一个日本大傻 Mike, 这影片又引来一个日本女大傻。看来是那明尼苏达的雪和北海道的雪类似,冥冥中起了诱惑,叫人干出昏头的事情来吧。一个四处都是雪的世界,有时候会让人忘掉现实。你看,要不是在冰天雪地的雪城呆了三年,我又怎会对此片一往情深,以至于要写出这么长的东西来呢?
写完了,我才突然惊醒,想起这学期选过一门课,上星期的第一节课我由于把时间搞错没去成,老师老大不快,发邮件来,说你没来,错过了太多东西,明天还要考试!现在一个字没有看,倒是有空写这些东西!
I am screwed!
《冰血暴》影评(十):一个以现实故事为蓝本的荒诞片子,任何事情都是那么意外,那么悲观
从shamless里frank大叔开始,一个4s店的销售经理,一直被岳父欺压,敢怒不敢言,然后屡出贱招,最后自寻死路,岳父总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别人,甚至压榨自己的女婿,为了他自己的事业,踩下了更多的人,最后死在了自己的狂妄自大上。矮劫匪,第一次见到实在空中监狱中,确实是长的有点怪,自以为聪明却被同伙杀死。高劫匪,从不说话,只拔枪杀人,霸气十足,最后却看到怀孕的女警官时,却吓得惊慌失措,跑向雪地,实在让人大爹眼镜啊。。。最后,一个挺没存在感的日本男人,一个精神病,想去追求怀孕的女警。女主,一个普普通通的怀孕女警,普通到不能在普通,虽然思维还算敏捷,但是在这里却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就想听故事一样的接连死去,普普通通的平铺直叙,可能就是为了说出这个社会的荒诞吧。。。。。。个人不喜欢这样的白开水片。。。2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