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江城夏日》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4 03:04: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江城夏日》经典观后感10篇

  《江城夏日》是一部由王超执导,田原 / 吴有才 / 黄鹤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城夏日》观后感(一):日照江城,情系城

  爱情的种子,孕育出儿女。

  亲情的无私,培养着儿女。

  友情的珍贵,一生的陪伴。

  情,以多种形式存在,推动着我们成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静下心来感受,就能清晰的察觉到。情不借助于任何物质的躯壳形象、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的只能意会其存在,是大家心灵的共鸣。

  影片中,尽管有多种的不幸降临在李启明、艳红、鹤哥、警察、李学勤他们身上,但情从未消失过,它的存在温暖了不幸的冷酷。内心的精神力量远能战胜外界施加的考验,但如果情冷却了,淡化了,那对于外界的打击也就无任何的抵抗力可言了。李启明毕业于武汉大学,却因说错话,被分配到农村,一待就是四十多年,老伴晚年得了绝症,儿子失散。在情的催化下,他喜欢上在农村教书,因为孩子们爱他,需要他,他看着这些孩子一步步长大,日积月累的情感早让他对分配到农村的往事无所谓了,并也是在农村让他拥有了爱情、亲情。艳红,一个美丽的女青年,只身一人在武汉多年,寻弟无望,迫于生活在歌厅上班,深受城市压迫的她因爱情获得了心灵上的些许依靠,因亲情让她有动力和毅力坚持着为生活打拼。犯罪起家的鹤哥因爱情想要改邪归正……

  无论经历怎么的打击,只要有情,就不会被打倒;无论遭到怎么的不公,只要有情,就不会去放弃;无论有过怎样的过去,只要有情,就不会不清醒;无论如何,只要有情,就会走向美好。

  情的感化、渲染力是无与伦比的,但要善于发现它的存在,留心身边。也要学会付出情,让别人获得激励。

  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社会的我们高中生,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当代,渐趋忽视了这些条件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虽然滴落无声,但不代表没有,父母的无私,不代表可以漠视。在接受情的同时,也要回馈相应的情,这样情才能不断长久的传承。城的存在始终有情的呵护,温暖。

  民生情,情系城,城为民。

  《江城夏日》观后感(二):夏日·江城

  法国二区版dvd的封面还是挺漂亮的,而且迷离的画面跟剧情非常贴切,只是上面的法文搞不懂什么意思……

  按惯例还是先说说片名,《江城夏日》中的江城指的是湖北武汉;英文片名:Luxury Car,翻译成中文是豪华轿车的意思,Luxury Car所指的应该是片中引发悲剧的那辆奥迪A6轿车。

  夏日江城,单调的渡轮载着永远都在寻找儿子的老教授,无奈地在江面缓缓漂移,车流不停地穿行在仿佛贯穿整个城市的大桥上,高而木呐的大楼在一片灰色的房屋中露出脑袋,夜总会在灯光中的衬映中显得迷茫而暧昧,渡轮、汽车、大桥、高楼、夜总会,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在导演的镜头下是如此安详,整个电影的始终都能看到他们,然而在这些现代化东西安详的外表下,是渡轮中面无表情的民工、汽车中心急如焚的老教授、高楼中忙碌的打工仔、夜总会里喧嚣的顾客和坐台小姐,江城夏日的安详、宁静愈发衬托出现代人的浮躁和喧嚣,总有一刻,这些燥热的东西会冲破夏日的宁静,爆发令人无法接受的热量。

  这些东西也都是40年前就已经离开这里的老教授所无法接受的,更加无法接受的是他的小女儿居然是坐台小姐,而且怀上了一个从监狱中出来的夜总会老板的孩子,这对于老教师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绝大的讽刺。40年前因为说错话而被发配到乡村小学的老教师,返回到曾是他母校的武汉大学寻找儿子,暗示着他对武汉的留恋,然而,时间改变了这个曾让他留恋的城市,这个城市变得疯狂躁动。儿子和小女儿满怀父辈的期望相继从农村返回武汉找工作,却无可奈何地变成抢劫犯和坐台小姐,最终被社会狂流卷入最底层,其实从内心深处,他们都不想变成社会最底层,儿子逢人就说要上武汉大学读书,小女儿一回到和坐台小姐合租的房子就下意识地擦干净本来就一尘不染的桌子,这些细节都说明他们的思想中还是不想被无情的金钱洪流吞噬,可是现实如此残酷,儿子确实去了武汉大学,然而并不是因为去读书,只是在厨房里面打工;女儿嫌坐台小姐脏,每次要仔细将房间打扫干净,将嫖客用过的床单仍在一边,然而她自己恰恰就是坐台小姐。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小女儿回到了农村,生下了孩子,老教师终于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知道,他的孙子(女)没有在可怕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出生,他们会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淳朴的农村开始他们对人生的认识……

  跟几乎所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一样,《江城夏日》反映的也是社会阴暗面及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影片中也有残破的房屋,穿着破烂的民工,然而这次的《江城夏日》却有点不同,夏日的江城被拍摄得清亮、干净,没有一丝大汉淋漓的感觉,以往第六代导演特有的形式上的先锋印记在《江城夏日》中也毫无痕迹,高清DV拍摄出来的单调色温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在看一部电视剧,唯一不变的是主人公的命运仍然如此残酷,戏剧化的情节和场景的催化下,剧中人物的命运被层层抽丝剥茧,观影的心情也随之起伏,看到结尾,感觉导演实在是个太残酷的人,让剧中人承受如此无奈的命运,第六代导演似乎都喜欢以悲剧来做结尾,仿佛只有这样才会更有力度。

  作为少数几部能够获批准在国内上映的第六代作品,这部《江城夏日》依然是那么消沉,也许是漂亮的夜景、也许是看似光明的结尾蒙骗了国内审查机构的剪刀手,然而第六代的标签还是那么明显:妓女、黑社会、民工、破烂的布景、沉重的主题、票房惨败……其实对于第六代来说,能够在国内公映就已经是一个突破,我也一直看好第六代,中国电影只有更多的导演被市场认可才有发展的可能,从水平来说,第六代早已超过了国内外同期的导演,只要他们不再执着于拍摄半自传、半纪实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题材,相信大众的接受度会进一步扩大。

  《江城夏日》观后感(三):因为田原

  因为喜欢田原所以邂逅了《江城夏日》,她果真没让我失望,影片中很多的片段她的表现都让人心生怜爱。一个无助的小女生在如浪潮般涌动的大城市里只能不由自主地随处飘荡,一切都不是她所能控制的,所以她在得知父亲来到夜总会找她时,为了不让父亲看到自己的不堪而拼命地擦掉口红;她在和父亲夜晚聊天谈到母亲对哥哥的偏爱时不禁哽咽,才让人发现她只不过是一个需要被爱的女孩;在黑帮情人给老婆打电话时才会无助哭泣,因为得到稳定的生活对她来说很遥远,但她最后还是选择在经历了那么多事以后把孩子生下来,因为至少有付出爱的权利和能力。

  说实话最近才知道有这个才女的存在,因为作为高中生每天讨论的都是曝光率很高当红偶像明星,但了解到她之后,发现她和我们所接受的那些为了博眼球蹭红毯的花瓶完全不同,得奖都不当回事。看了她的一些访谈之后就更喜欢她了,她和那些词穷到令人乏味的明星有本质区别,虽然没有办法理解她关于灵魂和宇宙的哲理,但从她的不断探索中可以感受到她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爱的发现。

  不过她的思想也是我意识到或许不应该有偶像这一说,人值得被欣赏,但没必要成为偶像。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让人产生思考的人。

  《江城夏日》观后感(四):无题

  本片不是娱乐片,未免有些沉闷,甚至会让人透不过气。影片更像是在描绘我们的生活,它在讲述一个故事,有些许的悲,但更透出三个字--"不如意"。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老母亲临死想看看儿子,儿子却杳无音讯;老父亲本该安享晚年,却妻死儿亡;女孩想得到真正的爱情,却发现到头来一场空;男孩想考上武大,却惨遭横祸,死于车轮之下;老警察想光荣退休,却因公殉职;大款很想好好经商,却无法丢去曾犯下的罪过……

  悲啊……,人看到这里都会绝望,还好,孩子是希望,作了爷爷的他,有了一丝微笑;作了妈妈的她,鼓起勇气,会好好的走还很长的人生路。

  很少看到用武汉话拍的电影,看着湿润得墙壁都受潮的江城,那灰蒙蒙的天,宽阔的江面,我想起家乡--虽然没怎么去过武汉,但是南方的城市大同小异,潮湿而不厚重,难听一点就是轻浮。城市里的人也是那样,得意时灯红酒绿,貌似高高兴兴,就像森林里的绿,生机活现;失意时,就像闷热的夏天,连晚风都带着涩涩的味道,吹得人发闷,压抑得无法发泄,那时的人啊,感觉像深水下的溺水者,想喊,喊不出来,喊出来水面也不会有人听见,有人听见也不会来救你,来救你也未必来的及,侥幸救活了,面对的还是那一个湿湿的世界。

  影片只讲一个故事,但它浓缩了一个世界,丢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索。

  武汉话拍摄,推荐湖北同乡观看,片子比较压抑,不适合喜好大片的同学观看,片子并不刻意求悲,所以女生看了不会大哭,另,支持国产影片。

  ep.2, 2006

  《江城夏日》观后感(五):所有人都值得爱戴

  这是我看王超的第二部片子,在整个第六代里,他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甚至是我个人印象非常一般的一个,但总还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让我无法将其从整体的记忆里抹去。看完《安阳婴儿》,我始终难以忘记妓女和肖大全在油渍渍的小饭馆对牢吃面的长镜头,什么声音都没有,你就在那样的静默中体会到了无所排遣的压抑感。

  我很讶异这部片子的评分竟然普遍不高,或许是没有能够看清楚导演所给的真实。我们时常会感叹现实的残酷、社会的黑暗,但是究竟有多残酷多黑暗,谁都说不清楚。你从小受尽苦难,长大了不是回报社会就是报复社会,或者你在温室中长大,受到小小挫折就自暴自弃或者抱怨其他。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泥潭,没有清涟,每个人深陷其中,不断做,不断胡搅蛮缠,不会更加圣洁,只有愈陷愈深,只有越来越脏,当然为了求生存,每个人都没有错。我有时候躺在床上看到一个女孩子常常为小事生闷气而哀怨地闷头睡觉,我就想她也是努力地在使自己活得好一点点,这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如果是在半年前,我或许还和很多人一样,觉得这是一部很闷的片子,但现在不是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住在苏州的近郊,每天回家都要路过无数的工厂,一到上下班的时间工厂的大门口总是站满了参差不齐发型各异的年轻男女,抹着劣质的香水打着差劲的发胶,有些也拿着烟爆几句“操你妈”之类的粗口。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很年轻,有些甚至比我年岁还要小,一身半俗不俗的打扮。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低头快步走或者把车子开得飞快,心里难过得要命,同时也充满感恩,庆幸自己还躲在校园里。有时也听别人聊天,听人讲谁又放高利贷收不回钱,准备去砍人了,或者是谁谁又被人抓了,请局里的人去会所、找小姐,刁难人家女孩子喝酒又或者是谁谁谁去开黑车挣了一票,还有哪里的小流氓又斗殴了……总之乱的要命。这样的现实,和导演给我们看的一样,小姐、抢劫、谋杀……或许还要差,但是从来都是真实的。我很推崇第六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他们或许没有力气反抗,但是从来不粉饰太平,他们的摄影机是真实的,不说谎。

  当然,每个人的内心总是有温良的一面,所以当我和那个放高利贷的人聊天的时候,他也会感叹这个世界真是太操蛋,人心太复杂而怀念小的时候大家的单纯善良;当我看到那些所谓的流氓和无赖,他们总是见不得自己的朋友或者熟悉的人搜欺负而不肯袖手旁观;还有那些迫于无奈的小小年纪就出来跑江湖的男孩子女孩子们,当他们点起烟,吐出烟圈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心里应该有一块虚无……

  我们看影片中,其实也都没有哪种意义上的坏人,艳红在天上人间作陪是迫于生活,半吊子混混黄鹤虽然对仇人手段残忍,和手下却兄弟情深,对情人也有柔情的一面,连带情人的父亲都照顾周到。在这个时候,我突然不太理解好人和坏人的定义,也不太明确他们之间的界限。每一个人活着都是那么不容易,为了生活而挣扎,每一个人都是值得爱戴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不管身份低贱抑或崇高。

  .S.:田原的表现真是让我相当震惊(当然,感觉结尾过于文艺了),原先我单单以为她只是一个做作的伪文青。

  .P.S.:最后要感谢一个友邻,是你的一句话,让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契机。

  《江城夏日》观后感(六):一生混沌,活在祖国

  江城夏日

  因为那场运动,武汉大学毕业的他,回到山村,结婚生子。多年后,儿子中途到武汉大学餐厅打工,后来辍学,再后来,和出狱不久的哥们抢劫豪车,不幸车祸。

  因为老婆病重,临终要见儿子,他暑假寻子,在打工女儿处落脚。女儿做三陪,合租屋的女人卖淫。

  无巧不成书,女儿的老板、男朋友正好是当初和儿子一起抢劫的人。。。

  就在这样的风生水起中,他的朴实和城市的繁华,成了强烈的比照。

  一别武汉四十年,再见家乡是他乡。

  其实,对于底层的小人物,对于一句反动言论的下放,对于政体来讲,平反未必意味着终结。缺乏对历史错误的检讨,剧中的悲剧继续发生。用房龙的话说:这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我们希望未来不要发生了。

  在浩繁的历史中,普通的小人物,如同沧海一粟,他们的悲欢离合,又有多少人会在乎?

  想起类似的一个老老师高仕俊,60年代毕业于华师,一辈子培养出无数的大学生,他的教育一直是,要学硬本事,走出小县城,不要回来。“宁愿去大城市扫厕所,也不要会小县城做干部”

  同样的高中,还有一位老师(没教过我,我根本不知其名,只闻其事),只因为毕业是大学生运动敏感年,被保留使用,一呆也一辈子罢。

  他们的后代,有没有被现代化隔离呢?

  超速的现代化,高楼林立,人们不是真想遗忘,只是不被允许惦记。而普通小人物,辛苦恣睢一生,没法追问“为什么”,没法想出一个所以然。

  我想起江城一位老头子,因为单位拖欠他的款项,十多年以来,每个学期开学,基本都会去要债、信访。他会惦记路边摊,领导同事暗暗为他买单的一碗饺子,也会理解领导同事怕受牵连、受排挤不敢在公开场合和他讲话的顾虑——一如影片里,老头子对退休老警察的感恩。

  而不同的是,老头子一生只为守护,把两个孩子护送到大学,甚至是借着民主国家免学费的契机,送出一个到海外。其实,他就是我爸。

  我想,如果十年以前,父亲一旦松了一口气,对我和弟弟的管教稍有懈怠,我们的命运,也许就是剧中人。我也想明白,为什么那时,我没法考前三名时,父亲责骂完毕,潸然泪下,难过很多天。

  是以为记。有愤懑,有感恩。

  《江城夏日》观后感(七):冷也好,热也好,这就是生活

  相较于第五代导演所追求的影视美感和艺术性,第六代导演更注重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

  《江城夏日》讲述的便是武汉普通人的生活,但是视角独特点在于用原来是武汉人的李眀才但是因说错话分配到乡村40年,因为妻子病重来寻找在武汉的儿子回去看望母亲的缘故而再次回到武汉。但是,影片的重点不是突出武汉,而是把武汉作为社会背景,去看待武汉人底层人物的生活。这一点也可以从海报上看出来,虽然不得不吐槽海报设计的不够时尚吸引人,但是却把主要的情节表达出来了。

  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李眀才的女儿李艳红,她的性格由她的身份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作为女儿,艳红是非常孝顺懂事的,在外辛苦挣钱养家;但是明显在家庭中,她跟爸爸的关系更加亲密,母亲虽然惦记她,但更惦记哥哥,我猜想是山村里的妇女通常还是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职业是“三陪”小姐这个有色的标签,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她的想法和观念;浓妆艳抹,在顾客面前表现得冷淡而高傲,从她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她自己是不喜欢这个职业的,以这个职业为耻,所以她生气也很讨厌合租室友阿丽在屋子里卖淫的行为,也在奔波的电梯中感到无力和厌烦。

  此外,和恋人鹤哥的一年恋情,我认为一方面是职业考量,跟着鹤哥更安全;另一方面对鹤哥也是有着真情实感的。不然,不会带鹤哥去见父亲,也不会在得知哥哥死亡的真相,仍旧愿意在父亲面前演戏下去,我不清楚最终艳红有没有把哥哥死亡的真相告诉父亲,更重要的是不会愿意生下自己与鹤哥的孩子。

  虽然李艳红在武汉城市艰难地生活着,但是总是抱着一种生活的态度在奔波着,那是活生生的生活态度。

  其次重头戏的人物,就是李眀才了。个人认为,导演在李眀才身上是寄托了一种生活哲学的思考。李眀才的一生,可谓是蛮不幸的。武汉大学的学生,就因为说错了话就被分配到山村教书,一教就是四十年,直到退休依然还是不得不继续任教两年,因为山村小学本身教育资源的缺乏,人手有限。他也曾觉得委屈,但在山村里遇到妻子后,因为喜欢,便不觉得有多苦。因为如果不是分配到这里,也就遇不上她了。

  可以这样说,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知识分子,甚至在山村呆了这么多年有着农民的身份,诗歌有知识的农民。勤勤恳恳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生活,过得却不是很如意。妻子的子宫癌,女儿的生活,儿子的失踪和最终的死亡;生活虽苦,爸爸却一直忍受着,甚至可以说他是以一个平静的心态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困难。我们很难从他的表情中明显看出什么东西,他总是这样平淡而压抑,有种圣洁的苦行僧的感觉,满满的禁欲气息。但是,却是一个非常坚强、拥有大智慧的崇高的人。影片中除了应酬交际的微笑示人之外,我所记得的是影片结尾部分,艳红回到家乡,在学校里坐在秋千上,这一幕其实很戳人心的,她也是从这所小学中走出来的,也曾坐在秋千上无忧无虑地荡秋千,如今自己经历一番风尘,再次坐在秋千上的已不是当年那个小丫头了。爸爸摸着一个小男孩的头出现,脸上浮现的是非常自然而舒服的微笑。还有就是最后部分,艳红生小孩,爸爸坐在妇产科外面的椅子上等待着,当孩子的啼哭声出现,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写镜头,爸爸脸上的表情变化,由平常的禁欲向变为眼中带有闪闪泪光的欣慰释然的笑。这个非常重要的,因为之前两端镜头讲的是哥哥的死亡和母亲的丧礼,生死之间就这样交替进行,有人死,有人生,人生就这是这样冷暖交替。这个是我认为的影片的主要想表达的意思,跟池莉的小说是有着一致性的。

  除了这个两个主要的人物之外,其他人物身上也有着这样的市民的世俗气息,每个人物身上也有着生活的不易和坚持。

  鹤哥,混社会帮派的小头儿,不是什么势力非常强大的帮派,只是小小一个头儿。虽然没文化,但有义气。对待兄弟也是义气,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遇到警察,也是提溜起个头。最后可谓因果循环,用学勤的命换来的车,最终也因找学勤而被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一条命换来的车,真是luxury car,英文译名应该是抓住这个情节命名的。

  母亲和哥哥学勤的出场身份很少,大部分存在于别人的话语中。母亲更是只有在丧礼上以一副黑白照片的形式出场,但是可以从话语中找到一个传统的山村妇女的形象。哥哥是有话藏在心里的,很多事情都是憋在肚子里承受。热血,幼稚,却很单纯,也很孝顺。真的是个好孩子,即便最后选择跟着鹤哥混,却始终是个单纯的孩子,可惜年华早逝。

  影片选择在武汉,也有很多武汉的地域特色和标志性的建筑。在我看来,武汉是个很世俗的城市。不同于北上广的繁华和冰冷,武汉总有一种世俗的喧嚣在里面。也许,武汉的美,也就在这世俗的气息里面。

  最后我想谈论的是,影片出现的两个空间:城市和乡村。在我看来,影片并没有对这个空间做一个褒贬的评论,而是显示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文化伦理的变化。武汉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尤其是进入冬季,节奏也是拥堵着;而山村的整体环境却十分纯净而静谧,仿佛是静止的空间。传统的道德伦理结构在城市中已经是瓦解,“谈朋友是谈朋友,结婚是结婚,这是两回事”,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转变。而山村里还保持着传统的伦理文化,丧礼仪式依旧保持着,唢呐的丧乐依旧响彻着宁静的山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江城夏日》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