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拆弹部队》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4 03:03: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拆弹部队》经典观后感10篇

  《拆弹部队》是一部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杰瑞米·雷纳 / 安东尼·麦凯 / 布莱恩·格拉格提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拆弹部队》观后感(一):一个邪恶的信仰要远远坏于无信仰

  当地时间12月14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城市斯利那加,一名什叶派穆斯林儿童在穆哈兰姆月集会上用刀将头顶砍出几道伤口,让血流出。穆哈兰姆月的第10天是阿舒拉节,这一天里,什叶派穆斯林用自虐的方式,纪念公元七世纪时先知穆罕默德外孙伊玛目-侯赛因的战死。

  http://hiphotos.baidu.com/zjdhama/pic/item/4fbbadefbbf944a2cf1b3e5c.jpg

  我从不想美化政客们的说辞,但我始终认为,对待一个妄想用经书来代替脑袋的群体,一个自己不信佛但又去把别人的佛像炸掉的群体,或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彻底清除,但时不时的用阿帕奇和艾布拉姆斯来敲打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拆弹部队》观后感(二):勇敢的懦夫

  战争,美军,中东地带,在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的巨大差异之外,还有贫瘠荒凉的自然背景。我等着看如我预期的并不势均力敌的军事对抗,美军的对于死亡的恐惧,无辜死伤,无论是美军还是当地平民。和,铁丝网里偏安的美军驻地,想家的,不安的,并不想战死沙场或是消灭所谓敌人的美国兵。这些部分由除了主角James以外的其他人饰演。

  当然从出场看,你还会以为这是个老套的故事。异常勇敢的James在一次次异常危险的处境中拆除了一枚又一枚炸弹,不合规矩,不爱惜生命,或者说,看起来几乎不怕死。要么是他太爱出风头,表现欲过于强烈,所以无论古今中外,他都一定会在众人撇嘴的表情中踩着所有人的脑袋一路晋升,说到晋升,他要么是个迷恋权势的混蛋,要么,就是传说中为了荣耀而战的斗士,迷恋战争。

  可是一路演下来,好像又不是。他并不太贪恋和儿子快乐共度的时光,但当在战场边上有一个兜售盗版盘的叫贝克汉汉姆的小男孩时,他的心柔软起来,在误以为男孩成为人弹被炸死之时,他不顾一切的冲进黑夜里的可以说满布敌人的居民区寻找真凶。战场是一个实体,遥远的家和家人成为了一个因为不可触及所以不去触及念想。

  最后,当无所不能的James站在摆满各种品牌、种类麦片的货架前茫然不知所措,以及他和不懂事的儿子说起那番关于热爱的话,你才知道这是一个懦夫。他无力面对平凡的现实生活,那个由儿子,妻子,超市,学校,公司,老板,贷款……以及很多人和很多复杂关系组成的世界,或者叫做普通生活。在这方面,他实在觉得自己成不了一个好手。当他成人以后,只有形形色色的炸弹和各式各样逼人专注的危险,才能让他保有一种难得的热忱。所以,当他再次欣喜的出现在另一个新的战场,他只不过又找到了一个架空生活的机会。比起你我,并不会更勇敢。

  《拆弹部队》观后感(三):他拆的不是弹,是寂寞

  把所有疯狂的行为归咎于寂寞,虽然不妥,却是时下流行的风尚,往深处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人类心理底线的缺失,当标准不能成其为标准而失其参照,于是不可理解的行为只能归咎于精神深处的虚枉,恰好,最贴近虚枉的,就是寂寞。

  而我在这里之所以用这样一个标题,却不是出于赶时髦的目的,而仅仅是因为电影《拆弹部队》临近结尾处的一段台词:“Once you get older,some of the things that you love might not seem so special anymore.Like your Jack in the Box.Maybe you realize it’s just a piece of tin and a stuffed animal,and then you forget the few things you really love.”翻译过来就是:当你长大了,你将发现一切都没什么特别,就像你喜欢的这个小玩具(盒子中的Jack),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由一块铁皮和一个呢绒做的动物玩偶组成,然后你会忘了当初你曾经真正喜欢的(那些东西)。

  --算是写在前面的废话吧。

  大部分时候,我非常不喜欢看战争片,虽然战争片可以强烈的揪住我的神经,可以从中寻找到未有过的刺激,但我一直以为战争从来是疯子的游戏,与其去看一群疯子声嘶力竭的表演,倒不如看一部日本爱情动作片来得畅快--尽管都是用枪作战,但至少,枪这东西,能握在手里的,才是更真实的。

  所以我去看《拆弹部队》,纯粹是出于好奇,想一睹这部能在奥斯卡上完胜《阿凡达》的影片的真容。否则,我决不会在这部片上浪费时间,更何况这还是一部掺杂了政治因素的影片。

  然而在整个观影的过程,却大大改观了我对战争题材影片的看法。

  首先是画面。

  我以为奥斯卡这帮评委是没有受贿的,虽然网上有段子调侃说:之所以《拆弹部队》得奖而《阿凡达》没得奖,是因为《拆》的镜头里出现了IPhone,因为这届的奥斯卡有乔布斯出席。但是我觉得《拆弹部队》能得到最佳摄影奖和最佳剪辑奖,当属名至实归,别的不说,光是影片开场不久炸弹爆炸场面的慢景,以及后来当子弹穿过人体后掉落地下的微距特写,就足以给人以视角上的震憾,更别提经过艺术处理后沙漠狙击战场带给我们的观感,整个影片观看下来,艺术氛围协调而统一,以至于有时候我眼前看到的,甚至只有风景,那大漠黄沙,夕阳斜照,竟顿然可让人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和阴暗。

  其次是人性。

  似乎,大凡好莱坞的片子,都爱带着个人英雄主义情怀:不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国家,不是舍身为国成仁就是舍身为友成义,显然,这是经过艺术美化的价值观,这个世界不缺圣人,但圣人却只有在电影里不怕死,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往往跑得比兔子还快。在《拆弹部队》这部片里,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是被弱化的,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某种近乎变态心理的个人激进主义和悲观主义。这种激进主义从主角威廉一出现就一览无遗,比如他在影片中执行第一次拆弹任务时拒绝用机器人而亲自上阵,比如他在拆弹三人组在引爆第一颗炸弹之后正要引爆第二颗炸弹时,开着车去捡遗忘在炸弹旁边的手套。我们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威廉潜藏在内心深处莫名的悲哀。威廉是不怕死的,但他的不怕死决不是因为想舍身成仁或者为了更崇高的目标,而仅仅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厌倦。或者换个角度讲,是导演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我想他是想通过此来向我们表白: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要充满仇杀?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仇恨?

  这是非常值得赞美的。很多片,无论中外,比如《拯救大兵恩瑞》比如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战争片,都是在教人仇恨,教化人民不要忘记,至于不要忘记什么,对不起,依然是仇恨。于是我们看到,亲者痛,仇者快,因果轮转,世界更加混乱。这就是为什么我讨厌战争片的原因,因为其本质上和A片是是没什么差别的,都是爽在一瞬间,而爽完了便无尽空虚的事情,因为没有爱。我想那些导演永远也不会明白,在他们爽了的同时,也许正造就着另一些人痛苦。

  第三是关于人生的思考。

  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言说的世界,然而他又说这个世界就是语言的本身,所以最后他选择了沉默。与此同理的是,人生对于人而言就是一种言说,而这种言说却又是针对人本身,所以很多人虽然张嘴闭嘴都是人生,但实际上却完全没有弄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正如郭敬明成天都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眼皮底下满坨满坨的忧伤却不懂愁滋味一般。然而《拆弹部队》却通过男主角的独白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那就是:人生其实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一切曾经美好的,都将谈去,而一切曾经无比好奇的,都将成为熟悉的风景。于是,在经历过长时间的痛苦、煎熬之后,真正属于你的,或者说,能让你依赖的,也就是一两年事情(事物)而已。(And by the time you get to my age,maybe it’s only one or two things.)我们这个世界欲望太多,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罪恶。

  我想这是导演对战争机器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在表达对于人这种动物的脆弱性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罪恶性的批判,这种批判,通过威廉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正如他从一开始好奇战争,到厌恶战争,最后却回归到战场的经历一样。因为战争是罪恶的,它改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它的结果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没人谁能从中得到幸福和快乐。

  《拆弹部队》观后感(四):Jeremy值得一看

  纪实性比较强的战争片,没有夸张的特效,也没有超能力一样的枪战,只有漫天的尘土,残酷的生和死,还有驻扎在此的士兵。

  我不太看这种电影,但是,这一部的Jeremy值得一看,他演的James是一个疯狂的士兵,James热爱那种在拆弹时生死一线的刺激感,我认为他也是恐惧的,但他陶醉在恐惧之中,甚至享受这一刻,我完全理解这种情绪,但同时,James也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角色,他会为惨死的孩子难过到失控,心情复杂的时候想着打电话回家,平日里像个小孩子一样,收藏自己拆弹的零件,他还会站在超市的麦片柜台前,对着无数品牌的麦片挑花眼,露出郁闷的表情,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越是这种人,在认准什么的时候,越是会不顾一切。

  他永远都会回到战场上的,能够想象,如果他离开了这种硝烟,会有多么的空虚无措,然而,以他的性格和处事,我认为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在这上面,不过,这也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另外,结局拍到他坐飞机返回战场就可以了,还要拍他一个人在那里昂头挺胸向前走,就有些傻逼了……

  《拆弹部队》观后感(五):拆弹部队

  2017-1-27

  个人自用 非影评

  d组轮值 倒数天数 每次一年 一组三人

  排爆机器人牵引的小推车轮子坏了 排爆队员穿上防护服走过去解决 炸弹爆炸 排爆队员炸死

  小组新来一个排爆队员 一人是白人 另一人是黑人

  白人是技术兵 负责修车 观察 比较胆怯 有心理医生辅导

  新队长排爆 脱下防护服 经常不按常理 不惧死亡 被黑人打了一拳

  在宿舍 三人喝酒 队长与黑人对打

  队长每次拆除炸弹都会留下一件纪念品

  一次回程途中遇到武装分子 是赏金猎人 众人遇袭 几个赏金猎人被狙击手打死 黑人用狙击枪杀死几个 队长负责用望远镜观察 狙击枪没子弹了 白人负责拿子弹 子弹被血卡住了 白人擦血 白人在羊群后发现一人将其打死 队长与黑人晒的嘴唇干裂 直到黄昏 才发现敌人没有了

  小组来到一地点 心理医生在白人的邀请下随他们出任务 队长发现一小孩 是在美军基地卖dvd的 与队长关系不错 小孩已死 肚子里有炸弹 队长拆除了炸弹 出来后心理医生被路上的土制炸弹炸死

  夜晚 油厂爆炸 队长带二人去追杀操纵遥控炸弹的恐怖分子 二人不愿前往 但只能听命令 在小巷里 白人遇袭 队长打死两个恐怖分子 白人腿中弹 怒骂队长

  出任务 一个人体炸弹者被迫绑上了炸弹 不想死 队长去拆除定时炸弹 但是炸弹被锁住 钳子打不开 队长说对不起帮不了你了 往回跑 炸弹爆炸 黑人说不想干了 问他为什么每次任务都不怕

  队长回到家 与妻子和孩子去超市 晚上对妻子说还想去当兵

  d组轮值 队长回到军营 365天开始倒数

  《拆弹部队》观后感(六):最差奥斯卡金像得主(就目前看过而言)

  对白基本是乏味的。

  情节基本是拖沓的。

  军旅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看了这部片子我更信了。

  据说这是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不,这就是一部记录片的样子。比纪录片犹不足的地方是少了旁白,看的人更加昏昏欲睡。

  一件简单的事情,真的有必要花那么长的镜头去记录吗?起初由拆弹这个题材所带来的紧张感,在反反复复的类似事件,漫长的长镜头中,被消耗殆尽。

  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发人深省?反映社会?观感享受?没错,这些都很重要,但比他们更重要的是,首先要让人看的下去。而不需要像我这样,逼着自己去学习一下干掉阿凡达的奥斯卡得主。

  这真的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吗?

  很遗憾不能这么说。

  詹姆斯拿着卫星电话,拨给家人,最后却什么都没有说。夕阳下美国大兵的剪影,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将要被炸死的白领,穿着西装,无助的跪在地上,人们纷纷在撤退,那晃了0.5秒的镜头,仰望着天。确实使我呼吸为之一滞。

  临结尾的时候,桑伯恩在车上说,“不,我还没有做好死的准备。”在那一瞬间,这个人物才真正活了起来。

  军人被要求为内敛的,克制的。这样的角色本身,刻画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通篇下来,詹姆斯是美国式英雄主义的符号代表,冒险,单打独斗,能力很强,为了正义而不守纪律,等等。桑伯恩一直代表着保守主义,循规蹈矩,恪尽职守,明确分工,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做好,不是自己的事情一定不插手。而欧文代表着大众小人物,对死亡的恐惧,还算过的去的称职,最关心的当然还是自己的生死。

  但是细节却没有了。整整两个多小时的片子,拢共三个人物塑造不立体。

  关于内涵,其实我确实不太想花过多笔墨去谈这个。

  通过对战争的残酷描写,以渲染反战情绪。这点我觉得地道战做的也行。或者说,随便任何关于战争的影片都会做这件事。

  描述战争可能会让人上瘾。一头一尾。来讲这个事儿,中间完全没有体现到。把头尾掐掉这部片子也不会有任何变化。猴子穿上鞋子,戴上帽子,你还是个猴子对不对?你要配这个鞋帽,中间的东西真的不需要调整么?

  这部片子,真的是奥斯卡的悲哀。

  另,加一截搞基的剧情有意思?不知道军中白杨宁折不弯么?

  我说,

  放开桑伯恩

  《拆弹部队》观后感(七):难以忘记的EOD

  什么时候看的来着记不清了,总之是最近,大半夜的为了避暑以一部电影求消遣。写这么一点东西,也算不上是影评了,支离破碎的,勉勉强强算是一篇不成形的观后感吧!

  开头的场景真是很安静啊,我就知道那背后会隐藏这极大的不安分。可爱的机器人还有队友们的聊天(这里貌似不是很专业:拆弹组在拆除炸弹过程中是禁止用无线电聊天的!)都不可能带来一个快活的结果,果然不到20分钟,他们的队长就挂了,爆炸一瞬间他那头盔里刹那全变红了,估计是脑袋暴掉了!同时也算是伏笔吧,没有及时扣动扳机而让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team leader阵亡的那个战士一直处于深深自责之中,直到沙漠那场战役新来的队长才给他机会得以从阴霾中解脱。但无论如何,开头的那部分当原队长穿上防爆服的时候我就感觉没好事!

  要说之前的那个过程才是正常的拆弹程序, 而后新来的那个队长真是有意思,完全是不按照套路出牌,简直就是不要命了,第一次任务就让人揪心!但那小子格格不入的劲儿真叫人喜欢。很快进入爆炸范围,与一辆出租车对峙(估计那个出租车司机不是良民,是个伪装的恐怖分子还差不多!),掏出枪的那一刻帅呆了。名副其实的wildman,狂妄的欠揍,狂妄到他的队友在他去爆炸点拿回手套的时候,都想直接KO他(一想到那个对话我就莫名其妙的想笑!)。当然了,在之后就到了沙漠那场战役了,感觉那里就是顶点了,因为在那之后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不言中亲密了很多,这也是得益于队长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知道团队的无私和信任:sgt.James的身后有个暗杀者,被Owen发现了,因为Owen此前没能保护前队长,他还是在内心感到自责和不安,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队长绝对信任的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他,头也不回的跟他说:"It's you all, boddy!",多大的信任啊,回报就是Owen把暗杀者击毙,估计他也能从前一个队长的悲伤中清醒了;同样还是这个片段,在Owen协助他们狙击之前,双方展开持久战那真是让人心疼啊,恐怖分子所占领的是一个简易的土房,而战士们就以土坡为掩护匍匐在炎炎烈日下,过去好久就那么对峙着,脸上一层黄土,嘴唇干裂,James让Owen去找果汁,就剩两袋了,其一给Owen,剩下的那个给队长了,可是队长没有喝而是喂给了一直在狙击而无法腾出手来的Sanden,从始至终他都没喝一口,这就是队长,平时再怎么任性,关键时刻永远都是领导者的大气和风范(然我想起路飞了!)。总之,虽然整部片子都有感触但惟独这部分是最最感动的。

  在百度上能够搜索到这部影片的信息,很全面,连花絮和穿帮镜头都囊括其中,但我还是认为它是一部极好的电影!

  这些人(EOD)都是军队里的志愿兵,因为天赋异禀,所以才有资格加入到EOD这个特种精英小组。里面的成员都拥有着极高的智商,同时他们也愿意承担这种纯粹高压下的工作。其实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有的时候危险也就好比毒品,是会上瘾的,欲罢不能……杰瑞米·雷纳在影片中的角色是詹姆斯,一个非常有悲剧氛围的人物,在性格方面有着很大的缺陷,他就像是古希腊里的传统英雄,将自己置身在了一个想象出来的神话世界当中,然而他却忘了,真实世界中是不可能会有不败的传奇的;安东尼·麦凯饰演的则是桑伯恩,一名坚毅且经验丰富的老兵,更加实际、有才华、无惧一些;而布莱恩·格拉提的角色埃尔德里奇才是整部影片的道德中心所在,他所展示给我们的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悬而未决的平衡关系。(凯瑟琳·比格罗)

  《拆弹部队》观后感(八):转一个犀利的影评(之前豆瓣有不知道现在怎么找不到了)

  说实话看了这个影评你就会觉得那些纠结于这片子是表现战争毁灭人性还是为了政治正确的美化战争的影评实在是弱爆了!

  当之无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很多人都不怎么鸟《拆弹部队》,可能是觉得这是一部美国人自己拍出来美化自己侵略别的国家的主旋律虚伪大片,我觉得,如果一直充斥着这种无聊的想法,会浪费了欣赏一部好片的机会。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会暗暗为自己有那样的想法而自喜,窃以为自己有一双能看破天机的双眼。。

  我说,大哥你得了吧,会上豆瓣的人没谁会想不到这些的,这已经是最低要求了。。可是他们自己不懂,于是随随便便就说《拆弹部队》是部烂片,能得奖是评委瞎了眼云云的话。那也可以理解,浮躁和浅薄是大众的基本常态,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也对所谓的“民主”慢慢有了芥蒂。。

  扯远了,说回电影。。

  我总抱着一种观点,我认为好的电影必须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分析一部好的电影就可以从“大”和“小”这两个层面去看。

  具体到《拆弹部队》这部电影,从“大”来看,其实描述的就是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的生活状态,那里的环境人物,美军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情况和遭遇。全片看起来很“粗糙”,镜头在不断地晃动,其实导演就是意在凸显其完全纪实的风格,镜头晃动像似一个人在拿着DV拍家庭录像一样,就是在告诉你丫的: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部生活录像!

  不单在镜头风格上是这意思,在剧情叙事上也是如此。

  很多朋友都知道了,片子里出现了两大大牌明星:一出场就挂了的那个拆弹专家,就是大名鼎鼎的《记忆碎片》里的男主角Guy Pearce。第二个便是在沙漠上遇到的那群英国赏金猎人,其中那个头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病人》里的男主角Ralph Fiennes。

  而电影真正的男主角倒是个其貌不扬,也说不上有任何名气的男人,这明摆着要跟一般的个人英雄大片分割开来,其套路完全不一样。对的,的确是那样,虽说男主角詹姆斯是很牛逼,但是你可以看到他几乎没有救出过任何人,最明显的是最后安排的那个被弄成人肉炸弹的无辜伊拉克人,当你以为詹姆斯在最后关头肯定要救他出来的时候,他说:“对不起,我做不到。”然后不得不自己一个人跑了,任由他自爆。

  还有那个Ralph Fiennes,一出场那个阿拉伯装扮,极度拉风。你是否想起了《冰河世纪3》里的那只牛逼闪闪的黄鼠狼巴克大师?然后想到他会跟主角联手干掉某某邪恶和强大组织?不,那家伙没多久就被隐藏着的伊拉克人一狙干掉了。

  还有在最后,詹姆斯怂恿了其他两个进黑暗巷子里去寻找敌人,结果呢?自己人被打断了腿,勉强干掉两个才把他救了出来,事后男主角还被人家大骂是个变态。你是不是原本期待着他们会有什么重大发现,紧要收获,事后战友都向詹姆斯报以感激和敬仰的微笑?

  还有,男主角以为那叫贝克汉姆的小孩挂了,暗夜潜伏到平民家搜寻,你是否以为他肯定有所收获?NO,他啥也没弄到,还被一女人敲破了额头!

  对的,这部电影里没有我们熟悉的英雄,没有我们熟悉的桥段,没有我们所期待着的高潮,而这正是这电影的目的,导演就是想告诉你,我不是在拍电影,我是在记录生活!而生活就是这样的,哪有那么多英雄时刻,平淡无趣,多变未知才是生活的常态!尤其是在你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里,你对很多事情根本就无可预测,无从掌控!你甚至连哪个小孩是跟自己玩耍过的贝克汉姆都分不清楚。。

  电影极度真实地还原了美军在伊拉克的生活情景和遭遇。这是电影在“大”这一方面的伟大成功。

  但我认为,这部电影的精髓在它的“小”的一面上,也就是去理解男主角詹姆斯是个怎么样的人。可以说,如果你没想明白詹姆斯是个怎么样的人,你就是没看懂这部电影。

  首先,詹姆斯是个有正义感,有爱心的人。他不忍心把那小孩的尸体炸掉,后来暗自潜入民间去调查,和尽力挽救那“人肉炸弹”等等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一点。这不用多说,因为这一点不是特别重要。

  而重要的在于,你要明白,他是变态的,更确切点说,他是个瘾君子。

  “瘾君子”一词恰好对应上了电影片头的字幕:战争是毒品。你说詹姆斯是对战争上瘾了,这也未尝不可,但更准确地说,他是对战场上的炸掉上瘾了——他对“拆弹”上瘾了。

  这有很多很多细节可以看得出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喜欢收藏纪念品,每次拆玩弹他都喜欢留点东西,收藏到自己床底下。后来被战友发现,就说他是个变态。。

  第二,在某个学校里拆汽车上的炸弹时,他一时半刻找不到,急了,那个黑人还在耳机边催他,他一怒之下把耳机也甩了,自己在那拼命找引爆器。其实当时人员也已经撤退了,如果炸掉爆炸也不过是炸掉一间学校罢了,这个时候完全有充分的理由撤退的,但他没有,最后搞出来了。。第三,拆完那个汽车炸掉时,首长过来问候他,说他是个真汉子(其实就是不怕死的意思),当问到他拆过多少个炸弹时,他一开始含糊其辞,但首长要求他一定要说时,他却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准确数字——873!(这说明了他一直都非常记得!)

  由此你可以看出,“拆弹”在他心中有多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很多时候,他已经是纯粹为了拆弹而拆弹!除了“拆弹”外,很多东西他都已经不怎么在乎了,自己的生命更是置之于度外!但为了不让观众觉得他真是个变态,电影赋予了詹姆斯非常有人性的一面,显得有正义感,而让观众喜欢上他。

  其实他就是个变态!这一点那个黑人看得很清楚,在沙漠中他对詹姆斯动了杀机,就因为这样,你以为他是因为嫉妒他而想杀他?不,他是怕詹姆斯这个变态迟早会把他们累死!事实上,在后来的一次任务,黑人和那小伙子都坚持不做的,但詹姆斯却固执要求他们一起去行动,深入那个黑暗的小巷子里。结果呢?那小伙子被弄断腿了,差点就被带走(做人肉炸弹,或者砍头之类)了。你想想,如果不止是断腿,那小伙子真的是被杀了,或者极端点,那黑人也被杀了,你难道不会认同,黑人在沙漠中对詹姆斯动了杀机,也是件很合理的事情么?

  回到家里后,只有几个短短的片段,但却非常非常地重要。

  在超市买东西那一幕,表现出詹姆斯对正常生活的不适应(其实是愤懑)。

  第二幕,在家中给老婆做饭,他说了个故事,说伊拉克那边有人装慈善派发东西,结果搞了场大爆炸死了几十人,他说那边需要更多的拆弹专家,你以为这是电影在表现主旋律:在说美国人有多崇高,伟大,牺牲自己去挽救其他人?别傻逼了,那是詹姆斯的借口!跟自己儿子说话那段,才是他的真正内心独白:他说,你丫的现在还小,觉得很多东西都很好玩,当你长大了你觉得好玩的玩具就会越来越少,而我的玩具就剩下一个了。。

  这句话是整个片子里最耐我寻味的一句话。他说的那个唯一的“玩具”,毫无疑问就是炸弹——这家伙已经对拆弹上瘾了!其他什么玩游戏机啊,做爱啊啥都没意思了,他是真的对拆弹上瘾了,最终才会抛妻弃子回到伊拉克去,欢欢喜喜地拆炸弹去。。。

  很多人由此得出结论:这电影是反战的,批评战争灭绝人性,把人培养成了像詹姆斯一样的战争狂。其实这样想,也未尝不可,而且还能显得思想很有高度的。。

  但我倒愿意往低处想,我觉得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让我见识到了像詹姆斯这样的,“只剩下一种玩具”的人。我突然明白,真正的牛人其实就是詹姆斯这样的,他只会对一样东西上瘾,然后别的屁事啥都没多大兴趣,然后专心致志投入进去,才越来越牛,牛到了英雄级,神级的境界。(我这样想想,越发自觉卑微和傻逼,难怪会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啥事都不感兴趣,更谈不上对一样东西上瘾!)

  我突然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

  话说男主角是个对拆弹上瘾的家伙,说白了,就是个技术控。有没有想过,如果他上瘾的东西不是炸弹,而是别的其他什么东西,譬如说,电影?

  一个名叫詹姆斯,并对拍电影上瘾的,技术控男人,你会想到谁?

  不就是那个青年时大学没毕业,跑去州立图书馆研究了三麻袋科技系列的毕业论文,便在后来成为了美国宇航局的顾问,接连拍出《深渊》《异型》《终结者》并凭《泰坦尼克号》一举成为“世界之王”后潜伏五年,再拍出神片《阿凡达》引爆电影技术改革浪潮的詹姆斯·卡梅隆同志吗?!

  所以我很愿意草率地认为,《拆弹部队》就是凯瑟琳一封给前夫卡梅隆的情书。

  电影里的詹姆斯,就是那个让她一直又爱又恨着的死变态!。。

  《拆弹部队》观后感(九):被逼迫的习惯了。。。

  晚上看了“拆弹部队”,电影从一个个士兵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真的还是部挺有深度的。首先美国这些EOD士兵他们也是被迫被祖国派去伊拉克执行任务的,担负着国家的使命他们也别无选择,而且他们参与了战争真的是非常LOYAL的去完成一个个的任务哪怕知道每天都要面对死亡的危险!战士之间也非常团结协作,这种精神很是感人!电影虽然节奏很慢,但是拍的情节一直很紧凑扣人心弦,让我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当那个被当做人肉炸弹的父亲无法被解救爆炸身亡时,那些士兵离死亡真的很近很近,AMIGO说 I fuckin' hate this place,nobody'll give me a shit! you roll the dice! 出于人性来看,他们真的很可怜!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很悲哀,很无奈!最后JAMES回到现实生活仍然无法适应生活走出战争的阴影,他对儿子说的话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无奈之下,他还是选择了他唯一能适应的战场,也许在那儿,他才能无奈的找到自己!都是被逼迫的习惯了!生活中,我想,有很多人都是吧!

  《拆弹部队》观后感(十):拆不开的伤痛

  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

  ■当初就很想看凯瑟琳是如何击败阿凡达夺取那一座小金人的。无疑拆弹部队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影片刚开始就异常压抑——如同经常看见,棕色的裸露地表,棕色的士兵装束,跑起步来就是一身装备哐当作响。前拆弹组组长的死是必然,但他拆弹时仍看的提心吊胆,如同自己离炸弹不足百米。弹片、气流、砾石都可能要了你的命。一上来承受能力就被击垮,不给任何缓冲,不搞循序渐进。而你却万万不曾想到,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内,每一次拆弹,都不比这来得轻松

  ■几乎是半叙事的风格,镜头的拉近拉远更让人如同一身军装,死亡就在脚下。好像军队的录像带,看似粗糙不经打磨,其实光和影此时无需挑剔就臻于完美。沙沙的脚步身配上低沉迎合心跳的重音,死亡第一次如此逼近。

  ■避免不了英雄美国的影响。故事间接让人感觉是一群美军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当地人,来维护和平,不但反动势力制造炸弹,开枪袭击,反而小孩子也拿石头扔击悍马。殊不知美军的进入带来了更大的争端。不过士兵,永远是无辜的。

  ■人性在战争面前显得濒临崩溃。拆过近900枚炸弹的他能不知道自己每次的任务就是在与死神角力?他与伊拉克孩子踢球,聊天。以为那个小孩被当做人体炸弹的牺牲品忍不住伤心难过,擅自离开军营调查情况。而在影片的最后一次拆弹中却显得有些无奈地冷漠。

  ■全篇演绎的美军贴合实情。男人堆里满口都是脏话, 但谁能要求他们在极度荒凉野蛮的境遇下仍必须保持偏偏风范,这不公平也不可能。政治家想要的是足够勇敢不怕牺牲的炮灰,那得足够冷酷,只管服从,假如军人都会思考,他们会不会想到枪口前的人有无孩子,战争容不得犹豫和思考,只有马克奥勒留这样的帝王,才会满口仁义,以求安心。这是对军人最大的不公,多数士兵生来就没有享受常人的享受,从战场回来也难得社会认可。士兵,政治家们逼他们野蛮,因为战争本来就是野蛮的,只有野蛮才能对付野蛮。

  ■hurt locker。他们不仅拆除炸弹,并且还得给人,至少是自己,治愈伤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拆弹部队》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