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磨坊》观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磨坊》观后感10篇

  《红磨坊》是一部由巴兹·鲁赫曼执导,妮可·基德曼 / 伊万·麦克格雷格 / 约翰·雷吉扎莫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磨坊》观后感(一):自由、美、真理和爱

  紅磨坊

  看到前1/3。由于场面混乱而且剧情老套。 我打算给这部电影3星。其中还包挎妮可基德曼凭另人惊叹的姿态拿到一星。看到中间 我打算给4星。我发现这部电影歌舞场景、抒情场景有着不俗的场面调度。最后,我给了5星。因为它将很简单甚至是老套的情节编制入微,故事线条随镜头切换完美展现 。亮点颇多。

  1 最初倒叙男主的结局,回往红磨坊的记忆,加进结局的苦痛表情让以前火热的故事和现在的情景对比。

  2虽说前1/3场面混乱,各个角色似乎在此部分都过于夸张,与之后的深情,感动大相径庭。这更能突出女主男主陷入热恋的改变,昭示自由,美,真理与爱带给人的改变。

  3影片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剧情安排。剪辑目不暇接,每一次切换镜头就是一次剧情的跳转,跳至公爵,跳至侏儒,跳至男主女主等,什么交代也不用,通过如此剧情的复杂全部都能表达清楚

  4 演员的安排上,可以说整部电影都被尼克基德曼和伊万麦克格雷格撑起骨骼。要不不会有这样艳丽的歌女遇上稚嫩青葱的作家。

  而我最想说的不是关于影片场面安排剧情安排等。这部电影最明显的亮点就在于它是将这样一个有点老套的"穷书生遇见卖春女"的故事用独特的方式演绎的尽善尽美。 (当然据说是翻拍老故事)。人们关于自由,美,真理和爱的讨论从未休止。可以说出现在电影里的这4个词概括了美好人性。但又像中间西德勒唱到的,the show must go on。当然不光指那场唱给观众的戏,人生就是这么残酷。 剧中重复无数次的男女主的互相宣誓,每次都以不同的语调出现在不同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刻画最深的画面是男女主几乎全部的对白都是面对面贴近的说话距离以及以此为前景铺设的后景)"世间最可贵的,莫过于付出爱,对方亦,报之以爱。哪怕受尽风霜,爱你永不渝。"

  我们从一开始女主晕倒吐血就知道结局已定。 在女主最后一刻躺在男主怀中的时候她对男主说,"只有这样,我才能永远和你在一起" 她摆脱了下层社会的束缚,真真正正追求以自由,美,真理与爱。我想说到这,这电影的内涵不言而喻。 5星,給足。

  《红磨坊》观后感(二):看完电影心情还处于澎湃中

  关于Satine。

  起初被Satine浮夸低俗的扮相和行事吓了一跳,心想这个电影把Nicole毁了。不过看到男主开始唱第一声情歌的时候,就意识到,这还是那个跟月光一样皎洁的女神。后半段她从公爵的塔楼里逃出来扑进Christian的怀里那一段,印象深刻,她哭着说:“I couldn't.I couldn't go through with it.……Christian,I love you.I couldn't do it.I didn't want to pretend anymore.I didin't want to lie.I don't.”这就是真的爱啊,因为爱上了这么一个人所以再也不想说谎了,再也不想对别人隐瞒自己对他的爱了。另外真心觉得Nicole美爆了,她是我唯一能欣赏的烈焰红唇。

  关于Christian。

  青涩热烈执着可怜而不知所措,这种样子真的太!迷!人!了!只看演员的颜,Ewan完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剧里的样子真的太迷人。电影刚开始的时候,男主出现的第一幕我就觉得:诶,男主出乎意料的让人着迷啊。也许是两人结局不同,让我觉得男主的付出并没有女主多,但是这样的爱能开始能坚持,都是因为男主的执着热烈与单纯。“The greatest you'll ever learn is just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因为爱,所以追求爱。

  关于the others。

  看完这部剧觉得里面并没有完全的坏人。甚至伯爵虽然是以搞笑成分和反派出演,但也只是公平的付出与索取。Harold起初给人一种奸诈势利的生意人的印象,但实际上他也是真心宠爱着Satine的大老板,只不过对生活看的更现实罢了。然后,至于Toulouse等人,也正像Toulouse自己所说,“you may see me only as a drunken,vice-ridden gnome,whose friends are just pimps and girls from the brothels.But I know about art and love if only because I long for it with every fiber of my being.”他们是下层社会的人民,身份卑微低贱,但是他们都有善良的本性和对信仰忠诚

  关于the film。

  简单概括:真!的!很!棒!演员的演技着实一流(不过the duke貌似有一点点面瘫)。剧情有些俗套,但是很真挚、不矫情不做作。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反映真理、美、自由,和爱情。

  《红磨坊》观后感(三):豆瓣影评也能毁三观

  请允许我先摘录一些有代表性的影评。

  “音乐盛宴,不过音乐与爱情一样激情,剧烈,悲痛。影如其名,经典。”

  “情节3星,歌舞加2星! 最好看的歌舞片,超越chicago和rent”

  “一部《红磨坊》开启了我对歌舞剧的狂热的情感。音乐加上爱情让妮可和伊万神采奕奕。我喜欢饱含情感的歌声,舞女的纯情与作家的痴情让我感动潸然泪下。”

  “说起最喜欢的电影,《红磨坊》首当其冲。”

  ……………………

  好吧,这是背景。现在进入正文。(不幸中枪的友邻如有冒犯,请包涵。)

  我一直认为,《红磨坊》和《芝加哥》应当是齐名的两部影片,不管是就拍摄时间,还是影片类型。所以在看完《芝加哥 》的第二天,我就急急忙忙看完了这部《红磨坊》。结果发现,就如琼瑶剧的女主烂俗的台词一样:一切都只是我以为。

  在影片开头,伊万一脸沧桑地坐在打字机前,讲述着一个有关爱的故事。(”A story about love“)于是我猜想,这一定是一个悲伤爱情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跳到女主角房间里的那段场景,我不知道是我的笑点太高还是早年受到某些广告音乐的不良影响,这段情节的笑点设置得是如此令人无法直视,以至于我总有一种在看上海滑稽戏的错觉。于是我又猜想,这可能是一部荒诞剧。

  现在或许你还想看看男女主角坠入爱河的片段,但爱情来得是如此突然莫名其妙的一首歌,莫名其妙的宝莱坞特效,女主很快便改变了长久以来”钻石恒久远“的人生信条,接收了男主角的爱情。这不由地令人潸然泪下,感叹爱情的伟大

  不过一部电影的时长毕竟有限,就让我们暂且接受”男女主角彼此相爱“的这个设定吧。接下来的情节可以参考《孔雀东南飞》《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以及一切你想得到的有关青年男女被恶势力活活拆散的爱情故事。

  至于故事的结局,女主角从影片一开始就不停“咳咳咳”的肺痨就如一颗土豆地雷,在收场前终于派上了用场。就在男女主角尽释前嫌,反派仓皇而逃,众人举杯欢庆之际,女主角突然发病,在恋人和一大票观众的朦胧泪水撒手人寰。这一切来得是如此突然,实在是大大超乎了智商徘徊于及格线的所有观众的意料。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亲爱的友邻们会不由感叹,“舞女的纯情与作家的痴情让我感动的潸然泪下。”

  此外,故事拖沓的节奏,男主角的屌丝性格,127分钟的片长,唠唠叨叨不停说的”love“,以及本片骨子里的一股浓浓的宝莱坞风情,都是让我没有在恰当的时机合时宜地”潸然泪下“的客观原因

  当然,个人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对歌舞片更看重舞蹈的喜好也是很重要的主观原因。更何况,伊万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对于一个无脑少女来说,这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

  话说回来,最后演出前的那个晚上双线交织激烈、高潮迭起的舞蹈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大概在1:20分左右。

  看完影片本想在豆瓣影评找共鸣求同仇的心情被”5星77,4星74,3星30,2星2,1星1“的现实击了个粉粉碎。更不用谈满屏的”经典“”惊艳“,还有”潸然泪下“的评价了。

  正如 Novak™ 的影评所言:”之前把这部影片摆在了很高的位置上,无论是各大奖项的盛赞,还是各路粉丝和媒体的影评,都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部经典,就像一个宋瓷的花瓶,是要高高放起来珍藏的。可等到自己真正一看,发觉买回家供起来的宋瓷只是家乐福里大打折时放出的大路货,才大呼上当受骗。“

  我想,我此时的心情,大概也没有比这描述得更贴切的了。

  不过至少,在豆瓣小组混迹于各类搞基、相亲的极品帖后,我终于可以证明,豆瓣影评也能毁三观。

  《红磨坊》观后感(四):好似一场浮夸的闹剧

  也许是对这部电影期望太高了,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一次就成了华丽丽的例子,我那小小的希望被导演奇怪的剪辑和貌似宝莱坞的各种奇葩场面从高台上毫不留情的一脚踢了下来,摔了个粉碎。

  这部电影可以说在21世纪初重新掀起了歌舞片的风潮,也正是因为本片,才有了第二年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芝加哥》的出现,而当年妮可凭本片提名最佳女主却失之交臂也让很多人感叹。说这么多都是为了铺垫一下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的心情,虽然早就下载到硬盘里了,但一直没什么时间看,正好上周有空,就满怀着激动的心情从硬盘里拖出来,侮辱了我的眼睛

  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本片是一部悲剧,但是前面却有太多的奇怪笑点。当然,先喜后悲也是电影里常用的手法,但是本剧的笑点太过夸张,无论是公爵还是红磨坊老板,表情都夸张得让人有种奇怪的生理不适感。夸张的表演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更符合歌舞片的传统基调,但是夸张的过头就成了闹剧。再说回来,这部电影里面密密麻麻覆盖着各种奇奇怪怪的笑点,有些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是我刚从火星回来还是导演离开地球太久,那一个个令人乏味的笑点就像狙击枪一样枪枪命中我的内脏,让我身受重伤。

  话说回来,这部电影的剧本本来就够烂,老套到死的剧情,实在让人提不起多少兴趣来。看到开头伊万一个人胡子拉碴的坐在打字机那就想得到他和妮可肯定最后没成,不然不会这么落魄。然后妮可一出场,一支舞还没跳完就晕倒吐血,华丽丽的为大家剧透——他们没在一起是因为妮可死了,因为得了病。你看,影片一开场我就把结局告诉你了,厚道吧!其实老套的剧本也不是致命伤,好莱坞的影片中有多少的剧本不老套呢?问题是能不能用老套的剧本改编出新意,并且拍出新意来,在这一点上,导演和编剧都遗憾失败了。

  本片并没有像一般的歌舞剧那样采用专门的原创歌曲,而是从一些流行歌曲中加以选用,这倒是很讨巧的方法,能吸引一大批粉丝。可惜的是,这一套对我实在不管用,连原创歌曲都没有还拍什么歌舞片呢?当然,这一点算是我强词夺理了,有不少的个人喜好因素在里面。

  整部影片的主要场景就是红磨坊和伊万住的那小阁楼,每次伊万的小阁楼和妮可的闺房间进行切换时,都会采用一种让我无法忍受的好像是动画片的特效手法。不知道是十年前人们的欣赏口味不一样还是因为我实在太奇葩,反正我就受不了这一套。

  影片最令人称道的是歌舞场面,群舞场面往往都是演员众多,气势宏大,场面华丽精致,像是一处精心打造的宫廷剧。可惜,这个“令人称道”的“人”里面并没有包括我。每次一群演员冲出来开始载歌载舞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宝莱坞。对,没错,就是那些永远会在任何类型的影片中穿插一段歌舞的影片。当然了,好莱坞制作嘛,肯定是要比宝莱坞精致得多。不论是场地背景的布置,还是演员的妆容,乃至妮可脖子上那串134克拉的项链都是货真价实的。可惜,再怎么打造,也掩盖不住骨子里的那一股宝莱坞风情。

  全局除了妮可和伊万两个人各有独唱以外,几乎所有的场面都是群舞,再不济也有五六个人在旁边帮衬着。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突出主角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和《芝加哥》对比起来,我实在看不出如此多群舞的必要性。整部电影几乎成了伊万和妮可两人的偶像秀,就好像是两个大陆演员演而优则唱的最佳范本。在《芝加哥》中,即使是一个配角,开口时也会让人感到惊艳,更不要说泽塔琼斯和拉提法两位女将的点缀,让整部影片都上了个台阶。

  再往深层次了说,这部电影也没有什么内涵,比起第二年的《芝加哥》,至少人家用调侃的角度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红磨坊》没能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原因之一。当然了,74届的《美丽心灵》也不是《红磨坊》能够击败的。

  从演员的角度上来说,有粉丝觉得妮可完全可以凭本片拿影后,为了尊重经典坚持着不拖进度条分三天看完本片的我只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奖励什么?用这个影后来奖励妮可穿得很漂亮,唱的也还不赖,终于有了部大卖座的电影?我实在看不出来这部电影中妮可表现了多精湛的演技,真的要说,我觉得《冷山》和《兔子洞》里面尼克的表演,都要比本片好得多。有人还把歌迪亚的《玫瑰人生》拿出来说事,我觉得就更荒谬了。《玫瑰人生》是传记片,不是歌舞片,所以歌迪亚在影片中是真唱假唱根本无关紧要,严格来说,歌舞片这么看重唱功,以妮可那高不上去的嗓子,拿影后的几率也不太大。再说说伊万,说实话,一直挺喜欢她的,真不知道为什么接了这部片子,简直白瞎了眼,为了打开美国市场么?那他确实做到了,这部片子的票房确实很高。

  可能是对这部片子的期望太高了吧,之前把这部影片摆在了很高的位置上,无论是各大奖项的盛赞,还是各路粉丝和媒体的影评,都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部经典,就像一个宋瓷的花瓶,是要高高放起来珍藏的。可等到自己真正一看,发觉买回家供起来的宋瓷只是家乐福里大打折时放出的大路货,才大呼上当受骗,为自己白白浪费掉的两个小时不值。

  话说回来,我对这部电影最后的不满就是太长了,居然有两个小时,这不是坑爹么?你乖乖的弄个一个半小时不就对了,多浪费全世界观众半小时生命有意思么?说心里话,本来想给一星的,但看在妮可和伊万两人的面子上,勉强给个二星~

  《红磨坊》观后感(五):爱情不是等价交换

  一部华丽丽的视听盛宴。

  穷天才和美歌妓的故事,情节还是挺简单的,Ewan和Nicole的演绎让电影直接升了一个层次,美轮美奂的场景和无可匹敌的音乐让气氛达到了顶点。真是巴兹鲁赫曼的风格啊,喧闹、华丽、疯狂、脱线,我最喜欢的the show must go on也出现了,虽然照原唱少了点悲壮,多了份哀伤,大体上也算和谐。

  我是爱这个故事的,可是看了几篇热门评论下的讨论,发现我的看法与大家大不相同。

  我并不想责怪作家。你说他扔钱的行为太残忍,那是因为他不知情,他以为她选择了世俗的荣耀,以为之前的一切不过是她在逢场作戏;他以为她终于忘记了他们的誓言,背弃了他,背弃了爱情(而且他们编排的剧本里本来就是琴师在图土邦主逼迫下砸钱说不爱歌妓,琴说出真话love and beloved,也算前后呼应)。你说他自私嫉妒,可是嫉妒本来就是爱情的一部分,爱情,原本是甜蜜的累赘。你说他不关心她的健康,就像我们和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大家最在乎的分明只有自己。虽然他不富有,至少他给了她初恋,一次真正的爱情。

  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她应该选择公爵,公爵比他多的只有金钱。关心、爱护、理解,不但他没有,公爵更从来都没有过。如果一纸合同的占有、暴力和威胁都能算爱,还是离这样的人越远越好,这样的爱宁愿不要。他和她的问题是他们之间的事,就算出了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也不在公爵身上。

  爱情不是等价交换,你永远也不可能用天平衡量付出多少。她爱你,你就大获全胜,他不爱你,你就一败涂地,爱情,本来就不公平。老天给了我们一双清澈的眼睛,是我们用现实亲手将它变得污浊不堪。

  我不知道那些持有“爱情等价交换”论点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了爱情最初的感觉。每个女人在恋爱之前都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这样或者那样的,标准形形色色,可是一旦真的陷入爱情,什么标准都形同虚设。当你看到他的眼睛,他的才华,他从心底迸发出的光明、浪漫和生命力,当你某一刻突然感觉到两颗心的共鸣,那么他是否富有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他恰好同样爱你,那简直是上帝的恩赐,天涯海角都跟定了,赖定了,就算放弃一切、一无所有,也算顺了自己的心意。每个人本来都疯狂如斯,可是现实太现实,不得不学会取舍,如果你犹豫,如果你试图选择,只能说明你爱的不够深刻。爱,或者不爱,分明是自己的事情,凭什么要根据别人付出的多少而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

  随着《泰坦尼克号》的重映,很多人开始从曾经观点的对立面思考,这个崇尚个性的年代,似乎不说点不一样的东西就不好意思出门,毕竟我还太年轻,我依然相信爱情、冲动和宿命,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越金钱的情感和命中注定。JACK是ROSE的宿命,CHRISTIAN是SATINE的宿命。

  icole真是美啊,美得大气高贵又华丽,不过,呃,似乎长相还是太端庄女神了点,稍欠几分灵气。

  电影里伊万开嗓的时候真的惊呆了,我已经找不到形容词来描绘他的歌声,只能惊叹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完美的人。外形、歌声、演技、品性、生活态度,更可贵的是有执着和梦想,这样的爷们真是提着灯笼都难找。

  题外话了,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在完美演绎了《赛末点》里的渣男之后,被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唾弃,年轻惊艳的面孔被讽刺“猥琐”,很T台的走路姿势被骂作“娘炮”,本来以为作为《天鹅绒金矿》里三朵金花中地位最高的伊万可以逃过此劫,结果还是有不知伊万为何物的筒子指责他“长得难看”“歌声难听”,果然人戏不分、恨屋及乌是每个人的天性。演好一个有个性的反派,人们会赞赏你;演好一个性格有缺点的普通人,却会被讽刺被鄙夷,到底那种比较悲剧?!

  《红磨坊》观后感(六):come what may

  我记不清这是第多少遍看《红磨坊》了。这辈子活到今天,只有两部电影可以让我沉迷到如此。除了《原罪》就是《红磨坊》。

  的确,它们都是剧情烂俗,靠帅哥美女和各种噱头赚眼球的所谓大片,热片。可是它们都给了我对一直在等,在找,无数次想放弃,却从未放弃的爱情,多了一点信心和执着。

  单说《红磨坊》,我没法从所谓专业的角度去去评价它。镜头,中规中矩,甚至略显繁冗。色彩,夸张滑稽,令人眼晕。剪辑和布景也并不出彩。唯一可以算是值得称赞的,也许只有作为歌舞片的它,所不能没有的音乐和演员们尽兴释然的舞姿。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剧情俗套的电影,我却无数次在半夜一个人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哭。却从来没有写下过只言片语。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我心中对它的感觉。

  就像因为你太喜欢某个人,却说不出来你为什么会喜欢他一样。

  然而,我还是决定写下来,因为可能如果我一辈子不去写,我看过百遍千遍,也不过是看过,我必须把自己对它的感觉写下来,记录下来,然后可能看过很多遍以后,依然可以看见自己最初的悸动和心声。让自己老了以后依然可以知道自己在20几岁的时候,为什么而流眼泪。

  ===================================================

  也许会有人说,从satin的角度去看,christian不过是一个满嘴说着“爱”,却什么都不能给她的伪善者。甚至连最基本的关心也没有,她病了那么久,他却从不过问。

  也许会有人说,做一个物质现实的姑娘,在这个物质现实的世界里,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的办法。

  也许会有人说,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年轻时候的一种美丽无知的幻想。

  但是我说,我从心里,思想里,用每一寸皮肤,每一根头发去相信,爱情始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它会带来痛苦,会带来失落,会让人哭,会让人疯癫。

  但它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我相信,它是一个人所能产生的,最美妙的一种情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它不曾拥有过一次,那么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它可能以所有方式降临,任何面孔,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你无法阻止,因为它来自你内心最深处,来自灵魂,而作为人类,是没办法阻止来自灵魂的声音的。

  如果它来了,你会感受到世界上最奇妙的感觉。使它降临的那个人讲成为你的整个世界。它会冷却,但是它从来不会消失。

  ===================================================

  这就是在我心里爱情的全部属性。

  而在《红磨坊》中,这样的爱情,用一种荒诞的,却感人至深的样子,呈现在我面前。

  它炽烈,欢喜,却又伤感,无奈。即使我用尽我所知的所有美好词汇,也无法描述它的一丝半毫。它就在那里,纯净地让人无法直视。

  每一句对白,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

  只是一句‘我爱你’,多么简单,却融合了千言万语。

  你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你可以改变你的面孔,但是你无法改变你的灵魂。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你可以是最嬗变的演员,但是你无法欺骗你的心。

  无论satin是逃避,是装傻,是沉溺,是决绝,是勇敢,不管她用何种姿态去面对她的爱情,她却无法改变它。

  无关乎于你可以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无关乎你可以得到大团圆的结局,或者悲剧收场。你爱过了。

  她爱过了。

  所以就值了。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为爱情飞蛾扑火。不管是做出来,被所有人看见的轰轰烈烈,还是藏在心中,不为人知的小心翼翼,抑或是心中渴望,却装作无所谓的试图欺骗自己。

  至少在自己心里的某一处,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位置,留给爱情。

  ===================================================

  我只是在等这样一个人,对我说:Come what may, I will love you till my dying day.

  There is no curing for the ridiculous obsession of love.

  The b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 is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

  《红磨坊》观后感(七):完全冲着演员来的

  怎么说呢。。一部美国版的阿三片?

  不是瞧不起阿三的片子,只是这个风格又唱又跳眼花缭乱的,着实让人消化不了。。而比阿三片强点的地方就是画面做的精致唯美点,有时候就是得舍得花钱点。。

  好吧,最近着迷于约翰雷吉扎莫,看来这家伙就是喜欢不走正常路线,总是那么出位。

  一开始看了半天还在琢磨这大叔又要扮什么怪胎了,焦躁之余觉得这侏儒着实搞怪、抢眼,还在想这种戏份应该由那大叔来搞啊。。突然间眼睛一亮,这不就是那张我期盼已久的痞子脸么。。

  侏儒都演过,雷叔,真有你的!

  再说伊万,看过几部他的片子。而是个人就爱问“看过《猜火车》么?”。。这片子太有知名度了,咱入门时打基础用的啊。。不过我还是喜欢《我爱你莫里斯》里他那小受模样~(默念 我不是腐女。。我不是腐女。。)而《天鹅绒金矿》里的表现也着实亮眼!!至于在这部片子里嘛。。虽然脸还是美的,但是剧情太俗套了,演员表现也就没什么可超长发挥的余地了。。

  尼克,对不起,不熟。。只知道克鲁斯前妻。朋友说过“长了一张那么板的男人脸,让克鲁斯天天看着哪受得了,难怪要离婚!”(尼克迷表发飙,这话不是我说的)

  客观的讲,从这片子里来看,尼克还是很俊美的,不是以前看过几张感觉表情很凶悍的样子。

  虽然不怎么喜欢,但是还是给了四星,因为大家都说是经典嘛,因为有我喜欢的雷吉扎莫嘛。。。好勉强,真是苦了我了。。。

  《红磨坊》观后感(八):薄情

  妮可真是360°无死角的美,美到令人心碎。但这实在不是一个爱情故事……男主不就是想白嫖吗,嫖完还要挡人前途和钱途,简直令人发指的幼稚天真和残忍粗暴。

  妮可想要成为演员,想要有保障的生活。男主什么也给不了他,口口声声“All you need is love”,爱就是氧气。去你的氧气我真是……如果不能说脏话,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付出那么多得来的演出,他一句和爱相比那不重要,我们拥有彼此就够了。妮可居然还信了,我也真是醉了,难道那个年代的巴黎歌舞女子就这么缺爱吗,啊?

  红磨坊就像是我的家一样——是,男主什么都懂,但他觉得不重要。true freedom beauty,明明是美好的宗旨美好的立意,在他口中简直荒唐可笑,让人无比反感。

  让人想起茶花女,同样为了爱付出一切,直到没顶在洪水一样无望的爱情里。

  ……短评写不下了,只好改长评。

  《红磨坊》观后感(九):梦断花都

  昨夜又看了一遍《红磨坊》,虽看了许多遍却还有耐心坚持听完片尾曲,对其喜爱可见一斑,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它的译名更美了:梦断花都。标题是如此地贴切,所有炫耀都追逐着离殇,美丽至极也意味着到了生命的尽头。

  吸引我重复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不止是那俗气的波西米亚风格,和美伦美焕的康康舞;最大的诱因还是女主角妮可基得曼。深陷的幽蓝色眸子、性感的塑身衣,让人们的目光无法从莎婷身上挪开;正如男人们所说她是红磨坊最耀眼的钻石!再来说说这位伟大的演员,在确定出 这部电影时,与汤姆克鲁斯感情破碇,婚姻走向尽头。接下该片时,正是妮可最伤心的时候;当莎婷曼妙的身姿从男土的头顶飘过时,导演用镜头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会演戏的女人诞生了。她创造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神话,不再是任何人的附属。这部歌舞片也成为了这位银幕女神的转折点。

  虽然本片的主题不止歌舞,还包括阶级、自由、追求享乐,各种复杂的因素拧巴在一起,可电影的开头男主角却给这个回忆冠以“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莎婷是一个历经世俗,一心想爬入上流社会的交际花;而男主角克里斯汀则是一个相反的极端。不顾父亲的反对,随着波西米亚革命的风潮来到这个城市,与许多来到这里的小伙子一样,崇尚自由,理想和爱情。两人爱情开始的标志是在红磨坊顶端的定情一吻,用此刻的美好与结局对照,我们只能叹感莎婷的爱情就像死亡一样,来的时候根本没得选择。两人的一见钟情是在欲望中悄然绽放、莎婷一面丢弃不了红磨坊的浮华,却又一头扎进爱情的漩涡;当她已决然忠于爱情远走高飞时,死亡如期而至。呵,人生真是一个流着泪说的笑话!电影到了这个时刻反派开始萌动,公爵投资红磨坊的条件是得到这个美丽的女人,他的眼里容不得背叛。当歌剧的结局变成他最不愿意看见的,他彻底疯狂。没有了贵族的伪装,他只是一头充满恨意的野兽,理所应当地被世人所抛弃。大幕落下,莎婷完成了她最美丽的绽放,也宣告着生命的枯竭。幽蓝闪烁的眸子,依旧注视着爱人;直到死去眼里心里都是他,莎婷用死亡守卫了对爱情的忠贞,死亡让人升华,她用生命证明自己不是个妓女。可男主角还在苦苦对望,和红磨坊一样漫无边际的堕落。也许这时的他才明白父亲所说的“这里是罪恶之源”的含义,可如今谁也治不好的爱情病。唯有望着对面的破旧建筑,回忆红磨坊往昔的风采,他只能选择麻木。

  爱人离去后,克里斯蒂安在蒙马特村的一间小屋子里终日以泪洗面,每次看见他的打字机上蜘蛛横行,蜘蛛网乱接,他就开始工作,工作完之后又一个人喝酒流泪, 然后继续用这台破旧的打字机将他们的故事写下来,只为把自己深爱的人烙在纸上,烙在他的心里。

  “没有法律。没有限制。只有一条规则:永远也别坠入爱河。”红磨坊日日歌舞升平,这是个男人们花天酒地的享乐国度。然而,这儿的爱情,却无比纯净动人 。

  《红磨坊》观后感(十):《红磨坊》,有种不老的感动

  《红磨坊》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隐隐躲在曾经纸醉金迷的废墟中,诉说着往日的热情与躁动。

  影片开始,灰白色与土黄色交织的画面,一股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倒回那个充满性、毒品、狂热和疯狂康康舞的世界。可是此时的红磨坊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显得荒凉、寂寞。面色清白的人们,脸上有着事不关己的冷漠。红磨坊里的故事,似乎已经沉浸在时间的某个角落,却不见它在岁月沾染了尘埃,你感觉得到,伸出手却仍然无法触摸那易碎的仿若虚幻。

  镜头飞入屋内,落在那个幽怨的男人脸上。屋里一半黄色一半蓝色的光线将这个窄小的空间分成两个世界,一个叫做现实,一个叫做怀念。古老的打字机,挂着泪痕的脸上,统统暮着一曾蓝光。静谧中带着无奈。斑驳的记忆里,那个充斥着灯红酒绿的地方仍然让人心生怯畏。在黄蓝为基调的开篇,时有艳丽的色彩充满着碰撞感。在华丽的红磨坊中似乎你无法寻找到真理、美、自由,尤其是爱。可是爱,分明就在莎婷银色裙子缓缓飘动的瞬间降临了。女主人的出场也算是电影色彩运用的亮点,导演运用金色的散花以及冷色的白光,让红磨坊中的王牌——女主人公莎婷华丽丽的从天而降,让身份虽为妓女的她此刻更显一份高贵,让尽是摇摆着大红大绿裙子的红磨坊有了片刻的安静。然而,片刻的宁静之后是更多的狂热与追捧,她是这个花花世界里的宠儿。

  男女主角的初次相遇充满着戏剧性。在充斥着音乐与舞蹈的某个晚上,甘愿臣服在爱情的裙下,克里斯蒂安一身西服动听的唱出爱的告白,画面瞬间变成了童话的世界,金色的雪片闪闪发光,映着银色的月光,他、她瞬间被一种叫做爱的东西击中。此刻画面呈现出冷色调,与红磨坊里的金碧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也正是这种少见的色彩才更显得爱情弥足珍贵。

  然而,快乐、幸福、迷恋、痛苦、悲伤、绝望,一切来得太过突然,又逝去在下一个转瞬,还来不及从梦中惊醒的人们,只看得见繁华过后的荒凉,就像是在电影院里做了一场虚空的大梦。影片的最后,莎婷身着白色的纱裙,真正成了美丽的女神,唱到:我爱你,直到……时间的尽头。舞台上辉煌一片,台下的黯然瞬间不见,相爱的人不应该渐行渐远。歌剧圆满完成,在一篇绚烂中华丽谢幕。可是幕布的背后,美丽的女人倒在心爱人的怀里,身下是片片缤纷的花瓣,此刻,色彩不见,只剩下痛苦的表情和无法阻止的遗憾。

  曲终人散,小丑的脸谱滑稽的有点可笑,可是又有谁看到了小丑的眼泪。幕布之外,是一片掌声……当写在泛黄稿纸上的“The end”随着画片消失,故事总有完的一天。可是梦里,分明有种感动,成为不老的传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磨坊》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