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也疯狂》是一部由埃米利·阿朵里诺执导,乌比·戈德堡 / 玛吉·史密斯 / 凯茜·纳基麦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一):新世纪的修女们
片头很有意思,老师问使徒有谁,学生答彼得、保罗。。。。猫王!
是啊,这些生在摇滚乐肆虐的时代的孩子,脑袋里哪还装得下格里高利圣咏和慈悲经呢?(我们不排除个别真心喜欢真心奉献的,但就目前主流音乐构成来看,流行还是占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受众同样是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多是修女们也是比较中意流行音乐的)
修女嘛,就是一辈子把童贞奉献给仁慈的神之子耶稣的老处女,几乎就是禁欲、冰冷的代名词。如果要是在中国找一个相对应的职业,除了尼姑外,就是分布在学校的各门科目的老龄女教师。
所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看到尼姑和我们亲爱的快退休的老师们在听《今天你要嫁给我》之类歌曲时,我们的想法。
所以,本片打出的作法是,去世俗化。就一个商业片而言,只能算是一种观点。
前段时间去登封看看和尚生活咋样了,发现和尚们除了赚钱,业余修养也是相当不错,除了个别低头刷朋友圈出去充话费一直睡觉的,更多的是在看新概念这样的书,没有死命让你烧香的了。就总体而言的面貌,搞出了一个啥《少林禅乐大典》门票蛮贵,但走的路线明显是吃老本玩复古。
至于为什么东西方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这部电影反映的现实是远远不够的,但敢于用不走偶像路线的黑人女性当主角的行为和勇气,使得这部电影禁得起一个三星。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二):挑男人的眼光和挑嗓子的眼光(兼论事业和爱情)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中学时,爸爸妈妈看的前仰后合,我独讪讪。
心智还处于少女漫画时代的我以为电影主角都是比白雪公主还白还漂亮的女孩子,怎么会有一黑妞呢(声明:我绝非种族歧视= =)
一晃大四,等待考研成绩到不淡定,于是蹭歌剧课。居然放的是这个。于是我终于有了机会纠正我的三观。
黑妞实在没有挑男人的眼光,男友是一黑社会老大,黑妞就在老大开设的夜总会唱歌,可算妇随夫唱。
妞当然和其他女孩一样,要求男人和原配离婚,男人当然顾左右而言他。
机缘巧合目睹老大杀人事件。
警察为保护其安全,将其藏在一修道院。
歌女VS修女
世俗世界的闹、俗、艳
修道院的静、清、纯
一门之隔
当修女从修道院迈进酒吧的一步不亚于娜拉出走的关门声。
妞因歌唱天才被推为唱诗班指挥,将业余到跑调的唱诗班升华为有自己特色的吸引从教皇到不良少女的唱诗班。
海豚音胖妞笑眯眯的样子。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羞涩而坚定的放声歌唱。
这是我最喜欢的场景,双手捧心,绽放自己独特的美,各美其美。
结局当然狗血,老大找到前情妇的藏身之所,欲除之而后快。修道院姐妹和警察先后赶到,混战之后,正义战胜邪恶。
黑老大被擒,深情大喊“我爱你”
估计黑妞自己也很囧的想,挑男人的眼光真不如挑嗓子。
证明一个真理,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爱情,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三):值得真正的快乐
前段的画面淌在我眼前时 ,我 是无法拥有要看下去的冲动。可就是那么一个不美甚至是庸俗的女人 竟然能成为我日后不止一次去欣赏的角色。乐观向上是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的能量。那么 当我将自己从不绝望的理由指向这部片子 亦是不为过的。
好像是自己这些韶华里一直企及的事情终于得到肯定。
木偶的冷漠 小丑的无奈
那时觉得是遇见了自己
但当音乐响起时 在那一程 像是跟自己的心灵去旅行
可若是无法善待自己 无法 对别人诚恳 便是自己对不起自己了
那些年华风化不了的信仰 那些时日里的闯荡与跌跌撞撞
不管是笑是哭 IT'S MY DESTINY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四):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世界上最有钱的男人是比尔·盖茨,世界上最有爱心的人是特蕾莎修女。
修女是灵魂已经嫁给上帝的人,所以,修女是不能结婚的,她们过着集体生活,积善行德,终其一生对上帝负责,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奥黛丽·赫本曾主演过一部叫《修女传》的电影,扮演一位修女。
啰里八嗦了这么多,就是想说这一部电影,上面的都是引子,下面转回正题。
《修女也疯狂》不是一部记录片,也不是一部宣传教育片,他是一部正儿八经的喜剧片。比起什么《分手大师》,什么《恶棍天使》这样好意思称自己是喜剧的电影,不知道狂甩几条长街。
《修女也疯狂》说的是一个二流子的歌舞女郎,本来要去找已婚情人谈分手,结果一不小心知道了情人竟然是黑社会大哥,还一个不小心亲眼看见他杀了人,这尼玛~为了逃避黑社会情人的追杀,她不情愿的听从了警察的安排,躲进了修道院,之后,遇见了其他修女,发生了一系列搞笑、励志的事。
既然是喜剧类型片,肯定有搞笑情节或搞怪人物、幽默台词支撑电影的结构,在矛盾冲突中,实现大团圆的美好结局。下面我们就一本正经的分析分析,为什么她是一部值得花上100分钟观看的好电影。
1 讲话声音最温柔、做什么事都慢半拍的修女担心冒牌修女刚来孤单,就送了随身的一个闹钟给她,闹铃声音却无比粗口:起床了,菊花头。起床了,菊花头。起床了,菊花头。
2 冒牌修女忍受不了修道院沉闷的生活,于是偷偷跑出去到酒吧“鬼混”,一群人跟看稀有动物似的盯着她,接着,送她闹钟的修女尾随而来,再接着,整天笑个不停的胖修女尾随进来,冒牌修女顿时没了玩耍的兴致,尾随而来的两位正经修女却玩high了。
3 冒牌修女小时候就是因为受不了修道院的“正经”“守旧”所以长大成了“不正经”“豪放”的歌女,没想到有一天竟然为保全性命只能请求院长收留,还要被迫加入唱诗班。
4 黑帮大佬手下找到了冒牌修女,却害怕不敢杀掉她,因为:我们不能杀修女。然后,只好违背老大意思,偷偷放走了冒牌修女。
人物方面:冒牌修女+铁三角组合。
冒牌修女虽然外表粗俗,口无遮拦,内心却真诚可爱。还有那个夸张的爆炸头和时尚时尚最时尚的无眉造型,再加上那一身极为不合身的修道服,简直记忆点满分。这可比徐克导演的3D大片中嘉玲姐霸气无眉造型早二十多年,无眉妆可谓引流潮流二十多年啊。
善良的修女,一胖一瘦,一个胆怯一个开朗,形象、性格方面喜感十足。这对组合是她最好的朋友,给这个冒牌修女添了不少麻烦,最后也救了她。
台词方面:台词极具调侃和讥讽意味。
修道院老师:谁能说出所有使徒的名字?
迪劳丽丝:约翰,保罗,乔治和格林。(披头士乐队四人)
黑社会头目文森:你真是满身喷火。
迪劳丽丝:你真是满嘴喷粪。
迪劳丽丝:来这之前,我有工作有朋友,有合身的衣服。来这之前,我一切都好。
修道院院长:据我所知,你的歌唱生涯一无是处,你已婚的情人想杀死你,欺骗别人就是欺骗你自己,是上帝把你带到这来的,接受这个暗示吧。
除此之外,歌曲毫无疑问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世界上最知名的歌曲除了生日歌,应该就是欢乐颂了,这首欢快的世界知名歌曲在《修女也疯狂2》中也多次展现。而本片的插曲包括《Hail Holy Me》《My God》《I Will Follow Him》将圣歌式吟唱与流行音乐结合,并以合唱的形式演绎出来,每次音乐响起,我都想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跟着节奏一起摇摆。
综上,我觉得这TMD才是一部真正的喜剧片。
关注微信公众号:阿如花
这个世界上值得你为之疯狂的事情不多了,当有了疯狂一次的念头时,就趁热TMD赶紧去做吧!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五):《修女也疯狂》 2017.09.30
虽然我知道没有可比性,但是我觉得这是另一版的《飞越疯人院》,教堂跟疯人院一样,有一个一切都是为了病人、为了修女好的护士长(女院长),被管理得很尴尬,毫无激情、杂乱无章、每个人都遵守着莫名其妙的传统,根本就没有人有想法改变些什么。
剧情方面很放松,中间笑料百出,喜剧嘛,所以剧中的杀手二逼也能说得过去了,从小黑人大妈就非常喜欢音乐,开头就演唱了后面要合唱的歌曲,跟着黑人大妈进入教堂,体验教堂生活,接着享受一段又一段的合唱,音乐主题,根据多年的经验,肯定会以一首歌曲画上完美的句号,结尾的《I Will Follow Him》改编得很赞呀,不过我更喜欢第一首《Hail Holy Queen》。在教堂生活中,跟修女们的磨合,特别是跟院长的相处,能够看出开头到结尾院长的变化。回过头来看这部《修女也疯狂》,跟很多影视作品一样,都是一个音乐人跟一群不擅长表演音乐的人演绎出来了一段段不错的乐曲,音乐真是一个好东西,在观影的过程中,合唱部分兴奋得不行,我听到喜欢的音乐的时候会出现胸口很闷的情况,而每首歌我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有意思的是,好像英国人是不会伤害教堂里的人。
很赞的一部作品,最后奉上剧中一句我觉得很赞的台词。
you know how sometimes it's as if you have to be youreslf or you'll just burst?
有时候不做会真正的自己就要崩溃。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六):92年的美国和17年的中国
再次刷完一遍《修女与疯狂》反复出现的几个镜头。
一.偏见。迪劳刚刚进入修道院的时候,她不愿意穿上修女服,并嘲讽其为“企鹅皮”,这段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这其中的根源是人们之间的偏见和误解,总都觉得自己都是最好的、最对的,而对方就是个白痴。可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路怒,我们骂送外卖小哥,我们恐惧同性恋,我们烦小学生玩游戏,城管非法对付小商贩,市民抵触城管正常执法,数不胜数。你没有融入过对方你怎么知道对方的坚持或者你早已经忘记了你曾经的那些苦难。
二.信仰。结局时,没人敢杀修女,这是美国精神与信仰的道德底线,可如果警察不及时到场,也许文森就真的开枪了,影片没有让这个场面发生。但现实不是总是喜剧,杀母的,带儿子一起自杀的,扶老太太被讹的,我们除了实用主义之外是不是真的缺少一些信仰?即使有一天我们的法律足够完善,但可能依然不能保证100%的正确率,这时候有没有一种力量能够这其中的缺憾?在美国,你向Father忏悔任何事情都可以,不会担心法律的制裁,你依然有接受爱的机会,而这是法律不能给予的。
三.坚持。整个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结尾,而是合唱团第一次演出的时候,那种让一件不怎么好的事物变的美好的时候,真的非常非常的感人,可是影片却缺少了修女们非常努力、刻苦的戏份,其实这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只看到了成功,可真正打动我们的不是这表面的成功,而是这表演让我看到了其背后的付出与艰辛。同样的场景在《马达加斯加3》里面也曾出现,而《马》将这背后的努力与坚持表现的更加完美。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缺少的,就是坚持。
四.帮助。修女们要做飞机去救迪劳,而飞行员因为金钱的原因开始是拒绝的,后来经过修女们道德绑架之后最终妥协。我们看到了搞笑和善的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恶的一面,这里修女们还是没有给足了钱,甚至都没有说欠钱这回事,那我凭什么帮你?假设会有人利用这一点做坏事呢?其次,《奇葩说》有讨论过“给走头有路的人捐钱,蠢吗?”阿米尔汗主演的影片《我滴个神啊》也有触及这类问题,阿米尔汗帮助了一个对他说谎的人,但也确实帮助到了他。所以到底哪个更重要,我没想到答案,如果有道友有自己的答案,请留言给我好嘛,让我听听你的观点。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七):一个20岁的人的评价
很不错的电影!说句题外话,1992年的电影居然还可以看蓝光的,嘿嘿!前两天刚刚看了《和声》,今天误打误撞看了《修女也疯狂》(在《侯卫东官场笔记》里看到的,当时我就被吸引了)这两部电影惊人的相似,同样是一群女人,她们都身份特殊,都是因为合唱,她们都被改变了,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有个happy ending(黑人+女人+胖=喜感,再加上完美的表演)虽然不能像《和声》一样使人潸然泪下,但却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同样都以友情为主,都刻画出了每一个人物细腻的感情。在我看来,能真实地反映出内心深处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还有一点感受,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音乐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世界语言,相较于肢体语言,它更能触动人心。通过音乐,我们可以看到他人和自己的内心深处,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音乐就是那一束可以引领我们回到人之伊始的圣光。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八):20年过去了,这仍然是我最爱看的喜剧片
最近一直都在重温一些旧片子,尤其是喜剧电影更是麻麻的最爱。
然而……
看过这么多部喜剧电影,《修女也疯狂》却一直在麻麻心中保留着神圣而顶级的地位!
《修女也疯狂》分为两部,分别上映于1992和1993年,迄今20余年,再次重温,却仍旧被这部电影中的音乐和灵魂所吸引。
第一部讲述的是夜总会歌手迪劳伦斯因与黑社会头目走得近而不幸卷入了一场杀人官司中,警方为了确保她的安全将其安顿在修道院里。
迪劳伦斯生性活泼,她无法忍受修道院的生活,因此常常在夜里出去唱歌跳舞。院长知道后只好把她送入唱诗班。
刚开始唱诗班十分糟糕,但经过迪劳伦斯的改造后迅速生机勃勃。迪劳伦斯将流行歌曲的唱法与枯燥乏味的圣诗相结合,这无疑是对宗教的质疑和反叛。
但在表演的时候却受到了主教的好评,于是迪劳伦斯更加大胆。
就在这时法院通知要审理黑社会头目的案件,却被内线告密,迪劳伦斯不幸被黑社会抓走。最后警察自然及时赶到救了迪劳伦斯,并且迪劳伦斯在教皇的演唱会上表现出色,因此出了名。
第二部则是延续第一部的故事,讲述出了名的迪劳伦斯又被院长召回去拯救一班喜爱唱歌却缺乏调教的高中生们。
迪劳伦斯又将这些高中生组成唱诗班,并且用了第一部的唱法继续调教这些孩子们,帮助孩子们在音乐大赛中获得了冠军的头衔。
音乐在电影中占据了主要的角色,本片多数演员是黑人,因此在音乐中加入了许多黑人音乐的元素。
比如蓝调、R&B、说唱等等……
第二部相比第一部评分稍微低了一些,这也无可厚非,一般电影的续集都无法超越前者。
两部《修女也疯狂》均有瑕疵,但并不影响整体剧情的发展。黑人英语的笑点加上黑人音乐的点缀简直完美!
“修女”系列不仅是喜剧片,也是歌舞片和宗教片。本来宗教元素会给人一种压抑和严肃的感觉,但加上了喜剧和歌舞的元素就比较轻松愉悦。
2006年~2008年上映的《歌舞青春》也将喜剧和音乐相结合,讲述了美国高中几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的感情故事。
但《歌舞青春》里的音乐都偏向于流行、青春,好听有活力,却较《修女也疯狂》系列差点火候。
抛开音乐的疯狂和喜剧的张力不谈,本片更加掷地有声地表现了现代人对老宗教思想的质疑。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修女一定是正儿八经颂诗、祷告,死板、严肃、毫无生气。
在迪劳伦斯出现以前的确是这样的,但经过她“大闹天宫”般地改造以后,修女也变得活泼、俏皮、疯狂了起来。
首先是对宗教生活的改造,迪劳伦斯见惯了奢华地场面自然无法忍受修道院的清素。她虽然穿着修女的服饰,却有一颗“我不是修女”的心。
她每天晚上在院子里唱歌跳舞,这严重打乱了修道院的生活纪律,但院长并没有因此而责怪她,反而看在“上帝的面子”上对她包容、忍让,让她利用自己的天赋改造唱诗班。
其次是对宗教音乐的改造,虽然词并没有修改,仍然是赞美主、歌颂主。但曲调却完全改变了原来沉闷的曲风,换上了rap、摇滚、蓝调,使其更加现代化。
在第二部中,唱诗班代表高中参加比赛,前一位选手演唱的也是《欢乐颂》,传统而优美。
但迪劳伦斯带领的唱诗班却唱出了新的风味,一时间所有的观众和评委都惊呆了,享受着音乐带给自己的新鲜感和乐趣。
最后是对服装的改变,为了让学生们唱歌的时候更加自如,迪劳伦斯决定让大家脱去束缚自己的长袍,忘记自己是唱诗班,完全像个“自己”一样地演唱。
在唱歌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放松、自由,真正像个小鸟一样地飞翔。
在迪劳伦斯的带领下,旧宗教的形式化已经在人们心中淡化,本片也是宗教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修女也疯狂》的主角几乎都是黑人,本片也存在消灭人们心中种族歧视的目的。
就像黑人小男孩总是把黑奴历史挂在嘴边一样,他很直白地告诉大家要懂得彼此尊重。黑人的文化——音乐、涂鸦——也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表达。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九):《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修女也疯狂》这部电影虽是喜剧片,我却觉得它的特点已超越了“喜剧”这一标签。让我印象更深刻的,不是它的笑点,而是剧情。剧情背后富含着关于教育、做人、做事、人生、宗教等诸多话题的道理深刻、通俗又有说服力,值得我谨记一生。
看悲剧的人需要反省剧情。与悲剧不同,喜剧圆满的结局往往是因为主人公有着圆满的智慧和德行。迪劳丽丝就是一个德行、才华和智慧兼备的人。那么人的这些素质从何而来?
影片开头的老师说少年的迪劳丽丝不守规矩,会成为混世魔女。那么,为何不守规矩的人后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而守规矩的人却往往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的答案是:
因为她热爱生命,所以想要更丰富精彩的、人尽其才的人生路;因为人尽其才,所以不守规矩、出其不意;因为不守规矩,所以她就会走出更多出乎意料的、自己从没走过的路;因为她走了更多自己和别人从没走过的路,所以能知道并做到更多自己和别人做不到的事,接着才能够有了创造奇迹的基础。热爱生命的人,会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如此就绝对会创造奇迹!所以人可以从心所欲、出其不意,但又不能离经叛道。
对音乐的各种知识无所不通的迪劳丽丝内心对自由的向往超越了一切,连文森送的美丽至极的紫貂皮大衣都视若草芥。而她的两个同事却对他人送的礼物万分好奇,恨不能一睹为快。人们对外在物质的迷恋,是自身已有才华得以横溢四溅的最大囚壁之一——人才与庸人的区别就高下立判。这种区别,是因也是果。
出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尊重与热爱,她才想离开,离开罪恶之城里诺;离开没开化的俱乐部这个鬼地方和不赏识她的文森以及俱乐部的顾客。出于对文森司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她才会去报警。出于对自由的热爱,她宁愿面对杀人犯文森和充满罪恶的里诺,也不愿去压抑人性的修道院。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她使唱诗班每一次普普通通的排练日臻完美以至精彩绝伦。这喜剧结局已证明:用心把生命中每一件或大或小的所有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使一切人事物都尽善尽美,必定大吉大利!
佛学有大小乘之分,迪劳丽丝就非常像是一个大乘菩萨。例如迪劳丽丝号召大家走出教堂,不再以惧怕外界危险为由而封闭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为社区服务,为了更多的人布施一切,尽可能多与外界沟通而不独自修行。
修道院院主曾说迪劳丽丝使教堂变得像电影院,亵渎宗教,败坏唱诗班。殊不知,人生最大的亵渎和败坏就是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不用心做好自己做的每件事、不能使自身尽其所能、不能做出更多自己从没做过的事、不能为更多人服务。
原本打算去芝加哥、迈阿密、纽约等大城市去大展拳脚,让更多人赏识的她,却在一间普普通通的修道院,从一名孤立无助的新修女开始,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改变了一群死气沉沉的修女,改变了一个社区,做出了让教皇都刮目相看、让全国都为之倾倒的非凡成就,最终成为美国领衔的歌舞巨星。这种非凡成就,也唯有非凡的热爱才能促成。因为热爱一切,她已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自己和更多人的命运。相应挚爱的力量,热爱天地间的一切人、事和物。这大概是创造奇迹的必备心态。
佛学大概也认同这一点:只要你足够优秀,就算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创造奇迹,都能成佛。在第二部电影里,她改变了一所濒临关停的、普普通通的学校,再次创造奇迹验证了这个说法。
原本肤浅、低俗到毫无思想性的几首歌的歌词简直无从赏析,若用来表达对爱人的真挚情感,我却又觉得肉麻恶心。但这些歌曲最大的优点就是像《最炫民族风》和《小苹果》一样节奏欢快,易令人兴奋。
我看着两部电影里每一首歌里被迪劳丽丝改编成唱诗后的歌词,感觉歌词原本的肉麻恶心居然变成了对上帝无与伦比的忠贞与挚爱,却再无半点肉麻乃至恶心的感觉了。我只从歌词里看到了对上帝的无上敬畏与爱戴而无其它杂质。
除了歌词改的妙让我眼前一亮,还有歌曲本身欢快的节奏取代了以往乐曲节奏的庄严肃穆。庄严肃穆虽给人以神圣严谨的感觉,却又让人感觉死气沉沉,没有快感而昏昏欲睡——这大概是人们对宗教、修行者、寺庙以及道观等人事物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背离人的天性。
改编后的唱诗欢快的节奏仿佛能够让自身、他人、教堂、上帝、宗教乃至世间一切都永远欢快开朗、活泼可爱起来,永远都不再暮气沉沉,沉坠渊潭。而令人鼓舞和振奋、充满生机、精神百倍、简洁明快正是任何人事物都本应保持的状态。
除了歌词和节奏的改变绝妙,还有更多的细节,例如合唱中安排的独唱、乐器音、拍手掌声、爵士乐、饶舌等等都巧妙安插的让我赞叹不已、热血沸腾。
我想,迪劳丽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利用音乐的各种属性,把人性、市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某些共同点给完美的衔接、融合到一起了。这个融合的社会意义,犹如大地回春时,坚冰消融,湖面解冻,万物复苏;犹如德国的柏林墙被拆。迪劳丽丝还像是兼任着两国的外交翻译官,是几种不同思想文化得以沟通和交融的桥梁。
电影里玛莉罗伯特有句台词:有时候不做回真正的自己就要崩溃。天性被规矩压抑或束缚的人和组织总是容易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例如修道院的经济状况一直不佳;圣芳济中学也是入不敷出;世间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也总是觉得处处都是绝人之路而诚惶诚恐、你争我夺。惶恐地争夺权势。
有权势的人只能暂时震慑他人,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人。有威望的人才有真正的影响力。威望的来源,主要是靠德行和智慧。人的势力和权力总是不敌德行和智慧。依靠德智,可以挫败权势——这是我对“以柔克刚”一词的解释之一。迪劳丽丝与修道院院长以及与校长和教育部门之间的故事,就是我见过的此论点最佳论据之一。
这部电影再次验证了这些在中国流传千古的真理:仁者无敌,福地福人居,吉人自有天相。迪劳丽丝是仁者,是福人,是吉人。这种人总能逢凶化吉,创造奇迹。并不是上帝、菩萨等神佛保佑她,只是自佑罢了。真正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还是得靠自身的内因具足。外缘只是内因具足之后才能发挥出作用的。
迪劳丽丝的工作和特长与修行者和教育学八竿子都打不着,却又为何能让濒临关停的凯瑟琳修道院和旧金山圣芳济中学死灰复燃?做出专业部门的专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我想原因无它,因为她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及天地间的一切人事物——这也许正是为人处世这一学问的核心吧!也许真正会做人的人,不过走到哪里,做任何事都会创造奇迹。
《修女也疯狂》观后感(十):每个人都是不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充满活力的!
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发挥着自己最大的用处这是我所体会到的,迪劳丽丝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在随时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个人的心都不甘寂寞渴望能够与他人交往,每个人都不甘沉静都希望能过发挥自己最大的用处。并不是修女们都是清心寡欲没有任何的期望没有任何的想法,虽然上帝赋予了他们的是平淡简单的生活,她们也都一直遵守这这样的不成文的法则在办事和生活。她们有正常人的想法渴望能走出修道院来帮助更多的人,她们非常的善良慷慨。最后在迪劳丽丝的影响下她们终于突破了自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她们所想要的世界以及怎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音乐是整个的一大亮点,音乐用的恰到好处,有许多的地方出现了声画不同位的现象。这样子的过度才会不显得那么的突兀。改编了的修女们唱诵的歌曲,显得非常有活力,虽然依旧是在歌颂上帝但却和原来的有着极大的区别,让我们有着耳目一新的感觉,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完美的体现以至于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起舞。音乐突出了主题,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只是有的人将他暂时冷冻了起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