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与小鸟》是一部由保罗·格里莫尔执导,让·马丹 / 帕斯卡尔·马佐蒂 / 雷蒙·比西埃尔主演的一部动画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王与小鸟》观后感(一):你可以只当是部儿童片
但它不是。
这部片子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革命,愚众与野心家》。没错,这就是《小鸟与国王》的“成人主题”。这部动画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调侃了革命。
下面就动画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一下《鸟》背后的台词。
国王——昏君和暴君的结合体。
不事朝政姑且不论,他对身边的大臣随意处决,肯定得不到上层人士的支持;对底层民众,又采用高压政策强迫劳动,以剥削剩余价值,当然也得不到底层的拥护。
这位国王是喻体,那么无能而苛刻的政府就是本体,它也是革命的根源。
牧羊女和扫烟囱工——从体制中逃离的知识分子。
一开始他们生活在皇宫中,互生情愫后私奔——这个举动象征着御用知识分子不愿受束缚,不再为权威服务。他们放弃了庙堂,从体制中逃脱,成为自由人。
但自由之后,他们关心的只是儿女情长——从体制中逃离的人往往不愿再卷入政治纷争,更愿意寄情于山水之间,成为所谓“名士”。这种人对国王并无深仇大恨,也没有政治野心,他们要的不过是独立和自由。
鹦鹉——野心家,煽动者。
鹦鹉是见多识广的草根人物。它环游过世界,精通各种语言。本来可以继续闲云野鹤的生活,但国王杀了它的妻子,还随时可以要它孩子的命。这种威胁让它不安。
片中有一个细节:鹦鹉把巢安在王宫的尖顶上。
鹦鹉并不是为王室服务的,却赖在王宫边——潜台词就是,来自民间的草根知识分子,期望有一天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但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结果成了徘徊在体制边缘的人。由于出身并非正统,他们不仅得不到赏识,反而被侮辱,只能对政府发发牢骚。他们无以改变现状。
他们看似软弱可欺,但一旦时机成熟,他们马上摇身成为革命领袖。统治者没有意识到这种边缘人物的危险,为自己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宠物狗——上层阶级中对革命的同情者。
生活在体制内的宠物狗,虽然知道国王昏庸而残暴,但即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推翻他。他们只能适度的给与革命者帮助。但革命成功之前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社会地位。
说难听点,这叫吃里扒外。
警卫队——警察与执法者。
他们是忠实的打手,完全听命于国王。警察又分两种,地上的和地下的,论实力无疑是地下的比较强——秘密警察,或者说特务,总是身怀绝技的——不用提不谙世事的私奔情侣,,甚至老谋深算的鹦鹉,都没能逃脱他们的追捕。
除了追查“政治犯”,他们还是统治底层民众的工具。他们严格贯彻高压政策,强制其劳动,而绝大多数劳动的产物都被统治阶级夺走,留下的仅供糊口。
他们虽然身怀绝技,但却是孤零零的个体。这种孤立性,决定了他们只能效忠于统治阶级,成为体制的顶梁。
地底居民——底层劳苦大众,愚众。
他们是受蒙蔽的一群,住在地底,见不到阳光。他们已经被洗脑,习惯了国王的剥削,并没有反抗意识,没有革命诉求。关于自由,他们只是道听途说——小鸟和阳光仅仅存在于盲艺人的歌唱中。
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被剥削。但若说他们麻木,他们却也是接纳性最强的一类人——他们可以接纳暴政,也可以接纳盲艺人的歌唱,更不反对革命——对于底层来说,生活已经坏成这样了,难道还能更糟糕吗?
盲艺人——底层的自由人。
盲艺并不像其他地底居民一样劳动。他逃离了统治者的奴役,沿街卖唱,过着自由而清贫的生活。
和鹦鹉所代表的自由人不同,盲艺人代表的自由人没有明确的立场,他只是个无知且无畏的乐观主义者,哪怕在狮子群里也可以开心的演奏。当鹦鹉在进行煽动性演说的时候,他不解其意,只是随声附和,无意中起到了煽风点火的效果。
而那对私奔的情侣,向往的也就是盲艺人的生活状态。牧羊女和扫烟囱工,即时住在王宫里,也还是是底层人。也就是说,他们心中向往的是底层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为此他们可以放弃物质上的享受。
狮子——盲流,罪犯,无业者,底层中的底层。
国王对狮子们并不好,经常让他们挨饿。饥肠辘辘的狮子遇到活物就一拥而上,无意中成了国王的帮凶。
狮子所处的是底层中的底层,对现实强烈不满。这个阶层通常是被忽略的,但他们有着很强的攻击性,一旦被煽动,破坏力相当惊人。
野心家鹦鹉就利用了这个阶层的特性,打着“告诉你们真相”的招牌,进行极富煽动性与欺骗性的演说。他告诉狮子们:牧羊女的羊本来是给你们的,现在国王把牧羊女抢走了;只要推翻国王,就有羊吃了!
不明真相的狮子们十分恼火,觉得国王损害了他们的权利,冲出了笼子,走上了街头。
但革命成功以后呢?狮子就有羊吃了吗?
恐怕还是要被关回到笼子里罢!
机器人——军队。
野心家鹦鹉明白,光靠狮子还不够,要让国王下台,必须掌控机器人!而且机器人并不直接受国王操纵,它是由操纵室里的人操纵的。
军队是由掌握兵权的人操纵的,鹦鹉杀死了掌握兵权的人,操纵了军队,顷刻间王宫就变成了一片瓦砾。
军队本来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但叛变之后,却能立即粉碎原来的统治阶级。
故事的最后,机器人孤独的坐在皇宫的废墟之上——革命成功了,暴君下台了,但国家也破败了,重建可比颠覆跟困难啊。
机器人打开了鸟笼,鹦鹉的儿子飞了出来。这是导演美好的愿望——新的统治者能给有思想的人以自由。
但,往往,这也仅仅是美好的愿望。回到片头,看着野心十足的鹦鹉对这场暴动津津乐道的时候,这便更像反讽。
《国王与小鸟》观后感(二):回想初见
依稀记得,那是在将近30年前,一个下雨的下午。妈妈要去上中班了,我不肯下楼跟爷爷奶奶一起,也不敢一个人呆在阴雨天里阴暗的二楼房间里。于是妈妈就把黑白电视机搬到房间门口,搬个小板凳让我坐在楼梯口,让我坐在楼道里看电视。
当时我家的电视只有中央1套(当时在我家的电视机上为2频道)2套(为7频道)以及我们本地电视台(其余记不清的频道)。不知怎么的我就开到了这部动画片,里面好多元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鸟(为什么称为小鸟一直不明白),机器人最后一拳打破笼子,斗鸡眼,广播里大喊的“注意,注意,XXXX跟一个扫烟囱的跑了XXXX”(台词已经记不清了,只是留下了扫烟囱是很低下的工作的印象=。=)......
然而当时的我,到底还是太小,看不明白这片子的含义。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比起片子的深刻寓意,那个阴雨天的下午,和楼梯间的电视机,给我的印象反而深刻得多,至今依然难忘。
《国王与小鸟》观后感(三):看个动画片还这么费脑子
如果有谁敢轻视美术片,建议看看此片,绝对的经典,上影的配音更是锦上添花
简洁的线条,完美的画风,神奇的想象,强烈的讽刺,深刻的寓意,这不是小孩子可以看懂的动画片,不过可悲的是,成年人不看动画,做动画的又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动画又是给小孩子看的,怎么看都是悖论啊
孩子,长大以后多看看动画吧,比沉浸在脑残偶像剧中要好,起码人不会变傻
国王举行婚礼的场面我不禁想起威廉王子大婚了,恐怕世界上所有的王室都会讨厌这部片子;小鸟驾驭机器人摧毁宫殿有点大闹天宫的调调,YY了
结尾非常好,有一点点悲剧情怀,又有一点点希望
《国王与小鸟》观后感(四):强烈的政治隐喻
法国动画大师保罗~格里莫的名作《国王与小鸟》是一部带有强烈政治讽喻意味的作品,事实上它是一部成人动画,儿童并不能欣赏其中的讽喻。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简要的解析其讽喻,一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射,一是对专制主义个人崇拜的抨击与嘲弄。
首先来谈第一个方面,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射。
说它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射,我们是从哪些方面看出的呢?第一,作品中卡西卡迪国国王名叫“夏尔第五加第三等于第八、第八加八等于第十六”,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巧合”的是路易十六跟片中的国王一样爱打猎(路易十六以此逃避繁琐的政事);历史上的路易十六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在位期间多次更换首相和部长,而片中的国王对部下的不信任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二,作品中卡西卡迪王国富丽豪华的宫殿以及宫殿下暗无天日的地下城,不禁让人联想到路易十六奢侈享乐的凡尔赛宫以及法国大革命的起点巴士底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后推翻国王统治的并不是被残酷压迫的渴望自由的人民,而是被小鸟用谎言欺骗煽动的狮子们。它们是一群饥饿的禽兽,它们起来推翻国王并不是因为它们同情牧羊女和扫烟窗工人的苦难遭遇,而是因为小鸟告诉它们国王杀了为它们牧羊肥羊的牧羊女,这是何其深刻的讽刺,法国大革命中真正起着领导作用的并不是遭受压迫最深的下层人民,而是与以国王路易十六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存在利益冲突的资产阶级,自然,资产阶级的革命不是为了人民大众的民主、自由,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片中小鸟口中牧羊女放牧的肥羊)。另外,法国大革命后期,以罗伯斯皮尔为代表的雅各宾派上台后采取的一系列恐怖措施,在作者看来也是只有凶残如狮子老虎的禽兽才能做得出的(雅各宾派被推翻后罗伯斯皮尔被送上断头台)。
导演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射,一方面是对以国王路易十六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暴虐统治的批判,另一方面也是对革命这一看似前进的社会现象的反思——革命并不总如宣传的那样是为了人民的民主与自由,而是因为一部分人的利益与当前统治者的利益出现冲突,而大多数人在革命中只是被利用的角色。
其次来谈谈第二个方面,即对专制主义个人崇拜的抨击与嘲弄。
片中有两点体现了对专制主义个人崇拜的抨击与嘲弄。一是真假国王上。影片后面要与牧羊女结婚的并不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那个真国王,而是从画中走出的国王的画像,这是个很据讽刺意味的设计。在国王的画像出现前,我们已经了解到,城堡中处处是机关陷进,处处是牢房,而控制这些机关陷进的却只有国王自己,但当画像中的国王出来把国王送入机关中的地牢时,我们不禁要感叹“机关到最后往往陷害的是自己。”另外,有个奇怪的现象是画中走出的国王与真国王的性格是一样的,观众可能要说,画中的国王是真实国王的画像,性格当然应该一样了,其实不然,作者这里另有深意,作者要说的其实是:对于专制主义政权来说,统治者的跟换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事,在这样的政权下所有的统治者都只有一副嘴脸。第二是全国性的个人崇拜。在影片中全国都只有一副面孔,那就是国王的面孔,有批量生产的,甚至把著名的掷铁饼者、丘比特等为人熟知的面孔都换成了国王的面孔,当然这里不乏作者对这些作品的揶揄,然则,作者主要要表达的意思却是这是一个个人崇拜的国家。个人崇拜的恶果是什么呢?统治阶级的鹰犬需要的只是被崇拜的那个人,而不是确定的谁。当真国王被打入地牢后他的部下没有再寻找他的,这固然有他的画像跟他长得太像的缘故,但作者这里还是有独到的处理,画像跟真国王比起来还是有不一样的,那就是画像没有斗鸡眼,若是真正忠心耿耿的部下理当可以发现,然而作者对此没再提一笔,这是因为对于那些统治阶级的鹰犬来说,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主子,而不必在乎主子是谁,换了没。
《国王与小鸟》观后感(五):国王与小鸟
这部电影是和我两岁的外甥一起看的,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两个并排坐在沙发上,同时沉浸在电影之中,只是在当他看到那只巨大的机器人出现的时候会往我身边靠靠,我们两个人彼此互不打扰。
当然我们两个人看到的其实并不是同一部电影,他只是在看电影中颜色及音乐的变化,出现的能够让他认识的动物。而我们的现有认知却让我们不仅仅停留于此,电影中出现的种种影射及暗示都触发我们对于现实的思考,而有时这种思考其实根本是无济于事,跟我两岁外甥的感受本质无意,想到这会让我有所黯然。
电影中结局大快人心,最后对于牢笼的重重一击让我畅快淋漓,但是现实却是让我们无奈,我们真的会有那种可以感化心灵的音乐吗,有像野兽的那种苏醒吗?电影中的故事是理想的化身,而现实却无从下手
《国王与小鸟》观后感(六):伟大的夏尔十六陛下
看这部电影也许早已错过了年龄,因为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如果说这部电影哪里好看,是音乐(绝对堪称经典),是奇妙的城堡,是夏尔十六的忧郁,是结尾那个机器人沉思于废墟之中……
无法掩饰,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夏尔第三加五等于八第八加八等于第十六世国王陛下”,这个最大的反派人物。297楼的密室里,抛开了自负而聪明的神奇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剩下的只是对独眼的自卑,无望悲伤的爱情,动听忧郁的音乐。他像一个天生孤独的小丑,内心充满悲哀,孤独,不安。然而,所有的一切无法缓解,变得阴暗,冷酷,狠毒。只不过是个可悲的性格缺陷的人,倒霉的坐上了皇帝的位子,因为掌控一切的权力,所有的缺陷都被放大了一千倍,一万倍……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君王,一个暴君,也许伟大的暴君,像隋炀帝和秦始皇一样,让人争议。但是,我讨厌那个画像,那个假的夏尔十六,没有对子眼,愚蠢的,毫无情趣可言的假夏尔十六。虽然他的出现,也许才真正开始了故事……
动画片里让我觉得最感动的,是那个地下城里的盲人乐师,他的音乐,他的善良,他的对阳光和飞翔的想象,深深地打动了我。
而小鸟从头到尾都像是一出闹剧,虽然他是正义,勇敢,聪明,自由的化身,他被塑造的太完美,也许这会让很多小朋友喜欢。然而,他的自由,光明,和夏尔十六对比,只会让我对夏尔更同情。最不可饶恕的,是他操纵机器,摧毁了美轮美奂,设计奇巧的塔基卡迪王国,在文明与建筑面前,他不啻是个暴君。
至于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顶多是两个善良勇敢的对唯一的爱情执着的小孩子,两个瓷娃娃。
关于结尾,被机器人砸碎的鸟笼,象征着从此而来的自由,真是太天真了。如果作者没有把它当做动画片来拍的话,这样的结局就更堪称虚伪。自由,人类的这个幻想,似乎从来没有完全实现过。
《国王与小鸟》观后感(七):关于这部动画的隐喻(转自杨晓林)
啊西吧这部片子竟然花了34年去制作啊!亮瞎我!
首先,法国是欧洲第一个生产动画电影的国家。这部是法国动画大师保罗.格里墨的作品。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牡羊女和扫烟囱工人》,全片生动活泼,自始至终贯穿着智慧,幽默和政治色彩。
这部影片是世界动画史上制作周期最长的电影,这种完美主义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一代代动画从业者。
保罗在1946年和他的好朋友亚克.普维开始《牡羊女……》(国王与小鸟的雏形)的合作。100人的制作队伍工作了三年,完成不到80%,公司无法承受几乎破产的压力,因为它似乎永无完成之日。所以就把这个未完成版本公开发行了。保罗坚决反对,因为与自己的初衷相差甚远,
于是保罗以坚强的毅力开始了漫长的筹资以及完成剩余的工作。“我一直追求利用和谐的色彩来丰富角色个性与场景。由于我们进行了许多色彩方面的调整,因此最后得到了十分美妙的画面效果”。
直到1980年,作品才以《国王与小鸟》的新名字再次发行。
这部影片影射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政治批判色彩。虽然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动画片,但故事明显是在影射法国大革命,其中的寓意的确不是孩子们能看懂的。片中的“夏尔第五加三等于第八,第八加八等于第十六陛下”滥杀无辜,遏制自由,实行恐怖统治,实际上就是专制残暴的路易十六的画像。而阴暗的地下城关押着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平民,令人想起了巴士底狱。牡羊女和扫烟囱工人向往着自由和爱情,在没有窗户的世界里他们还有通往自由的烟囱。而最具反抗精神的莫过于小鸟了。它从国王的枪口下拯救自己的儿子,毫不留情的嘲笑国王的色厉内荏,甚至鼓动豺狼虎豹来推翻国王,驾驭着巨型机器人将整个国家摧毁成一片废墟。这实际上是法国革命鼓动者的形象写照。而狮子老虎等隐喻起义的力量,一旦唤醒就令人恐怖。地下城里的那个盲人乐师,他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渴望沐浴到阳光的温暖,听到小鸟挥动翅膀的声音,他惊喜地喊道:我知道在地面上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阳光,小鸟,它们都是存在的! 人生有信念,就有希望。他被认为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影片并非“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而是无法控制的机器人毁灭城池。巨型机器人用粗大的指尖打开束缚小鸟的笼门时,小鸟慢慢跳出来,然后,它握起巨大的拳头,将象征着牢狱的鸟笼砸得粉碎。拳头重重落下,地面都为之震动。机器人摧毁了整座城池之后,疲倦地坐在废墟上,头微微侧着,摆出一副罗丹雕塑‘思想者’的姿势,似乎在思索这场革命大暴动的结果和国家的前途。远方是黎明的地平线,曾经是辉煌王国的地方已成断壁残垣,逃生的人们流离失所不知所终。革命在摧毁暴政的同时也摧毁了一切,而人民的未来是否如同黎明的曙光充满希望,我们不得而知。影片以方面表现了专制统治必将摧毁,另一方面也对法国大革命作为暴力革命毁坏文明进行反思。
《国王与小鸟》观后感(八):反乌托邦之作
该片并非单纯对集权主义进行批判,其更深刻之处在于深刻的讽刺了革命起于群氓和这种革命之后的废墟,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
如果认为这个电影说的仅仅是法国大革命,我觉得是歪曲了导演的本意。一开幕,导演就借助鸟儿之口,说出“完全真实,这是我的经历,也是许多人的经历”——导演当然不会认为这个片子是只给法国人看的,而是对人类历史,尤其是整个人类的20世纪历史,充满了指涉。
片子可以与《雪国列车》参照来看。只是本片的反抗是以爱情为名,《雪国列车》以亲情为名。结局都在于揭示盲目的反抗后,不可避免的毁灭和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