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奋斗》观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奋斗》观后感10篇

  《奋斗》是一部由马伟豪执导,李晨 / 董璇 / 郑恺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奋斗》观后感(一):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

  越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陆涛为了女朋友老板打架,结果被老板的保镖打的鼻青脸肿回来。到了一家新公司,可是他们这个D组,却是一群没有追求的人。A组的组长非常嚣张,非常看不起陆涛他们这些人。本来那间会议室是陆涛他们先预定的,结果A组的人却要赶他们出去。终于得到一个参加青年设计大赛,可是陆涛他们的创意又被A组的人抄袭了。真的是屋漏又逢连夜雨。

  陆涛的父亲出国那么多年,迟到27年的父爱,虽然有些晚了,但毕竟还是来了。父爱一号是汽车,父爱二号是银行卡。单亲家庭孩子也的确够惨的,一直没有父爱。小时候希望父亲的爱,希望能得到一个玩具汽车。可是小时候却一直得不到。等到27岁的时候,再得到玩具汽车,还有什么意义呢?失去的父爱,怎么弥补?不过既然命运如此,我想陆涛最后也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好意。

  陆涛和夏琳的爱情,本来还是比较甜蜜的。但是夏琳也有自己的梦想,她想去巴黎,做时装设计师。起先,陆涛不允许她去,后来同意她去了。如果是我,肯定不会爱上这样的女人。因为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人人都可以去实现梦想,那么人人都是自私的。总有些人会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老公,为了孩子。我还是觉得女人就是要贤惠,做一个贤妻良母就OK了。太强势的女人,我驾驭不了。

  《奋斗》观后感(二):切入点

  这部电影的情节画面,

  有点接近《一只狗的大学时光》,

  我也不想说什么抄袭,

  算是借鉴吧。

  演员的动作表情有些僵硬,

  情节的设置起伏不大,

  没有强烈的突出主题,

  貌似失败

  有几句还是蛮经典

  “1.在现实生活里,

  我们渐渐的变得冷漠,

  变得复杂。”

  2.“被人嘲笑的梦想,

  越是有实现的价值。”

  《奋斗》观后感(三):“马氏”奋斗

  正如马导演说的那样,这部电影版的《奋斗》其实已经跟原著没什么太大关系了,他描绘的是导演甚至是演员们心中的奋斗。电影版《奋斗》既是噱头也是无奈吧,很多《奋斗》的剧迷会来一探究竟,难免会做诸多比较,可想而知这是上映后可能引发的最大讨论。但其实,你完全可以从一个独立的故事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只是人物的名字是你所熟知或不熟知的。

  电影的台词有些还是能引起观众,特别是正在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以及刚刚走出象牙塔的职场新新人的共鸣。“陆涛”的激情点燃了老潘那颗曾经年轻而今历满风霜的心,豆豆的故事可能想体现的是一种理想无疾而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缩影。也许想表达的太多,剧情显得不够紧凑。

  特别想提到的是,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中的“向南”是个亮点,他的人物表现甚至盖过了主角。在机场即将离开的场景,“杨晓芸”拿出哨子一吹,向同学由于长期养成的无敌条件反射瞬间转头奔向他老婆的刹那,真的有眼泪要涌出的丝丝感动(不仅是我一个人哦,旁边的童鞋都有的哦!)。如果评选这部电影的最佳场景,绝对要投票给它!另外,向同学在废弃仓库自创的少儿歌舞也很温馨

  经典台词奉送:“老天爷都这么不靠谱,更何况男人!”

  《奋斗》观后感(四):我的146

  ———— “我梦想的城市是一个可以容纳不同人的生活,承载不同人的梦想,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乌托邦。”

  “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

  “如果不下决心,梦想永远只是幻想。”

  “什么时候啊,十年之后啊?”——————

  控制情绪、专业素质、广告创意、人生计划、愿望、梦想,好多关键词。但是或许在前进的路上有人支持、相互陪伴可能更重要一些。

  我的146,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呢?

  《奋斗》观后感(五):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

  在你很小的时候,你身边的人告诉你:在这个世上,有一个叫上海的白马王子。他不仅身份显赫人长得帅气,还住在我朝最豪华最奢侈的宫殿里。他有用不完的金银珠宝、喝不完的琼浆玉液以及穿不完的华裳丽服——只要嫁给上海,那么一辈子就不用再愁。于是你从不懂事时就开始刻苦用功,不管暑天寒冬一路悬梁刺股拼了命学习各种知识和礼仪,只为了有一天能够配得上他并嫁给他。终于你学有所成,顺利把自己嫁给了上海。正当你想将青春托付于他时,你却发现原来上海早已经有了1625万个炮友。更可怕的是,这些炮友和你一样,各个都想扶正立后。

  尽管对于《奋斗》早有耳闻,不过我却没有看过电视剧版的《奋斗》,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几乎没有多少“奋青”的心态。不过有老徐的《杜拉拉升职记》的电影版作为先例,我对“青春励志”这一题材着实捏了一把汗,生怕它变成了《杜拉拉奋斗记》。印证冯小刚“电影植入广告将越来越普遍”的言论,这部电影在中国联通3G精彩在“沃”中徐徐展开,很快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小白领必备品牌陆续登场,最后干脆就成了“自然堂你本来就很美”的专场。好在这部片子的广告植入并不算令人特别难受,跟剧情也多少能扯上些关系,所以几乎不会毁掉全片的整体概念和观感。

  捏一把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伟豪。点开他的豆瓣电影影人页面,最近已上映的5部作品没有一个超过6分,最受好评的5部作品也没有一部超过2000年——也就是说,这货已经差不多十年没导出个像样的作品了。而且这一次演员阵容大部分都是新人,虽说保证了“青春”这一元素和新鲜感,却未免容易遭受“表演生硬”一类的诟病。《奋斗》这部电影题材新颖特殊,若是导得好出来就会是一部年轻人奋斗高速路上的打气加油站,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另一波“奋斗”热话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但若是导不好,马伟豪豪的导演生涯也真是神仙也无力回天了。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在围绕“自尊”和“金钱”展开的故事中,电影的许多改动让原著的忠实粉丝无法接受。我很理解这种情况,就像我无法接受电影《告白》的不伦不类一样。虽然被骂与小说原著完全不符,甚至弱化了许多原著角色,但这一部电影就我看来还是避免了很多国内“青年励志片”的软肋。与原著的差异性这点我没有发言权,但比较同期的许多国内影片这部电影要精彩许多。演员的表演也没有矫揉造作,两大男女主都让人觉得算是演得到位(吐槽一下,董璇真的长得好像巩俐啊!)。故事路线也算基本清晰,围绕两对恋人展开,着重还描写了陆涛和杨晓芸在爱情与工作面前的各种矛盾和取舍。

  影片中我特别记得的一幕是豆豆生病后,气若浮丝地跟陆涛说:“陆涛你一定要赢”!我把它看做是对当代正在奋斗和挣扎中年轻人的激励。陆涛在影片中的形象完全幻化成了“坚持梦想的一代人”,也正是这样,看着影片中的他遭遇各种现实的不公时才会感到气愤和委屈——因为这些,正是我们正在经历事情啊!而杨晓芸作为新时代女强人的形象也十分明显,虽然说在后面对于爱情的选择略微有点狗血,但现实中确实也不断在上演着女人在爱情和自我实现中选择其一的事情。反倒是一开始默默做着陆涛“背后女人”的夏琳,最后真正达成了自我实现和爱情的统一。

  “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是全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当陆涛在影片中问出“我想问在座的各位,对于你们来说成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在暗自这么问自己:在我的心里“两百平方的别墅”、“年薪五十万的工作”或者“福布斯排行榜上有名”是我所认可的“成功”吗?每个人对于“成功”的界定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有人觉得留住身边的另一半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也不出奇吧?而没有爱情的人,也许就只能没有退路地选择不断前进。最后关于我们“嫁入上海”的故事,有可能会被拍成电影在大屏幕上播放,也有可能被拍成电视剧让坐在芒果台前面的大妈们悲伤逆流成河。

  《奋斗》观后感(六):不新鲜,还是要奋斗

  翻拍这玩意儿吧,侬就得拎得清,尤其是把热播剧翻拍成电影,既然打算赚这个眼球和玛尼,侬就得顺便把板砖和口水也签收咯~低调着另辟蹊径就不太会出错。《武林外传》就是个反面教材——万众期待诸位大腕重聚小客栈老江湖无奈各种不合衬在一个无力的短故事里杯具地露馅儿了。好在电影《奋斗》相较于电视剧版几乎完全另起炉灶——编剧导演演员人物城市,于是电视剧的老主顾们从电影开拍前就准备好了围观然后拍砖。

  点映木有广告,一启幕米莱就被两部街机短信互传夏琳陆涛狼狈为奸的消息给当成打酱油的打发了,镜头以大都市生活的快节奏推进,你迫不及待遍寻林立的马赛克楼群却不见大裤衩和国贸三期,突然东方明珠洋气地戳了出来!你的心登时就凉了一截儿!摩都?!离开了帝都的京片子哪来大段的给力对白?接着陆涛张嘴了。玩鸟~逗贫绝然不是一脸乖相的晨儿哥强项~陆涛说完自己是个“能一口气记住四十个电话号码的小天才”就不负责任地贴近生活去鸟,没工夫秀口才倒是因为才高八斗自视清高不得不疲于对付各种生活的打压,晨儿编剧为了强调这个上海陆涛的平民性还夸张表现了某一囧事,捎带手情趣了一把~璇儿这个长发夏琳更女人,更合理化,但是完全没有李媛的短发杨晓芸酷,这个杨晓芸比较九零后,广告小王子郑恺的向南应该改名叫宅男,这对儿的关系完全女主外男主内,加上闪婚的前提,矛盾更极致,正适合电影篇幅的情节推进,极快就能将观众带入。电视剧中的华子和露露这对儿没有。电影中的第三对儿在平衡角色关系推进剧情发展方面至关重要。米莱因为只是打酱油的出来哭了两鼻子所以选了个长相随便的演员(貌似人家是靠身材吃饭的),真的,看见她的脸你就会明白为啥陆涛要甩了她~徐志森也是台湾大叔演的,张震他爹。

  电影里的职场戏增多,翁虹客串冷面女老板,夏琳的老板(很帅哟)和陆涛的对头都是广告熟脸~loft也有,但不够心碎乌托邦——和整部电影一样偏写实不够作不够得瑟~

  情节情绪方面触动我的有两点:大公司里的预备役垃圾团队的尴尬境遇让有时偷懒混日子的我十分汗颜——“何必呢不就一份工作嘛”——生命太特么没谱儿了尼玛耗不起呀~另,电影中多次出现“stand by me”“支持我”的爱情箴言,尤其是各自志存高远的两个人,爱情和理想冲突鸟,真正的考验啊~现实中要么放弃理想要么放弃爱情要么相互磨损两败俱伤,电影中的稍显理想化的处理也算是对沉沦在生活中人们的一种激励吧——为了两全理想和爱情或者各种难两全的美好事物,奋斗~

  剧透了吧?没啥惊喜吧?是啊,生活的真相就这么乏善可陈,或者是人类经过这么漫长岁月对各色故事已经审美疲劳了,与乏味的生活斗争,就是奋斗吧。

  所以呢,别指望收获神马观影快感,你会由衷的怀念电视剧的过瘾,但是从大银幕上看完95分钟的胶片之后,起码有那么几帧更像你的生活倒影的画面会投射在你心深处某个角落,让你面部发烫或心头发紧,然后发誓从下一个天亮开始打了鸡血一样去工作去爱。

  所以呢,之前拎着板砖的鸡血呢就蛋定了吧,也木那么欠拍伐?有木有~

  《奋斗》观后感(七):本片的优缺点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电影版的《奋斗》并没有拉来原班人马,打造一部电视剧的续集,而是搭起一个新团队,从另外一个角度,用另外一种风格,对原著小说进行了第二次的视觉解读。由于从导演到演员都进行了大换血,所以电影版《奋斗》并不像一般电视剧电影版那样,带有浓重的电视剧的影子,而是比较纯净的电影风格。   

  本片的中心思想很明确,完全没有装逼的嫌疑,而且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对当下为数不少的唯成功论者很有劝诫意义——光有梦想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是没用的,家庭、爱人也很重要,一定要珍惜。不过能不能说动就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很多事情是经过者才能体会到的。优点二:本片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配合上几个还算成功的笑点,全篇较为连贯,还真没出现厕所时间。优点三:片中的几个伏点设得很好,先设计喝酒、录像、许愿等环节,随后又配之以闪回,使得本片能做到前后照应,结构精致,类似于一篇不错的作文。   

  本片虽然故事完整,但起伏不大、冲突不够激烈,高潮部分也不像那么回事,使观众在看完结尾后有还应该再发生点什么事情才够爽的感觉。缺点二:本片突出的消费模式有点脱离群众了,300年的红酒、7000的LV包、客厅装投影等,这会使得观众觉得剧中的主人公距离自己很遥远,这使得本片的移情效应打了很大的折扣。

  《奋斗》观后感(八):无关电影,有关青春

  看到奋斗里面的李晨,脑海中立即出现了当时的《十七岁不哭》,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郝蕾,然后脑海中又浮现出那部经典的《颐和园》想起了一些郭晓冬和郝蕾一切猛烈的激情,毫无瑕疵的简宁在我的心目中完全把李晨类型化了,李晨在电影里竭尽全力向佟大为,可惜佟大为那种与生俱来的拧巴劲儿他怎么也学不来,太过太过,这是我的脑海中又又浮现出(浮现的太多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的佟大为演的方言,据说原型是王朔自己,可能是橡皮人里面的,然后我脑海中又又又浮现出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王朔客串的小坏蛋在老莫被人高高举起,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当时威震京城的小坏蛋后来被几个想取代他位置的孩子扎死了,然后那一代人的青春也就此终结。

  好吧,我扯远了,回到《奋斗》,这个我十分喜欢的电视剧被翻拍成电影之后完全是一个字儿:惨不忍睹啊。原谅我开始动用一下咆哮体:尼玛找个那么村儿的人来演米莱,坑爹啊你,而且在商场羞辱后来又追上抱住,当时我一愣神儿,尼玛也太不搭剧情了吧,青春剧哦亲,好多年轻人哦,还有悬疑剧哦亲,给好评哦亲。那个米莱完全是村妞啊,大概是王珞丹给我的感觉太完美了。。不好意思,湿态了。。还有个场景是在游艇上,支离破碎的闹剧。。又要搞什么分手仪式。当时我想直接骂娘了。。可能是导演剪片子的时候觉得这个实在狗血,实在太抄袭非2,就选择性阉割了。可惜没有煽干净。最最可气的是电影的预告片居然拿出了董璇的制服诱惑来赢取观众,原谅我不知道董璇是谁,我就是觉得董璇阿姨该有三十了吧,扯那么多犊子干啥啊,好电影没有好故事没有好情节怎么吹也不行啊,又不是毛片儿。

  烂片儿太多了我都看不过来了,可不可以不要再翻拍了,将爱还有点儿意思,武林外传和这个奋斗真是各种eggache啊,石康看了也得骂娘啊,糟蹋原著啊。。原书我也看过,写的挺牛逼的,电视剧那几个演员也挺靠谱,这里面的演员最靠谱的还就属那个胖子,上面有人神马的。。我估计他的很多台词在审片子的时候被阉割了,才显得这么纠结

  说了这么多,这个电影不给一星给两星的原因是因为这句话: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

  《奋斗》观后感(九):我对你没什么要求,因为你给不了我什么。

  《奋斗》连续剧没看全,虽说好评不断,但对其中演员调侃的语气有点厌恶,也对那夸张的奋斗情节脱离了我的现实而拒绝继续欣赏,没有任何想法。被炒的这么热的连续剧在经过这两年的洗礼,不管负面的正面的都已成为人们淡忘的过去,但奋斗的话题还是会被不管是蠢蠢欲动的青年还是已进入迟暮年纪的中老年们津津乐道。只要有梦想,奋斗永远是今生的话题。

  让我最有印象的是夏琳对着陆涛的那句,我跟你在一起没什么要求,因为你给不了我什么。我相信现实中也时常有人会以这样的话语对待身边的男性或女性。能说出这样的话语,一是对自已选择的质疑,二是对对方付出的抵毁。何其悲哀。

  人在想要追求自已梦想的时候,有时会被迫放弃很多,比如亲情,还有爱。在亲情和爱与梦想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前者,梦想是梦,可以时刻想着,如果情不在了,那是真的彻底失去了。陆涛说,我这么奋斗是因为你,没有了你,奋斗还有何意义。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在你面前说,去实现你的梦想吧,我等你,不是因为要离开你,而是因为怕失去你。奋斗的决心是否更加坚决?

  最后对此篇一个评价,太粗糙,分手场面居然和《非2》里离婚的那场如此雷同,情节拼凑的痕迹太过生硬,明显的在应付交差。杨晓芸的扮演者实在太差了,除了整天暴露其身材外,更何况也无看点,一无是处。唯一能感触的就那一两句也许从哪抄来的名言警句,深思的不是这部戏,而仅仅是奋斗这两个字而已。

  《奋斗》观后感(十):《奋斗》:痴狂董璇 爱拿一切赌明天

  文/ 鱼为

  穿着制服的董璇从房间里摇摆着出来的时候,《奋斗》中最出彩的一场戏份,就这么突然跳了出来,观众看到董璇性感的一面,也看到了李晨眼中的惊喜,跟着他们的冲动从床上跑进超市,幽默的气氛冲淡了情欲和诱惑的意味,所以董璇安然入睡后,观众并未因此失望,反而对董璇为爱奋斗的痴狂开始了最初的勾勒。

  也并非是显而易见的痴狂,以原著中夏琳的性格而言,是不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的可能,原著中的夏琳负责独立,负责痴狂的是米莱。但在这部影片中,米莱的戏份删减的几近于无,匹配陆涛的爱情属性——固执与坚持,顺其自然的转移到董璇身上,更改了剧情的电影让她变成兼具夏琳独立与米莱甘于牺牲这两个角色的特质,这让她的戏份多了起伏和冲突的优势,也多了给角色贴上私人标签的契机——有多少奋斗,就有多少“夏琳”。

  但电影显然缩短了角色与观众互动的时间,每个人必须在有限的戏份里迅速和观众建立感情,这种紧迫感一方面在于剧本的安排,另一方面,则也在于演员的牵引。在这一点上,两个新进入的角色——吴旭和豆豆因区别于原著,在第一时间就遭到排斥——游艇上的分手仪式模仿痕迹太过严重,影响了两人给观众的印象分。继而随着剧情的递进,两人的爱情也出现了最老套的情境——其中一人因病去世——从而让观众对两人的印象再打折扣。

  相对于老故事里冒新人的危险,郑恺和李媛扮演的向南夫妇与老故事里的形象重合,且戏份充足,但导演在处理两人戏份时,过于专注对“哨子”的使用,这个在电视剧中屡屡成为剧情亮点的道具,在影片中的频繁使用反倒抑制了剧情上的突破,甚至在最后关头也是凭借“哨子”来挽救爱情,给人有种使用过度的感觉。

  之于董璇,从第一场戏开始,就已有些明显的定位——时尚、性感、情痴。但剧情的张力显然不足以给董璇完全释放的空间,大量的广告植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人物的情感叙述,甚至有几次她不得不因为展示商品,做出与当时氛围并不契合的动作。

  但董璇还是把这些难以拿捏的戏份理顺了,这种理顺不光是演出的技巧:拍制服诱惑这场戏的时候,因为紧张,喝酒壮胆的董璇甚至把自己喝出了醉意,但这场带着醉意的演出格外出彩;甚至还在于主动在平淡的人物关系中找突围——外籍上司一边暗恋着她一边又百般的刁难就是出自她的灵感。

  在戏中不愠不火的沿着剧情从头至尾,散淡、妩媚、睿智,千面一人,态度认真的像是第一次演戏。影片上映后不久时间,江苏卫视也同时开播了她主演的新戏——翻拍自海岩的新版《拯救》,在那部戏中,她还是这样一个为戏为情痴狂的人,每次都是全情投入。

  换过多少角色,演过多少剧本,董璇始终一如宣传词里说道的:爱拿一切赌明天。她已拥有了担当的能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奋斗》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