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街陋巷》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罗伯特·德尼罗 / 哈威·凯特尔 / 大卫·普罗瓦尔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穷街陋巷》观后感(一):一部处女作的影响
哈维·凯特尔醉酒一段、配乐和结尾是亮点。只是整个故事结构颇为松散,感觉像是老马把自己在纽约“小意大利”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想象凑了起来,构成了一个关于街头、成长、躲债与还钱的故事……
《好家伙》《低俗小说》里的暗红色酒吧,《出租车司机》的纽约街头,昆汀式的絮叨,一小段台词讲一个有关讲话者的故事,还有后来《好家伙》里给挂进冷库冻死的那哥们。
合着那时候德尼罗是拿来当乔·佩西使的。他演了个没心没肺没大脑没担当偶尔还没义气的家伙。
哈维·凯特尔则成了后来《好家伙》里的亨利·希尔与吉米·康威——处处吃得开但却心存退意的帮派分子。宗教情结让人想起《基督最后的诱惑》,甚至于哈维·凯特尔对宗教的自虐性执念和他的种族主义式洁身自好还会让人联想到特拉维斯·比克尔(原谅我,我最近在看那本《谁在敲我的门》,难免让人在看斯科塞斯的片子时浮想联翩,但凯特尔邀请脱衣舞娘去做引座女司仪的行为还是有点像《出》里德尼罗试图拯救福斯特)。两人都想赎罪,自救并救人,但都没能成功。特拉维斯有一半是因为自身,而查理则完全是因为社会。
一边前行一边摇晃的主观镜头,走廊(尽头)内的人物(远景)还是让人想起《出租车司机》……我觉得我快魔怔了。
还有那个失控的越战老兵。不知老马到底是多爱好这一题材。
这部片子虽然有主角,有出彩的配角,但整个故事还是让人觉得主角不是任何人,而是纽约的穷街陋巷。
处女作就这么给力,还让不让人过了。
《穷街陋巷》观后感(二):这事儿没什么不好,到老你就会明白
我是强仔,生活在曼斯顿里的穷街陋巷。你要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劝你还是尽快闭嘴。
不管天气怎么样,我知道在你们规矩人的眼中都是过街老鼠。可是我年纪轻轻,长得又漂亮,总会遇到一些新鲜刺激的事啊。穿正装做正事那是你们的模样,我就是喜欢松松垮垮,别看我面颊上有一颗黑痣,我胯下那话儿可比它还要大。
女人看看玩玩就好,她们听不懂坚硬的笑话,只知道让你陪她犯傻。我虽然只是个混混,但这个道理我懂。除了和她们做爱,我实在想不出还能和她们发生些什么。
酒和电影当然是好东西。不管怎样,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渣滓至少得学会这其中一样。出于无聊,我常给自己找乐子,也因此成为别人的乐子。这多好,你我都挺开心。路过十字路口,我扔炮铳进邮筒。那些绿色的狗屎被炸飞的那一刻,我趁机从那些零碎的思念中捞出一些钞票。都他妈什么年代了,写信还夹带这种玩意!常去东尼的酒吧厮混,他还算个好人,知我没钱也给我上酒。我当然不会为了这个饭桶来这等地界。我是来摘新果儿的。
那些黑鬼真耀眼啊,顶着大奶子,在音乐之灯下摇曳。实际上,像我这种混混又哪能瞧得起这等黑屁股。她们或许漂亮,但那也是非洲大猩猩才关心的事儿。如你如愿,我是真喜欢大屁股。看到颇为有料的,有时我也会忍不住上去揩两手。我不怕被骂或是被打,权当那是对我的荣耀。再说,打架多好啊。世上没比这个让两个男人更亲近的了。说到这个,男人和男人是打架,男人和女人是做爱,女人和女人就是碎嘴。
你们知道,关于我这个人,其实乏善可陈。放眼我身边人,或许你们会对查理和我那放荡的表妹之间的那点破事感兴趣。他们之间有没有感情我他妈才不关心,我只是觉得脏。毕竟身边和我走得最近的两个人搞在一起了,这事儿放谁身上都觉得拧巴。他们以为我是白痴吗,我他妈才不是隐形人。
德瑞莎这个婊子一到阳光清晨就赤身裸体展现在窗前。查理这个和事佬却吃这套,居然就上了这个平胸女人的圈套。这种事情真是无聊——怪只怪,我那像大多数白痴父亲的舅舅没有关注过德瑞莎,而沉浸在大哥身份中的查理却以为自己搞到了一个独特的女人。世界多么奇妙,这种各取所需造成的平衡,也许正预示了他俩的天造地设。我当然会用恶毒的语言祝福他们。
一年下来,又到了张灯结彩的时节。他们怎么那么愚蠢,时刻要用重复来祈祷新生。算下来,我除了欠一屁股债也没留下什么,如果清净也算是收获的一种的话,如今街坊邻居再不会听我说话逾三句,好像在他们眼里,我的舌头都是钩子,只关心他们的荷包位置。
麦克才是方圆十里最可恶的混蛋。他是真把我当老鼠,自己则黑猫警长。我实在不懂像他这样的混蛋生活在曼斯顿有何乐趣,连搞我表妹的查理都比他强。后来的事,你们也看到了,我在这对狗男女的帮助下差点要逃到布鲁克林。万幸这种狗屁事没有发生,麦克那个杂碎居然动了真枪,我身中一枪,从此与他势不两立。要是你现在问我作何感受,我劝你还是闭上你的臭嘴。
我是强仔,生活在曼斯顿里的小混混。这事儿没什么不好,到老你就会明白。
《穷街陋巷》观后感(三):关于信仰的宣言
《穷街陋巷》影片的开头有一段男主角查理意味深长的独白,他显然是面对上帝说成这番话:“你不是在教堂里赎你的罪,你是在街头,在家里,赎你的罪。”这段用我自己的赎罪方式不禁让观众思考这个从睡梦中惊醒的男人到底背负多深的罪孽呢,随着剧情的展开,查理在他黑手党叔叔凶狠的放债集团里不过是一个收债的小角色。他一方面渴望成为圣徒,另一方面又期望在黑手党内部能够青云直上。
查理的信念“要赎罪,就得在街头有所行动,而不是仅仅去教堂里作祈祷”,这让他陷入一个两难境地,即如何在一个不道德的世界里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斯科塞斯将这个世界的堕落,将它那种暧昧不明、善恶不分的本质,用《穷街陋巷》中阴郁夜景表达了出来:忽亮忽灭的红色霓虹灯标志、俗丽的夜总会内部装饰、烟雾缭绕的房间和树影重重的街头,这就是斯科塞斯心目中的当代时髦监狱,一个噩梦般的世界。为了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获得一席之地,查理必须讨好他的黑手党老大叔叔,而另一方面,害怕受到神的惩罚的查理时不时将自己的手指伸到火焰上,象征性的体验被诅咒被炼狱之火焚烧的痛苦。
查理摇摆不定的立场,影响到了影片中由德尼罗扮演的乔尼。乔尼一出场就炸坏了一只邮箱,他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找乐,体现出这个人物性格上的没心没肺。正是这种没心没肺把乔尼引向了酒馆的争斗,并把他引向了更危险的赖账不还。满不在乎的借钱不还,这只是乔尼的古怪脾气的一个侧面。他的古怪还体现在那无节制的暴力行动上,而这恰恰触犯了乔万尼(查理的黑手党叔叔)的信条。乔尼肆无忌惮的暴力还将自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这种自我暴露正是那群小心翼翼的团伙一直力图避免的。炸邮箱,朝着帝国大厦开枪,这都集中体现了乔尼的无所顾忌。而真正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确是他那张嘴,在胖乔伊的桌球室里,一场无聊的争端刚刚平息却因乔尼再次的出言不逊而致使暴力再次升级。而在面对放债人迈克的时候,乔尼则表现的更加无所忌惮。他从查理那里拿到还债的30元中拿出20美元请迈克喝酒,他还债的钱就只剩下10美元,而且还挑衅道:迈克是世界上最蠢的放债者,居然还不断借钱给他。“你是他妈的笨蛋。”当迈克冲过来抓他的时候,乔尼掏出一支枪并且在此嘲弄迈克。尽管枪里没有子弹,但乔尼的行为已经足够触动迈克的杀机。
电影结尾处的高潮虽然有模棱两可之嫌,但从情节的发展来看,这种暴力收尾是逻辑的必然。上帝的审判透过呼啸的弹雨体现出来,但真正执导这场雇凶杀人戏的,其实是斯科塞斯。当时迈克已经从车里跳出,要去捉拿乔尼,但杀手却继续朝查理车内其余的人开枪,似乎是以此为乐。查理的伤只不过是皮外伤,他渴望惩罚而害怕毁灭,斯科塞斯满足了他对惩罚的渴望,但却让他避开了毁灭的命运。《穷街陋巷》里最有分量的是过程,而不是结局所付出的代价。但查理摇摇晃晃离开车祸现场时,他依然在挣扎之中。他既没有下地狱也没有上天堂,但他得到了缓刑。
斯科塞斯把《穷街陋巷》称作是“关于信仰的宣言”。在他看来,《穷街陋巷》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还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里成为一个圣徒?”这部电影将天主教对于罪恶、惩罚及赎罪的看法,用电影手段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想做圣徒,此路不通”,这就是《穷街陋巷》的结论。
《穷街陋巷》观后感(四):Mean Streets
查理(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和意大利移民朋友们混迹在纽约曼哈顿的下东区,没有固定职业,靠着替黑手党卖命混口饭吃。查理的好友乔尼(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欠了黑市商人迈克尔的钱,却无力偿还,整日被追债。查理与乔尼的表妹特丽莎真心相爱,但是特丽莎希望他能离开这种不稳定的生活,去寻找新生活。迈克尔因为找乔尼要不到钱而恼羞成怒,查理为了帮乔尼摆平此事,承诺他会尽早还钱。在酒吧里,迈克尔发现乔尼已经穷到极致,根本就不可能还钱时,两人扭打在一起。失控的乔尼拔枪瞄准迈克尔,逼退了迈克尔。为了躲避迈克尔的报复,查理、乔尼、特丽莎三人决定躲到乡下去,他们在开车去看电影的路上,一辆汽车从后面追上来。车里正是迈克尔,他拔出手枪向三人的车子开火。汽车被撞翻了,受伤的三人,艰难地从车中爬出,面对茫茫黑夜,他们发出了无望的哭喊。
《穷街陋巷》观后感(五):摇滚青年斯科塞斯
我觉得电影配乐的水准可以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是相互矛盾、第二层是毫无关联、第三层是营造氛围、第四层是描述人物内心、最高层次是文化内涵。马丁斯科塞斯是所有导演中把美国流行音乐吃的最透的。如果刨去电影中配乐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这部电影只能算是黑帮犯罪类的中下游水准。
电影于1973年十月上映,片名《mean streets》直接就让人联想到滚石乐队72年的神专《exile on main street》。专辑《exile》代表了摇滚乐的一切精神,表现为混乱、放纵、随心所欲,但摇滚精神的核心就是青年精神(teen spirit),或者可以成为叛逆精神。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这部电影与马丁之后的几部黑帮电影区别开来(《好家伙》、《赌城风云》),因为那些电影中的人物以壮年、中年为主,而《mean streets》里的重要人物几乎都是青年。所以我给这部电影的定位是斯科塞斯最“摇滚”的电影。
说完了背景,再谈主题,本片的核心是青年(叛逆)精神的消亡。虽然纵观全片查理的戏份更多,但乔尼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他就是青年精神的象征。爱把妹、爱赌博、乱花钱、爱打架、见人不爽就开打、爱嘲讽人,这个人物形象就是那个年代青年们理想中的形象。影片开始时四个青年找人要钱一言不合就开打,青年精神彰显无遗,但是由于生活压力、家庭压力、宗教压力等各种原因,几个主角分别融入了社会规则,只有乔尼依然我行我素,查理给他找了工作他直接跑掉,麦克找他还钱他置之不理。查理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乔尼,实质是帮助他融入社会规则(还钱,找工作),他多次称“乔尼”为小孩子,影片后半段查理与乔尼争吵,乔尼大喊“你帮了我什么,你根本没帮我”,乔尼只想继续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保护自己身上的青年精神不被扼杀。所以最后的结局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社会规则终究容不得青年精神的存在,借子弹将其扼杀。
上面写了这么多看似过分解读的文字,言归正传,支撑上述观点的论据就是斯科塞斯的配乐。这段主要内容关于音乐,没有兴趣可以跳过。电影第一幕中《be my baby》的使用被滚石评为“摇滚乐在电影中的30个最佳时刻第一名”。上世纪60年代是摇滚乐最巅峰的年代,而《be my baby》是前英伦入侵时期最经典的单曲,对于70年代的观众而言几乎鼓点一响起就梦回63年,而后电影分别使用了数首girl group经典(Please Mr. Postman、Shoop Shoop Song 等)和数首摇滚经典(Jumpin Jack Flash、I Looked Away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摇滚乐的使用越来越少,古典宗教音乐的使用越来越多,配乐就从侧面暗示了摇滚精神的消亡。顺便提一下流行音乐背景,随着70年beatles的解散、72年猫王的去世,主流音乐界都不看好摇滚乐的传承,70年代前期的白人主流音乐是从古典音乐中找寻灵感的prog rock,而朋克运动还未开始,摇滚乐处在最低谷的时期。可想而知这么一部“摇滚电影”对经历过摇滚巅峰的美国人民的吸引力。
朋克运动从75年才开始萌芽,但电影里已经用到了punk一词,这算不算一种变相的预言呢
《穷街陋巷》观后感(六):马丁西科塞斯的小意大利
其实马丁西科塞斯的小意大利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不光是那氛围,连地盘也没剩多大。小意大利早被唐人街吞并了。2010年自己在纽约时曾认真地按地图找过,却没走几步就看到了中国餐馆。
这是题外话。
电影里看到的是混迹于Little Italy的小混混们每日泡酒吧,打架,躲债,泡妞。
年轻的德尼罗那种英俊混账又迷人的邪气哟。
还有本片中比德尼罗镜头时间多得多的Harvey Keitel。Havey Keitel的查理是矛盾的。西科塞斯把他的人物设计成虔诚的基督教徒,真高明。查理的矛盾和他的聪颖,敏感和内敛一样,都是吸引人的特质。
电影花好多镜头描绘小意大利的生活点滴:音乐,红色,集会,仪式。
年轻的Harvey Keitel在酒吧的红色灯光下,镜头从远及近,聚焦在他英俊的脸上,音乐是The Rolling Stones的Jumpin Jack Flash。这个片段是影史上的经典。可为什么呢?也许因为在Mean Streets以前,没有导演以这样浓墨重彩的手法描绘纽约年轻小混混的生活点滴。他们的彷徨,虚度光阴,和胡作非为甚至是可爱而值得怀念的,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混沌却明媚的青春啊。
此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原因是“culturally, historically, or aesthetically significant”(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或审美价值)。
我记得的另一个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同样评价收藏的电影是Peter Bogdanovich的The Last Picture Show。
马丁西科塞斯的意大利家族团伙让我想起James Grey的犹太家族团伙,一样的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情感炽烈,后者也是我爱的导演,然而很多人对James Grey的电影评价很低,我想不出为什么。
Wes Anderson从本片里抄了不少东西,早期的Bottle Rocket从基调到音乐都借鉴了Mean Streets。NYPL访谈时Noah Baumbach提起这点,Wes还有点不置可否。
也难怪西科塞斯盛赞Bottle Rocket,大约他从中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花絮中我看到年轻的西科塞斯,原来年轻时他长这幅帅样!
然而居然很像Top Gear的主持人Richard Ham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