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是一部由约翰·威尔斯执导,本·阿弗莱克 / 凯文·科斯特纳 / 汤米·李·琼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背景差异下,2011年的美国合伙人和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呈现截然不同的色彩。前者灰色调中让人看到曙光,后者红色调中却有浮华。
对比两者,我却从前者中找到正能量。
1.全球经济应该还在萧条期,是否全面复苏还是未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中国中产来说,09年的那波裁员很应该引起警惕,今年各项经济指标并不乐观,还是保守消费吧,别学着老美过度消费了,否则一失业就得卖房卖车。
2、运气是个大循环,到鼎峰总会下行,到谷底总会反弹,所以还是时刻保持积极的面貌吧,别让消沉这条贪食蛇吞了你的黎明。
3、和面包相比,面子架子简直不值一提。别把自己看的多了不起,别对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不屑一顾,经济危机时百无一用是书生,还不如有些实在的生活技能。
4、相由心生真是真理。
5、对陌生人也要友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合伙人》影评(二):我还以为合伙人的中文名会叫partner
我是看到中文标题才想看这部片的
不过 其实也算励志奋斗的了
artner多霸气啊
做sales有啥好啊
就靠一张嘴能吹吹
老了还会被公司嫌弃
做cfo partner啥的多好啊
老了帮别人看看数分析预测一下公司状况
躺在安乐椅上都能做的事儿
所以说career choice 很重要
现在就业率是很低啊
大家都是不想做一些低端的事
高端得又缺乏经验
是个很头疼的事
所以
首先
得要有一个梦想
不论你现在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都不要忘了
你要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
首先
才能去爱别人
你说是吧
《合伙人》影评(三):警醒
一开始是从某个学英文的网站上看到的,但是剧情看完使人很沉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这部电影也还是可以的的,在经历危机的时候应该怎样,失业,连续几个月找不到工作,还有一家子人要养活。这个时候,房子,高尔夫会员这种装x的东西,你不得不放下,甚至是你的尊严,你也必须放下,然后去干体力活,为了养活家人。即使很累,很丢人,因为你之前即使有那么多的工资,但人家现在你白去他也不会再要你了。人人都应该要有那种危机意识,然后学会理智得对待生活,在我们遇到某些困难的时候,必须迎难而上,不要被困难打倒。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许哪一天,危机就出现了
《合伙人》影评(四):他们悲惨,我们更悲惨
年龄或者性格影响,一直浑浑噩噩,饿不死也吃不饱,月光负债地过着日子,毕业快四年了,工作也已满满四年有余了。
从台企,到美资,刚刚来到民企——依然,有些浑噩。
虽然我会认真地对待工作,虽然我会卖力地解决难题,虽然我会很真诚地想要回馈我的家人和朋友,但是依然,我一无所有,一无所剩,只是挣得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报酬。眼下,报酬上了一个台阶,好像“基本生活需求”也上了一个台阶,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将来能“所剩有几”。
缺乏现金流,缺乏户口保障,养老制度的保障和前期个人投入不成正比,房价高到遥不可及……等等这一切,让我极度反感SH这20%的社保缴纳,我宁愿兑现,然后走一步算一步,活到哪儿是哪儿,活完,钱也花完——完美的平衡和最大的节约。
然而,<the company men>从头至尾,由“由奢入俭难”的唏嘘,到最后不得不感受到那汇差之外,基本是同等的生活压力将要降临到我今后的人生。相信十年后,哪怕我能成为BOBY的职业阶级,被FIRE后的危机解决能力,我会远远抵不过,更何况,大部分人只是会一直停留在他助理老太太的职业阶级,直到退休——可能的大大的中年危机将会如此现实地一样地让我们一一重蹈。
曾可以很洒脱地说——回家种田。看到PHIL的结局,就知道,有的时候不是你愿意放下身段,愿意勤勤恳恳,就会给你条出路的,因为,那时候的人生,自己已经不仅仅是自己了。
我们的劳资关系依然被资本化了,被资本和利润动因牵着鼻子走,但是我们的pension却被我们的society统筹了,于是一群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劳动的劳动力,将为社会主义的制度下GOV里看报喝茶到老的人民扎扎实实地贡献自己的GDP,贡献自己的养老金,而我们自己的中年和老年,却是拖着年轻卖命剩下的虚弱身子,领着最低的保障苟且为生。
算笔粗账,赚 1W(MS还凑合),实则企业付出成本1.46万,0.46W被GOV统筹,0.2万被GOV 替咱们“保管”完了还得交TAX0.1W,把W变成K或许更直观,不过我们这里还是用%吧。相当于其实1.46都是你的劳动换来的,最终你到手的不到0.7W,不到50%。
20%的社保中,失业险1%等于自动主动积极上缴GOV的无条件税收,我从未听说过哪个失业的年轻人有从哪个GOV机构领取到了失业保障金。我只知道真正会弱势到失业的群体,是得不到失业保障的,强势到可以自保的群体也是用不到失业保障的,而这失业险是非储蓄型的,被无形地“乾坤大挪移 ”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度,一人掏1块钱就是十几亿!1%的工伤险同理。7%的住房公积金,要是你这辈子买不起房子呢,是不是也无条件上缴,没有理由提取了?11%医疗,我不用的时候,放在您那儿,您让他增值多少呢?我需要的时候,我用自己的钱,你凭啥限定我这个那个不让我用呢?
既然已经兼容了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模式,既然资本能够自由分配,钱能生钱,庞大的社保基金在您口袋里会为啥就生不出钱来,通货膨胀到若干年后他们还必须对比当今水平仍然缩水呢?我不懂GOV的经济学是如何的逻辑。。。
为啥人家的PENSION是给自己的未来和年迈投资和保险,我们的却只是给自己的未来和年迈求生和苟且呢?
忽然意识到,真正由奢入俭难得人性本质之外,我们所谓职业生涯的基础已经毁灭性地被夹在两种制度的夹板层里,直接悄无声息地被河蟹了。再怎么挣扎也是徒劳。
由此,意识到那些绞尽脑汁或用尽手段挤入GOV的机关和企业的孩子们是如何地成熟和聪明,而我曾经的不屑其实只是纯粹地无知+愚蠢。
只是不懂,如果没有被资本主义剥削的劳动者和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么社会主义土壤滋润下的“劳动者”们的安逸和美好,真的可以这么踏实地被保障么?我们GOV的企业和部门的运作能力能真实地给他们庇荫下的子民如此安逸地保障么?
我们一直是后妈生的!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但是,咱是狸猫就当狸猫,不必去换那个太子。狸猫自由狸猫命。不需要被替换,就这样吧。
《合伙人》影评(五):What's wrong with this world(小剧透了。。。)
这并不是立志剧,而是通过电影的手法来叙述着当今发生的事实。
失业了,无论是年轻有为的部门经理还是作为合伙人的公司创始人。
失业后,有多少人能合理面对自己的价值。
片中的Bobby说,他只需要几天就可以找到新工作。
因为他有一份无懈可击的简历。
几个月过去了,不得已卖掉自己爱车,甚至卖掉自己的房子搬去和父母同住。从高层白领的生活退回到粉刷油漆,钉墙搬瓦的装修工人。
因Bobby还年轻,而那年近60的老人,却因承受不起事实也好,生活压力大也好,而或单纯的因为无法再向以往那样享受奢华的生活,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同一间公司那些活在最顶层的人,不愿放弃自己惯有的奢华生活。金融危机了怎么办?我们裁员,降低成本,我们不再提供医疗福利,我们还可以甩掉几个合伙人,这样我们一直想要的豪华办公室还是可以建成。每年依然可以去欧洲度假,站在世界的高端俯瞰那些因为自己丝毫不愿减少的利益而挣扎和死去的人们。
与我何干?
08年9月15日,是历史上最让人震撼的金融崩盘。那些失业甚至失去房子的中产阶级,遥遥观望着Richard Fuld又拿到了两千两百万美金的分红。两千两百万美金,仅仅是分红而已。Micheal More不只一次在他的影片中喊“what's wrong with this world”。
与弱肉强食无关,全世界都是Richard Fuld那样的人的受害者。
Tommy在片中饰演的人又发表了象老无所依中那样的感慨。
我们白手起家,一周工作70个小时。今天赚了50块,下次赚了500块。后来终于赚出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但我们想要更多。豪华办公室,豪华邮轮,每年如果不能去奢华的地方度假该怎么办,没有私人飞机该怎么过活。
于是谁也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只站在顶端操控着那些为了你今天的成功而付出血汗的人们的命运。
----------------------------------------------------
评论不高再次成为意料之中的事。如果想中产立志这样的情节去看,这部片子确实鸡肋到了极点。不立志又平淡得催眠。
但立志之外的东西,我们又看懂了几分呢。
《合伙人》影评(六):陪伴你的人
世事无常,而且经常到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打击。
在面临痛苦的时候,我们要乐观、坚强,但更需要的是有人陪伴在身边。这个人或许是我们的爱人,是父母,是孩子,或是朋友,等等。
有的人内心很强大,但在遇到他不能轻易跨越的困难时,也同样需要呵护和关心。
en有妻子在身边鼓励和安慰他,虽然也在不得已的时候不留情面地骂了他,但却是真情使她这样做。孩子们虽然小,有时候也会幼稚,但他们一直在他身边,也很担心Ben,其实只要孩子们不离开他,就会永远给他面对困境的动力。成人似乎不喜欢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却很少关上孩子回家的大门。还有凯文,尽管两个人互相不喜欢,但是在危难时候,也伸出了援手,等等。
困难让Ben体会了很多可贵的温情。
痛苦是人们不愿意品尝的,所以这样的温情更不是经常有机会能体会到。从另一个角度,故事在告诉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克服困境,爱你身边的人。
《合伙人》影评(七):如何面对催悲的人生下半场?
上一波A股行情最喷薄之时,正当红的一位某著名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预言,市场将进入牛市下半场。而满怀期待的大家等来的却是4000多点的一路狂跌。
有歌儿唱得好,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可是,股市、人生,都是一样,当一切风光鼎盛之时,谁能平静接受股价或者身家的腰斩?
《合伙人》描述的是08年金融海啸时美国某造船公司被裁失业的高管们的生活变化。人人名车,家家豪宅,但既然是委身于公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部电影就说得就是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的残酷。
韩寒曾做过一个比喻,正在KTV准备唱歌,结果被人把歌切了。所谓催悲的人生下半场,差不多也就是这种感受。不过更惨的是,不但歌被切了,还直接被人从KTV里赶了出来。
三个主人公中最年轻的本.阿弗莱克还在一边玩着高尔夫一边信心百倍得等待升职,两位老高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在酒店里偷情,或在活动中露脸,不但展现了成功人士的得意和满足,也尽显主流社会旺盛的勃勃生机。
但失业后,下半场的催悲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两位老高管的出路,一个是自杀,一个是自己筹资设法让停工的厂子恢复起来并安排被厂方辞退的旧部上班。
如果说这两个人比较极端,本.阿弗莱克演的这个第一主人公反映了多数人的情况——还不起房贷,付不起孩子参加活动的费用,卖掉车子......最大的无奈来自被人拒绝。一个37岁男人卖身无门,这种挫折感、无力感,足以吞噬掉一切。最终,只好寄人篱下在自己看不起的木匠大舅哥那里干体力活维持生计,渡过难关。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人们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赢利感受相当不同。简单地说,就是丢掉1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捡到10元钱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强烈得多。比如,在一个人加薪时,他可能不会在乎什么,但如果要他减薪时问题就来了。
所以,比起底层人士,成功人士在催悲的人生下半场会过得更不如意。因为,人对曾经拥有过而失去的会更在乎。FT中文网专栏作家“谁谁谁”曾经写过一篇《后成功时代》,就将许多人成功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描写地淋漓尽致。
人的价值是什么?
是每月打入工资卡的薪水金额?还是有多少人冲你微笑赞美?还是什么长什么总的头衔?
都是,也都不是。
说是,是因为那些东西确实给你带来了荣耀和高品质的生活;说不是,是因为即使那些东西失去了,并不意味着说你没有价值。
在大时代的萧条面前,老无所依的悲哀可以杀死一个人,其实是因为对自身价值失去的恐惧。
听过一个广播节目,梁冬和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中有期主题是“尴尬的70后”。说的是70后其实机会很不错,相对竞争没那么激烈,又赶上网络兴起,多数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由于过早的放弃了学习和进取,在后来的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其实,这才是对自身价值的漠视和损害。
在应对“中年危机”中,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及其作者推荐的西塞罗的《论老年》和富兰克林自传,让我获益匪浅。如果再来一次大牛市,我们应能比在股市6000时更为清醒,人可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可以思考获得智慧,可以交友磨砺品格,但人的体验却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当然,包括痛苦,包括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无论如何,人其实都是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其实,与成功相比,苦难似乎更是人生的真谛。
最后,这个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两个人在走钢丝中对视,底下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张望。那是他们的更高层吗?那是更成功的人士吗?如果是的话,他们其实更加催悲。
《合伙人》影评(八):the company man
when we up, we know barely nothing at all, when we down, we finally get to respect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quot;i'm sorry to let you down." "no, you are here." best support ever.
life is all about experiences, you can be a awesome salesman and shitting carpen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ng is, always be ready to accept a different self.
we can always get started from the ground, so long as we get enough courage and enthusiasm. i'm highly qualified.
《合伙人》影评(九):真实的无奈
对于Ben Affleck的片子一向没有太高的期望,不过还是觉得这部片子很真实,很无奈
我觉得,看电影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因素,旁边坐的是不是好的Movie buddy啊,家里是不是还有衣服等着洗啊,明天有没有Presentation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的心情和最近的处境。
如果放在平时,我会觉得这部电影的节奏太慢,情节不紧凑,等等等等形容烂片的词汇。但是,我却切身感觉到了真实,真实的无奈。人总有一种倾向是去夸大自己的困难,然后没办法体会别人的处境。所以每当recruiter脸上呈现出假模假样的遗憾,告诉我他们公司就是不招国际学生。我都会笑笑说,我能理解(心里想理解你大爷啊)。在Bobby Walker那里我也看到了同样的无奈和内心的“独白”。
是啊,生活不是经常那么振奋人心,也不是总能在卖掉房子之前刚刚好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是蛰伏了许久,终于有个伯乐愿意付两倍的价钱同时帮你骂上一个老板有眼无珠。生活,通常就是让你一次次的有了希望,然后一次次的失望,然后继续周而复始。然后就是无奈,非常非常真实的无奈,那种以前的你觉得不太可能出现的那种情绪——为什么要无奈呢?
现实吧,就是这样。也许真的等你接受了这种无奈,才能找回生活得平和,才能回到现实,回到真实的生活
《合伙人》影评(十):国企,外企...前途.命运
这几年开始完全进入电子行业,看到的名声显赫的企业不少...
回顾自己工作后的经历,<The Company Men> 是乎变得如此释然
这个世界永远是以财富和权利来衡量每件事情的成败,以至于大多数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
国企未来会如何???
很沉重很敏感的话题...呵呵...现在最擅长的 PRICE UP UP UP
这里不是来分析问题的,看了这部影片, 却分明看见了一个虚弱构架,疯狂的灵魂,茫然的希望, 需要拯救,却无从下手,GDP的脂粉现在好像也涂抹不出一张光鲜靓丽的脸面来,如同牙床上正在坏死的神经.
没有前瞻性的国企是不会给国家带来前瞻性的未来,
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总有一天是要给赋予自己权利和财富的祖国一个交代的(未来国家的前途,百姓的命运)
外企在中国的几十年,功过是非,现在评价为时尚早
凡事都有两面性,能吸收优秀的一面,那么真是再造菩萨,
倘若阴暗那面影响甚深,芸芸众生,是否会遭罪一番
个人的前途,多在个人修为,但是社会环境却是个重要客观条件
没有了机会何来前途, 似乎环境决定命运更多一些,至少电影里的结局给人的感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