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在第七街》是一部由布拉德·安德森执导,约翰·雷吉扎莫 / 海登·克里斯滕森 / 坦迪·牛顿主演的一部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一):短评, 信仰的缺失是否决定了人存在的价值 (献给消失的第七街)
这部影片我已经
反反复复看过三遍了.应该说每一次看的感受都
截然不同.
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我的反应和许多观众一样纠结于
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为什么不烧几个建筑制造更多的光", "为何那个黑人
孩子坑了那么多队友还能活下来". 后来的两遍,我反复的在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光? 为什么即便有了光,有些主角依然脱离不了被卷入黑暗的
命运? 看完第三遍,我现在也许有了近似答案的回答,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创世纪"中,上帝在第一天就说,'要有光'.光将黑暗与混沌分
离开,而人类在'光'下可以工作,探险,
生活, 到了晚上,人们通过"睡眠"来回避降临的黑暗,
现实中, 人类也更倾向于在白天高效率的工作,到了晚上休息, 而且人类天性中对于黑暗就有
恐惧,对于光则更加亲近.
影片则跟进一步的引申了光亮的含义, 主角们不停重复着 "I exist" 来
提醒自己还活着. 而令他们深陷绝境的往往是他们
记忆中最为
依赖, 但现实中早已
失去的
亲人, 这些记忆支撑着他们活过了最初的袭击, 却也是最终导致他们被黑暗吞噬的根源.
如果说光代表着信仰, 更极端一点,代表着"耶稣基督", 那么这信仰其实是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的, 对于无论无神论者还是佛教徒,抑或是穆斯林,信仰
永远是那把支撑个
人生存
意志的火炬. 但为何光有信仰还是不够呢?为何看似最弱的小萝莉却能毫发无损的存活呢? 我的
理解是, 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讲, "耶稣基督"抑或其他 "神" 也好,不过是在
自己救命时要把握的那根稻草, 我知道有不少国人每周去教堂做礼拜也不过是求子求福,升官发财, 而这些人心中最重要的则是自己的身边之物,
亲情,
友情,
爱情等等. 这些在面对灾难时, 也许能激发人的生存潜力,但最终则会吞噬个体. 试想, 假若面对巨大的
苦难,一个人仅因为他/她的家人或
爱人而奋力生存, 最后几乎都会落败, 因为巨大的苦难是持续的,长久的,甚至有可能是伴随一生的, 而
执着于"人" 这样一个不
完美的实物, 延展出来的一定是怀疑,否定,甚至
背叛. 至于解决办法,影片更给出了一个答案, 将自身的
心灵完全的
奉献给绝对完美的基督, 纯洁,
坚定, 毫不怀疑, 方可能真正的存活. 如同那个小萝莉一样,
孤身一人但气场比其他主角强大太多,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借助历史上
真实的事件,向人们阐述了如何看待信仰的缺失,以及隐晦的表达了关于"基督"的看法, 我认为这对于当下国人,是非常非常值得了解和揣摩的.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二):战胜阴影的最后防线和关键支撑是希望之光!
神秘阴影侵袭之初,可以了解到它们的运作方式。发生在晚上的侵袭是为占领最佳
时间段,即太阳下落,自然最大的光芒蛰伏,此时的人类
依靠发明的电力支撑光明,
信念的立足是现有不稳定的人造光以及太阳仍然会普照的明天(两种含义,
未来,正常白天的时间段)。
正常的夜晚,除了主体供电设备下的人造光,只剩下依靠太阳能的发光体——蜡烛等可燃物的燃烧(如打火机和燃料发电机),以及独立性的化学能储备电池——能够抵御直接攻击的瘫痪,即阴影的未知势力可以在侵袭之初切断大小电网;这是一次最有力的攻击,如此突然的灾难降临在此地区所有人身上,无论
男女老少,无论你有什么样的
内心,只要没有光源就会被吞噬!
这种光源可以视为人类去除信仰的所有外力依靠,挖掘出集体的丧失——将本该是信仰主体的自我彻底沦落为外力的依附;然而,最大光源的太阳在以往本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完全不需要“文明物质”支撑的大自然,
曾经也可以说是外力,但在“文明产物”无法支撑的极端情景下,“太阳”成了人类信仰之力的象征。
在影片末段,
小女孩的
思想精神是本片对立意的最大揭示。
首先必须澄清,当观众在编剧、导演、演员所诠释的未知灾难中感受
迷惘与
压抑的种种神秘,却忽视了人类与未知灾难的本质关系:当人类遇到不可抗拒、
不可避免的灾难或是悲剧时,各种困扰席卷着
人性和心灵,无辜、迷惘、怀疑、恐惧等等
摇摆不定与
挣扎的内心
世界彻底暴露;外界的所谓主体地位因为被极端的设置,彻底剥离、下降为内心世界的附属——人类的信仰面临了空前考验。
其次,“太阳”真的消失了吗,也被阴影势力吞噬了吗?即使,对于人类可见的白天已经越来越
短暂,可见的太
阳光被阴影所致的“黑暗”替代,真正的“太阳”以及“太阳能”并没有消失,与其捆绑的人类信仰也不应该丧失!
无论大家如何争议“ it wont go out as long as there is day” 的翻译,其关键的信息是明确的:白天是我们对太阳普照的感受、认知与验证,白天没有来临证明太阳没有升起是普遍的认知。可是,在本片这种科幻背景下,看不到所谓的白天,看不到太阳光,不能证明太阳没有升起、也没有普照。太阳照常东升西落,太阳能没有消失,只是可见的太阳光被阴影笼罩的黑暗所侵占,正如,人类的信仰被外界的“黑暗”所掌控与蒙蔽,才对所有“光明之源”
绝望!如果,轻易断定小
女孩的太阳能手电筒使用“白天”的储备持续不下去,你的认知是狭隘的,的确也发现不了本片的立意之光!你又如何狡辩公交站的太阳能照明设备能够在“白天”被侵蚀3天、
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仍然正常大面积地消耗光电?没有足够的太阳能怎么可能支撑明晃晃的光亮?
然后,信仰之力要影响与
改变外界的道理。真正的信仰不是
坐以待毙,而是通过
努力运用所有可以产生积极价值的物质来彰显力量。例如,“伪”信仰的极致表现有“不吃不喝、不治病一样活得下去”,“能够飞就从高处跳下”。。。那么,影片里有人念叨“我存在”,他的内心到底有多么坚定?不可能真的认为,人只有无现实依托的一个“存在”意识,就可以战胜阴影吧?人需要把信仰之力转化成智力和行动力,作用在现实、外界的物质上,才能真正的生存、存在于现实。否则,消失的是人,留下的是非人生物、物品,
似是而非、神秘未知的影子和杂音(也许是幸存者的幻觉或是某种神秘的感知形态,“阴影”的本质这里还不可考证)。哪怕人们的记忆和生存证明可以通过物质保留下来,例如书本、影像记录、各种遗物,人作为一种生物,如果没有实质的照明还是会被阴影吞噬!所以,为了生存,人必需具备信仰,在现实中,寻找或者制造可见光源。否则,即使太阳还在,信仰之力还在,人仍然会丧失对它们的掌控,失去生存的力量以及失去生存本身。
阴影一直表现着对任何光源本身的无能与畏惧,因为它在夜晚才发动攻击,破坏的是电网,只能通过某种方式,改变物理环境来阻隔光源对外界的影响。实际上,阴影可以妨碍可见光的产生,却一遇光明就退却;可以让人看不到太阳,甚至可以等到教堂的蜡烛自然燃尽。可是,只要有一支“蜡烛”还在燃烧,它就无法占领最后的光明之源、希望之光。只要信念屹立不倒,就能支持人类更换和发掘新的照明工具,恢复被阴影阻挠的光源对外界的影响,驱逐阴影笼罩下的黑暗。所以,
小男孩最后还在受到光明的庇护,小女孩更是“太阳(能)”的使者。
所以,请让“光明”的信念
坚定不移,同时,请备好和妥善利用各种照明设备。尤其参考一个包含深意的情节所暗示的(芝加哥有人通过卫星通讯发出信息),不要
相信外界提供的照明,只
相信自己手上的。电力和燃料提供光源不稳定、持久,你需要不断替代,只有自己手边可随时支配的光源才是保险的,其实寓意是自我的信念、内心的光明才是你抵御未知黑暗与
危险的最终力量!
最后我不得不说,本片引发争论和思考的
能力,无论观众褒贬都是事实;然而,深刻的立意如果需要用心去发现和理解,在缺失
耐心甚至尊重的观众的心眼嘴里,只能沦为烂片!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三):一点感想
看了很多评论关于“信念”的,我比较赞同,也是我想要的答案。
这部电影似乎的确是讲的信念,不过也不可否认,因为商业原因置入了许多广告。也是这些广告让我确定这部电影反应“信念”的初衷。小女孩的手电是太阳能的,“只要是白天,手电便会亮”,大家最后是否看到一个细节,黑P孩醒来后是白天,但为什么小女孩此时的手电孩是开着的,是亮着的。(似乎还给了个特写?)这好像是在说,手电此时的功能不再是照明,而是确定黑暗是否真正到来的唯一工具,只要手电还亮着就证明还是白天。也许是一些评论错误引导了我,因
为此时我还有一个不解的地方(月光是阳光的反射,所以夜晚是否太阳能手电依然能够使用?),虽然百度一下就知道答案,但我也不想去追究这个答案,因为“信念”就是此时我想要的答案,我不再想去追究。
也许电影最后想告诉我们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就好比同一本书,同
一句话,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会有不同,但确定的一点:我们看到的便是自己,真正的自己,这是不可
逃避的。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四):宗教电影~
这片 宗教了~看了 很多影评~ 大多都在吐槽
结局~ 其实一千个
读者眼中有一千个 林黛玉 ~
我觉得在结尾~ 黑暗吞噬了所有人~~小
男孩代表亚当 小女孩代表夏娃~一地的苹果~代表伊甸园 人的原罪~ 两人再次 成为人类的新秩序
也有人说这片讲的是 人类的能源问题~传统能源枯竭后 会被太阳能等代替~
艺术作品应该有更多的~解释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 经常做这样的题
阅读以下文字~简述作者鲁迅当时所想~ 靠 我怎么知道他当时怎么想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 要留给观者更多的遐想~
总之这个电影~是个好题材 但 BUG真的太多了~希望导演有续集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五):请不要用俗眼去看这部优秀的作品
消失在第七街无论是画面,剧情和选角,都没有落入美国电影的俗套,可以看出是一个爱这个
故事的导演用心去拍的。 可是看完看到豆瓣的评论我吓了一跳,竟然这么多的差评。但是仔细一看有些人更本没仔细看,或是看此片的目的不对。如果你是刚撸完管子,觉得
无聊想看刺激恐怖的,确实会被电影的海报简介吸引,这样看下来当然会
失望,有人在豆瓣骂导演,用脏话骂,说看睡着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是看错电影了,或是你看片的目的不对。如果你把色戒当A片看,把苏菲玛索当作苍井空对待,你确实会看得很浅。
我觉得你想看到的是这样的消失在第7街:
在男主角找到酒吧以后,救人之心大发,想要一心和余下的人闯去芝加哥。他们拿了所有的电筒,荧光棒准备充分出发。
一路上非常艰险,不过他们发现影子们有弱点,可以被瞬间强光杀死,他们在手中光源快要消失的时候进入商店拿了一些相机,用闪光灯可以克影子。可以让影子暂时不动弹。paul因为受伤不得不停止前进,他在和众人道别时说了一些勉励的话,然后在死之前帮主角们挡住了很多影子。在之后的路上,发生更大的主角与影子的战斗,在一次
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主角们走散了,黑孩子+女主角成了一队。他们三都被影子捉住几乎要消失。此时男主角被神秘女子救了,救他的人就是那个神秘的小女孩。她和主角说自己存活了很久了,也知道影子的特征和弱点。于是他们充足弹药,联手起来杀影子。只要用电筒照一下影子,再向着现行的影子开一枪就挂了。他们这样杀过去原地救到了女主和黑孩再向芝加哥出发。在快要到芝加哥的时候天已破晓,也看起来
生气勃勃,谁知道忽然出现了一个巨型,恐怖的影子boss,女主为了救人,和boss
同归于尽。剩下的人走进芝加哥的时候发现活着的人很多很多,男主也找到了前
女友安娜。完。
如果片子是这样的话就是完全走了好莱坞俗套,但是俗人就是大爱这样的烂片。它或许可以
满足你的刺激
欲望,但是几年后它就会像影子一样消失在电影历史中。
而原片却让我彻夜难眠,主角们的
心理描写
简单却到位,特别是角色死时那种心理风暴可以让我窒息。放映员屌丝Paul死的时候,那种强大的黑色力量向他包围,那不是一种妖怪势力,而是绝望的黑洞。配乐和画面和之前的铺垫很能让人身临那种失去希望的
感觉。Paul是一个
失败者,工作普通,长相不好,非白人人种,以我在西方国家生活经验来讲这样的男性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是不会有多少女子理睬的,朋友也只有同一阶级的屌丝们。从台词可以听出他是那种追不到女人,也不会得到爱慕的人。他死的时候面对走不通的门,背对强大的黑暗,却没什么害怕。因为他寂寞习惯了。他最后不是被影子杀死的,而是被寂寞的黑洞吞噬。不过对于追究电影娱乐性的观众来看,他们会想看到paul的头如何被黑影子砍掉,身体被吃得血肉模糊。
我觉得消失在第七街是继「迷雾」之后,同题材最好的电影。它的故事没有被俗人左右,导演是真正按己愿去说故事的人。所以请给低分的人能回去仔细看看,再做评论。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六):光明与黑暗 有知与无知 ——影片《消失在第七街》的思考
很久前我的头脑中产生过这样一个问题:漫长的深夜里T先生迷失在原始丛林,用仅存的一根火柴生起了一团火。这团火是他这个晚上赖以生存的根本,他可以用它来烤熟食物、取暖、驱走危险的野外生物。然而,正当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静坐在这团火的旁边,不知从何时起更加危险的生物——一群人的脚步声正大张旗鼓地向他接近。问题就是这样显而易见却又无比艰涩:当T先生听到人的脚步声时,危险正在向他靠近。除了听觉辨别的方向外,T先生无法分辨黑暗中的真实情况,对即将面临的危险没有准确的认知。但他从脚步声能知道,他们是一群来势汹汹的人,在这种境遇下又怎能随便奢望一起共存、共享火焰?因而自己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求生的最坏打算,否则手无缚鸡之力的T先生很可能是坐以待毙。然而如何打算?如何选择? 熄灭火焰,黑暗中偷偷溜走? 那即便能够逃生,没有了火焰也等同于自掘坟墓。倘若留住这团火焰来转移视线,自己隐藏起来呢?那么即便自己没有被抓到,火焰又怎会被别人拱手相让,自己失而复得。当然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守在火焰旁,等待未知的降临,必要时奋力反抗,兴许还能拼出一条生路。当然这种选择有可能使他死得最惨,因而这个选择看似最简单其实更复杂,看似最有效却极有可能最愚蠢。
真实的情况是,那是一群黑暗中不明数量的强盗,同样落难到蒙昧的原始丛林,他们正竭尽全力寻求一切可以生存的手段(当然火是必然选项),当黑暗中某一处火光乍现,他们绝不会看不到,又怎能视而不见。抢夺火焰,乃至于杀死T先生,这是强盗们的必然选择。
经过思考与权衡,我替T先生找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或是出路:小心的取出一个火种,用衣服遮盖起来,迅速的熄灭火焰,在黑暗中偷偷溜走。
“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 很明显,T先生,我用他来隐喻真理的保有者与捍卫者。真理,就是那火焰。在黑暗中招人眼目,带来无可预知的吉凶。有些时候,火焰要隐忍为火种,T先生要委曲求全,与火种相依相存。否则,火焰有可能被引向佞妄之路,T先生也难以保全。留住火种,保全护卫的人,等候黎明。由此我表达出关于真理的一个初始想法:真理需要在蒙昧的时代有所隐忍,等待开通的时代开诚布公,与人共享。
这个思考最早是我很久前在头脑中产生的。现在再次提起,是在我这几日看到影片《消失在第七街》之后。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圣经》----- 约翰福音1:4 1:5 ) 就是圣经中的这两句话,最大程度上成就了这部影片的暗喻。正如同宇宙的产生只是在一瞬之间,光的出现也只是一瞬之间,如此一来,宇宙的彤缩又如何不能在一瞬之间,光的消逝又如何不能在一瞬之间。由此可见,灭顶之灾,或许恰恰就在那一瞬之间。就如同本片。当然,以何种方式成就世界末日并不重要,那只是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情节,重要的是突如其来的世界末日中人们的反应及其各自的命运,会带给我们思考,这个沉重而又神秘的境遇,充满了隐喻与启示。或许,末日是最大的启示,但却只能是最后的启示。无限未卜的命运,极端状态下人的内心与行为,恐惧、怜悯、怀疑、悔过、怀念,似乎没有什么不是深不可测的。而这些,都因一瞬间而激发。这瞬间,能有多长,有多短,换来一切的改变。
有形的灾难能无限蔓延,那内心中无形的灾难呢? 灾难中孤独的幸存者孤独地面对整个灾难,他们既然还活着,就不得不继续处在远未消失的灾难中,这是幸存者的不幸。但灾难尚未远去,就来不及负担前因后果,这似乎又是幸存者的万幸。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恐惧远远超过了灾难本身带来的伤害。痛苦之外,正如尼采所说,负罪感与过失感无限加重了纯粹的苦难,因为他们总会有那一刻,他们的大脑将他们牵扯到有形的灾难之外,涉及他们永远无法负担的前因后果,无论从理智上还是从情感上。因而,或许只有身处灾难中的幸存者才无意中能将灾难本身作为避风港,来逃避内心中无可避免的灾难的蔓延。但是,只要幸存下来,便终究会丧失麻木的慰藉。只有足够幼小的孩子,或许才能在幸存后接受这一切,没有罪责,没有恐惧。
光照与黑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难的命题。“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圣经》----- 创世记1:3 1:4 ) 这是圣经中最初对光与暗的阐述,整本圣经也多次出现光与暗的内容。光与黑暗格格不入,如同智慧殷勤与无知偏执的对比。光消失的地方,就是黑暗,而在黑暗中会有另一种黑暗在蔓延,它更黑,更加深藏不漏,更能吞噬人的灵魂。或许,还有另一种黑暗........ 然而,一旦光明乍现,无论何种黑暗都顷刻消散,了无踪影。多么巧妙而深刻的暗喻!无知永远因无知而膨胀,因智慧而死无葬身之地。人只有在光明般的智慧中才能直面现实,而在黑暗的无知中就要迷失自我,无法安守灵魂。但是,又有多少人在漠视灵魂的存在,等到它被剥夺后,便再也意识不到了。
为何我引用圣经,因为这个影片我想是在讲类似于‘诺亚方舟’的故事。只不过诺亚方舟的故事是靠水作为末日的惩罚与新生的洗礼,而这个故事则是靠光。诺亚方舟是靠水的泛滥,而这个故事是靠光的缺失。光与火在《圣经》中都意味着某种存在,然而是什么?这又是一个难命题。但我想,水与光在《圣经》中都与真理相关:真理的历练与真理的依托。 灾难中真正在最后幸存下来的,其实就是在最后充当了真理的保有者与捍卫者,他们保守着永不消逝的光。他们是孩童,他们在用仅存的、纯粹的视角(或许就接近于上帝的视角)与信(而不是再靠手段)在新的世界里点亮,摸索着前进。这个世界曾经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后又当如何,只有他们的视角才能看懂,这或许就是末日的启示,未经末日洗礼的人,又怎能懂呢?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圣经》----- 马太福音 6:22 6:23)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七):越是孩子信念越是单纯坚定
本来还以为有多精彩,越看越后悔,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这是算神马结局啊?!两娃一马,话说那马是畜生所以不会被黑暗吞没?这黑暗是怎么造成的,有木有人告诉我啊。。。
照这样的速度来看,过不了多久,世界上就木有人了,两娃也必死无疑,因为没人制造食物了,饿死是迟早的事,要么就是病死。
小黑真是个扫把星啊有木有!白白牺牲了男主一条命,这男人也是,越是别人不想让他救,他就偏是要去救,片头那男人这样求他他都不去救,脑子有病啊。。。
男主在电视台里看到的别人传过来的视频,里面那个男的说的意思就是,不要轻易的相信别处发出的光,只能相信自己心中的活下去的信念。如此就可以解释,放映师并没有离开台球桌,他看见头顶的灯开始一闪一闪不稳定,心里就开始恐慌,信念动摇了,所以才会出现了幻觉,在台球桌上消失了。治疗师也是,她一直疯狂的寻找着孩子,仅靠荧光棒微弱的光就能走这么远,但当她发现黑暗中的婴儿车里没有孩子的时候,信念没有了,所以一下子就被黑暗吞没了。而之前其实是没有光的,她从房子里走到外面马路上,如此长的一段距离,没有被黑暗吞没,这就是她有强烈的信念支撑的缘故。
最后看看这小姑娘,一走灯一闪,想当年我小时候也穿过这样的鞋子,还有会发出声音的,哈哈,很怀念啊。。。大人用的都是电池手电筒,还用火把,人家小姑娘直接用太阳能的有木有啊!!!屌爆了。。。
最后一幕挺喜欢的,很有feel~~~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八):我觉得涉及宗教问题和特殊仪式的影片要拍的好,实在难度够大。
倘若你跟我一样被一开始的剧情深深地吸引了,,,,,,那么当你看到结尾的时候,想必心情也比我好不到哪去……真⊙﹏⊙b汗啊,,,,是边写剧本边拍吗?还是剧本写到一半发现无法自圆其说??????这算什么乱七八糟的结尾!!!!这简直是,,广角版的《电梯里的恶魔》!!小成本版的《先知》!!!为了防止本来准备寻找刺激感的您看过之后添堵,,还是不建议观看了。
忍不住说,我实在是讨厌某些悬疑的故事进行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把所有的因果一股脑都归结到宗教问题上!尤其是,之前没有一点伏笔和预兆!!!!!
(ps:涉及宗教、巫术类的片子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步部就是《万能钥匙》。当然,如果没有那个精彩绝伦的结尾的话,《钥匙》的前半部分铺垫时间实在让人无比纠结。)
对比看过的欧美恐怖片,我觉得涉及宗教问题和特殊仪式的影片要拍的好,实在难度够大。毕竟跟鬼神类或者人为类的不同,这种类型的片子要想顺利展开剧情,首先要向观者解释这些生僻的东西,这样来龙去脉地一解释,往往在高潮前就会显得拖沓。除非真的有一个完美的高潮或者结尾,否则总会给人一潭死水的观感。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九):上帝会给你赎罪的机会
看了豆瓣上很多影评,差点打算放弃这电影了。看过之后很庆幸,觉得既不烧脑,导演也没有装逼,是一部比较好理解,也具有开放性的惊悚片。
首先,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密室电影。
黑暗降临,灾难发生,城市再大,也不过是光里光外的地方。四个主角,在影子和黑暗里挣扎,对白和场景都非常有限,我理解为密室求生。
电影很宗教,很哲理,也很鸡汤。人被黑暗吞噬不过一瞬间,只留下衣服。人生来无牵无挂,衣不遮体,无论是衣服首饰还是家财万贯,都是身外之物。你走了,什么都带不走。如同电影里大街小巷废弃的豪车,繁华万丈也是身外之物。
其次,为什么要留这些人下来?他们自己也在问自己,显然他们在上帝眼中并不是罪孽深重的。医生,记者,电影放映员,都是为人类带来希望,揭露黑暗,带来欢乐的工作。并且在最后每个人的消失前,他们曾经犯过错,并且一再犯错,才导致了自己的结局。
一句话,上帝给过你改过自新赎罪的机会。
保罗,放电影的。从电影院里逃出来之后被影子击打过。这也是电影里唯一一个没有被直接被影子吞噬的一次,我们分析一下他的话真假。如果是真的,说明审判者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他留下生命在光里,说明他应该抓住机会珍惜机会。最后他还是挂了,惦记着地下室里神秘的小门。说明他是个城府很深的人。黑娃回答路克的时候,他心里就留下了小心思,并且产生了无限幻想。最后想着自己如何通过这个门脱逃。其实这个小道压根就是他幻想出来不存在的。他如果不是腿脚不好,他一定第一个跑路。
如果他说的是假的,我也比较支持这个说法。影子怎么可能留你活路?一定是和幸存者争抢光资源的时候被打伤的,但是他却一口咬定,显然做了见不得人的事。电影里从他在影院里看见另一个同事被吞,就没再叙述,所以那段用意就是,保罗怎么逃出来的他自己怎么说都行。
电影名字叫第七街,无非基督教七宗罪,好色,纵欲,贪婪,愤怒,懒惰,嫉妒,傲慢。我试着从宗教角度分析电影,难免要过度解读一点。
保罗是好色的。他在电影院里就收到妹子的调情,心里起了波澜。在酒吧后又和女主索吻,女主看他可怜满足了。导演意图是很明显的,他犯了色戒。他在幻觉中(权看做审判者的指引)走入救赎小巷,那门背后就是他的结局,他发现是死胡同后异常愤怒,又是砸墙又想反悔,毫无意识到这是主的指引,或是测试,犯了愤怒之罪。想比起来另外两个成年主角,死去时都没有他这样大喊大叫的愤怒。
另外保罗工作时候在偷懒看书,才看到了关于暗示这个故事。这也有犯了七宗罪里 懒惰的嫌疑。
再说路克。记者。他是电影里最勇敢无私的一个人,但是其实他也曾见死不救,即便如此审判者还是给他一次赎罪的机会,让他在电影里救了保罗,救了黑孩,遇上女主。直到最后一次,黑孩重进教堂,他一念之差没有带回黑孩而是自己一个人跑路。直到他遇见了保罗说的那个C开头的单词宿命一样给了他启示,他顿时明白了,才返身回来救黑孩。可是为时已晚,死去时呼唤着前妻的名字,显然他做好了准备。从最后救黑娃发现,他明白启示告诉他不救必死,可见身为揭露黑暗的记者,路克救人很多时候也有为自己的考虑,无非工作升值加薪之类。
路克在酒吧里曾自己喝过酒,身处如此险境居然有心情喝酒,可见平时也是个酒徒。违反了 七宗罪里 暴食酗酒的 罪名。另外和前妻因为工作分开,这也极有可能是出于对前妻工作才能的嫉妒或把自己看的太重的傲慢。这也是两个原罪的罪名。
再说女主。女主把自己的孩子看的极重,甚至在酒吧里险些对路克他们开枪。这就是傲慢。女主一路都是为了寻找孩子,和大部分电影套路相似。首先女主是个烟鬼,多次在医院产房附近吸烟,这是明令禁止的,在最后的时候也曾对路克说自己偷偷找护士要烟抽的事,这就是犯了贪婪之罪。最后被黑暗吞噬时候表情是安详的,他心理早就觉得这样更好了。女主反而是电影里求生欲望最弱的人。
再说黑娃。其实黑娃不是什么害人精,那理解能力也别看电影了。黑娃只犯过一个错,就是最后不该离开酒吧。他既然答应了妈妈,就不该离开。有人肯定要说不走迟早是死,但是电影很清楚了,酒吧多次险些断电都缓了过来,这个酒吧看起来罪孽深重其实反而是诺亚方舟。但是黑娃最后看见教堂还是冲进去,他心里是没忘记妈妈的,这也是他活下来的原因。如果他没进去必死,那肯定是和记者一起挂了。
黑娃没害死任何一个人,他满足了保罗的要求打开放映机,没有电他自己也是要死的,不存在罪过。他在生死关头在离开和妈妈之间选择了后者,记者的死是他自己必定的结局,在哪都是死,只有黑娃一个人相信教堂有救。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最后的小女孩非常有可能是黑娃的妈妈当初去了教堂才活下来的。最后救了黑娃,可以说是一报还一报。
小女孩就像是审判者,她所谓的太阳能手电筒也就是一个梗。你可以理解他是天使,也可以理解是和影子一样的审判者,也可以理解和黑娃一样经受了考验的人。只要是白天,就有电,说的是心里的光。
《消失在第七街》观后感(十):渣片
几年前看预告就很想看,觉得ygs一部有意思的灾难片。结果呵呵。
小女孩不死正常。脚上有一双会发光的童鞋。但她的出现很诡异,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年龄的淡定很吓人,完全不能归为幸存的人类。这种片里出现的小女孩总是很不祥…个人偏见。
保罗一直在床上,只是在被黑暗吞噬前看见了那些幻觉。
其实前面看到一篇在说信念的,觉得有点道理。但小姑娘就是个bug
一直都能猜到影片剧情的走向,包括男主会回去救男孩,除了男主的死因。
其实非要套点什么,那就是现代社会现代科技最终毁了人类的信仰。而为此主题,弄出点宗教去相对峙。有点嫌弃。是马而不是雪弗兰带走幸存者;人类被吞噬动物却没有;再多手电筒发电机都不如教堂的蜡烛呵呵;一谈到不相信上帝灯就闪…我真是醉。科技并没办法带他们走出困境,开车又如何,只能撞到一堵墙上面有那个单词。
嫌弃这部片子。除了故弄玄虚和塑造惊悚氛围导演也没得玩了。不过zheqifen确实不错,我看完还觉得慎得慌。
第一次写影评,只想写写感受。逻辑混乱求轻喷。